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古墓里有一座庙。据灵石县志记载,“汉高祖请去代番岭,将侯长乐宫钟室杀了,先将书信送到帝府,好下葬。”重修汉淮阴侯庙记元代碑刻说韩信“金明昌为殿初”。也就是说,韩信寺始建于晋代明昌年间,也就是公元11901195年。历经历朝历代,韩信寺,又称韩后寺,屡经修缮,成为秦晋古道上的一处名胜。众多公职人员瞻仰,大多留下诗文。所以历史上有那么多咏怀韩信墓祠的诗词,令人目不暇接。他们一致的观点是,爱惜人才,惜死人才。比如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七律过韩侯祠:“当你踮着脚走过一场危机时,你不懂如何避开锋芒,成功后你会回过神来。当你保住你的土地时,你为什么要乞求一个假国王?汉帝的尺度应该是开明的,蒯生是否应该提出忠君之策?坟埋在腰山路,留在马可惜!”
在众多咏怀韩信墓的诗词中,只有清代关中王祉萱的一副对联比较特别。这幅对联当时镶嵌在韩信寺大门两侧,写着“山灵难拔,众目难见,子思地悲。”联盟说项羽在韩信面前无可奈何,下联说汉高祖在为韩信悲痛。
王之天的观点揭示了韩信被处决的历史谜团中的一个重要事实:汉武帝刘邦在韩信被处决后感到惋惜。
其实这个观点早在史记年司马迁就已经说过了,“高祖已从皇军中来,见其信又喜又怜。”司马迁写春秋史实,字字珠玑,句句千钧一发,一个“惜”字,道出了刘邦对韩信的珍惜和惋惜。
那么,汉高祖刘邦后悔的是什么呢?韩信不是造反了吗?你该死!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韩信的悲剧结局,既不是高震的功劳,也不是他的谋反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韩信自身的时代和政治局限性。
韩信的时代在公元前196年之前。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在此之前,东周存在的515年里,东周朝廷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诸侯国各自为战,互相攻击。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指这个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东周为榜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新兴的秦朝犹如昙花一现,仅仅维持了15年,便销声匿迹了。在历史长河中,15年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当时的奴隶制社会结构虽然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奴隶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一些没落贵族的心中。韩信就是主要代表之一。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韩信,是一个军事巨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侏儒。正如原灵石县令耿彦博在灵石八景序要年所言,“治军之天才,不可理政也”。韩信是太子,总想着孝敬祖先,有远大抱负。“韩信虽然是一介平民,但志向不同。她妈死了,她穷得不能下葬。但是,她的营地又高又开阔,可以在她身旁安置几千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一定是有政治理想的人。韩信的政治理想,在他被刘邦拜了之后,在与刘邦的一次对话中表达得很清楚。正所谓“今之王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天下勇者,何不惩之!以天下封英雄之城,何乐而不为!以义兵归东方者,不离矣!”说到这里,韩信用力一点
正是因为这种价值取向,才做出了后来逼封齐王的举动;也正是因为这种取向,后来武陟、蒯通劝他“称王”、“称王天下,靠自己的腿活着”时,“韩信犹豫着要不要和韩平起平坐,自以为做了那么多,但韩绝不会把我争取过来”,并说“虽不容易死”。
可见,韩信的理想是做一方诸侯,一人一万人,其愿足矣!但他的理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也与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新水平的新兴地主阶级——刘集团的利益相冲突。所以,注定以悲剧收场。刘邦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封建王朝。他想当皇帝,他绝不允许任何不受控制的王子存在。你看,与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亮、萧何,都不是因为政绩高而被定罪,而与韩信同时代的彭越、英布、陈毅等七位异姓王,却全部幸免。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韩信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年所说,“灭六国,六国非秦,归秦,非天下。”韩信的杀手锏韩信,是韩信自身时代和政治局限造成的韩信悲剧。作为一个过去时代的代表,他虽然天赋异禀,但是他所代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他注定要被淘汰。
嵇康(224—263)
[编辑本段]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编辑本段]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编辑本段]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编辑本段]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编辑本段]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作品《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木盍ke)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有一与刘伶有关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属实:刘伶的“鹿车”后跟着一小童儿,还扛着锄头,非常奇怪。路人问小童儿,小童儿答:“醉死了好埋呀!”
阮咸
[编辑本段]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王戎(234—305)
[编辑本段]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