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清水一点通 日更的第 170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只要你在人数超过10个人的企业中工作过,就或多或少在某个时间点上听到过各种小道消息或是流言蜚语。
这里面可能包括公司战略、薪酬调整、人事调整等公司信息,还有一些是关于团队建设、人际交往等以人为中心的消息,而面对这些流言,有的人趋之若鹜,有的人嗤之以鼻。
那么,当你面对这些小道消息的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呢?
很不客气地说,很多人本身就是小道消息的内容制造者,这是风险很高的事情。
关键是,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小道消息的源头,细想一下,你有没有在某个场合说出一些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呢?
我想肯定是有的,大到公司事务,小到某位同事的恋爱情况,都有可能在休息时间或是吃饭时间成为谈资。
还有一些朋友以传播这些消息为荣,刷存在感,可以说这种人是极其危险的,请大家远离。
如果一些消息已经是满城风雨或是在特定人群中传开了,就请记住这四个字,这是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的策略。
细听 :很多人在听小道消息的时候,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轻易相信,要么坚决不信,这两种策略都是不科学的。要知道“无风不起浪”,很多消息可能是不准确甚至是假的,但是能够传播,就说明它肯定有被传播的原因,一定要多思考这个原因,特别是跟人有关系的信息,更要特别注意。
勿传 :消息听了、想了、按照思考的结果行动即可,不要传播任何小道消息是极好的策略,看一个人的境界这就是个标准,小道消息本身可疑,参与传播的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有一定问题。
有句老话,流言止于智者,能够冷静应对小道消息的人,往往会受到别人的点赞,所以勿传消息,安全第一。
有一个无需解释的现象:
总有一个小道消息是真的。
特别是跟公司发展战略和重要岗位人员调整相关的消息特别重要,如果能够把握公司发展的大局,提前做好应对,就容易获得先发优势。
有的人会说,你这种说法好鸡贼啊,请注意,如果让一个对公司发展不利、传播负能量的人抢到了这个优势得有多可怕,所以正能量的人更要主动出击。如果一个职场人对公司的调整不敏感,那基本上他的发展就和企业的发展没有关系了。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台阶就是有了想象,能够通过想象的结果对现在的行为进行调整,也包括原始部落中的八卦消息。
所以,小道消息历史久远,可以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但是只要你做出正确的应对,相信你就可以从不堪其扰达到淡然一笑。
讲干货,上首页。
它是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写的畅销书,主要讲人类这个物种(即智人)的历史。全书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完全用自己的想法解释历史,有大量的独特观点。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表达个人的历史观。
最惊人的一个观点,大概是他对人类的前途相当悲观,认为人类可能即将灭绝。
2
全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叫做《智人末日》。
作者感叹道,人类社会存在了七万年,真正的大发展只是最近两三百年。但是,再过一千年,人类是否还会存在,已经很可疑了。
"今天,人类正在让许多物种灭绝,甚至可能包括自己。如果今天发生核灾而让世界末日降临,人类将毁灭,而老鼠和蟑螂很可能继续生存下去。或许6500万年后,会有一群高智商的老鼠心怀感激地回顾人类造成的这场灾难。"
我们还有多久时间?没有人真正知道。如果智人的历史确实即将谢幕,我们这些最后一代的智人,或许该花点时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
3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可能灭绝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高速发展。
技术带来了现代化生活,也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别的不说,眼下的危机就是,短期内就会有大量失业出现,许多人将变得毫无用处。
"技术造成的人力精简,将在今后5年内,导致全球发达国家失去710万个工作岗位,但在科技、专业服务及媒体领域,将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两相抵销之下,未来五年内,将会净损失5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以行政工作与白领阶级为主。"
---- 摘自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2016
上一次的工业革命,体力劳动被替代了,比如,水车替代了拉磨,汽车替代了马车。这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智力劳动将被替代,计算机替代我们做计算和判断。
体力岗位没了,人类可以从事智力岗位。可是,智力岗位也没了,人类去干什么呢?
4
今年5月,美国达拉斯发生袭警案,一名狙击手放冷枪,打死了5个警察。最后,他被包围在一片建筑群里面,但不知道他的确切位置。
警方就派出一个遥控机器人,在建筑群里巡查,一发现目标,就扔出一颗炸弹,一下子就把罪犯炸死了。整个行动高效、快速,警方没有任何流血。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警察杀死人类。
可以想象,随着犯罪行为的增加,以及罪犯装备的升级,机器人警察将会得到推广,取代人类警察打击犯罪。人类士兵也会被取代,以后的战争就是机器人战争。
《人类简史》作者的公开说:
"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司机。我们已经有了无人驾驶的汽车。他们不喝酒,不疲惫,比人类驾驶还要安全。当所有的汽车都变成了无人驾驶,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车辆联网,形成一个车联网。这样的话,交警可能也不需要了,因为所有的车都可以通过这张网络获取道路信息。"
无人驾驶不仅会让司机和交警失业,而且长远来看,会消灭整个运输物流行业的工作岗位。比如,既然车辆可以自动到达目的地,那么送货的快递小哥也不需要了。
5
人的价值体现在他/她的工作成果。如果有些人根本找不到工作,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过去,工业革命吸收了农业释放的数十亿人力,将人类的劳动形态从田野和作坊,变成了工厂和办公室;现在,工厂和办公室开始释放人力,又有什么行业可以吸收他们呢?
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智力和体力两方面,机器都比人类能干。你要么比机器更能干,要么比机器更便宜,否则你怎么跟机器竞争工作岗位呢?
6
有人说,技术会创造新工作,只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淘汰。这对一部人也许可以,但对大部分人这样要求是不现实的。
"(世界经济论坛统计,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65%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孩子们在中学或者大学学到的大多数东西,等到40、50岁的时候可能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如果他们还希望继续保住工作,那就得不断地改造自己,而且频率得越来越快才行。"
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学习,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意愿。大多数人只希望生活舒适,不愿意动脑筋,去搞懂那些抽象的公式。而且,要求40、50岁的人跟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拼搏,也不现实。如果终生学习是唯一的就业出路,那对于多数人来说,就是没有出路。
7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工智能取代了那些简单技能的工作岗位以后,人类当中会出现一个庞大的、无用的无产阶级。
"未来,人类可能会分化为两个主要的等级: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精英阶级,很聪明,很富有,有更好的基因和更长的寿命;还有一个全新的一无用处的无产阶级,他们将越来越穷地等待死亡,可能变成没有工作、没有目标、整日靠吸毒度日、戴着VR头盔消磨时光的乌合之众。"
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都会因此被颠覆。
当代国家建立在人对国家有用的基础上的,大部分人的角色是工人和士兵。如果这些角色被机器取代,那么底层的人们对国家来说,也就不再重要了。国家很可能会忽视他们的需求,只是出于社会稳定的目的,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人们也比以往更依赖政府,因为如果政府停止救济,他们就无法养活自己。
尤瓦尔·赫拉利将这种情景,列为21世纪最悲惨的威胁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会有更多的人被挤出就业市场。没人知道大学该学什么,因为没人知道20岁的时候学的东西到了40岁还有没有用。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亿人变得一点用都没有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全文完)
人类简史适合的人群如下:
青少年。被历史教育折磨的中学生(包括中学毕业后再没认真读过严肃史学著作的更高学位获得者)。
详细介绍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历史类著作,于2012年首次出版。
作者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演化与发展史,并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
创作背景
赫拉利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的求学过程中,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并发表过若干关于战争史的论文。
在经历了这些微、中观的历史学专业训练之后,赫拉利便转向了一种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而且还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既是作为他这一工作的初步成果,亦是赫拉利对于历史和人生的彻悟。
作品鉴赏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一部试图写清人类历史的书。然而它又截然不同于往期读过的历史叙述,那些书大多将目光集中在某一朝代、某一时期或者某一历史事件,他们写作的重点大多在于厘清事实。
还有一些人类史、文明史,通常以文明为单位讲述过去,宏观概括,重点在于叙述文明的发展与文明间的互动。
而作者试图通过该书来回答人类是怎么样从一种普通的动物变成世界的统治者,人类又要走向何处。因此,这本书的切入视角非常宏大,不拘泥于一国一土,反而有点类似于外太空史学家正在对人类的演化进行复盘。
该书将人类历史路上的重大变革概括为三大重要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来论述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变化。但作者不仅宏观讲述,同时也关注个体。个人的幸福状况是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类世界的发展对生态世界的破坏也是他不肯放过的领域。
他的写作并非为人类的至高无上找到一条相应的解释,而是通过近于中立的立场,考查人类的发展,以及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1760年3月里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名叫纪尧姆·勒·根蒂尔(Guillaume Le Gentil)的一个法国男子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无限延伸的海天交界线,心里怀揣着兴奋与些许不安。他脚下的船正从法国开往法兰西岛(今毛里求斯),在那里他将转乘另一艘船前往最终的目的地——本地治里(Pondicherry,印度东海岸一城市)。几天前,他接受法国科学院的委派,前往那里进行金星凌日的天文观测,进而为计算日地距离提供实地数据。就在此刻,还有许多和他肩负相同任务的科考小队正站在前往世界各地的船上,期待共同完成这个伟大的科学任务。默默进行了十余年星云观察后,这个年近不惑的天文学家第一次面临百年难遇的机会。
说百年难遇是毫无夸张的:由于公转周期的差异,金星凌日平均每百余年出现两次,两次间隔八年。纪尧姆准备观测的,是十八世纪的第一次金星凌日(1761年),上一次观测要追溯到122年前的1639年,而第二次金星凌日(1769年)后,下一次则要等到105年后的1874年。换言之,人一生最多能看到两次金星凌日。对宁可从当时最正统的神学转到天文学的纪尧姆来说,承担此次任务当然是至幸之事。
7月到达法兰西岛后,由于没有找到前往印度的船,纪尧姆只好等在那里。期间他得知一个令他有点不安的消息:法国和英国在印度开战了。加上当时不利于航行的季风,以及偶然感染的严重痢疾,纪尧姆想要放弃计划,前往东边四百公里外的罗德里格岛,与在那里等候观测的同事会合。然而,在当地的长官和朋友的劝说下,纪尧姆还是登上了一艘前往印度支援的护卫舰。
在海上航行近一年后,船来到印度西侧的马拉巴尔海岸。纪尧姆从过往的其他船只得知,本地治里已经被英国占领。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船长最终决定不靠岸,而是将船直接开回法兰西岛。在回忆录中写下这段不幸遭遇后,纪尧姆无奈地为自己开脱:“……我不应该因为没能到达目的地而受到责备,我请求其他同行给予我公道的评价,当他们看到我的回忆录时将会理解我的缘由……”
1761年6月6日,金星凌日。纪尧姆完成了观测——只不过是在海浪中颠簸的船上。如同完成仪式一般,他忠实地记录下那些因偏差过大而早已失去意义的坐标数据。观测结束后,他决心等待1769年的第二次,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的金星凌日。从此以后,他的大脑中开始了一个长达2919天的倒计时。
在回到法兰西岛后的等待时间里,纪尧姆考察周边岛屿的风土人情来打发时间。期间,他通过计算发现,与本地治里相比,金星凌日当天菲律宾城市马尼拉的太阳高度更高,更有利于观察。因此纪尧姆决定更换观测点。
1766年5月,做好万全准备的纪尧姆再次离开法兰西岛。也许他意识到了这个岛对他的不祥之处,所以打算完成观测后不经过这里,另取他路回欧洲。但女神摩伊赖早已纺好他的命运丝线,容不得躲避。
三个月后,纪尧姆来到马尼拉,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确实非常适合进行天文观测。可是当地的西班牙长官显然不喜欢一个远道而来的法国人带着一堆古怪仪器在自己领土乱转。1768年2月,为自身安全起见,纪尧姆不得不选择离开马尼拉,动身前往六年前最初的目的地——本地治里(此时已回归法国统治)。
在本地治里,一切都显得如此完美:纪尧姆住进地方长官的乡间别墅里,那里有华丽的马车,流畅的音乐和芬芳的美酒;长官带着工程师和他一起确定观测站选址,并督促尽快完工;观测仪器得到专人的保养和维护。随着观测站的日渐完工,纪尧姆多年按捺在心底里的火焰开始猛烈燃烧。在第一次观测失败后,这团火就被点燃了。刚开始它很小,但总会每隔一段时间突然变大。纪尧姆屡次想熄灭它,但却怎么也不行。后来,他只能拼命工作,来让自己忘却它的存在,同时祈祷在第二次观测来临前不被它烧成焦炭。
脑中计时器的滴答声越来越大,昭示了那个宿命时刻的到来。
1769年6月3日,又一次金星凌日。多月来晴朗的天空忽然布上云朵。风把云从西吹到东,从南吹到北,纪尧姆的心也跟着在肚子里从左移到右,从下移到上。上天就这样把对人类的戏弄以如此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当金星出现在太阳的背景前时,一片云恰好完全遮住太阳。纪尧姆死死盯着它,祈祷风能把它吹走。但风停了,刚刚四处游移的云都静止下来,仿佛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到街头的滑稽把戏突然纷纷驻足。也许一秒后,也许一个世纪后,直到那片云轻飘飘地离开,露出刺眼的太阳时,纪尧姆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身旁精心校准过的望远镜低垂着,和纪尧姆一起无言咀嚼这酝酿了八年的第二次失败。
纪尧姆的日记记录下这一绝望的时刻:
“我远离家乡,走过上万里海路,似乎仅仅是为了成为那朵致命的云的见证者,看着它在我进行观测时恰好来到太阳前,把我这些年来痛苦和疲倦结出的果实夺走……观测结束后超过两周的时间里,我陷入一种极度的沮丧中,几乎没有勇气提起笔来继续我的日记;等到需要向祖国报告我的观测结果时,笔几次从我手中掉下……”
当然,我知道你想问什么:马尼拉那天晴空万里。
1770年3月1日,大病初愈的纪尧姆不愿死在异国,强撑病体登上返乡的船只。漂泊半生的他已彻底厌倦了广袤的海洋,他唯一想的只有回家。船计划在一个中转站(没错,就是法兰西岛)停靠几天,然后径直开往法国。法兰西岛注定要见证纪尧姆的所有失败:他因病情加重留在了这里养病,随后改乘下一艘回国,离开时他暗下决心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却在路上被飓风摧毁船只,狼狈地逃回法兰西岛。
终于,经过十一年六个月又十三天后,纪尧姆再次踏上祖国的领土。这个失败者要面临的,是改嫁的妻子,争夺他“遗产”的继承人,不翼而飞的委托资金,以及被科学院剥夺的头衔……
古犹太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人类一计划,上帝就发笑(Man plans and God laughs)。会笑代表某种幽默感的存在。但世界上存在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上帝,本身并不是件幽默的事。生活中充斥的巧合,只会让身处其中的渺小个体感到上帝的恶意,尽管这也许只是上帝幽默感的独特体现。
历史 上这种幽默往往充满残酷意味:
1400年(中国明建文二年)5月19日,发动叛乱的燕王朱棣率兵十余万与李景隆带领的朝廷六十万大军在白沟河决一死战。双方从早上打到中午,都已疲乏不堪。就在局势渐渐向李景隆倾斜时,一阵狂风吹来,把他军中的大将旗吹断掉落在地。随之掉落的,还有十几万颗人头和一顶皇冠。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年仅二十一岁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围困君士坦丁堡,这一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长达五十三天后,决定发起最后的总攻。城里的统治者,君士坦丁十一世倚仗千年来不断修筑的坚固城墙,抵抗住大炮的轰击,打退一波又一波正面进攻。然而,一扇被遗忘的,未上锁的小门,将城墙内外连通起来。随之连通的,还有城外八万嗜血的大军和城内五万脆弱的妇孺老人。
当纪尧姆望着遮日的白云时,当李景隆望着掉落的将旗时,当君士坦丁十一世望着洞开的城门时,他们的目光将和 历史 上不断出现,且还将一直延续到人类命运尽头的无数失败者一样,黯然而落寞。
以色列 历史 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能够有别于其他动物,关键在于拥有相信同一个故事的想象力。人类确实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人类愿意相信的理想化故事,它们是我们脱离上帝那种可怕幽默感的工具。一部**两小时的影像,一本小说三百页的文字,一篇乐章四千行的音符,这些数字会使你拥有某种程度上的安心,相信结尾总会填充些什么,不至于空无一物——这是人类利用想象力创造的最美,最动听的故事,它的名字叫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