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各斯”一词的原意是“话语”,也由此而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遵循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70年)。古希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认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
赫拉克利特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40年到公元前470年间,他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本来应该继承王位的,但却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总的来说,赫拉克利特的思想非常晦涩和神秘。他有两个思想影响重大:第一个是“火本原说”,第二个是朴素辩证法。
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整个世界就是一团不断燃烧、不断熄灭的永恒的活火。
那么,“火本原”和之前的“水本原”与“气本原”是一样的吗?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其不同之处。火是一种燃烧的状态,物体只有在燃烧后才会出现火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火这个物质的。火的状态是流动和变化的,而水和气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和现象,在自然的状态里我们便可以看到“水”这个物质和“气”的现象。
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解释世界的本原,该如何理解?火有两种状态——熄灭和燃烧。火熄灭了,就变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世界被生发而成;而世界的万事万物在燃烧时又复归为火,火在燃烧,万物就被毁灭掉。
因此,赫拉克利特用火的两种状态去诠释世界的两种状态。火熄灭后生成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燃烧后又复归为火。火作为万物本原是不定型的东西,万事万物的转化也是不定的。
逻各斯
在火与万物转化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具有普遍性和规定性的东西呢?火与万物的转化过程,是不是遵循着某种规律而进行的呢?赫拉克利特思考到这里,又将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抽象出了一个不变不动的、在背后统摄一切现象的“逻各斯”。
表面上看世界万物在变换(火与水、气、土等万物的转换),但在更深层次却有一个更为根本的神秘规定在左右着世间万物,这就是“逻各斯”在起作用。当然这个观点是赫拉克利特从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发展而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我们后面会讲到(作者:按照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编排顺序,所以先讲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什么是“逻各斯”?通俗地理解,“逻各斯”就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是万事万物遵循的恒常法则,是那个存在之为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要遵守着这个“逻各斯”而运行,“逻各斯”是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定。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河流总是在流动变化的,你第一次踏进一条河和第二次踏进时,情境不可能一模一样。因为第二次踏进河流时,是新的水流在流淌了,而非原来的水流。这个意思即是,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当中。
通过直观就能够认识到事物处在变化状态中,这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万物变化的根据,是由于其内在的固有矛盾所致。与此同时,赫拉克利特还强调相对性。比如“最美的猩猩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是相对性的体现。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作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赫拉克利特由此展现出一幅充满了运动变化的宇宙图景。
第二,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赫拉克利特明确地表示,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导致了和谐,相反者才能相成。“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赫拉克利特把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对立范畴辩证地统一起来,并把对立统一看作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必然规律或“逻各斯”。
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赫拉克利特用一种言简意赅的箴言方式写道:“海水最干净,又最脏: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驴爱草料,不要黄金。”“猪在污泥中洗澡,鸟在灰土中洗澡。”“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宇宙中的一切都处于流动变化之中”。他的哭泣就是在发现这条规律时产生的。当他认识到万物的这种本质上的不稳定性、发现此重要规律时,曾激动得大哭了一场,喜极而泣。因此,人们称他为“哭泣的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是希腊的最早期哲学家之一,在西哲史上按时间排列的话处在第4位,他哲思大放异彩的年份(鼎盛年)是公元前504-前501,距今252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今年的诞辰是2567年。
我们看一本书,是在向GREAT THINKER 学习,学习他的思想,我们应时常问,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才能学的更多。所以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书不仅仅是史书都会特别强调那些伟人的年份呢?
这其实在传达一个历史感,历史感听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究其本质是定位,寻求一种确定性。哦,原来他是在那个年份很牛逼,比咱们中国的孔子后40年左右,这样有了一种对比性后,就会更明白这种确定性的意义所在。量子物理的发展路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同样的,科学也是。我们如果想得更远的话,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不确定性的粒子构成,可能眨眼间我们就身处另一个平行时空,那么究竟什么是确定的呢?确定的是不是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确定呢?我们到底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比如最近的莫兰蒂台风,如果我们对它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话,它是不是就是一股妖风了,是一股在我们世界里很可怕的恶魔。所以我们时常需要这种确定性,如此才能在这个熵增(哎呀,就是不断变得更混乱的意思,比如饭吃进去变成屎)的社会、宇宙生存下去,不至于充满了恐慌。如果我们说孔子诞生在2015的话,想想是不是乱套了。
OK,扯远了,再回到牛逼轰轰的赫拉克利特吧,他是王族,瞧不起世人,傲视群众,蔑视古代与同时代的贤哲。王位不要了,丢给他兄弟,隐居山间,写了本书《论自然》,这本书晦涩难懂,估计也是他故意为之吧,这本书呢,我没看过,但这本书是由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短句子(好吧,哲学上叫箴言,西哲老师发音感人,汉字老是读错,他读成箴-jian-言我竟然相信了,然后被输入法打脸)构成。
回到标题,赫拉克利特有两句关于河流的话(箴言),流传的很广,在很多作品中都出现过。
像什么郭敬明啊,张嘉佳啊,韩寒啊,最喜欢写这类无病呻吟又自以为牛逼得不行的话了。(瞎猜的,但也差不了多少)
但,人家是赫拉克利特,还真是牛逼。
我们先来看看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如何用这句话的吧。
看,写得多好。作为一本好书,其厉害之处在于,随便抓一个点来,其深度也能超过那些用一整本书来讲一个观点的所谓畅销书。我又想起自己买的那两本畅销书,一本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罗里吧嗦就一句话,读书要记笔记,还一本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看完扔垃圾桶了,这本书作者就应该关进小黑屋了,还有那啥前段时间被打的宋鸿兵。
习惯性吐槽,上面那个礼帽解释下,那是他们偷情做爱必戴的一个东西,后来流落异国时,这顶圆礼帽成了感情寄托。萨比娜是托马斯的情妇,后来,托马斯走了。她与另一个很优秀的教授弗兰茨交欢时,也戴上了这个礼帽,而这让弗兰茨觉得很尴尬,体会不到那种意义所在,于是作者便说了那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把那顶礼帽比作河床,圆顶礼帽对于萨比娜的意义便如河水,然后引出了上面刚刚那个关于生命乐章的精彩论述。可能总结得不好,我还是po上原文吧。
原文网上找的,感觉翻译的不到位,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 许筠的译本,顺带说一句,我特别喜欢这个出版社 余光中翻译的《老人与海》
over,看得酣畅否?这本书是我的第二本性启蒙书,第一本是王小波这个流氓写的《黄金时代》,这里的启蒙不是指体位,是指关于对性和女人的需求的思考。
现在我们从昆德拉的论述中看到了什么呢?他把赫拉克里特的河分解了,一部分是河床,是相当于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也就是河的流淌方向,支配着运动的河流,圆顶礼帽便是河床;另一部份是河水,它强调于一种变化性,每次,比如圆顶礼帽做为十九世纪波赫明小城市的市长,萨宾娜的祖父的唯一的遗产时,它在暗含河床的同时又象征着过去,这里的哲学思想又是什么,这个点我现在没想通。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表述的是一个事实。世界本身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不断变化。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人本身的物质性注定了人也是一条在流动着的河流。只是有的犹如小溪婉转缠绵,有的犹如山谷里的激流一路上带着怒吼的声响,但他们都一样,如孔子站在黄河岸边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nyway,昆德拉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与应用我认为是很到位的,符合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体系。
现在我们回到赫拉克利特身上吧,他的哲学体系是什么?他在思考万物的本原这个问题时,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他提出了火本原说,有两个方面: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生成或归复),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这点昆德拉比作成回声,含义不断的回响,这点我是这样解读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体系里讲的是归复,但在这个归复过程中是有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体系下,他提出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 永恒的生成化状态 (默读两遍)
在他的著作里,充满了“既是又不是”的格言,他详细说明了生成中的事物之间有以下这种关系:
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 “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共存产生和谐
3同一的关系,比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看的角度不一样,其实是同一回事
4相对的关系,比如最美的猴子,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丑的。(对生活大爆炸的sheldon除外)
这四点归纳到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辩证的看问题!所以他写的东西玄之又玄,但放到生活中也就那么一回事。
讲完了,如果你看到这里,你已经对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有个大概的了解了,以后也可以装装逼,
比如赫拉克利特曾说“我们存在又不存在”“我爱你又不爱你”“你是你又不是你”(我瞎编的,但照着这模式套不会错哒)
我对赫拉克里特没什么感觉,只是在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看了他的两页介绍而已,我重点是为了安利博尔赫斯的一个作品《是那长河大川》,你可以抄下来,没事读读: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中,生成意味着向对立面转化。他常用“A是A,A又不是A”这种表达方式来彰显辩证法,并用辩证法说明生成中的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一,转化的关系,指事物无时不向对立面转化,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第二,和谐的关系,指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同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第三,同一关系,指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圆的起点也是终点。第四,相对关系,指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如最美的猴子对人来说也是丑。此四种关系便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于辩证法所表达的方式,巴门尼德否定它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它的可能性,而黑格尔则认为他是第一个提出辩证法的人。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约在前504—前501)是爱非斯学派的主要代表,爱非斯是爱奥尼亚地区的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赫拉克利特出身于爱非斯王族,本应是王位的继承人,但是他却由于热爱哲学而隐退山林,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据古代文献记载,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对于荷马、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等著名人物均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仅有博学而无智慧。晚年的赫拉克利特过着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靠吃草根树皮为生,最终患水肿病而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