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图带你去了解阿富汗

几张图带你去了解阿富汗,第1张

有哪些邻国?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部,西与伊朗紧挨, 北接 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和 塔吉克斯坦, 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 中国 接壤,东南与 巴基斯坦 毗邻,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

有哪些城市?

阿富汗全国共有34个主要城市,首都为喀布尔, 意为贸易中枢,人口约500万,是阿富汗第一大城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喀布尔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古城,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心和欧洲、中亚往返南亚次大陆的交通要塞。

有哪些风景区?

赫拉特礼拜五清真寺被当地人俗称为贾米清真寺(Jumah Mosque),位于阿富汗西北部赫拉特省的首府赫拉特。建于14世纪的礼拜五清真寺是阿富汗最大的清真寺,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占地46万平方米,可容纳8万人同时祷告。

在 巴米扬石窟 群中有两座大佛,一尊凿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过宏伟庄严的巴米扬大佛

哈札特阿里神庙通常被人们称为蓝色清真寺,位于阿富汗巴尔赫省的省会马扎里沙里夫,是一所相当著名的清真寺。哈札特阿里神庙之所以著名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些阿富汗人称阿里的遗体葬在这里。阿里•本•阿比•塔利卜(Alī ibn Abī Ṭālib)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而其所在城市马扎里沙里夫(Mazar-i-Sharif)的意思就是指“贵族陵墓”。

阿富汗的名族

阿富汗斯坦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普什图族,也是阿富汗传统的统治者,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族占25%,还有哈扎拉、乌兹别克、土库曼等20多个少数民族。

艾米尔·尼扎米丁·艾里希尔·纳瓦依(1441-1501年,简称阿利舍尔·纳沃伊)是十五世纪的帖木儿帝国诗人,突厥族伟大的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纳瓦依”是他的笔名,意为“曲调、鸣啭”。生于赫拉特。出身于突厥族察合台系巴尔拉斯部,祖辈为贵族,其父曾任帖木儿王朝廷书记官。纳瓦伊自幼受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15岁时即以诗作闻名。是霍拉桑的帖木儿后王苏丹侯赛因·拜卡拉的同窗好友,1469年任宫廷掌玺官。1472年被任命为大臣,并取得“埃米尔”称号,担任苏丹侯赛因在首都赫拉特的代表。后一度失宠,被派往阿斯特拉巴德任监察官员。他反对达官贵人的贪赃枉法,因而引起宫廷不满,终于被迫离职。1488年回到故乡赫拉特(今阿富汗斯坦境内的一个城市),专心写作。1501年1月3日病逝。

当时的赫拉特城为中亚文化的中心.纳瓦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代不断研习乌兹别克、波斯、阿拉伯的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哲学、天文、历算等,还攻习过绘画和音乐。他聪明好学,记忆惊人,又经过一些知名学者的指点,在文化领域的诸方面部取得了卓越成就。纳瓦依的成功还由于他特殊的身世遭遇。他出身名门显贵,家庭曾遭受打击迫害,转辗流徙,贫愁交加,饱尝世间辛酸,熟睹人生苦难。这对他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

1449年,由于帖木儿王朝发生了夺位之争,艾利希尔·纳瓦依一家被迫离开赫拉特,在1452年乌布勒·卡希姆·巴布尔(Ubul Qasim Babur)执政后又回到赫拉特.纳瓦依15岁登上诗坛,童年的诗作就受到前辈诗人鲁提菲的奖赏.以后他到了马什哈德(Mashhad,今伊朗境内),开始用两种语言——波斯语和突厥语写诗.因此他很快便获得了“双语诗人”的美誉.他用波斯语写的诗,署名“帕尼”(隐士之意),用突厥语写的诗,署名“纳瓦依”(无声、呐喊、知心人之意).同时从事哲学、文学艺术研究。1466年回到故乡赫拉特.

1469年,他童年时代的同学及朋友侯赛因·巴伊卡拉(Huseyin Bayqara)执政控制了赫拉特.纳瓦依最初曾对他寄于极大的希望。以为他会主持正义,推行教化.但结果很令纳瓦依失望。1470年,赫拉特爆发了起义。纳瓦依对起义表示同情.后来,起义以和解宣告结束。他在调解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人们极大的爱戴.1472年4月开始,纳瓦依在苏尔坦·侯赛因·巴依喀拉宫廷任宰相,他主持正义,加强整顿,推行改革,抑制豪门权贵,保护平民权益,提倡学术,奖励后学,对繁荣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遭到了上层保守势力的反对。1476年,因遭诽谤而辞职。从此一心从事文学创作。在以年的生涯中,把大量心血和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文学创作,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讴歌正义、善良、智慧、勤劳,追求真善美.揭露残暴,昏昧、奸诈、伪善,鞭挞假恶丑.1501年,纳瓦依在赫拉特逝世,被安葬在那里。

从以上简历可以看出,赫拉特城是纳瓦依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地。这个城市是14~15世纪中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纳瓦依的家庭也是文学世家.他自幼就在当时知识渊博的学者那里学习。被他称为在突厥语言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诗人。以浓厚的兴趣学习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系统地学习了波斯语。这为他更好地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纳瓦依之前和与之同时代的一些诗人指出了察合台语文的一些优越性.但纳瓦依时期的学者中仍存在着较多的用波斯语写作的倾向。纳瓦依批评丁这一倾向,用察合台浯文进行文学创作,使这一语文更加发达、完美.并使自己的创作达到顶峰。纳瓦依不仅自己投身于文学创作,还为霍拉桑文学环境的创造付出了大量精力。自己出资建立清真寺、经文学堂及其他教育机构,把饱学之士集中起来,为他们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波斯,这是一个被人熟知的名称。古波斯的统治范围与今伊朗近于一致。实际上,波斯只是古代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强盛部落,当波斯部落统治了伊朗的其他部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后,遂被邻国称之为“波斯帝国”,其后“波斯”也常被作为整个伊朗的代称,因而古代伊朗的文明也称为波斯文明。不过,伊朗人更习惯自称雅利安人。“伊朗”的字面意思,即“雅利安人的国家”,这一称呼比“波斯”更能反映出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

波斯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000年以前,生活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几个部落结成了一个部落联盟,他们都讲相似的古伊朗语,彼此之间有着相近的风俗,史学上通常称之为雅利安部落和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只有语言学、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并非是一个种族)。雅利安人已经开始摆脱了游牧部落的流动性,有着比较巩固的定居生活,并且产生了一些宗法制度,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大约在公元前10~8世纪,雅利安人的支系——米底和波斯部落先后从临近地区迁移到伊朗高原,并且逐渐强大起来。根据伊朗民间传说,公元前8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米底部落率先建立起王国,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讲伊朗语的部族建立的国家。米底王朝末期,波斯人以伊朗高原的西南部为中心,逐渐占据了强势的地位,并于公元前550年征服了米底。继而在吞并了周边部族以及巴比伦王国之后,波斯君主居鲁士(也译作“大流士”)建立起强大的王国,即波斯帝国。

就像中国的始皇帝一样,波斯君主大流士竭力制造君权神授的形象。在城址南侧墙上刻有如下铭文:“伟大的阿胡拉,最伟大的神,他命大流士为王, 把国家交给了他一一承阿胡拉的恩典,大流士成为国王”,“大流士王说, 这是波斯土地, 阿胡拉赐给我, 这是一块吉祥的土地,有好马,有好男人,承阿胡拉的恩典和个人品格,大流士王不怕任何敌人”,“大流士王说, 我祈求诸神的保佑, 保护这个国家及这片土地不受仇恨、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没有坏年成、没有仇恨、没有敌人, 没有谎言侵扰它,我祈求最伟大的神阿胡拉和诸神保佑它”,“我, 大流士, 伟大的王, 诸王之王,诸国之王,阿契美尼德族维什塔什卡之子。大流士说,承阿胡拉的恩典,我依靠波斯军队征服的这些国家敬畏我, 给我送来王冠的有: 胡齐斯坦、米底、巴比伦、阿拉伯、亚述、埃及、亚美尼亚、卡帕杜基亚、萨尔德,海上和陆上的希腊,大海彼岸的土地,萨卡提、帕尔特、扎尔卡(塞斯坦) 、赫拉特、巴赫塔尔、索格特、花刺子模、鲁赫吉、岗达尔、萨卡人的国家,马那人的国家……”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介

古代伊朗(包括波斯、安息等王朝)对于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致关重要。波斯、安息时代伊朗一带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与现今相近,大部分环境是干燥少雨的高原,如著名的卡维尔盐滩,又称中央荒漠盆地,占据了伊朗国土面积的一半。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伊朗文明主要是绿洲文明,绿洲是最初的农耕文明中心。绿洲地区由于耕地少,人口多,因而古代伊朗人有经商的传统,绿洲之间沟通往来的商路向东、向西扩展,成为日后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古代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纬20°~50°之间。东面是中华文明,北面是草原文明,中间是伊朗文明,南部是印度文明,西部有古希腊和埃及文明。伊朗正处于古代世界文明地区分布的中间位置,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传播的中心。公元前2世纪末,即中国西汉、伊朗安息和古罗马时期,古代丝绸之路全线贯通。通过丝绸之路,古代波斯人不但接触到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而且从控制丝绸之路贸易的地利中得以积聚财富,发展起瑰丽的波斯文化和艺术。

中国和伊朗两个文明古国,从中国西汉时期开始了正式的往来。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国之后,向西域各国派出了许多持节副使,其中的一位副使抵达了安息。当时的安息国王,就是伊朗历史上著名的密特里达特斯二世,他和汉武帝在位时间相近,文治武功也相当,是安息帝国的实际缔造者。汉使在安息受到了隆重的礼遇,自此次友好交往的开端之后,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随后上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延续着。中国向伊朗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织品、铜器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冶铁、造纸的技术等,并通过古代伊朗这个中介,把东方的物资和技艺传播到西亚与欧洲;中国的汉王朝重视军事,而古代伊朗自波斯王朝起就以出产良马闻名,因而自西汉起,就开始从古代伊朗及西域地区引进良马,并且这一传统历几个朝代而不衰。

栽培植物的交流,也是中国、伊朗两个文明古国物质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从古代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引入中国的栽培植物有许多,苜蓿和葡萄可算是最早、最为有名的,新疆地区的居民很快掌握了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其他的还有芝麻、蚕豆、大蒜、黄瓜、胡萝卜、安石榴等。古代伊朗从中国获得的栽培植物也不少,像水稻、谷子、高粱、生姜、桃、李等都是先经过古代伊朗再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区的。各国的民间百姓由嘶褚媪级啵�导室庖迳纤亢敛谎酚谥��乃砍衩骋住

1 早期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伊朗的历史始于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 但从那时起直到伊斯兰文明始于伊朗以来,有关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敌人——古希腊人所记载的。因此尽管人们常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通常能很忠实地记载事实真相,但人们对伊斯兰文明之前的伊朗历史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些来源。 是不是因为伊朗没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腊史学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经过后面的几次入侵而遭到毁灭?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话故事得以幸存,它们在萨珊王朝时期收集起来。一旦波斯语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后,伊朗最大的诗人之一——菲尔杜西即将这些神话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宏大的叙事诗—— (列王记> 《王书》 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对于古代伊朗的历史,人们不得不依赖于古希腊人的记载和考古发现。

海上丝绸之路 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泉州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众多支线港补给港组成。形成主因是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项交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特别是宋朝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之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加上阿拉伯世界对海洋贸易热忱,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衰落。郑和下西洋实质是朝贡性质的航海行为,难以为继无法持久。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型为走 私性质的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矛盾引发的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1] 。明清仅有几次有限度的开禁都是被迫的权宜之策。无政治武装支持的中国海商无力挑战大航海后政治军事商业合一的西方扩张势力。海禁导致中国退出海洋竞争,是近代中国积弱落后的关键。从贸易对象、内涵、性质上,明清时期中西方的贸易和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属不同范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75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4
下一篇2024-02-14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