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国***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人了中国***,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歼灭敌军2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多匹和枪支l万多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民族的新的历史转折。内蒙古是实行区域自治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历史上,满族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几个阶段。
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时,满族的直系祖先女真人,当时分为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较缓慢的东海女真其社会形态仍处于原始公社氏族部落时期。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变革,其社会形态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之后由于承袭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权模式,满族社会完全进入封建社会。留在关外的满族有的则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满族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满族的社会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1616年,建州女真(满族的前身)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寅县老城)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这是奴隶主的政权。八旗制度是其基本的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标志着后金政权的进一步巩固与扩大。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几乎承袭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治制度。
满清入关后,为了扩大和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封建特权,清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以民族压迫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压迫政策。一方面,满清贵族掌握军政大权,在政治上处于极其优越的地位;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相继推行了剃发、易服、投充和逃入法等民族压迫和奴役政策。当时的社会矛盾是以阶级矛盾为实质的民族矛盾。从康熙年间开始,由于满清统治者进行了许多改革,社会主要矛盾才趋于缓和。
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以前,满清政府通过平等三藩与准噶尔部贵族分裂集团,以及统一台湾等国内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通过历次制止外国侵略的自卫战争,巩固了中国的边疆。又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席的改革,其中包括对西南各省进行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区由中央直接派员进行管辖而又适合各地特点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满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再加上封建专制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满清政权开始了衰落的过程。满族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及中下级官员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政治上的变革。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政治纲领,力图变法维新,但是受到以清太后叶赫拉那氏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和破坏,最终失败。
1911年,满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满清废帝光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沦为殖民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满族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中平等的一员。在“民主、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下,满族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满族的聚居区建立了自治县、自治乡,让满族人民行使自治权。通过民主选举,满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代表一起,共同参与国事,行使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满族入关前与蒙古族友好往来亲如一族
满清许多皇族为蒙古人
孝庄太后就是
若论清代,谁封爵的皇后最多,莫过于康熙。三位康熙期间的皇后,此中有利益的趋向,固然也有开展成真爱的,这三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的后宫里有一名已经两次为康熙生下皇宗子的妃子,却一直没有升级。那末康熙的这些皇后,究竟是出于甚么缘由册立的呢?这位两次生下皇宗子的女人又是谁呢?
天子后宫的妃子
在康熙方才芳华年少时,执掌大权的孝庄太后为康熙操碎了心。一方面满蒙攀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端方。而另一方面列位辅政大臣都有自己的权力,假如不下狠工夫来相互管束的话,康熙则没有亲政那一天。权衡利弊,孝庄太后决议让康熙娶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的女儿,借此拉弄首席辅政大臣。康熙四年七月封爵索尼的女儿赫舍里芳仪为皇后,又称为孝诚仁皇后。康熙八年,孝诚仁皇后生下皇次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日因抱病幼殇,年仅两岁。康熙十三年(1674)年,又为康熙生下实际上的皇次子,嫡宗子胤,而孝诚仁皇后生下胤后就逝世了。
孝诚仁皇后
康熙的原配孝诚仁皇后逝世后,又封爵另一名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东珠为皇后,这个皇后可不得了,亲爹是辅政大臣遏必隆,寄父是辅政大臣鳌拜。只是惋惜,做皇后不到半年就在坤宁宫驾崩,康熙谥号孝昭仁皇后。由于她做皇后的时光较短,以是历史上对她的纪录不是很多,只晓得她有一个亲mm温僖贵妃不得康熙待见。
孝昭仁皇后
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是孝懿仁皇后,是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另有另一个身份,是康熙亲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也是康熙的表姐。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封爵为贵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进封为皇贵妃。孝懿仁皇后病重时,康熙为了冲喜,特别封爵她为皇后,只惋惜孝懿仁皇后命比纸薄,做上皇后不到一天就逝世了。孝懿仁皇后只生了一个女儿,却在很小的年岁就逝世了。
孝懿仁皇后
下面三位皇后逝世后,康熙就再也没有封爵皇后了,惠妃不仅是四妃之首,还前后给康熙生下两个皇宗子,只不过第一个皇宗子很小就逝世了。能前后两次生下皇宗子,阐明惠妃进入后宫的时光十分早,再加上从四妃的位份来看,惠妃是晚年最失宠的妃子之一,那末惠妃为何没能成为皇后呢?
惠妃是叶赫那拉氏的子孙,叶赫那拉氏是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本算得是一个部落领袖的家属,只是厥后被努尔哈赤灭族了,灭族前,叶赫拉那氏的族长留下绝命语:“我叶赫那拉家属哪怕只剩下最初一个女人,也会毁掉金人的百年基业”。这话一出,即使厥后叶赫那拉氏投诚,这个家属的人也一直成为金人的隐患和隐讳。
皇宗子生母惠妃
自清代建立后,金人对叶赫拉那氏家属不敢委以重任,而依据满人选秀的习性,家属肯定要有代表参选。可是,历届清代的天子都不敢让叶赫那拉氏家属的女人在后宫有太高的位置,以是即即是两次生下皇宗子的惠妃,到死也只能是个四妃之首的妃位。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这是要断香火啊
那是二十多年前,凌晨一点左右,随着一声声的啼哭,我出生了,得知是男婴之后,全家人喜极而泣,满月酒更是大摆宴席,因为我比六个姐姐多了那么一厘米!全家人视我为宝,童年,少年,在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无磕无碰,几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感觉生活特别美好!!可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脱了裤子,依然是那么一厘米!!我该怎样面对一家老小。。。。三代单传,到我这。。。。哎。。。。
历史上布喜娅玛拉和皇太极是从未见过面的,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堂姐弟关系。
布喜娅玛是个迷,但宸妃更是个迷,她的前26年历史没有记载,而布喜娅玛拉死又死在蒙古,宸妃又是从蒙古娶过来的。作者很巧妙的利用了历史上没有记载的这一疑点。
我喜欢宸妃,感觉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皇太极舍十万大军而不顾的女人。
而布喜娅玛拉始终都只像一个传说
作为一个明代的极度顺从者,当明朝帝国有困难的时候,努尔哈赤自然是表现得非常积极,深有一股想替明朝统治者分忧的一个心思。在当时爆发战争的时候,努尔哈赤率先向明朝政府表明自己愿意率领军队进入朝鲜战场,协助抵御倭寇,维护明朝帝国的安全。
但是我们知道这件事,任何人看来其实都并没有什么不妥,相较于大明王朝,努尔哈赤所处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调兵遣将,倘若努尔哈赤可以代替明朝出兵朝鲜,明朝本身自然是可以省下很多力气的。
我们暂且不说努尔哈赤能够成功将日本势力赶出朝鲜,至少对于明朝政府来说,也不需要发挥巨大的代价去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反而可能借此机会打击努尔哈赤一伙的势力,我觉得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效果。
但是历史并不是这么发展的,明朝统治者并没有同意努尔哈赤出兵朝鲜的这一个申请,而是亲自调遣民军的将士远赴朝鲜进行作战,那么作为明朝的统治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呢?万历皇帝为何要言辞拒绝努尔哈赤的这一个请求呢?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努尔哈赤表现出一副很忠诚的样子,但关于努尔哈赤和朝鲜之间的瓜葛,明朝统治者自身比谁都是清楚的,如此以来,倘若同意努尔哈赤率军踏入朝鲜的话,明朝政府也不能够保证努尔哈赤是否能够真正的帮助明朝打击朝鲜,会不会和朝鲜同流合污呢?所以说明朝的统治者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因为他根本不会把自己这个国家放在一个特别危险的境地的。
因为慈禧的老姓是叶赫那拉,而咸丰的祖宗努尔哈赤与叶赫拉那有大仇,所以咸丰才会冷落慈禧。慈禧十七岁入宫,凭借一些小把戏讨得了咸丰的欢心。但是随后咸丰知道慈禧的老姓之后,便逐渐远离了这个女人。咸丰的祖先努尔哈赤到底跟叶赫那拉部结了多大的仇呢?
据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时候遭到了叶赫那拉部的强烈抵抗,在这一战中,努尔哈赤损失惨重。当叶赫那拉部被努尔哈赤打败之后,努尔哈赤便命将士们进行大屠杀。叶赫那拉部的首领临死之前说:“只要他们叶赫那拉部还剩下一个人,哪怕是女人,也要将建州部爱新觉罗氏灭族。”咸丰既然贵为大清朝天子,那肯定对清朝的历史是十分了解的,岂会不知他们建州部与叶赫那拉氏的仇恨?如今仇人的后人上门了,咸丰没有将慈禧处置了都算是咸丰顾念情分了。
后宫之中最不缺的就是美女了,咸丰每天流连在美女之中,哪里会想起来还有一个慈禧。更何况慈禧的出身不高,根本就无需在意。而慈禧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她怎么会甘愿受帝王的冷落呢?有一次她趁咸丰在圆明园游玩的时候唱了一首《艳阳天》,成功地引起了咸丰的注意。慈禧将自己这两年受尽冷落的落寞心情都表达在这首歌里面,不禁勾起了咸丰的回忆。
咸丰想起了那个用手绢折老鼠的娇俏人儿,不免觉得很是心动,就连叶赫那拉部的诅咒都置之不理,重新开始宠幸慈禧。后来慈禧生了儿子,身份一下子就尊贵起来了,再后来慈禧就开始染指朝政,祸乱朝纲,带领着清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终极三国》
全集集数53(已全部播完)/第一季16集(已播完)/
第二季播至32集(已播完)/
第三季播至53集(已播完)
第五十三集大结局简介:
孙坚还有最后一魔,当大家准备与这个魔战斗时,发现她竟是孙尚香。
修唤醒阿香,叶思偍被魔尊附身,把大家困在火炎焱燚,夏天和修联手破解了火炎焱燚,大家一起弹奏弑魂之诗,战胜叶思偍。
修和阿香回到铁时空生活,五虎将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银时空三分天下,周瑜小乔定下婚约。而关羽也在柳城等到了貂蝉,有情人终成眷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