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洲
亚特兰蒂斯,又译阿特兰蒂斯,一片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被称作大西洲。到现时为止,还未有人能证实它的存在。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文章里。据他所言,亚特兰蒂斯在九千年前已被一场自然灾难毁灭。
大西洋中传说的一个岛,位於直布罗陀海峡以西。传说的主要来源是柏拉图的两篇对话,即《提麦奥斯篇》(Timaeus)和《克利梯阿斯篇》(Critias)。在前一篇对话中,柏拉图叙述埃及僧侣们在与雅典立法者梭伦(Solon)谈话时怎样谈到亚特兰提斯,说该岛比小亚细亚和利比亚加起来还大,与赫丘利斯石柱(Pillars of Hercules, 即指直布罗陀海峡)遥遥相对。据僧侣们说,大约在梭伦出生9,000年以前,亚特兰提斯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海岛,岛上有权势的王公曾经征服地中海的许多地区,直至最后被雅典人及其同盟军打败。亚特兰提斯人最后变为邪恶了,且不敬神,由於几次地震,他们的岛屿被海水吞没。在《克利梯阿斯篇》中,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提斯人理想国的历史。
亚特兰提斯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阿拉伯地理学家获得这个故事的中世纪欧洲作家们则信以为真,后来的一些作者又试图证明确有其地。例如,在文艺复兴以后,他们试图证明亚特兰提斯就是美洲、斯堪的那维亚和加那利群岛。如果柏拉图不是杜撰的话,亚特兰提斯的故事实际上可能是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於西元前约1500年锡拉(Thera)岛上火山喷发的记载。这次喷发是有史以来最惊人的一次大喷发,伴有一连串的地震和海啸,将克里特岛的文明完全摧毁,因而可能塑造了亚特兰提斯的传说。
在柏拉图的提示中,有这样的话:在“赫喀琉斯的砥柱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 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目前,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更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过了35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两件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们与“失踪”的大西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克里特岛只是大西洲岛国的残余部分, 因为克里特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世纪至前15世纪的450多年间是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其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曾十分发达。但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繁荣期以后,它却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海啸连续爆发,吞没了岛上的一切。”近代火山学的发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13公里)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划上一个等号,其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两者相差近80年和72万平方公里。
因此,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亚特兰蒂斯”(“大西洲”)仍然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依然在探索中。
对于亚特兰蒂斯的所在位置现在还没有定论。科学家们主要倾向于在地中海西端,也就是在大西洋,因为大西洋底曾经发现过遗迹,而且对鳗鱼的回游和马尾藻海的一些情况来猜测,的确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所在,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能解释的问题。
[编辑本段]★词条二:
名称:大西洲的沉沦
主题词或关键词:海洋科学
大西洲的沉沦
在西方世界的种种疑谜中,最能拨弄人们玄思遐想的莫过于大西洲了。这块在遥远的过去突然失踪了的陆地,随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究竟到哪里去了?千百年来,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寻找着它的踪迹。科学家为此写下的论文和专著成千上万,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人种学、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俨然自成一门新科学——大西洲学。时至今日,关于大西洲的下落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千古疑谜的由来
有关大西洲的传说,最早出自古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柏拉图之笔。他在两篇著名的对话著作《克里齐》和《齐麦里》中,详细记述了大西洲的故事。
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文明岛国,坐落在“赫拉克勒斯之柱”以外波浪滔天的西海,也就是今日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浩瀚的大西洋中,面积有207.2万平方千米。那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花草繁盛,鲜果累累:河中有鱼,林中有大象等各种动物,还盛产金、银和古代人认为最宝贵的那种金光闪闪的山铜,真可谓是一片得天独厚的乐土。
岛屿中心的都城宏伟壮观,特别是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庙宇,都是用金、银、山铜和象牙装饰起来的。岛上还有四通八达的运河系统、建筑完美的桥梁、日夜繁忙的港口……大西洲十二个主要岛屿分别由十二个国王掌管,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公正圣洁的海神被认为是岛国的无上主宰。海神制定的法律被刻在一根山铜柱上,获得大西洲人一致的信奉和景仰。
后来,大西洲的社会开始腐化了,邪恶代替了圣洁,贪财爱富、好逸恶劳、穷奢极欲代替了天生的美德,最后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企图奴役直布罗陀海峡以东地区的居民。这触怒了海神,上天决意要狠狠惩罚背叛大西洲传统信仰的人。不久,灾难终于来临,在一次特大的地震和洪水中,整个大西洲仅在一日一夜中沉沦海底,消失于滚滚的波涛之中。
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玄乎,但柏拉图多次强调,它是历代相传,并非虚构。
为了证实这个传说的真伪,据说柏拉图曾经亲赴埃及,请教过有名望的僧侣。可是,柏拉图哪里知道,正是这个疑幻疑真的传说,让后人无休止地争论了足足二千多年。
2、一个比较可信的答案
用现代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不足为奇的。偌大的陆地可以被海洋吞噬,茫茫大洋中也会升起一块新陆地。气候变迁、冰川融化、海面上升,以及诸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变,都可能造成像大西洲那样的厄运。令人费解的是,那失落了的大西洲文明竟出现在12000年以前,这在人类历史上正值旧石器时代晚期,难道地球上还存在过比古埃及、古印度等已知古文明更早的史前文明吗?
1870年,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舒里曼,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发掘出迈锡尼文明遗址。过了三十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艾凡斯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迈诺斯文明遗址。这两年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把它与失踪了的大西洲联系起来了。
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端,面积8331平方千米,是爱琴海中最大的岛屿。神话中传说此地之王是米诺斯,所以艾凡斯就把在克里特岛发掘的遗物命名为“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岛的古代民族在埃及、西亚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450多年间,是迈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它的主要遗迹就是著名的诺萨斯王宫。这座王宫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千门百户,曲折相通,它使人不由想起希腊神话中拘禁牛首人身怪物米诺托洛斯的迷宫。类似的宏伟宫殿还有该岛南端的菲斯陶斯、海末亚·垂亚达,东北端的玛利亚,东端的查克罗斯等。
迈诺斯人在许多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使用复杂的文字,在宫殿里有不少巧夺天工的壁画和陶器彩画;手工业达到很高的水平,能制作精细美观的青铜器皿、金银工艺器,还建造了坚固轻便的远航船只,商船队遍布古代世界各地;他们修建了复杂的排水系统,并且利用水管排水,还懂得把凉风引入屋内调节空气。当世界上其他民族大多还把妇女当作财产的时候,迈诺斯妇女已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宗教就是以崇奉一个露胸的母仪女神为中心,壁画上有很多是以优雅的妇人像为题材,她那服饰华丽的容姿,显示出妇女在当时之受人尊重。
克里特岛风和日丽,生活稳定而舒适,人民爱好和平,从迈诺斯遗物中透出了一片平和而明朗的气息。但是,在公元前15世纪之后不久,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迈诺斯文明却突然消失了。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迈诺斯的城市全都在同一时期被毁灭。这一切,与传说中的大西洲何等相似。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辉煌的迈诺斯文明突然湮没了呢?近代火山学的进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克里特岛以北约113千米)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发生的巨大海啸。用放射性碳测定桑托林岛上所发掘出来的烧黑了的石屋遗迹、烧焦了的人牙等,获知火山爆发的时间正是在公元前15世纪。
据科学家考证,这次火山爆发放出的辐射能量相当于500~1000枚原子弹同时爆炸,堪称世界上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耸立在桑托林岛中部高达1500多米的火山堆,喷出了千百万吨岩浆,炽热的浮石像雨点船撒下来,火山灰随着地中海东部的夏风吹向东南方,散落范围广及25万平方千米,最远点离火山700千米,最厚处达百米以上,在今天东地中海海底还可以找到几米厚的火山炭层。极大的内部压力,迫使火山发生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火山自行崩塌陷落,造成一个圆周足有60千米的火山口。整个桑托林岛也几成灰烬。
如此看来,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划上一个等号,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了,两者相差了8000~9000年和近200万平方千米。考古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柏拉图的疏忽,他把代表“一百”的埃及数字符号误作“一千”了,从而把所有数字都扩大了十倍。如果去掉一个额外的零,那么大西洲的故事应该发生在索隆去埃及旅行的900年以前,即公元前15世纪,这正是桑托林火山爆发的年代。大西洲的面积应该是20.72万平方千米,这又正与当时桑托林、克里特所在的地中海东部诸岛的范围相仿。而所谓“海克力斯之柱”,据说在接近克里特岛的希腊海岸,有两个岬角也叫此名;所谓西海,实乃地中海。
再说,最了解大西洲的应是古埃及人,这不仅因为他们是故事的始传者,而且跟这个富庶的岛国还有过密切的贸易关系。史书上记载,古埃及人把来自埃及西北方某地(即克里特岛)的商人、水手唤作“凯夫秀人”。桑托林火山爆发时,古埃及北部也深受火山灰和海啸巨浪之害,即史书上所称的“十大灾殃”。这次灾祸给古埃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从此以后,昔日常来常往的凯夫秀人一下子不见了,尼罗河的港口里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船只,西北方的富庶岛国失踪了。有关大西洲的传说是不是就这样产生了呢?
3、大西洲在大西洋中
尽管人们对桑托林和克里特岛的考证和合乎逻辑的推想,揭开了长期蒙在大西洲上的神秘面纱,但是依旧有许多人热衷于在大西洋寻找大西洲的踪迹。众矢之的便是亚速尔群岛。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使得大西洲之谜格外耐人寻味。
如果将大西洋的海水抽干,可以清楚地看到蜿蜒于大西洋中部的S形海底山脊,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变得宽阔广大了,成为巍然隆起于海底的亚速尔高原。其上有不少海底火山,有的突出于海面成为岛屿,如亚速尔群岛。
这块海底高原的位置、大小和形状,都与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洲相似。对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底岸岩心取样研究,证明那岩石是一万多年前在空气中形成的,因为那是一种玻璃质的玄武岩,它只有从火山口流溢出来的熔岩在空气中迅速冷却才能生成。也就是说,亚速尔海底高原过去曾经是一块陆地。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儿水下摄影所得到的照片上,出现了古代建筑物的断垣残壁。
人们发现,欧洲鳗鱼有一个怪异的繁殖习惯,它们必须大举南下回游,历尽艰险,远涉重洋,到马尾藻海去产卵,然后又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千里迢迢返回欧洲。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马尾藻海是欧洲鳗鱼的故乡,在遥远的过去,位于马尾藻海东北方即亚速尔群岛附近存在过一块偌大的陆地——大西洲,那里的港湾是鳗鱼的一片极乐世界,既可免遭海兽袭击,又有淡水河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它们长期习惯于在此生息,只是产卵时才回到故乡。后来大西洲沉没了,可鳗鱼却一如既往,它们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向东北方游去,最后竟到达欧洲的河流溪涧之中。它们当然不知道,这己不是原来养育它们的大西洲了。
在大西洋两边的古巴比伦和墨西哥等地,流传着一个同样的传说:远古时代,曾有一些远方的能人乘船而至,他们向当地人传授农业技术、一年365天的历法、金字塔的建筑、木乃伊的制作等知识,并传播了宗教——太阳教……无怪乎地中海沿岸和中美洲的古国,虽然相隔大洋十万八千里,它们的文化、宗教、建筑、艺术,甚至人种外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就像是同出一源。是否居于新旧大陆之间、具有高度文明的大西洲在起着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枢纽作用呢?是否大西洲沉没后,东西方才各自发展成两种文化呢?
以金字塔为例,它历来被认为是埃及古文明的象征,其实世界上有金字塔的国家很多,如印度、伊朗、苏丹、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西班牙等,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更多。从世界地图上看,这些国家大致同位于热带纬度,并居亚速尔群岛——大西洲的东西两侧;而这些金字搭在形制和结构上又如出一辙,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还有一个饶有兴味的事实。西班牙的巴斯克人不论在种族或语言方面都与别的欧洲人不同,可是在大西洋彼岸却可以找到巴斯克人的“亲缘”——中美洲的一些玛雅人。他们不仅同具鹰钩鼻的脸型,而且据史料记载,曾有一位巴斯克传教士,在危地马拉的玛雅部族传教时,发现他们竟能捉摸出这位传教士的巴斯克语义。又据早期西班牙殖民者描绘,墨西哥玛雅印第安人所喜爱的球戏,几乎跟巴斯克人玩的双打回力球完全一样,他们所使用的松土泥锹也十分相似。诸如此类,自然又使人推想,他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即都是大西洲人的后裔。
自1968年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百慕大群岛海域,以及巴哈马群岛、佛罗里达半岛等地附近海域,接连发现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海底遗址,这给向往大西洲的西方好奇之士带来新的刺激,也是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的一个新的挑战。例如,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它们结构严密,气魄雄伟,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如石砌的街道,长方形或多边形的石头排成各种图案花样;有的似城墙,长者达1600米,均由大石块砌成;还见到了一些码头、港口设备的遗迹和大理石的雕像。它们不可能是天然之物。根据巴哈马群岛附近海底石灰岩的分析,证明它在一万二千多年前是在空气中存在的,也就是说这儿曾经是陆地。凡此种种,不都是失落的大西洲文明的一部分吗?
写到这里,读者也许还是会问:大西洲究竟到哪里去了?是的,大西洲依旧是大西洲,世界上有许多人士仍然在为此探索。可以深信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千古疑谜的揭晓,也许为期不远了。
对于古希腊传说中的大西洲(古希腊传说中大西洋中的一个大岛,后因地震沉没)的沉没位置,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一部分人认为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在爱琴海, 另一部分人认为它被埋葬在今天的亚速尔群岛附近的大西洋深渊中,还有一些人试图在英国的凯尔特山脉附近和中国南海海域找到它。在经历了多年的唇枪舌剑后,如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罗伯特-萨马斯特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上述这三部分人都不可能在他们认为正确的地方找到大西洲。
据罗伯特-萨马斯特表示:“其实,今天的塞浦路斯岛就是大西洲的一部分,确切地说,塞浦路斯岛就是大西洲的顶峰。这个地区也曾是古代文明的心脏”。
据罗伯特-萨马斯特认为,他之所以提出了这一独到见解,是因为他对古雅典的梭伦法典(梭伦:古雅典政治家和立法家)和柏拉图作品中有关被宙斯毁灭的鼎盛的古代文明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他认为,塞浦路斯岛正是这片曾经培育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大洲的顶峰。这个大洲先是遭到地震的破坏,后来,也就是一千多年前又遭遇洪水的洗礼。依据深海探险、海底模拟实验和柏拉图的对话(柏拉图作品的主要题材就是对话和信件)中所提供的约50多处暗示,萨马斯特确定,他成功地找到了这块沦陷的大洲,而且它还自塞浦路斯向东北方向的叙利亚延伸着。萨马斯特表示:“所有的证据都令人难以置信地与柏拉图对话中所描述的相吻合”。
萨马斯特以十年前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制作了一个表现大西洲地理位置的三维地图并模拟出了地中海以东地区的海底结构图。他表示:“如果我们能够将海平面降低1600米,这块沉沦的大洲将浮出水面再现到人类面前”。
目前,萨马斯特希望组织一次探险考察以进一步进行证实他的设想。然而,许多考古学家目前仍对萨马斯特的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但萨马斯特坚信,科学的真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掌握,他将最终以无以辩驳的事实向大多数人证实这一点。(陈永辉编译)
4、意外发现
英国切斯特市38岁的航空工程师伯尼·巴姆福德2009年2月通过“谷歌海洋”软件查看三维海床地图时,震惊地发现在距西非海岸620英里处的大西洋海底,竟有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海床,很可能就是传说中沉入海底的“大西洲”!
补充:此图是1000公里高度俯瞰图,东西长166公里,南北长130公里,略呈长方形。地理坐标是北纬31度40分(就在这个纬度上诞生了世界上好几大文明)西经24度。
1、白起
郿(今陕西宝鸡眉县)人,芈姓,白氏,名起,战国时期秦国人,秦穆公大将白乙丙的后人。秦国第一名将,战国第一名将。
他完全凭自己的战功从一名士兵成长为秦国最高军事长官,他是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功最为辉煌的将军。他戎马一生,六国将领闻‘白’色变,都不敢与之交战,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
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战神---武安君白起。
2、韩信
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 “国士无双”。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3、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4、卫青
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西汉著名将领。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茂陵东北。谥号为‘烈’。
5、孙武
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白起
-韩信
-项羽
-卫青
-孙武
·摩萨台(波斯语:محمد مصدق;英语:Mohammad Mosaddegh ,1882年6月16日-1967年3月5日),1951年至1953年间出任民选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
摩萨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员、律师、议员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贵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间实施渐进式的社会改革,包括推行失业补偿金制度、立例规定雇主向患病或受伤的员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农,令他们不再受地主强制劳役。此外,他又规定地主贡献租金收益的20%到一个基金,用以资助一些比如兴建公共浴堂、农村住房和害虫防治等的市政发展项目。
摩萨台在首相任内最瞩目的举动,是把伊朗石油业国有化。在国有化以前,伊朗石油业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后称英国石油,简称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后则由英国 操控。摩萨台的决定令英 相当不满,在英国军情六处要求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了一场政变,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摩萨台,并在军情六处授意下由伊朗将领法兹卢拉·扎赫迪(Fazlollah Zahedi)接任首相。这次政变的中情局代号为阿贾克斯行动,根据伊朗历又被称为“莫尔达德月28日政变”。政变后,摩萨台在狱中渡过三年,接着被软禁家中,直至逝世。
早年生涯
出身和教育
·摩萨台在1882年生于德黑兰一个显赫世家,父亲米尔扎·海得亚图拉·汗是巴赫蒂亚里人,在卡扎尔王朝的呼罗珊地区任职财政官员;而母亲莎雅扎迪·泰杰·哈努姆是卡扎尔王朝储君阿巴斯·米尔札的孙女和法特赫-阿里·沙阿·卡扎尔(Fat'h-Ali Shah Qajar)的曾孙女。摩萨台的父亲在1892年逝世时,他的叔伯获任命为呼罗珊地区的税务员,同时获授“摩萨台·萨坦内”的称号。摩萨台后来也获得这个头衔,但头衔被废除后,不少人仍以此来尊称摩萨台。
1901年, ·摩萨台迎娶波斯国王纳赛尔丁·沙阿·卡扎尔(Naser al-Din Shah Qajar)的孙女扎赫拉·哈努姆(1879年-1965年),两人育有二子三女。
·摩萨台在巴黎大学完成文学士和法学硕士课程,接着在瑞士的纳沙泰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uchatel)攻读法学博士课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摩萨台在德黑兰大学任教,然后才开始悠长的政治生涯。
初涉政治
摩萨台因牵涉进伊朗 革命,从此展开政治生涯,他以24岁之龄从伊斯法罕当选为伊朗 议会议员,伊朗 议会是当时新近创立的波斯议会。为了 1919年签订的英波条约,摩萨台自我放逐到瑞士,新任的波斯首相哈桑·皮尔尼亚(Hassan Pirnia)在1920年邀请摩萨台担任他的司法部长,但他在前往德黑兰途中接受设拉子民众请求担任法尔斯省的首长。1921年,他被委任为财政部长,成为艾哈迈德·盖瓦姆(Ahmad Qavam)的内阁成员,1923年6月转任外交部长,继而出任阿塞拜疆的首长,并再度当选为伊朗 议会议员。
1925年,支持礼萨汗的伊朗 议会议员提倡立法解散卡扎尔王朝,以礼萨汗为新国王(沙阿)。摩萨台对于礼萨汗自封为王一案投下了反对票,他认为这颠覆了1906年伊朗宪法。他在议会上发言,称赞礼萨汗的政治成就,同时呼吁礼萨汗要尊重宪法忠守总理一职,而不是要成为沙阿。不过摩萨台的意见不被其他议员认同,议会在1925年12月12日废黜艾哈迈德·沙阿·卡扎尔(Ahmad Shah Qajar),礼萨汗成为了波斯王国的新国王,他也是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
1941年,英国在摩萨台的帮助下迫使礼萨汗让位予儿子 ·礼萨·巴列维。1944年,摩萨台再度被选为议员,他与其他十八人组成的新政党伊朗民族阵线得以进入议会,当中包括侯赛因·法特米、艾哈迈德·齐拉克扎德(Ahmad_Zirakzadeh)、阿里·沙伊甘(Ali Shayegan)及卡里姆·桑贾比(Karim Sanjabi),冀建立民主政治及削弱英国的影响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