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这是一首题画诗,熙宁十年(1077)作。入宋以来,以诗题画之风大盛,其中最杰出的题画诗作家则是苏轼。他的题画诗形象生动,情景逼真。他知画善画,尤其赏识唐代画马名家韩干。这首《韩干马十四匹》是七古中题画名篇。
苏轼题诗的这幅画已不复见。据南宋楼钥《攻媿集》卷三《题赵尊道〈渥洼图〉》诗序说,他见到的韩干这幅名画的临本,是与苏轼同时的大画家李公麟临摹的,并将苏轼此诗题于其后。临本中的马是十六匹。韩干图中是十四马,还是十五马、十六马后人存疑。然细读苏诗,图中马实为十六匹,诗题标“马十四匹”,当为偶然的笔误。
这首诗写画中群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诗的开头四句分三对写了六马。首句二马为一对,即写出了两匹骏马腾骧八蹄在前并驱疾驰之气势。第二对活现在诗人笔下的是首尾皆齐,高低相同,齐步并行的二马风姿。诗人紧紧捕捉住这二马“宛颈”、“鬃尾齐”的特点,以显露它们的风韵。“宛颈”,曲颈的意思。此四马各因奔蹄,鬃尾相类而分为两对,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还有两匹分两句各写一马,组成第三对:一马用前腿担负全身的重量,双举后蹄;另一马边退避,边长嘶。“双举后”在此并非故意举蹄踢后马,想来是兴奋不已的表现。因为这是已经过了河的马,于奔驰之中显得十分高兴,更何况它们又是生活在一起的群马。另一匹在其后,猛见此状,相距又近,误视前者无礼,故边退避,边鸣嘶用以自卫。这犹如刚泅水上岸于奔跑之中嬉戏玩耍的孩童。诗人的妙想使另具个性的二马神态活现,画面充满生气。
写完六马,诗人笔锋一转,在通首对马的叙写中,横插了“老髯”两句,这是别具一格的布局和诗的章法,是以曲避直的写法。由写马转到写人,其实写人还是为了写马:奚官“骑且顾”的“骑”字岂不点明他胯下也有一匹马吗第七匹马自然出现了。这“顾”字不仅写养马的役人“老髯”闻马鸣而左“顾”右盼,还意味着他瞻前顾后,照应马群。作者既把图中马分为前六后九的两群,又加上被“骑”的第七匹,巧妙地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画的整体。“前身作马通马语”一句想象丰富,构思独特。诗人极为赏识韩干以厩马为师,因此画家笔下的奚官能听懂马“鸣嘶”的含义。“通马语”三字恰切而生动地刻画了奚官对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马群的亲切感情,且“前身作马”更强化了“通马语”,进而又突出了“顾”字:奚官自然会提醒“双举后”的第五马,关心“长鸣嘶”的第六马。
“后有八匹”两句总写正在渡河的八匹马。将无声的、静止的画面变成了有声的、活动的诗境。这一“后”字,点明了画图上前后两群马的方位:七匹在前,早已过河驰骋彼岸;“饮且行”的后八匹要过河,而且边饮边行势必有先有后。于是总写之后又分写。济,渡河的意思。“既济”和“欲涉”姿态各不相同。有刚好上岸的,作“出林鹤”那样昂首的姿态;有正要渡河的,象啄食的鹤那样低头下水的神态。这两句用鹤比喻马,富于想象,笔触生动,加深了画面的诗的意境。四句诗有合有分,错落变化叙写了八马。“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应在“饮且行”的八马之列,因其“不嘶不动”,与众不同,独立不群,故为第十六匹。诗人单独用笔,突出其“尾摇风”的气稳意定的神骏英姿,这正好说明它是“马中龙”。
从十六匹马的叙写中,可以看出诗人突出了韩干画马不是“徒摹形似”、死板的描头画角,而是画出马的活生生的动态和骨气风神,因此诗人赞扬“韩生画马真是马”,同时又认为此诗是自己得意之作,紧接着自赞“苏子作诗如见画”。结尾两句互文见义,句意直承“韩生”两句而来。发其感慨,意味深长,耐人寻思。
全诗运用多姿的笔法,写出了十六匹马的神形动作及其活动背景。这不仅显示了诗的章法错综绝妙,也展示出韩干构图之妙。诗人之作也实为巧夺画功。如果借用其自赞——“苏子作诗如见画”来评价他这首诗,当是十分恰当的。
韩公《人物画记》,其叙马处云:“……凡马之事二十有七焉。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秦少游谓其叙事该而不烦,故仿之而作《罗汉记》。坡公赋《韩斡十四马》诗……诗之与记,其体虽异,其为布置铺写则同。诵坡公之语,盖不待见画也。(洪迈《容斋五笔》卷七)
韩子《画记》只是记体,不可以入诗;杜子《观画马图诗》,只是诗体,不可以当记。杜韩开其端,苏乃尽其极。叙次历落,妙言奇趣,触绪横生,嘹然一吟,独立千载。(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叙十五马如画,尚不为奇,至于章法之妙,非太史公与退之不能知之。故知不解古文,诗亦不妙。放翁所以不快人意者,正坐此也。起四句分叙写。“老髯”二句一束夹,此为章法。“微流”句欲活。“前者”二句,总写八匹。“最后”二句补遒足。“韩生”句,前叙后议。收自道此诗。直叙起,一法也。序十五马分合,二也。序夹写如画,三也。分合叙参差入妙,四也。夹写中忽入“老髯”二句议,闲情逸致,文外之文,弦外之音,五妙也。夹此二句,章法变化中,又加变化,六妙也。后“八匹”,“前者”二句忽断,七妙也。横云断山法,此以退之《画记》入诗者也。后人能学其法,不能有其妙。(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一个有才华的人肯定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很受欢迎,能被人喜欢,而一个有才华的男生也应该有一个有才华又好听的名字。这样的名字应该如何命名?
用“有才”这个词给有才华的男生命名
很多家长都想给孩子起个有才气的名字,那么直接的办法就是用有才气的词。用这些词给男生起名字就很好了。如果一个男生的名字中含有才子的字眼,会给人一种文化感和内涵感。这是一个好名字,可以得到高分。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可以用“伯、蔡、华、薛、司、牟”等词语来命名,可以体现孩子的聪明才智和杰出成就,寓意很好。
以一个天才少年的名字来纪念他的父母。
父母在给男孩取名时,总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给男孩取名很好,可以表达父母的期望和希望。根据父母的寄托和向往给一个男孩取名,可以给一个很深的名字。不仅如此,名字的寓意也很好,能有才气和内涵的感觉。如果家长希望男孩平安健康成长,可以用“安”字来命名,希望孩子将来既聪明又勇敢。给他们起名叫“智勇”就很好了。
以植物命名天才男孩。
自然界中植物随处可见。它们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也很茂盛,很有活力。就像柏树和桦树一样,都是挺拔的,枝叶也很茂盛。参考这几个方面来命名就很好了,能起个好听的名字。想给男孩起个好名字的家长,不妨用植物的名字,能给人一种清新有才的感觉,也很符合男孩的性格特点。
一个男孩叫杜的个案研究
最佳名字:杜艳军
词语的含义:
颜:指有才能有德行的杰出人物,象征着才华、正直、名利、成功、昌盛。用作人名,意为杰出、诚实、吉祥、成功;君:本义:君主。在封建时代是指帝王。指支配、统治、高贵、高贵、品德高尚的人。如君子。用作人名时,表示皇家风范、尊严和正直。
节奏字体:
杜艳军的读音有d,Yan,jn,声调有降调,降调,降调,降调,悠扬,朗朗上口。字体: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下结构,字体美观,笔画搭配合理,利于书写,美观。
八字离别:
八字强,八字喜“火”,“火”是此生的“喜神”。五行是以火的文字命名的。
杜男生的名字有什么过人之处?
1)杜、杜、杜慕瑞、杜经纬、杜诺希
2)杜尚乐、杜韩浪、杜中提琴、杜红伟、杜硕申。
3)杜牧夫、杜景辉、杜牧瑞、杜申瑞、杜
4)杜小提琴,杜沈木,杜华牧,杜金濠,杜洪倩
5)杜、杜、杜慕威、杜
6)杜靖宇、谢、杜牧飞、杜、杜申佳
7)、杜尊豪、杜慕石、杜郎威、杜坤宏、杜
8)杜、杜洪初、杜慕豪、杜、杜景洪
生平
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
①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19岁,倚声填词;到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段玉裁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夥,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为长短句”,“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认为“自珍以弱冠能之,则其才之绝异,与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怀人馆词序》)。这可以说是对龚自珍20岁以前学习的概括总结。
②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十五年(1810),龚自珍19岁,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二十三年(1818)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次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入仕,为内阁中书。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他写出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嘉庆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伫泣亭文》及诗集一册请教“吴中尊宿”王芑孙。王认为他“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谱外纪》)。同年,他开始戒诗。今存这时期诗,有《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岁至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38岁。在此期间,他仍为内阁中书。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人府主事。改为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这类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鸦片战争第二年。这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写出许多著名评论,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历史、哲学论文如《古史钩沉论》等。也有不少文学散文名篇,如《捕蜮》、《书金伶》、《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杂诗》等,也都是这时期作品。龚自珍墨迹政治学术思想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
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梁启超说:“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对时代的危机,不止是敏锐地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龚自珍处在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艰苦、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他最初接受的是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的正统派考据学。但他冲出考据学的藩篱,不为家学和时代学风所囿。在现实社会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的启发下,他以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研究现实。在《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文中,他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平均篇》指出了贫富不均所造成的社会败坏现象及其危险的后果:“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提出“均田”的改革主张,要求“贵乎操其本源,与随其时而剂调之”,“挹彼注兹”,平均贫富。在《尊隐》中,他隐晦曲折地表现出对农民起义的大胆想象和热情颂扬,向往着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彻底的。后来他看到均田制是办不到的,又作《农宗篇》。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百亩,小宗、群宗二十五亩,其余闲民为佃农。其目的是“以中下齐民,不以上齐民”,建立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由于未能突破封建阶级的根本立场,因此,他在《农宗答问第一》及《农宗答问第四》中又肯定大地主的地位。
龚自珍到30岁前后,在学术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从对正统派考据学严历地批判到坚决抛弃考据学,接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从刘逢禄学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但他肯定考据学的有用的部分;同时也批判今文经学杂以谶纬五行的“恶习”,而主张“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从此他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密切地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联系,研究的课题更为广泛。他“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研究地理学,而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撰《蒙古图志》,完成了十之五六;对现实政治社会问题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写《西域置行省议》和《东南罢番 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巩固西北边疆。随着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的增长,以及政治、学术思想的逐渐成熟,他深入探讨了天地万物以及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并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以及当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观。他说:“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则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钩沉论二》)这里有前辈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影响,但比章说更扩大、通达、完整,更有科学性和战斗性。他把古代的一切历史文化的功罪完全归结到史官,并以当代的史官即历史家自任。他认为史官之所以可尊,在于史官能站得高,从全面着眼,作客观的、公正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这实际是要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应用《春秋》公羊学派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尊史”的口号下,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作全面的批判。这就是他在《尊隐》里所尊“横天地之隐”的具体化。与此同时,他继续不断地关心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不断地提出批判和建议,始终没有与庸俗官僚同流合污。道光九年(1829)殿试《对策》中,他肯定经史的作用,更指出经史之用必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经史之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对现实问题,特别关切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要求皇上“益奠南国苍生”,“益诫西边将帅”。同年十二月,有《上大学士书》,建议改革内阁制度。他对腐朽的官僚机构和庸俗官僚深恶痛绝。道光十二年(1832)夏,又有手陈“当今急务八条”,其中之一就是“汰冗滥”(《己亥杂诗》自注)。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海口查禁鸦片,他作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向林则徐“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主张严禁鸦片,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主张和外国作有益的通商,严格禁止奢侈品的输入;并驳斥了僚吏、幕客、游客、商贾、绅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论调。在中英鸦片战争发生后,江苏巡抚梁章巨驻防上海,他在丹阳书院于暴死前数日写信给梁“论时事,并约即日解馆来访,稍助筹笔”(梁章巨《师友集》卷六《仁和龚定盦主事》条),表示希望参加梁章巨的幕府,共同抵抗英国侵略者,更表现出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坐耗苍茫想,全凭琐屑谋”(《撰羽林山馆金石墨本记成,弁端二十字》)。有时想以“搜罗文献”自慰,“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甚至想“发大心”,寄幻想于佛教,以求超世间的解脱。但他爱祖国,关心现实,无法排除“外缘”,终于成不了佛教徒。龚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说,虽然他的批判不彻底,改良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现实统治为“衰世”,为“日之将夕”,确信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也是始终一贯的。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一生中因为政治改革而不得不退隐
[编辑本段]文学创作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说,“曰圣之时,以有用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语在斯,求文学之美,岂不在斯”(《同年生吴侍御杰疏请唐陆宣公从祀瞽宗……》)。指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文章、诗歌都和史有源流的关系。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经》是史官采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七》)。因此,选诗和作史的目的,都是“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进行社会历史批评。所以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清议”或“评论”,“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杂诗,己卯目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佐评论”(《夜直》)。从这一诗论观点出发,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动机是由于“外境”即现实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与江居士笺》),不得不然。而创作方法则和撰史一样,应利用一切历史资料(《送徐铁孙序》)。龚自珍的诗和他的诗论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政治家的诗。他从15岁开始诗编年,到47岁,诗集共有27卷。他很珍惜他的少作,“文侯端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己亥杂诗》)。这些“精严”而“字字真”的少作,虽然都已失传,但当时却是针对政治腐败和官僚庸俗的“伤时”、“骂坐”之作,被一般文士视为“大不可”的。因此他又曾几次戒诗。
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秋天,他开始戒诗,次年夏因考军机章京未被录取,赋《小游仙》15首,遂又破戒。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编了两卷《破戒草》后,又发誓戒诗,“戒诗昔有诗,庚辰诗语繁”正是愤慨于他的诗不能为腐朽庸俗社会所容忍。所以后来他又破戒作诗。龚自珍诗今存的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内容仍是“伤时”、“骂坐”。道光五年的一首《咏史》七律是这类诗的代表作。诗中咏南朝史事,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险恶统治,庸俗苟安,埋头著书,“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诗末更用田横抗汉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文士的用心:“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又如道光六年(1826)所作七律《释言四首之一》,愤怒反讥庸俗官僚对自己的诽谤,“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辛辣嘲弄朝廷大官僚对自己的嫌弃,“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劳上相损宵眠”。晚年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害,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如“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龚自珍更多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的《夜坐》七律二首,“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在沉寂黑夜的山野景观中,寄托着诗人清醒的志士孤愤,抒发着对天下死气沉沉的深忧。道光六年的《秋心三首》七律,“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深深为边塞形势担忧,感慨仗剑报国的志士无多,更缺少知音的同志。他常常用“剑”和“箫”、“剑气”和“箫心”来寄托他的思想志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对于自己的志向抱负不能实现,深为苦闷。在“抛却湖山一笛秋,人间天地署无愁”(《梦中作四截句》)的现实环境下,诗人除了抒发感慨、纵横议论之外,回忆值得留恋的快乐的过去,幻想现实之外美妙的境界和世界,乃成为诗人思想中一种必然的发展和出路。因此,在诗人的许多作品中表现了重重矛盾。作于道光元年的《能令公少年行》一首七言古诗相当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思想中的矛盾。诗中有逃向虚空的消极因素,更多的积极意义在于诗人对无可奈何的现实社会环境的极端厌恶和否定,因而在《己亥杂诗》“少年尊隐有高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二诗中,他确信前所未有的、巨大时代变化必然到来,希望“风雷”的爆发,以扫荡一切的迅疾气势,打破那令人窒息、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编辑本段]龚自珍诗的特点
1,政论、抒情和艺术形象的统一。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2,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天命虽秋肃,其人春气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十五首》),从没落的时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
3,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诗人自觉地运用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自周迄近代之体,皆用之;自杂三四言,至杂八九言,皆用之”(《跋破戒草》)。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杂诗》315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内容无所不包,诗人的旅途见闻,以及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历历如绘,因而成为一种自叙诗的形式。它们可以作为一首诗读。由于作者这种充分地、富于创造性地运用,自然地使七言绝句成为一种最轻巧、最简单、最集中的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题王子梅盗诗图》),诗人是以风格多样化自勉和自许的。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
4,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龚自珍文在当时比诗有名,也更遭到一般文士的非议,目为禁忌,不敢逼视。除几组学术论文外,它们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论文。有些“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学派的观点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如《乙丙之际箸议七》、《乙丙之际箸议九》和《尊隐》等,都是公羊“三世说”的运用。有些则是直接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揭露和批判,如《明良论》;以及各种积极建议的篇章,如《平均篇》、《西域置行省议》、《对策》、《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等。另一类是讽刺性的寓言小品,如《捕蜮》、《病梅馆记》等。还有许多记叙文,记人、记事、记名胜、记地方,如《杭大宗逸事状》、《书金伶》、《王仲瞿墓志铭》、《书居庸关》、《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等,内容不同,都富有现实意义。
[编辑本段]龚文的表现方法
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龚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如〔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凤凰台上忆吹箫〕《丙申三日》写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浪淘沙〕《书愿》写愿望,略同《能令公少年行》;〔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写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写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但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所谓气体,就是风格,自知缺乏现实社会内容。本集和版本 龚集传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盦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杂诗》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龚自珍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辑《定盦文录》12卷,又考证、杂著、诗词12卷(《定盦文录叙》)。后有《定盦文集》3卷、《续集》4卷,同治七年吴煦刻本。今有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排印《定盦文集》4册,涵芬楼影印《定盦文集》3册,均吴煦本。光绪以来至清末,传本益多,有光绪十二年朱之榛《定盦文集补编》4卷;以“全集”名者,有光绪二十三年万本书堂刻本《龚定盦全集》;有宣统元年国学扶轮社排印本《精刊龚定盦全集》;有宣统元年邃汉斋校订时中书局排印本《校订定盦全集》10卷;有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定盦全集》等。民国以后,有1935年上海襟霞阁本《龚定盦全集》;1935年王文濡编校、国学整理社本《龚定盦全集》;1937年夏同蓝编世界书局本《龚定盦全集类编》等。1959年王佩诤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龚自珍全集》,此本基本上参照邃汉斋校订本编例,分为11辑,第1至第8辑为文,第9、10辑为诗,第11辑为词。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编辑本段]己亥杂诗两首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己亥杂诗
内容: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己亥杂诗
内容:
浩荡离愁白日斜(xia),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道光十九年。这年龚自珍四十八岁。
“吟鞭”句:谓作者要离开北京回南方。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二句:谓花朵虽然、委落尘埃,但仍会化作春泥,培育白花的生长。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编辑本段]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6号小采园内,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开馆。龚自珍,名巩柞,字璱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纪念馆 建于清末,属中式宅院,为清代桐乡人汪维所建“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出生于马坡(婆)巷。龚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学务博览,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革图强,“以朝章国政世情民隐为质干”,“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虽自11岁随父亲去京,久居在外,归杭次数不多,但对家乡眷恋之情在诗中时有流露,“从此与谁谈古外,马婆巷外立斜阳”。1988-1989年,小米园整修后作为龚自珍纪念馆。馆占地约07公顷,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主体是座清代风格的两层楼房,上下五开间,兼有耳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馆内正厅安放龚自珍半身古铜色塑像,四周悬挂沙孟海、赵朴初等名家提写的匾额、楹联。四个展室,陈列了龚自珍生平图文简介、大事年表、史料、龚氏年谱、诗选和后人研究文集等。庭院内小桥流水、假山亭榭,在花木衬托下,富有古典园林的特色。他的作品尤其受老年人喜爱。
[编辑本段]龚自珍之痛
“薮泽无才盗”,是晚清大诗人龚自珍针对当时中国人才极度匮乏所发出的感叹,为此他写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龚自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不到20年,他所“呼唤”的那个“才盗”、那个“杰出的强盗”就诞生了。而此人,正是他的儿子龚橙。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字孝拱,号半伦。中国人讲究“五伦”,可这位龚大公子除了自己的小老婆,别的通通不爱,故自号“半伦”,真是“坦诚”得让人佩服。龚半伦虽放荡不羁,可并非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自幼聪颖,“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少时即“沉酣其中”。
龚半伦虽家学渊源,又有严父亲授,却生性狂傲、喜空谈,世称狂士。为此,龚自珍曾多次劝勉儿子要踏实做学问。可惜,龚半伦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后来他流落到上海,依然放荡不羁,挥霍狎妓。
如果仅仅做一名“狂士”,倒也罢了,偏偏这位龚公子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靠了英国公使威妥玛。龚半伦流利的英语,让这位公使大为惊叹。威氏对他极为赏识,给了他很高的待遇,行动有护卫跟从,月致万金。包括公使本人在内,上上下下都恭敬地称他为龚先生。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龚半伦为洋人效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据《清朝野史大观》、《圆明园残毁考》等载: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龚半伦随英舰北上来到北京后,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随后,他将联军引进圆明园,并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珍宝重器以归,大发横财。然后,就有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还烧得所有的中国人心痛,也让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心痛。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
1、有可爱说到“文无第一”,这个概念比较宽泛,难以定义,但是李唐一代近体诗确实高于后代,而李杜的诗又属同时代最好(不论是技法还是内容
2、有小可爱说李唐是最开放最自由的时代,我斗胆猜他是想说其对外交流和民族融合。
其实赵宋的自由程度不差于唐代,嗯,我是说经济和政治方面
3、关于六朝、五代、隋等的战乱问题,emmm。。。。
瓯北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自工
以及,隋之繁盛,三百年李唐不能及也
4、关于理学对于明清的影响,我。。。
范文正公心里苦啊!徂徕先生心里苦啊!濂溪先生心里苦啊!伊川先生心里苦啊!晦庵先生心里苦啊!
说这么多却有点嘲笑理学的意味了(ಡωಡ)
至于为什么苦,请看陈来先生的《宋明理学》
(吃我这发安利_(:з」∠)_
5、还有小可爱说格律问题,那么几乎不论格律的汉乐府何以与唐诗仍有差距,更不用说南北朝。而且词的格律是配合句式长短变化,实则其格律并比近体诗不简单
那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嗫
——又是——一条——可爱的——分割线——
其实题主问了两个问题:
1、唐诗何以繁盛
2、后世何以不及
下分别简答之
嗯,简答,有什么说得不周到的
(悄悄给我说就好,别让别人看见_(:з」∠)_
其一,唐诗何以繁盛
一言以蔽之: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陈寅恪《李唐世族之推测后记》
陈先生关于隋唐的问题论述极多,且多精妙独到的见解,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考证武昭仪是否处子身入宫一事。而这篇文章中的这句话,几乎概括解释了李唐何以繁盛
想自魏文受禅以来,四百年间,兵燹频仍,天下未有一日安宁。昭烈建汉,孙吴称帝,正始事变,司马夺权,钟会、邓艾,分兵伐蜀,王濬、杜预,铁索沉江,三十年后,八王祸起,数月之中,五胡乱华,白板天子,共治天下,后赵、前秦,投鞭渡河,拓跋、刘宋,各治南北,岛夷、索虏,相诮不休,杨隋二帝,灭齐平陈,突厥纷至,群雄鹰扬(嗯,跑题了,以及,开启说书新特质了
而后终归于李唐一代,这几百年间无数的文化融合,才有了太宗的天可汗之称,也才有如此繁盛瑰丽的结晶
从诗歌方面来看:
1、先秦诗文、八代诗(汉到隋)从内容到技法,都为唐诗提供了极好的模板,而且积累大量经典,令唐人诗歌丰富且含蓄
2、战争迫使文化中心南移(东晋、南朝),文人更多接触江南山水,加之思念故乡,情景交融,故有感而发,文辞细腻
3、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为近体诗基础,其后不断修改,至沈、宋而成形,这种对音韵的探索和修正(读音受时代变化影响极大),令唐诗较前代诗歌更易流传
从思想方面看:
1、两汉经王莽改制,对儒学信心下降,道学逐渐恢复,黄老之学由上到下,上有挥麈谈玄,下有黄巾天师
2、儒术虽不能一家独大,可三礼、经纬之学仍旧不断发展,杜预好读左传,何晏注解论语,都出现了不同思想角度
3、佛教传入中原,历经玄佛合流,梁武兴佛,三武灭佛等大事,其思想也逐渐融入中华文化
从政治方面看:
统治阶级经历从:寒门(曹魏、蜀汉)——世家大族(两晋)——外族(北朝)——中层阶级(齐、梁)——地方土著(陈)的变化,他们信仰不同,手段不同,但最后都汇聚到李唐一朝
由此可见,李唐诗歌的繁盛,是总结了四百年来各方面种种精髓而得,绝非一朝之事,这也是其为何成为繁盛的大一统帝国
其二,后世何以不及
下分朝代试论之
两宋:
默存先生说得好: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宋诗选注 序》
唐人的诗歌达到了一个高峰,有这样好的榜样,即是宋人的幸运,但又是他们的不幸。若说幸运,就像唐人前承八代那样,后来居上,别开生面;若说不幸,就像享受祖宗的荫庇,成了好吃懒做的纨绔。可惜的是,宋诗确走了后一条路
不能否认宋人在诗歌上的成就,却不过是在字眼、句法上变得更工稳、精巧,即使是颇负盛名的江西诗派,也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偏了,他们所谓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及“无一字无来处的诗人”,都是在“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忘了诗歌的源头在于生活
加之近体诗形式延续了三百多年,文人不满足这种限制,逐渐的,一部分转移到词,一部分写起了坳体诗,嗯,说的就是黄山谷(坳体诗虽不是他首创,但他的创作违背了“不以文害义”的初衷)
这里顶着被吐槽的危险ಥ_ಥ但定要非议山谷几句。他自己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杜韩自作此语耳。”他也确实秉持了这种理念,写诗时却生涩晦硬,语言不透明,这不是诗歌需要的含蓄,而是卖弄文学的令人费解,如同他说别人的话——“隔帘听琵琶”——也让江西派的人写诗都像强盗一样,寻着唐人挨家光顾
至于其他的原因,诸如连年的战争、重税、冗官等不必一一细说了
蒙元未尝涉猎,不敢妄议
朱明:
大明的文学深受政治影响,这也无可厚非,看看洪武帝的发家史,你就会明白他为何极其推崇儒教,为何对功臣、文人的态度如此严苛,这也影响到了后来的诸位皇帝
老师在讲明清文学史时说到,其实明朝文学的起点不错,有像宋濂、高启、刘基等等诸多大家,不论他们参与政治与否,但在诗歌方面都颇有建树
然而洪武不看这个,他掌握生杀大权,可以说也因此斩断了大明的文脉,使得很长一段时间文坛沉寂,直到前后七子、王兖州、杨升庵等人才稍稍振起,又岂能比肩盛唐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其他的诸如文体的流变,市场的兴起,小说的日臻成熟等,不能一一详论,有兴趣的小伙伴,咱们(ಡωಡ)
另外,如静安先生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明确实是诗衰、词亡、曲乏的时代,但明人自己觉得,他们的文学代表应该是八股文_(:з」∠)_(明人的八股文写得确实好,不像后来被满清瞎用
满清:
满清不宜多论,非是心存偏见,清人学问在读经解史之中,称之为考据学,然“小学治上天,不过章太炎”。且词的振兴,为文人提供了很好的文学形式,至于诗歌,多是真的多,乾隆名下诗歌两万多首,比八代诗(汉到隋)八百年间存诗还多,唉,不多说了
须要说明的是,晚清到民国之间,出现了很多诗坛大家,诸如龚自珍、散原老人、郑海藏,乃至鲁迅、郁达夫、柳亚子等人,或许是因为中华千年之大变革,他们的诗大多苍劲、浑雄,也成为现代诗人学习的一个方向
我朝:
晚清以来,文学极大丰富,但对于诗歌的学习,不曾停止,今人也依然佳句频出,举诗人李梦唐绝句: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癸未仲春自京回乡》
可垂青史矣
总之,历朝历代好诗、好句众多,虽李唐为最高,也不必像明人那样“诗必盛唐”,读之,学之,高山仰止
今天,历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杜氏宝宝的全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随小编一起看看。
杜也是一个大姓。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如杜甫、杜康、杜如晦等等。除此之外,历代作家、医学家、艺术家的名单上也不乏名人。虽然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是有名的人也不少。那么,给一个叫杜的孩子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比较好呢?怎么给一个叫杜的孩子取个好听的名字,取什么名字会不一样?
1杜女儿名选。
杜青杜雨轩杜初雪易捷奕_杜诺轩杜幼妍杜乔治杜曼杜万青雷枝杜雨蓉杜云涛
杜芳艳杜东玲杜敬民杜同民杜飞奎杜魏璇杜宜欣杜妙月杜小燕杜程依娜杜飞怀杜蓝夫杜诗雨
凌渡杜毅燕都Xi杜云钱杜若戴孝杜嘉思杜文志杜杜云于毅杜若谦杜苏毅杜嘉材杜怡和
杜杜横沥杜万莎杜西营杜杜杜杜杜杜杜杜密山杜菲凌杜妙华
杜新瑞杜飞影杜山珍杜若杜艺青川杜西河杜乐清杜秋河杜西桐杜培文杜齐家杜蔡庆杜韩震
杜芳杜若寒霜杜天雪杜可欣杜玉兰杜凌志杜李倩杜孟雪杜晓丽杜傣杜天一杜童觉杜邱爽
如杜若杜青兰杜小燕杜魏梦杜汝嫣杜田璇杜新星杜尧杜秋心杜倩云杜小燕杜陈方杜晓燕
杜茹杜玉萍杜肖佳Xi双都刘繇杜若敏杜可卿杜晓洁杜贺曼杜一丹杜妙云杜亚琳杜妙珠
杜宁杜牧宁杜苗俊杜云信杜山民杜任山杜钱洁杜玉山杜凌冰杜薛敏杜燕凌渡伊丹杜韩苗
杜益敏杜敬儿杜一山杜晗杜涛蔡菊杜婉婷杜惠科杜杜甫夏寒杜玉卿杜比丘杜飞贝杜兰芝
2宝宝杜的名字是个不错的选择。
杜志远杜宏远杜景富孔杜杜杜杜杜瑞波杜杜杜俊浩杜滨海
杜俊毅杜翰宇杜季良杜韩信杜安澜杜宏凯杜伊瑞杜洪欣杜洪敏杜景峰杜彬彬杜俊驰杜泰良
杜知止杜金濠杜梁云杜乐良杜翔宇杜柏楠杜严昊杜成龙杜志毅杜文洋杜嘉茂杜志远杜红阳
杜长茂杜京西杜大瑞杜于坚杜高达杜华荣杜洪凯杜乐安杜辛然杜洪西杜彭羚杜文志杜修文
杜景洪杜翔宇杜浩干杜金耀杜瑞成杜嘉熙杜玉珏杜岳斌杜杨佳杜安之杜宜兴杜宏远杜玉远
杜宜初杜思胜杜大瑞杜贾蓉杜梁静杜宏茂杜景宏杜景尧杜新义杜叶巍杜建静杜永嘉杜坤义
杜邵军杜伯颜杜翔宇杜茂典杜袁青杜景程杜德耀杜洪辉杜浩然杜坤义杜蒲亮杜洪凯杜益铭
杜杨亮杜志凯杜余凯杜海荣杜彭坡杜玉珏杜玄冥杜严斌杜德明杜成平杜秀成杜一琦杜高阳
杜家富杜韩良杜郝伟杜宇华杜家德杜红伟杜洪亮杜玉泽杜杨泽杜毛峰杜红方杜兴安杜玉生
杜陈欣杜知止杜洪波杜金鑫杜魏冉杜维昂杜云鸿杜蒲亮杜腾骏杜安义杜建秀杜军祥杜浩锦
3一个不错的杜男孩名集。
杜融——“融”有“英”字头,表示有饭吃,不愁吃穿。而“荣”字有蓬勃、兴旺、富裕、积极的寓意,取自“繁华”。和姓杜的结合起来就简单朗朗上口了。
[杜凯]——“凯”有军队胜利后播放的音乐。出自古诗“王仕达献时,令你戏乐凯。”引申为学识渊博,出类拔萃。与姓氏搭配,寓意杜的男生德才兼备,乐观豁达。是一个寓意深远,旋律响亮悦耳的名字。
杜明哲——杜明哲三字为去声、阳平、阳平,其平声为萍萍。猪喜欢用“口”字形,三个字的声母不同,发音悦耳,符合男生和生肖猪的名字。
明来自“难忘”来形容儿童的感激和毅力的体现。哲来自《书皋陶谟》:“知人善任,可以为官。监控一个人的道德能力是明智的。比喻孩子将来有领导能力。
杜“杜”为闭,“卫”为开,“杭”为开,即去声、上声、上声,其平声为平声。使其名字的整个发音朗朗上口。
“杜”是孩子扬帆远航、卓越成就和高尚道德品质的良好象征。给人一种大气磅礴、心胸宽广、宽宏大量等字眼。
[杜]——“俊彦”这个词形容智力非凡的人。来源《尚书太甲上》:“求俊彦,启迪后人。”使名字更有意义,符合生肖猪的需要,表示被主人饲养,引申为有运气吃到嘴里的意思。
与杜姓匹配,表示男生帅气、阳光、聪明。“杜”既满足了2019年出生的猪的禁忌语,又符合大家对好听的诗意名字风格的追求。
杜卓远——《卓远》取自习语《远眺》,有很大的眼光和精辟的见解。出自《明教经》《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东方朔式的;有远见;遥不可及。”让名字更有意义。
与姓杜的搭配,暗示这个男生聪明,眼光独到,见解独到,暗示姓杜的男生运气好,将来事业有成。
4女孩的名字叫杜。
杜恩宇杜凤丽杜进元杜星梅杜泽瑶
杜余一杜李成杜金英杜少林杜牛牛
杜陈琳杜钱乙杜金燕杜玉荣杜天麟
杜_宣杜于颖杜金林杜东丽杜李颖
杜_宣杜晏婴杜金燕杜方圆杜天瑶
杜、杜、杜玉文、杜、杜
杜莹莹杜亚琳杜玉萍杜玉文杜那威
杜雪芬杜亚林杜依平杜焕荣杜那威
杜黎姿杜方鼎杜玉萍杜石闻杜那威
杜莹莹杜冰雁杜玉萍杜石闻杜那威
杜莹莹杜燕萱杜月辉杜冰倩杜那威
杜莹莹杜燕轩杜杜元方荣军杜那威
杜小燕杜怡宁杜阎娜杜一休杜芳玲
杜银芳杜杜元方蒙娜杜阎娜杜张越
杜金红杜严新杜孟雁杜于颖杜慧娟
杜加元杜颜夕杜虞梦杜于婷杜培厚
文志颜宁梦洁赵倩杜冬梅
作者杜延兴杜梦琼杜于婷杜佩芬
朱颖杜秋蓉杜孟雁杜婷雅杜钱明
杜振英杜于婷杜于雪杜焦挺杜李明
杜蔡妍杜瑞芳杜荣宇杜于婷杜永平
杜月华杜于婷杜欣彦杜新丽杜丽婷
杜炳文杜新英杜敬民杜新英杜云娜
杜玉萍杜李静杜狄芳杜尤美杜浩然
杜英平杜秦瑞杜沁怡杜晏子杜灵修
杜崇烟杜爱玲杜丁彦杜喜文杜修航
杜芬迪杜夏静杜向梅杜喜文杜修旭
雅琴的凉粉秦英的自粉于颖的
杜凌雪杜燕文杜月琴杜文怡杜严新
杜雪娥杜石闻杜瑶琴杜文怡杜树理
杜增芳杜连芬杜娜琳杜文怡杜丽娜
杜春雪杜连芬杜晨宇杜文怡杜宝英
词语有:枯木逢春、妙手回春、万象回春、有脚阳春、触手生春
一、枯木逢春 [ kū mù féng chūn ]
解释: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出自: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枯木逢春,陈花重放,旧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兴的。
二、妙手回春 [ miào shǒu huí chūn ]
解释: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三、万象回春 [ wàn xiàng huí chūn ]
解释:万象: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都出现了生机。
出自: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九十四回:卿有甚么神术,能使万象回春?
四、有脚阳春 [ yǒu jiǎo yáng chūn ]
解释: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译文:宋璟爱民恤物,朝野赞美,当时的人都认为我是有脚阳春,阳春所到的地方,如阳春煦东西。
五、触手生春 [ chù shǒu shēng chūn ]
解释: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译文:但是与杜韩比较,一是用力而有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这是神仙与凡人的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