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剧情
故事发生在冰封王座之战的4年后 尤迪安在阿尔萨斯的剑下死里逃生 但是他没有逃脱基尔加旦的追踪 基尔加旦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 火精灵凯尔王子杀死并取代了尤迪安 成为了基尔加旦的新奴仆 基尔加旦率领燃烧军团残部联合火精灵和那迦 重新对洛丹伦展开进攻 萨尔拒绝援助联盟阵营 他想等到联盟和燃烧军团两败巨伤 坐收渔利 希尔瓦娜斯也率领亡灵对联盟展开大规模进攻 人类在洛丹伦战争中伤亡巨大 无力抵挡多方势力的进攻 法尔玛里奥指挥着暗夜精灵苦苦支撑着局面 局势对联盟已经迫在眉睫 这时阿尔萨斯返回了洛丹伦 希尔瓦娜斯的亡灵军团纷纷倒戈 阿尔萨斯重新夺回了亡灵的控制权 阿尔萨斯继续对联盟展开进攻 吉安娜率领军队 与阿尔萨斯展开战斗 然而阿尔萨斯势如破竹 击溃了吉安娜的军队 吉安娜本人也与阿尔萨斯遭遇 阿尔萨斯的霜之哀伤在劈向吉安娜的瞬间停住了 阿尔萨斯王子在与耐奥祖进行战斗 最终吉安娜用霜之哀伤刺穿了自己的身体 吉安娜的血唤醒了阿尔萨斯 耐奥祖在愤怒和感慨中消失 这时 法尔玛里奥本人已经在与火精灵凯尔的战斗中身负重伤 艾泽拉斯大陆濒临毁灭 阿尔萨斯率领亡灵军团及时抵达 与燃烧军团展开决战 最终 阿尔萨斯与基尔加旦同归于尽 火精灵王子凯尔也死在了泰兰德的箭下 然而危机并未结束 萨尔正率领着一支强大无比的兽人军团向洛丹伦进发~~~~~ 联盟刚刚抵御了燃烧军团的入侵 实力遭到极大削弱 火精灵王子凯尔在得到了基尔加旦赐予的力量后击伤了法尔玛里奥 法尔玛里奥虽然没死 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力量 兽人军团在萨尔的指挥下 百战百胜 联盟在萨尔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腿 玛维·影歌成了魔兽争霸4资料篇中的亮点 她万里追杀那迦 然后又赶回洛丹伦 刺杀了萨尔(她自己也倒在了兽人的军营里)兽人失去了萨尔 群龙无首 局势渐渐变得对联盟有利起来 联盟方在一写魔兽4中新英雄的带领下 展开了反击 取得了局部胜利 兽人为了避免全军覆没 在洛丹伦与联盟签定了和平协议 至此洛丹伦的危机得以解除 但是艾泽拉斯大陆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 联盟和部落依然保持对立 希尔瓦娜斯则一直在不停的网罗各种恶魔 扩张自己的势力~~~~ 以上是魔兽争霸4资料篇的简介
第二篇剧情
魔兽争霸4: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
历史:
魔兽争霸4:万王之王 40年-冰封王座已经在这个世界屹立千年,自从当年的阿尔塞斯王子一剑刺向伊利丹保住了冰封王座上的巫妖王,就注定了他的毁灭……
52年-伊利丹正从异次元世界醒来,他的内心就只有一个信念!不是追求力量!而是改为了复仇!于是他利用黑暗之门重新回到艾则拉斯并重新召唤了大漩涡内的娜迦族。
60年-亡灵天灾进攻幽暗城( The undercity),准备消灭那里变节的不死族并杀死女妖西尔瓦纳斯·追风者。
72年-伊利丹和娜迦族在大洋群岛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开始了他复仇的第一步。
73年-亡灵天灾在洛丹伦大陆北部的提瑞斯法林地建立了第一个基地并与斯尔瓦纳斯的变节不死族开战。
75年-多洛特王国逐渐庞大,在萨尔酋长的领导下开始航向遥远的大洋群岛并试与地精联盟。但不幸遇到了伊利丹的娜迦族,航向大洋群岛的兽人被一举歼灭,其中包括传奇英雄萨尔。
76年-人类王国的庞大势力已经确定他们必须与兽人为敌,但他们不愿这样。
78年-在洛丹伦大陆的两个不死族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伊利丹知道这是个好机会,只要他们两败俱伤,他就能很轻松的攻下冰峰王座
82年-多洛特王国产生了一个新的酋长:格萨坦·嚼骨之牙,他以前是嚼骨氏族的成员
87年-伊利丹的娜迦族航向诺森德大陆的冰峰海岸,并在那里建立了基地,准备在诺森德大陆兵力空虚的时候一举拿下寒冰皇冠。阿尔塞斯意识到了这一点,准备召唤远在洛丹伦德与西尔瓦纳斯交战的阿诺拉克前来支援,因此亡灵天灾也放弃了洛丹伦的战事,地穴领主带着亡灵天灾航向冰原大陆诺森德。就在此时伊利丹以为亡灵天灾援兵以到他马上就要战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是发生了。
2008-9-29 21:50 回复
21816186 2楼
89年-阿尔塞斯克没有以前的巫妖王那么好运,地穴领主阿诺拉克在途中公开叛变,准备和伊利丹的娜迦一起攻破冰峰王座。阿尔塞斯和他的宝剑永远消失了……
92年-峰王座毁灭,亡灵天灾灭亡。阿诺拉克在伊利丹的协助下重建了阿祖欧·奈如伯王国。并创建了奈如伯族。
94年-燃烧军团知道伊利丹没死,并用给他永恒的力量为回报利诱他,让他重新做燃烧军团的手下。并且在洛丹伦的变节不死族也成了燃烧军团入侵艾则拉斯的爪牙。
97年-格萨坦·嚼骨之牙的入侵欲望终究了兽人与人类的和平,兽人军团再次向人类宣战。
100年-燃烧军团入侵南卡利姆多大陆,从菲拉斯(Feralas)到莫高雷(Mlgore)最后直捣雷霆崖(Thunder Bluff)到达多洛特王国(Duotar)沿路一切尽化为灰烬。
104年-在多洛特燃烧军团遭到了嚼骨之牙的奋力反抗,奈如伯族也前来帮助,其中地穴魔王赫拉珀伯克战绩显著。在和兽人的奋力反抗中燃烧军团终被击败。
109年-阿诺拉克暗杀了嚼骨之牙,控制了整个兽族,自称万王之王,并向暗夜精灵族,人族,被遗忘者(变节不死族)血精灵和伊利丹的娜迦族宣战。
110年-艾则拉斯眼看就要出现第二个巫妖王,各种族应该应该何去何从?
第三篇剧情
魔兽争霸4 荣耀之光(light of glory)
故事大概是这样, 冰封王座结束的时候尤里安死在了阿尔撒斯手里这个是人都知道,然后基尔加丹为了对付阿尔撒斯,竟然收买了塞斯王子理由也很简单他对夺走他一切的阿尔撒斯仇深四海,于是塞斯和枷娜联盟继续准备进攻冰封王座。
另一边阿尔撒斯准备回洛丹伦收回他的国家,当然等待他的是 希尔维娜率领的遗族。
兽人这边因为在萨尔的领导下兽人实力空前强大,而兽人也无心去搅洛丹伦的混水。
故事一开始从亡灵开始,讲阿尔撒斯想带领部队回洛丹伦但是糟到,血精灵和枷娜的进攻结果嘛大家可想而知的,塞斯当然打不过已经成为万世魔王的阿尔撒斯,然后杀回洛丹伦的阿尔撒斯自然要对付遗族,结果嘛大家也可以想象的,希尔维娜当然不是阿尔撒斯的对手。整个魔兽4其实就分2个部分上半部分是讲阿尔撒斯的, 之后夺回国家阿尔撒斯终于做了个愚蠢的决定那就是进攻,卡拉利姆。
故事下半部分,一开始讲到塞斯和枷娜被阿尔撒斯打败他们无处可去,又背叛了基尔加丹他们在流浪中来到了吉安娜所在的那个小岛,塞斯和吉安娜也算 旧识了(昔日塞斯追过吉安娜只是。。。),本来塞斯以为可以在这里安静的修养谁知道很快阿尔撒斯的亡灵部队便开到了这里并对这里展开了进攻,这里大家操作的是人类以及枷娜,不过自然不可能对抗的了阿尔撒斯,无奈的吉安娜和塞斯只能撤往卡拉利姆本土, 向兽族首领萨尔求援。
下面的是兽人章节
萨尔和吉安娜的曾一起参加过世界树之战(是人都知道),虽然萨尔杀死了吉安娜的父亲(是人也都知道)但是此刻人类血精灵枷娜兽人有着共同的敌人需要面对过去的种种只能先放一边了,萨尔为了保护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自然同意和吉安娜等人联手。。。。 于是几个种族达成了联盟
在 亡灵的进攻下即使是强大的兽族也没办法抵抗众人不断败退,无奈之下众人只能退到白杨谷附近,就在这个时候泰兰达出现,并带着众人逃进了白杨谷,面对阿尔撒斯的强大, 法尔马里奥分析出了, 阿尔撒斯虽然已经和巫妖王合体但是在他心里依然有善良的一面, 法尔马里奥也告知众人亡灵并不是不能被打败只是需要方法。
故事进入暗夜章节
暗夜精灵与亡灵全面开战, 战斗中法尔马里奥要求其他同伴吸引阿尔撒斯离开他的部队好让他用办法将他活捉,高傲的阿尔撒斯终于还是过于自信进入了早就设好的圈套,在灵魂的祭坛前一场英雄与英雄的战斗开始了,但是结果却出人预料, 阿尔撒斯的心早以被黑暗占领, 塞斯为保护吉安娜挡下了阿尔撒死的一剑,死去法尔马里奥也受了重伤,不过这次战斗也让大家明白要通过灵魂进化让阿尔撒斯动摇是不可能的。。。。
2008-9-29 21:50 回复
21816186 3楼
受了重伤了阿尔撒斯回到亡灵军营,这个时候 泰兰达 萨尔 等人全力进攻亡灵也开始败退,就在这个时候玛维影之歌竟然挡在了众人面前,而现在的他竟然成为了基尔加丹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基尔加丹竟然要求和阿尔撒斯联盟,理由是亡灵的内部问题以后解决,先把其他种族消灭了再和阿尔撒死比个高低,自然大家都是亡灵同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时候基尔加丹告诉阿尔撒斯在卡拉利姆有着一把神器名字叫“神之光耀”而这把剑具说是千年前人类祖先和暗夜精灵一起对抗燃烧军团时使用的,因为时间过去很久这把神器的传说早就被人遗忘,基尔加丹希望阿尔撒死去毁了这把神器以处后患。 另一方便“神之光耀”的事情也被萨尔等人知道,2个军队都向存放神之光耀的山洞前进(其实神之光耀,就在守护者老头那个洞的深处。。。) 萨尔和吉安娜通过无数阻碍后终于找到了神之光耀,而就在这个同时,阿尔撒死也再次和他们狭路相逢,一场生死之战再所难免,就在战斗激烈之时基尔加丹出现,原来他的目的并不是要毁灭神之光耀,而是想借神之光耀杀死阿尔撒斯,而与萨尔吉安娜打的两败俱伤的阿尔撒斯自然被基尔加丹重创,就在危机时刻霜之哀伤发挥了力量击退了基尔加丹而,发狂的阿尔撒斯刺向了萨尔。。。。 而吉安娜竟然挡在了萨尔的身前。。。。(吉安娜竟然为了救萨尔。。。。想不通了。。正宗美女和野兽啊。。。。)当心爱的人的鲜血滴在脸上的时候,阿尔撒斯不知道为何决定离开了。
萨尔很是不解了追问吉安娜为什么救他 吉安娜没有回答,但是吉安娜死前对萨尔说“帮我救救阿尔撒斯吧。。。也希望你能保护好的族人。。。” 吉安娜死后,萨尔走向神器神之光耀,原来神之光耀是一把锤子(类似圣骑士手里那种)得到它的萨尔决心为了世界的和平也为了战友的遗愿永远消灭亡灵。。。
最后的战斗就这样开始,失去领袖的人类和枷娜在萨尔的鼓励下再次团结,就好象萨尔同意兽人部落一样,他总是能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兽人的王子从一个小小的部落领袖到今天的伟大英雄我想大家都明白其中付出的无数牺牲,而另一边是人类的王子曾经为正义而战而如今却坠落为无敌黑暗之王亡灵统帅,
而暗夜精灵们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最后一战就这样开始最后 萨尔和阿尔撒斯在战场中相遇 霜之哀伤和神之荣耀的战斗就这样开始, 结局萨尔一锤砸碎了霜之哀伤也同时敲碎了巫妖王的头盔,失去这2样诅咒之物的阿尔撒斯竟然恢复了神智,但是他犯下的错误已经太多太多亡灵就此四处逃散, 玛维·影之歌则被 泰兰达抓了起来准备关她个10000年- -
恢复神智的阿尔撒斯决定完成吉安娜的遗愿重建洛丹伦, 而萨尔则回到的自己的国家, 魔兽的世界看似平静, 而在深处受了重伤的基尔加丹冷笑着也许有一天他和亡灵还有燃烧剧团还会回来。
故事结尾 人类和兽人依然有着冲突 而这个故事正是大家知道 魔兽世界
第四篇剧情
燃烧军团的毁灭(魔兽历史的终章)
1亡灵的统一(UD)
与巫妖王合体的阿尔萨斯国王拥有了巫妖王的精神控制力,在此情况下冰霜巨龙得到了很大加强并控制了强大的黑龙和金龙,现在的阿尔萨斯作为新的不朽巫妖王占据着诺森德,据说他正在那里重建寒冰皇冠城堡,他的副官克尔苏加德则统领着瘟疫之地的天灾部队。西尔瓦娜斯和她的反叛亡灵力量仅仅控制着提瑞斯法林地,那只是被饱经战乱的洛丹伦王国的一小部分。
西尔瓦那斯想用凭借自己的力量摆脱新的不朽的巫妖国王(下称新国王)的控制,但女妖的精神控制力跟新国王比起来根本不就值得一提,她跟她的食人魔及强盗奴隶自然就归于新国王的麾下,但她手下的那个曾经帮助过她的恐惧魔王(下称新恐惧之王)却不肯听从新国王的驱使(要知道他们恐惧魔王的种族可是以控制敌人精神著称,虽然他们不能控制强大的新国王,但是却也可以不被新国王控制)于是他集结了艾泽拉丝世界的残余的燃烧军团力量(地狱犬,地狱火,恐惧魔王,深渊魔王之类)对抗新国王。机缘巧合他又遇逢曾被尤迪安杀死的前恐惧魔王老大提托奥迪斯的最后的灵魂,经其提醒和一场苦寻,他找到了被遗忘的萨格拉斯魔法卷轴,于是他纠集残余的燃烧军团对新国王的势力发动进攻,2种曾经的盟友在洛丹伦大陆斗了个天昏地暗,在残酷的战斗中,新国王的得力干将克尔苏加德跟地穴领主先后在战斗中死去,但强大的新国王却也凭他的亡灵天灾将军团残余击溃,并最终进攻到了提瑞斯法林地。在最终跟新恐惧之王的战斗中,新国王牺牲了奎尔萨拉斯的已被污染的太阳井从而最终将新恐惧之王击败,完成了亡灵的统一并除掉了洛丹伦大陆上仅存的对手,但他过度的释放力量以至于再次被基尔加丹所察觉。。。
2008-9-29 21:50 回复
21816186 4楼
2精灵的疑惑(NE)
尤迪安在与阿尔萨斯在寒冰王座前的战斗中险些丧命,但他曾吸收的古尔丹头骨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回到边缘之地德拉诺并处于恢复阶段,虽然暂时失去了强大的恶魔力量,却也因此逃脱了基尔加丹的追踪。
玛法里奥跟泰兰德努力呵护世界之树——诺达希尔新生的幼苗,玛法里奥在与大地精灵交流的时候无意间竟搜索到已被地狱咆哮杀死的半神塞纳留斯的残存意志,他告知玛法里奥如何获得强大的泰坦与得鲁依结合的半神之力,并把他介绍给了绿龙领主说自己已经无法护佑精灵,请伟大的龙族帮助精灵重建并守护家园。
在伟大的得鲁依长老玛法里奥正准备率众得鲁依再次休眠的时候,夜精灵前哨报告精灵内部经常出现伤亡,经过调查女祭师泰兰德惊奇的发现竟然是前典狱者所为,得鲁依长老玛法里奥准备照例用驱逐的办法处理这些背叛者,却发现他们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救走了,而且这种力量来自精灵内部,这一度引起精灵的恐慌,玛法里奥请教绿龙领主,伟大的龙族也不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精灵的伤亡事件不减却增,大得鲁依长老玛法里奥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绿龙领主告诉他曾经奴役龙族之王红龙族的兽族有种预知现在甚至未来的撒满魔法--透视也许能帮助夜精灵发现背叛者的根源,于是玛法里奥想到了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兽族酋长--萨尔,在其帮助下他们惊奇发现这一切竟然是前典狱长--玛维所为,原来疯狂的典狱长已经把追捕尤迪安作为她生存的唯一目标,在不能被玛法里奥理解和帮助的极端无助下,她想到了曾经差点丧命于之的萨格拉斯之墓,没有过多的思考她就继古尔丹,尤迪安之后为了寻求强大的力量而探索萨格拉斯之墓。在已经坍塌的萨格拉斯之墓她找到了萨格拉斯权杖并为之彻底失去理智,复活了在萨格拉斯之墓丧命的自己以前的得力干将女猎手--那萨作为助手,于是典狱长--玛维就成为了精灵族新的叛徒跟所有种族的敌人,为了让玛法里奥和泰兰德后悔他们放走了尤迪安她竟然对夜精灵实施了报复行动并试图嫁祸于尤迪安,在事情真相大白之后玛维用自己招来的亡灵兽族对卡利姆多进行疯狂攻击,在玛法里奥跟泰兰德的领导下精灵族与萨尔领导的兽族再次联合对抗玛维军团,但是由于萨格拉斯权杖太强大,联军伤亡巨大,后来在霜狼氏族老先知-得拉克苏尔的建议下联军暂避敌军锋芒,玛法里奥潜心研习半神的馈赠,兽族酋长--萨尔则带领一些手下回到德拉诺寻找伟大的上古撒满魔法卷轴。。。3酋长万岁(ORC)
兽族酋长--萨尔带领一些手下回到德拉诺寻找伟大的上古撒满魔法卷轴,首先遇到了强大的红龙并进行了残酷的战斗,在最紧要的战斗关头部落军队的哨兵长那滋盖尔经过了艰苦的寻找终于找到了上古撒满魔法卷轴。后酋长用古老的撒满魔法同红龙领主交流得到其谅解,红龙领主决定此次自愿的帮助兽族,返回途中部落军队在此遇到了新的边缘之主--刚刚恢复的尤迪安,在萨尔劝说下,了解了兄长跟自己也深爱的泰兰德正处于很危险的境地的尤迪安终于答应回到精灵族的阵营,他带着他的血精灵跟那迦回到了卡利姆多,史上的精灵分支终于复合了,但是尤迪安曾经的追随者--达拉然的那个隐形种族却因不愿跟夙敌兽族部落和好而离开了尤迪安,避开尤迪安的军队但却发誓要让兽族酋长--萨尔永远消失,由于得到了上古撒满魔法卷轴跟红龙的帮助,酋长的军队从众多的隐形种族军队中杀出血路回到了卡利姆多并破坏了传送门,将隐形种族困在了荒凉的边缘之地,之后卡恩强大的牛头人种族也加入了联军,强大了很多的联军将玛维军团彻底击败,但是最后玛维莫名其妙的被传送走了,表面上卡利姆多又进入了和平时期。
4恩怨情仇(终结篇——HUM)
人族的新领袖吉安娜在丧父的极度悲痛情况下决定暂时将统治权交给父亲的副官,自己想去散散心。由于人族基地在斯拉莫岛上,因此在2个大陆均打的天昏地暗的情况下却可以免于战火,在旅途中,吉安娜遇到了曾经帮助过萨尔的兽王——雷克萨,他由于不小心打破了蓝龙的圣物而正被蓝龙追杀,吉安娜用自己的魔法帮助蓝龙修复了圣物,蓝龙出于感激帮助吉安娜找到了被世界遗忘的守护者的魔法卷轴(就是麦迪文的母亲所在的组织的强大魔法卷轴)并告诉吉安娜如果人族有难蓝龙决不袖手旁观,情绪平静的吉安娜回到基地,发现人类正在苦苦抵抗着新国王(就是合体后的阿尔萨斯)的亡灵天灾的入侵,腾出手的新国王开始了他征服世界的行动,而斯拉莫岛是进入卡利姆多的门户。虽有蓝龙相助,人类仅凭小岛无法同亡灵天灾抗衡,吉安娜向联军求助,由于众英雄都得到了强大的力量,联合起来确实可以与新国王相持,在最终决战快要开始的时候,由于人族基地暴露在最外,战场便在斯拉莫岛,在众英雄都筋疲力尽的时候,强大的新国王略胜一筹,他举起霜之哀伤向吉安娜砍去的时候手停止了,已经筋疲力竭的巫妖王无法再控制人类王子善良的内心,真正的阿尔萨斯制止了这一举动,他善良的内心同巫妖王进行着激烈的抗争,良久略微恢复的萨尔,得鲁依长老玛法里奥和吉安娜分别用伟大的撒满魔法,半神之力跟守护者的魔法同曾经的老兽族撒满——巫妖王——耐奥祖进行神交,纯洁而高贵的高等魔法净化了耐奥祖的思想,抚平了老撒满的愤怒。耐奥祖告诉萨尔自己早已没有身体,如果不寄于他人之身或者不被封印的话,他的精神就会彻底消失,作为他最后能为部落或者说为联军做的就是让阿尔萨斯恢复原来的身份,给所有不死亡灵一个干净的死亡同时将自己最后的力量注入神奇的霜之哀伤以回报阿尔萨斯,但是他虽然感觉燃烧军团的第三次入侵就要来临,却不能同自己的兽族兄弟一起作战了。
2008-9-29 21:50 回复
21816186 5楼
他告诉众英雄要抵抗燃烧军团就必须要神的力量,艾泽拉丝世界仅存的神的力量就是5大龙族,所幸联军已经召集其中的绿,红,蓝3个龙族,加上亡灵天灾控制的黑龙,金龙就可以消灭燃烧军团的新首领——基尔加丹从而彻底消灭燃烧军团,这个老撒满用最后对部落的忠诚报答了新部落首领萨尔使自己摆脱了数千年的困苦,清醒后的阿尔萨斯为自己以前所做的一切敢到非常懊悔,他想要一死以谢自己剑下的亡魂,紧急关头尤迪安制止了他,告诉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觉得还是死在对抗燃烧军团的战场上才能赎回自己的荣誉,就像已故的格雷姆地狱咆哮一样。。。
终于迎来跟燃烧军团的最终决战,联军惊讶的发现基尔加丹不仅得到了萨格拉斯权杖跟玛维的相助,还有达拉然的隐形种族也加入了燃烧军团,经过艰苦的最终决战,¥¥¥¥¥¥¥¥ 联军终于战胜了强大的燃烧军团,艾泽拉丝世界进入了和平时代。
¥¥¥¥¥¥¥是指有英雄挂掉了,是谁不详。。。
2008-9-29 21:50 回复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
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侯爵: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候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伯爵: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子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在英国,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英国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英国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史实却非如此简单。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另外,在英国“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男爵: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英国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史实却非如此简单。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另外,在英国“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贵族相比较,英国贵族集团的特点之一,是人数较少。长期以来,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其家属虽为贵族家庭成员,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贵族爵号和封地按照相当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传递;若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依序递补。若某贵族没有继承人,可根据其遗嘱或生前安排,并经国王和高级法庭批准认可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号封地。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国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国贵族爵位和封号不可随意转让、出售。历代国王为保持贵族的群体规模和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大多会适量增补贵族。
某要人一旦获得一种爵位,并非固定不变。若新获显赫军功、政绩卓著或受到国王格外宠爱,可以晋升更高级的爵位,或兼领新爵位。除此之外,贵族联姻也是获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机会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为社会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拥有贵族身份和家产者以及其长系继承人总能轻易得到爱慕者和求婚者。例如兰开斯特王朝的兴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拥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亲布里奇从娘家带来。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孙女,她除拥有兰开斯特公国外,还拥有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
英国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14世纪初,在5级贵族之上的王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专为王储所占有的称号——“威尔士亲王”。该称呼最早为一度统一过全国的威尔士王子利维伦制造出的名号。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与舰队攻打威尔士,利维伦死于非命。两年后,威尔士合并于英格兰,爱德华在1301年把威尔士亲王之头衔加给不列颠王位的继承者。
在政局动荡、战事连绵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封建君主为了使各级贵族在骑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效忠国王,除了利用贵族爵位科赐臣下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划分为不同等级名分的勋章勋位,奖赏他们的战功政绩。
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勋位是创立于4世纪中叶的嘉德勋位(the Order of Garter)。据传,爱德华三世设立这个勋位是为了纪念一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庆祝攻陷加莱城的舞会上,姿态秀美的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落下一只蓝色袜带,被爱德华三世捡起,缠在自己的腿上,旁观者见了哄堂大笑,爱德华斥责他们说:“凡是认为这是坏事的人可耻”。以后这句话成为国王在1449年建立袜带骑士团和颁发勋位的格言,它同蓝色袜带和圣乔治十字架图形一起出现在勋章上,激励武士们在战争——当时主要是百年战争——中蔑视死亡,奋勇厮杀。爱德华本人也是袜带骑士团的成员。他与宠爱的武士围绕圆桌议事,共同进餐,多次主持武士们的比武演技,使已经衰落的骑士精神有所振作。并使嘉德勋位成为以后英国最诱人的贵族勋章。
欧洲大陆贵族来历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但因为往往随着军役而授予领地也成了领主。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这些官衔在加洛林时代吞并采邑的过程中也被当成了采邑而继承下来,才慢慢变成爵号的(就像莱茵—巴拉定选侯自己是行宫伯爵但还是皇帝的骥厩总管。勃兰登堡侯爵还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样,他们的官衔也成了采邑只是拥有的人太少而没能成为爵号而已)。所以很多拥有领地但没有官衔的贵族,就以领地为头衔。中间加中缀词。翻译过来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门包括日后君临半个欧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这些没封号的家族里的。
公爵、侯爵和伯爵按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
中国周代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西方爵位中英国爵位与中国爵位类似,按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5个等级。
法国爵位分为王族、法兰西贵族和一般贵族。其中王族由国王的亲戚组成,法兰西贵族则是授予法国最高贵和强大的诸侯,而一般贵族则是指各类下级的贵族。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颉⑹咳�叮�考队址稚现邢氯�取8鞴�垂�笮〈�霾煌��纭蹲蟠�分性亍按喂��锨涞贝蠊��校�械逼湎拢�碌逼渖洗蠓颉P⊥��锨涞贝蠊��虑洌�械逼渖洗蟠螅�碌逼湎麓蠓颉!庇胁煌�氖撤獗曜迹�纭豆�铩分性亍按蠊��洌�宦弥�铮�洗蠓颍�蛔渲�铩!薄蹲蟠�分幸苍卣约蜃釉�小吧洗蠓蚴芟兀�麓蠓蚴芸ぁ敝�铩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东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外国的爵位
当你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扑面而来就有主持法庭审判的威尼斯公爵,接连向鲍细娅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英国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国撒克逊公爵等等。初学外国文学的读者,一时往往被这些头衔搞得眼花缭乱,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点外国爵位的由来及其内涵,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识。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英国的诗人拜伦的伯父是世袭贵族,他去世后,侄子拜伦获得了世袭的爵位。《威尼斯商人》中的少年男爵福根勃琪也属于这一类。
西方爵位的由来
公爵(Duke):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Earl):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Baron):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正统爵位的来历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候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在英国,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英国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英国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史实却非如此简单。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另外,在英国“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贵族相比较,英国贵族集团的特点之一,是人数较少。长期以来,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其家属虽为贵族家庭成员,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贵族爵号和封地按照相当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传递;若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依序递补。若某贵族没有继承人,可根据其遗嘱或生前安排,并经国王和高级法庭批准认可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号封地。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国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国贵族爵位和封号不可随意转让、出售。历代国王为保持贵族的群体规模和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大多会适量增补贵族。
某要人一旦获得一种爵位,并非固定不变。若新获显赫军功、政绩卓著或受到国王格外宠爱,可以晋升更高级的爵位,或兼领新爵位。除此之外,贵族联姻也是获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机会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为社会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拥有贵族身份和家产者以及其长系继承人总能轻易得到爱慕者和求婚者。例如兰开斯特王朝的兴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拥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亲布里奇从娘家带来。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孙女,她除拥有兰开斯特公国外,还拥有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
英国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14世纪初,在5级贵族之上的王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专为王储所占有的称号——“威尔士亲王”。该称呼最早为一度统一过全国的威尔士王子利维伦制造出的名号。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与舰队攻打威尔士,利维伦死于非命。两年后,威尔士合并于英格兰,爱德华在1301年把威尔士亲王之头衔加给不列颠王位的继承者。
在政局动荡、战事连绵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封建君主为了使各级贵族在骑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效忠国王,除了利用贵族爵位科赐臣下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划分为不同等级名分的勋章勋位,奖赏他们的战功政绩。
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勋位是创立于4世纪中叶的嘉德勋位(the Order of Garter)。据传,爱德华三世设立这个勋位是为了纪念一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庆祝攻陷加莱城的舞会上,姿态秀美的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落下一只蓝色袜带,被爱德华三世捡起,缠在自己的腿上,旁观者见了哄堂大笑,爱德华斥责他们说:“凡是认为这是坏事的人可耻”。以后这句话成为国王在1449年建立袜带骑士团和颁发勋位的格言,它同蓝色袜带和圣乔治十字架图形一起出现在勋章上,激励武士们在战争——当时主要是百年战争——中蔑视死亡,奋勇厮杀。爱德华本人也是袜带骑士团的成员。他与宠爱的武士围绕圆桌议事,共同进餐,多次主持武士们的比武演技,使已经衰落的骑士精神有所振作。并使嘉德勋位成为以后英国最诱人的贵族勋章。
欧洲大陆贵族来历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但因为往往随着军役而授予领地也成了领主。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这些官衔在加洛林时代吞并采邑的过程中也被当成了采邑而继承下来,才慢慢变成爵号的(就像莱茵—巴拉定选侯自己是行宫伯爵但还是皇帝的骥厩总管。勃兰登堡侯爵还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样,他们的官衔也成了采邑只是拥有的人太少而没能成为爵号而已)。所以很多拥有领地但没有官衔的贵族,就以领地为头衔。中间加中缀词。翻译过来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门包括日后君临半个欧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这些没封号的家族里的。
其他西方国家的贵族制度与英国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意志的爵位分为15等,有的国家(如波兰)实行四等爵位(没有子爵),有的国家如匈牙利实行三等爵位(没有侯爵、子爵)。
英国
Rex et Imperator / Regina et Imperatrix 国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至1947年印度独立期间,英国君主的称号
King/Queen 国王/女王
Crownprince 王储,在英国称Prince of Wales,即威尔士亲王
Prince 亲王或王子。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之意,而非具体的爵位。女性称Princess(公主),国王长女称Princess Royal,即“大公主”
Royal Duke 大公
Duke 公爵
Marquess 侯爵
Earl 伯爵
Viscount 子爵
Baron 男爵
Baronet 从男爵
Knight 骑士
其中皇帝/女皇和国王/女王称“Your Majesty”,亲王和公主称“Your Highness”,公爵称“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统称lord,即勋爵。
苏格兰
Thane 伯爵
Laird 男爵
法国
Empereur 皇帝
Roi 国王
Dauphin 太子
Prince 亲王
Duc 公爵
Marquis 侯爵
Comte 伯爵
Vicomte 子爵
Baron 男爵
Chevalier 骑士
神圣罗马帝国
Kaiser 皇帝
König 国王
Kurfürst 选帝侯
Fürst 亲王,或译侯爵
Prinz 亲王、王子
Erzherzog 大公
Herzog 公爵
Pfaltzgraf 宫廷伯爵
Markgraf 边疆伯爵或边境总督
Landgraf 伯爵
Graf 伯爵
Baron 男爵
Freiherr 男爵
Freier 男爵
Ritter 骑士
Junker 容克或乡绅
荷兰
Koning/Koningin 国王/女王
Kroonprins 王储
Prins 亲王
Aartshertog 大公(已废弃该等爵位)
Hertog 公爵
Markies 侯爵
Graaf 伯爵
Burggraf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骑士
荷兰现有2个亲王家族,31名伯爵、103名男爵和8名骑士
比利时
Roi/Koning 国王
Prince/Prins 亲王
Duc/Hertog 公爵
Marquis/Markies 侯爵
Count/Graaf 伯爵
Viscount/Burggraff 子爵
Baron 男爵
Chevalier/Ridder 骑士
Squire/jonkheer 乡绅
截止至1986年,比利时有9位亲王、5位公爵、10位侯爵、85位伯爵、35位子爵、317名男爵和113名骑士
丹麦
Konge/Dronning 国王/女王
Kronprins 王储
Fyrste 亲王
Hertug 公爵
Marki 侯爵
Greve 伯爵
Vic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骑士
瑞典
Kung/Drottning 国王/女王
Kronprins 王储/Kronprinsessan 女王储
Furste 亲王
Prins 王子
Hertig 公爵
Markis 侯爵
Greve 伯爵
Vic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Friherre 骑士
挪威
Konge/Dronning 国王/女王
Kronprins 王储
Furst 亲王
Hertug 公爵
Marki 侯爵
Greve 伯爵
Vis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骑士
芬兰
Keisari 皇帝
Prinssi 亲王
Arkkiherttua 大公
Herttua 公爵
Markiisi 侯爵
Jaarli 伯爵
Varakreivi 男爵
Ritari 骑士
芬兰贵族制度从属于瑞典的贵族制度。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后,芬兰大公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贵族爵位等级制度,芬兰大公(由俄国沙皇兼任)只册封过伯爵和男爵两等爵位。
西班牙
Rey/Reina 国王/女王
Príncipe de Asturias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王储)
Príncipe 亲王
Duque 公爵
Marqués 侯爵
Conde 伯爵
Vizconde 子爵
Barón 男爵
Señor 乡绅
葡萄牙
Imperador 皇帝(仅用于巴西)
Rei 国王
Príncipe 亲王
Duque 公爵
Marquês 侯爵
Conde 伯爵
Visconde 子爵
Barão 男爵
意大利
Imperatore 皇帝(1936年意大利国王自封为埃塞俄比亚皇帝)
Re 国王
Principe 亲王
Duca 公爵
Marchesse 侯爵
Conte 伯爵
Visconte 子爵
Barone 男爵
Cavalieri 骑士
波兰
Krol 国王
Ksiaze 亲王或公爵
Margrabia 侯爵
Hrabia 伯爵
Baron 男爵
Rycerz 骑士
Giermek 乡绅
匈牙利
császár 皇帝
király/királyné 国王/女王
fejedelem 亲王
herczeg 大公
gróf 伯爵
báró 男爵
lovag 骑士
匈牙利本国并无皇帝,其君主称国王。奥匈帝国时期由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
俄国
Император/Императора 皇帝/女皇
Цар/Царица 沙皇/女沙皇
Цесаревич 皇太子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Инфант 大公/女大公
Князь/Герцог 公爵/亲王
Маркиз/Бояре 侯爵
Граф 伯爵
Виконт 子爵
Барон 男爵
Рыцарь 骑士
埃塞俄比亚
Negus Neghst 皇帝(万王之王)
Negus 国王
Mesfin 亲王
Mesfin Ras 亲王公爵
Mesfin Dejazmatch 亲王侯爵
Ras 公爵(军事贵族)
Duke 公爵(授予外国人)
Dejazmatch 侯爵(军事贵族)(省总指挥)
Kegnazmatch 伯爵(军事贵族)(右翼司令官)
Grazmatch 子爵(军事贵族)(左翼司令官)
Balambaras 男爵(军事贵族)(要塞司令官)
Fitwrary 武士
Lij 公子
西方鬼怪介绍
精灵可以分为好几种:金精灵(Gold Elves)、月精灵(Moon Elves)、野精灵(wild Elves)、海精灵(Sea Elves)以及卓(Drow,又名黑暗精灵)。同时精灵也可以按照常见的火、水、风、地四元素进行分类:火之精灵代表为撒拉曼达(Salamander);水之精灵代表为温蒂妮(Undine);风之精灵代表为沙拉斯(Saras);地之精灵代表为葛罗姆(Gnome)。
下面说说卓(也称为卓尔精灵、黑暗精灵):黑暗精灵是地表精灵的远亲,生活在地底世界,他们黑色皮肤和白色的头发据说是受了蜘蛛女神罗丝(Lolth)的诅咒,黑暗精灵社会由罗丝的高级祭祀统治。他们以傲慢、残忍以及内战而闻名,而且比一般精灵更聪明、敏捷,但是在地表时他们却寸步难行。
不死亡灵·天灾,这个似乎在西方的妖魔中没有具体的记载过。但是从魔兽的兵种来看,不死亡灵·天灾是西方邪魔的一次总汇,从最低级的食尸鬼,到英雄级的巫妖、死亡骑士和恐怖魔王都是独立各自有背景的鬼怪。
食尸鬼(Ghoul)穆斯林传说中一种邪恶的灵魂或魔鬼,他们盗掘坟墓并吃死尸。
石像鬼(Gargoyle)实际上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屋顶上半人半兽状的滴水嘴,用于引导屋顶上的水流以保持清洁。这些怪物面目狰狞,长着蝙蝠的翼和尾,有恶魔之姿,人们把它放在门口以避邪。相传亡灵巫师会把生命灌入这些雕像中使之行动,它们有着石头般坚硬的皮肤,刀枪不入,弱点是畏光。衍生到最后,这钟怪物已经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实用价值和宗教价值,成为一种纯粹的装饰品。
女妖(Banshee)“Banshee”在爱尔兰盖尔语中被称为“Bean sindhe”(Bean-nighe洗衣妇),意思是“拥有超能力的女人”,通常被刻画为一位鼻梁塌陷、头发杂乱、眼袋深陷的老妇形象,披着一副破烂不堪的白色披肩,在将死之人的门外大声哭号,她的双眼也因不断啼哭而成为血红色。女妖(即女巫)通常只光顾一些历史悠久的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女巫。
巫妖(Lich)又名玄尸,“Lich”在古英语中是“尸体”的意思,专指那些死而复生的邪恶法师或被妖魔附体的苦行僧,这些法师生前常常独自一人在地下城里研究法术,死而复生后便成为玄尸,栖息在阴暗的地下城中。
吸血鬼的传说 欧洲中世纪14世纪左右,教会公开对外承认确实有吸血鬼存在。 吸血鬼的起源,最早是在基督教《圣经》上出现的。其人物为该隐。相传,因为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受撒旦诱惑而吃下智慧之果被上帝诅咒并驱逐出伊甸园后。亚当和夏娃生下该隐与亚伯两个孩子。该隐是负责耕种,亚伯负责放牧。有一次,向上帝献祭时,该隐只能拿出了一些蔬菜和稻谷作为祭品,而亚伯却拿出了羊羔一类的肉类作为祭品。上帝惟独垂青亚伯的祭品,导致该隐的嫉妒并最终用石头砸死其弟弟亚伯。这一切都没有逃出上帝的眼睛,上帝唤该隐到自己身前。问其弟弟亚伯的去向,该隐谎称不知道。后上帝便将该隐所做之事一一道出并诅咒该隐: “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该隐对上帝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上帝则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上帝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于是该隐离开上帝的米那,去往在伊甸东边的挪得之地。狼人传说 古世纪欧洲,大陆爆发瘟疫,人们纷纷死去,村落里一个名字叫做科维努斯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惨状,为了生存下去摆脱瘟疫的困扰,自己经过研究生命的起源得到启示,后来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科维努斯的后代一共有3位,不幸的是3位中的一位被染过病毒的蝙蝠咬伤,另一个被染了病毒的狼咬伤,只有一位是完整的作为人的形态活了下来,他的两个兄弟由于染上病毒产生变异,一位成为吸血鬼的始祖,另一位成为狼人的始祖。从此狼人和吸血鬼变在欧洲流传开来。 吸血鬼的始祖是该隐这无可争议,而在狼人的世界里,狼人的始祖便是穆图。许德拉(Hydra,水蛇座) 希腊神话中厄喀德那(见Echinda)和提丰(见Typhon)所生的九头蛇,身躯硕大无比,性情十分凶残,生有九个脑袋,其中八个头可以杀死,而第九个头,即中间直立的一个却是杀不死的。许德拉在阿耳哥利斯的勒那沼泽地里长大,常常爬到岸上,糟蹋庄稼,危害牲畜。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杀死这条九头蛇。 喀迈拉(Chimaera) 喷火的妖怪,为提丰和厄喀德那所生,狮头,羊身,蛇尾。“Chimera”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山羊”,它拥有羊身、狮头(赫西奥德的《神谱》中记载有说它有三个头)和蛇尾,会喷火,最终被骑着飞马的柏勒罗丰所杀。也有人说它是九头蛇许德拉的后代,或说是厄喀德那和她的儿子双头犬所生。女巫 女巫(Witch)指会使用魔法,运用魔杖的女性巫师。又称魔女 所有的女巫都有一只宠物,它们的职责就是检视女巫的行动和帮助女巫。 巫婆是一种差别用语(和女巫是有区别的),用来嘲讽一些邪恶的未出嫁的年长女性,或是寡居的老太婆,带有歧视的意味(一般指黑巫师)。
国外爵位等级排序:
1:公爵
2:侯爵
3:伯爵
4:子爵
5: 勋爵
6:男爵
7: 骑士
欧洲大陆贵族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
扩展资料:
中国爵位等级
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实行二十等爵制度,称号是公士、上造、簪鸟、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秦实行的是军功爵制,把在战争中立下的军功同爵位、享受的待遇联系起来,并且主要面向军队战士和立有战功的平民。这同此前的封爵制度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一是改为了以血缘亲疏定爵位高低的做法,二是这种爵位享有的仅仅是衣食租税,而不掌握食邑和封地内的政权和兵权,而且爵位也不世袭。
-国外爵位
公爵、侯爵和伯爵按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
爵位高低排序:
1、中国周代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2、西方爵位中英国爵位与中国爵位类似,按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个等级。
3、法国爵位分为王族、法兰西贵族和一般贵族。其中王族由国王的亲戚组成,法兰西贵族则是授予法国最高贵和强大的诸侯,而一般贵族则是指各类下级的贵族。
扩展资料:
中国各爵位详细介绍:
一、公爵: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
周朝的公爵只封给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国鲁国只是侯爵国(鲁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称“公”,但仅限其本人,而不世袭。)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按照周朝的礼法,前朝后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宾礼,而齐侯、徐侯、黄侯等行臣礼。
在实际上周朝与宋国等仍是君臣关系。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封地来说其实周朝是延续夏商的三等爵位,不过将第一级在封给宋国、虢国等时予以了特殊的“宾礼”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侯国。
所以在本质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视为一级,只不过公爵的地位和待遇优越一些,正如在现代社会中相同等级的官员中有排名前后的划分。
二、侯爵: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与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晋国、燕国、管国、滕国、杨国、箕子朝鲜、薛国、焦国、赖国、纪国等。
三、伯爵:
中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伯爵的制度,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周朝诸侯国中伯爵国有吴国、秦国、曹国、郑国、梁国、杞国、毕国、霍国、郕国、燕国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伯爵。唐朝设县伯爵,宋朝、明朝有伯爵。清朝有伯爵,分三等。
四、子爵: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子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的子爵国有楚国、巴国、耿国、越国、邾国、莒国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子爵。唐朝设县子爵,宋朝有子爵。明朝不设子爵。清兵入关后,时以满语称精奇尼哈番,意思是"正官"。此后清朝设子爵,分为三等。
五、男爵:
男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一个等级。按出土的甲骨文,至少商朝时已经有了“男”这一爵位。周诸侯中的男爵有“许男”、“骊戎男”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男爵。唐朝设县男爵,宋朝有男爵。明朝不设男爵。
-爵位 (汉语词汇)
-公爵 (爵位)
-侯爵 (爵位)
-伯爵 (爵位)
-子爵
-男爵
公爵是爵位,并非官职。
欧洲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英国封爵起源于14世纪中叶,始创于1350年的“嘉德勋衔”至今仍是英国历史最悠久、地位最高的勋位。一般只有皇室的至亲(如英王之兄弟、英王之丈夫等)才可获公爵勋衔。公爵在世时,其长子尊为侯爵,以次类推,平民是与此等爵位无缘的。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有所不同。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
除了皇帝以外,古代欧洲的最高官职就是终身执政官。执政官的说法始于古希腊(雅典),是共和国通过选举产生的最高的职务。正职执政官是主要的民政和司法官员,可能兼任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主席,并且是名年执政官。名年执政官是古雅典建国初期的最高领袖,位居九大执政官之首(1个名年执政官,1个王者执政官,1个军事执政官,6个司法执政官),所以名年执政官又称首席执政官。那时雅典人纪年用的是名年执政官的名字,执政官初设为终生制,到后来就变成一年一任了。古罗马时期,执政官统帅军队,指挥作战。有人把执政官看作是共和国时代的国王,可见其权力之大。罗马人对执政官的权力做了一定的限制。执政官一共有两位,互相可以牵制。而且其任期只有一年,造成“兵无长帅,帅无长师”的局面。最著名的执政官就是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即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非常任长官。当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经长老院提名,由执政官担任。在凯撒任独裁官的初期,恢复了战事独裁官一职,然后修正它的期限至一整年。他被委任战事独裁官整一年(公元前46年),而且那时选定九个连续的一年任期,从此之后职能性地变成独裁官达十年之久。一年以后,元老院投票使他成为终身独裁官。监察官是罗马共和时期的政府官职,是罗马文职官员体系中仅次于独裁官的职位。其职权包括人口普查、公共道德以及对政府财政的监督。
希望能够帮到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