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计划7月31登陆纳斯达克
7月20日,理想汽车发布消息称,公司计划于北京时间7月31日晚间正式在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LI”。
此前公布的F-1招股说明书显示,理想汽车实际募资规模或将达到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或将成为2020年至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IPO募资额最大的一家,理想此次募资最多可至10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理想计划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研发,进一步开发包括生产设备在内的资本支出以及运营资本等方面。理想汽车计划于2022年推出一款大型SUV,并继续采用增程式动力总成。
小鹏再获5亿美元C+轮融资
7月20日讯,小鹏汽车今日对外宣布,已经完成签署由Aspex、Coatue、高瓴资本和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参与的C+轮融资,融资金额近5亿美元。
这是自去年11月以后,小鹏又一次获得外部融资。去年11月,小鹏汽车宣布完成C轮融资,金额为4亿美金。此外,小鹏汽车还获得招行、中信以及汇丰等多家中外银行总额达数十亿人民币无抵押信用贷款。
哪吒汽车启动C轮融资,欲2021年登陆科创板
7月20日晚,哪吒汽车官方表示已正式启动C轮融资,并计划于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
哪吒官方表示,哪吒的第一款量产车哪吒N01,及第二款量产车哪吒U已于2018年11月和2020年6月相继交付。截至2020年上半年总交付量超过16000台。在渠道建设上,哪吒汽车进一步扩容,截至6月底,线下渠道突破200家,覆盖180多个城市。
今年三季度,第三款量产车“哪吒V”即将上市。新车定位为小型纯电SUV,采用业内领先的宁德时代电池,NEDC综合工况续航达401km。
东风汽车发布高端品牌“岚图”
日前,东风全新高端品牌“岚图”在武汉正式发布,独立子公司“岚图汽车科技公司”也同时成立。岚图将专注于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品牌和市场均定位高端领域。一同发布的还有岚图品牌logo,品牌口号则为“实力 创见”。
据悉,岚图已规划了9款全新车型,产品涵盖SUV、MPV等,其中首款车型计划在2021年投产并上市。
凯迪拉克将推5款新能源车
日前,在通用汽车公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显示,凯迪拉克将在未来推出5款纯电动车型,分别是Celestiq、Lyriq、以及类似XT4、XT6和凯雷德的纯电SUV。
与此同时凯迪拉克还确认了纯电动跨界车型Lyriq将于2022年投产,新车将采用通用汽车纯电架构打造,定位中型SUV,并将于8月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将使用通用与LG化学合作的产物——Ultium电池,Ultium电池与驱动系统亮点是,该电池的电芯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可排布,有利于优化电池能量储存与整车布局;电池的容量从50千瓦时至200千瓦时不等,可支持6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特斯拉Model Y推出租赁服务
日前,据外媒Electrek报道,特斯拉正在推出Model Y车型的租赁服务,以增加市场对这款电动SUV的需求,要想以每月仅499美元的价格买到Model Y,需要投入4500美元的首付款。租赁期为36个月,配租1万英里。
华晨雷诺金杯计划3年推5款新车
日前,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发布了市场转型计划。未来,华晨雷诺金杯将建立更为专业、反应更快、灵活的组织架构;并计划到2023年推出全系列轻型商用车,包括5款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车型。这5款车型涵盖小型、中型、大型厢式车辆(H-Van、M-Van、S-Van),其中包括电动化车型,在未来三年,保持稳健的产品发布节奏。
今年下半年,公司将推出一款全新的金杯LCV车型,它是基于联盟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标准开发的合资公司首款车型。
别克昂科威S将于7月29日上市
今天,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宣布,别克昂科威S与昂科威S Avenir艾维亚将于7月29日上市。它们是基于通用汽车中型豪华SUV架构打造的全新车型。
两车均搭载由10寸高清触摸屏、8寸高清液晶仪表屏、HUD平视显示屏和高清流媒体后视屏组成的“联动屏”。而在昂科威S Avenir艾维亚车型上,除拥有无线Apple CarPlay手机映射功能外,还将引入手机无线充电功能,为“智能化”出行带来更多自由快感。
大众将推We Charge充电服务
据外媒报道,为了配合ID家族系列车型的上市,大众将推出自己的充电服务“We Charge”,并在欧洲地区建立15万个充电桩,持有We Charge充电卡的用户可以轻松访问并使用。车主可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预定并使用We Charge充电卡。通过这项新服务,大众进一步完善了其“充电生态系统”,尽可能地让电动汽车充电变得更方便。
We Charge包含不同种类,We Charge Free基本服务没有月租,只需要一张充电卡,车主就可以获得充电服务。We Charge Go有较低的月租,适合经常使用公共充电桩的车主。We Charge Plus适合经常驾驶电动汽车出行且使用充电桩频率较高的车主,车主使用次数越多,均摊成本越低。
长城汽车推出3大技术品牌
7月20日,长城汽车发布“柠檬”“坦克”和“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推动其从中国汽车企业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
据长城汽车介绍,“柠檬”、“坦克”两大平台整合了全球资源,历时五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将面向全球市场。其中,“柠檬”平台定位为全球化高智能模块化技术平台。可兼容A0到D五种车型级别的开发,覆盖SUV、轿车、MPV三大品类市场,并适配高效燃油动力(ICE)、多种混合动力(混联DHT、P2、P2+P4)、纯电动(BEV)和氢燃料电池(FCEV)四种动力方案。
“坦克”平台,主要定位为全球智能专业越野平台。该平台涵盖B到D+级别的SUV和皮卡车型。“坦克”平台动力系统采用20T、30T两款GDIT发动机,匹配9AT变速器。其中30T动力系统功率为260KW,扭矩为500 N·m,热效率为38%。车辆基础涉水深度达965mm,主动悬架升降范围达120mm。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造车新势力有两极,一边是苦海一片,另一边是连续高光。距离理想汽车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仅一周左右,小鹏汽车也正式公开了“赴美上市”的消息。
8月8日,小鹏汽车正式向国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招股文件,拟按代码“XPEV”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承销商包括瑞信、摩根大通和美银证券等。此次IPO发行价区间和发行股数未定,融资金额也暂不确定。
待IPO文件通过,小鹏汽车将与蔚来、理想相遇美国资本市场,正式成为登陆美股市场的第三股中国造车新势力。这也就意味着,小鹏汽车在资本市场也将迎来更多机遇。不过,不可忽视的也有资本市场逐渐冷却,盈利却遥遥无期的现实。
知名投资机构相继入局
有业内人士曾对车市红点表示,造车新势力在能够自负盈亏之前,资本的支持至关重要,一旦资金链断裂,面临的基本只有倒闭一条路。而目前纵观国内新势力领域,尚未有一家走向利润正增长,这也就是说,资金仍然是造车新势力们的最大“命门”。
因此,一些头部新势力纷纷打上了赴美上市的算盘,而另外一些则将资本攻势转向科创板。究其本质,都是希望争取获得更多资本市场支持的可能。然而不幸的是,当PPT中的故事狂热逐渐消退,资本市场的投资也随之更为理性,叠加今年疫情黑天鹅的影响,投资变得更为谨慎。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小鹏汽车,其无疑是幸运的。为加速IPO,在今年7月,小鹏汽车就宣布完成了由Aspex、Coatue、高瓴资本以及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参与的C+轮融资,融资金额近5亿美元。不到半个月,小鹏汽车再次宣布获得3亿美元的C++轮融资,是由阿里巴巴领投,卡塔尔主权基金等机构参投。
截至目前,小鹏汽车累计融资额已经接近200亿人民币。多家投资机构的不断输血入局,也被业内视为是资本市场看好其发展前景的利好信号。在股东结构方面,除参与近期两轮融资的高瓴资本、红杉中国、卡塔尔主权基金之外,GGV纪源资本、晨星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也是小鹏汽车的主要股东。
自动驾驶研发体系成型
事实上,如今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都是从互联网走出来的,其根深蒂固的互联网思维也让造车新势力更侧重于软件技术的开发,小鹏汽车就是其中之一。在具体研发投入上,从2018年到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已经接近40亿元,其中2019年的研发费用甚至占比公司总营收近九成。
不难看出,对于自主技术的研发,小鹏汽车可谓是倾尽心血。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小鹏汽车中美两地43%的研发人员中,有66%、17%和17%的员工分别致力于汽车设计和工程、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操作系统。其中,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小鹏汽车已经自研出了自动驾驶软件Xpilot,在智能操作系统上,也已拥有Xmart OS车载智能系统。
根据招股书显示,自动驾驶技术是小鹏汽车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截至今年第二季度,超过90%购买G3车型的用户选择了具有自主驾驶能力的车型;约50%的客户则订购了能够支持即将推出的自动驾驶系统xpilot30的升级版本,新版本将于2021年正式上线。
这也就是说,在智能软件技术方面,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和OTA智能升级系统已经基本成型,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在今年推出的第二款量产车型小鹏P7就搭载了Xpilot30系统,是全球首款搭载英伟达Xavier自动驾驶控制器的汽车。
利好条件之下仍存巨大压力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小鹏汽车账上现金类自产合计有21283亿元,叠加其在今年7月以来的两轮融资金额,小鹏汽车预计合计持有现金类资产超85亿人民币。账面上现金储备充裕,但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目前也仍处于亏损状态。
从2018年到今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累计净亏损近59亿元人民币,其中2018年净亏损达1399亿元,2019年净亏损达3692亿元,今年上半年净亏损达796亿元。在毛利方面,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毛利亏损达36116万元,毛利率从-382%提升至了-36%。
可以看到的是,净亏损和毛利均有所收窄。但却不容忽视的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已经在美股市场登陆的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的毛利率已经逐步转正,其中理想汽车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已经达到802%,而蔚来也确认今年二季度毛利率将转向正增长。
但,小鹏仍还在负值区间徘徊。除此之外,在市场终端销量方面,理想的增程式电动模式和蔚来即将大力发展的换电模式都在市场上表现出了强大生机,截至7月底,小鹏旗下G3和P7累计实现交付20707辆,而蔚来旗下ES8和ES6的累计交付却已达到49615辆,理想仅凭旗下唯一一款车型理想ONE,自去年12月开始交付以来,其累计交付也超过了1万辆。
不难发现,在市场博弈之下,即使完成敲钟,小鹏汽车面临的压力仍非常巨大!
红点观察:
小鹏赴美敲钟,有机遇,但也有挑战。
资本市场的看好,融资金额不断输血,再加上自身软件技术的不断升级,产品矩阵不断丰富,小鹏汽车在市场上迎来爆发增长的可能也就越大。但小鹏汽车也面临着不小的市场压力,其中包括实现自我造血,以及终端销量赶超。
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如今,在新能源市场格局中,尽管小鹏位于头部阵营,但随着新能源市场技术愈发成熟,除了特斯拉以及同行竞争对手的挤压之外,新能源市场正在不断迎来搅局者。可以预想的是,伴随着各位实力搅局者的不断探进,现有格局也或将被重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7年12月11日,上海威马汽车品牌发布会。这个时间比蔚来汽车在12月16日的亮相早了几天。“半年前就定了这个时间,那时候还不知道蔚来汽车会在后面几天办活动。”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说。
威马的第一款产品——纯电动SUV车型EX5也在发布会亮相。这款车的起步售价在20万左右,最大续航里程600公里,跟小米一样,威马瞄准的是更主流的市场,以大规模量产为目标。产品理念更偏德系,造型也不像别的新造车公司那么夸张,而是中规中矩。
2017年底是新造车公司频繁亮相的时间段。11月初,蔚来汽车传出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12月4日,零跑汽车宣布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简称“红杉中国”)领投的PreA轮融资,这也是零跑汽车首次外部融资。12月15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宣布结束A+轮融资,确认了阿里巴巴参投小鹏汽车。
相形之下,威马的融资进度也在加快,在2017年12月内,它宣布两轮融资:百度和腾讯等机构相继投资。
12月5日,威马汽车宣布百度资本领投、百度集团等跟投的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跟投机构还包括SIG海纳亚洲、阿米巴等互联网战略投资者及互联网财务投资者。在12月11日的发布会上,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也现身演讲,在强调百度对汽车工业的重视和人工智能布局的同时,也表达了赋能威马的态度。“我们认为他(沈晖)是汽车工业非常优秀和卓越的企业领袖。”陆奇说,“威马虽然是一支新军,但是具有一系列非常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设计能力、研发能力、供应链能力等。最重要的是,我们高度认可威马的产品理念和产品战略。”
12月22日,威马宣布获得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五矿资本(香港)、腾讯集团、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新一轮投资。
光源资本是威马这两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光源资本很荣幸在仅仅一个月之后再度促成国家队+大战投+顶级基金的大局。威马已经站在完全崭新的起跑线上。”光源资本创始人郑烜乐表示。
按照威马官方的说法,算上2016年的A轮融资,威马汽车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20亿元。
但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沈晖看上去不算激动,用SIG合伙人任剑琼的话说,沈晖一直是“恒温”的。对比威马跟其他新造车项目,她认为威马的特点是“有移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汽车行业也有敬畏之心”。
但在她看来,这个领域的创业难度之高,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一方面,未来中国市场最大,增量在全球最强劲,所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创始人,一定是全球的风云人物。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法规的复杂度高,给创业者的捆绑也是最多的。”
跟其他新造车公司面临的未知困难类似,2018年对威马汽车来说,将至关重要。
2018年一季度,威马EX5将小批量生产,沈晖觉得那时候自己会“心里比较有底”。4月份的北京车展,威马将正式接受订单。沈晖坦承,从小批量到大批量,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鸿沟”。
除了内部自身压力,威马的紧张感还来自于外部。“我们认为,新造车的是友商,跟我们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到目前为止大家都是零。现在主要面对传统汽车公司,他们明年上的车我们怎么来和他们竞争。”沈晖说。
沈晖是谁?
多年前,沈晖已经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风云人物。
他曾在美国零部件公司博格华纳担任中国区总裁,2007年加入菲亚特集团,出任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菲亚特中国副总裁。2009年底,在李书福的邀请下,沈晖加入吉利,成为李书福收购、整合沃尔沃、并将其扭亏为盈的操盘者之一。
这段时间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受关注度最高的阶段,但在2015年的第一天,他还是选择了告别吉利——也放弃了在吉利的股票。按照吉利汽车在2017年12月份的股价计算,他调侃自己放弃了9位数的财富。
但无形中,他也走上了一条有更大可能性的道路。
当时是新造车势力的早期起点,比如蔚来汽车在2014年11月成立,当年12月,贾跃亭也在微博宣布乐视SEE计划,开始造车道路上的“蒙眼狂奔”时代。
沈晖也想造车,他当时选择的是加入车联网公司博泰集团,出任集团CEO。跟沈晖一样,博泰集团创始人应宜伦在当时也有一个宏大的造车梦想,两人一拍即合。在此之前,沈晖曾做了100多页的方案,“一定要推倒目前(传统汽车行业)的思路”。2015年4月,博泰首款概念车ProjectN在上海车展上亮相。ProjectN也是新造车公司中,第一台亮相的概念车。
但到了2015年底,沈晖这段短暂的职业生涯就画上了句号。据称,由于两人思路不同,沈晖告别博泰,成立了新造车公司威马汽车。
从公开报道看,沈晖对那段经历不愿多谈,但在威马汽车的投资人看来,沈晖以往的经历已经让他在创业阵营中占有优势。
“他的经历覆盖了供应链、整车、车联网三个领域,也完成了一个要做自己的品牌的前期积累,”任剑琼说,“每一段经历都是为今天的威马加分的。”
她特别认同沈晖团队的一点是,“沈晖是整合过沃尔沃全球的供应链的。你去把所有造车新力量码在一起,他们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有没有操过这么大的盘子,捏合过质量、制造、供应链的盘子?”
这种行业积累除了在投资人那里获得加分,更重要的是给威马选择自己道路提供了参考。
首先是自建工厂。沈晖研究了美国有名的几个电动车品牌的兴衰,比如Tesla、CODA、Fisker等,得出的结论是代工这条路走不通。他调侃,可能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如果威马的产品在别人的工厂生产,自己会“睡不着觉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1月,威马位于温州瓯江口的工厂开工,一期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规划产能10万辆。
为什么选择温州?“我们不想去以前已经有汽车企业布局的地方,”沈晖说,“温州的供应链很完善,但没有新能源项目,并且离我们其中一个重要的电池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很近,宁德时代的工厂离我们的工厂只有160公里,从运输角度讲也是十分便利的。”
选择温州也面临一个挑战,瓯江口地区是填海而来,工厂地基打桩打到地下60多米,连续打了三个月。
在市场进入的节奏上,沈晖也做出了暂不进入国外市场的决定。这一方面是考虑到自身资源多寡,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品牌。
“在欧洲,我认为新品牌是完全没有任何机会的。在美国,新品牌也要从高端切入,先把大家的眼球吸引住,才可能跑量,特斯拉的逻辑是正常的。”沈晖说。但威马的思路是,以优品美价的切入方式,先把量跑起来。这种思路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能行得通。
此外,威马选择走量路线,也是希望避免特斯拉式的资金困局。“其实你看国内过去几年出现的一些新的品牌,只要目标对,市场对,短期之内这个量是能上去的。”沈晖说。
不一样的朋友圈
阿米巴资本专注于TMT行业早期及成长期公司的投资,用创始管理合伙人王东晖的话说,阿米巴以往的投资风格是,“几乎不投任何硬件,尤其是智能硬件”。但威马汽车打破了它的惯例。“从电动汽车到智能汽车到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今天世界上最聪明的资本、互联网公司、传统车企都在往这个方向倾斜资源,像谷歌、百度、软银……一旦电动化、自动驾驶释放出来后,产业非常大,未来有数倍能量,把整个出行行业做一个彻底的颠覆。”王东晖告诉本刊记者。
新晋投资方也给威马汽车的未来带来了潜在资源。
以投资机构SIG为例,目前SIG围绕车已经有系列布局,比如二手车平台天天拍车,分时租赁平台途歌,停车场项目ETCP等。此外,SIG也投资了大量移动互联网项目,基于移动端的各种泛娱乐、文化等项目的日活有几个亿,其中最突出的是今日头条。“一个To C的产品将来要做推广,或者跟目标人群交互,是需要这样的平台支持的。”任剑琼说。
七海资本也是威马汽车的投资方之一。2017年9月,七海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明华加入威马,出任副董事长。作为腾讯前联席CTO,熊明华希望布局一个技术到运用的AI产业链。其中,车是AI硬件落地的非常重要的场景,熊明华希望能积极参与。
沈晖认为,威马的朋友圈不仅仅只限于投资圈,更重要的是在供应链和渠道营销端。
“我搞供应链很多年,与很多供应商保持了良好关系,现在我们创业初期比较困难,大家都是用最低的成本、最配合的态度、最快的速度来帮我。”沈晖说。
在沈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据说这是沈父所题。每次跟零部件商开会,他都会跟对方把这几个字念一遍,这也是他争取对方支持威马的一张“感情牌”。
而在渠道端,关键人物之一是威马汽车合伙人、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
在2015年加入威马汽车之前,陆斌已经在几个汽车公司有过从业经历。在上海通用工作8年后,2013年,他加入吉利汽车,2014年底又加入奇瑞汽车。2015年7月,他离开传统汽车行业,开始找创业机会。
2015年12月份,陆斌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一家酒店大堂跟沈晖聊。当时他有一份跟造车相关的书面资料,其中很多想法跟沈晖想的不谋而合。“我说那就赶紧开干,还是要抢时间的。”陆斌说。
鉴于陆斌以往的从业经历,渠道搭建成为陆斌的主要工作之一。“中国做过汽车零售的投资人,70%我都熟悉。”以上海通用为例,陆斌发现,渠道投资方把网络卖掉了,“现在有钱了,能力还在,还想干点事。现在他们可以和威马合作,甚至进入到主机厂的股权架构里去,威马在这方面是非常开放的”。
12月底,威马汽车的渠道已经完成第一批签约。按照陆斌之前的计划,店面的建设周期有9个月,2018年9月份便可以开始卖车。
所有新造车公司都必须面对的生产资质问题,威马也已经找到了迂回的解决方案。
截至2017年12月初,发改委已经向15家新造车公司发放了生产资质,在4月份的采访中,沈晖称威马的生产资质正在申请当中,大概会在今年三季度有结果。但在目前15家公司中,并没有威马汽车的名字。
不过,这或许并不会影响威马EX5进行销售。2017年2月,威马汽车子公司曾以118亿元收购大连黄海汽车100%股权。外界猜测,这是威马汽车的曲线救国之举。
“收购大连黄海是因为我们希望北方能有一个制造基地,大连黄海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具体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准备好了再对外宣布。”在2017年4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沈晖如是说。
一百多年前,福特T型车面世,成为“世界上第一种以大量通用零部件进行大规模流水线装配作业的汽车”,也奠定了福特汽车在工业史上的地位。对威马汽车来说,第一款车型也是以规模化量产作为关键目标,它能成为新造车领域的福特吗?
文 / 谷雨
来源 / 美商社(NewMSS)
( 本文共2779字,阅读大约需9min )
3月25日,云南贝泰妮生物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泰妮)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为4733元/股,发行数量6360万股,合计募资3010亿元。
也许你不知道贝泰妮,但你大概率听说过他的子品牌、敏感肌护肤第一品牌——薇诺娜。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根据肤质选择合适的护肤品已经成为了共识,安全而又有显著的功效是人们选择护肤品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毫不相干的食品、服饰销售中,还是各种网文、段子中,“敏感肌能用吗”成了万能的调侃金句,总能引起“哈哈”声一片。尽管是调侃,但不可忽视的是,敏感肌护肤已成为市场热点。
都说风口上的猪都能起飞,但在风口上干到行业第一却不容易,贝泰妮崛起背后的故事令人好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贝泰妮摸爬滚打成为赛道老大的往事。
01 十年磨一剑,选对赛道是关键
在薇诺娜诞生的2010年,当时的中国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来路不明的“药妆”,且这些药妆又被频频曝出含激素、非法添加等问题,导致消费者“烂脸”。在功效护肤需求明显,而市场乱象频发的背景下,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专业的皮肤护理和专业医生指导。
这样的环境之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学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志忠,上海长征医院温海等皮肤科专家纷纷呼吁,“希望能有一个中国人自己的药妆品牌诞生”。就这样,在经过16家三甲医院皮肤科严格的临床检验以后,薇诺娜在2008年的第四届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正式亮相了。
由于“药妆”本身门槛较高,再加上彼时,国际品牌薇姿、理肤泉、雅漾等同样以功效著称的药妆国际品牌垄断了大部分国内市场,许多本土化妆品企业并未重视这一分类。薇诺娜抓住机遇,依托国内皮肤科专家做临床实验、在医药渠道做推广,通过药妆的差异化定位很快打开了市场。
根据当时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药妆市场规模2016年接近500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近4倍,并且未来几年仍然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长。
果然,此后几年内,医学护肤赛道迎来腾飞。根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4-2019年中国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2%,增速远高于化妆品行业的整体增速。
随着赛道整体的崛起,薇诺娜自然也应势而起。招股说明书信息显示,2017年-2019年,贝泰妮营业收入逐年上涨,分别为798亿元、124亿元和194亿元。其中,薇诺娜品牌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95亿元、1238亿元、1932元和93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68%、9985%、9937%和9906%。
2020年,贝泰妮成立十年,也终于成为了医学护肤类赛道的大哥,可谓十年磨一剑,选对赛道是贝泰妮成功的关键。
02 转型“消费品”
作为药妆,薇诺娜在国内医药渠道如鱼得水,但渠道天花板也同样限制了薇诺娜的发展。
据彭博、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2014年之前,薇诺娜勉强打得过主打卸妆水的贝德玛;2015-2018年,薇诺娜接连干掉理肤泉、薇姿等品牌,坐稳第二;到了2019年,更是挤掉老牌敏感肌护肤品牌雅漾,以234%的市场份额成为该品类老大。
2014年,显然是薇诺娜的分水岭。这一年红杉资本与贝泰妮创始人郭振宇结识。据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回忆,红杉去昆明和(贝泰妮)公司开始接触之初,贝泰妮的收入仅几千万,团队还不齐,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只是在医院渠道中销售。
数据显示,2019年,薇诺娜在全国医院覆盖率超过70%、处方率超过200万例,甚至网上有人称薇诺娜是“从医院里走出来的化妆品”。
但医药渠道存在局限,一方面,医院皮肤科的就诊患者相对于庞大的中国化妆品消费群体来说九牛一毛;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于药妆尚未有深层次的认识,对“药妆”的依赖性等存在一定的质疑。
“将产品打造成消费品才能打开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红杉资本向贝泰妮建议。彼时,电商渠道正是最热门的赛道,而红杉资本擅长的正是电商渠道。
2014年,红杉中国参与了贝泰妮最早的一轮融资。此后,薇诺娜开始发力电商渠道。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其线上渠道销售收入复合增速为74%,其中线上自营为主要来源,占线上渠道营业收入比例始终维持在70%以上。这一期间,薇诺娜线上自营渠道成交顾客数量分别为98万人、192万人和377万人,客群复合增速为96%。
2018年之后,薇诺娜更是迎来赛道辉煌。通过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平台的运营,再加上直播带货的助力,2018年-2020年,“薇诺娜”品牌连续三年获得天猫金妆奖。
2020年,薇诺娜借助直播赛道,将线上营销作为主力。根据贝泰妮上市招股书显示,2020年1-6月,薇诺娜与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叶璇、柳岩等明星以及烈儿宝贝、泛泛等百余位网红主播展开合作,累计直播场次200余场,观看次数逾7亿次,这也使得薇诺娜线上销售占到了上半年销售总额的8316%。
2020年双11,薇诺娜官方旗舰店直播高达80余场直播,获得2亿GMV,与此同时,薇诺娜还在当年双11期间上榜天猫美妆TOP10,成为唯一一个跻身前10的国货品牌。
03 危机四伏,前路在哪?
薇诺娜能够成为本土医学护肤品牌中的老大,得益于赛道的腾飞和及时的转型。尽管在医学护肤热的市场下,薇诺娜仍存在不少远虑。
实际上,在护肤概念上,薇诺娜一直游走在违法宣称的边缘。2019年1月10日,国家药监局在《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中明确表明:对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EGF”等概念属于违法行为。
“药妆”、“医学护肤品”的路被堵上,薇诺娜逐渐将宣传引向“科学护肤”“敏感肌护肤”等概念。2019年8月,美商社曾在《皮肤科宠儿、敏感肌救星、医生推荐,薇诺娜是打着“是药非妆”的套路之王》一文中揭露,薇诺娜在宣传中仍然存在违规情况。
薇诺娜在巧妙避开“药妆”“医学”等用此后,转向强调专业科学护肤作用的同时,侧重宣称天然成分属性,权威的医科背景等。薇诺娜通过对草药成分的解读,暗示产品具有消炎等功效,并宣称能够治愈顽固性皮肤问题。
根据我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命名规定》等相关规定:禁止化妆品宣称中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夸大功能、虚假宣传或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误解或者混淆的内容。
随着化妆品监管不断收紧,薇诺娜在医学护肤赛道上的命运凶多吉少。
此外,针对产品质量问题,也存在不少争议。在其天猫旗舰店中,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使用产品后出现过敏、爆痘等情况。
招股说明书显示,贝泰妮主要采用自主生产、委托加工、OEM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据悉,韵斐诗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为贝泰妮提供面膜、乳液等委托加工服务。然而在2019年10月16日,因不符合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违反《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遭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
而与此同时,科学护肤赛道的本土玩家也在不断增多,威胁着薇诺娜在该领域的地位。据了解,同样主打敏感肌修护的玉泽,隶属于上海家化旗下,今年上半年,玉泽销售额达44亿元,同比增长5705%。
面临内忧外患,贝泰妮在上市后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在网红品牌、网红店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变得不“香”的背后,是过去两年疯狂的资本热钱的撤退,和消费者难以为继的消费热情。
特约撰稿 | 巫晓
编辑 | 杨文瑾
2022年的春天,对于曾经红透半边天的新消费企业来说,无疑是状况百出的“多事之春”:首先是新消费领域“扛把子”的网红奶茶们传出关店、裁员、降薪的消息,喜茶、茶颜悦色、乐乐茶、奈雪等品牌纷纷“中枪”;曾经排队等位上万、以小时计算的文和友走出长沙后,也遭遇了水土不服,同样搭上了裁员、调整业态、扩张停滞的班车……
已经上市的新消费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年报亏损、网红带货翻车、数据造假、过度宣传、成交乏力等屡见报端,经历着“上市即巅峰”随后股价不断下挫的命运。
在网红品牌、网红店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变得不“香”的背后,是过去两年疯狂的资本热钱的撤退,和消费者难以为继的消费热情。这些由互联网红利造就的品牌,在资本的推手下,不断更迭、成长、遭遇困境、式微,在潮水退去的春寒料峭中,它们渐渐慢了下来,开始清醒、谋求改变、或者最终消失于人海。
量身定制的“新”消费
提到新消费,95后的张虹脑海中马上蹦出了“网红”、“个性”、“有特点”、“种草”、“贵”……这些词。“就是那种它正好就是你想要的!或者觉得它好像也不错/有点意思,可以试一试的东西。”
背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 科技 带来的无边界市场,得益于中国品牌崛起及国货消费的风潮,再对接上Z世代消费者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消费企业在最近两三年成为资本的宠儿,走进了高光时刻,一时之间,风头无二。
因为工作和电商相关,张虹近几年参加过许多消费行业的论坛,无数次听到专家、达人们在台上宣扬诸如“中国有14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可以切分成无数细分市场”、“消费升级,所有的赛道都值得重做一遍”一类的观点,也听过不少专家们分享如何操盘和复制网红品牌。
在张虹看来,新消费品牌的产品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把年轻人的消费喜好抓取和堆砌后再按需设计的产品,“所以你会喜欢其中的某个点,或者对某个点感兴趣。”
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企业先研发产品,再找渠道卖给消费者的商业路径,新消费企业则是逆其道而行,从“市场”而不是“产品”起步,从用户洞察出发,瞄准用户需求后,再研发产品。
比如,元气森林在2015年先成立研发中心,一年后再成立公司,先通过微博“众筹”推出茶饮产品“燃茶”,经过一系列尝试之后,才于2018年春正式面向市场推出气泡水产品,一跃成为饮品新物种。
国货美妆品牌PMPM创始人兼CEO闪烁,曾在宝洁担任品牌总监。在自己创业时,闪烁最先想到的不是做什么产品,而是做什么样的产品,也就是先确立“产品人格”。
“我们做品牌,切的第一刀是人格画像,而不是品类,也不是功效。现在,就算两个品牌提供了一样功效的产品,它们吸引到的消费者也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整个供应链、产品提供的解决方案趋于同质化的今天,我们认为最终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品牌在诞生的初期,没有人格化的灵魂,没有人格化的表达和构建,它是很难真正和消费者连接和绑定的。”闪烁说,“所以PMPM首先切人格画像,我们叫 探索 者人格,对外 探索 世界,对内 探索 自己。接下来,才来到第二步,选择品类。在品类之下,才选择功效。在功效之下,才选择原料、配方和技术。”
在闪烁看来,这种一层层剥离的思路,是基于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和品牌关系的创新,而“产品人格”也是新消费的“新”之所在。
此外,新消费的“新”还表现在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新消费群体,以绿色 健康 、低糖低脂为代表的新生活方式,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新的流量和渠道。这些元素叠加起来,很容易出爆款:元气森林成立5年,年营收超过75亿;而花西子自成立到成为知名的新美妆品牌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成立的第4年,它的年营收已经突破30亿。可以说,新消费品牌只用了三五年的时间,便走完了传统品牌几十年的路。
资本的“香饽饽”
新消费的话题性和“漂亮”的数据,让资本嗅到了商机。
广州珠江新城花城汇,以及它地下连通着的高德置地、国金中心及周边一片,是广州 时尚 品牌最活跃的地方之一。这里聚集着时下热门的网红店、特色店,以及各种叫得出品牌、叫不出品牌的大小店铺,而这些品牌和店铺的更迭速度之快也让人咂舌。
在珠江新城上班的三年多时间里,陈慧习惯了在乐乐茶买欧包做早餐,中午吃和府捞面时,顺带在小程序上点杯喜茶的“芝芝莓莓”,然后喝着奶茶和同事一起在花城汇闲逛消食。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发现有些店铺不见了,有些店铺换位置了,有些店铺围蔽起来装修,还有新店不断地在冒出来……
去年8月一次出差回来后,陈慧打算下班时顺路到乐乐茶买杯奶茶和脏脏包做宵夜,却发现曾经和喜茶、奈雪齐名的乐乐茶竟然关店了!不过,转头她又找到了新的替代品:虎头局渣打饼行。
市场上永远不缺新品牌,也不缺手握金钱的资本。
经历了2020年二级市场的牛市,各家投资机构募到的钱变多了,手握“重金”的机构急需为资金找到出口。这时,话题性十足、更容易看懂的新消费成了宠儿,顺势成为2021年最热的投资风口。“融资、营销、扩张;再融资、再营销、再扩张;最终上市或出售套现”,这套互联网的打法,放在话题性极强的新消费品牌身上,也同样适用,让资本相信里面肯定有“钱景”。
CBN Data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就有333起新消费项目诞生,500亿元的热钱进入,金额超过了2020年全年。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12月,国内新消费行业共发起融资交易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826起,涉及交易总额高达831亿元,远超2020年的286起,交易金额也差不多到了同期的两倍。
高瓴、红杉资本、美团龙珠、腾讯等投资机构纷纷入局,新茶饮、酒饮、面食、咖啡、烘焙等都有品牌获得大笔融资。
瑞幸咖啡在2021年4月也获得一笔25亿美元的融资,并凭借一杯“生椰拿铁”实现单月超1000万杯的销量,起死回生。Manner Coffee、M Stand、Tim Hortons中国、西舍咖啡(Seesaw Coffee)等在这一年都收到了大笔融资。
上面提到的新锐烘焙品牌虎头局渣打饼行,以及同类的墨茉点心局,也获得了红杉中国、IDG资本、今日资本等各大VC的青睐,获得了机构数亿元的投入。投资人到处都在抢新消费的项目,2020年6月诞生的墨茉点心局,在一年内就跑完了五轮融资,传闻其单店估值已达1个亿,疯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创投圈还流传着一个听着像是段子的故事:河北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驴肉火烧店被资本盯上了。四五家资本同时找到老板,希望能帮他“做大做强”。这让老板心生恐惧,看不懂也搞不明白这些蜂拥而上的资本到底想干什么?
热情退却后的“裸泳”
转折发生在去年7、8月份。
7月国家发布“双减”政策,对在线教培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也给疯狂的资本当头一棒,让它们有所收敛,开始观望起来。接下来,某些新消费品牌糟糕的市场表现和远达不到预期的销售数据,又给资本浇了盆冷水,让它们清醒了过来。
据烯牛数据显示,2021年7月,新消费行业的融资事件在100起以上,融资金额达到了1348亿元,但从8月起,每月融资项目数量均在100起以下,单月融资额也未超过100亿元。完美日记、泡泡玛特、奈雪等新消费品牌上市后被腰折的股价,也让资本们意识到,新消费或许“没那么简单”。
新消费上市公司公开的财报让人看得心惊: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的财报显示,2021年Q4逸仙电商收入同比下降221%,至1528亿元;净亏损475亿元。逸仙电商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将下跌35%-40%至867亿元-939亿元。
疯狂砸广告、买流量,换来的却是持续亏损。2021年,逸仙电商实现营业收入5840亿元,销售和营销费用却花了4006亿元,净亏损达到1547亿元。
其它新消费品牌也类似。为了在社交媒体上保持讨论度,除了推新品之外,就是在小红书、微博、大众点评、抖音等的平台上不断投放硬广、软文和植入,花费大量营销费用以换取话题和热度,但直接转化的效率并不乐观。
谁会一头扎进看不到尽头的赔本生意里?
于是越到年底,资本对新消费的投入越显“吝啬”,硬 科技 也取代新消费成为了风口。
据IT桔子不完全统计,2022年1月份,国内新消费品牌融资事件为65起,较2021年12月的89起环比下降了27%。2月,国内新消费行业共发生了61起融资交易事件,较上月又少了4起。
内卷挤泡沫
资本逐渐“断供”,对以奶茶为代表的新消费浪潮产生的影响和后劲也在逐渐显现,裁员、降薪、关门层出不穷,一幕幕断臂求生的戏码不断上演。
2月中旬,星巴克、瑞幸等宣布涨价的同时,高端茶饮们却开始了降价。
2月26日,喜茶开始降价“告别3字头”,并承诺今年内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类新品,现有产品在今年内绝不涨价。调价后,除了个别城市限定产品、周边产品,以及LAB店、手造店少量产品外,喜茶主流门店的产品价格已全面低于30元,且售价在15-25元的产品占据全部产品的60%以上。其中“纯绿妍茶后”和“美式咖啡”调价后的价格仅为9元。
乐乐茶、奈雪的茶也在跟进。
3月3日,乐乐茶宣布推出去酪酪的大口鲜果茶系列和去料料的鲜萃茗茶系列,价格控制在20元以下。
3月17日,#奈雪大幅降价10元#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欢迎”并希望奶茶品牌们能“卷得更厉害些”。降价之后,奈雪也告别了“3字头”,旗下产品最低9元起,并推出9-19元的“轻松”系列,承诺每月上新一款低价产品。
《2020-2021中式新茶饮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有57%的受调消费者能接受10-15元的奶茶,269%的消费者能接受15-20元的奶茶,而能够接受20-30元、30元以上奶茶的消费者仅仅有64%,此外还有94%的消费者能接受10元以下的奶茶。
以喜茶、乐乐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高端新茶饮下调价格,显然是瞄准了更广阔的消费人群。
在高端奶茶降价的情况下,陈慧发现,茶饮店的状况似乎也没有那么坏。广州街头又冒出了许多新的奶茶店,光是在北京路周边就有四家“茶救星球”,几乎每走几步就能看见一家“手打柠檬茶”。
一边是“带头大哥”下调价格,一边是如雨后春笋般一茬接一茬出现的茶饮店。小投入、不算高的门槛、可观的利润空间,让很多人在创业时依旧把目光投向了茶饮。奶茶赛道的泡沫,似乎还有很多可以挤出来的空间。
如何构建“护城河 ”?
“开店做奶茶不一定赚钱,但你如果有一个奶茶品牌,发展加盟连锁、收加盟费和服务费那就是稳赚!”来自“奶茶第一县”广西平南县的山哥说,他的平南老乡的奶茶店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到了东南亚,“一年赚几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加盟费、管理费都不足为奇……”
事实上,茶饮品的制作工艺、原料都相似,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每个品牌、每家门店或许都会有那么一两样招牌产品,但容易复制出外观、口味都大同小异的产品。“奶茶再怎么样,无非是原料用得好一点、新奇一点,把奶茶粉换成茶叶现煮,把果汁换成了鲜果现切,用价格高的动物奶油,再往上也没有什么空间了。”山哥说。
于是,除了继续研发新产品,开发新的业务线,打造更多的爆款,新消费品牌们也在通过投资并购,完善自身的业务版图。喜茶、茶颜悦色、蜜雪冰城在开店的同时,开始投资其它的茶饮品牌,尤其是喜茶,投资范围还涉及到了预调酒、植物奶和大热的Seesaw咖啡;而同为新消费品牌典型代表的完美日记、泡泡玛特也同样在不停地向外撒钱,围绕自身主业生态投资周边领域;而元气森林也从“轻”资产转向了“重”资产,开始投资设厂
它们都希望能找到新的增长点,缓解品牌在股价及增长上的焦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能有更足的底气和更强的生命力。
曾经投过钟薛高、大希地、叮叮鲜食、熊猫不走蛋糕等项目的头头是道基金管理合伙人姚臻认为,大量机构的进入、一个个融资案例,让消费赛道看上去特别热闹的同时,也给企业带去不少错觉,想要把融到的钱尽快花掉去融下一轮。大量的资金都流向了花钱最方便的流量,忽略了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过去花1块钱就能做到5块钱的销售额,今天却要花4块钱才能做到,这能不亏吗?”
最终,靠流量建起的高楼,很快就见了顶,品牌因为没能构筑出核心壁垒,很容易就会“凉凉”了。
不过,对新消费品牌们来说,资本的熄火并不是坏事,对挤破行业的泡沫利大于弊。长远来看,整个行业不再受流量和资本驱动,反而会推动消费者、产品、品牌以及供应链层面的全面成长,继而形成整个行业螺旋式的迭代上升。
好在,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品牌已经意识到:依靠挖掘流量和互联网营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如何跟传统消费企业巨头竞争,是它们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
红杉、腾讯、高瓴都对国内CRM市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投资,中国TOB市场之所以没有诞生一家巨头,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资本在这方面的投资比较谨慎。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三大资本在国内CRM领域投资网比较复杂,国内有超过30多家CRM企业都进行了三次融资。
在受到国际形势=和中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国外 To B巨头公司解散了中国区团队,也就意味着国外巨头推出中国tob市场。这家软件服务公司选择退出中国市场主要是受的中美竞争关系影响,作为外企并不适应中国本土市场和政策环境。这家巨头公司的退出,也并不意味着国内toB市场发展前景不好。相反在国际背景下,本土CRM公司发展机遇更大。就目前国内CRM里面现状来看,相关企业一直在稳步向前。
值得注意的国内有30多家CRM企业,已经完成了三次以上融资。在资本眼中,这些CNN企业无疑是具有很大投资潜力。比如明略科技公司、慧策公司、有赞公司、智齿科技公司等国内CRM行业公司都非常受资本青睐。除了上述综合性CRM公司之外,同时还有垂直性企业完成了多轮融资,比如提供数字商业云服务的云徙科技、提供医药营销技术解决方案的医百科技等公司。
据统计,在这30多家获得三个以上融资的CRM公司,其背后的资本有150多家。虽然目前整体来看国内CRM里面投资情况比较好,但是红杉、腾讯、高瓴作为三个投资巨头,三者在国内toB的投资网非常错综复杂,这也间接导致了中国土地市场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立群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