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来说,波兰-瑞典战争是指1563年至1721年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狭义下特指1600年至1629年之间的特定战争。以下是狭义的波兰-瑞典战争包括的战争。
1600–1611年的第一次波兰-瑞典战争
争夺瑞典王位战争的失败让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非常不甘,几年来,他一直在筹划重新夺回王位的计划,波兰贵族认为他对瑞典统治权的渴望与联邦的利益毫无瓜葛,因此大多数人对他的计划态度冷淡。
但有一件事是施拉赫塔们很在意的,那就是爱沙尼亚。
在之前的利沃尼亚战争期间,瑞典也占领了一块领土,然而波兰贵族认为利沃尼亚战争首要功臣乃是斯特凡·巴托里国王的反击,通过多次胜利击败了俄国人才获得的,瑞典人最后分的这杯羹太大了,远远超过他们的战争贡献。
而施拉赫塔们选举西吉斯蒙德三世为国王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他瑞典国王的身份可以把瑞典占据的爱沙尼亚领土还给联邦,然而现在他已不是瑞典国王,通过合法手段转让已不可能,所以波兰随即决定付诸战争。
战争初期,联邦在利沃尼亚地区的军队数量只有瑞典军队的三分之一,还有许多军队正在南方的摩尔达维亚作战。双方进行了几次小规模冲突,虽然在野战中波兰军队没怎么吃亏,但因为总体数量偏少,所以瑞典军队占领了更多地区。
波兰两院议会针对这个不利情况,通过了增加军队预算的方案,并召回了在南方作战的军队与将领。
重整旗鼓的波兰人很快赢得了包括柯肯豪森战役、维森斯坦之战 、基尔霍姆之战在内的多次战役的胜利。
瑞典国王卡尔九世于1611年10月30日去世,双方签订合约,第一次波瑞战争结束。
1621-1625年的第二次波兰-瑞典战争
1617年2月27日,瑞典和俄国签署斯托尔博沃条约,结束了干涉俄国战争,年轻的古斯塔夫二世的政治目标是将利沃尼亚地区吞并入瑞典的版图。
1617年6月他派遣封锁里加港,然后发起针对利沃尼亚的全面入侵。
客观来讲,他的进攻力量并不十分强大,但许多联邦控制的堡垒还是很快沦陷,究其原因是波兰大贵族对新领土的防务漠不关心,而国王又没有权力招募更多军队驻守,再加上此时主要军队还在俄国征战。
因此古斯塔夫二世只用了两个月就攻下了全部利沃尼亚,只剩里加还在坚守。
8月,立陶宛大盖特曼克里斯托弗·拉兹维尔率领一些刚招募的新兵前去作战,幸运的是瑞典驻军数量也很有限,他又迅速夺回了几乎全部失地,只剩派尔努城堡还在瑞典人手里。
西吉斯蒙德三世急于停战,想把派尔努抢回来,但被议会限制军队数量有限,因此只能在1618年9月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西吉斯蒙德三世被迫同意派尔努暂时留在瑞典人那里。
1621年-1629年的第三次波兰-瑞典战争
此时波兰正在和奥斯曼帝国进行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就在第二次霍京战役爆发前几天,古斯塔夫二世认定波兰-立陶宛的军队都集中在东南部,于是他在1621年发起了第三次波瑞战争。
这次不同以往,古斯塔夫二世已经阶段性完成了自己军事改革,瑞典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
1621年8月19日,古斯塔夫二世命令32艘战舰和106艘运输船浩浩荡荡地开进派尔努港口,他亲率14700步兵、3150骑兵和375门大炮向里加快速推进,并于8月29日开始围攻。
里加是利沃尼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堡垒,但联邦在这里只有300正规军负责防御,外加3700名武装市民。立陶宛的主力部队都在鲁塞尼亚地区参加军事行动,因此他只能率领1500士兵前来增援。
里加守军顽强抵抗了近1个月后向瑞军投降,接着古斯塔夫二世就轻松横扫了利沃尼亚的大部分缺乏防御力量的堡垒。随着波土战争的结束,越来越多的部队北上,夺回了一些城堡。
断断续续的战斗持续到1622年8月10日,立陶宛和瑞典的代表才签署了直到1625年的休战协定。
1625-1629年的第四次波兰-瑞典战争
1625年6月,古斯塔夫二世再次率领两万大军登陆利沃尼亚,兵峰直指立陶宛。至9月,他们已攻下许多城堡。
之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双方在长久的交手中都意识到了各自军队的缺陷,瑞典军队学习了波兰人灵活迅猛的骑兵战术。
波兰军队也加强了步兵和炮兵远近结合,步炮协同的先进战斗风格,还学会了构筑灵活的野战工事来减弱己方受到的火力伤害。
但总体来说,还是瑞典人更胜一筹,1629年9月双方签订了阿尔特马克合约,波兰被迫把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土地和军事贸易重镇里加港全割给了瑞典人,此外瑞典还有权对波兰在波罗的海的任意贸易活动征收商品价值35%的税款。
经此之战,波罗的海几乎变成了瑞典帝国的内湖,瑞典人无可置疑的成为了波罗的海南岸的实际掌控者。
直到三十年战争之后,一些波罗的海的港口和失地才重回波兰的掌控之下。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西里西亚分属波、德、捷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划入波兰,小部分属东德、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 。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当下位于捷克。
当下,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当前被分为数个省 (Voivodship):
大波兰省
小波兰省
下西里西亚省
鲁布斯兹省
奥波莱省
西里西亚省
其中奥波莱省和西里西亚省又称为上西里西亚。捷克境内的小部分西里西亚部分称为“捷克西里西亚”,当下主要是摩拉维亚-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位于奥洛穆茨省。
传统上,西里西亚位于 Kwisa河与 Bobr河之间,而前者西方称为上卢萨蒂亚(Lusatia;曾称为 Milsko)。由于普鲁士曾拥有下西里西亚,今德国的下西里西亚上卢萨蒂亚 (Niederschlesischer Oberlausitzkreis) 和霍耶斯韦达(Hoyerswerda) 也被认为属于西里西亚。该两区和下西里西亚省称为下西里西亚。 有人认为“西里西亚”(Silesia) 来自斯林加俄人 (Silingi;拉丁语:Silingae),是一个汪达尔人族群,可能在2世纪于波罗的海南岸的易北河、奥德河和维斯瓦河聚居。欧洲移民时期,他们离开家园,留下他们社会的遗迹。
最明显的遗产是地名——都是斯拉夫裔新居民采用的斯拉夫式名字(波兰语 Śląsk、古波兰语 Śląžsk [-o],而古斯拉夫语 Sьlьąžьskъ [<sǐlęgǐskǔ] 则来自古汪达尔语Siling-isk [land]) 。这些居民于是被称为西里西亚人 (波兰语 Ślężanie),虽然与最初的居民没有共同之处。7世纪至8世纪的遗迹,显示一些曾经有大量人口的地区,从西到南更有密集的堡垒,而北与东方却没有。这证明从5世纪到13世纪,斯拉夫人在西里西亚聚居。日耳曼民族的哥德人在东方,而斯拉夫的文德人(Wend)则在西方,故此堡垒与民族主义无关。 早期居民
早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该地居住。
首批描述西里西亚的文献,出自古罗马人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Magna Germania) 和罗马人塔西佗 (Germania)。塔西佗指出,1世纪时西里西亚居民分为多个种族,以鲁基人 (Lugii)为首。斯林加俄人也属于这团体。其他东日耳曼族群也在该人口稀少的地区聚居。
公元500年后
欧洲移民时期开始,大部分东日耳曼族群离开西里西亚,迁移到南欧。来自东方的斯拉夫族群成为新居民。
早期文献指出,当时的居民可能大多是斯拉夫族群。大约在845年推出的巴伐利亚地理学家 (Bayerischer Geograph)指出,这些族群包括Slenzanie、Dzhadoshanie、Opolanie、Lupiglaa和Golenshitse。1086年,一位布拉格主教指出还有Zlasane、Trebovyane、Poborane和Dedositze。
9至10世纪
今捷克境内的大摩拉维亚、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先后统治西里西亚。约990年,皮亚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将西里西亚并入波兰。不过,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应该是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在999年兼并该地。波兰分裂期间 (1138-1320年),该王朝不同的支系将该地分为公国统治。
1146年
波兰的弗瓦迪斯瓦夫二世 (Władysław II the Exile)大公向神圣罗马帝国称臣,但是被亲弟驱逐。1163年,他的两名儿子得到波列斯瓦夫四世批准,分治上和下西里西亚。于是,他们成为皮亚斯特王朝的两大支系,亦即弗罗茨瓦夫 (Wrocławska) 和奥波莱-拉齐布日 (Opolsko-Raciborska)。这两支系继续细分,直到1390年代共有16个公国。
1241年
蒙古族袭击小波兰,然后入侵西里西亚,引起居民恐慌和逃亡潮。蒙古族在该地大部分地区抢掠,但可能因为被Blessed Cheslav的“神奇火球”击退,故此放弃攻打弗罗茨瓦夫的堡垒。然后,他们在列格尼卡战役消灭波兰与德意志联军。窝阔台死后,蒙古人决定不继续进攻欧洲,改为返回东方选出新可汗。
西里西亚的统治者决定重建城市,采用新的行政区划。他们建立和重建160个城市和1500个市镇,并采用德意志城邦法令 (马德堡法令和Środa Śląska 法令) ,取代了故旧、按惯例的斯拉夫式和波兰式法令。而且,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他们也鼓励新居民迁到该地,大多是从神圣罗马帝国而来的德国人和荷兰人。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西里西亚的公爵吸引很多德国人到该地定居。德国人、犹太人和捷克人多数都在城市定局。在郊区,尤其是上西里西亚,波兰裔居民仍占大多数。邀请德国人开拓和灌溉贫瘠土地;统治阶层与德国和斯拉夫居民同化——这成为后来19世纪与20世纪初,波兰和德国民族主义者意识形态的纷争。
13世纪后期
红星骑士团 (Knights of the Red Star)、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先后在西里西亚定居。
很多皮亚斯特公爵尝试将西里西亚并入波兰,甚至统一波兰本身。西里西亚公爵亨鲁克四世 (Henryk IV Probus) 率先作此尝试,但在1290年去世,未能完成目标。然后,大波兰公爵普里谢穆斯瓦二世 (Przemysł II) 统一了西里西亚两个省,在1295加冕为王,却在翌年被谋杀。根据他的遗愿,格沃古夫(Głogów) 公爵亨利克·格沃格夫斯基将会继承大波兰治权。格沃格夫斯基也想统一波兰,甚至向问鼎波兰公爵之位。不过,大波兰大多数贵族支持库亚维 (Kujawy;Kuyavia) 支系的皮亚斯特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瓦迪斯瓦夫有较多贵族支持,故此成功。这个时候,波希米亚的瓦茨拉夫二世(Vaclav II) 决定扩张版图,在1302年自封波兰国王。往后的半世纪,瓦迪斯瓦夫一世和他的儿子卡西米尔三世与波希米亚、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参与战争,各方都希望瓜分波兰。很多西里西亚公爵统治小型公国,虽然与波兰有联系,但未能与她联合,反而受到波希米亚的支配或统治。
1335年
弗洛茨瓦夫公爵亨利六是和上西里西亚公爵向波希米亚王卢森堡的约翰称臣。1348年, 波兰国王卡兹米耶日(Kazimierz) 被迫接受波希米亚支配西里西亚。1368年,该地独立的皮亚斯特公国全数灭亡。不过,西里西亚支系的皮亚斯特王朝在14至16世纪渐渐衰落,到1675年才绝嗣:1335年,弗洛茨瓦夫支系;1368年,希维德尼察 (Świdnica) 支系;1476年,奥勒希尼察 (Oleśnicka)和格沃古夫 (Głogów)支系;1504年,沙加尼 (Żagań)支系;1532年,奥波莱支系;1625年,切申 (Cieszyn) 支系;1675年,布热格(Brzeg)-莱格尼察(Legnica)支系。切申公国最后男性成员弗鲁德鲁克·威廉 (Fryderyk Wilhelm)在1625年业已去世,但其姊妹Elżbieta Lukrecja继续统治公国,直到她在1653年去世。
西里西亚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不过波希米亚则属于帝国的自治省。西里西亚属于波希米亚,直到1740年后,则由捷克、波兰和德国王朝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统治期间,西里西亚和弗罗茨瓦夫地位提高,当地增建了很多宏伟建筑物和哥特式教堂。当地与居民,以至其语言和文化,则受德国移民影响。 西里西亚继续与邻近地区保持紧密经济关系,例如波兰。尤其在文艺复兴及以后,西里西亚城市的犹太裔商人增加经济活动。
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率先在西里西亚开始,大部分的居民都随之皈依了新教。很多新教牧师促进当地斯拉夫文化和语言发展。
1526年,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将原本以选举产生王位的波希米亚王国,改为由哈布斯堡王朝继承。1537年,皮亚斯特家族的布热格公爵腓特烈二世(布热格)和勃兰登堡选帝侯约阿希姆二世达成协定,规定如若皮亚斯特家族绝嗣,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可以继承公国,但是斐迪南一世拒绝承认此协定。
17世纪初开始,基督教改革派和反改革派展开宗教冲突和战争,迫使很多捷克 (日耳曼与斯拉夫)和西里西亚新教徒逃到当时宗教政策较宽容的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许多新教徒在大波兰省定居,并得到新教权贵的保护,例如拉法瓦·勒施钦斯基 (Rafał Leszczyński;1579-1636年)。势力壮大的捷克新教徒 (Union of the Brethren)迁到了莱什诺(Leszno),例如夸美纽斯。为了规避宗教限制法规,西里西亚的新教徒常常把他们的教堂建在与波兰接壤的边界上。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企图复兴天主教,镇压新教。结果,在1618年,第二次布拉格扔人出窗外事件 (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发生,间接酿成三十年战争。
捷克新教徒得到德国教友和匈牙利贵族的支持。特兰西瓦尼亚王子、匈牙利贵族拜特伦·加波尔 (Bethlen Gabor) 率军围攻维也纳,尝试扩展特兰西瓦尼亚以至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兼并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亚。波兰贵族至少口头上支持捷克人。他们认为捷克和匈牙利贵族是支持自由的人,抵抗专制君主,正好响应波兰施拉赫塔(Szlachta;中世纪后期波兰贵族阶层) 黄金自由的理想。这些贵族不支持攻打新教徒,而波兰众议院 (Sejm) 甚至不准国王西格蒙德三世 (瑞典语:Sigismund III Vasa;波兰语:Zygmunt III Waza) 帮助其天主教盟友哈布斯堡王朝。国王希望帮助奥地利,但因为签署了防卫条约,他只能拒绝马提亚斯皇帝 (Matthias, Holy Roman Emperor)聘用波兰-立陶宛的军队。这是因为波兰-立陶宛曾分别与瑞典和莫斯科公国交战而军力疲乏,更因贵族战争在摩达维亚而与奥斯曼帝国关系变差。
最后,在1619年末,西格蒙德三世决定帮助奥地利,但只是派出私人雇佣兵 Lisowczycy。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兵在对莫斯科战争后失业,转而到立陶宛大肆抢掠;而且,他也认为可以从奥地利得到部分西里西亚作为报酬。虽然Lisowczycy 在白山之役 (Battle of White Mountain)奠定奥地利的胜利,但波兰瓦萨王朝 (House of Vasa) 并没有实际得益。奥地利只是含糊其辞,给他们一些承诺,并让几位公主与波兰皇室联婚,保持两国联盟。
1619年中,波兰国王在前往西里西亚途中,与长子瓦迪斯瓦夫王子 (亦即后来的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Władysław IV Waza) 商议,最后决定由波兰军队暂时占领西里西亚部分地区,希望能将它们与波兰合并。战争期间,神圣罗马帝国饱受严重破坏,一些西里西亚公爵——尤其属于皮亚斯特王朝的——和弗罗茨瓦夫主教奥地利的查理,都希望得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保护,避免被战争波及。奥地利的查理向上级波兰格涅兹诺(Gniezno) 教区求助,希望它与西格蒙德三世商议保护主教。1619年5月,瓦迪斯瓦夫王子应叔父查理的邀请,离开华沙,前往西里西亚。
7月,捷克新教徒起义对抗斐迪南二世,并请求选帝侯腓特烈五世担任波希米亚国王。9月27日,瓦迪斯瓦夫王子和其叔父可能得知消息,马上离开西里西亚,在10月7返回华沙。12月,查理选择王子年幼弟弟卡洛尔·斐迪南·瓦萨 (奥波莱公爵)作为弗罗茨瓦夫代理主教,并获得波兰主教团接受。1620年,原先独立的弗罗茨瓦夫教区重归格涅兹诺教区管理。不过,直到1632年前,前者实际上由西格蒙德三世控制,而非大主教或主教。1625年,卡洛尔·斐迪南·瓦萨成为弗罗茨瓦夫的主教。
但是,随着奥地利的形势转好,斐迪南二世拒绝割让西里西亚,也不再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这是因为波兰支持奥地利,而其实奥斯曼的哈布斯堡特务也支持他的决定。
斐迪南二世提议瓦迪斯瓦夫四世迎娶他的幼女塞西莉亚·雷纳塔公主 (Cecilia Renata;后来斐迪南三世的妹妹),消息于1636年春传到波兰政府。1636年10月26日,派遣亲信嘉布遣兄弟会(Capuchin religious order) 瓦勒里安 (Walerian)神父到里根斯堡与帝国谈判。公主的嫁妆定为十万兹沃塔 (Złoty;波兰货币)。斐迪南二世也承诺为前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的两位妻子付出嫁妆,亦即安娜(Anna of Habsburg)和康斯坦泽 (Constance of Habsburg) 。而且,瓦迪斯瓦夫四世如若与公主结婚,他们将来的儿子会获得位于西里西亚的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 (Księstwo Opolsko-Raciborskie)。但在成事之前,斐迪南二世在1637年2月去世。继任的斐迪南三世拒绝让瓦迪斯瓦夫四世儿子取得该公国,改为以波希米亚封地特热邦 (Třeboň)为嫁妆。二人在9月结婚。
1638年,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父亲两位妻子那仍未偿还的嫁妆由一个西里西亚公国保管,而且他偏好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1642年,他提议把瑞典王位转送给哈布斯堡王朝,希望得到西里西亚。1644年夏,波兰派遣Ludovico Fantoni到奥地利,建议以特热邦封地所得收入换取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和切申公国。
1645年初,瓦迪斯瓦夫四世不想维也纳政府继续拖延,于是向神圣罗马帝国驻华沙使者马克西米利安·迪特里希斯泰因(Maximilian Dietrichstein)表示,波兰会与瑞典合作。这暗示波兰会与瑞典联手夺取西里西亚,故此威胁奥地利。1645年3月6日,瑞典陆军元帅连纳尔特·托尔斯滕松 (Lennart Torstensson)在扬科夫战役 (Battle of Jankov) 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巴伐利亚与萨克森联军,并进军维也纳。斐迪南三世于是愿意谈判,并在4月派遣约翰内斯·普兹·冯·阿德勒尔图姆 (Johannes Putz von Adlertum)到华沙,给瓦迪斯瓦夫四世一些特权,把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权益赋予其子西格蒙德·卡兹米耶日 (Zygmunt Kazimierz),作为世袭采邑。
最后,哈布斯堡在谈判取胜。该公国并不作为世袭采邑,只是外借五十年,而且其主人要向波希米亚国王称臣,故此波兰国王不能接受采邑。但是,瓦迪斯瓦夫四世在儿子成人前仍会统治该公国。另外,他也答应借钱给斐迪南三世,数额为一百万兹沃塔,减去上述仍未付还的三项嫁妆。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哈布斯堡王朝大力提倡天主教,并令西里西亚六成人口改信天主教。1675年,皮亚斯特王朝的西里西亚支系灭亡。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统一。普鲁士拥有的西里西亚成为德国的省份。上西里西亚经历大规模工业化,吸引不少居民到当地居住。下西里西亚的人口大多数是德国人和信义宗教徒,也包括弗罗茨瓦夫——那个自中世纪后期称为布雷斯劳(Breslau)的城市。不过,在一些地区,例如奥波莱行政区(Landkreis;后来是奥波伦政府区 Regierungsbezirk Oppeln) 和上西里西亚的郊区,很多居民甚至大多数人口都是斯拉夫裔和天主教徒。整体而言,西里西亚人口有三成是波兰人,而且他们多数居住在卡托维兹附近,亦即上西里西亚东南部。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发动文化斗争 (Kulturkampf),压制天主教在德国的发展,同时又引起波兰人的反抗。1884年,Hovevei Zion 团体在卡托维兹召开首轮会议,开启锡安主义的先声。
这时,奥地利西里西亚的奥斯特拉瓦和卡尔维纳 (Karviná)都开始发展工业。这些地区的波兰人却大多是信义宗教徒,相对于拥有大多数德裔、信奉天主教人口的奥匈帝国。
德国与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上西里西亚应举行公投,决定该地的未来,但不包括333平方公里的赫鲁钦地区 (Hlučín;Hultschiner Ländchen)——它直接由捷克斯洛伐克接管,尽管当地人口多数是德国人。国际联盟最终在1921年举行公投。
在切申西里西亚,Rada Narodowa Księstwa Cieszyńskiego和Národním Výborem pro Slezsko 计划将切申公国按照种族划分界线,不过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否定。1919年1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攻击切申西里西亚,不过在1月30日于斯科茨佐夫 (Skoczów)附近的维斯瓦河撤军。国际联盟原本计划为切申西里西亚举行公投,但没有实行。1920年7月28日,凡尔赛条约公使议会决定把它分割。该分界组成了今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部分边界。 两次大战之间
公投后,波兰民族主义者发动了三次西里西亚起义。
第一次:1919年8月16日-8月26日
第二次:1920年8月19日-8月25日
第三次:1921年5月2日-7月5日
结果,国际联盟决定再细分西里西亚。在上西里西亚的最东部,当地大多数居民投票支持德国统治,但仍然成为波兰西里西亚省的自治区(Wojewodztwo Śląskie)。沃耶切赫·科尔凡蒂 (Wojciech Korfanty)是其中一位导致这些影响的政治人物。
仍属于德国的西里西亚,重新划分为上西里西亚省和下西里西亚省。在1938年的水晶之夜 (Kristallnacht),布雷斯劳和其他西里西亚城市的犹太会堂 (Synagogue) 遭到破坏。10月,波兰按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申西里西亚,亦即奥尔谢河 (Olza)西部受争议的地区,称为扎奥尔齐耶 (Zaozlie)。该地面积为906平方公里,有258,000名居民。
二次大战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发动波兰战役,占领上述的西里西亚地区,并引起了二次大战。当地居民欢迎德国防卫军。1940年,德国在上西里西亚建造了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实行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场地;同年,在下西里西亚建造了格罗斯-罗森集中营 (Gross-Rosen concentration camp) ,后来更在附近城市建造集中营分部。
二战后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西里西亚全境。很多德国居民都逃离西里西亚,希望能逃避苏军的攻击。德国投降后,很多居民都返回家园。然而,根据1944年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协定,奥德河和尼斯河以东的德属西里西亚都归于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里西亚的德裔居民有四百万人;战后,绝大部分仍留在当地的都被苏军驱逐。
战后,西里西亚的工业重建,很多波兰人迁居于此,当中很多人来自被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今天,波兰近两成人口居住在西里西亚,但很多家庭都不是原居民。
少数说德语的德裔居民仍居住在奥波莱附近。在上西里西亚,也有一些说斯拉夫语言或双语皆懂的居民。
杜金之女是著名社会学家杜金的女儿。 杜金被称为普京的大脑。 他是普京的智囊团。 西方媒体一再称杜金是过去10年普京外交政策背后的推动力之一。 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翻译家,现为莫斯科一家宗教电视台的总编。 杜金被列入欧盟制裁名单,后来又被列入美国和加拿大制裁名单。 Dukina 是国际亚欧运动的政治分析家。 她曾直言支持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并撰文揭露美军在乌克兰建立生物实验室所带来的风险。 美国对杜基娜实施制裁,声称她参与了俄罗斯情报机构旨在干涉美国内政的“拉赫塔计划”。 杜金父女在政治上非常活跃,一直是普京的积极支持者。 杜金斯家族积极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殊军事行动。
一、俄罗斯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许多变动,几位俄罗斯亿万富翁在俄罗斯国家神秘,这些人是普京的白手套。 俄军也换了很多高层,黑海舰队司令的换届就是一个例子。 普京集团内部的高级官员争夺话语权并担任后普京时代的职位。 梅德韦杰夫和其他人对美国、西方和乌克兰发表了严厉的言论。 有一次它说会有一场玩家,有一次它说乌克兰会有世界末日。但这些可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这说明他们只是在为自己攫取话语权和公众支持。 通俗地说,他们说狠话只是为了露面,而现在普京在统治集团内部继续进行调整和纠正。
二、这次的汽车爆炸原本是为了炸掉杜金。 普京极有可能会用暴力手段调整内部人员,然后把责任推到乌克兰身上。 杜金是普京的智囊团,以其激进主义而闻名。 而普京在俄乌中的姿态显然更为保守。 普京不断与美国沟通,为结束俄乌做准备。普京轰炸后,诽谤是乌克兰做的,可以增强俄罗斯的反乌情绪和团结,也可以为以后的和谈争取有利条件。 俄罗斯也可以借此要求乌克兰退后一步。 那么,普京的举动是什么?
三、普京很快就签署了这项法令,可见他对此的高度重视。 杜基娜被汽车炸弹炸。 杜金也差点丧命。 他原本和女儿在同一辆车上,但巧合的是,他乘坐另一辆车逃跑了。 案子解决了,普京立即签署法令,追授杜基娜英勇勋章。 普京还向杜金夫妇发去慰问电,对女儿杜金娜的不幸逝世表示哀悼。 普京表示,杀害杜基娜是卑鄙残忍的罪行。 普京说,一场卑鄙残忍的罪行结束了达丽雅·杜基娜的生命。 她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有着一颗真正的俄罗斯之心,她善良、有爱心、富有同情心和开放。
FSB称,汽车爆炸案是乌克兰特种部队实施的,凶手是乌克兰人娜塔莉亚·沃夫克,她带着女儿来到俄罗斯。 汽车爆炸后,他们逃往爱沙尼亚。 俄罗斯执法部门表示将启动沃尔夫克4的全面连载,并将他引渡到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说,如果爱沙尼亚拒绝将犯罪分子沃夫克引渡到俄罗斯,俄罗斯完全有理由对这个“窝藏恐怖分子的国家”采取强硬行动。 爱沙尼亚甚至比波兰更具侵略性,是反俄的先锋。 俄罗斯如何追捕凶手还有待观察,我们拭目以待。
四、整篇文章充满了肯定的陈述:“命案已破”,而且这个词也是“凶手”而不是犯罪嫌疑人。 那么,在公布的监控视频中,为什么没有凶手放置汽车炸弹的场景呢? 任何罪行不都是关于确凿的证据吗? 最重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须有动机。 这两天我看到了很多。 所谓“普京的大脑”来自英文媒体,而非西方政客。 在俄罗斯,杜金不被认为是主流思想家,俄罗斯媒体称他在克里姆林宫没有影响力。 作为比西方更了解俄罗斯的乌克兰,竟然费了这么大的劲才干掉一个非主流思想家,性价比可以说是难以想象。 暗杀是俄罗斯的传统。 暗杀不是暗杀,也不是杀戮结束后公开承认的行为。
五、遇害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宣布此案已破案。 也就是说,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一场由专业特工实施的暗杀,没有逮捕任何人,而且证据齐全,监控、视频、照片、特工证件都保持不变,他们知道暗杀的速度是最快的。 即将发生。 普京此举有多重意图。 杜基纳被暗杀,确实为他和俄罗斯而死。 追授勋章是为了表彰她的成就; 对杜基纳和智囊团其他成员的一种绥靖; 集结爱国力量,打败乌克兰和美国以及西方。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拿出一张娜塔莉亚·帕夫洛夫娜的乌克兰军卡照片作为证据。 安全部门表示,这名女子曾在亚速团服役,拥有上校军衔,但问题在于,这名女子穿着的是乌克兰国民警卫队的制服。 从现有资料来看,亚速团中没有女军人,更没有女上校。 亚速团也公开否认,并拿出多份文件证明亚速团的证件照是穿着多地形迷彩服拍摄的,不会穿国民警卫队的制服。 更离谱的是,娜塔莉亚的乌克兰军证上写着照片是因为结婚才改的。 这个描述是用铅笔临时写的。 这份种植工作能不能做得再粗暴一点,杜金和女儿都是边缘人物,根本不是乌克兰的兴趣点。
本届冬奥会冰球决赛是德国和加拿大。最终,德国4比3险胜加拿大,获得冠军。
北京时间2018年2月23日,平昌冬奥会男子冰球另一场半决赛继续在江陵冰球中心进行,卫冕冠军加拿大队迎战德国队。最终德国队4-3险胜加拿大。
加拿大队在2010年温哥华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已经实现两连冠,而德国队上轮加时赛淘汰索契冬奥会银牌得主瑞典队挺进四强。
第一节,加拿大队打得十分积极,占据进攻主动,德国队严密防守,以守待攻。比赛进行到第8分钟,德国队换人时出现失误,因为多人防守被罚时,加拿大没有能够利用多打一人的机会取得领先。第12分钟,德国队菲利克斯-舒茨因为冲撞板墙被判犯规,加拿大获得以多打少的机会,但是不到一分钟,加拿大队林德-维高位击球吃到小罚,双方形成四打四的局面,然而一分钟后,加拿大队因为连续的争球违例,雷恩-布尔克被停赛两分钟,加拿大队不得不面对三打五的局面。而德国队也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围攻加拿大球门,最终由布鲁克斯-马切克打入一球,德国队取得1-0的开局。
第二节,德国队扩大领先优势。第24分钟,利用一次快速反击的机会,德国队帕特里克-海格从右侧发起进攻,绕过争球区后横传至左路,马提亚-普拉赫塔打球门上角得手,德国队2-0领先。2分钟后,德国队再度改写比分。大卫-沃夫蓝线断球发起快速进攻,马塞尔-格克晃过防守球员后门前起杆横传,弗朗克-莫尔反手打进,德国队3-0大比分领先。第29分钟,加拿大队终于扳回一球。吉尔伯特-布吕勒门前接克里斯-李的传球,垫射入网,加拿大队1-3。第33分钟,德国队再次取得进球。德国队赢下争球后,马提亚-普拉赫塔回传,帕特里克-海格蓝线起球,打到防守队员球杆变线穿裆入网。德国队4-1领先加拿大。红线争球后,加拿大队进球功臣布吕勒击打对方头部吃到大罚,布吕勒停赛20分钟,加拿大队罚时5分钟。加拿大队成功守住少打多的局面。
第三节开场,加拿大队追回一球。加拿大队后场由守转攻,后卫马特-罗宾逊门前接队友克里斯蒂安-托马斯门前横传,拉杆挑射后得分,加拿大队将比分追成2-4。第45分钟,加拿大队防守犯规被判罚点球,德国队员卡洪的射门被守门员凯文-普兰挡出,德国队依然4-2领先。防住点球后的加拿大队逐渐掌控比赛局面,第49分钟,德里克-罗伊右路的传球打到德国防守球员冰刀上弹射入网,加拿大队把比分扳成3-4。比赛结束前2分22秒,加拿大队撤下守门员普兰,前场采取六打五的策略给德国队施压。17秒后,加拿大队克里斯蒂安-诺鲁用杆打人吃到小罚,普兰再度上场。比赛结束前1分36秒,加拿大队再次尝试六打五的策略,不过最终未能改变比分。德国队4-3爆冷击败加拿大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