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担任秦孝公的国相,为秦国开启了帝王之业。 含义是打下统一的基础。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 变法图强。
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出处:汉代王充(《论衡·书解篇》):“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能力训练# 导语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通过不同环境,不同遭遇下的二十四个孝子行孝时所编录的一本书。那么,关于二十四孝有哪些呢?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参考!
1关于二十四孝有哪些呢?
二十四孝有:
1、孝感动天。
2、戏彩娱亲。
3、鹿乳奉亲。
4、为亲负米。
5、啮指痛心。
6、芦衣顺母。
7、亲尝汤药。
8、拾葚异器。
9、埋儿奉母。
10、卖身葬父。
11、刻木事亲。
12、涌泉跃鲤。
13、怀橘遗亲
14、扇枕温衾。
15、行佣供母。
16、闻雷泣墓。
17、哭竹生笋。
18、卧冰求鲤。
19、扼虎救父。
20、恣蚊饱血。
21、尝粪忧心。
22、乳姑不怠。
23、涤亲溺器。
24、弃官寻母。
2《二十四孝》全文
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於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於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嚐。
三、啮指心痛:周/曾参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囓,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闵子骞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後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後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後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於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锺,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七、鹿乳奉亲:周/郯子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汉/江革
後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汉/陆绩
後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唐夫人
唐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吴猛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王祥
晋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於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郭巨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杨香
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於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後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馀。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後,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齐/庚黔娄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於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蔡顺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有诗为颂。
诗曰︰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
十九、扇枕温衾:汉/黄香
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有诗为颂。
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二十、涌泉跃鲤:汉/姜诗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供食之。後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舍侧甘泉出,朝朝双鲤鱼。子能恒孝母︰妇亦孝其姑。
二十一、闻雷泣墓:魏/王裒
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於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有诗为颂。
诗曰︰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二、刻木事亲:汉/丁兰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则出血。木像见兰,又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出弃之。有诗为颂。
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如在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帏。
二十三、哭竹生笋:三国/孟宗
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有诗为颂。
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二十四、涤亲溺器:宋/黄庭坚
宋黄庭坚,号山谷,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体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有诗为颂。
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事孝亲。不辞常涤溺,焉用婢生嗔。
3二十四孝介绍
1、《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2、二十四孝,讲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鲁迅先生当年曾经点评过二十四孝图,他说,有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还有的,会让人非常反感。
3、郭居敬,字仪祖,元尤溪县广平村(今大田县广平镇)人。博学好吟咏,不尚富丽,与仲凡、仲实俱以诗名。性至孝,事亲左右承顺,备得其欢心,居丧哀毁尽礼。尝集虞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赓之以诗,用训童蒙。时虞集、欧阳玄荐之,固辞不起。著有《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百香诗集》。
4、《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刊行后,得到广泛流传,成了元明清以来儿童的启蒙教材、一本广受欢迎的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核心的经典,而且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周边国家,成为其国民“孝”行教育的教材。郭居敬是一位影响世界文化的历史名人。
4二十四孝人物时间
虞舜(上古)
汉文帝(西汉)
曾参(春秋)
闵损(春秋)
仲由(春秋)
董永(东汉)
郯子(春秋)
江革(南朝梁)
陆绩(三国)
唐夫人(唐朝)
吴猛(晋朝)
王祥(晋朝)
郭巨(晋朝)
杨香(晋朝)
朱寿昌(宋朝)
庾黔娄(南齐)
老莱子(春秋)
蔡顺(汉朝)
黄香(东汉)
姜诗(东汉)
王裒(西晋)
丁兰(东汉)
孟宗(三国)
黄庭坚(北宋)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加了些外国的名言 呵呵
如果秦国没有出现秦孝公,秦国仍然会崛起,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
一、秦国在秦献公时期已经开始崛起,开启了变法,开始插手中原事务秦献公时期,秦国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人殉制度,吸引外国人口入秦,限制贵族权利、加强君主集权等等。虽然效果没有后来商鞅变法那么明显,但秦国国力已经在恢复、上升。就算没有后来的商鞅变法,秦国自发的变法活动仍然会进行下去,大概率不会那么彻底,但崛起的步伐不会中断。
秦献公晚年,经过几次战争,已经开始插手中原事物,秦国的影响力大增,改变了之前几百年封闭落后的状态。沿着这个轨道走下去,秦国早晚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二、随着齐国、韩国的崛起,魏国重心东移,秦国压力大减商鞅变法前后,齐国启动了邹忌变法,韩国启动了申不害变法,不久之后,两国的实力大增。秦国宿敌要想继续保持中原霸主之位,国家重心必然会向东部转移,如果继续在西部和秦国纠缠,是没什么前途的。
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魏国没怎么把秦国放在眼里,一心想统一三晋,维持霸主之位。魏国先后攻打赵国、韩国,就是想先统一三晋,再统一天下,结果天不遂人愿,都以失败而告终。
魏国实力大减,秦国少了最大的敌人,随后崛起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三、秦国上下有强烈的战斗意志、扩张野心,不会沉沦秦国地处西陲边界,长期与戎狄为邻,不管是秦国公室,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着倔强的战斗意志,不屈的战斗精神。
我们以秦孝公招贤令中痛骂的秦惠公为例,算是很不成器的,但实际怎么样呢?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率五十万大军进攻河西,希望夺取被魏国侵占的河西之地,只是很不幸,对手是名将吴起,最终失败了。敢和吴起干仗,虽败犹荣,绝不是什么丢人事。
战败后的秦简公沉沦了吗?没有!两年后,继续战斗,南下进攻蜀国,攻占了南郑。
综上所述,如果秦国没有出现秦孝公,秦国仍然会崛起,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
翟教授专题讲座观后感
近日观看翟鸿桑国学应用大师的讲座,他站在“天人合一”的境界引导人们。锻炼企业***的个人价值,自我提升以及管理实践,体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真实感受。在惟妙惟肖的演讲中让人感悟着天道,地道,人道,商道和王道。
第一讲修养篇所阐述的是指口乃心之门户,即指一个人嘴里说的必定是他心里所想,否则则是口是心非。相随心生,即指一个人的面相大多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善良目光明亮而清澈,而有些人看起来很阴暗,很圆滑的样子。
翟教授传递给我们有些东西是可以替代的,唯有人的格局,人的胸怀和人的境界是不可替代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哪怕每天仅仅改变百分之一。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笑,就像阳光,不仅给别人更会给自己带来灿烂的心情。哈弗大学的一则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人的第一印象中,55% 来自肢体语言,37%来自声音,8%来自说的内容。据说韩国,日本还专门开设了培训微笑的机构,可见良好的人际沟通笑容是多么的重要。人际沟通中最大的禁忌就是一脸死相,默默的在心里念道:永远不要做情绪和气氛的污染者,永远不要做个扫兴的人。
第二讲心态篇,心态即是心理状态。***具备的心态,喜悦心,其中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志向),正语(正确的语言),正精进(具足勇气,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念头)。
世间万事万物,你可用两种观念去看它,一个是正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的,消极的,这就像钱币,一正一反;该怎么看,这一正一反,就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自己的想法。好的心态可使人快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消极的心态则使人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烦恼与欢喜,成功和失败,仅系于一念之间,这一念即是心态。
心态决定很多方面。
事情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们。难道不是吗?!
第三篇孝道篇角色就是人格。孝顺的孝字,加个文化的文,这个字就念教,不孝不教,比尔盖茨说“人世间最不能等得莫过于孝敬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翟教授其实再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无论现在的我们怎样,将来的我们如何,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就是人格。
第四篇交友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多见闻广博,就是知识面渊博。拥有这样的朋友将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当然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人无完人,多发现身边人发光的一面。而别人身上的不足或许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多一份包容将会多一个朋友,多一个朋友将会多一条路。
第五篇管理篇,得其时,当其位。领导就是领袖和导师。领导者的价值体验在把追随者培养成***。一个好的***具备1,生命取向要高;2生命体验要深;3生命能量要强。除此之外,首先要明白沟通没有错与对,只是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要有同理心去认可别人,认同别人的同时更容易看清自己。一个企业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培养精神财富,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的核心文化。一个好的领导者会拥有赞美心,因为赞美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同时赞美会让对方把正确的事情坚持的做下去。自我沟通,自我审视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很多时候,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总是责怪别人怎么样怎么样而从自身寻找原因了吗!最后化小爱为大爱,具备利他心。利他心能够把自己放在他人的地位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知天道,明人道,再开启商道。
翟教授的精彩演讲使人受益匪浅,让我们获得了新的定位,新的思考。
冬十月乙酉,以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与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高岳,潘相乐讨渊明。十有一月,大破之,擒渊明及其二子瑀、道,将帅二百余人,俘斩五万级,冻乏赴水死者不可胜数。十有二月乙亥,萧渊明至阙,帝御阊阖门让而宥之。岳等回师讨侯景。是岁,高丽、勿吉国并遣使朝贡。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岳等于涡阳大破侯景,俘斩五万余人,其余溺死于涡水,水为之不流。景走淮南。己未,齐文襄王来朝,请以寒山获士赐百官及督将等,各有差。二月己卯,萧衍遣使款阙乞和,并修书吊齐文襄王。文襄王还晋阳。三月癸巳,以太尉、襄城王旭为大司马,以开府仪同三司高岳为太尉。辛亥,以冬春亢旱,赦罪人各有差。
夏四月甲子,吏部令史张永和、青州人崔阔等伪假人官,事觉,纠检,首者六万余人。秋八月甲戌,以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为大行台,与太尉高岳、司徒韩轨、大都督刘丰等讨王思政于颍川,引洧水灌其城。九月乙酉,萧衍遣使朝贡。
冬十月戊申,侯景济江,推萧衍弟子临贺王正德为主,以攻建业。是岁,高丽、室韦、蠕蠕、吐谷浑国并遣使朝贡。
七年春正月戊辰,萧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以钟离内属,封兰陵郡开国公、吴郡王。三月丁卯,侯景克建业,还以萧衍为主。衍弟子北兖州刺史、定襄侯萧祗,相谭侯萧退来降。衍江北郡国皆内属。
夏四月,大行台慕容绍宗、大都督刘丰遇暴风,溺水死。甲辰,诏以齐文襄王为相国、齐王,绿綟绶,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长乐、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间五郡,邑十五万户,余如故。王固让。是月,侯景杀萧衍,立子纲为主。五月,齐文襄王师众自邺赴颍川。六月丙申,克颍州,擒宝炬大将军、尚书左仆射、东道大行台、太原郡开国公王思政,颍州刺史皇甫僧显等,及战士一万余人,男女数万口。齐文襄王遂如洛州。
秋七月,齐文襄王至自南讨,请宥思政之罪。八月辛卯,诏立皇子长仁为皇太子。齐文襄王薨于第,秘不发丧。癸巳,大赦天下,内外百官并加二级。甲午,齐王如晋阳。
冬十月癸未,以开府仪同三司、咸阳王坦为太傅。甲午,以开府仪同三司潘相乐为司空。十有二月甲辰,吴郡王萧正表薨。己酉,以并州刺史彭乐为司徒。是岁,蠕蠕、地豆于、室韦、高丽、吐谷浑国并遣使朝贡。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为齐文襄王举哀于东堂。丁卯,诏赠齐文襄王假黄钺、使持节、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齐王玺绶,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轻车介士,备九锡之礼,谥曰文襄王。戊辰,诏齐王为使持节、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食邑一万户。甲戌,地豆于、契丹国并遣使朝贡。二月甲申,葬齐文襄王,车驾祖于漳滨。庚寅,以尚书令高隆之为太保。三月庚申,进齐郡王爵为齐王。
夏四月乙巳,蠕蠕遣使朝贡。五月甲寅,诏齐王为相国,总百揆,封冀州之勃海、长乐、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间、高阳、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万户,备九锡之礼;以齐国太妃为王太后,王妃为王后。丙辰,诏归帝位于齐国,即日逊于别宫。
齐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时年二十八。三年二月,奉谥曰孝静皇帝,葬于漳西山岗。其后发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帝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齐文襄王嗣事,甚忌焉,以大将军中兵参军崔季舒为中书黄门侍郎,令监察动静,小大皆令季舒知。文襄与季舒书曰:"痴人复何似痴势小差未"帝尝与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帝曰:"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文襄尝侍饮,大举觞曰:"臣澄劝陛下酒。"帝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脚朕!"文襄使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明日,文襄使季舒劳帝,帝亦谢焉。赐绢,季舒未敢受,以启文襄,文襄使取一段。帝束百匹以与之,曰:"亦一段耳!"帝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常侍侍讲荀济知帝意,乃与华山王大器、元瑾密谋,于宫内为山,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门,门者觉地下响动,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宫,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将杀诸妃嫔。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关于我我尚不惜身,何况妃嫔!"文襄下床叩头,大啼谢罪。于是酣饮,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见烹于市。及将禅位于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琛等求入奏事。帝在昭阳殿见之。旭曰:"五行递运,有始有终。齐王圣德钦明,万姓归仰。臣等昧死闻奏,愿陛下则尧禅舜。"帝便敛容答曰:"此事推挹已久,谨当逊避。"又云:"若尔,须作诏书。"侍郎崔劭、裴让之奏云:"诏已作讫。"即付杨愔,进于帝,凡十条。书讫,帝曰:"将安朕何所复若为而去"杨愔对曰:"在北城别有馆宇,还备法驾,依常仗卫而去。"帝乃下御座,步就东廊,口咏范尉宗《后汉书赞》云:"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所司奏请发,帝曰:"古人念遗簪弊履,欲与六宫别,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犹陛下之天下,况在后宫。"乃与夫人妃嫔已下诀,莫不欷歔掩涕。嫔赵国李氏诵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皇后已下皆哭。直长赵德以故犊车一乘候于东上阁。帝上车,德超上车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顺人,授位相国,何物奴,敢逼人!"赵德尚不下。及出云龙门,王公百僚衣冠拜辞。帝曰:"今日不减常道乡公、汉献帝。"众皆悲怆,高隆之泣洒。遂入北城下司马子如南宅。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随。帝后封太原公主,常为帝尝食以护视焉。竟遇酖而崩。
《魏书》北齐·魏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