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请喜爱苏轼的高人们帮忙回答一下苏轼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具体一些)?

麻烦请喜爱苏轼的高人们帮忙回答一下苏轼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具体一些)?,第1张

  苏轼一生才行高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从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贬黄州、常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蛮之地,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在此前提下,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且诗词文画书皆自成一家,可谓难得的旷世奇才。南宋孝宗皇帝曾高度评价苏轼其文其人:“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盖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节也,气也,”这个“气”指的就是苏轼的主体人格。苏轼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卓然超群、历尽磨难而衷心不改。

  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文化人格时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但本人认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1,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苏轼自幼开始接受爱物仁人、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奋厉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进朝为官后就更加明显了。他殚精竭虑,积极上书,希望能够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思治论》奏章中,他指出北宋国力衰弱的三大因素是:“无财”、“无兵”、“无吏”,进而提出“丰财”、“强兵”、“择吏”三方面的改革目标和措施,指出这是宋王朝政权能否巩固的关键问题:“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

  这种德治仁政理想体现在处事行为上就是忠君爱民。苏轼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直言敢谏,公心为国。他与王安石激进变革、司马光的保守不同,提出渐变。以致既不取悦于变法新党,也不见容于力废新法的旧党,最后,自求改派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辗转周折。然而即使被贬他也恋恋不忘君主朝事,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让多少士大夫追慕不已;其中“亲射虎,看孙郎”的年轻英武的孙郎就是苏轼想要效法的对象,把自我形象融入“太守”、“孙郎”、“魏尚”的形象中,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一展宏图,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形同囚犯,但他依然作诗,“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 (《给友人陈慥》)。在到黄州的谢表中他写道:“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未为异物,若获尽力鞭棰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与滕达道书》)其肝胆忠烈,不惧不悔,死而后已的壮烈情怀,足以感天动地!

  如果说忠君是苏轼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部分的话,那么爱民惠民则是苏轼坎坷一生的终极目标。无论是杭州任上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密州灭蝗除害、赈灾救荒,还是徐州任上抗洪抢险、保一方平安,他都能以国事百姓事为先,免除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整饬军纪,甚至是在最荒远的儋州,也能为黎民传播先进文化,开凿井泉,介绍先进农耕方法,发展当地生产,甚至甘愿“化为黎母民”(《和陶拟古九首》)。这种以天下事为己任,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他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文人士大夫的追随。反过来,这种拥戴又给他精神的慰藉,使得他心胸开阔,更以天下为己任。他到杭州的感觉也是“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到密州,“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超然台记》)到黄州,即喜“黄州山水清秀,土风厚善,”说自己“亦黄州人也”(《书韩魏公黄州诗后》)。在惠州,“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即使在海南,他也说“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

  苏轼有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黄州、惠州、儋州作为自己一生功业的代表,绝非是对自己被贬逐岭南、海南之地的自嘲,而是把贬逐之地作为磨练自己意志的场所,在这里,他的人格才得到了真正意义的升华。

  处厄无怨,积极处世,这是一种难得的儒家士君子风度。“士以气为主”“士君子以道事君,以道义为支撑,必然培养为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士存高气,则包含宏大,胸节迈伦,有独立不倚之人格。”

  2,以儒为本,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治世,确实是苏轼一生的追求,历尽磨难而痴心不改。但在这一过程中,佛老思想又不时冲击着他的信念,涤荡着他的灵魂。

  不可否认,苏轼词中确有为数不少的篇目流露出讴歌醉酒、感慨成败、向往归隐生活的思想。“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那于俯仰间,用此委曲情。”(《次丹元姚先生韵》)“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浰阳早发》)“宠辱能几何,悲欢浩无垠。回视人世间,了无一事真。”(《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等等,皆透漏出似乎无法排遣的看惯荣华变故、虚无遁世的思想。

  其实,成长在儒释道多重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文人,对儒释道的接受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如李白的傲岸狂放中却间杂着无法实现功名抱负的苦闷,王维在“致君尧舜”的理想受屈压之后对佛教的皈依,这样的例证举不胜举。在波澜层生的仕途,宗教是古代仕人精神的慰安之所和灵魂的憩栖之地。

  因此,苏轼对于佛老思想的兼容并取恰恰是其文化人格完美的体现。曾枣庄先生说:“苏轼虽然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失意后,但是他的思想的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他吸收的释老思想,主要是吸收的他认为与儒家思想相通的部分。”在他政治上奋发有为、向往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也曾批判过释、道思想。如在《议学校贡举状》中他说:“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特别指出了佛老思想之虚空以及对“人主之名器爵禄”的极大危害。但在他处于逆境,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于实现而又遭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佛老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如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苏轼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自有其相通之处。他说:“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上清储祥宫碑》)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肯定南华长老“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南华长老题名记》,即认为出世的佛家与入世的儒家实际是相通不悖的。当然,他扬弃了一般学佛、学道者的玄虚莫测,又吸收了佛道中比较切近人生实用的一面,他说:“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于玄虚缥缈中去求一种简易、粗浅、实用之美,这是苏轼学佛老的独特的审美态度,也是他能将三家思想巧妙变通,不拘一格的具体体现。

  但苏轼学习和吸收佛老思想的总的倾向,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追求一种超世俗、超功利的人生品味。他在《答毕仲举》中曾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这里讲的“静”和“达”,就是一种褪去了世俗人生名利得失、荣辱贵贱、忧喜苦乐之后的境界。具体说来,这种境界就是“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和陶王抚军座送客》)或曰“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黄州安国寺记》)。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我爱语文http://www52yuwencom(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这种升华之后的境界,即是本我、真我。《前赤壁赋》中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和《后赤壁赋》中那“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境界既是道家的超脱世俗思想的流露,更是儒家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突出体现。前后赤壁赋里的超然物化,凌虚御风借助的是道家的一般理想,表达的却又是儒家的太平治世理想的至高境界。尤其《前赤壁赋》中写到了客与我的对话,更能看出儒家理想与佛道思想的斗争、融合。实际上客和我,只不过代表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主的思想就是儒家的积极人生态度,而客则是佛道兼有的综合体现。最后作者总结出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人生哲理,是融合了佛道的儒家思想的升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客喜而笑”,最后与我“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就是主客融合,两个矛盾斗争体巧妙的合一。因此,心结顿释、豁然开朗,从而达到了个人审美的自觉理性效果。

  也许苏轼自己的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更能代表他的心境,对待政治风雨和自然风雨一样,忘怀个人得失,于闲庭信步中尽显潇洒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苏轼:有个人矛盾得失,然总能从冲突中顿悟、超越自我的苏轼。因此苏轼在儋州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 (海》)便不难以理解了。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等人的文化品格多有钦慕借鉴。然苏轼于与此四人比较,屈子幽怨苏子潇洒,谪仙狂傲坡仙平易,子美悲而子瞻乐,渊明遁世东坡务实。原因是苏轼能够始终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立世准则,总不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不断地自我反省,坦然面对挫折与坎坷。在人格的磨砺方面,显然也更自觉。屈原爱国忠君之心天地可见,可是他以牺牲自我生命为前提,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彻底任情任性,傲骨不更,无法实现由个体文人向士君子的角色转变;杜甫忧国忧民只能在诗里体现,不能真正入世改变当时的时事;陶渊明则把自己完全沉浸于园林风光中,与其说他是归隐,不如说是他在逃避社会,营造个人桃花源。换句话说这四人皆为君子,而不是士君子,独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文人自古以来的弊病,就是只会为文,不会为官。而要是博取了功名为官,又很少像苏轼那样保持独立清醒的政治人格。如若有,一遇政见不和或权力威胁而被贬,则郁郁寡欢,一蹶不振,难有实绩。苏轼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被贬,也刚而不馁,不似屈原之激愤哀怨忧愁缱绻,也不似韩愈那样“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迷茫凄惶。儒家思想给他启悟,让他觉醒,一遇挫折,佛老思想给他最大的安慰,但是他并没有沉寂如陶渊明,陷入其中,而当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儒释道一经融合,苏轼便很快从困境中解脱。这种融合使得人物文化人格呈现出独特的美。

  苏轼自觉继承儒家入世思想,借佛道而超之,其奋厉有为,独立不惧、直道而行,归而不隐、老当益壮的人格魅力已然达到了“天地境界”(冯友兰语),真可谓“雄视百代”、“挥涵光芒”,也必然对后世文臣君子的文化人格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小题1:黄人独私以为宠    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

小题1: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

小题1:A

小题1: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使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

小题1:略  

1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译

王元之,济州人,小时候七八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了,直到毕文简为州里当差,才听说他这个人。

询问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为生,因此让他以《磨诗》为名做诗。元之不假思索就说:“只要心里正直,不要为眼下未被人知晓而发愁。

如果有人轻轻借了你一点力,就是你转身的时候。”文简感到十分惊奇,就把他留在了学堂里听讲学,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诗句(对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宾客没有能够对上来的,文简就把诗写在了屏风上,元之在下面写下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看到后感叹说,真是能治国安邦的才子啊!于是就赐予王元之衣帽,称他为小朋友(忘年之交)。

2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译

王元之,济州人,小时候七八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了,直到毕文简为州里当差,才听说他这个人。

询问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为生,因此让他以《磨诗》为名做诗。元之不假思索就说:“只要心里正直,不要为眼下未被人知晓而发愁。

如果有人轻轻借了你一点力,就是你转身的时候。”文简感到十分惊奇,就把他留在了学堂里听讲学,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诗句(对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宾客没有能够对上来的,文简就把诗写在了屏风上,元之在下面写下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看到后感叹说,真是能治国安邦的才子啊!于是就赐予王元之衣帽,称他为小朋友(忘年之交)。

3 文言文《苏颋》的翻译

苏颋,少不得父意②,常与仆夫杂处③,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④,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⑤,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⑥。

注释 ①苏颋(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

弱冠(即20岁)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

唐玄宗景云年间,袭封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

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

从封泰山,还卒,诏赠右丞相。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时号“燕许大手笔”。

②不得父意:得不到父亲关心。③与仆夫杂处:和家中仆人住在一起。

④患:苦于。⑤旋: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

⑥后至相位:苏颋后来做到右丞相。译文 苏颋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疼爱,常和仆人们住在一起。

但是他喜欢读书,读起书来不知疲倦。晚上,他想读书时,没有灯光照明,他就到马棚里的炉灶边,把炉灰扒开,不停的吹,于是火有亮起来了,他就利用这火光,照着书来读。

他就是这样刻苦读书,后来官做到丞相。

4 《晋书·华轶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华轶传》原文 华轶,字彦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孙也。

祖表,太中大夫。父澹,河南尹。

轶少有才气,闻于当世,泛爱博纳,众论美之。初为博士,累迁散骑常侍。

东海王越牧兖州,引为留府长史。永嘉中,历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逢丧乱,每崇典礼,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训,乃下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军谘祭酒杜夷,栖情玄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为儒林祭酒。”

俄被越檄使助讨诸贼,轶遣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以为声援。轶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

时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轶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贡献入洛,不失臣节。谓使者曰:“若洛都道断,可输之琅邪王,以明吾之为司马氏也。”

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县多谏之,轶不纳,曰:“吾欲见诏书耳。”时帝遣扬烈将军周访率众屯彭泽以备轶,访过姑孰,著作郎干宝见而问之,访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泽,彭泽,江州西门也。

华彦夏有忧天下之诚,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顷来纷纭,粗有嫌隙。今又无故以兵守其门,将成其衅。

吾当屯寻阳故县,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无嫌于相逼也。”寻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为盟主。

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轶又不从命,于是遣左将军王敦都督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讨之。轶遣别驾陈雄屯彭泽以距敦,自为舟军以为外援。

武昌太守冯逸次于湓口,访击逸,破之。前江州刺史卫展不为轶所礼,心常怏怏。

至是,与豫章太守周广为内应,潜军袭轶,轶众溃,奔于安城,追斩之,及其五子,传首建邺。 初,广陵高悝寓居江州,轶避为西曹掾,寻而轶败,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

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苟晞、华轶、胡毋辅之、庾珉、王裒传》) 参考译文 华轶,字彦夏,是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魏太尉华歆的曾孙。

他的祖父华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亲华澹,官至河南尹。

华轶年轻时就很有才气,闻名于当世,博爱而交际广泛,当时人都称颂他。华轶初任博士,不断升迁任散骑常侍。

东海王司马越做兖州刺史,提拔华轶为留府长史。永嘉年间(307-313)历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然时逢“八王之乱”,但华轶仍然重视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他设置儒林祭酒来弘扬儒学道统,传达教谕说:“今大道颓丧,礼法没有传承,朝廷也未予讨论,不能纠正,我常常因此感叹,觉得应当特别设立此官职,来弘扬此事。军谘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远,坚定脱俗,才学精深博大,才能优秀,可以担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东海王司马越檄令辅佐讨伐各路叛贼,华轶派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三千兵马屯军夏口,作为声援。华轶在江州很有声望和恩泽,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态度与他结交,深受江南百姓的爱戴,因乱而流亡江南的人都乐意归附他。

当时天子孤立危急,民变四起,但华轶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阳上贡时,严格按照臣子的礼仪要求自己。华轶对(他派去的)使者说:“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断了,可以进献给琅邪王司马睿,来表明我是司马氏的臣子。”

华轶自认为受洛阳朝廷(晋怀帝)所任命,又为寿春所统领,而当时洛阳朝廷(晋怀帝)尚在(洛阳),不肯接受司马睿的指令,属下郡县的官吏大都劝谏华轶但都未获接纳。华轶说:“吾想见到皇帝的诏书罢了。”

司马睿于是派扬烈将军周访率兵驻屯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防备华轶,周访经姑孰,著作郎干宝见到了问他,周访说:“我受上级官府的指令,让我驻屯彭泽,彭泽是江州的西门。华彦夏有忧虑天下之至诚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别人一样受人控制,近来政事纷乱,(我这次来这里)略有嫌疑。

现在又无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门户,(我怕)会出事。我会驻屯浔阳故城,(这样)既在江西,又可以抵御北方,还没有逼迫(华轶)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发布告示,承认司马睿为盟主。司马睿于是承制改换重要官员,但华轶不服从。

司马睿于是派左将军王敦率领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讨伐华轶,华轶派别驾陈雄驻屯彭泽抵抗,自己则待领水军作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驻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东)。

周访击败了冯逸,前江州刺史卫展未得到华轶的礼遇,心中早有不满,至此时,就与豫章太守周广作为司马睿的内应,暗中派军袭击华轶。华轶兵败,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卫展追击他并斩杀华轶和他五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运到了建邺。

起初,广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华轶征召他为西曹属吏,不久华轶败死,高悝藏匿了华轶(另外)两个子及妻子,辗转各地若干年。后来遇到大赦,高悝就带着他们自首了,皇帝很赞赏他并宽恕了他。

注释 1、泛爱:也作“泛爱”“泛爱”。博爱。

《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

5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的翻译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

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

希望能帮到你~

6 求借书 藏书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翻译

借 书“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

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

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

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

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注释①瓻(chī):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

②暹:xiān 。③靳:jìn。

吝惜。译文“借书时要送上一瓻酒,还书时还要送上一瓻酒”,这个“瓻”后来讹传为“痴”,很是失去了忠厚的意味。

书不是从天而降、从地下生出的,一定是通过他人得来的,得来了书,秘藏起来,只是自己看,不给他人看,人们也不肯把自己没见过的书借给别人。杜暹的家书末尾,他写道:“我用清廉的俸禄买来了书,亲手校对,子孙读了这些书知道了圣贤之道,把书卖给他人以及借给他人都是不孝的行为。”

把书卖掉称之为不孝,是可以的;把书借给别人称之为不孝,就过分了。然而我亲手抄写的书,前前后后遗失的也很多,未免耿耿于怀。

因为读了唐子西的《失茶具书》,心中的不快就消失了。书中说:“我家丢失了茶具,告诫妻子不要去找了。

妻子问:‘为什么?’我回答她:‘那个偷茶具的人,必定是喜欢这些茶具。心里喜欢,就想着得到它,但怕我舍不得它,所以把它偷去了,那么,这个人啊,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把它当做宝贝,就会把它秘密地藏起来,就会怕它损坏而安稳地放置好,那么,这茶具也就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了。这个人得到了自己喜欢的茶具,这茶具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我还有什么话讲呢!’妻子说:‘嘻,你这个人怎么会不穷呢!’”对自己抄写的书遗失之事,我也是这么想的。

藏 书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书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蠢书之变。

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

亚死,悉归他人。注释①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

传五帝之书称五典,三皇之书称三坟。泛指各种书籍。

②华亭:古代属松江府。③岱:泰山。

④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译文事物积聚之后必定会散去,这是常理。

父兄藏书,只怕子弟不读;即使子弟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陈亚(字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华亭府的两只鹤,以及形状奇特的石头、品种奇异的花卉,他写了一首诗告诫子孙,说:“我有满屋的图书和典籍,又有从泰山云雾深处飞来的华亭仙鹤。

以后你们如果不是把这些书与仙鹤连同花一起卖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孙了。”陈亚死后,书、仙鹤和花全都属于别人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苏 轼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

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

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

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

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 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

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

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

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

7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的翻译

朴而不陋。

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

其民寡求而不争。”以夸于四方之人。

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其士静而文。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

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

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但是王元之,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

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6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借 书

“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注释①瓻(chī):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暹:xiān 。③靳:jìn。吝惜。

译文

“借书时要送上一瓻酒,还书时还要送上一瓻酒”,这个“瓻”后来讹传为“痴”,很是失去了忠厚的意味。书不是从天而降、从地下生出的,一定是通过他人得来的,得来了书,秘藏起来,只是自己看,不给他人看,人们也不肯把自己没见过的书借给别人。杜暹的家书末尾,他写道:“我用清廉的俸禄买来了书,亲手校对,子孙读了这些书知道了圣贤之道,把书卖给他人以及借给他人都是不孝的行为。”把书卖掉称之为不孝,是可以的;把书借给别人称之为不孝,就过分了。然而我亲手抄写的书,前前后后遗失的也很多,未免耿耿于怀。因为读了唐子西的《失茶具书》,心中的不快就消失了。书中说:“我家丢失了茶具,告诫妻子不要去找了。妻子问:‘为什么?’我回答她:‘那个偷茶具的人,必定是喜欢这些茶具。心里喜欢,就想着得到它,但怕我舍不得它,所以把它偷去了,那么,这个人啊,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把它当做宝贝,就会把它秘密地藏起来,就会怕它损坏而安稳地放置好,那么,这茶具也就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了。这个人得到了自己喜欢的茶具,这茶具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我还有什么话讲呢!’妻子说:‘嘻,你这个人怎么会不穷呢!’”对自己抄写的书遗失之事,我也是这么想的。

藏 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书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蠢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释①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传五帝之书称五典,三皇之书称三坟。泛指各种书籍。②华亭:古代属松江府。③岱:泰山。④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译文

事物积聚之后必定会散去,这是常理。父兄藏书,只怕子弟不读;即使子弟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陈亚(字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华亭府的两只鹤,以及形状奇特的石头、品种奇异的花卉,他写了一首诗告诫子孙,说:“我有满屋的图书和典籍,又有从泰山云雾深处飞来的华亭仙鹤。以后你们如果不是把这些书与仙鹤连同花一起卖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孙了。”陈亚死后,书、仙鹤和花全都属于别人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 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 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

注释①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②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③宿昔:从前。④契:志趣相投之人。⑤圭:一种玉器。⑥何必施于用:施:加。用:任用。⑦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⑧书记: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⑨庶几:或许可以。

1 《归有光吴山图记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吴山图记》 作者: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惓惓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

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

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

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

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

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 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

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①七十二峰沉浸在湖中,则是国内的奇特景观。

②如知县确实是贤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泽而有光彩。③贤明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独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

小题1:宜:应该。小题1:B项,连词,“因为”/介词,“通过”;A项,助词“的”;C项,介词,对;D项,转折连词,“却”。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矣”是句末语气词。

小题1:①“沉浸其间”l分,判断句1分,“海内”l分,句意通顺l分②“诚”1分,“被”1分,“也”表判断l分,语句通顺l分③“于”1分,“所至”l分,“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1分,“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l分参考译文吴县和长洲,都在苏州府境内,分别管理自己的地区。而苏州府西边的群山都在吴县。

其中最高的有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和铜井山;而灵岩山是吴国的故宫所在地,还留存着有关西施的古迹。像虎丘、剑池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优美之处;而太湖水势浩荡,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在湖中,则是国内的奇特景现。

我的同榜登科的朋友魏用晦君任吴县知县,还没到三年,就因为成绩列入优等而被调任给事中之职。魏君做知县时对百娃有恩惠,百姓挽留他而未能如愿;魏君也舍不得他的百姓。

因此有一位热心人画了《吴山图》赠给他。知县对百姓来讲确实很重要。

如知县确实是贤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泽而有光彩;如知县确实是昏庸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受其祸害而沾受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是增加光彩了。

将来我们吴县百姓在山里找一处风景优美的佛寺、道观上香祝祷他,这当然是应该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经离开吴县了,为什么还对吴县的山川念念不忘呢?过去苏东坡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却还想念它没有忘记,甚至写了思念黄州的诗,苏东坡替黄州人把他的诗刻在石上。这使我领悟到:贤明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独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

魏君至今已离开吴县三年了。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厅,拿出《吴山图》来边观赏边发出吁叹,因而让我为它写篇记。

啊!魏君对我们吴县有这般深厚的感情,我们吴县人又怎么能忘掉他呢?。

3 归有关的吴山图记文言文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山,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人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4 《吴山图记》翻译

大意:

(一)自“吴长洲二县”至“则海内之奇观矣”

记叙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二)自“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至“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记叙吴县民感县令(即余同年友魏用晦君)惠爱,赠以《吴山图》。

(三)自“夫令之于民诚重矣”至“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记叙因县令诚贤,其地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

(四)自“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至“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五)自“君今去县已三年矣”至“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说明作记缘由。

主旨: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详见:

5 文言文阅读(12分)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小题1:A小题1:(1)(范文正公)显贵了之后,在姑苏近郊买了数千亩良田,修了一座“义庄”,用来供养族人当中的贫穷的人。

(既、为、以,各05分)(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 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贤、奉、法各05分)小题1:体现了范文正公显贵了之后,心中还装着其他人的优秀品质。

小题1:A、主:管理(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做这类题时应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2、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

3、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1)既:已经。

于:在。为:建造,修。

以:用来。(2)贤:贤明。

奉:尊奉。法:规矩、做法。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1)年龄刚刚超过二十,严肃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

(2)不久,石彪因为从前的怨(仇)恨弹劾年富,年富被逮捕投入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3)户部不能没有年富,人们大多不喜欢年富,这就是年富被称为贤能的原因。

小题1:小题1: 事。小题1:“强烈阻止”不对,文中说“巧阻”,是委婉巧妙地阻止。

“控制犯罪”不对,纯属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年富不让一些官吏欺瞒他。小题1:略附参考译文年富,字大有,是怀远县人。

本来姓严,错成“年”。他凭借会试中副榜授官德平县训导。

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严肃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明朝英宗皇帝继位,年富上书说:“……皇帝亲军中府军前卫的补充兵,本来选自民间百姓人家的子弟,随时侍奉在太子身边。

现在(因为)死亡或残疾,全 用户 2017-09-27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75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1
下一篇2024-02-21

随机推荐

  • 如何自制简单的去斑的美白面膜

    鲜果美白祛斑面膜制作方法:柠檬、香蕉、苹果等新鲜水果,可单独使用也可一起使用,用榨汁机榨汁,然后加入新鲜鸡蛋清一个,搅拌成泥状,用刷子均匀的涂在脸上,也可以涂在脖子上,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蔬菜美白祛斑面膜制作方法:去14根苦瓜,与青椒、

    2024-04-15
    769800
  • 有没有好的平价补水的套盒呀推荐一下呀?

    皮肤补水是每天不可缺少的一步,尤其在换季阶段,皮肤经常会出现脱皮等现象,这种情况就很尴尬。在这方面我也做了很多功课,从以往使用的礼盒中挑选了五款平价补水的套盒,在效果方面真的好用,推荐给大家~1、佰草集御五行抗衰套盒它的功效正如名字一样,从

    2024-04-15
    29400
  • 伊思的护肤品怎么样

    从粗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如果来自于伊思的护肤品化妆品品质不好,大家使用了之后没有看到明显的肌肤改变,没有看到很贴服的、很细致的上妆效果,为什么大家还会选择购买伊思旗下的护肤品化妆品呢?所以它的销售业绩就会越来越差,不是吗?从具象的角度出发去

    2024-04-15
    26300
  • 50岁欧莱雅松露好还是花蜜好

    如果已经50岁了,那么欧莱雅的松露可能更适合您的肌肤需求。松露系列是欧莱雅的高端产品,成分更倾向于深度的抗衰老,比花蜜系列更适合熟龄肌肤。而花蜜系列则是欧莱雅的中端产品,主要功效是舒缓修复、强韧肌底、润透沁肤、深层锁水等。虽然花蜜系列也是欧

    2024-04-15
    24200
  • 花西子和爱敬哪个好?

    花西子气垫和爱敬气垫都是市面上较为知名的气垫品牌,两者都是气垫产品,但在性能、价格、优势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具体对比如下:1:性能对比:花西子气垫和爱敬气垫在打造妆效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花西子气垫具有防晒、保湿、提亮等效果,气垫上的海

    2024-04-15
    15800
  • 后天气丹七件套翻译,天气丹7件套装对应中文

    相信大家对于后天气丹这款护肤品再熟悉不过了,它是韩国的一个有名护肤品牌,拥有大量的粉丝,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就是套装,由于上边标注的是韩文,有些人不知道具体的意思,那么后天气丹七件套翻译是什么?天气丹7件套装对应中文是什么呢?后天气丹套装七件套

    2024-04-15
    10400
  • 植美人瓷肌套装十件套使用方法

    1、首先植美人是山东红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用萃取科技结合传统中草药护肤秘方的化妆品品牌,准备好瓷肌套装。2、其次使用洗面奶进行洁面,敷面膜15分钟后清洗脸部。3、最后均匀涂抹爽肤水,精华液,补水霜。非常不错的。东方美人是花西子。

    2024-04-15
    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