1、哥伦布日(Columbus Day),又称哥伦比亚日,为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以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陆。
2、 1986年1月20日,星期一,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庆祝第一个官方的马丁·路德·金日,这是唯一一个纪念美国黑人的联邦假日。
3、2003年10月16日,为期一周的中国绍兴首届鲁迅文化艺术节拉开了帷幕。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名人命名的文化艺术盛会,今后将作为常设节日,两年举办一次。
4、2009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为表彰南非前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对和平文化与自由的贡献,宣告7月18日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5、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该节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劳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设立的。设立国际护士节的基本宗旨是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逝世,享年95岁。
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中文名: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外文名:NelsonRolihlahlaMandela
别名:南非国父
国籍:南非
出生地:南非特兰斯凯
出生日期:1918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2013年12月5日
职业:南非总统
毕业院校:海尔堡大学、金山大学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93年)
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1993年)
南非国父(1994年-1999年)
代表作品:《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
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是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小学启蒙教师给他取名纳尔逊。当曼德拉9岁的时候,他父亲死于肺结核。部落中的摄政王成为他的监护人,曼德拉于是就到离开父亲王宫不远的韦斯里安教会学校上课。按照腾布的习惯,他从16岁开始受业。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惯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学业。因为父亲的地位,他被指定为王朝的继任者。
曼德拉在福特哈尔大学上学时,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奥利弗·坦波。并在曼德拉大学生涯第一年中,他卷入了学生会抵制学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动。他被勒令退学,并被告知除非接受学生会的选举结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学校。此后,曼德拉在监狱时才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
离开福特哈尔不久,曼德拉就安排和腾布家族的继承人一起结婚。但他选择逃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约翰内斯堡。刚到约翰内斯堡后,他就在煤矿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不过,当矿场老板发现曼德拉是逃亡的贵族后就迅速解雇了他。曼德拉随后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文书工作,在此期间于南非大学通过函授修完了他的学士学位,此后,他开始在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学习法律。曼德拉在金山大学读书期间住在位于约翰内斯堡北部的亚力克山德拉镇,并遇到了他此后反种族隔离时的同事——乔斯洛沃、哈里斯沃兹以及鲁斯福斯特。
投身政治
1944年,曼德拉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
1948年,由布尔人当政的南非国民党取得了大选的胜利,由于这个党派支持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开始积极地投身政治,他在1952年的非国大反抗运动和1955年的人民议会中起到了领导作用,这些运动的基础就是自由宪章。与此同时,曼德拉和他的律师所同事奥利弗坦波开设了曼德拉坦波律师事务所,为请不起辩护律师的黑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1952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58年9月2日,亨德里克·弗伦施·维沃尔德出任南非首相,其于执政期间出台了“班图斯坦法”,此举将1000余万非洲黑人仅仅限制在125%的南非国土中,并且同时在国内实行强化通行证制度,此举激化了南非黑人与白人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沙佩韦尔惨案的发生。
1960年3月21日,南非军警在沙佩维尔向正在进行示威游行的五千名抗议示威者射击,惨案共导致了69人死亡,180人受伤,曼德拉也因此被捕入狱,但是最后通过在法庭辩论上为自己的辩护,而无罪释放。
1961年,他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此后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创建了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weSizwe)并任总司令。他曾秘密赴国外访问,并出席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反非自由运动大会,呼吁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
被捕入狱
1962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逮捕入狱,当时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自此,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关押到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曼德拉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单独关押,关押时间一日长达23小时,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在单独关押室中没有自然光线,没有任何书写物品,一切与外部隔绝。最终,曼德拉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权利,他希望能够与他人交流。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当年他被转移到罗本岛上。罗本岛是1960年代中期到1991年那段时间内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岛上曾关押过大批黑人政治犯。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狱室只有45平方米,在这里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罗本岛上的囚犯被狱卒们逼迫到岛上的采石场做苦工。在岛上,曼德拉希望监狱方面同意他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出一块菜园,监狱方面多次拒绝,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曼德拉的要求。在岛上,曼德拉依然坚持着身体锻炼,例如在牢房中跑步,做俯卧撑进行锻炼。
1982年,曼德拉离开了罗本岛,他被转移到波尔斯摩尔监狱。自此,曼德拉结束了自己在罗本岛长达18年的囚禁。他在这里也开辟了一片菜园,并且种了将近900株植物。
1984年5月,官方允许曼德拉与其夫人进行“接触性”探视,当他的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认为曼德拉可能生病了,当两人进行探视时,他们互相拥抱在一起,曼德拉说:“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吻抱我的妻子。算起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
重获自由
南非在实行种族隔离后期那段时间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一切最终导致南非于1990年解除隔离,实现民族和解。
1990年2月10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2月11日,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终于重获自由,出狱当日,他前往了索韦托足球场,向12万人发表了他著名的“出狱演说”;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
担任总统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5月9日,在南非首次的多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
1999年3月12日,被欧洲著名学府莱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6月正式去职。
生病入院
2013年3月,曼德拉由于肺部感染复发,于27日午夜再次入院接受治疗,这是自2012年12月以来,曼德拉第三次入院,也是他在3月份的第二次住院。在西方的复活节到来的时刻,南非人民纷纷前往教堂,为曼德拉祈福。
2013年6月8日,曼德拉因肺部感染复发被送往比勒陀利亚医院治疗。6月12日,曼德拉孙子曼迪拉发布声明称曼德拉的病情已出现好转,曼迪拉向南非和全世界为曼德拉送上祝福的人表示感谢。6月23日,曼德拉病情开始恶化。医疗小组汇报说,在过去24小时里,曼德拉的病情“危急”。9月1日,南非总统府称,前总统曼德拉已经离开医院,回到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家中继续接受重症监护,但其病情仍然非常严重,健康状况有时也不稳定。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葬礼
2013年12月10日11时起,曼德拉官方追悼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银行体育馆中举行。12月11日,曼德拉的遗体将被转移到比勒陀利亚的联邦大厦中陈列三天,供民众瞻仰。11日至13日的每天早晨,曼德拉的棺椁将在比勒陀利亚的主干道上进行巡展,以供人们向他们的国父进行最后的道别。12月15日上午,曼德拉的国葬仪式在曼德拉儿时生活过库努村隆重举行,具体地点是曼德拉的家族墓地。来自多个国家的***出席葬礼仪式并讲话,近5000名各界人士送曼德拉最后一程。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曼德拉是腾布王朝(Thembu)非长子家族的一员,其统治南非开普省的特兰斯凯地区。他出生于牡韦佐,一个坐落于特兰斯凯首府阿姆塔塔一带的小村庄。他的父系曾祖父努班库卡(Ngubengcuka,逝于1832年),以国王(InkosiEnkhulu)之姿统治著腾布人。国王其中一个儿子名为曼德拉,成了纳尔逊的祖父,也是他的姓氏的由来。然而由于他的母亲来自于伊克斯伊巴家族(Ixhiba,所谓的“左方王室”),因此依照传统,他的后裔并没有资格继承腾布的王位。
曼德拉的父亲葛德拉·汉瑞·孟伐肯伊斯瓦(GadlaHenryMphakanyiswa),在牡韦佐城镇担任部落酋长。然而,由于与殖民当局之间的格格不入,他们夺去了孟伐肯伊斯瓦的地位,并将他的家族移至库努。尽管如此,孟伐肯伊斯瓦仍然是国王的枢密院的一员,担任琼金塔巴·达林岱波(JongintabaDalindyebo)登上腾布王位的要角。
人生伴侣
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
23岁的初恋
1941年,23岁的曼德拉认识了反种族隔离人士西苏鲁,并与其结下深厚友情,正是西苏鲁介绍曼德拉加入非国大。西苏鲁不仅是曼德拉的引路人,还是“月下老人”,曼德拉的初恋情人及第一位夫人伊芙琳·梅斯是西苏鲁的表妹。
1944年,曼德拉将伊芙琳娶过门儿,生了3个孩子。但由于曼德拉全身心投入反种族隔离运动,很少顾及家庭,夫妻俩隔阂加大,最终黯然分手。
国母沦陷
曼德拉的第二次婚姻最受人关注。1958年,曼德拉与年轻漂亮的温妮一见钟情,不久就走入婚姻殿堂。“温妮·曼德拉”是南非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在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温妮以战斗、忠贞、母爱的形象赢得了广大黑人的爱戴,在南非曾享有“黑人母亲”的尊称。
但到后来,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温妮性格中专横跋扈、野蛮霸道的一面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她崇尚暴力,生活腐化,还发生婚外恋。曼德拉出狱后,发现南非报端充斥着温妮的丑闻。曼德拉多次苦心相劝,却无法挽回妻子的心,他曾痛苦地表白,自从出狱后,在与温妮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他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1996年,曼德拉与温妮离婚。
晚年知己长相依
1996年,曼德拉一语惊人:“我再次坠入了爱河”。1998年7月18日,曼德拉80岁生日那天,53岁的莫桑比克前总统马歇尔遗孀格拉萨成为曼德拉的新娘。精通葡萄牙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格拉萨,是莫桑比克独立以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执政的头11年里担任部长职务的唯一女性。曼德拉笑说:“从今往后,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
生养子女
曼德拉一共有六个孩子,两男四女。
他与其首任夫人共生下两男两女,不过大女儿在出生后就夭折了。曼德拉的大儿子马迪巴·桑贝基勒于1969年死于车祸,而他的二儿子马克贾托·曼德拉于2005年的1月6日死于艾滋病。
曼德拉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温妮生有两个女儿。
明星交际
曼德拉与杰克逊的私人关系密切,与1999年杰克逊大规模慈善演唱会所筹集的善款全部捐献给了尼尔森·曼德拉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红十字会不无关系。1998年,杰克逊曾为曼德拉的80岁生日音乐会献唱。次年曼德拉再过生日的时候,还与杰克逊吃了一顿“私人聚会式午餐”。在杰克逊的公众追悼会上,杰克逊兄长原文宣读了曼德拉写给杰克逊的悼词。在悼词中曼德拉说:杰克逊不仅是美国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孩子。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通过自己的同名基金会发布了哀悼讯息,称“全世界都感觉到了失去他的伤痛”。
获得荣誉
1983年和1985年,曼德拉曾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西蒙·博利瓦国际奖”和第三世界社会经济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三世界奖”。1988年:曼德拉荣获由欧洲议会颁发的萨哈罗夫奖(全称为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SakharovPrizeforFreedomofThought),以表彰他为捍卫人权所做的贡献。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
1992年10月4日,曼德拉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
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
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
2000年8月,曼德拉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4年3月底,高6米的曼德拉雕像在约翰内斯堡桑敦商务中心广场落成,此广场也更名为曼德拉广场2005年4月曼德拉夫妇获得由世界各地数百万儿童选举产生的“全球之友奖”。
主要著作
《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进行了长达50年(1944—199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窗面壁28年(1962—1990年)。最终,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南非终身名誉总统。因脸上常带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称之为“微笑大使”。
纳尔逊·曼德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非洲乃至世界政坛上一颗最耀眼的和平主义者。他领导的非国大在结束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新南非诞生,标志着非洲大陆反帝、反殖、反对种族隔离的政治解放任务胜利完成。最终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全球总统”。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
曼德拉是一个标志,他代表了历经千辛万苦、南非人民用生命作为代价所换来的政治转型。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扮演了“国父”的角色。
负面评价
有人指出,曼德拉早年曾主张暴力,甚至组织、领导和参与恐怖活动;有人认为曼德拉个性急躁,在领导非国大期间也曾独断专行,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微笑老人”形象;有人指摘他私生活并非无可挑剔;更有人援引数据、例证,指责他领导的“彩虹国”、新南非,出现了经济上的停滞和倒退,总体表现不如种族隔离时代的旧南非。
人物影响
民众拥戴
1994年12月中旬,非国大第49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会议开幕式在学校体育馆举行,当曼德拉精神焕发、笑盈盈地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台下群众一片欢腾、雀跃,高呼“曼德拉”、“曼德拉”,像一阵阵热浪激荡着整个体育馆,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经久不息。曼德拉频频招手致意,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发表主旨讲话,阐述了新南非政府将以《重建和发展计划》建设南非,解决广大人民所关心的住房、水电、教育、就业等问题。开幕式结束退场时,曼德拉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代表们纷纷争着要与自己爱戴的领袖握一握手,沸腾的场面足足长达半小时之久,晚上他又与代表们欢歌共舞。
曼德拉让贤举贤的高风亮节,更博得人们广泛赞誉。曼德拉经历铁窗生涯27年,就在他出任总统仅两年时间,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之刻,即毅然决然于1996年12月非国大全国代表大会上辞去非国大主席职务,举荐姆贝基担任,为其接任总统作准备。这一举动震惊国内外。此后,曼一直以谦谦长者之风度宣传姆贝基,说“他比我这老头强”。
纪念日
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2009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为表彰南非前总统对和平文化与自由的贡献,宣告7月18日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致敬歌曲
黄家驹在1990年8月3日到6日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之行回来后,创作了一首《光辉岁月》,黄家驹以这首歌向黑人领袖曼德拉致敬,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种族歧视的厌恶与憎恨。曼德拉在听到这首歌曲之后,立即找人来翻译了歌词内容,当他听完歌词中的含义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诗词
《不可征服》
威廉姆·恩内斯特·亨里(WilliamErnestHenley)于1975年作的一首诗,在描述曼德拉的**《成事在人》里多次被提起。
**传记
《成事在人》从90年曼德拉出狱讲起,然后被选为南非总统,国内政局动荡,黑人过激,白人惶惶,经济、民生、外交等各种国家事务更是百废待兴的经历。
遗嘱情况
2014年2月3日,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在其总部公布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遗嘱内容。遗产总估价是4600万兰特(约合2500万元人民币),家中30多名成员人人有份,他生前所就读的一些学校和所在的机构、王室等也都有所惠及。
曼德拉的这份遗嘱为2004年初立,2005年经历了第一次修改,2008年9月9日最终定稿。曼德拉的遗产总估价是4600万兰特,主要为其位于约翰内斯堡霍顿区的住宅,以及位于开普敦和老家库努村和乌姆塔塔市的几处房产。作为曼德拉的遗孀,格拉萨·马谢尔有权获得一半遗产,据悉她将放弃自己的继承权,将在曼德拉逝世后的90天内作出最后的决定。格拉萨曾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马谢尔的遗孀,于1998年与曼德拉结婚。
在曼德拉逝世时,留下遗孀格拉萨、前妻温妮、3个女儿以及18个孙子孙女和12个曾孙。莫塞尼基当众宣读了曼德拉的这份长达22页的遗嘱的部分内容,在遗嘱中,曼德拉对他的三位妻子所留下的其他子女与孙辈都有所惠及。遗嘱透露,曼德拉已经给了在2005年死于艾滋病的儿子马克贾托、长女马卡兹维和其他两名女儿每人30万美元(约合330万兰特),他还将给格拉萨与萨莫拉·马谢尔的两名孩子每个人300万兰特的遗产。马克贾托一支作为家族的继承人,将获得曼德拉逝世时所住的霍顿区的房产的使用权。曼德拉给两个儿子留下的孙辈每个人30万美元,给外孙和曾孙,以及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格拉萨的孙辈每个人10万兰特。此外,一直照顾他的私人助理赛尔达拉格兰吉等9名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将获得5万兰特的遗产。
另外,曼德拉还向自己生前所就读过的克拉基伯雷寄宿学校、希尔敦高中、福特哈尔大学(FortHare)、金山大学(又译为维特沃特斯兰德大学),颇有渊源的奥兰多西部高中,以及老家的库努中学,各捐赠10万兰特。曼德拉家族信托基金、其所在的王室,也都获得150万兰特的馈赠。另外,他还通过捐出遗产,表达对其所战斗过的政党非国大至死不渝的忠诚。
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马丁·海德格尔 外文名 :Martin Heidegger 国籍 :德国 民族 :德意志人 出生地 :弗莱堡 出生日期 :公元1889年9月26日 逝世日期 :公元1976年5月26日 职业 :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毕业院校 :弗莱堡大学 信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 代表作品 :《存在与时间》,《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性别 :男 学历 :博士 人物生平,生平年表,人物轶事,贡献影响,哲学思想,存在与时间,对中国影响,人物著作,名言,相关**, 人物生平 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在当地镇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母亲也是天主教徒。在天主教教会的资助下1903-1906年到梅斯基尔希以南50公里外的康斯坦兹读中学,为将来的牧师职业作准备,1906-1909年在弗莱堡的文科学校上学。在这六年里他学习了希腊文,此后,除战争年代外,他每日必读希腊原著。他还学习了拉丁文。 马丁·海德格尔 1907年,海德格尔暑期回家度假时,从康斯坦兹三一教堂的神父那里借到F布伦塔诺的著作 —《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存在者的多重含义》,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成为他毕生哲学事业的起点。 1909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前两年主攻神学,辅以哲学,1911年他决定放弃牧师的前程而专攻哲学, 跟随胡塞尔潜心研究现象学。1913年夏在施耐德(Arthur Schneider)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在弗莱堡期间曾为当时德国著名哲学家 E胡塞尔的学生,还曾参加新康德派哲学家里科(Heinrich Rickert)指导的研究班,从而深受价值哲学的影响。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8月他应征入伍,但两个月后即因健康欠佳退伍。1915-1917年在弗莱堡从事军邮工作,1915年夏他以题为《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的论文获讲师资格。 1916年4月,胡塞尔受聘到弗莱堡大学继承里科的讲座。于是海德格尔得以亲聆胡塞尔的指教。那时他白天在邮局工作,晚上则在大学里听课或讲课。1917年海德格尔与艾弗里德(Elfride Petri)结婚。婚后再次应征入伍,在西线战场服役。1918年从战场回来以后,海德格尔正式成为胡塞尔的助教。1922年在胡塞尔的帮助下,受聘于马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1928年胡塞尔退休,他被胡塞尔推荐为弗莱堡大学哲学教席的继承人。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1929年海德格尔辞去马堡的席位,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胡塞尔的哲学讲座。30年代以后,他与胡塞尔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淡并最终破裂。1933年初,在德国出现了纳粹的法西斯专政。此后5年间,德国大学教师被解雇受迫害的有2800人,但海德格尔却在该年秋天带领960个教授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并一度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这段历史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1951年恢复授课,1959年退休,以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亲近的朋友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生平年表 1889年9月26日 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母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父母笃信 天主教。 1903年-1906年 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 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发生对问题的存在产生兴趣。 1909年-1911年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 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 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哲学和哲学批判杂志》第161期上发表。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海德格尔夫妇 1917年 与艾弗里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 《评雅斯贝斯的世界观心理学》发表 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 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 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那托普手稿》发表 1923年 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发表 1924年 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演讲《时间概念》 1926年 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 《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1928年 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在里加的赫尔德尔研究所作题为《康德和形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发表 1929年 一月二十四日在美茵法兰克福作题为《哲学人类学和此在的形上学》的演讲。 三月在达沃斯高校讲座上作题为《康德和形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四月九日作《胡塞尔七十寿辰讲话》。 七月二十四日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教授就职讲座,题为《形上学是什么?》。 十二月在卡尔斯鲁厄作题为《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的演讲。 《康德和形上学问题》出版。 1930年 三月在阿姆斯特丹科学协会作《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和《黑格尔与形上学问题》的演讲。 在各地多次以《真理的本质》为题作演讲。 1933年 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 三月在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的讲话。 1934年 辞去弗莱堡大学校长职务。 1935年 十一月十三日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一月在苏黎世重作。 1936年 四月二日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 十一月至十二月在美茵法兰克福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多次演讲。 1938年 六月在弗莱堡艺术科学、自然研究和医学学会上以《形上学对现代世界图象的奠基》为题作演讲。 1939年 多次作题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如当节日的时候……”》的演讲。 1940年 作演讲《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该演讲报告首次发表于1942年的《精神遗产年鉴》上。 1943年 作《追忆》,载于克卢克霍恩编缉的《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上。 六月六日在弗莱堡大学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还乡──致亲人》的讲话。 在小圈子里作题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演讲。 《真理的本质》出版。 1944年 秋季被征召入民团。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出版。 1945年 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1946年 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在小圈子里讲《诗人何为?》。 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一起译读《道德经》。 1947年 作《田间小路》、《从思的经验而来》。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出版。 1949年 十二月在不莱梅俱乐部作四次演讲,题为《观入在者》(《物》、《座架》、《危险》和《 转向》)。 1950年 六月六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演讲《物》。 十月七日为纪念马克斯·科默雷尔在比勒欧作题为《语言》的演讲。 《林中路》出版。 1951年 八月五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 十月六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1953年 五月八日在不莱梅俱乐部作题为《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 五月作题为《科学与沉思》的演讲。 十一月十八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题为《技术的追问》的演讲,此演讲为“技术时代的艺术” 系列之一。 《形上学导论》出版。 1954年 在苏黎世、康斯坦茨和弗莱堡作题为《沉思》的演讲。 《演讲与论文集》出版。 《什么召唤思?》出版。 1955年 十月三十日在梅斯基尔希纪念作曲家孔拉丁·科劳泽诞生一百七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泰 然任之》的讲话。 八月在法国诺曼第作题为《什么是哲学?》的演讲。 1956年 五月在不莱梅俱乐部,十月在维也纳大学,作题为《根据律》的报告。 为1956年海贝尔日作《就“小宝盒”与海贝尔对话》。 1960年 在弗莱堡为建筑师们作题为《保罗·克莱》的演讲。 《走向存在问题》出版。 1957年 二月在托特瑙堡作题为《形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的演讲。 夏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五次演讲。 十二月和次年二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三次演讲。 《同一与差异》出版。 1958年 三月在法国埃克斯,七月在德国海德堡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 五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 》的演讲。 1959年 一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在海德堡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在慕尼黑荷尔德林学会会议上作题为《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讲。 九月二十七日被授予梅斯基尔希市荣誉市民称号,海氏作《向故乡梅斯基尔希致谢》的讲话 在巴登-巴登作题为《现时代的艺术的使命》的演讲。 《泰然任之》出版。 《走向语言之途》出版。 1960年 七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 1961年 《尼采》两卷本出版。 1962年 四月首次去希腊旅行。 《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出版。 《技术和转向》出版。 1964年 五月在梅斯基尔希以《关于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致词。 1967年 四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 《路标》出版。 1968年 在阿姆里斯维作题为《荷尔德林-诗歌》的演讲(勒内·夏尔法文翻译)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八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黑格尔:费希特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 异》的讨论班。 1969年 九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康德:论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论据》的讨论班。 《面向思的事情》出版。 1970年 《赫拉克利特》(1966-1967 年冬季学期讨论班》出版。 《现象学和神学》出版。 1971年 《谢林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809年)》出版。 1972年 《早期著作集》出版。 1975年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年夏季学期讲稿》出版。 1976年 《逻辑学-真理问题。1925/1926 年冬季学期讲稿》出版。 墓 五月二十六日逝世,二十八日安葬于家乡梅斯基尔希。终年87岁。 注:依据瓦尔特·比梅尔所著《海德格尔》一书中的“海德格尔生平年表”(见该书第152-155页)编译,有增删。──编者孙周兴 人物轶事 在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之前,海德格尔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1934年4月他辞去校长一职。虽然直至战争结束,他仍然保留纳粹党党员身分。在担任校长的期间,弗莱堡大学禁止海德格尔以前的犹太裔教师胡塞尔进入大学图书馆,引发了纳粹种族清洗法例。 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在《存在与时间》上给胡塞尔的献词,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尼米尔(Max Niemeyer)的压力。 1935年出版《形上学入门》时,他拒绝删除‘这场运动的内在真相及伟大’这样的字眼:“……这些都是所谓的哲学。而今天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哲学’,但又与这场运动的内在真相及伟大——即地球技术与现代人类的交锋——毫不沾边的东西,却渔猎于(由诸如)‘价值’或‘统一’(等概念所构成的)混沌的泥沼中。” 很多读者,包括其过去的学生哈贝马斯,把它理解为海德格尔对国家社会主义许下承诺的证据。 贡献影响 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马丁·海德格尔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 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存在与时间 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在弗赖堡大学时期,海德格尔在一些哲学杂志发表过论文(《学者》),与当时著名的教师交往密切,例如施耐德和李凯尔特,毕业时海德格尔的考虑过专攻数学争取教师资格和专攻哲学留校工作或者继续哲学,最终还是进了哲学系,并倒向胡塞尔。 在大学时期由于受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很大影响,并称这本书有着非凡的魅力,虽然阅读时困难重重,但此书始终不离手。1912年在《为天主教德国的文学展望》上发表《逻辑新探》,此文把已被胡塞尔克服的心里主义问题选择为主题,可见胡塞尔对其影响之深。在施耐德指导的《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成功取得“最优秀”的成绩后,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1915年,一战爆发取得教师资格,并写出了资格论文《邓司各脱范畴和意义学说》。海德格尔在论文中对各种对象领域、构成 “各种现实性的形式”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进行考察这个意义上借用了司各脱的语言,对“范畴”进行了讨论。在做无俸讲师时,邂逅了胡塞尔。后者相当赞叹海的才华,并称其为“现象学神童”,于此之前胡塞尔年长的朋友,马堡大学的那托普交友曾有意聘请海德格尔来自己这边讲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20年曾计画招聘海德格尔为编外教授,四月初在胡塞尔的生日聚会上结识了雅斯贝斯,马堡大学在22年2月正式打算招聘时,结果还是没有实现,九月在海德堡雅斯贝斯的私宅中与雅斯贝斯进行了一周的讨论,十月中旬编写成了《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即《那托普手稿》)并送往马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这些发展非常重要,标志著《存在与时间》方法上的准备。 在1923年在托特瑙堡修建了山中小屋,并作为主要的写作场所,在24年发表了《时间概念》之后的1927年,《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问世,从此海德格尔名声大噪,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德国哲学界的第一号人物。《存在与时间》成型时并不真正成熟,如果没有外部压力,海德格尔或许会推迟此书的出版,书中亦有不少草率,性急之处。 这里集中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过程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 “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逻辑与判断”“真理构成”“先于理论认识的经验”“事实性生命”“此在的存在方式”“时间性问题”等 海德格尔开篇便重申对“存在意义”发问的必要性,从“存在”本身便是超越一切种属关系的,最普遍的概念,它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从柏拉图开始,便把错误的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海德格尔则认为西方哲学在这一错误上越走越远。书中详细讨论了此在与世界,时间的问题,书中概括来说分为此在与世界,此在与时间,此在展开部分。 书中准备性叙述中,则规划了人类学与心理学还有生物学,进行了生存论的准备工作。 并提出了Dasein(此在)的基本问题,“此在总是我的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海德格尔为了避免传统形上学的主体占优和人的对象化(笛卡尔式思考)而选用此词。 之后便马上提出此在总是“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详细讨论了世界与世界的各个环节。世界并不是物的单纯聚集,它并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并讨论了笛卡尔的存在论,提出了用具和世记忆体在者,详细了讨论了人们对于物的用具性把握。 此在的展开样式则分为:情绪,言谈,领会。此在被抛之于世界,并总是非本真的沉沦与世界,在沉沦中与他人共在,依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众人的概念,我们总与其他人一起存在,并且在这种一起中参与大众的一切,然后丢失自己,被抛地筹划自身,接着就是沉沦的样式:闲言好奇两可。 尽管此在总是非本真的存在,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畏”这一情绪,使得本真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此在的基本存在即为——操心。畏袭来,此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畏在畏之中,它是无而且在无何有之乡,此在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的终极——死。海德格尔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它是时间的到时并且无法被经验,他使得此在谋划自身——向死而生,此时出现了“良知”呼唤此在。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 在书中最后一部分则讨论时间问题,批判了传统流俗的计数时间,结合时间性来讨论此在的生存状态,得出让人迷惑的概念“人即时间”这主要体现在领会沉沦等时间性的讨论,在这里,也引导出了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念。 总的来说此书用人的在场来探索存在的种种意义,此后分析的种种结论则导出了存在的“疏明之地”,在这里存在者正题被把握,这光影纵横的存在场就是存在本身,使得物与此在的缘在发生,物与此在是其所是的回归于自身。不过存在本身的探索并没有就此结束。 此书的第二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或许出于思想的触礁,海德格尔决定不再写下去。后期的思索基本都是对《存在与时间的》补充,主要见于《形上学导论》《艺术作品的本源》《时间与存在》《根据的本质》《真理的本质》等 在科学方面海德格尔有着很高的修养,可以和海森堡进行高层次的科学对话 后期也对科学技术提出自己的批判:《世界图像时代》《技术的追问》。等海德格尔后期也宣称了哲学终结,这是自然也是出于他对哲学史的深刻研究,后来他的全集已经出了80多卷了,无疑是思想界的瑰宝,他用他的思想证明了他的一生。 对中国影响 用“Dasein”与“Ereignis”阐释中国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国哲学康德化,建立了“圆教”。后来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 Dasein(缘在)”与“ Ereignis(本成)” 阐释中国思想。例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 学者又利用海德格尔的哲学,进行了中国本体诠释学的理论建构,目标是建构中国的“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第一哲学是指神学中对于最高存在者(不动的推动者或神的研究,或指存在论(本体论)中对于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研究。 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在这个(即存在论的)意义上,第一哲学获得了它作为所有科学基础的普遍意义。对于胡塞尔,第一哲学所有其他哲学学科的方法论和理论的基础。例如:赖贤宗尝试利用海德格尔的哲学,建构了佛教本体诠释学 (Buddistische Onto-Hermeneutik)的思想体系。 人物著作 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上学的问题》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上学导论》 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 Holzwege (1950) 《林中路》 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叫思想?》 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根据律》 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同一与差异》 Gelassenheit (1959) 《泰然任之》 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技术的追问》 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 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上学》 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 Wegmarken 《路标》 名言 1、哲学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而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想和图谋都不能做到。 2、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3、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4、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能力存在者感知、认识、判断、利用的本源。 5、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6、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7、思之最恒久之物乃是道路。 8、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9、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10、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相关** ** The Ister(《伊斯特河》)(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 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常见的英文人名
Abbot(t) 阿博特
Abe 阿贝(Abraham的昵称)
Abraham 亚伯拉罕
Acheson 艾奇逊
Ackerman(n) 阿克曼
Adam 亚当
Adams 亚当斯
Addison 艾狄生; 艾迪生; 阿狄森
Adela 阿德拉
Adelaide 阿德莱德
Adolph 阿道夫
Agnes 阿格尼丝
Albert 艾伯特
Alcott 奥尔科特
Aldington 奥尔丁顿
Aldridge 奥尔德里奇
Aled(k) 亚历克(Alexander的昵称)
Alerander 亚历山大
Alfred 阿尔弗列德; 艾尔弗雷德
Alice 阿丽丝; 艾丽丝
Alick 阿利克(Alexander的昵称)
Alsop(p) 艾尔索普
Aly 阿利
Amelia 阿米利亚
Anderson 安德森
Andrew 安德鲁
Ann 安
Anna 安娜
Anne 安妮
Anthony 安东尼
Antoinette 安托瓦妮特
Antonia 安东尼娅
Arabella 阿拉贝拉
Archibald 阿奇博尔德
Armstrong 阿姆斯特朗
Arnold 阿诺德
Arthur 阿瑟
Attlee 阿特利
Augustine 奥古斯丁
Augustus 奥古斯塔斯
Austen 奥斯汀
Austin 奥斯汀
Babbitt 巴比特; 白壁德; 巴比
Bach 巴赫
Bacon 培根
Baldwin 鲍德温
Barnard 巴纳德
Barney 巴尼(Barnard的昵称)
Barrett 巴雷特; 巴雷特
Barrie 巴里
Bart 巴特(Bartholomew的昵称)
Bartholomew 巴塞洛缪
Bartlett 巴特利特
Barton 巴顿
Bauer 鲍尔; 拜耳
Beard 比尔德
Beaufort 博福特; 蒲福
Becher 比彻
Beck 贝克(Rebecca的昵称)
Becky 贝基
Beerbohm 比尔博姆
Bell 贝尔
Bellamy 贝拉米
Belle 贝尔(Arabella的昵称)
Belloc 贝洛克
Ben 本(Benjamin的昵称)
Benedict 本尼迪克特
Benjamin 本杰明
Bennett 贝内特(Benedict的昵称)
Benson 本森
Bentham 边沁; 本瑟姆
Berkeley 贝克莱; 伯克利
Bernal 伯纳尔
Bernard 伯纳德; 伯纳尔德
Bert 伯特(Albert, Herbert的昵称)
Bertha 伯莎
Bertie 伯蒂
Bertram 伯特伦
Bess 贝丝(Elizabeth的昵称)
Bessemer 贝西墨; 贝色麦
Bessie 贝西(Elizabeth的昵称)
Bethune 白求恩; 比顿
Betsy 贝齐(Elizabeth的昵称)
Betty 贝蒂(Elizabeth的昵称)
Bill 比尔(William的昵称)
Billy 比利(William的昵称)
Birrell 比勒尔
Black 布莱克
Blake 布莱克
Bloomer 布卢默
Bloomfield 布龙菲尔德; 布洛姆菲尔德
Bloor 布劳; 布卢尔
Blume 布卢姆
Bob 鲍勃(Robert的昵称)
Bobby 博比(Robert的昵称)
Boswell 博斯韦尔
Bowen 鲍恩
Bowman 鲍曼
Boyle 波伊尔; 波义耳
Bradley 布拉德利
Bray 布雷
Brewster 布鲁斯特
Bridges 布里奇斯
Bright 布赖特
Broad 布罗德
Bronte 勃朗特; 白朗蒂
Brooke 布鲁克
Brown 布朗
Browne 布朗
Browning 勃朗宁; 布朗宁
Bruce 布鲁斯
Bruno 布鲁诺
Bryan 布赖恩
Bryce 布赖斯
Buck 巴克
Buckle 巴克耳
Bulwer 布尔韦尔; 布尔沃
Bunyan 布尼安
Burke 伯克
Burne-Jones 伯恩-琼斯(双姓)
Burns 彭斯; 伯恩斯;
Butler 勃特勒; 巴特勒
Byron 拜伦
Camilla 卡拉米
Camp 坎普
Carey 凯里; 凯雷
Carl 卡尔
Carllyle 卡莱尔
Carmen 卡门
Carnegie 卡内基
Caroline 卡罗琳
Carpenter 卡彭特
Carrie 嘉利; 卡丽
Carroll 卡罗尔
Carter 卡特
Catharine, Catherine 凯瑟琳
Cecillia 塞西利亚
Chamberlain 张伯伦
Chaplin 查普林; (英影星)卓别麟
Chapman 查普曼
Charles 查尔斯; 查理
Charley 查利(Charles的昵称)
Charlotte 夏洛蒂; 夏洛特
Charles 查尔斯; 查理
Chaucer 乔叟
Chesterton 切斯特顿
Child 蔡尔德
Childe 蔡尔德
Christ 克赖斯特
Christian 克里琴斯
Christiana 克里斯蒂安娜
Christie 克里斯蒂(Christian的昵称)
Christopher 克里斯托弗
Christy 克里斯蒂(Christian的昵称)
Church 丘奇
Churchill 丘吉尔
Cissie 锡西(Cecillia的昵称)
Clapham 克拉彭
Clara 克拉拉
Clare 克莱尔(ClaraClarissa的昵称)
Clarissa 克拉丽莎
Clark(e) 克拉克
Clemens 克里曼斯; 克莱门斯
Clement 克莱门特
Cocker 科克尔
Coffey 科菲
Colclough 科尔克拉夫
Coleridge 柯勒律治; 科尔里奇
Collins 柯林斯
Commons 康芒斯
Conan 科南
Congreve 康格里夫
Connie 康尼(Constance的昵称)
Connor 康纳
Conrad 康拉德
Constance 康斯坦斯
Cook(e) 库克
Cooper 库珀
Copperfield 科波菲尔
Cotton 柯顿
Coverdale 科弗代尔
Cowper 考珀;
Craigie 克雷吉
Crane 克兰
Crichton 克赖顿
Croft 克罗夫特
Crofts 克罗夫茨
Cromwell 克伦威尔
Cronin 克洛宁; 克罗宁
Cumberland 坎伯兰
Curme 柯姆
Daisy 戴西
Dalton 道尔顿
Dan 丹(Daniell的昵称)
Daniel 丹尼尔
Daniell 丹尼尔; 丹聂耳
Darwin 达尔文
David 戴维
Davy 戴维(David的昵称)
Defoe 迪福
Delia 迪莉娅
Den(n)is 丹尼斯
DeQuincey 德昆西
Dewar 迪尤尔; 杜瓦
Dewey 杜威
Dick 迪克(Richard的昵称)
Dickens 迪肯斯; 狄更斯
Dickey 迪基
Dillon 狄龙
Dobbin 多宾(Robert的昵称)
Dodd 多德
Doherty 陶赫蒂; 道尔蒂
Dolly 多利(Dorthea, Dorothy的昵称)
Donne 多恩
Dora 多拉(Dorthea, Dorothy的昵称)
Doris 多丽丝; 陶丽思
Dorothea 多萝西娅
Dorothy 多萝西
Douglas(s) 道格拉斯
Doyle 多伊尔; 道尔
Dierser 德莱塞
Dryden 屈莱顿; 德莱登
DuBois 杜波依斯
Dulles 杜勒斯
Dunbar 邓巴
Duncan 邓肯
Dunlop 邓洛普
Dupont 杜邦
Dutt 达特; 杜德
Eddie 埃迪(Edward的昵称)
Eden 艾登
Edgeworth 埃奇沃思
Edie 伊迪(Adam的昵称)
Edison 爱迪生
Edith 伊迪丝
Edmund 埃德蒙
Edward 爱德华
Effie 埃菲(Euphemia的昵称)
Eipstein 艾泼斯坦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
Eleanor 埃利诺; 埃兰娜
Electra 伊利克特拉
Elinor 埃利诺
Eliot 艾略特; 爱略特; 埃利奥特
Elizabeth 伊丽莎白
Ella 埃拉(Eleanor, Elinor的昵称)
Ellen 埃伦(Eleanor, Elinor的昵称)
Ellis 艾利斯
Elsie 埃尔西(Alice, Elizabeth的昵称)
Emerson 埃墨森
Emily 艾米丽; 埃米莉
Emma 埃玛
Emmie, Emmy 埃米(Emma的昵称)
Ernest 欧内斯特
Esther 埃丝特
Eugen 尤金
Eugene 尤金
Euphemia 尤菲米娅
Eva 伊娃
Evan 埃文
Evans 埃文思
Eve 伊夫
Evelina 埃维莉娜
Eveline, Evelyn 伊夫琳(Eva, Eve的昵称)
Ezekiel 伊齐基尔
Fanny 范妮(Frances的昵称)
Faraday 法拉第
Fast 法斯特
Faulkner 福克纳
Felix 费利克斯
Felton 费尔顿
Ferdinand 费迪南德
Ferguson 弗格森; 福开森; 弗格森
Field 菲尔德
Fielding 菲尔丁
Finn 芬恩
FitzGerald 菲茨杰拉德
Flower 弗劳尔
Flynn 弗琳; 弗林
Ford 福特
Forster 福斯特
Foster 福斯特
Fowler 福勒
Fox 福克斯
Frances 弗朗西丝
Francis 法兰西斯; 弗朗西斯
Frank 弗兰克(又为Francis, Franklin的昵称)
Franklin 富兰克林
Fred 弗雷德(Frederick的昵称)
Frederick 弗雷德里克
Freeman 弗里曼
Funk 芬克
Gabriel 加布里埃尔
Galbraith 加布尔雷思
Gallacher 加拉赫
Gallup 盖洛普
Galsworthy 高尔斯沃西
Garcia 加西亚
Garden 加登
Gard(i)ner 加德纳
Gaskell 加斯克尔
Geoffrey 杰弗里
Geordie 乔迪(George的昵称)
George 乔治
Gibbon 吉本
Gibson 吉布森
Gilbert 吉尔伯特
Giles 贾尔斯; 詹理斯
Gill 吉尔(Juliana的昵称)
Gissing 季星
Gladstone 格莱斯顿; 格拉德斯通
Godwin 葛德文; 戈德温
Gold 高尔德; 戈尔德
Goldsmith 哥尔斯密; 戈德史密斯
Gosse 戈斯
Grace 格雷斯
Gracie 格雷西(Grace的昵称)
Graham 格雷厄姆; 格雷汉姆; 格兰汉
Grant 格兰特
Grantham 格兰瑟姆
Gray 格雷
Green 格林
Gregory 格雷戈里
Gresham 格雷沙姆
Grey 格雷
Grote 格罗特
Gunter 冈特
Gunther 冈瑟
Gus 格斯(Augustus的昵称)
Guy 盖伊
Habakkuk 哈巴卡克
Haggai 哈该
Hal 哈尔(Henry的昵称)
Halifax 哈利法克斯
Hamilton 汉森尔顿; 哈密尔敦
Hamlet 哈姆雷特
Hansen 汉森; 汉森
Hansom 汉萨
Hardy 哈代; 哈迪
Harold 哈罗德
Harper 哈珀
Harriman 哈里曼
Harrington 哈灵顿; 哈林顿
Harrison 哈里森
Harrod 哈罗德
Harry 哈里(Henry的昵称)
Hart 哈特
Harte 哈特
Harvey 哈维
Hawthorne 霍索恩
Haydn 海登(奥地利姓)
Haywood 海伍德
Hazlitt 赫士列特; 黑兹利特
Hearst 赫斯特
Helin(a) 赫莉(娜)
Hemingway 海明威
Henley 亨利
Henrietta 亨里埃塔
Henry 亨利
Herbert 赫伯特
Herty 赫蒂(Henrietta的昵称)
Hewlett 休利特
Hicks 希克斯
Hill 希尔
Hobbes 霍布斯
Hobson 霍布森
Hodge 霍奇
Hodgson 霍奇森
Holmes 福尔摩斯; 霍姆斯
Holt 霍尔特
Hood 胡德
Hoover 胡佛
Hope 霍普
Hopkin(s) 霍普金(斯)
Horace 贺拉斯; 霍勒斯
Horatio 霍雷肖; 贺拉斯(古罗马人名); 霍勒斯
Hornby 霍恩比
Hosea 霍齐亚
House 豪斯
Housman 豪斯曼
Houston 休斯敦
Howard 霍华德
Howell(s) 豪厄尔(斯)
Hoyle 霍伊尔
Hubbard 哈伯德
Hudson 赫德森
Huggins 哈金斯(Hugh的昵称)
Hugh 休
Hughes 休斯; 休士
Hume 休谟; 休姆
Humphr(e)y 汉弗莱
Huntington 亨廷顿
Hutt 赫特
Huxley 赫克利斯; (英)赫胥黎
Ingersoll 英格索尔
Irving 欧文
Isaac 艾萨克
Isabel 伊莎贝尔
Isaiah 艾塞亚
Ivan 伊凡
Jack 杰克(John的昵称)
Jackson 杰克逊
Jacob 雅各布
James 詹姆斯
Jane 简
Jasper 贾斯帕
Jeames 杰姆斯(James的昵称)
Jean 琼(Jane的昵称)
Jefferson 杰弗逊; 杰斐逊
Jenkin(s) 詹金(斯)
Jennings 詹宁斯
Jenny 珍妮(Jane的昵称)
Jeremiah 杰里迈亚
Jeremy 杰里米
Jerome 杰罗姆
Jerry 杰里(Jeremiah的昵称)
Jessie 杰西(Jane, Joan的昵称)
Jim 吉姆(James的昵称)
Jimmy 杰米(James的昵称)
Joan 琼
Job 乔布
Joe 乔(Josepy的昵称)
Joel 乔尔
John 约翰
Johnny 约翰尼(John的昵称)
Johnson 约翰逊
Johnston(e) 约翰斯顿
Jonah 乔纳
Jonathan 乔纳森
Jones 琼斯
Jonson 琼森
Jordan 乔丹
Joseph 约瑟夫
Josh 乔希(Joshua的昵称)
Joshua 乔舒亚
Joule 焦尔
Joyce 乔伊斯
Judd 贾德
Judith 朱迪思
Judson 贾德森
Julia 朱莉娅
Julian 朱利安
Juliana 朱莉安娜
Juliet 朱丽叶(Julia的昵称)
Julius 朱利叶斯
Katte 凯特(Catharine的昵称)
Katharine 凯瑟琳
Kathleen 凯瑟琳(Catharine的昵称)
Katrine 卡特琳(Catharine的昵称)
Keats 基茨
Kell(e)y 凯利
Kellogg 凯洛格
Kelsen 凯尔森
Kelvin 凯尔文
Kennan 凯南
Kennedy 肯尼迪
Keppel 凯佩尔
Keynes 凯恩斯
Kingsley 金斯利
Kipling 基普林
Kit 基特(Catharine的昵称)
Kitto 基托(Christopher的昵称)
Kitty 基蒂
Lamb 兰姆; 拉姆
Lambert 兰伯特; 朗伯
Lancelot 兰斯洛特
Landon 兰登
Larkin 拉金(Lawrence的昵称)
Lattimore 拉铁摩尔
Laurie 劳里(Lawrence的昵称)
Law 劳
Lawrence 劳伦斯
Lawson 劳森; 劳逊
Leacock 利科克; 李科克
Lee 李
Leigh 利
Leighton 莱顿
Lena 莉娜(Helen(a)的昵称)
Leonard 伦纳德
Leopold 利奥波德
Lew 卢(Lewis的昵称)
Lewis 刘易士; 刘易斯
Lily 莉莉
Lincoln 林肯
Lindberg(h) 林德伯格
Lindsay 林塞
Lizzie 利齐(Elizabeth的昵称)
Lloyd 劳埃德
Locke 洛克
London 伦敦
Longfellow 朗费罗
Longman 朗曼
Lou(ie) 路易(Lewis); 路(易)(Louisa, Louise)
Louis 路易斯
Louisa 路易莎
Louise 路易丝
Lowell 罗威尔; 罗厄尔
Lucas 卢卡斯
Lucia 露西亚
Lucius 卢修斯
Lucy 露西
Luke 卢克
Lyly 利利
Lynch 林奇
Lynd 林德
Lytton 李顿; 利顿
MacAdam 麦克亚当
MacArthur 麦克阿瑟(苏格兰姓)
Macaulay 麦考利(苏格兰姓)
MacDonald, Macdonald 麦克唐纳(苏格兰姓)
Mackintosh 麦金托什
MacMillan, Macmillan 麦克米伦(苏格兰姓)
MacPherson, Macpherson 麦克菲尔逊; 麦克弗森
Madge 马奇(Margaret的昵称)
Maggie 玛吉(Margaret的昵称)
Malachi 玛拉基
Malan 马伦
Malory 马洛里
Malthus 马尔萨斯
Maltz 马尔兹; 马尔茨
Mansfield (笔名)曼斯菲尔德
Marcellus 马塞勒斯(Marcus的昵称)
Marcus 马库斯
Margaret 玛格丽塔
Margery 马杰里
Maria 玛丽亚
Marion 马里恩
Marjory 马乔里(Margaret的昵称)
Mark 马克
Marlowe 马洛
Marner 马南
Marshall 马歇尔
Martha 马莎
Martin 马丁
Mary 玛丽
Masefield 梅斯菲尔德
Mat(h)ilda 马蒂尔达
Matthew 马修
Maud 莫德(Mat(h)ilda的昵称)
Maugham 莫姆
Maurice 莫里斯
Max 马克斯
Maxwell 马克斯韦尔
May 梅(Mary的昵称)
McCarthy 麦卡锡
McDonald 麦克唐纳(=MacDonald)
Meg 梅格(Margaret的昵称)
Melville 梅尔维尔
Meredith 梅瑞狄斯; 梅雷迪斯
Micah 迈卡
Michael 迈克尔
Michelson 米切尔森; 迈克尔孙
Middleton 密德尔顿
Mike 迈克(Michael的昵称)
Mill 米尔
Milne 米尔恩
Milton 米尔顿
Minnie 明妮(Wilhelmina的昵称)
Moll 莫尔(Mary的昵称)
Mond 蒙德
Monroe 门罗
Montgomery 蒙哥马利
Moore 穆尔
More 莫尔
Morgan 摩根
Morley 摩利
Morris 莫里斯
Morrison 莫里森
Morse 莫尔斯
Morton 莫尔顿; 摩顿
Moses 摩西
Motley 莫特利
Moulton 莫尔顿
Murray 默里
Nahum 内厄姆
Nancy 南希(Ann, Anna, Anne的昵称)
Nathaniei 纳撒尼尔
Needham 尼达姆
Nehemiah 尼赫迈亚
Nell 内尔
Nelly 内利(Eleanor, Helen的昵称)
Nelson 奈尔孙
Newman 纽曼
Newton 牛顿
Nicholas 尼古拉斯
Nichol(s) 尼科尔(斯)
Nick 尼克(Nicholas的昵称)
Nico(l) 尼科尔
Nixon 尼克松
Noah 诺厄
Noel 诺埃尔
Nora 娜拉; 诺拉(Eleanor的昵称)
Norris 诺里斯
North 诺思
Norton 诺顿
Noyes 诺伊斯
Obadiah 奥巴代亚
O'Casey 奥凯西; 奥卡西
Occam 奥卡姆
O'Connor 奥康纳
Oliver 奥利弗
O'Neil 奥尼尔
Onions 奥尼恩斯
Orlando 奥兰多
Oscar 奥斯卡
Owen 欧文
Palmer 帕尔默
Pansy 潘西
Parker 帕克
Partridge 帕特里奇
Pater 佩特; 佩德
Patience 佩兴斯
Patrick 帕特里克
Paul 保罗
Peacock 皮科尔
Pearson 皮尔逊
Peg 佩格(Margaret的昵称)
Peggy 佩吉(Margaret的昵称)
Penn 佩恩
Pepys 佩皮斯; 皮普斯(英国日记作家)
Perkin 珀金(Peter的昵称)
Peter 彼得
Petty 佩蒂
Philemon 菲利蒙
Philip 菲利普
Piers 皮尔斯(Peter的昵称)
Pigou 庇古; 皮古
Pitman 皮特曼
Poe 波
Pollitt 波利特
Polly 波利(Mary的昵称)
Pope 蒲柏; 波普
Pound 庞德
Powell 鲍威尔
Price 普赖斯
Priestley 普里斯特莱; 普里斯特利
Pritt 普里特
Pulitzer 普里策; 帕利策尔
Pullan 普兰
Pullman 普尔曼
Quiller 奎勒
Raglan 拉格伦
Raleign 罗利
Ralph 拉尔夫
Raman 拉曼
Ramsden 拉姆斯登; 冉斯登
Raphael 拉菲尔; 拉菲尔
Rayleign 雷利; 瑞利
Raymond 雷蒙德
Reade 里德
Rebecca 丽贝卡
Reed 里德
Reynolds 雷诺兹
Rhodes 罗兹
Rhys 里斯
Ricardo 李嘉图; 理嘉图
Richard 理查
Richards 理查兹
Richardson 理查森
Rob 罗布(Robert的昵称)
Robbins 罗宾斯
Robert 罗伯特
Robeson 罗伯逊
Robin 罗宾(Robert的昵称)
Robinson 罗宾逊; 罗宾森
Rockefeller 洛克菲勒
Roger 罗杰; 罗吉尔(从苏格兰姓)
Roland 罗兰
Romeo 罗密欧
Roosevelt 罗斯福
Rosa 罗莎
Rosalind 罗瑟琳; 罗塞蒂
Rose 罗斯
Rossetti 罗赛蒂; 罗塞蒂;
Roy 罗伊
Rudolph, Rudolf 鲁道夫
Rusk 腊斯克
Ruskin 罗斯金; 拉斯金
Russell 拉塞尔; 罗素
Ruth 鲁思
Rutherford 拉瑟福德; 卢瑟福
Sainsbury 森次巴立; 塞恩思伯里
Sailsbury 索尔兹伯里
Sally 萨莉(Sara的昵称)
Salome 萨洛美
Sam 萨姆(Samuel的昵称)
Samson 萨姆森
Samuel 塞缪尔
Sander 桑德(Alexander的昵称)
Sandy 桑迪(Alexander的昵称)
Sapir 萨皮尔
Sara(h) 萨拉
Saroyan 萨罗扬; 萨洛扬
Sassoon 沙逊
Saul 索尔
Sawyer 索耶
Saxton 萨克斯顿
Scott 司各脱; 斯科特
Scripps 斯克利普斯
Senior 西尼尔
Service 瑟维斯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
Sharp 夏普
Shaw 肖
Shelley 谢利; 雪莱
Sheridan 谢立丹; 谢里登
Sherwood 舍伍德
Sidney 锡特尼; 悉尼
Silas 赛拉斯
Simon 西蒙
Simpson 辛普森
Sinclair 辛克莱
Smedley 斯梅德利; 史沫特莱
Smith 史密斯
Smollett 斯摩莱特; 斯莫利特
Snow 斯诺
Sonmerfield 索莫费尔德; 萨默菲尔德
Sophia 索菲娅
Sophy 索菲(Sophia的昵称)
Southey 骚塞; 索锡
Spencer 斯宾塞; 斯潘塞
Spender 斯彭德
Spenser 斯宾塞; 斯潘塞
Springhall 斯普林霍尔
Steele 斯梯尔; 斯蒂尔
Steinbeck 斯坦培克; 斯坦贝克
Stella 斯特拉
Stephen 史蒂芬; 斯蒂芬
Stephens 斯蒂芬斯
Stevenson 史蒂文森
Stilwell 史迪威
Stone 斯通
Stowe 斯托
Strachey 斯特雷奇
Strong 斯特朗
Stuart 斯图尔特; 司徒雷登
Surrey 萨利; 萨里
Susan 苏珊
Susanna 苏珊娜
Sweet 斯威特
Swift 斯威夫特; 斯维夫特
Swinburne 史文朋; 斯温伯恩
Symons 西蒙斯
Tate 泰特
Taylor 泰勒
Ted 特德(Edward的昵称)
Temple 坦普尔
Tennyson 丁尼生; 坦尼森
Terry 特里(Theresa的昵称)
Thackeray 撒克里
Thodore 西奥多
Theresa 特里萨
Thomas 托马斯
Thompson 汤普森
Thomson 汤姆森
Thoreau 梭洛; 索罗
Thorndike 桑代克
Timothy 蒂莫西
Titus 泰特斯
Tobias 托拜厄斯
Toby 托比(Tobias的昵称)
Toland 托兰
Tom 汤姆(Thomas的昵称)
Tomlinson 汤姆林森
Tommy 汤米(Thomas的昵称)
Tony 托尼(Anthony的昵称)
Tours 图尔斯
Tout 陶特
Toynbee 托因比
Tracy 特雷西(Theresa的昵称)
Trevelyan 特里维康
Trollpoe 特罗洛普
Truman 杜鲁门
Turner 特纳
Tuttle 塔特尔
Twain 特温; (笔名)吐温
Tyler 泰勒
Ulysses 尤利塞斯
Valentine 瓦伦丁
Van 范
Vaughan 伏恩
Veblen 凡勃伦; 维布伦
Victor 维克托
Vincent 文森特
Violet 瓦奥莱特
Virginia 弗吉尼亚
Vogt 沃格特
Wagner 瓦格纳
Walker 沃克
Walkley 沃克利
Wallace 华莱土
Wallis 沃利斯
Walpole 沃波尔
Walsh 沃尔什
Walter 沃尔特
Walton 沃尔顿
Ward 沃德
Warner 沃纳
Warren 沃伦
Washington 华盛顿
Wat 沃特(Walter的昵称)
Waters 沃特斯
Watt 瓦特
Webb 韦布
Webster 韦伯斯特
Wells 韦尔斯
Wesley 韦斯利
Wheatley 惠特利
Wheeler 惠勒
Whit 惠特
Whitehead 怀特海; 怀特黑德
Whitman 惠特曼
Whittier 惠蒂尔
Whyet 怀特
Wilcox 威尔科特斯
Wild 魏尔德
Wilde 怀尔德; 王尔德
Wilhelmina 威廉明娜
Will 威尔(William的昵称)
Willard 威拉德
William 威廉
Wilmot(t) 威尔莫特
Wilson 威尔逊
Windsor 温莎; 温泽
Winifred 威尼弗雷德
Wodehous 沃德豪斯
Wolf 沃尔夫
Wollaston 沃拉斯顿; 渥拉斯顿
Wood 伍德
Woolf 伍尔夫
Woolley 伍利; 伍莱
Wordsworth 华兹沃斯; 渥兹华斯; 沃兹沃思
Wright 赖特
Wyat(t) 怀亚特; 怀阿特
Wyclif(fe) 威克利夫; 魏克利夫
Wyld(e) 怀尔德
Yale 耶尔; 耶鲁
Yeates 夏芝; 耶茨
Yerkes 耶基斯(美国姓)
Young 扬
Yule 尤尔
Zacharias 扎卡赖亚斯
Zangwill 赞格威尔
Zechariah 泽卡赖亚
Zephaniah 泽弗奈亚
Zimmerman 齐默尔曼
法国人名
男子名 女子名
Hamlin Prewitt Laverna Papillon
Harcourt Quennel Laverne Pascale
Jean Quennell Leala Purvis
瑞典人名
aune,annikki,akivilina,beata,pirkko,riitta,klaara,dorodea,Eufrosyne
Kerttu Hedvig Inkeri Matleena Ottilia Skolastikka Siiri Vilhelmiina
芬兰人名
Eric, Erich, Ericus, Eerikki, Eerikki Erkki Erik Erkki, Eerikki, Eero
Eskel, Eschel, Escillus, Celsus Eschel Esko Eskil Eskeli
Frans, Frantz, Fransiscus Frans Frans
Fredric, Friedrich, Fredricus Fredrik Fredrik Rietrikki, Retu
Gabriel Gabriel Gabriel Kaapo, Kaapro
Grels, Gregor, Gregorius, Greger, Greg, Kreu
荷兰
范佩西(Robin van Persie)
奥耶尔 Andre Ooijer
亨克·蒂默尔(Henk Timmer)
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
哈塞尔巴因克(Jerrel Floyd Hasselbaink)
葡萄牙
德科(Deco Souza)
穆蒂尼奥 Joao Moutinho
努诺 戈麦斯 Nuno Gomes
保莱塔 Pedro Pauleta
西芒·萨布罗萨(Simao Sabrosa)
西班牙
维森特(Vicente Rodriguez)
萨拉曼卡(Salamanca)
伊戈尔·卡西利亚斯·费尔南德斯 Iker Casillas Fernández
恩里克·巴罗(Enric Valor i Vives)
Aragon,Louis阿拉贡
德国
保罗·克利( Paul Klee
约翰尼斯·特里特米乌斯(Johannes Trithemius)
西蒙妮·劳德尔 Simone Laudehr
娜丁·安格勒(Nadine Angerer)
塞尔达·塔斯奇(Serdar Tasci)
土耳其
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又译基马尔
吕底亚(Lydia)
尼 哈 特 Nihat Kahveci
伊尔玛兹·居内依 (Yilmaz Güney
奥罕·帕穆克(Orhan Pamuk
非洲
福琼(Quinton Fortune)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AlbertJohnLutuli)
西布西索·祖马 Sibusiso Zuma
克鲁格尔 Frantz KRUGER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
印度
巴布尔(Babur
哈奴曼(Hanuman)
阿育王 Asoka
因陀罗(Indra)
Nasir Hussain
日本
千叶纱子
坂东真砂子
小栗旬 SYUN OGURI
漆原智志
平野文
朝鲜
金正淑
白鹤林
李舜臣
赵光祖
郑兰贞
新加坡
蔡淳佳
范雯芳
许纥佳
林宗毅
范志德
马来西亚
戴尚芬
莫昌成
梁奋德
颜永祺
曹格
需要什么再跟我说 我告诉你~
in the mirror 镜中人
I'm Gonna Make A Change, 在我的生命中,
For Once In My Life 我将作一次改变
It's Gonna Feel Real Good, 多么美好的感觉,
Gonna Make A Difference 我想带来变化
Gonna Make It Right 我要把它作好
As I, Turn Up The Collar On My 当我竖起我
Favourite Winter Coat 最喜爱的冬衣的领子时
This Wind Is Blowin' My Mind 这种想法萌发出来
I See The Kids In The Street, 我看到了那些在大街上,
With Not Enough To Eat 饿着肚子的孩子们
Who Am I to Be Blind 我是谁,是瞎子吗?
Pretending Not To See 装作没有看见
Their Needs 他们的需要吗?
A Summer's Disregard, 一整个盛夏的漠视
A Broken Bottle Top 一个破碎的瓶塞
And A One Man's Soul 和一个人的灵魂
They Follow Each Other On 正如你所见
The Wind Ya' Know 他们在风雨中相互扶持
'Cause They Got Nowhere To Go 因为他们无处可去
That's Why I Want You To Know 那正是我想让你知道的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我要从镜中之人开始作起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我要求他改变他所走的路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没有比这
Been Any Clearer 更清楚的信息了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如果你想要改善
A Better Place 这个世界,
(If You Wanna Make The (如果你想去改善
World A Better Place) 这个世界)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那么,先审视自己,
Then Make A Change 然后作出改变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审视你自己,然后
Then Make A Change) 作出改变)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h) (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
I've Been A Victim Of A Selfish 我曾是一种自私的
Kind Of Love 爱的牺牲品
It's Time That I Realize 是时候让我了解这一切了
That There Are Some With No 有的人无家可归,
Home, Not A Nickel To Loan 无钱还债
Could It Be Really Me, 这是我吗?
Pretending That They're Not Alone 装作什么也没看见?
A Willow Deeply Scarred, 一株柳树上的疤痕
Somebody's Broken Heart 一颗破碎的心
And A Washed-Out Dream 一个逝去的梦想
(Washed-Out Dream) (逝去的梦想)
They Follow The Pattern Of 正如你所见
The Wind, Ya' See 他们在风雨中彼此扶持
Cause They Got No Place To Be 因为他们无处可去
That's Why I'm Starting With Me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从自己做起
(Starting With Me!) (从我做起!)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我要从镜中之人开始作起
(Ooh!) (噢!)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我要求他改变他所走的路
(Ooh!) (噢!)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没有比这
Been Any Clearer 更清楚的信息了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你若想让
A Better Place 世界更美好,
(If You Wanna Make The (你若你想让
World A Better Place) 世界更美好)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先审视你自己
Then Make A Change 然后作出改变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审视自己
Then Make A Change) 然后作出改变)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我从
The Mirror 镜中之人做起
(Ooh!) (噢!)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要求他改变他所走的路
(Change His Ways-Ooh!) (改变他的路-噢!)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没有比这
Been Any Clearer 更清楚的信息了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如果你想让世界
A Better Place 更美好,
(If You Wanna Make The (如果你憧憬
World A Better Place) 一个美好的世界)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先审视你自己
Then Make That 然后作出……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审视自己
Then Make That ) 作出……)
Change! 改变!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我从镜中之人开始
(Man In The Mirror-Oh Yeah!) (镜中之人- 是他!)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我要他改变他脚下的路
(Better Change!) (最好去改善!)
No Message Could Have 没有比这
Been Any Clearer 更明了的信息了
(If You Wanna Make The (如果你想令
World A Better Place) 世界更美好)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审视你自己,
Then Make The Change) 然后去改变)
(You Gotta Get It Right, While (在你还有时间的时候
You Got The Time) 去完成它)
('Cause When You Close Your Heart)(因为即使你视而不见
You Can't Close Your Your Mind! 都无法阻止自己的心灵!
(Then You Close Your Mind!) (即使你封闭自己的……心灵!)
That Man, That Man, That 镜中之人, 那个男人,那个男人
Man, That Man 那个男人
With That Man In The Mirror 从他开始
(Man In The Mirror, Oh Yeah!) (镜中之人)
That Man, That Man, That Man 那个人,那个人,那个男人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我要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Better Change!) (要改变!)
You Know That Man 镜中之人……你可否知道
No Message Could Have 没有比这
Been Any Clearer 更明确的信息了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如果你想让世界
A Better Place 更加美好
(If You Wanna Make The (如果你憧憬
World A Better Place) 一个美好的世界)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那就先审视你自己
Then Make A Change 然后去改善她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去审视自己
Then Make A Change) 然后作出改变)
Hoo! Hoo! Hoo! Hoo! Hoo!
Na Na Na, Na Na Na, Na Na,Na Nah
(Oh Yeah!)
Gonna Feel Real Good Now! 这将有多么美好!
Yeah Yeah! Yeah Yeah!Yeah Yeah!
Na Na Na, Na Na Na, Na Na,Na Nah(Ooooh )
Oh No, No No
I'm Gonna Make A Change 我会作出改变
It's Gonna Feel Real Good! 感觉真好!
Come On! 来吧!
(Change )
Just Lift Yourself 激励自我!
You Know 你知道
You've Got To Stop It 你必须停止
Yourself! 你自己
(Yeah!-Make That Change!)
I've Got To Make That Change, 改变自己
Today! 就在今天!
Hoo!(Man In The Mirror)
You Got To 你必须
You Got To Not Let Yourself 必须让自己……
Brother 我的同胞……
Hoo!(Yeah!-Make That Change!)
You Know-I've Got To Get 看到了吗-我已让那个人
That Man, That Man 那个人,那个人… …
(Man In The Mirror) (镜中之人)
You've Got To 你必须
You've Got To Move! Come 你必须行动起来
On! Come On! 来吧!一起来!
You Got To 你必须……
Stand Up! Stand Up! 站起来!站起来!
Stand Up! 行动起来!
(Yeah-Make That Change) (吔-作出改变)
Stand Up And Lift 行动起来,提升到崭新高度,
Yourself, Now! 就在此刻!
(Man In The Mirror) (镜中之人)
Hoo! Hoo! Hoo! 吼!吼!吼!
Aaow! 嗷!
(Yeah-Make That Change) (作出改善)
Gonna Make That Change 去改变……
Come On! 行动起来!
(Man In The Mirror) (镜中之人)
You Know It! 你很明确!
You Know It! 你知道怎么做!
You Know It! 你很明确!
You Know 你知道……
(Change ) (改变)
Make That Change 作出改变。
这首歌的MV中有很多的历史镜头很多著名人物包括:
马丁路德金。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
阿道夫·希特勒
约翰.列侬
肯尼迪总统
里根总统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特蕾莎修女等等。
光辉岁月的歌词是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
光辉岁月歌词内容励志,歌曲旋律易于流行。在听这首歌曲时,一种从一个反叛青年到一个自由火炬的呐喊让人不由自主的心生感慨,那是一种来自心灵扒迟的震撼,让处在逆境中的人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让人不由自主的坚强起来,光辉岁月是中国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黄家驹作曲,Beyond编曲。
该曲分粤语、普通话两个版本,粤语版由黄家驹填词,收录在Beyond1990年9月发行的粤语专辑《命运派对》中,普通话版由何启弘、周治平填词,收录在Beyond1991年4月发行的普通话专辑《光辉岁月》中。该曲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创作的一首作品。
光辉岁月创作背景
1990年8月3日至6日,黄家驹随香港电台爱心第一旅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并亲眼目睹了当地人民因为战争和灾荒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回到香港以后,黄家驹在报纸上读到了纳尔逊罗改旦利赫拉赫拉曼德拉被困狱中的故事,并由此产生了内心的共鸣。黄家驹认为曼德拉的精神内涵是关于抗争与希望,这与Beyond在香港艰辛打拼的背景不谋而合。
于是黄家驹就创作了歌曲《光辉岁月》,以这首歌曲向黑人领袖曼德拉致敬,歌颂他一生为消除南非种族歧视、为实现民主和自由社会而做出的努力,《光辉岁月》不仅浓缩了曼德拉一生的坎坷,同时也表达出曼德拉所希望达到的自由平等。这首歌曲也可以看做是对Beyond的一首赞歌,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雨,Beyond已经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核此扰。
《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创作的一首作品。
《光辉岁月》是中国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黄家驹作曲并为歌曲的粤语版填词,国语版则由何启弘、周治平填词。
该曲的粤语、国语版分别收录在Beyond于1990年9月发行的粤语专辑《命运派对》以及1991年4月发行的国语专辑《光辉岁月》中。该曲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创作的一首作品。1990年该曲在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获得十大劲歌金曲奖。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
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扩展资料
《光辉岁月》创作背景:1990年8月3日至6日,Beyond主唱黄家驹随香港电台“爱心第一旅”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并亲眼目睹了当地人民因为战争和灾荒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回到香港以后,黄家驹在报纸上读到了曼德拉被困狱中的故事,并由此产生了内心的共鸣。
黄家驹认为曼德拉的精神内涵是关于抗争与希望,这与Beyond在香港艰辛打拼的背景不谋而合,于是黄家驹就创作了歌曲《光辉岁月》。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曼德拉是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小学启蒙教师给他取名纳尔逊。当曼德拉9岁的时候,他父亲死于肺结核。部落中的摄政王成为他的监护人,曼德拉于是就到离开父亲王宫不远的韦斯里安教会学校上课。按照腾布的习惯,他从16岁开始受业。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惯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学业。因为父亲的地位,他被指定为王朝的继任者。
曼德拉在福特哈尔大学上学时,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奥利弗·坦波。并在曼德拉大学生涯第一年中,他卷入了学生会抵制学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动。他被勒令退学,并被告知除非接受学生会的选举结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学校。此后,曼德拉在监狱时才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
离开福特哈尔不久,曼德拉就安排和腾布家族的继承人一起结婚。但他选择逃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约翰内斯堡。刚到约翰内斯堡后,他就在煤矿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不过,当矿场老板发现曼德拉是逃亡的贵族后就迅速解雇了他。曼德拉随后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文书工作,在此期间于南非大学通过函授修完了他的学士学位,此后,他开始在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学习法律。曼德拉在金山大学读书期间住在位于约翰内斯堡北部的亚力克山德拉镇,并遇到了他此后反种族隔离时的同事——乔斯洛沃、哈里斯沃兹以及鲁斯福斯特。 1944年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
1948年,由布尔人当政的南非国民党取得了大选的胜利,由于这个党派支持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开始积极地投身政治,他在1952年的非国大反抗运动和1955年的人民议会中起到了领导作用,这些运动的基础就是自由宪章。与此同时,曼德拉和他的律师所同事奥利弗坦波开设了曼德拉坦波律师事务所,为请不起辩护律师的黑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1952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58年9月2日,亨德里克·弗伦施·维沃尔德出任南非首相,其于执政期间出台了“班图斯坦法”,此举将1000余万非洲黑人仅仅限制在125%的南非国土中,并且同时在国内实行强化通行证制度,此举激化了南非黑人与白人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沙佩韦尔惨案的发生。
1960年3月21日,南非军警在沙佩维尔向正在进行示威游行的五千名抗议示威者射击,惨案共导致了69人死亡,180人受伤,曼德拉也因此被捕入狱,但是最后通过在法庭辩论上为自己的辩护,而无罪释放。
1961年,他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此后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创建了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并任总司令。他曾秘密赴国外访问,并出席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反非自由运动大会,呼吁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 1962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逮捕入狱,当时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自此,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关押到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曼德拉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单独关押,关押时间一日长达23小时,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在单独关押室中没有自然光线,没有任何书写物品,一切与外部隔绝。最终,曼德拉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权利,他希望能够与他人交流。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当年他被转移到罗本岛上。罗本岛是1960年代中期到1991年那段时间内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岛上曾关押过大批黑人政治犯。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狱室只有45平方米,在这里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罗本岛上的囚犯被狱卒们逼迫到岛上的采石场做苦工。在岛上,曼德拉希望监狱方面同意他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出一块菜园,监狱方面多次拒绝,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曼德拉的要求。在岛上,曼德拉依然坚持着身体锻炼,例如在牢房中跑步,做俯卧撑进行锻炼。
1982年,曼德拉离开了罗本岛,他被转移到波尔斯摩尔监狱。自此,曼德拉结束了自己在罗本岛长达18年的囚禁。他在这里也开辟了一片菜园,并且种了将近900株植物。
1984年5月,官方允许曼德拉与其夫人进行“接触性”探视,当他的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认为曼德拉可能生病了,当两人进行探视时,他们互相拥抱在一起,曼德拉说:“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吻抱我的妻子。算起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 南非在实行种族隔离后期那段时间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一切最终导致南非于1990年解除隔离,实现民族和解。
1990年2月10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1990年2月11日,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终于重获自由。出狱当日,他前往了索韦托足球场,向12万人发表了他著名的“出狱演说”。 1990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5月9日,在南非首次的多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
1999年3月12日,被欧洲著名学府莱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6月正式去职。 2013年3月曼德拉由于肺部感染复发,于27日午夜再次入院接受治疗,这是自2012年12月以来,曼德拉第三次入院,也是他在3月份的第二次住院。在西方的复活节到来的时刻,南非人民纷纷前往教堂,为曼德拉祈福 。
2013年6月8日,曼德拉因肺部感染复发被送往比勒陀利亚医院治疗。同年6月12日,曼德拉孙子曼迪拉发布声明称曼德拉的病情已出现好转,曼迪拉向南非和全世界为曼德拉送上祝福的人表示感谢。 6月23日,曼德拉病情开始恶化。医疗小组汇报说,在过去24小时里,曼德拉的病情“危急”。
2013年9月1日,南非总统府称,前总统曼德拉已经离开医院,回到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家中继续接受重症监护,但其病情仍然非常严重,健康状况有时也不稳定。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2013年12月10日11时起,曼德拉官方追悼会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银行体育馆中举行。
2013年12月11日,曼德拉的遗体将被转移到比勒陀利亚的联邦大厦中陈列三天,供民众瞻仰。
2013年12月11日至13日的每天早晨,曼德拉的棺椁将在比勒陀利亚的主干道上进行巡展,以供人们向他们的国父进行最后的道别。
南非官网公布,将有91个国家元首、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曼德拉的追悼会和葬礼。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英国王子威廉和查尔斯、法国总统奥朗德、加拿大总理哈珀、德国总统高克、意大利总理莱塔、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巴西总统罗塞夫、印度总统穆克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美国前总统卡特、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布莱尔和布朗等。
2013年12月15日上午,曼德拉的国葬仪式在曼德拉儿时生活过库努村隆重举行,具体地点是曼德拉的家族墓地。来自多个国家的***出席葬礼仪式并讲话,近5000名各界人士送曼德拉最后一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