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

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第1张

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

背景

波兰-哥萨克-鞑靼战争

1666年,波兰刚刚经历大洪水时代,国力日渐式微。鞑靼部落和哥萨克首领联合入侵波兰,史称波兰-哥萨克-鞑靼战争。

1667年10月6日,波兰人和哥萨克鞑靼人之间爆发了波达伊采战役。

近4万哥萨克-鞑靼联军与索别斯基指挥的9000人大军之间爆发了决战。战斗持续了10天。波军指挥官扬索别斯基依靠成功的防御反击战术,以9000人的兵力成功击溃了近40000人的军队。哥萨克-鞑靼联军迫使占上风的鞑靼汗撤军。

1670年,鞑靼-哥萨克联军再次犯界,又被索别斯基击败。鞑靼可汗无奈,只得向奥斯曼苏丹求援,愿臣服于他。苏丹很快答应,并积极向边境增兵,准备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利普卡叛乱

在波兰的利普卡地区生活着一群鞑靼人。他他们的祖先从14世纪开始就定居在这里,并与波兰的统治者建立了长期的协议。波兰政府承认他的军事合法性,给予利普卡鞑靼酋长贵族地位,对他的伊斯兰教信仰给予宽容。

几个世纪以来,利普卡鞑靼人忠实地为联邦服役,是联邦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即使在大洪水时期,他也拒绝了鞑靼可汗的怂恿活动,自此利普卡鞑靼人一直竭尽全力帮助联邦抵御外族入侵。

洪水过后,波兰政府与利普卡鞑靼人的关系恶化。战争的破坏让利普卡鞑靼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日益保守和仇外的贵族也逐渐对他产生了不信任。

1667年,英联邦通过了几项针对他s的法律,包括取消利普卡鞑靼人的一切特权、限制宗教自由、禁止他s建造清真寺等。而最可怕的是军方他的工资被削减了四分之三,许多鞑靼人的生计被断绝了。

波兰贵族的一系列举动,无异于将忠诚的利普卡鞑靼人逼上绝路。即便如此,他并没有立即反抗,只是爆发了几次骚乱。

波兰国王察觉到不妙,于1668 年及时废除了这些法律,但利普卡鞑靼人已经受到了侮辱。 1772年,利普卡鞑靼人发现他连最后一个季度的工资都没有领到,忍无可忍的他终于爆发了利普卡叛乱。战争过程。

奥斯曼初期胜利

奥斯曼苏丹迅速与叛乱的利普卡鞑靼人取得联系,双方应内外合作,展开军事行动。奥斯曼帝国在战争初期的战绩,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功于利普卡鞑靼人。他们熟悉波兰的地理环境、军事战略和城防,极大地方便了奥斯曼军队的入侵。

八万奥斯曼大军进入联邦,攻占了卡梅涅茨要塞,并于八月成功包围了利沃夫。另一方面,波兰被奥斯曼人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最糟糕的是,由于上层贵族的内讧不断,联邦无法在第一时间有效地提高税收,集结可用的军队。军队去战斗。一直拖到10月,联邦被迫派使者签署布哈赫条约。在《布查奇条约》中,联邦将东南部的波多尔省、布拉茨拉夫省和南基辅大片地区割让给奥斯曼帝国,每年向其支付22000泰勒作为“贡品”。

波兰的反击

国家的痛苦沦陷终于让瑟姆的议员和贵族们暂时搁置了政治斗争,转而全力应对迫在眉睫的战争。

在教皇国等外部势力的支持和国王本人的努力下,新的征税和征兵法案很快获得通过,一支约37万人、50门大炮的军队迅速集结起来。 4万人。这支由扬索别斯基指挥的军队于1673 年10 月发起反攻。

扬索别斯基出色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展现。 010到300,他亲自率领23000骑兵为主的部队对南部的奥斯曼军队发起奇袭。 10月5日至6日,以机动迅速的优势兵力,在克拉斯诺布罗德会战中歼灭数以千计的鞑靼骑兵。 7日,在那若尔战役中大败鞑靼军队。

同一天,涅米罗夫以损失100人为代价斩首234人,俘虏6000人。 10月8日休息一天后,索别斯基于10月9日强行100公里赶上鞑靼汗国苏丹。在科马尔诺之战中,他围歼鞑靼主力约15000人,损失甚微。

短暂休整后,索别斯基率部渡过德涅斯特河,几天内强行行军450公里。 10月14日,他追上了鞑靼人和突厥人的联军。在6,000 名鞑靼人中,波兰方面只有十几人受伤。 1673 年11 月11 日,索别斯基率领30,000 名准备充分的军队在边境附近的Khotyn  城堡与35,000 人的奥斯曼军队主力进行了决战。这被称为第二次霍京战役(Battle  of  Khotyn  1673)。

10日,索别斯基发动小规模攻势,意在探明奥斯曼军队的阵型和战场地形。当晚,一场狂风暴雨倾盆而下,在此地长征后饱受骚扰的奥斯曼军队疲惫不堪,随着气温的急剧下降,军队的士气再次受到打击。索别斯基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11月11日拂晓,他亲自率领全部部队全面进攻。奥斯曼军队根本没想到波兰军队的攻击速度会这么快。他仓促出动的西帕希骑兵在波兰骠骑兵的冲锋下完全招架不住,纷纷撤退。波兰骑兵在数公里战线上撕开无数缺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继续纵深突破土军简陋的防御,继续向土军后方突袭进攻。波兰步兵在大炮的掩护下向营地内被分割的奥斯曼步兵发起进攻。

奥斯曼军队的帕夏被迫撤退到德涅斯特河对岸,唯一经过的桥梁却被波兰人的大炮炸毁,无数土耳其士兵掉入河中淹死。剩下的大部分土耳其军队在断桥旁被波兰骑兵无情屠杀。只有4000多名土耳其军队成功撤退到附近的要塞。剩下的2万主力不是阵亡就是被俘,波军的总伤亡不超过2000人。第二次霍廷战役仍然作为波兰的完全胜利而载入史册。

会战前一天,波兰国王维斯涅夫斯基病逝,战功卓著的扬索别斯基被推举为国王。

波兰内讧

然而,在战局好转之后,波兰再次陷入了内讧的漩涡。议会否决了新国王扬索别斯基提出的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的提议。不仅如此,以往的军事维修费用也大大降低。大批士兵没有军饷,负担不起高昂的武器维修费用和家庭开支,纷纷离开部队。

发生了一件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事情。大获全胜的波军很快自行瓦解,原本4万多人的军队迅速缩减到不足1万人。

杨三世索别斯基不得不承认,来自内部的束缚远比战场上的敌人来得凶猛。最好的反击机会就这样浪费在了国王与内阁的角力上。尽管如此,索别斯基还是继续战斗,试图收复之前失去的土地,而实际上从这里开始直到战争结束,波兰军队都是由索别斯基亲自承担的。

战斗还在继续

奥斯曼人很快恢复了实力,并于1675 年8 月越过边界,向德涅斯特河沿岸进发,目标是波兰南部的重镇利沃夫。

索别斯基迅速率领2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前去拦截。他,他选择了一处陡峭的峡谷作为穆斯林墓地。 8月24日,利沃战役打响。

沿着峡谷前进的奥斯曼军队遭到波兰人的伏击。索别斯基利用地形优势灵活分兵。少量步兵和骑兵挡住了奥斯曼骑兵的冲锋。收费。索别斯基亲自上阵指挥,奥斯曼军队很快被击溃,波兰骑兵追杀奥军直到这天傍晚。索别斯基率军继续进攻,沿途收复不少失地,才返回参加加冕典礼。

特伦波拉战役

1675年夏,突厥人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进攻。由于内部斗争,波兰没有及时进行防御部署,数座边境城堡倒塌。被索别斯基打败后,土耳其人决定避开他们的进攻,继续进攻波兰军队驻守的空城。

此时,位于格涅兹诺河上游的特雷姆波拉城堡是为数不多的仍在波兰人手中的据点之一。城堡虽然面积不大,但防御却很坚固,易守难攻。负责防御城堡的是80 名波兰正规军和200 名乡镇志愿者和小贵族。波兰军队由Jan  Samuel  Chrzanowski  上尉指挥。 9 月20 日,10,000 名土耳其人包围了城堡。精通波兰语的利普卡鞑靼人派使者劝降,切尔诺夫斯基拒绝,战斗爆发。

特伦波拉城堡和里面的280个波兰人,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小船。土军日夜发动巨浪般的猛攻,想用有力的一击将小艇击碎,但小艇被击中了无数次。在海浪中生存。但经过几天的围攻,守卫伤亡不断增加,食物和水也越来越匮乏,情况变得危急。

一天,切尔诺夫斯基和几名副官正在商量投降事宜,作战室的门突然被人踹开,看见司令官的妻子安娜多罗塔切尔扎诺夫斯卡(Anna  Dorota  Chrzanowska)手持一把锋利的刀走了进来。在安娜的鼓励下,切尔诺夫斯基放弃了投降的念头,决定坚持下去。之后,守军接连击退了数次土耳其人的进攻,奇迹般的生还。土军伤亡惨重,而波军也已经到了极限。

击退了10 月5 日晚的最后一波进攻后,切尔诺夫斯基坐到了地上。从010到300,还在战斗的士兵只剩下二十人了。人啊,剩下的战友,基本上都战死了。10 月11 日,由于害怕索别斯基的威胁,奥斯曼军队撤退,特伦波拉战役以波兰人奇迹般的胜利告终。 280 名波兰人击退10,000 名奥斯曼军队的传奇消息轰动一时。

战后,幸存的舍尔诺夫斯基夫妇得到索别斯基的赏识,破格晋升为什拉赫塔,并获得贵族纹章。

战争结束

1676 年9 月25 日的祖拉诺战役标志着第二次波土战争的结束。 50,000 名奥斯曼军队将Sobieski  指挥的20,000 人包围在一个木制据点中。双方激战了三个星期。土耳其军队攻不破波军阵地,波军也攻不破。双方僵持不下,决定议和。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战前夕,索别斯基亲自来到议会,试图说服议员们增加军费开支,但再次遭到拒绝。1676年10月17日,双方代表签署了《祖拉诺停战协定》,奥斯曼帝国作出让步,将其先前吞并的三分之一领土归还给波兰,但不包括卡梅涅茨要塞。取消波兰向奥斯曼提交的年币,规定利普卡鞑靼人可以随意选择效忠。但议会以Kanemenc  堡垒的所有权为由拒绝了该合同。

不过,双方还是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获得了七年的和平。

这七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导致索别斯基选择与奥地利结盟,奥斯曼军队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攻势,维也纳被围困,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维也纳之战即将打响,随之而来的是正是大土耳其战争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威胁。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西里西亚分属波、德、捷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划入波兰,小部分属东德、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 。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当下位于捷克。

当下,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当前被分为数个省 (Voivodship):

大波兰省

小波兰省

下西里西亚省

鲁布斯兹省

奥波莱省

西里西亚省

其中奥波莱省和西里西亚省又称为上西里西亚。捷克境内的小部分西里西亚部分称为“捷克西里西亚”,当下主要是摩拉维亚-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位于奥洛穆茨省。

传统上,西里西亚位于 Kwisa河与 Bobr河之间,而前者西方称为上卢萨蒂亚(Lusatia;曾称为 Milsko)。由于普鲁士曾拥有下西里西亚,今德国的下西里西亚上卢萨蒂亚 (Niederschlesischer Oberlausitzkreis) 和霍耶斯韦达(Hoyerswerda) 也被认为属于西里西亚。该两区和下西里西亚省称为下西里西亚。 有人认为“西里西亚”(Silesia) 来自斯林加俄人 (Silingi;拉丁语:Silingae),是一个汪达尔人族群,可能在2世纪于波罗的海南岸的易北河、奥德河和维斯瓦河聚居。欧洲移民时期,他们离开家园,留下他们社会的遗迹。

最明显的遗产是地名——都是斯拉夫裔新居民采用的斯拉夫式名字(波兰语 Śląsk、古波兰语 Śląžsk [-o],而古斯拉夫语 Sьlьąžьskъ [<sǐlęgǐskǔ] 则来自古汪达尔语Siling-isk [land]) 。这些居民于是被称为西里西亚人 (波兰语 Ślężanie),虽然与最初的居民没有共同之处。7世纪至8世纪的遗迹,显示一些曾经有大量人口的地区,从西到南更有密集的堡垒,而北与东方却没有。这证明从5世纪到13世纪,斯拉夫人在西里西亚聚居。日耳曼民族的哥德人在东方,而斯拉夫的文德人(Wend)则在西方,故此堡垒与民族主义无关。 早期居民

早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该地居住。

首批描述西里西亚的文献,出自古罗马人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Magna Germania) 和罗马人塔西佗 (Germania)。塔西佗指出,1世纪时西里西亚居民分为多个种族,以鲁基人 (Lugii)为首。斯林加俄人也属于这团体。其他东日耳曼族群也在该人口稀少的地区聚居。

公元500年后

欧洲移民时期开始,大部分东日耳曼族群离开西里西亚,迁移到南欧。来自东方的斯拉夫族群成为新居民。

早期文献指出,当时的居民可能大多是斯拉夫族群。大约在845年推出的巴伐利亚地理学家 (Bayerischer Geograph)指出,这些族群包括Slenzanie、Dzhadoshanie、Opolanie、Lupiglaa和Golenshitse。1086年,一位布拉格主教指出还有Zlasane、Trebovyane、Poborane和Dedositze。

9至10世纪

今捷克境内的大摩拉维亚、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先后统治西里西亚。约990年,皮亚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将西里西亚并入波兰。不过,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应该是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在999年兼并该地。波兰分裂期间 (1138-1320年),该王朝不同的支系将该地分为公国统治。

1146年

波兰的弗瓦迪斯瓦夫二世 (Władysław II the Exile)大公向神圣罗马帝国称臣,但是被亲弟驱逐。1163年,他的两名儿子得到波列斯瓦夫四世批准,分治上和下西里西亚。于是,他们成为皮亚斯特王朝的两大支系,亦即弗罗茨瓦夫 (Wrocławska) 和奥波莱-拉齐布日 (Opolsko-Raciborska)。这两支系继续细分,直到1390年代共有16个公国。

1241年

蒙古族袭击小波兰,然后入侵西里西亚,引起居民恐慌和逃亡潮。蒙古族在该地大部分地区抢掠,但可能因为被Blessed Cheslav的“神奇火球”击退,故此放弃攻打弗罗茨瓦夫的堡垒。然后,他们在列格尼卡战役消灭波兰与德意志联军。窝阔台死后,蒙古人决定不继续进攻欧洲,改为返回东方选出新可汗。

西里西亚的统治者决定重建城市,采用新的行政区划。他们建立和重建160个城市和1500个市镇,并采用德意志城邦法令 (马德堡法令和Środa Śląska 法令) ,取代了故旧、按惯例的斯拉夫式和波兰式法令。而且,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他们也鼓励新居民迁到该地,大多是从神圣罗马帝国而来的德国人和荷兰人。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西里西亚的公爵吸引很多德国人到该地定居。德国人、犹太人和捷克人多数都在城市定局。在郊区,尤其是上西里西亚,波兰裔居民仍占大多数。邀请德国人开拓和灌溉贫瘠土地;统治阶层与德国和斯拉夫居民同化——这成为后来19世纪与20世纪初,波兰和德国民族主义者意识形态的纷争。

13世纪后期

红星骑士团 (Knights of the Red Star)、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先后在西里西亚定居。

很多皮亚斯特公爵尝试将西里西亚并入波兰,甚至统一波兰本身。西里西亚公爵亨鲁克四世 (Henryk IV Probus) 率先作此尝试,但在1290年去世,未能完成目标。然后,大波兰公爵普里谢穆斯瓦二世 (Przemysł II) 统一了西里西亚两个省,在1295加冕为王,却在翌年被谋杀。根据他的遗愿,格沃古夫(Głogów) 公爵亨利克·格沃格夫斯基将会继承大波兰治权。格沃格夫斯基也想统一波兰,甚至向问鼎波兰公爵之位。不过,大波兰大多数贵族支持库亚维 (Kujawy;Kuyavia) 支系的皮亚斯特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瓦迪斯瓦夫有较多贵族支持,故此成功。这个时候,波希米亚的瓦茨拉夫二世(Vaclav II) 决定扩张版图,在1302年自封波兰国王。往后的半世纪,瓦迪斯瓦夫一世和他的儿子卡西米尔三世与波希米亚、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参与战争,各方都希望瓜分波兰。很多西里西亚公爵统治小型公国,虽然与波兰有联系,但未能与她联合,反而受到波希米亚的支配或统治。

1335年

弗洛茨瓦夫公爵亨利六是和上西里西亚公爵向波希米亚王卢森堡的约翰称臣。1348年, 波兰国王卡兹米耶日(Kazimierz) 被迫接受波希米亚支配西里西亚。1368年,该地独立的皮亚斯特公国全数灭亡。不过,西里西亚支系的皮亚斯特王朝在14至16世纪渐渐衰落,到1675年才绝嗣:1335年,弗洛茨瓦夫支系;1368年,希维德尼察 (Świdnica) 支系;1476年,奥勒希尼察 (Oleśnicka)和格沃古夫 (Głogów)支系;1504年,沙加尼 (Żagań)支系;1532年,奥波莱支系;1625年,切申 (Cieszyn) 支系;1675年,布热格(Brzeg)-莱格尼察(Legnica)支系。切申公国最后男性成员弗鲁德鲁克·威廉 (Fryderyk Wilhelm)在1625年业已去世,但其姊妹Elżbieta Lukrecja继续统治公国,直到她在1653年去世。

西里西亚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不过波希米亚则属于帝国的自治省。西里西亚属于波希米亚,直到1740年后,则由捷克、波兰和德国王朝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统治期间,西里西亚和弗罗茨瓦夫地位提高,当地增建了很多宏伟建筑物和哥特式教堂。当地与居民,以至其语言和文化,则受德国移民影响。 西里西亚继续与邻近地区保持紧密经济关系,例如波兰。尤其在文艺复兴及以后,西里西亚城市的犹太裔商人增加经济活动。

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率先在西里西亚开始,大部分的居民都随之皈依了新教。很多新教牧师促进当地斯拉夫文化和语言发展。

1526年,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将原本以选举产生王位的波希米亚王国,改为由哈布斯堡王朝继承。1537年,皮亚斯特家族的布热格公爵腓特烈二世(布热格)和勃兰登堡选帝侯约阿希姆二世达成协定,规定如若皮亚斯特家族绝嗣,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可以继承公国,但是斐迪南一世拒绝承认此协定。

17世纪初开始,基督教改革派和反改革派展开宗教冲突和战争,迫使很多捷克 (日耳曼与斯拉夫)和西里西亚新教徒逃到当时宗教政策较宽容的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许多新教徒在大波兰省定居,并得到新教权贵的保护,例如拉法瓦·勒施钦斯基 (Rafał Leszczyński;1579-1636年)。势力壮大的捷克新教徒 (Union of the Brethren)迁到了莱什诺(Leszno),例如夸美纽斯。为了规避宗教限制法规,西里西亚的新教徒常常把他们的教堂建在与波兰接壤的边界上。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企图复兴天主教,镇压新教。结果,在1618年,第二次布拉格扔人出窗外事件 (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发生,间接酿成三十年战争。

捷克新教徒得到德国教友和匈牙利贵族的支持。特兰西瓦尼亚王子、匈牙利贵族拜特伦·加波尔 (Bethlen Gabor) 率军围攻维也纳,尝试扩展特兰西瓦尼亚以至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兼并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亚。波兰贵族至少口头上支持捷克人。他们认为捷克和匈牙利贵族是支持自由的人,抵抗专制君主,正好响应波兰施拉赫塔(Szlachta;中世纪后期波兰贵族阶层) 黄金自由的理想。这些贵族不支持攻打新教徒,而波兰众议院 (Sejm) 甚至不准国王西格蒙德三世 (瑞典语:Sigismund III Vasa;波兰语:Zygmunt III Waza) 帮助其天主教盟友哈布斯堡王朝。国王希望帮助奥地利,但因为签署了防卫条约,他只能拒绝马提亚斯皇帝 (Matthias, Holy Roman Emperor)聘用波兰-立陶宛的军队。这是因为波兰-立陶宛曾分别与瑞典和莫斯科公国交战而军力疲乏,更因贵族战争在摩达维亚而与奥斯曼帝国关系变差。

最后,在1619年末,西格蒙德三世决定帮助奥地利,但只是派出私人雇佣兵 Lisowczycy。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兵在对莫斯科战争后失业,转而到立陶宛大肆抢掠;而且,他也认为可以从奥地利得到部分西里西亚作为报酬。虽然Lisowczycy 在白山之役 (Battle of White Mountain)奠定奥地利的胜利,但波兰瓦萨王朝 (House of Vasa) 并没有实际得益。奥地利只是含糊其辞,给他们一些承诺,并让几位公主与波兰皇室联婚,保持两国联盟。

1619年中,波兰国王在前往西里西亚途中,与长子瓦迪斯瓦夫王子 (亦即后来的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Władysław IV Waza) 商议,最后决定由波兰军队暂时占领西里西亚部分地区,希望能将它们与波兰合并。战争期间,神圣罗马帝国饱受严重破坏,一些西里西亚公爵——尤其属于皮亚斯特王朝的——和弗罗茨瓦夫主教奥地利的查理,都希望得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保护,避免被战争波及。奥地利的查理向上级波兰格涅兹诺(Gniezno) 教区求助,希望它与西格蒙德三世商议保护主教。1619年5月,瓦迪斯瓦夫王子应叔父查理的邀请,离开华沙,前往西里西亚。

7月,捷克新教徒起义对抗斐迪南二世,并请求选帝侯腓特烈五世担任波希米亚国王。9月27日,瓦迪斯瓦夫王子和其叔父可能得知消息,马上离开西里西亚,在10月7返回华沙。12月,查理选择王子年幼弟弟卡洛尔·斐迪南·瓦萨 (奥波莱公爵)作为弗罗茨瓦夫代理主教,并获得波兰主教团接受。1620年,原先独立的弗罗茨瓦夫教区重归格涅兹诺教区管理。不过,直到1632年前,前者实际上由西格蒙德三世控制,而非大主教或主教。1625年,卡洛尔·斐迪南·瓦萨成为弗罗茨瓦夫的主教。

但是,随着奥地利的形势转好,斐迪南二世拒绝割让西里西亚,也不再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这是因为波兰支持奥地利,而其实奥斯曼的哈布斯堡特务也支持他的决定。

斐迪南二世提议瓦迪斯瓦夫四世迎娶他的幼女塞西莉亚·雷纳塔公主 (Cecilia Renata;后来斐迪南三世的妹妹),消息于1636年春传到波兰政府。1636年10月26日,派遣亲信嘉布遣兄弟会(Capuchin religious order) 瓦勒里安 (Walerian)神父到里根斯堡与帝国谈判。公主的嫁妆定为十万兹沃塔 (Złoty;波兰货币)。斐迪南二世也承诺为前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的两位妻子付出嫁妆,亦即安娜(Anna of Habsburg)和康斯坦泽 (Constance of Habsburg) 。而且,瓦迪斯瓦夫四世如若与公主结婚,他们将来的儿子会获得位于西里西亚的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 (Księstwo Opolsko-Raciborskie)。但在成事之前,斐迪南二世在1637年2月去世。继任的斐迪南三世拒绝让瓦迪斯瓦夫四世儿子取得该公国,改为以波希米亚封地特热邦 (Třeboň)为嫁妆。二人在9月结婚。

1638年,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父亲两位妻子那仍未偿还的嫁妆由一个西里西亚公国保管,而且他偏好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1642年,他提议把瑞典王位转送给哈布斯堡王朝,希望得到西里西亚。1644年夏,波兰派遣Ludovico Fantoni到奥地利,建议以特热邦封地所得收入换取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和切申公国。

1645年初,瓦迪斯瓦夫四世不想维也纳政府继续拖延,于是向神圣罗马帝国驻华沙使者马克西米利安·迪特里希斯泰因(Maximilian Dietrichstein)表示,波兰会与瑞典合作。这暗示波兰会与瑞典联手夺取西里西亚,故此威胁奥地利。1645年3月6日,瑞典陆军元帅连纳尔特·托尔斯滕松 (Lennart Torstensson)在扬科夫战役 (Battle of Jankov) 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巴伐利亚与萨克森联军,并进军维也纳。斐迪南三世于是愿意谈判,并在4月派遣约翰内斯·普兹·冯·阿德勒尔图姆 (Johannes Putz von Adlertum)到华沙,给瓦迪斯瓦夫四世一些特权,把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权益赋予其子西格蒙德·卡兹米耶日 (Zygmunt Kazimierz),作为世袭采邑。

最后,哈布斯堡在谈判取胜。该公国并不作为世袭采邑,只是外借五十年,而且其主人要向波希米亚国王称臣,故此波兰国王不能接受采邑。但是,瓦迪斯瓦夫四世在儿子成人前仍会统治该公国。另外,他也答应借钱给斐迪南三世,数额为一百万兹沃塔,减去上述仍未付还的三项嫁妆。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哈布斯堡王朝大力提倡天主教,并令西里西亚六成人口改信天主教。1675年,皮亚斯特王朝的西里西亚支系灭亡。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统一。普鲁士拥有的西里西亚成为德国的省份。上西里西亚经历大规模工业化,吸引不少居民到当地居住。下西里西亚的人口大多数是德国人和信义宗教徒,也包括弗罗茨瓦夫——那个自中世纪后期称为布雷斯劳(Breslau)的城市。不过,在一些地区,例如奥波莱行政区(Landkreis;后来是奥波伦政府区 Regierungsbezirk Oppeln) 和上西里西亚的郊区,很多居民甚至大多数人口都是斯拉夫裔和天主教徒。整体而言,西里西亚人口有三成是波兰人,而且他们多数居住在卡托维兹附近,亦即上西里西亚东南部。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发动文化斗争 (Kulturkampf),压制天主教在德国的发展,同时又引起波兰人的反抗。1884年,Hovevei Zion 团体在卡托维兹召开首轮会议,开启锡安主义的先声。

这时,奥地利西里西亚的奥斯特拉瓦和卡尔维纳 (Karviná)都开始发展工业。这些地区的波兰人却大多是信义宗教徒,相对于拥有大多数德裔、信奉天主教人口的奥匈帝国。

德国与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上西里西亚应举行公投,决定该地的未来,但不包括333平方公里的赫鲁钦地区 (Hlučín;Hultschiner L&auml;ndchen)——它直接由捷克斯洛伐克接管,尽管当地人口多数是德国人。国际联盟最终在1921年举行公投。

在切申西里西亚,Rada Narodowa Księstwa Cieszyńskiego和Národním V&yacute;borem pro Slezsko 计划将切申公国按照种族划分界线,不过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否定。1919年1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攻击切申西里西亚,不过在1月30日于斯科茨佐夫 (Skoczów)附近的维斯瓦河撤军。国际联盟原本计划为切申西里西亚举行公投,但没有实行。1920年7月28日,凡尔赛条约公使议会决定把它分割。该分界组成了今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部分边界。 两次大战之间

公投后,波兰民族主义者发动了三次西里西亚起义。

第一次:1919年8月16日-8月26日

第二次:1920年8月19日-8月25日

第三次:1921年5月2日-7月5日

结果,国际联盟决定再细分西里西亚。在上西里西亚的最东部,当地大多数居民投票支持德国统治,但仍然成为波兰西里西亚省的自治区(Wojewodztwo Śląskie)。沃耶切赫·科尔凡蒂 (Wojciech Korfanty)是其中一位导致这些影响的政治人物。

仍属于德国的西里西亚,重新划分为上西里西亚省和下西里西亚省。在1938年的水晶之夜 (Kristallnacht),布雷斯劳和其他西里西亚城市的犹太会堂 (Synagogue) 遭到破坏。10月,波兰按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申西里西亚,亦即奥尔谢河 (Olza)西部受争议的地区,称为扎奥尔齐耶 (Zaozlie)。该地面积为906平方公里,有258,000名居民。

二次大战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发动波兰战役,占领上述的西里西亚地区,并引起了二次大战。当地居民欢迎德国防卫军。1940年,德国在上西里西亚建造了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实行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场地;同年,在下西里西亚建造了格罗斯-罗森集中营 (Gross-Rosen concentration camp) ,后来更在附近城市建造集中营分部。

二战后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西里西亚全境。很多德国居民都逃离西里西亚,希望能逃避苏军的攻击。德国投降后,很多居民都返回家园。然而,根据1944年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协定,奥德河和尼斯河以东的德属西里西亚都归于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里西亚的德裔居民有四百万人;战后,绝大部分仍留在当地的都被苏军驱逐。

战后,西里西亚的工业重建,很多波兰人迁居于此,当中很多人来自被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今天,波兰近两成人口居住在西里西亚,但很多家庭都不是原居民。

少数说德语的德裔居民仍居住在奥波莱附近。在上西里西亚,也有一些说斯拉夫语言或双语皆懂的居民。

文/宝木笑

1979年大导演科波拉和马龙•白兰度、马丁•辛、罗伯特•杜瓦等一干明星一起拍了一部叫做《现代启示录》的片子,这部片子以越战为背景,表现手法隐晦,但内涵却非常深刻,直到今天仍然让很多影迷着迷。如今“现代启示录”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但直指美国的越战泥潭,更代表着一种全球化浪潮下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崩塌。当年还有这样一段插曲,好莱坞金牌编剧米利厄斯在准备写《现代启示录》剧本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改编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然而由于版权的原因最终无果。米利厄斯并没有放弃,他将《黑暗的心》作为《现代启示录》的主题寓言,重新写了一个故事,精神内核依然是《黑暗的心》,最终获得成功。

如今回想,如果《现代启示录》可以作为一种全球化反思的标签,那么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似乎很有些“先知”的味道。所以,马娅•亚桑诺夫在其康拉德传记《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中,这样描述自己在阅读康拉德作品中的感受:“《黑暗的心》只是刚刚开始,当我继续阅读康拉德更多的作品时,常常会惊叹他那种‘看待世界的特有方式’竟然如同先知般得到了一一应验”。康拉德的这种超越性也成就了这位哈佛大学的历史教授,《守候黎明》拿到了2018年度全球历史类图书最重要奖项之一坎迪尔奖,还记得6年前的大奖作品,就是如今在国内依然很火热的裴士锋的《天国之秋》。

为了这本传记,这位哈佛女教授不惜只身前往局势十分动荡的刚果。按照马娅•亚桑诺夫的说法,她非常想体验康拉德百年前的传奇之旅。确实,康拉德对于时代和文明的超前思维并不是产生于书斋的哲思,事实恰恰相反,康拉德仿佛是一名“雾都孤儿”,他的人生充满着一种坚韧的偶然,那是各种创伤累积而成的“传奇”。1857年12月,康拉德出生在沙俄统治之下的波兰,《守候黎明》对此不惜进行了大篇幅考证。康拉德本名为肯拉德,确为波兰贵族“什拉赫塔”的直系后裔。马娅•亚桑诺夫在全书开始,便在使用一种全球化的笔法述说全球化的康拉德。开篇的“没有家、没有国”,除了点明康拉德幼时悲剧的布景,更在于隐晦地指出了全球化的最终走向——人类将模糊疆界概念,文明将在碰撞中重组,个人命运将充满偶然与必然的融合。

就像康拉德,如果不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历史风潮,他可能会永远生活在波兰,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位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然而,世界在距今百年之前虽未有全球化之名,却已有了全球化之实,而康拉德家族和整个波兰所面临的正是这种全球化带来的悲剧。康拉德的家族在波兰享有令人尊敬的地位,其祖父是拿破仑战争时代的老兵,曾经自费招募骑士团抗击俄国人,而康拉德的父母都是积极的抵抗运动参与者。最终,康拉德的父母被俄国当局流放致死,体弱多病的小康拉德被送回外婆和舅舅家寄养。那是一个整个世界的边界都在被打破的时代,个人的漂泊成为一种必然。康拉德16岁时又只身闯荡法国,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航海生涯,其间在申请法国国籍未果之后,康拉德加入了英国商船队,从普通船员一直做到船长,并最终获得了英国国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并非一定是一个褒义词,它充其量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代表的仅仅是一种趋势——国家、民族、文化、技术、艺术等在这个趋势中相互撞击,可能会出现好的事情,当然也会发生很多坏的事情。康拉德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经历,显然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最佳解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用马娅•亚桑诺夫的话说就是“那个世界就是由那些‘远在天边的无名之地’和‘近在眼前的有名之地’而构成的,康拉德的人生,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便是‘无名之地’和‘有名之地’遭遇碰撞的故事”。而康拉德作为文学家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碰撞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他的小说多基于丰富的个人经历,是他在足迹遍布欧、亚、非、拉美以及其间大洋之后的艺术再造。康拉德个人经历的优势,使其尤为擅长海洋冒险小说,被誉为“海洋小说大师”,在其生前就获得极大成功(虽然这成功在他自己看来来的有些晚),并拉开了与吉卜林、史蒂文森等同时代“新浪漫主义”小说家的距离。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守候黎明》在康拉德的精神世界里继续前行,并最终抓住了康拉德对于今日世界最为核心的现实意义——他超前的全球化思维。《黑暗的心》至今仍然是最受广泛阅读的英语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与《吉姆爷》、《间谍》、《胜利》等在内的13部长篇、28篇短篇和2篇回忆录一起构建了康拉德的文学世界,也是他的思想殿堂。康拉德的全球化思维最直接的表象就在于,在这种思维下,他没有像其他伟大作家那样构建一个相对固定的故事地点,比如鲁迅先生的鲁镇、莫言先生的高密。康拉德将他的文学世界置于极为广阔的地理空间跨度内,从欧洲到亚非拉各洲、从都市中心到偏远村镇、从灯红酒绿的城市到广袤原始的旷野、从繁华喧闹的陆地到一望无际的海洋……他的小说也大多承载着更为深沉的时代和命运主题,比如非洲与欧洲、文明与野蛮、个人与命运以及帝国主义、种族灭绝、心智癫狂、人性深处等。

更为重要的是,康拉德这种充满现代启示录意义的沉思,无处不在张扬着先知一般的超前。康拉德在长久的航海生涯中,在深入英帝国的海外拓展中,在一生的世界漂泊中,探讨着全球化世界下的生活分支,比如角色错位所引起的道德和物质影响、多族群社会的紧张态势和机遇、科技更新所导致的变迁与破坏,而这些对今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9•11”之后,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变得激烈而更加血腥,这不由让人们想起康拉德在1907年的《间谍》中,就已经描述了伦敦恐怖主义爆炸的图谋。2008年金融危机让抗议全球化的浪潮前所未有,而康拉德在1904年的《诺斯特罗莫》中,已经在探讨跨国集团那些对赌的鬼把戏。当我们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二十年开始反思技术对于人类的反噬,当赛博朋克重新引起我们的重视,当基因改造和伦理危机前些天还在挑战着我们的神经,康拉德在百年前的《吉姆爷》中就已经开始讲述技术对于人类传统的毁灭,以及人类内心良知在这种毁灭中的焦灼。难怪奈保尔曾经不无嫉妒地抱怨:康拉德怎么会如此鬼使神差般“步步抢我之先”,如何就能够在一百多年前就“思索我今日所识的世界”。

实际上,就像康拉德很不喜欢被贴上什么“海洋文学大师”的标签一样,康拉德也许会将这种被人赞叹的超前性,举重若轻地归结为自己命运的偶然。这位全名为约瑟夫•特奥多尔•肯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康拉德为后来自己所改)的船长,写作一开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就像如今很多朋友喜欢在网络上码字一样。甚至康拉德二十世纪最佳英语作家的名头也来的非常偶然,要知道讲着波兰语和法语长大的康拉德,直到21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也许当年心境的稍微改变就会使康拉德选择完全不同的道路。并且,康拉德的外婆和舅舅家的条件依然不错,家人在很多年里是反对他选择水手工作的。而康拉德在经济拮据的前半生,为了自食其力,更在意的是如何还上外债和活下去,他找了很多工作,也换了很多工作,但从未想过去做全职作家。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康拉德在这种种偶然中成为了必然的康拉德。我们不妨先从康拉德的人生轨迹说起,貌似波兰贵族康拉德是在数次偶然中辗转到了法国,最终漂泊到了伦敦。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时波兰在俄国的重压之下,国内很多人都在逃往西欧,那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至于康拉德一生对于英国的难舍情结,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不难理解,“日不落帝国”虽然面临着各种危机,但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世界,“在世界的每一寸海面上,英国商船队均是漂浮着的最强商业力量”。在康拉德成长的19世纪60年代,英姿飒爽的航海生涯既符合当时全球化的拓张需求,其背后的冒险和探索精神,更符合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心态——19世纪是人类技术和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代。因此,无论是作为当时被沙俄迫害的波兰贵族的后裔,还是作为一个向往西欧的东欧年轻人,康拉德选择出海,选择英国,都是当时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就此而言,康拉德种种偶然背后的必然,其实是一种时代对于个体的反作用。但我们还必须从更深的角度挖掘,找出康拉德的思想成为一种充满超越感的现代启示录的原因。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当时英语世界的作家绝大部分虽然向往着全球化的世界,但却没有像康拉德这样亲身用20年的时间,去感受那个全球化的世界——康拉德不但深入非洲刚果,更远赴澳大利亚,还在东南亚逗留了不短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康拉德的这种感受又绝非什么田野调查一类的环球旅行,他从最艰苦、最贫穷的最低级水手做起,和非洲的奴隶、亚洲的仆役、欧洲的酒鬼等最底层人群活在一起。而后来康德拉又一步步成长为大型蒸汽轮船的船长,又有机会结识政府要员、跨国公司经理、殖民地军官、土著部落首领等一系列高层,又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自己当年在底层见到的一切。这样多维的样本比对和随之而来的深刻思索,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有的经历。

如果进一步来看康拉德这种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人生,我们又会发现更多宿命一般的内涵,而这逐渐让康拉德最终实现了思想的超越。康拉德从上世纪开始,一直就是文艺批评界的“显学”,他的作品不但空间跨度惊人,而且涉及到道德良知、伤痕心理、政治困境、叙事变革、文化解构、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文艺批评界几乎所有最关注的范畴。康拉德的身世注定让他对时代的宏观之力有更多感触,《守候黎明》描述了他的童年是如何目睹了父母的离世,特别是父亲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是如何遭受致命的打击。所以,终其一生,康拉德都从未忘记或原谅摧残他童年的“大俄罗斯帝国压迫的阴霾”,也从未忘记过那种个体在宏大时代面前,特别是在全球化面前的渺小感和无力感。当这一切遇到康拉德日后的航海经历,当康拉德看到刚果黑奴是如何被严酷地压榨和残忍地杀害,当康拉德看到东南亚的生丝小厂无论如何努力工作都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当康拉德看到欧洲的殖民者在肆意贬低其他文明并摧毁它们……康拉德内心中被激发出一种对于宏大历史和全球化裹挟的深深沉思,同时在感性上让康拉德在内心深处升起了一种深深的宿命感:“世界如同一个王国,无论你多么执着地要自行其是,但都无法摆脱命运的轨道”。

正因此,康拉德从来不会给他的小说加上任何“光明的尾巴”。在康拉德的小说中,人物常常会面对种种人生的关键抉择,但却没有什么令人激动的“反转”。在康拉德看来,承认历史的必然是一名小说家的本分,你可以“欺骗命运”,也可以把过往尘封,你可以随船共沉,也可以跳上救生艇逃亡,但不管怎样,你还是会无法摆脱一个时代的大势带给你的一切。在那个最早具备全球化雏形的时代,英帝国诞生了两位极为重要的作家――吉卜林和康拉德,他们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殖民强国在海外的所作所为,但他们最终的思考却截然不同。吉卜林无限推崇大英帝国的殖民主义意识,处处显示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优越性,作品中充满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和高人一等的权力意志。而康拉德的作品相比而言很不讨喜,虽然他依然对英帝国十分忠诚,但却仿佛一个倔强的中年大叔,偏偏喜欢拧着一股劲儿,说些歌功颂德之外的话,想一些纸醉金迷之外的事,写一些与众不同的文。

但是,时间会说明一切,就像康拉德超前的现代启示录已然在今天应验。只是我们在感慨康拉德作品和思想的同时,总是不自觉地会有些叹息,在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康拉德一生都在努力融入当时的“主流”,为此不惜吃很多苦,受很多委屈。比如,前面我们说康拉德21岁才开始学英语,而在他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那个时代已经算是很晚了,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更不用说当时英国文坛的冷嘲热讽,康拉德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他的英语带有明显的外国腔调,吉卜林就曾非常不客气地评论康拉德的英语小说《“水仙号”的黑水手》读起来“更像是俄国小说而不是英国小说”,堪称“绝佳的外国作家的译作”。

虽然,这对于当时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来说,简直是一件轻如鸿毛、绝对不值一提的小事,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不难从中感觉到一丝似曾相识。其实,全球化包含的层面非常复杂,比如我们现在面对的城乡二元对立等问题,其实也是这个层面体系的题中之义……但无论如何,即使康拉德的一生都在承受着异质文化隔膜所带来的孤独感,他却依然故我。他坚信那些伤害是个体宿命的必然,他所要做的就是“使小说能够成为对人类经历更为真实可靠的记录载体”,他凭此深深凝望着文明得到的红利和受到的伤害,默默思索着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当古老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规则被动摇,新的一切还尚未订立,我们自己应当如何自处。而这种全球化视野中的理智和执着,则造就了康拉德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传奇人生。

“1857年圣诞节前三周……康拉德出生在一个小镇里,关于那座镇子,波兰有句老话,当你对某人说‘请寄一封信到别尔季切夫’,那么你的意思就是‘寄信到天涯海角’……正当他降临人世时,俄亥俄州某家银行的破产引发了一场金融危机,导致远在汉堡的许多公司被迫关门;英国军队正竭力镇压印度的一场叛乱;印度的军队开船至广东威胁中华帝国的官员;在欧洲人统治下的某个马来国家,华人侨民于婆罗洲的某条河岸揭竿而起;欧洲的服装和枪支在刚果盆地被那些从未见过白人的村民们用象牙来高价换取;某个美国兵痞被驱逐出了尼加拉瓜;美国制造的蒸汽轮船在南美洲的河流里破浪前进;在利兹生产的火车头拉动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首列火车……”

——《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

—END—

1、俄罗斯——拉赫塔中心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拉赫塔中心高462米,是目前欧洲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上第13高的建筑。整个建筑结构自下而上以90度旋转,被比作成一根扭动的针。

2、南非——莱昂纳多酒店

莱昂纳多酒店高230米,是南非最高的建筑,建成于2019年,拥有128间客房的酒店和11层的商业办公空间。据大楼的开发商之一Legacy Group称,这座高楼可以俯瞰约翰内斯堡金融区——非洲最富有的259平方公里。

3、美国——世贸中心一号

世贸中心一号高541米,是纽约市曼哈顿下城重建的世贸中心建筑群的主楼,是美国最高的建筑,也是西半球最高的建筑,在世界上排名第6高。这座超高层建筑与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原世贸中心北塔同名。

4、阿联酋——哈利法塔

哈利法塔高828米,是阿联酋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高的独立建筑,并拥有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

5、斯里兰卡——Altair大楼

Altair大楼位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由两座塔楼组成,其中一栋塔楼看起来像是靠在另一栋塔楼上。大楼建成于2019年,有400多套豪华公寓,可以抵御7级地震。垂直的塔楼凭借240米的高度,成为斯里兰卡最高的大楼。

波兰-瑞典战争    

广义来说,波兰-瑞典战争是指1563年至1721年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狭义下特指1600年至1629年之间的特定战争。以下是狭义的波兰-瑞典战争包括的战争。

1600–1611年的第一次波兰-瑞典战争

争夺瑞典王位战争的失败让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非常不甘,几年来,他一直在筹划重新夺回王位的计划,波兰贵族认为他对瑞典统治权的渴望与联邦的利益毫无瓜葛,因此大多数人对他的计划态度冷淡。

但有一件事是施拉赫塔们很在意的,那就是爱沙尼亚。

在之前的利沃尼亚战争期间,瑞典也占领了一块领土,然而波兰贵族认为利沃尼亚战争首要功臣乃是斯特凡·巴托里国王的反击,通过多次胜利击败了俄国人才获得的,瑞典人最后分的这杯羹太大了,远远超过他们的战争贡献。

而施拉赫塔们选举西吉斯蒙德三世为国王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他瑞典国王的身份可以把瑞典占据的爱沙尼亚领土还给联邦,然而现在他已不是瑞典国王,通过合法手段转让已不可能,所以波兰随即决定付诸战争。

战争初期,联邦在利沃尼亚地区的军队数量只有瑞典军队的三分之一,还有许多军队正在南方的摩尔达维亚作战。双方进行了几次小规模冲突,虽然在野战中波兰军队没怎么吃亏,但因为总体数量偏少,所以瑞典军队占领了更多地区。

波兰两院议会针对这个不利情况,通过了增加军队预算的方案,并召回了在南方作战的军队与将领。

重整旗鼓的波兰人很快赢得了包括柯肯豪森战役、维森斯坦之战 、基尔霍姆之战在内的多次战役的胜利。

瑞典国王卡尔九世于1611年10月30日去世,双方签订合约,第一次波瑞战争结束。

1621-1625年的第二次波兰-瑞典战争

1617年2月27日,瑞典和俄国签署斯托尔博沃条约,结束了干涉俄国战争,年轻的古斯塔夫二世的政治目标是将利沃尼亚地区吞并入瑞典的版图。

1617年6月他派遣封锁里加港,然后发起针对利沃尼亚的全面入侵。

客观来讲,他的进攻力量并不十分强大,但许多联邦控制的堡垒还是很快沦陷,究其原因是波兰大贵族对新领土的防务漠不关心,而国王又没有权力招募更多军队驻守,再加上此时主要军队还在俄国征战。

因此古斯塔夫二世只用了两个月就攻下了全部利沃尼亚,只剩里加还在坚守。

8月,立陶宛大盖特曼克里斯托弗·拉兹维尔率领一些刚招募的新兵前去作战,幸运的是瑞典驻军数量也很有限,他又迅速夺回了几乎全部失地,只剩派尔努城堡还在瑞典人手里。

西吉斯蒙德三世急于停战,想把派尔努抢回来,但被议会限制军队数量有限,因此只能在1618年9月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西吉斯蒙德三世被迫同意派尔努暂时留在瑞典人那里。

1621年-1629年的第三次波兰-瑞典战争

此时波兰正在和奥斯曼帝国进行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就在第二次霍京战役爆发前几天,古斯塔夫二世认定波兰-立陶宛的军队都集中在东南部,于是他在1621年发起了第三次波瑞战争。

这次不同以往,古斯塔夫二世已经阶段性完成了自己军事改革,瑞典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

1621年8月19日,古斯塔夫二世命令32艘战舰和106艘运输船浩浩荡荡地开进派尔努港口,他亲率14700步兵、3150骑兵和375门大炮向里加快速推进,并于8月29日开始围攻。

里加是利沃尼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堡垒,但联邦在这里只有300正规军负责防御,外加3700名武装市民。立陶宛的主力部队都在鲁塞尼亚地区参加军事行动,因此他只能率领1500士兵前来增援。

里加守军顽强抵抗了近1个月后向瑞军投降,接着古斯塔夫二世就轻松横扫了利沃尼亚的大部分缺乏防御力量的堡垒。随着波土战争的结束,越来越多的部队北上,夺回了一些城堡。

断断续续的战斗持续到1622年8月10日,立陶宛和瑞典的代表才签署了直到1625年的休战协定。

1625-1629年的第四次波兰-瑞典战争

1625年6月,古斯塔夫二世再次率领两万大军登陆利沃尼亚,兵峰直指立陶宛。至9月,他们已攻下许多城堡。

之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双方在长久的交手中都意识到了各自军队的缺陷,瑞典军队学习了波兰人灵活迅猛的骑兵战术。

波兰军队也加强了步兵和炮兵远近结合,步炮协同的先进战斗风格,还学会了构筑灵活的野战工事来减弱己方受到的火力伤害。

但总体来说,还是瑞典人更胜一筹,1629年9月双方签订了阿尔特马克合约,波兰被迫把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土地和军事贸易重镇里加港全割给了瑞典人,此外瑞典还有权对波兰在波罗的海的任意贸易活动征收商品价值35%的税款。

经此之战,波罗的海几乎变成了瑞典帝国的内湖,瑞典人无可置疑的成为了波罗的海南岸的实际掌控者。

直到三十年战争之后,一些波罗的海的港口和失地才重回波兰的掌控之下。

1、莫斯科

©Deensel

莫斯科为俄罗斯首都,世界一线城市。它也是俄罗斯的一座超级大城,其人口占据了全俄近十分之一,GDP总量占了全俄四分之一。莫斯科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建设繁华,拥有一个品质很高的中央商务区,豪华气派,堪称俄罗斯的门面担当。同时,这里也是世界500强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总部所在地。

2、圣彼得堡

©Ninara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很高的世界知名度。这里经济贸易繁忙,是俄罗斯的面向世界的窗口。圣彼得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内部现代化建筑与古建筑群落并存,非常有格调。其中的拉赫塔中心(462米),为全欧洲第一高楼。

3、新西伯利亚

新西伯利亚市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首府,西伯利亚地区土地广阔,这里是此区域的中心城市、工业中心、科技中心,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新西伯利亚城市建设非常现代化,经济繁荣且多元化。

4、叶卡捷琳堡

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乌拉尔工业区的中心城市、贸易中心,有一定的世界知名度。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军工业发达。其城市名字来自于第一位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女性叶卡捷琳娜一世。

5、下诺夫哥罗德

下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首府,位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的交汇处,这里机械工业发达,也是俄罗斯重要军工基地之一。

6、喀山

喀山是俄罗斯联邦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位于伏尔加河中游。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胜地,也是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7、车里雅宾斯克

车里雅宾斯克是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首府,位于乌拉尔山东麓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交通枢纽、商业贸易中心和农牧产品基地。

8、鄂木斯克

鄂木斯克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是鄂木斯克州的首府,这座城市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区域工业中心、交通枢纽。

9、萨马拉

萨马拉是俄罗斯萨马拉州首府,前苏联时期曾拥有过很高的地位,这里的石油工业、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产业都非常发达。

10、顿河畔罗斯托夫

©Vasilyev Serge

顿河畔罗斯托夫是俄罗斯罗斯托夫州首府,位于东欧平原的东南部,相比较俄罗斯的大部分其他地区,这个地理位置气候宜人,并且景色非常优美,是俄罗斯南部地区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

1车臣位于海拔4493米的俄罗斯西南部的大高加索山脉北侧。 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约为韩国的六分之一,人口将近140万人,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却有50多种语言 。主要的城市有古杰尔梅斯市、阿尔贡市等。

2关于车臣人的由来,最早记载是在7世纪初以前。“车臣人”这一称呼最早源自阿尔贡河边的“大车臣”这一村庄的名称,以后逐渐成为此地居民的称谓。车臣人自称“纳赫乔人”,即“普通老百姓”的意思。

3 车臣人自古骁勇善战,一直以游牧生活为主。 但是自从1881年开始发展工业后,车臣地区就逐步开始发展起来。

4车臣离莫斯科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散白哥查看地图是大约1850公里左右,从莫斯科坐飞机去往格市大约是两个半小时。 不过机票售价却不高,也许是俄罗斯鼓励两边交流的原因。仅需要约合300元。

格市机场非常小,跟大家常见的 汽车 站差不多,没有行李转盘,所有的托运行李都是人工搬到一个小屋里,然后再放旅客进去取行李。

5车臣总统小卡和俄罗斯老普的贴画和海报等在车臣随处可见。据悉这俩人的威望在车臣非常高

6在车臣地区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如果是佩戴装饰品的话, 一定要俄罗斯的配饰在上,车臣的配饰在下, 如果去到车臣的话这个事情是一定要去注意的,当地人很在意这个。

7跟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的是,由于这些年俄罗斯方面的不遗余力地支持。车臣目前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 格市看上去比很多俄罗斯东部城市都要崭新和漂亮 。沿着主路到处都是大型商场、住宅等,许多都覆盖着俄罗斯城市喜爱的蓝色玻璃幕墙。

格市城市酒店,是整个城市最高的建筑,可以到最高处鸟瞰全貌。

8关于饮食,由于地处山地,车臣整体还是气候比较凉爽的。 因此各种食物的话含热都比较高。 早餐是一点蔬菜就见不到的,基本是是面包 香肠 切成条的奶酪+加一种主食,土豆泥或者小麦粉糊。

午餐的话菜式比较多,但是基本做法只有两种,沙拉或者做成汤,午餐和晚餐以肉+主食+汤为主,汤里的肉块经常有半个拳头大(注意,只是餐前的汤,不是主菜)、肉只有四种,牛羊鸡鱼。

这里还有车臣本地化的炸鸡,也许可以称为“车德基”?

9来到车臣就不能不去车臣博物馆,车臣博物馆外观看起来是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建筑,非常漂亮。四周装点的是车臣和外高加索地区传统的小楼。 据说小卡十分喜爱这种小楼,因此这里很多建筑物中都有这种小楼的风格。

博物馆并不大,但是展览品很多,有许多车臣地区出土的传统物件以及车臣传统服饰、器具、照片等的。让人印象深刻。

10 车臣可以说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就是“车臣之心”大寺, 这座大寺实际上的名字是“阿赫马特”寺,也即是以现在总统小卡的父亲老卡的名字命名。该寺由小卡在十余年前修建。寺的总面积5000平方米,属于古典风格,四周的塔楼每一根都有63米高,其大厅穹顶直径155米,高达23米,最多可以容纳1万人。大厅装饰着漂亮的大理石,(据说来自地中海沿岸)还有36个枝形吊灯,整体十分壮丽。

11 格时还准备在建造号称为欧洲最高楼的阿赫马特塔,目前据悉地基已经做好了。 同样以高加索小楼为灵感进行设计。据悉其整个楼高约为435米。本来估计是2018年就建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据悉目前还在建。不过目前俄罗斯彼得堡建筑高度达463米(1,517英尺),总面积为40万平方米的拉赫塔已经在2018年建成。因此阿赫玛特塔估计建成后只能是欧洲第二高楼了。 但其建筑高度也达到400米以上,有朝一日完工后将与拉赫塔同为在欧洲超过400米高之两座大楼之一。

12老卡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是在当地还是随处可见他的影子,比如各地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型建筑物等。还有离办大型婚礼等活动的仪式厅不远的老卡纪念馆。

13车臣战争虽然听起来是很遥远之前的事情了, 但是其实直到2009年4月16日, 俄罗斯才宣布车臣战争正式结束。所以说车臣战争其实是在格鲁尼亚之后才结束。

14车臣人十分热情好客,很喜欢表演,经常一言不和就跳起舞来。高加索地区各居民跳的舞蹈叫列兹金,有人打拍就能跳。男的模仿的是山鹰,女的模仿的是天鹅。所以看起来就是汉子忙碌地叮咣乱蹦,姑娘悠闲地飘来飘去。

15在车臣,女性在17、18岁就会嫁为人妇,男性一般在20多岁结婚,婚礼的大部分由男。车臣的传统婚礼通常都有着盛大场面,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都会载歌载舞祝福新人。婚礼长达三天。但按照习俗,有许多婚礼庆祝环节新娘是不能参加的。更有趣的是, 在婚庆仪式上新郎不可以靠近新娘,只能在远处静静看着。

按照本地习俗,在婚礼上,新娘一般都会保持尽可能地不说话。

这个地方的还是可以去玩一玩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14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7
下一篇2024-02-17

随机推荐

  • 网上购买化妆品怎么验真假?

    答:1:网购前:1)看卖家信用评价和客户对产品的评价;2)尽可能看到卖家的实拍图;3)其次就是了解商品的进货渠道,如果是进口商品的话,了解下商家具备不具备相关手续,这些与产品质量是息息相关的。4)到淘宝商城买,淘宝商城的卖家

    2024-04-15
    510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47700
  • 创意生日礼物网(创意生日礼物定制)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创意生日礼物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创意生日礼物定制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有创意的生日礼物"最好的礼物并不一定要贵,而是贴心,至于怎么个贴心法,这个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1个性惊喜型。可

    2024-04-15
    44500
  • 伊思红参水乳适合哪个年龄

    伊思红参水乳也是比较好的一款护肤品,那你知道哪个年龄层的人更适合用伊思红参水乳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伊思红参水乳适合哪个年龄吧!伊思红参水乳中有红参提取物,这种物质有很好的紧致抗皱作用,所以更适合30岁以上的熟龄肌肌肤。因为这个年龄层次的肌

    2024-04-15
    36600
  • 面霜,乳液,精华素,精华霜分别由什么作用啊?

    不管养好皮肤有多少种说法,有几大秘密诀窍,或者是有多少种你必须知道的护肤品,精华绝对绝对是重中之重。不管你往脸上擦多少种保养品,真正能被皮肤吃进去和发挥效用的只有精华,因为水啊乳啊霜啊,都只能够作用到表皮层,唯独只有精华因为含有许多活性成分

    2024-04-15
    30800
  • 妮维雅防晒霜 如何?

    您好,知我药妆肌肤顾问很高兴帮助您。妮维雅控油劲爽防晒液SPF30 PA++全球首款专为男士设计的高指数防晒霜。瞬间防晒的同时抑制多余油脂,保持净爽。更多肌肤问题欢迎您到知我药妆肌肤专家平台提问,或者到知我药妆官网进行在线咨询。军训防晒霜品

    2024-04-15
    35100
  • 怎样可以用打火机之类的去除刺青

    一般打火机是不能去除纹身的,现在去纹身常见的有激光洗纹身法,不过激光洗纹身会比较疼,而且需要很多次才能洗干净现在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去纹身方式,就是护肤结合,贝黛琪精华露涂抹方式抹在纹身处,这种方式比较方便,没有疼动感,在家都可以自己去除的。激

    2024-04-15
    288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