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爆出恋情后,很少出现的姜丹尼尔被韩国网民选为了最适合穿韩服的偶像艺人。
韩国某调查机构近日迎接中秋举行了“你心目中最适合穿韩服的偶像艺人”评选,在1万2503名参加的此次问卷调查中,姜丹尼尔一人就获得6695票,以高达535%的得票率夺得了第一名。
的确,姜丹尼尔的韩服造型很帅,这样的笑容也很让人动心。但是我更喜欢防弹少年团的黄金忙内田柾国的韩服造型。即使穿着难以驾驭的改良韩服,也能穿出很帅气的感觉。
防弹少年团的田柾国是最适合穿韩服的男艺人,他喜欢在机场和日常生活中穿韩服,向全世界宣传韩服。
他有着对韩服狂热的热爱。据粉丝说,他有着同一款改良韩服的11种不同颜色。而且更特别的是,田柾国所穿的韩服已全部脱销,再次证明了防弹少年团的威力,证明了田柾国在全世界的魅力。
日本演唱会结束后回国的柾国,穿着黑色改良韩服套装登场,展示了全新的机场时尚。特别是,由于改良韩服款式,被粉丝们戏称为“道士服”。但是即使是穿着“道士服”也展现了一级的帅气。
当天,田柾国以清纯的卷发,月牙般的笑容和记者们亲切地打招呼。另外,田柾国对正在采访的记者说:“我是穿韩服来的。”记者问“是改良韩服吗?那就要从好好拍摄了”这样的柾国仿佛是小孩子在炫耀玩具般,他可爱清纯的样子让粉丝们心动不已。
无论怎样都是可爱帅气的果果!!
中国的所谓汉服是个什么概念?韩国日本的衣服曾经受过中国服装的影响。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中。也受过许多异族的影响。现在的韩服和和服是他们改良后的民族服装。中国在世界上公认的民族服装应该是旗袍。和中装。
我们现在的汉服发展总体来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而且随着人们的观念开始有所改观,生活当中也能见到很多的人穿汉服。总体来说都是还挺好的,但是每每有新的趋势出现的时候就会有新的阻力出现。汉服开始流行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非议,会觉得穿汉服的人时奇装异服,另眼相看,指指点点的。
最早期的汉服出现最多的是在舞台上,后来走向了生活原本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觉得能够将自己国家以前的服饰穿出来,不仅仅是自己对汉服的一种喜欢,更多的也是一种弘扬文化的行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比较摩登的,新潮流事物。对于我们自己的一些优秀文化鲜少了解。这样子的行为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汉服。
在日本和韩国穿和服,穿韩服并不会受到过多的关注,也不会引人非议。甚至他们能够觉得只是一种传统。但是我们的一些社会现象完全不同,看到有人穿汉服说是不尊敬文人,有的仅仅凭着一点点的历史只是就站在批判的角度批判穿汉服出行的人都是奇装异服的怪人,说他们的思想审美在退步,一时间网上各种声音都有。
我明白要打破人们心里成见不容易,但是好在有人一直都在坚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各个朝代衣物服饰的特点与做工。并且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能够方便在现代生活出行。我觉得只要能够保存根本,并且能够宣扬文化,一定程度的改良是必定的。
名称由来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男装的式样: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历史发展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和服(わふく,wafuku) ,日文原意是“服装总称”,但后来专指其传统服装。因日本人是大和民族。这个词的对义词是洋服。
和服的解释
和服分男用、女用、儿童用和单衣、夹衣,有“表着”(外袍)、“下着”(内袍)等种类。和服长度一般齐踝,交领,右大襟,宽袖,留身八口,上下无扣无襻,系腰带,衣上印有家族徽记。
着物(きもの):在英语等欧洲语言中,和服称为Kimono,在日文中是着物。着物广义上指所有的衣服。狭义的着物指和服与日本传统服装。
和服(わふく): 日本的传统服装,现在穿着于正式场合。新年庆典、成人仪式、日本婚礼时需要指定穿着服饰。(根据我理解中国人错误理解和服,熟知的基本是浴服)由于穿着繁琐,被谴责为不切实际的服装式样,但它的优点是赋予衣着者以优雅的风度。
吴服:布匹的意思。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吴国纺织技术和缝制方法流传至日本后世纪念语,通常吴服专指以丝绸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被称为太物(ふともの)。
和服
和服的特征
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和服的定义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户时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热水”,那时候人们把和服称作“汤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古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气式的,和现在的桑拿很相似。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都穿着汤帷子入浴。汤帷子被称为“和服”始于江户时代。
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于是,这种和服便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并作为夏季休闲体现个人情趣的衣物延续至今。从价格上来说它和真正出席宴会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万日币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则至少要100万。
最初的日本服装是被称国“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来,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其做法相当原始,但相当实用。
所谓的“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渐演经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纪的古墓的人偶埴轮上,已经有了各种和服的形象资料。
公元8世纪,中国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如"唐草"、"唐花"、"唐锦"等。"贯头衣"、"横幅"以及后来的"和服",受到了东南亚的中国唐代服装的影响。但是在裁剪和制作上,和服却有其独到之处: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各种和服在款式和穿着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异",正是这些"小异",具有服装的一项重要功能:显示身份、年龄、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女性的和服为例,这种"小异"主要表现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对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点缀有精致的花纹,它是中年妇女的礼服,一般在比较隆重、庄严的场合,如婚礼、宴会时穿着。
3"色留袖"是有各种颜色的和服,穿着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轻,也是隆重场合时穿着的礼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妇女的传统服装,比较豪华,一般只在庆贺典礼、毕业,以及新年时穿着(今天,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很少有人穿着这种和服)。
所谓"振袖"就是长袖,往往长达1米左右,垂至脚踝。
5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色无地"的和服,在平时穿着。"色无地"没有花纹图案,但有颜色。
通气,是和服的一大优点和特征,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开合。不过,这种开合,尤其是衣襟的开合,有许多讲究。不同的开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显示穿着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艺人在穿着和服时,衣襟是始终敞开的,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处系上带子。这种穿着方式,不仅给人以一种和服似脱而未脱的感觉,显示一种含蓄的美,而且能显示从事该职业的妇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从事该职业的妇女在穿着和服时,则须将衣襟合拢。但即使是合拢衫襟,其程度也有讲究,并以此显示穿着者的婚姻状况:如果是已婚的妇女,那么
衣襟不必全部合拢,可以将靠颈部的地方敞开。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则须将衣襟全部合拢。事实上,和服的穿着有着如此之多的讲究,以至在日本有着专门教人如何穿着和服的"教室"。
和服的构造
1挂衿(かけえり)、共衿(ともえり)
2本衿(ほんえり)、地衿(じえり)
3右の前身顷(まえみごろ)
4左の前身顷
5袖(そで)
6袂(たもと)
7左の衽(おくみ)
8右の衽
9剣先(けんさき)
10身丈(みたけ)
11裄丈(ゆきたけ)
12肩幅(かたはば)
13袖幅(そではば)
14袖丈(そでたけ)
15袖口(そでぐち)
16袖付(そでつけ)
韩服
谚文: 한복
汉字: 韩服
罗马字: Hanbok
南韩叫한복(韩服),北朝鲜叫조선옷(朝鲜옷)是一种传统的朝鲜族服装。韩服的特色是设计简单和衣服上并没有口袋。
名称的由来
韩服本来应该叫作朝鲜服 只是现在朝鲜半岛分成了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而韩国影响又较大 才改叫韩服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士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一袭韩服透露着东方伦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结合。
韩服
韩服的穿法
韩服还可掩饰体形上的不足,使体形较矮的人看上去较高,较瘦的人看上去则较丰满,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国民是已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缚住宽大的裤脚。上衣、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韩国传统服装-韩服女装由短上衣和宽松裙子组成,显得十分优雅,男装由上衣和裤子组成作为白衣民族,韩服基本色为白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韩服是能按服装的颜色和衣料演出各种感觉的衣服。一般来说,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为古典。
女子韩服的情况是:传统的色彩安排是红色裙子淡淡的浅绿色或白色、蓝色短上衣,蓝色裙子则配红色或白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浅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红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纱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裤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时穿。
裤子
裤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据体形宽松制作,以适合坐式生活为特点。
勾背鞋
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
短衣
相当于上衣, 男女装有差异/ 男式以线条粗,平坦为特点; 女式以装饰华丽曲线短而美丽为特点。
领沿
领沿指领子部位白色的线。 笔直但围绕颈部和整体曲线很协调。
长衣带
为扣好短上衣, 在两个前衣襟上各缝有长带女性短上衣的长带垂落在长裙前面,也有装饰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征为传统韩屋飞檐的曲线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皱型和背心相连而成, 分为单裙, 衬裙, 套裙等
纹样
和优雅的线条,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韩服美的是花纹。裙子的边, 袖领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纹, 更加突出华丽的风格。 纹有植物, 动物, 自然等。
历史
很久很久以前已经有韩国人穿着韩服,但现时的韩服是在大约三国时代演变出来。当时的裤子都很短和紧身,而上衣的腰围则非常贴身。
三国时代快完结时,中国的唐政府把丝制长袍传到韩国。贵族妇女开始穿着全身裙和阔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着窄身、长至膝盖的上衣和阔身裤,并把裤脚绑在足踝。
在高丽时代,韩国曾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达80年。忠烈王其后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儿为妻,从此改穿蒙古服饰。在他统治的3年内,所有官员都要剃去头发,并要穿着蒙古服饰。
李氏朝鲜时代,韩国成为明朝附属国,服装亦改为近似明朝服装式样,初期衣带在右侧,较幼及短,后来移到较中间的位置并加粗、加长,女服上衣亦缩短。在李氏朝鲜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为方便哺乳而设,至日占时代被日本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理由取缔。之后就变成现在所见的式样。
头饰
男性和女性都会在头上扎辫子,直至成年或结婚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会把头发结成发髻在头顶,成年未婚的少数女性和一般宫女(巴只、内人)、医女等则把辫子盘在脑后并以粗缎带束起(古代朝鲜人多数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经结婚)。
已婚女性、妓生(艺妓)、高级女官(尚宫、尚仪、尚服等)会戴上发盘(又称云环),即把假发弄成盘状戴上,始於高丽,忠烈王下令高丽全国穿蒙古服、留蒙古发髻(编发)。后来朝鲜太祖李成桂开国,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复汉制,女性则「蒙汉并行」,后来发展成「发盘」样式。
发盘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有钱人和贵族妇女喜欢在发盘上加上各种饰物,有些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发盘甚至超过三圈,宫中甚至发展出「木头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妇女则只有一圈。内命妇常服及外命妇礼服的发盘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个,左右各有花簪作为头饰,通称为「凤首」,这也是牒纸的一种,代表身份与地位,有严格规定。后妃、内命妇、尚宫会於发盘和头顶之间放一「子供枕」。
至纯祖时有妇女因发盘过重折断颈项至死,宫中才撤销后妃必须佩戴发盘的规定。后来已婚妇女就改为只把辫子盘成发髻并插上发簪而不戴发盘。
场合
韩服按不同的场合而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礼和特定场合。典礼服饰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时穿著,例如婴儿满月、婚礼和葬礼。
李氏朝鲜时代,后妃、公主、翁主,以及贵族妇女进宫时,会穿著称为「唐衣」的韩服,上衣的前襟和后襟长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时会穿著称为「周衣」的长外套,女性有时会用周衣遮盖头部。
由于韩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场合和一些古老乡村外,现在已很少韩国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穿着韩服。近年亦有人制造改良韩服(又称生活韩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和服与韩服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汉服的衍生物。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其他国家所学习、造访。
汉服,又被称为华服、汉装等,周朝时期以华夏、汉文化为主导形成了独具汉民族的民族服饰。而自秦朝开始,一直被传承下来。据记载,在魏蜀吴时期,东吴利用自身优势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而汉服就在这时被引进日本,被称为“武甫”。
而和服在之前也被称作过“吴服”,总体来说和服是汉服引进日本后根据日本人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生活习惯慢慢加以改编的产物。二者在外观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和服有领芯,大多的袖子都是密封的,多为方袖。在配饰上,和服就没有汉服那么多的种类与花样。
韩服,是唐朝时期汉服与朝鲜民族服装融合的产物,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韩服。而韩服与和服也有着很大的区别。韩服的上衣在裙子外面,裙子比较蓬松,领交有蝴蝶结作为系带;和服整体则呈直线型,腰间还绑有小枕头样的带子。
虽然二者皆是从汉服衍生过来的,但是相比之下,人们对汉服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还有人分不清它们的区别。汉服的普及对于汉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望有朝一日,汉服能和韩服、和服一样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出现在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中。
我不会用和服来指代日本服装,而是用它的专有名称“和风”来指代,因为和服的意思是“衣服”,而英国服装在专业术语上也可以是和服。
韩国韩服韩服和日本Wafuku和服都是深受中国汉服汉服。最常见的韩服是Chima Jeogori,而Wafuku则是Furisode。然而,这些并不是它们唯一的形式。事实上,他们在某一点上有重叠,并且有很多不同的风格,从男人到女人,年轻的到年老的,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
因为最流行的款式是女装,所以我就只讲各自主要时代的女装。
韩国韩服
Baekje
汉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当时的服饰风格受到中国朝代的影响,主要是早期的唐风。百济,虽然稍微不同,有类似的风格,其他王国。
那些通常是交叉领,腰带和裙子,里面是裤子。偶尔,他们会戴上左侧的交叉领,这在中国文化圈中与死亡和野蛮有关,这种信仰直到三国后才成为主流。
当然,这只是当时数百种服装风格中的一种。
新罗
统一新罗期间,朝鲜半岛被晚唐完全中国化。因此,最常见的韩服是唐汝群式的,衬衣夹在齐胸的裙子里。这个时候,十字领永远是右边的。
了
高丽受到元朝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韩服风格,并影响了元朝和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一件衬衫和一条没系腰带的裙子来分类。这件衬衫会一直穿到腰部以下。
殖民
他继承了高丽韩服,并受到明朝汉服的影响。然而,明朝灭亡后,朝鲜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因为他们不想向清朝学习。这给了我们最知名的韩服形式,称为Chima Jeogori:达到胸部的衬衫,达到胸部的裙子,像铃铛一样展开,没有任何腰带,领结在右边露出来。丹桂也是一种独特的韩服风格,类似于Chima Jeogori,但在前面是风格化的,使衬衫看起来像一把斧头。
然而,最容易辨认的形式仍然是Chima Jeogori。
日本Wafuku
阿苏卡
飞鸟时期受到唐朝的影响。时尚也很早就受到唐朝的影响,与传统弥生文化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左边的衣领和中间的丝带。这一时期,由于受中国影响的时代相同,沃福宫与韩服几乎完全相同。普通的服装是长交叉领,下面系着裙子,和当时的韩服一样。
奈良
奈良时尚和飞鸟完全一样,只是在设计上更中国化,更复杂。基本服装是十字形领,外面系着裙子。这后来被程式化了,变成了袴。到这个时代结束时,所有的和宫都是右倾的。
平安时代的
平安时代是日本人完全孤立中国影响的时期,所以他们开始把自己程式化。朱尼托是当时最具特色的日式料理。外面是交叉领和裤子,外面裹着1-20层的布料。这种服装是给皇族妇女穿的。
江户
在江户时期,独特的风格是武士而不是当时的帝国,所以像Furisode和内切这样的风格变得独特。Furisode是一个长长的交叉领,笔直地向下伸展,中间有一条大腰带。它也有长而直的袖子。内池舞基本上是一种常规的“瓦福宫”(Furisode,常规宽松的袖子)斗篷,外面穿着一件风格独特的夹克,走路时可以扫地。
然而,最容易辨认的形式仍然是Furisode。
中国的服饰多种多样,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代表服饰。正如日本大和族有和服;朝鲜半岛上韩民族有韩服一样。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代表服饰,唯独主体民族——汉族,在历史长河里“丢失”了本民族的特色服饰,楼上说的唐装其实是满清一种马褂的改变,而中山装也是孙中山先生当时受外国影响而仿制和改良的,加上时间也不过近百年历史,其实根本不能代表为民族服饰,而至于旗袍,更是赤裸裸地说明了它乃“旗人之袍”……(虽然今日的旗袍样式也是改良过的,与传统的满族旗袍有不小差异)
民族服饰是最直观地辨认民族的方式之一,像藏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等,只要穿上本民族的服饰,旁人一眼就能看出其是什么民族的。而汉族……虽然在历史上也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之处,但另一方面,也被其他民族所带走或磨灭了一些本民族的东西,汉族的民族服饰即是,历史上汉族服饰连绵传承几千年,直至360多年前,在那场改朝换代的变革中才无奈退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又有多少汉人能准确知晓本民族的服饰?当中华民族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特色服饰时,汉族只能套用其他民族的服饰或从日韩的服饰中找寻一些传统服饰的身影……这不能说不是个悲哀……
旗袍 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根据考证,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 时尚 ;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现代旗袍文化的盛行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1929年更是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进行。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 时尚 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和服 (きもの,kimono) ,是日本的民族服饰。江户时代以前称吴服,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而日本古代所称的“吴服”是“着物”的一种。
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较为单一,多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饰几乎同一色调;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贵族服饰色彩进入鼎盛期,此时贵族以色彩划分等级,如等级自上而下服饰颜色为深紫、浅紫、绯、绀、绿、黑;女性服饰颜色装饰打破原来单一色调,而以绿、蓝、红为主调的同时,添加其他色调或纹样,色泽艳丽,色调对比明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吴服 (ごふく gofuku)这个称谓源于中国三国时期,因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传入日本的缘故,开始出现此名。在更加精确的层面上,吴服一词是专指以蚕绢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1957年6月、京都、大阪、中国、名古屋、东京的各吴服専门店共同创立了全国吴服専门店会连合会。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到了奈良时代,日本遣使来中国,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饰,至室町时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而和服腰包则是受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
朝鲜服 ,朝鲜与韩国对其官方称呼为韩服(한복),是朝鲜族的传统服装。
韩国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对此,史书中就有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韩国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韩服的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从那以后,韩服特别是女装,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同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
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西式服装进入韩国。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觉得韩服太过繁琐,穿着不便,因而使用者大为减少。但是,韩服爱好者一直积极推销韩服,并设计出了合乎时代、容易穿着的式样,使韩服重新恢复了活力。
韩国服饰文化包括传统韩国服装和现代韩国服装,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一般来说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男性以裤子, 短上衣, 背心, 马甲显出独特的品位。白色为基本色, 根据季节,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结婚等特别的仪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华丽的衣裳和首饰。
另外, 增加实用性的生活韩服很受欢迎。朝鲜时代随着儒教地位的巩固, 衣着上也开始重视形式与礼节。朝鲜时代大礼服是祭礼服。大礼服也称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庙, 社稷等祭礼或正初,冬至等大节日里穿的衣服。
奥黛(Ao Dai ),是越南的传统服装。
“奥黛”在越南南方发音发作“ow yai”,而在北方发作“ow zai”。 “ao”源于汉语“袄”,在现代越南语里,“ao”则指遮盖到颈部以下的服饰,而“dai”的意思则是“长”。
奥黛通常使用软性布料制作。上衣是一件类似中国旗袍的长衫,胸袖剪裁合身,突显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而两侧开高叉至腰部,走路时前后两片长衣摆随风飘逸。下身则是一条喇叭筒的长裤,无论日常生活行、住、坐、卧都很方便。越南街头常常能看到身着奥黛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的女性。
“奥黛”是越南最具传统的民族服饰,它的 历史 已经有好几百年,最初的样式借鉴了中国汉服的特点,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
后来,包括法国设计师在内的不少服装专家又对“奥黛”进行了修改。今天我们看到的“奥黛”,大概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时最终确定的。
很多人都觉得“奥黛”和中国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实“奥黛”是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一种服饰,它最能体现越南男子淳朴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越南女人有自己的“国服”-“奥黛”,它外层酷似中国的旗袍,开衩却开到了腰际上,小竖圆领,上半段是双层,裙身一律长及脚踝,缀上绣花或滚边,十分雅致。 这种中国旗袍式的服装,收腰效果极好,将越南姑娘迷人的身段衬托得恰倒好处。
不同于中国的旗袍,越南姑娘的“奥黛”里面还有一条长达腰际的阔脚长裤,既方便了行动,又风姿绰约。几乎所有的越南姑娘都有“奥黛”,有的甚至拥有多套。
实际上,服饰之美本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不过,追根溯源--和服、朝鲜服和奥黛等服饰,的的确确是在中华服饰文化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良才形成的。
编者 :此文或许有人质疑“旗袍”乃是旗人之袍。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心存偏见。满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时期更是我国几千年 历史 的重要发展阶段。清朝几百年的 历史 任谁也否定不了! 汉满文化也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后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而且,如果还有人质疑旗袍有很多西方服饰特点。那么请看看现在的和服、朝鲜服和奥黛,又有哪一个不是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呢?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旗袍文化只是我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如汉服、唐装等等一大批更加优秀的传统中华服饰。中华服饰 历史 文化源远流长,其所具有的大国胸怀及丰富内涵更是无与伦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