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殖民统治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迁往台湾开垦。 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2、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18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3、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中正(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5月19日颁布《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简称台湾省戒严令),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
12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府”迁至台北市。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市。至此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扩展资料:
“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注音符号:ㄊㄞˊ ㄨㄢ)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右图上方为“台湾”名称的繁体汉字正式书写,在台湾地区官方“国书”、文件和教科书等正式场合中使用;下方的书写多用于民间与媒体。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宝岛”。 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中华台北”。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 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高砂”、“高砂国”、“高山国”。
参考资料:
《张三的歌》原唱是李寿全。
李寿全,1955年4月29日出生于台湾,毕业于逢甲大学经济系,中国台湾男音乐人。1974年到1976年,在台中的“天才摇滚音乐屋”做DJ,之后,在台湾民歌时代中后进入台湾乐坛。
1986年,他担任歌坛巨星张学友的第一张国语专辑《情无四归》的制作人;他还曾和蔡琴、苏来、李建复等人组建天水乐集首开台湾音乐工作室先河;自己亦发行过专辑《八又二分之一》,入选百大唱片榜第24位。
1985年,凭借《超级市民》获得第2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插曲。1986年,他担任歌坛巨星张学友的第一张国语专辑《情无四归》的制作人;他还曾和蔡琴、苏来、李建复等人组建天水乐集首开台湾音乐工作室先河;自己亦发行过专辑《八又二分之一》,入选百大唱片榜第24位。1987年,李寿全挖掘了新人歌手王杰,并制作了《一场游戏一场梦》这一经典专辑。
演艺经历
1981年,台湾民歌经历了七年的发展后,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也不难发觉它所面临的困境。单一的音乐路线,无疑在此时为民歌敲响了警钟。对于新一代的民歌继承者而言,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尝试来扭转这一现状。在这一行列中最为有影响力的事件就是由李寿全、苏来、靳铁章、许乃胜、蔡琴、李建复所组建的“天水乐集”工作室。
“天水乐集”是在李寿全制作完杨耀东的专辑《季节雨》,并由新格唱片出版发行后成立的工作室,并担任制作人。“天水乐集”在台湾乐坛上首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先河。尽管事实上“天水乐集”仅推出了李建复的《柴拉可汗》专辑和李建复与蔡琴的《一千个春天》合辑这两张作品并由四海唱片出版发行后即宣布解散。
歌曲《舞女》原唱是韩宝仪。
韩宝仪,1965年6月1日出生中国台湾[2],中国台湾女艺人、歌手。1981年签约台湾心声唱片公司出道,随后发行首张专辑首张专辑《乌溜溜的眼睛》。1987年中国广州音像出版社首次引进韩宝仪的专辑《粉红色的回忆》,当年的销量突破三百万。同年,推出专辑《无言的温柔》。
1988年,发行专辑《旧曲新姿》、《错误的恋曲》。1991年2月,发行专辑《爱不是游戏》后,首次淡出歌坛。1989年韩宝仪荣获白金唱片奖和金唱片奖。代表作品《舞女》《爱你到老》《情路》。
韩宝仪原名江琼娟,1965年生于台湾,有两个哥哥和四个姐姐的韩宝仪幼年时期便有一副好嗓子。她过人的天赋自幼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81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在一些琴行和西餐厅唱歌。在台北做驻唱歌手期间,跑遍了台北各大场子,也受到了热烈欢迎,逐渐引起了唱片公司的注意。
同年,江琼娟经台湾《民生报》的记者介绍到了台湾心声唱片,为她取艺名为“江岳霖”,成了蔡幸娟的师妹。台湾心声唱片和新加坡皇星全音当年有合作关系,心声负责唱片制作,皇星全音负责在港台新马等地发行。
很快,江岳霖的首张专辑《乌溜溜的眼睛》出版(香港版名叫《十七十八少年时》),走的是当时台湾流行的清新民歌路线。这张专辑收录了江岳霖9岁时即拜的名师吴晋淮的作品《月娘半屏圆》,并以其接班人的身份踏入歌坛。
另外亦邀著名音乐人慈恒为江岳霖量定作《乌溜溜的眼睛》,特别是声音如黄莺出谷的江岳霖。
明末
扩展知识:
最早传进台湾的是中国传统戏剧京戏的前身——皮黄曲调(即西皮、二黄)。据江日升的《台 湾外记》记载,在17世纪前半期,已有皮黄曲调从大陆传入台湾了。当时何斌在台湾任通事(翻译) 时,曾叫人从大陆请了戏班在自己家里搭台演唱皮黄曲调。皮黄曲调后来于18世纪变成中国传统 戏剧——京剧。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台湾同胞称之为“国剧”,也叫“正音”。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又有沈光文等人从闽南一带延请戏班到台湾演出闽南戏。沈光文又叫沈斯庵,浙江人,明末著名学者和诗人,跟郑成功到台湾,后在 台湾组织诗社,大兴诗风。这就是说,17世纪60年代后,闽南地方戏也传进台湾。从此以后,越来 越多的大陆传统的地方戏剧纷纷进了台湾,在台湾各地演出,台胞或以为娱乐,或慰乡愁,甚至婚 丧喜庆,祭祀神灵和祖宗等,亦多到福建各地延请各种戏班到台湾演出,有时就连犯科受罚等,也以 演戏来赎罪、赔礼。演戏成了台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爱看祖国传统戏剧,一时在台湾蔚为风气。
在清政府统一管理台湾后,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可正常往来。于是大陆传统的戏剧更多地、络绎不绝地进入台湾。进入台湾的大陆传统戏剧、除了皮黄曲调,其他主要是福建和广东的地方剧种。据连横《台湾通史》记载:“台湾之戏,一曰乱弹传自江南,故曰正音”,“二曰四平,来自潮州,语多粤调,降于乱弹一等,三曰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 词道白皆用泉音。”“又有傀儡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又有采茶戏者,出自台北,一男一女、互相唱酬。”当然,传入台湾的戏剧不只这几种。
这里把乱弹说成“正音”恐怕是福建人的说法。连横受福建人说法的影响,沿用此说,显然是不确切的。事实上,所谓正音就是指京戏,其前身 就是皮黄曲调。京剧正式形成后,到台演出更加频 繁。清代中期以后,各京剧团体零星到台演出传统 的京剧节目,接连不断,而大规模到台演出,是1885年台湾建为行省时的事。那时刘铭传为台湾 省第一任巡抚,他曾以重金从北京聘请京剧戏班到台公演,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给台湾同胞 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第一次远征台湾发生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他们的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则带着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事实上,这类军事远征并非是杀人越货,而是封建王朝确立和巩固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 带回来的台湾人,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几十年后,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至280年间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 )一书。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 书中地描述让人们对当时的台湾有了形象的认识:夷州在临海郡东南2000里,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种植五谷,多产鱼肉,纺织细布,冶炼铜铁。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都不摘下来,以彰显自己的战功。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中原人对台湾有了肯定、明确的认识。 到隋代,隋炀帝在大业3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大业6年(610年),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当地人以为这是中原的商船,这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前往经商,也说明台湾人已经熟悉经商贸易。只是陈稜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刀枪相向,并带了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稜街”,它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的。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的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为便于管理,开始在台澎地区设立管理机构,澎湖已列入福建晋江县版图,这在台湾开发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区正式纳入宋代版图,尽管在后来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变换,但是台湾归属从来没有改变过。 中华少数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区后,按照惯例需要进军没有到达过的疆土,故于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万户杨祥为宣抚使,与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兵部员外郎阮鉴率兵6000余人进军台湾。由于语言不通和航海知识不足,无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职巡逻,专捕获”,捕捉罪犯,兼办盐课,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渊,他到过许多地方游历,在至正年间搭商船到台湾和澎湖,后写出《岛夷志略》。书中说台湾:“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地产沙金,黍子、硫磺、黄腊、鹿豹……海外诸国,盖始于此。”从人们可以到台湾旅行及两岸商业活动中,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和大陆的来往已经很多,已经成为互补性的经济活动和日常性的社会往来。 郑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导致东南沿海海盗盛行,为保卫沿海地区不受海盗侵扰,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防止海盗利用台澎地区作为搔扰东南沿海的基地,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岛内驻扎军队,保卫海防。高雄凤山有特产“三宝姜”,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台湾时留下的,这是中原到达台湾的第一支大规模的商队。为保卫台湾,在以后的岁月中,先后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等重大军事活动。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后改为2府8县4厅。清政府对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美国、日本、法国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上层在如何治理台湾的态度和方式开始出现变化,由“防内变为主”改为“防御外侵为主”,清朝督办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钦差大臣的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藩篱”、“南北洋关键”、“中国第一门户”,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他们还多次上奏折,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以加强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 在台湾设省的建议在当时的边疆危机下,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一建议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间提出来的。第二年11月沈葆桢提出,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改设“台湾巡抚”,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改为台湾单设巡抚。 刘铭传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不管影视作品把他说成什么样子,刘铭传确实是一个有作有为的官员。 刘铭传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战争爆发,从总体上看军事上没有失败的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惨败,面对危机,加强台湾防务尤为必要。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7月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后又增设南雅厅。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正是这位巡抚,打开了台湾的近代经济发展之门。 历史沿着应该有的轨迹走到现在,在“巡检司”设立、充满风雨的550年之后,台湾成为清朝的第20个行省。台湾省建制的建立,对外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防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强军事防务;对内则开始近代工业化过程,开矿、邮政、交通、垦荒、教育事业等相继发展起来。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台湾与大陆不可分离。大海向我们诉说的大陆在台湾的这么多“第一”,不仅仅是时间先后的意义,而是包含着多少先行者的勇气,开拓者的艰辛,奋斗者的牺牲;包含着多少台湾对中原腹地的向往,多少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同样也告诉我们,正是在这种延绵千年的交往中,中华文化浸透了台湾;台湾同胞则在连续持久的中华文化的环境中,也成为这一令世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中华文化的创造群之一。因此,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
陈诚:最忙的“副总统”[S2/]
陈诚,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晋升一级上将。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诚从1947年8月起担任东北航空学院院长。1948年5月被解除东北航空学院院长职务,10月被派往台湾省。在蒋介石心目中,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部长。1949年1月,经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失败告一段落。在蒋介石宣布辞职之前,他没有得罪台湾省。而是任命已经抵达台湾省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察总长。人民陈毅为国民党退守台湾省做准备。
陈诚镇压“反宪、反政府、反美”学生运动,动用402万元黄金储备在台湾省进行“币制改革”。同时,他必须收拾残局,安顿败兵。不管是基隆港还是高雄港,港口都是荷枪实弹的宪兵。从大陆退伍到台湾省的老兵,首先要解除武装。他们很难受,但也没办法。陈诚这些老兵被集中管理培养,撤销了十几个兵团司令部和三十多个军部,裁减了七个军兵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200多万战败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退守台湾省造成的社会动荡。
从1949年4月开始,陈诚在台湾省开始了一系列的土改实验,但直到1953年才大规模实施“减租三七”、“耕者有其田”的和平土改政策。
1954年,陈诚被蒋介石提名为“副总统”后,满面春风。在记者会上,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跟着总统,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他报答蒋介石支持的“竞选口号”,因为蒋介石曾经说过“蒋介石不能天天辞职”。
1961年底,陈诚代表蒋介石访美,会见肯尼迪总统和詹森副总统,风光无限,达到个人事业的巅峰。陈诚在台湾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太子继承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江父子深受其害。然而,上帝做出了选择。1965年,陈诚因积劳成疾,因肝病在台北荣军院病逝,享年68岁。台北殡仪馆有无数的花圈和挽联,其中最突出的是蒋介石的挽联:
“古往今来戒修同志。光复会到了斗争的最后时刻,所以这个国家挂着几个果子;革命还在共同完成的阶段,但我忍受了我的福元。这违法吗?”
蒋介石的挽联固若金汤。但大陆的“光复”却遭到了陈诚的反对。他是干实事的,他很清楚,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省,无论财力还是人力,都无法承担这个“重任”。所谓的“最后一刻的挣扎”,其实是不可能的。
美国作为太平洋冷战的主导者,惊悉陈诚去世的消息,派副总统尼克松到台湾省参加葬礼。历史总是令人惊讶的。陈诚的老朋友尼克森在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曾两度访台,但几年后他成为第一位打破中美关系僵局、踏足中国大陆的美国总统。
白:台湾省“伟大领袖”的奖赏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广西头号人物李宗仁与他关系密切。从保定军校毕业后,白崇禧加入了桂军,并逐渐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1927年,桂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战役,成为著名的北伐名将。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参与指挥了武汉保卫战。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说,毛泽东的《日渐式微的持久战》刚出版时,周恩来就向白崇禧介绍了它的基本精神。白崇禧对此深表赞赏,认为这是抗战时期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转述给蒋介石,蒋介石非常同意。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用两句话概括了《论持久战》的精神:“小胜为大胜,空虚化时。”经周恩来同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全国以抗日为战略指导思想。
非黄埔将军白崇禧,处处与蒋介石分离。他几次支持李宗仁反对蒋介石。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前夕。淮海战役国共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白崇禧驻守华中,坐镇武汉,控制了世界大战三四十年,却拒绝在战争的天平上给国民党军队增加砝码。
去了台湾省后,终生当兵的白崇禧被边缘化,行动处处被监视。作为“中国穆斯林协会主席”,他只能全心全意地从事穆斯林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省回族的领袖,把大陆的回族文化带到台湾省。
1950年1月16日,受蒋介石委托,白崇禧给在美国的李宗仁发电报,传达蒋介石的进退建议:要么立即返回台湾省任代总统,要么辞去代总统职务,蒋介石复职。结果李宗仁既不辞职也不回台湾省,这让蒋介石很尴尬。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业”。消息传到美国后,李宗仁立即在纽约召开记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蒋介石很不舒服,就拿白崇禧出气。白崇禧在台湾省的日子更不好过。
不是为了隐藏诅咒,但诅咒是不可避免的。1966年12月2日,一向坚强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地板上。他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成粉末,床边还有半杯没喝完的酒。他是死于急性病还是被隐瞒至今还是个谜。
秦英:简单的证人[S2/]
秦英,1890年生于贵州兴义。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任黄埔军校首席战术教官。之后跟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队的老兵。
1949年秦英到台后,老蒋虽然没有给他酒后离队的权利,只是给了他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之类的空头衔,使他退出了权力圈。但他也很享受闲暇时光,利用在日本的一些旧关系,搞一些台日交流活动,过着悠闲的生活。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一期毕业生分为两个教学组。他是第一团的团长,后来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等高级将领都是他的部下,有的甚至是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进。在胡慧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打败了兵力数倍于自己的陈炯明。黄埔学生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举成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黄埔教导团也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何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是作为中国军队总司令主持南京日本投降仪式。他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有师生关系。然而,作为失败者,冈村宁次不得不面对耻辱,用颤抖的双手在学生面前签署投降书。
他晚年特别喜欢打猎和摄影,时不时种些花草。因为他出名、幽默、优雅,所以经常被邀请和新人结婚,穿正式的领带打领结,参加婚宴,打桥牌。
他在1984年庆祝了他的95岁生日。虽然他的妻子早走了,但仍有许多老同学帮助他
[/s2/]胡宗南:最小的“指挥官”[S2/]
胡宗南,浙江孝丰人,出生于黄埔一期,曾是“西北王”,手握重兵。到台后,他先任“陈达防卫司令”,后任“澎湖防卫司令”。他是一个小地方的指挥官。
去台湾省之前,失去双臂的胡宗南向他的校长蒋介石诉苦。1949年8月11日,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秘密飞往汉中面见胡宗南。两人从军事角度制定了作战计划。8月中旬,蒋介石率陈立夫、蒋经国、黄少谷、于吉等党和国家***从台湾来到重庆进行军事部署,试图挽救西南半壁江山。胡宗南、宋希濂驱车前往官邸拜会蒋介石,提出了一个经他们同意的方案。没想到,蒋介石一听这个计划,断然拒绝。后来,胡宗南逐渐退守四川。此时他还有30万军队,包括国民党第一精锐部队。他再次向蒋介石提议退守西昌、云南,被校长拒绝。
1949年12月20日,叶仪人民解放军解放绵阳并向南进军。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先头部队已沿成渝公路逼近简阳、仁寿,岷江两岸先头部队已到达新津河对岸与胡宗南第五兵团交战。感觉成都,胡宗南危在旦夕,决定撤往西昌。12月21日,胡宗南在新津召开军级以上高级军官会议,安排罗广文第十五兵团、陈克非第二十兵团掩护胡宗南集团主力向西康突围行动。会后,大家约定第二天中午打电话,但胡宗南把指挥权交给了第五兵团的文礼。23日上午10时,他和参谋长罗烈等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抵西昌。他在西昌一直呆到1950年3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然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以派秘书长赵文龙到台北报告军情为名,悄悄把西昌的六万败军交由参谋长指挥,乘飞机逃往台湾省。
1951年3月,胡宗南被台湾省当局任命为“江浙反共游击队总司令”和“浙江省政府主席”。1955年8月,蒋介石突然召见年近60的胡宗南,要他去澎湖列岛当防卫司令。
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整天写书法,看报纸。1962年,66岁的胡宗南因心脏异常住进了荣民医院。蒋介石亲自到医院看望,病危的胡宗南十分感激。1962年3月13日,胡宗南心脏停止跳动。死后被追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清朝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本来为中国领土的台湾被中国清政府割让与日本,从此进入台湾日据时期。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 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又有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台湾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历史。台湾人民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
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国的一省,省会定于台北,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军的投降。
扩展资料:
台湾光复后,接管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失当,官员贪污腐败,军警横行,加上粮食恐慌、物价飞涨、失业严重,引起台湾人民强烈不满。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
1947年2月底3月初,台湾各地汉族、高山族人民纷起响应,夺取武器,举行起义,并攻占台中、嘉义等城市。国民党当局从大陆调来大批军警、特务,对起义群众进行镇压。3月14日起义失败。二二八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全国人民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显示了台湾人民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1951年,日本正式签署《旧金山和约》,但因国共内战中国情势不明,《和约》未注明台湾主权归属。在1952年的《中日和约》第二条中,日本依据《旧金山和约》,重申了放弃对台湾、澎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主权。1972年日本与中华民国断交,并单方面宣布《中日和约》失效,同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
——台湾光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