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是哪三种?

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是哪三种?,第1张

1、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都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Rhoikos)。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同希腊多立克柱式不同,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stylobate)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volute)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egg and 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Vincenzo Scamozzi)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 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

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 “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总是比多利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受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爱奥尼亚式柱头原先只为正面设计,并没有考虑要从任何方向来观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却以围绕芼茛叶〔acanthus〕的方式来表现柱头,使它能够从各个方向被欣赏。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并非在于构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于其装饰性的效果。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在希腊化时期,这座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

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芼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1、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都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Rhoikos)。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同希腊多立克柱式不同,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stylobate)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volute)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egg and 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Vincenzo Scamozzi)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 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 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 “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总是比多利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

1、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都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Rhoikos)。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同希腊多立克柱式不同,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stylobate)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volute)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egg and 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Vincenzo Scamozzi)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 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

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 “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总是比多利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受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爱奥尼亚式柱头原先只为正面设计,并没有考虑要从任何方向来观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却以围绕芼茛叶[acanthus]的方式来表现柱头,使它能够从各个方向被欣赏。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并非在于构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于其装饰性的效果。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在希腊化时期,这座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

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芼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

1、多立克柱式(DoricOrder)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都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柱式(IonicOrder)

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ofAthena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Rhoikos)。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同希腊多立克柱式不同,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stylobate)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volute)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eggand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VincenzoScamozzi)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

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总是比多利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受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爱奥尼亚式柱头原先只为正面设计,并没有考虑要从任何方向来观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却以围绕芼茛叶[acanthus]的方式来表现柱头,使它能够从各个方向被欣赏。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并非在于构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于其装饰性的效果。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ofZeus]。在希腊化时期,这座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

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芼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Rhoikos)。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它实际上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在希腊化时期,这座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

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维特鲁威认为科林斯柱式“女性化”,和坚毅阳刚的多立克式正好相反。沃顿爵士甚至说科林斯柱式“很*荡”,“打扮得像个放荡的高级妓女”。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还将希腊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芼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

1、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另外2种柱式是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都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罗伊科斯(Rhoikos)。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同希腊多立克柱式不同,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stylobate)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volute)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egg and 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斯卡默基(Vincenzo Scamozzi)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 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

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 “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总是比多利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受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爱奥尼亚式柱头原先只为正面设计,并没有考虑要从任何方向来观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却以围绕芼茛叶[acanthus]的方式来表现柱头,使它能够从各个方向被欣赏。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并非在于构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于其装饰性的效果。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在希腊化时期,这座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

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芼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17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7
下一篇2024-02-17

随机推荐

  • 日月之精华是什么词语?

    日月之精华,这个词语令人们感到神秘又充满遐想。它是指日月所蕴含的核心精髓,代表着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力量。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日月之精华的探索和理解都是永恒的话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日月之精华可以理解为温度。在宇宙中,太阳是光和热的源泉

    2024-04-15
    58900
  • 雅诗兰黛第七代面部特润精华露和第七代雅诗兰黛面部精华液是一个系列吗

    是的。雅诗兰黛七代小棕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促进皮肤自身修复的功效。小棕瓶里添加了特有的成分红没药醇,该成分能够有效的抗氧化和抗衰老,同时还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另外第七代小棕瓶中新添加了成分三肽-32,这是一款合成肽,其特征是调节肌肤本身的生

    2024-04-15
    49000
  • 最好用的平价美白精华 美白淡斑精华推荐

    在改善皮肤色调上,美白精华是不能缺席的。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美白精华,而且这多年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我整理出了五款价格亲民,效果很好的美白精华淡斑产品,款款都是实力派,效果不比大牌差!1、自然堂凝时小紫瓶精华液参考价格:115元这款精华

    2024-04-15
    37400
  • 有什么平价好用的男士水乳推荐?求推荐?

    男士平价乳液排行榜10强:  1、悦诗风吟  2、CeraVe  3、百雀羚  4、妮维雅  5、FANCL  6、高夫  7、相宜本草  8、欧莱雅  9、吾诺  10、资生堂  一、悦诗风吟青竹男士控油润肤乳  产品介绍:悦诗风吟的这款

    2024-04-15
    46800
  • 初中生防晒霜排行榜10强

    初中生防晒霜排行榜10强有:资生堂安耐晒金瓶、碧柔水活防晒保湿裸妆乳、嘉娜宝防晒霜、香蕉船运动型高效防晒霜、水宝宝防晒霜、妮维雅防晒霜、苏菲娜透美颜美白防晒霜、黛珂多重防晒乳、欧莱雅小金管隔离、雅漾自然倍护防晒霜。1、资生堂安耐晒金瓶:使用

    2024-04-15
    42200
  • 广西北海的海鲜哪里好吃

    广西北海是一个著名的海鲜之地,这里有着美味的海鲜食品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那么,在北海的海鲜哪里好吃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一,北海市海鲜市场。北海市海鲜市场坐落于北海市中心区,拥有着数百个摊位贩售着各式海鲜。

    2024-04-15
    39200
  • 妮维雅美白润肤霜是擦脸的吗

    成分:Ingredients:Aqua:水Paraffinum liquidum:液体石蜡Cera Microcristallina:微晶蜡,天然的矿物质蜡Glycerin:甘油Lanolin Alcoh

    2024-04-15
    41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