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集结财阀恩怨、悬疑推理、家庭教育于一身的抓马大剧发生在一个聚集了韩国前1%上流社会人士的100层公寓赫拉宫殿,讲述了五个家庭之间的故事。在赫拉宫殿中,最富裕的人住在最顶层,站在最顶端,同样也站在了人性恶的最顶端。《顶楼》开篇就上演了“戏剧化”的一幕,女主申秀莲(李智雅饰)在赫拉宫殿的电梯里目睹了一位年轻女子闵雪雅的坠楼身亡。闵雪雅坠楼时,财阀们为了不惹祸上身,不影响接下来的聚会仪式,他们在赫拉公寓最有权势的财阀周丹泰(严基俊饰)的主持下,开始毁尸灭迹:将尸体封好打包,丢回闵雪雅的住处,伪造她自杀的遗书,最后一把火烧了房子。随着剧情不断推进,申秀莲发现闵雪雅竟然是自己与前夫所生失踪十几年的女儿。 而她的丈夫周丹泰不仅是杀死前任丈夫的凶手,甚至在闵雪雅撞破他与赫拉公寓里另一个财阀家女主人千书珍(金素妍饰)偷情后,暴力加害闵雪雅。查明真相的申秀莲,开始了漫漫复仇路。她凭借着高智商和高情商拉拢吴允熙两个人联合开始复仇。
金素研是剧中的女二,也是恩星的妈妈,她在剧中狠毒奸诈,自私,再年轻的时候抢走了吴云熙的男朋友,结婚后婚姻不幸福,和女主的老公出轨,在被揭发出轨后还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她告诉自己的女儿爸爸是他讨厌的人的妈妈的初恋来激发女儿的竞争心理。非常的狠毒,不会教育孩子。另外她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从小不被爸爸疼爱,一直严格地要求自己,最终在利益和亲人面前,选择了利益,没有救自己的爸爸导致爸爸去世。
赫拉巴尔于1914年3月28日生于布尔诺附近的日德尼采。据说他的父亲是名奥匈帝国士兵,与年轻漂亮的摩拉维亚姑娘相爱,生了他后随军离去。三岁前他同母亲一起住在外婆家那里,1917年母亲认识了啤酒场的会计并结婚,养父待他和弟弟都很好,六岁时父亲当了啤酒场总管,后来成为承包商。在赫拉巴尔眼里,父亲是个工作专注的人。他母亲性格开朗,爽快利落,迷恋戏剧。小赫拉巴尔受不了父母对他的过分关爱,常以逆反与沉默的目光来表示腻烦。在大人眼里他是个脾气古怪和倔强的孩子。
上学对幼年的赫;拉巴尔来说是活受罪。他学习不专心,成绩也不好,还留过级……然而,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爱阳光照射中的空气。落日映照下的河面的霞光。
就在他十岁那年,他的贝宾大伯来到了他家。起初说是来探望十天半月,结果在啤酒场当上了管理员,一住就是四十多年,直至去逝。这位做过鞋匠的贝宾大伯饱经沧桑,见多识广,性情奔放,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他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很快便抓住了这个十岁孩子的心,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和奇思遐想,充实了他的童年生活。
赫拉巴尔后来说,贝宾大伯实际上是他精神上的父亲,是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缪斯。
中学毕业后,赫拉巴尔带着母亲的殷切期望,父亲的:“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的忧心与悬念,离开故土宁城,来到首都布拉格报考大学。为了能进大学,他先到私立学校学习一年拉丁文,竟发现自己具有语言才能,半年后便能读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原文。1935年10月,赫拉巴尔注册进入查理大学法学院学习。其实他对学法律并不感兴趣。入学后他拼命阅读文学和哲学著作,关注造形艺术和音乐。
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法学院于1939年11月17日停课关门。赫拉巴尔不得不拿着法学八学期的肄业证书回家乡谋生。他做过很多工作,战后复学。1945年通过考试,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从生活优越的家中搬出来,住进了布拉格的贫民区。
赫拉巴尔一生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公证处职员、商业学校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和跑龙套演员等等。
1963年,赫拉巴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出版,时年49岁。
赫拉巴尔的作品,从处女作(底层的珍珠)一书开始,被改编成**的有《底层的珍珠》,《线上云雀》,《一缕秀发》,《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巴比代尔》,《温柔的粗人》,《天使的眼泪》,《过于喧嚣的孤独》等。且多部获国际大奖。
1997年春,朋友们为他过八十四岁生日时,他说:“我都想死了,还庆祝什么生日”?他因病住院,两天后1997年2月3日他从医院五楼窗口坠下。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赫拉巴尔的书只看过两本,一本是他自己的评述散文《我是谁》,一本就是《过于喧嚣的孤独》,他自己称活着就是为了写完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他心中的地位,亚马逊心愿单中还躺着好几本他的书,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估计得排到明年了(还有好多本毛姆没看呢),不过总还是会看的,这点我倒是深信不疑。
那会儿刚找到工作,借住在舅妈家里,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垃圾处理站,看到大大的压力机向下将垃圾挤压着,就这样的简单的情景我每天都会看到,而我每次看到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打包工”汉嘉,那个总是待在地下室与一群老鼠相处,与大堆大堆的山一样高的废书相处的人,那个在我看来心里都在发着光的人。我也觉得他也是赫拉巴尔所指的“巴比代尔”式的人,拥有美好品质。
望月天涯博客上有一篇《活在书堆下》,是很多人写的悼念香港青文书屋老板罗志华的文章,他一生都在艰难经营着书屋,一生都在书堆中打转,最后却也归于书堆下,好像这真的是某种宿命的安排一样,一个爱书如命,兢兢业业的经营着时下被电子商业打击的独立书店行业十年如一日的人,在某一天去库房整理书的时候被压在书堆下,直至死去被人发现。爱书人死于书,真的就是有一种宿命感的哀伤。
现在我好像都忘了赫拉巴尔那种述说的感觉了,也忘了汉嘉类似自述时的具体情节,全书最令我感动的几段是茨冈小姑娘那一段,是放风筝那一段,是汉嘉最后死时那一段,当时强烈吸引我看的原因也就是汉嘉的死,所以可见死亡的魅力也是巨大的,我抱着猎奇式的心态去窥测他死亡的情景,可是感受却被书中所有段落话语逐渐分离以至于在看到汉嘉投身压力机,与书同葬,与那些仿制的名人名画同葬时心里竟没激荡起我半点预想之中会有的情绪,而如今的感受就成为了每当看到垃圾站的压力机,必会想起汉嘉,想起他的死亡。就像青文书屋的老板罗志华先生一样,就像命运的交集一样,有时候我会想,这能不能算作是一种死得其所。虽然宿命的伤感意味浓重不化,然而却也真的有种诗意在其中!!
读赫拉巴尔就像是读一个又一个“巴比代尔”式的人生,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观察生活的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或许也取决于作家本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与现状,就像毛姆先生更多的是描写上流社会人物的,而赫拉巴尔则就更多的描写社会普通民众,而拥有“巴比代尔”式精神的人也就像他的一本书名一样是“底层的珍珠”,对他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人们,于我就剩下一个不怎么灵光的人看到的微光式的感动了,这也足够了!!
我也想做个”巴比代尔“式的人物,像汉嘉一样虽身处现实恶环境之中,却依旧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仍存在的生活。虽说无法像他一样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死法,但是能够选择自己的活法就很了不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