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解读“说谎”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搞懂啥叫说谎。很简单,只要没有直截了当指出心中相信的真相,说了违心的话,那就是在说谎。所以,不管是故意的欺骗,还是迫不得已的掩饰、善意的谎言,虽然目的不同,但本质上,我们都是在说谎。
2 过去我们觉得,说谎代表人品不行,但事实上,说谎是人的本能,诚实才是需要学习的。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学会欺骗。比如,利用环境隐藏自己,给猎物没有危险的假象;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同伴的支持……随着语言的诞生,人类有了欺骗的高级武器——说谎。会说谎的人,便能通过欺骗获得更多资源,提高生存概率。
3 这可不是一家之言。著名的历史学家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共同想象,也就是胡说八道的能力,是人类能够大规模协作,战胜其他物种的重要原因。共同想象,这可不就是说谎吗?
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谎言可谓无处不在。各种炫酷的科幻**、情节虚构的小说、视觉夸张的广告、光怪陆离的魔术……本质上都在骗人,但因为知道它们是“谎言”,我们反而并不反感,甚至还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欺骗。越是不可思议、超越现实,反而越让人全情投入、大呼过瘾。
《未来简史》——2017年有一本刷爆全球的烧脑神书。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他的上一部作品《人类简史》也是一部全球现象级的图书。通过两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赫拉利很擅长从一个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在《未来简史》一书中,赫拉利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概念“数据主义”。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而信奉数据主义的人,他们崇拜的不是传说中无所不能的上帝,而是数据。
可能会有读者觉得“数据主义”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真的有人会认可吗?
但是事实上,现在大部分科学机构都已经认可数据主义了!实际上生命科学领域已经认为生物体(包括人类)都是处理数据的生化算法。
因此,在书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脑洞新奇的观点:“一切都是数据处理。如果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一个处理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给这个系统增加效率的历史”。在这个观点里面,强调世上最重要的不是创造一切的上帝,而是对数据的处理。这一点其实跟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很契合。它其实也暗示着大数据发展是大势所趋,相关行业机会很多。
一本书是否有价值,在于它能不能给你带来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或新体验。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有疑问:作者提到的“数据主义”确实给了我们一个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也能给创业者一些商业上的启示。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有什么指导意义吗?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会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而数据主义提出一个观点:“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我们必须向自己和这个系统证明自己仍有价值,而价值不在于拥有体验,而在于你把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并分享出去”。
这个观点跟我们强调的是:“分享数据才能体现你的价值”。就好比你学富五车,对经济学理解深刻,但是你不把自己掌握的有用信息分享给这个社会,那么它们只能永远在你的脑子里,不会对这个社会系统产生价值。
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践行这个价值观。在百度派、知乎、今日头条等等信息分享的平台上,都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认知。
为什么有那么多默默坚持日更的公众号?为什么他们要苦苦坚持生产内容?因为他们向对外分享的过程,就是对外分享展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社会是会为能通过价值的人付款的。因此这本书也算是给众多坚持生产优质内容的自媒体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除了数据主义,本书还有非常多脑洞大开的观点,例如未来将有可能出现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谷歌的AlphaGo已经轻松击败人类棋坛上的顶级高手,人工智能可以自己写出动人的音乐了,那么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智能可能也终将来临。到那时是不是很多人会面临失业?甚至人类是否会沦为阶下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人类的未来命运的有趣观点,可以读一下《未来简史》。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尤瓦尔·赫拉利还给我们开了一个特别大的脑洞:
假设现在我们穿越回10万年前的欧洲,你会发现在那片土地上其实生活着两种人,一种是我们的老祖先智人,还有一种是尼安德特人。10万年前你去观察这两个人种,尼安德特人高票胜出,他们又高大又威猛,而且还耐寒。但是为什么尼安德特人没有生存下来,而智人生存下来了?
尤瓦尔·赫拉利有这样一个推测:
智人的老祖先有一种能力是尼安德特人绝没有的,那就是胡说八道的能力。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面对一片森林,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森林里去打兔子”,你看多朴实,多实用主义。但是我们这智人祖先会说“走,我们去森林里找仙女儿”。
所以说,“共同想象”是智人在所有物种中胜出的原因之一。
你看这是不是胡说八道,森林里面不可能有仙女。但是请注意,这两句话背后带动的人类协作的规模是不一样的。
尼安德特人此时此刻愿意一起去森林里抓兔子的,能有多少个人?能够组织多大规模的协作?但是说这片森林里有仙女,而我们智人的祖先一旦把这个想象和故事给创造出来,一传十,十传百,它就会变成很多人的共同想象。
现在全球这么多人,不还是相信在12月底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在圣诞节到处给全世界的小朋友送礼物吗?当故事的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的时候,它能够凝聚起来的人类协作规模就会大得多。
所以结果是啥?尼安德特人而今安在哉?变成化石了嘛。而我们智人老祖先的后代,今天可以在这儿学吸引力法则、聊微信。
《带着鲑鱼去旅行》吧,这个被称为“这个世界上最博学的老头”,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是在鄙视读者的智商,看上去都是短篇小段子,但有些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读起来特别烧脑。他的文字总带着黑色幽默的味道,感觉就像在看一个叼着烟杆的老头一脸淡定自如地嘲讽吐槽,而且脑洞无比清奇,这种在书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真的是头一回见。据说他的另一本书里,还有“给世界名著写退稿信”和“一整篇都是手枪名称陈列”的古怪文章,真是任性到不行啊。就这么有趣的一个人,去年冬天的时候去世了,实在遗憾。
《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可能是,近几年来读过的最棒的书之一,非常惊艳,它不止是历史,更是博物学著作,通过宏观的视角联系起了生物物理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等学科,如果你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有参悟不透的问题,阅读这本书也许就能找到一个解答疑虑的指向标。同时,文中有几个的观点非常具有倾覆性,读完之后跟我妈探讨了很久,作为历史老师也表示这些观点很新,而且有道理。作者的思路相当广阔,文笔也趣味性十足,想给翻译颁奖牌。
1、没有自卑感,有一颗平常心
亦舒曾说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的确拥有见识的女人往往也是没有自卑的,他们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有一颗非常坦然的平常之心,这种平常之心让他们看到名贵的东西也不会大惊小怪,而是坦坦荡荡的。木心曾经讲述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和的各式各样的古董打交道,至此培育了他的格调与品味。即使后来家道中落,因为家里面这些底子,也让他坦然无畏追求美的生活。可以说这种平常之心让他们对金钱不会过于锱铢必较,更不会认为自己人生目标只是赚钱,他们的志趣往往高雅,希望对人生有所贡献,他们追求着更高的目标与境界。
2,较少的被框架所束缚,活出自我
见识过世面的人,他们较少的被框架所束缚,这种框架就是我们生活的主流想法。高晓松曾经在《不买房,买梦想》文章中强调诗和远方比房子更重要。他讲述自己的母亲一直是这样鼓励自己和妹妹的,他从来没有买过房子,却周游全球,这样广泛的视野让他对生活方式有一种更为深邃的理解,也更容易活出自我与真我的本色。
有见识的人他们不会活在别人的世界中,他们追求是活出自我的风格,活出自我的价值,在他们心目中,见识根本目的就是终极一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他们拥有属于自我的远方。他们的努力与奋斗不是证明给别人看,而是证明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与意义,所以他们的气质才会别具一格。
3、存在良知,有一颗敬畏之心
见识过世面的第三点,是懂得敬畏之心。由于见多识广,他们会发现每个人身上的智慧,更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对人较少有偏见,更多是对他人有一颗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有三个方面特点,第一是懂得去尊重他人,包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 不会因为他人不同,而对他人存在偏见。敬畏之心第二个方面就是有自己良知,保持内心善良与厚度,知道什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懂得老天在看,所以拥有自己底线,不会佞做,也不会恣意而为。
另外一方面,敬畏之心的第三个方面,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他们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会对国家历史的文化产生一种肃然起敬,因为他知道,文化中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林徽因与梁思成后半生之所以力保中国古建筑,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希望能够保留中国的根,希望这些特色成为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一部分。
真正有见识的人,他们不会活得苟且,而是活得洒脱与坦然,他们渴望自己人生有意义有价值,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对世界与他人有一种敬畏之心,心存善意,希望世界与他人越来越好。祝福每个人都成为有见识的人。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已经更是一种可以被明码标价的商品和资本,随着知识付费领域的洪波涌起,佛教,或者说佛学,也被裹挟在这浪潮之中。
作为半专业人士,我买过很多佛学付费课程,在这里给大家排个雷。
目前相关的知识付费有三个类型:
(一):各种“教授”、“先生”讲经的,是属性最鸡肋,最容易割韭菜的类型。
这一类型常常会拿《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等流传度较高,同时又内容抽象、概念界定模糊的经典。
这样的选择有很多好处:首先这些经典的很多内容本身就被大家所熟知,讲解这些经典利于和受众建立传播意义上的“坡道效应”,更容易让人接受;
其次是因为这些经典使用的语言都是高度抽象,很容易去夹带私货,只要掐头去尾添油加醋,断章取义的使用一些“空性”、“中道”之类的概念,利用文本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去制造一个看起来可以立地成佛的完美闭环,其实稍微学过几年佛法,表达能力比较强的按这个套路都以炮制出一大堆让你爽,让你看完之后有种大彻大悟之错觉的“课程”,而且成本低,收益高,投入产出比非常可观。
再者,因为文本比较抽象,所以讲解这些经典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其实并不高,反正文本没有明确的定义和逻辑承接,你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但因为没有证量,你大概率说的是错的,换句话说,讲解不难,讲好却很难。这类课程最好别碰,老老实实看原典,看古德的注疏才是正道。
(二):佛教历史,佛教艺术
这一类的课程大部分质量还行,一般是一些高校老师去讲的,我自己也掏钱买过很多,买完并不后悔。今天的重点是排雷,我就不多说了。不过买这类课程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看看主讲人的背景专业和所讲的内容是不是高度吻合,越吻合,就越值得听。
(其它课程也一样,学美术的讲般若,学历史的讲禅宗,他讲得着吗?某知名老教授曾说鸠摩罗什翻译的观世音是错的,一千多年大家都搞错了,直到这个错误被他发现才得以终结,真的是天不生xx,万古如长夜。且不说他这个质疑本身就是错的,就连这个发现也是拾人牙慧,卖弄噱头不可怕,可怕的是误人子弟啊。这个瓜详情请移步@释宗舜 法师的微博,搜观世音)
(三):其它视角的引入
例如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和佛教有很多观点的重叠)、脑科学、哲学,有这些知识背景的人解读佛法,往往能够有理有趣的“另辟蹊径”,而非为了割韭菜不得已的“剑走偏锋”。
这类课程是我最喜欢买的,去年我看了一本书《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这本书本身就很好,而一些付费课程的解读也是别具匠心,例如“因缘动力学”、“多元政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对于一个泡在佛学院六年的老油条来说很难得)。作者和那个大火的《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有很多观点相同,不过也不奇怪,尤瓦尔赫拉利也很积极的学习禅修。
你可能会想:你刚才不是说要专业对口吗?
这其实是一个内容定位的问题,如果一个学外语的,一本正经的和你讲佛教史,搞得和他的专业一样,因为缺乏基本的学科训练,哪怕积累再多的文史知识和古代八卦,也很容易翻车。但如果一个人只是从自己立场,讲讲两个学科的相同之处,并没有代表捆绑哪个学问,也没说说自己讲的一定对,就是一种单纯的分享和疑义相与析,这反而是值得听的。
总结一下,从个人立场来说,第一类课程我绝不会买,也不推荐大家买,这类毒鸡汤兑假鸡血的课程,连“裨贩如来”都算不上(这个梗,出自《楞严经》),甚至都不是贩卖知识,而是贩卖成功,或者说是在贩卖成功的幻梦。
贩卖知识和贩卖成功的区别在于,一个提供给你“明了”,一个提供给你“舒服”,让你爽。
让你爽其实很简单,选择性的摘取老概念用新名词包装一下,或者把一堆老概念通过强置因果的手段换一个逻辑,推导出让你爽的结论,并且搭配毒鸡汤一起送服,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场梦幻泡影。
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非常不爽。
鲁迅曾经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而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如果以上内容引发了你的不适,就划过去继续做梦吧,毕竟梦里啥都有[允悲]
第二类课程我个人买过很多,但这类课程说实话坑也有不少,有的人只是把十块钱的书读了一遍就卖你两百,有些则纯粹是段子➕野史➕天涯体的胡说八道,所以看这类课程主讲人的背景专业是很重要的,最好自己先行了解一下,有一些初步的判断能力。
对于初学佛者想利用好碎片时间了解佛教,不如去听听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戒诠法师的《佛学基础》,很多寺院免费结缘,网上还有电子版一分钱不用花,而且还比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所谓入门课含金量高。想要了解佛教历史的,可以看看吕澄先生关于中印佛教的两本《源流略讲》,想要了解佛教建筑与艺术,可以翻翻宿白先生的《中国石窟寺研究》。
至于第三类课程,对于专业人士有开脑洞,换思路的功效,但初学者最好还是少看,毕竟大多数只是一些个人的见解,并不是被严谨的推敲过的知识,而且见地也不一定对,初学看了容易增长邪见,但老鸟听个新鲜还是挺好的。
知识付费本来坑就多,如果和宗教挂钩,坑就更多了。
人们面对宗教时,在自身感性需求以及外部神圣氛围的双重作用下,很容易敞露心扉,放下戒心,把自己全部的身心交付出去,期冀得到救赎。这时候的人往往是不设防的,这固然是你涤肝沥胆把肠子肚子拿出来洗刷一番的先决条件,但也是你提供给“有心之人”的可乘之机。
愿意“供养”是好事,但也要看看对象值不值得,如果被欺骗,大好的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可终究是错付了啊。
当然,你要是就愿意花钱买心灵砒霜我也没办法,很多韭菜自己不被割,脖子也会痒痒,您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最后我想说,知识付费的真正价值,却在于付费之后的学习、学习之后的吸收,以及吸收之后的行动,而非付费本身,佛法如此,世法亦然
1 要解读“说谎”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搞懂啥叫说谎。很简单,只要没有直截了当指出心中相信的真相,说了违心的话,那就是在说谎。所以,不管是故意的欺骗,还是迫不得已的掩饰、善意的谎言,虽然目的不同,但本质上,我们都是在说谎。
2 过去我们觉得,说谎代表人品不行,但事实上,说谎是人的本能,诚实才是需要学习的。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学会欺骗。比如,利用环境隐藏自己,给猎物没有危险的假象;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同伴的支持……随着语言的诞生,人类有了欺骗的高级武器——说谎。会说谎的人,便能通过欺骗获得更多资源,提高生存概率。
3 这可不是一家之言。著名的历史学家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共同想象,也就是胡说八道的能力,是人类能够大规模协作,战胜其他物种的重要原因。共同想象,这可不就是说谎吗?
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谎言可谓无处不在。各种炫酷的科幻**、情节虚构的小说、视觉夸张的广告、光怪陆离的魔术……本质上都在骗人,但因为知道它们是“谎言”,我们反而并不反感,甚至还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欺骗。越是不可思议、超越现实,反而越让人全情投入、大呼过瘾。
5 除了“自愿”被骗,我们还经常自己欺骗自己。最常见的自我欺骗,是“正向错觉”,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的外貌、能力,并且深信自己与众不同。回想一下:照镜子时,自己是不是常常感叹“我长得不错哎”?适当的正向错觉,能激发潜能;但如果“膨胀”过头,可就要吃大亏了。
6 我们还会利用谎言来避免认知失调,维持良好的心理感觉。当现实情况与我们的想法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给人带来不舒服的心理体验。为了避免这种难受的感觉,人们就会对自己说谎,想办法为自己开脱。比如,很多抽烟的人,明知道吸烟有害,还是会欺骗自己,“抽烟危害没那么大”“抽烟能激发灵感”……
7 从社会层面看,谎言甚至能成为一个正向的“产业”。比如医疗行业的“安慰剂效应”,每个医疗工作者都知道它是个谎言,但不妨碍它真实的作用。举个例子:乳房内动脉结扎手术,一直是治疗心绞痛的标准疗法。但实验发现,71%接受假手术的患者有明显好转,而真正接受这项手术的好转率只有67%。所以说,这项手术本身用处不大,是安慰剂效应让患者病情好转了。
想要进一步了解“安慰剂效应”,推荐阅读另一篇文章 >>>戳此阅读
8 生活中如何识别谎言呢?目前来看,大致有两个方法:① 锁定说话人的面部表情。表情很难伪装,再高明的说谎者,也不可能在面部表情上,做到和说真话时一模一样。正因如此,才有了各种微表情解读术。
② 注意说话人说的话。谎言需要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密切配合,很容易在语言上露出破绽。揭穿谎言最好的方法,不是让撒谎的人闭嘴,而是让他们多说。
9 既然谎言无处不在,是不是要我们选择不相信他人呢?恰恰相反。和我们日常认知不同,心理学实验显示:总是怀疑别人的人,反而比愿意信任别人的人更容易受骗。
那些愿意相信别人的人,因为更愿意参与陌生人协作,难免会有被欺骗的时候。但这个过程,恰恰锻炼了他们识别谎言的能力。而那些不愿意相信别人的人,因为不愿意与人互动,缺乏洞察别人意图的能力,一旦遇到骗子,很容易就会上当。
10 博弈论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是单次博弈,谎言确实是更有效的。一锤子买卖,骗一次就跑,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而如果是多次博弈,谎言就玩不转了。长期来看,说谎的害处要大得多。我们日常与人相处,基本都是长期的“多次博弈”的过程,因此,诚实,才是最优的人生策略。
11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点:说谎是人的本能,所以它在生活中如此普遍。但是,本能未必代表应该,更不等于正确。没有人喜欢一个骗子。最优的人生策略,仍是诚实。因为,没有什么道路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