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室彻底覆灭
赵、魏、韩三晋被赐命为诸侯,乃吹响了晋室覆亡的号角。此后史实,稍显混乱,各版记载稍有出入,下列举一二,仅供品鉴。
1)《史记晋世家》中关于三家分晋、晋室覆灭的记载:
幽公之时(前439422),晋室衰微,反而朝见韩、赵、魏三家之主。且仅有绛、曲沃两地,其余壮阔山河均握于三晋掌中。
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赐命三晋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此处的烈公在位时间乃为前421395)
静公二年(前376),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室后三分其地。静公被贬逐为庶民,晋绝不祀。
2)《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
赵成侯十六年(359),晋君赴端氏之地(今山西晋城沁水以东45公里的端氏镇),渐成颠沛流离之态。
赵肃侯元年(前349),晋君端氏驻地被夺,徙居迁移至屯留之地。
下图(图2)晋国后代之君世系
3)《史记韩世家》中的记载:
韩昭侯十年(前349),韩弑灭其君悼公。此悼公疑似晋侯,或即《晋世家》所谓静公也。
4)《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魏两国史官所记之史书,乃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体通史。共载89位帝王、1847年历史。其有关晋国覆灭的记载如下:
梁惠成王元年(晋桓公二十年,前369),韩共侯、赵成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再无晋事(桓公即《史记》中孝公)。照此,则晋史止于前369年。
2.三家分晋后疆域
赵魏韩将庞大晋国肢解为三,晋室彻底覆灭不久的前350年,各家占据的疆土如下:
魏国主要分为两大块,西块乃今晋西南,此区域自始至终就是晋国的龙兴之处、统治中心,经营数百年之久,可谓固若金汤,加之险峻的河西之地,彻底阻隔了强秦东出中原的通途大道。而东块区域地处中原核心区,土地肥沃,阔野千里,乃晋国强军富国的粮仓。
下图(图3)三晋疆域地形图(前350),借鉴于中国历史地图集
韩国亦主要由两大块构成,北者占据上党大部,此区域群山环绕,地势颇高,“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因险峻高耸,是东出太行的必经之地,遂战略价值凸显,素有“得上党可望中原”之说。南块区域位列黄河以南,西接崤函险道,东临中原核心。如此,秦国东出之路可谓尽数阻塞,仅余武关一途。
赵国几乎占据了原晋国的北部疆土,包括代地、太原盆地等。中山复国后,其处于赵国四面窥视之中,命运不言自明。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晋国卿大夫赵、韩、魏三家,取代晋国,并列诸侯,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
早在晋平公、晋昭公的时代,晋国国政已经为卿大夫所左右,逐渐形成了“政出于大夫家门”的局面。
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势力以知氏最强。知氏曾经率领晋国势力颇大的赵、韩、魏三卿,攻灭范氏、中行氏。
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知瑶向韩索取土地,韩康子听从臣下建议,派使臣将万家之邑送给知氏。
知瑶又向魏索取土地,魏宣子根据“欲擒故纵,欲取故予”的原则,也使人将万家之邑送给知氏。
知瑶两次得手,愈加骄横,再派人向赵索取土地,并且指名要赵将蔡、皋狼两块土地送给知氏。
赵襄子(名无恤)拒绝了知氏的要求。知瑶大怒,遂率韩、魏军队征伐赵氏。赵襄子寡不敌众,便逃奔至晋阳固守防御。
知瑶遂率军围困晋阳。从周定王十四年到十六年(前453年),三家(知、韩、魏)军队围困晋阳长达三年之久,并引汾河之水灌入晋阳城,水势浩大,只余三版高的城墙未被淹没。
晋阳城内,悬釜底而炊,巢居而处,易子而食,而士卒疲敝,形势十分危急。
赵无恤感到害怕,遂派遣张孟谈出城,夜会韩、魏之君,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现在知伯正率领军队攻打赵氏,赵氏即将灭亡,赵亡之后,便轮到韩、魏了!”
韩、魏遂与赵氏联合,攻讨知氏,大败知瑶。知氏之地,遂为赵、韩、魏三家所有。
三家灭知氏之后,晋国大权尽归三家,晋国国君反而要朝见赵、韩、魏之君。“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形成。
(同年,知氏家臣豫让刺杀赵襄子不成,求刺赵襄子外衣,剑刺之后自杀。)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晋朝之后的一个阶段叫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分裂,基本以长江为界,称为南北朝。
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分裂为东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最后由北周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
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便是三晋本一家。
灭6国顺序
公元前230年 韩国
公元前228年 赵国
公元前225年 魏国
公元前223年 楚国
公元前222年 燕国
公元前221年 齐国
三家分晋的产生其实根源还是在晋文公与晋成公身上,是因为晋文公的重用亲信卿大夫导致这些卿大夫权重而晋成公的异姓公族制度导致卿大夫家族发展成为了公族,导致在之后的时期内晋国王室权力逐步被公族所霸占,进而导致了公族的专权,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出现。
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在齐桓公死且齐国陷入内乱导致失去霸主地位之后晋文公为了与楚国争夺霸主地位而从自己的亲信当中选出了几位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卿大夫参政,以此来补全晋国因为王室成员人太少造成的衰弱现象。这些卿大夫在行政上已经是晋国君主之下的最高级别官员了。
而不得不提的就是给这些重臣家族之所以成为公族是因为晋成公的异姓公族制度,本来公族指的就是君主非嫡系后人,可以理解为王族(除了嫡长子之外);而异姓公族制度让这些本就位高权重的卿大夫家族更加有权利和名义对晋国的土地以及权力进行渗透侵占。这大大加快了晋国灭亡的步伐。
而随着晋国诸代国君的重用导致了这些公族的权力越来越大,国君的权力却越来越小,而晋国的国力却在日益增强,公族中逐渐出现了6股大的势力,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智氏、中行氏、范氏。之后赵魏韩三家练手灭掉了势力最大的智氏。于是三家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权力,继续对晋王室的土地权力进行侵吞。公元前376年,三家废除了晋国国君,最终晋国被三家瓜分殆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国,默许了晋国灭亡的事实。
周朝以封建立国,屏藩于海内,王室掌宗法以服四方。名不正则言不顺,东周威烈王因为贪财货而列三晋为诸侯,这就公然破坏了王室的法理基础,自摇根基,终于导致战国出现。晋国本来有六卿,掌握晋国的权力,后来有两卿被灭只剩下了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卿,智氏实力最强,公元前453年智氏联合韩氏,魏氏要灭亡赵氏,魏氏,韩氏,怕赵氏灭亡后自己也被智氏给灭了,于是联合赵氏反而把智氏给灭了!
从此以后晋国就变成韩赵魏三家执政,晋国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三家瓜分,但这时三家名义上还属于晋国,并没有成为普遍成为的诸侯国,到公元前403年,周王室同意韩赵魏列为诸侯,这时候晋国君主只剩下了两个县的土地,直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把晋国最后两个县也瓜分了,这时晋国才彻底灭亡!
如果按照韩赵魏正式成为诸侯来算,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376年这二十多年是与晋国并列的三家分晋时,晋还是名义上的主子,只是晋侯要倒着去三家朝拜了。之后三家对外还是打着晋的旗号,取得了对齐任之站的胜利,并献俘于周王。威烈王列三晋为诸侯后,三家才算和晋侯“平起平坐”。
其实齐国跟晋国差不多,也发生国政权更替,不同的是晋国是被韩赵魏三个瓜分了,齐国只有一家,齐国原本的国君姓姜,称为姜氏齐国,公元前386年被姜氏最后一位国君被废,田氏自立为齐国国君,以后的齐国称为田氏齐国。
首先,春秋时期存在的宋国到战国时期仍然存在,只不过没有春秋时期的影响力那么大,而且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宋国被齐国给灭亡了,所以说后面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样的比较重要的事情,所以说宋国在战国时期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变得更弱,而且没有多大的一个影响力,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很有名的事情,而且战国时期主要就是在战国七雄,当时也存在十几个小的诸侯国,但是几乎都没有讲过,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只是讲了那几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其他的比较弱,甚至像中山国和宋国,这些比战国七雄弱一些的国家几乎都是很少会被讲到,另外的话,还有像鲁国这个国家也是在战国时期存在,最后被齐国给灭亡,所以说他们并不是以消失了,而是没有什么名气,所以说宋国也和这些国家一样,只不过是诸侯国面积比较小,力量比较弱,没有人关注而已。另外一个就是晋国,晋国的情况不一样,晋国是真的已经灭亡了,战国开始的标志就是三家分晋,也就是说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但是当时晋国还留有一小块地区,也意味着战国的开始,原因就是晋国内部的六卿慢慢的越来越强大,最后强过了晋国的公室,最后这六卿内部又发生矛盾,经过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就留下了韩赵魏三家,这三家也在公元五世纪末期建立了韩赵魏这三个国家,这给原来的晋国的人留下了一小片地方,然后在过了几十年之后,这三家就彻底的把晋国给灭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