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成为后世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所运用的变化多端的节拍曾经在音乐史上引起轰动,勃拉姆斯、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布拉赫尔、卢托斯瓦夫斯基等作曲家都从帕格尼尼的演奏技法中获得了启发和灵感。《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钟”被李斯特改编成钢琴曲演奏。
天才的大师难免有些古怪,帕格尼尼的古怪在于他生前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作品。也许是不想让其他人演奏,他甚至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移调记谱,以增加其技巧的神秘性。他一共写了数十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6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至今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凋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是D大调,但神奇之处在于当年帕格尼尼演奏时是把4根弦调低半音,因此乐谱是降E调指法。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现在演奏的时候都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而且,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
一、不朽的小提琴之王克莱斯勒
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伟大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享有“小提琴之王”美誉,名列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之首,著名的德国籍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称赞说:“他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简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而一向对同行不肯轻置一辞的海飞兹也惟独由衷地倾慕,喜爱着他的演奏。
本套合辑中的两张CD均自世界古典名厂RCA的原版录音,收录包括克莱斯勒为我国优秀所间音乐所吸引而创作的著名的《中国花鼓》,演奏的法国作曲家马斯内的名曲《黛依丝:冥想》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印度之歌》以及克莱斯勒最经典的小提琴小品《爱的欢乐》等在内的48首克莱斯勒原创小提琴小品和改编曲。录音不仅完美重现克莱斯勒与众不同的运弓和颤指,更有其招牌式的表情滑指演奏技巧的绚丽完整展现。
二、小提琴巨匠海菲茨挥琴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珍品,至今也是音乐会上和唱片中最受欢迎的曲目。在这两首协奏曲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所有著名小提琴家都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保留曲目,著名的演奏录音也数不胜数。RCA公司以Red Seal系列发行的这张唱片选择了有着20世纪“小提琴之王”美誉的亚沙·海菲茨在1957年和1959年分别录制的这两首协奏曲。海菲茨举世无双的技巧和非凡的音乐修养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采用协奏曲体裁创作的音乐中最著名的篇章,同时也是当今音乐舞台被演奏次数最多和最受听众欢迎的作品。两部协奏曲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情调,音乐结构庞大,演奏技巧艰深。
阿格里奇演奏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充满了火热的激情,迪图瓦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的默契协奏,使得乐曲呈现出辉煌与灿烂的光彩,HI-FI级的录音效果则更加真实地还原了阿格里奇演奏时细腻的手指触键与磅礴的气势展现,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荣誉。米尔斯坦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被公认为是该协奏曲最具正宗俄罗斯味道的演绎。作为俄罗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一代宗师,米尔斯坦的演奏琴声宽厚、音色温暖、技巧扎实,其独特的风格被认为是最真实体现出柴科夫斯基音乐精髓的诠释。
四、最佳版本:四大古典巨匠的小提琴超级名作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一共有三部,每部都清秀、亮丽,犹如器乐重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营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勃拉姆斯一生只作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贝多芬的小提琴和弦乐浪漫曲为其仅有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充分体现出作者在旋律创作方面的天才手笔,处处洋溢着优美绝伦的韵律。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成就比肩“小提琴之王”海菲茨,享有“人民艺术家”称号,又被称作“莫斯科的帕格尼尼”。他的演奏音色温暖甜美,明净光洁,既有银铃般的清晰感,又有天鹅绒般的柔美,这足以成为本录音入选留声机百大古典唱片的理由。
五、贝多芬 春天、克莱采
在贝多芬10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中,最著名、也最被经常演奏的是第五号“春天”和第九号“克莱采”这两首,这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标题,更重要的是这两首乐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成熟的创作手法和人文精神,而且它们的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梅纽因是20世纪国际乐坛举足轻重的一位小提琴大师,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和惊人的音乐敏锐力,他对音乐的诠释表现出了一种理性思考的深度,他的演奏与录音展现出极大的魅力。他与肯普夫合作的这版录音自然流畅,充满人情味的温暖音色,蕴涵了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意境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示了梅纽因作为一代小提琴大师的权威典范,是这两位音乐大师在DG很少的唱片录音中的珍品之作。
六、20世纪小提琴协奏曲经典名作
此CD收录的两首20世纪著名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和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是收集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和优秀录音的经典藏品。此CD在1980年以LP唱片出版,先后获得了 “爱迪生大奖”、布鲁塞尔的“卡埃西利亚大奖”,以及“格莱美奖”。同时也获得《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小泽征尔与帕尔曼合作,演奏并录制的这两部小提琴作品十分出色。其中,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被评论界认为是帕尔曼作为演奏家生涯的一个经典之作,又是到目前为止这部作品历史上最好的一次演绎。至于帕尔曼对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著名出版商大卫·霍维茨则评价说:“这部作品虽有争议,而且演录俱佳之作极其少见,因而帕尔曼演奏的这个版本便成为了这首协奏曲的里程碑之作。”
十九世纪前半叶整个浪漫主义演奏艺术思潮的兴起是由他首先掀起的:他在器乐效果方面的创新曾经是柏辽兹和李斯特改革管弦乐和钢琴音乐的典范;舒曼十分赞赏他的随想曲,并且由此特意把它们改编成钢琴曲;罗西尼、梅耶贝尔、肖邦、李斯特从事创作无不接受过他或多或少但不容忽视的影响;勃拉姆斯根据他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主题进一步尽意发挥地写出一首钢琴变奏曲,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拉赫玛尼诺夫又用同一个主题创作出一首乐队演奏的《狂想曲》。一百多年以来帕格尼尼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过音乐会舞台,它们以明朗的配器、鲜明的造型和满含深情而又永葆青春的旋律使人百听不厌。然而在今天也可能听得到这样的见解:只就表演而论,帕格尼尼是个很了不起的伟人,至于说到他的创作,无非依炫示绝技动人心目而已。在这方面,看来他的命运倒和李斯特颇有类似的怀才不遇之处,李斯特的创作才能长期以来也是未曾得到大多数人的许可。但是帕格尼尼一生之所以如此光辉而至今仍然不朽,恰恰证明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
Paganini,Nicolo 帕格尼尼,尼科洛(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学于热那亚和帕尔马,十三岁首次登台。1805—1813年任卢卡公主的宫廷音乐总监,1828年起赴维也纳、德国、巴黎(1831)和英伦三岛演出。除小提琴外,尚擅于演奏吉他和中提琴,请柏辽兹写作中提琴曲一首而得《哈罗尔德在意大利》(1834),但他从未演奏它,据说嫌其独奏部分不够辉煌。帕格尼尼最光辉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有二十四首小提琴独奏用随想曲(op1)为证。这是帕格尼尼生前允许出版的少数作品之一。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的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于钢琴练习曲中,由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另作有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五部(其中一部最近才被发现),《威尼斯狂欢节》和其他小提琴曲,以及吉他与弦乐合奏的室内乐。放纵无度的生活致使健康恶化,1834年起不得不减少音乐会演出。1840年5月27日死于尼斯,相传有未死而误遭活埋一说。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6�1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又遍及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罗采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