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的尿检分析,出现病理管型、红细胞、细菌、粘液丝等,主要考虑是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出现病理管型,肾脏可能收到一定的炎症刺激。
意见建议:建议多喝水,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使用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半个月后可以进行尿常规复查,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污泥膨胀的原因:
①进水中有机物质太少,曝气池内F/M太低,导致微生物食料不足;
②进水中N、P等营养物质不足;
③pH值太低,不利于菌胶团生长;
④曝气池混合液内溶解氧太低;
⑤进水水质、水量波动太大,对微生物造成冲击;
⑥进入曝气池的污水“腐化”而含有较多时,导致丝硫菌过量繁殖;
⑦进入曝气池的污水温度偏高(超过30℃)。
污泥膨胀的控制对策
①临时控制措施包括:
A污泥助沉法:
a 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
b 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粘土、消石灰等;
B灭菌法:
a 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
b 投加硫酸铜,可控制有球衣菌引起的膨胀。
C:工艺运行调节:
当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时也可以根据运行数据进行工艺运行调节解决问题,如加强曝气、调整营养物质浓度、控制温度或调整污泥负荷等。
②永久控制措施:指在进入曝气池前设置一个生物选择器,该法主要针对低基质浓度下引起的营养缺乏型污泥膨胀,其出发点就是造成曝气池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应用生物竞争的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生物选择器有好氧、缺氧、厌氧三种。
A好氧选择器:在曝气池之前增加一个预曝气池,使回流污泥与进水充分混合,其停留时间5~30min,多为20min;
B缺氧选择器:高的基质浓度下菌胶团细菌在缺氧条件下(但有NO3-)有比丝状菌高得多的基质利用率和硝酸盐还原率。
C厌氧选择器:其作用机制与缺氧选择器相似,即在厌氧条件下,丝状菌具有较低的多聚磷酸盐的释放速度而受到抑制。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分类 7 ICD号 8 流行病学 9 病因 10 发病机制 11 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111 呼吸道感染 112 败血症 113 伤口、皮肤感染 114 泌尿生殖道感染 115 脑膜炎 116 其他 12 不动杆菌感染的并发症 13 实验室检查 14 辅助检查 15 诊断 16 鉴别诊断 17 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 18 预后 19 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 20 相关药品 21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不动杆菌感染的中成药 2 不动杆菌感染相关药物 1 拼音
bú dòng gǎn jūn gǎn rǎn
2 英文参考aciobacter infection
3 概述不动杆菌属(Aciobacter)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引起机体感染,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之一。本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伤口及皮肤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重症者可导致死亡。不动杆菌感染多见于老年和婴幼儿。近年来本菌在医院内暴发流行和耐药性不断增加,并呈多重耐药,故引起临床重视。
4 疾病名称不动杆菌感染
5 英文名称aciobacter infection
6 分类
感染内科 > 细菌性感染
7 ICD号A488
8 流行病学在医院内,病人和工作人员的皮肤是不动杆菌的寄居所,可能是大多数医院内感染暴发的来源。接触患者的护士手上携带流行株者高达29%,感染的患者皮肤经常带菌,患者在病房之间移动极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医院内非生物贮菌所包括医疗器械、室内空调机、机械通气装置、氧气湿化瓶、面罩、气管插管、血管导管、腹膜透析、保留导管等。病房设备的细菌污染如床罩、浸湿的床褥等均可传播本菌,此外,亦可通过医务人员带菌的手在治疗操作中传播为一重要传播途径。还可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由于该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干燥滤纸上可存活6天,在干燥手指上存活36~72h,易形成气溶胶,由空气传播。不动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有恶性肿瘤、烧伤、腹膜透析、接受皮质激素治疗、放疗、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行。重症监护病房(ICU)、肾脏科病房、烧伤科病房、新生儿病房等为高危病区。
9 病因不动杆菌是一类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本菌属的分类经过多次变迁,如醋酸钙微球菌、黏球杆菌、 海尔菌、硝酸盐阴性杆菌、硝酸盐无色杆菌、多形模仿菌和洛菲莫拉菌等。1984年《伯杰手册》记载,该菌归属于奈瑟科,仅有一个种,即醋酸钙不动杆菌(Acalcoaceticus)。分两个亚种,其一是醋酸钙不动杆菌硝酸盐阴性亚种(Acalcoaceticus subspanitratum)和洛菲亚种(Acalcoaceticus subsplwoffii);后者旧称为多形模仿菌(mima polymotha)。两个亚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可氧化分解葡萄糖、木糖、乳糖等,产酸不产气,而后者则不分解任何糖类。近年来通过DNA杂交技术,将不动杆菌分为19种。其中七个已命名,即醋酸钙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溶血性不动杆菌(Ahaemolytius)、鲍曼不动杆菌(Abaumanii)、琼氏不动杆菌(Ajunii)和约翰逊不动杆菌(A johnsonii)、抗射线不动杆菌(Aradioresistance),以硝酸盐阴性不动杆菌及洛菲不动杆菌的致病性较强。本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为20μm×12μm,但形态多为球杆状,可单个存在,但常成对排列,有时形成链状,在固体培养基内以双球菌为主,液体培养基内则多呈短杆状,偶呈丝状,革兰染色时常不易脱色,故易造成假阳性菌。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对营养无特殊要求,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宜温度为37℃,24h后,菌落呈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不透明,有黏液,无动力,有荚膜。溶血性不动杆菌在血琼脂干板上可呈β溶血。一般不产生色素,少数菌株产生黄褐 素。本菌氧化酶阴性,触酶反应不定,吲哚、硫化氢、甲基红、福格斯普里斯考尔(VogesProskauer,VP)反应均阴性,不产生苯丙氨酸脱氨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均不能还原硝酸盐。大多数菌株能利用枸橼酸盐。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在水和土壤中,也能从健康人体皮肤、唾液、咽部、眼、耳、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分离到。在牛奶、奶制品、家禽及冷冻食品中亦可检出本菌。该菌致病力不强,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酸钙不动杆菌和洛菲不动杆菌致病力较强。一般情况下不引起感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则可引起发病。
10 发病机制不动杆菌属是条件致病菌,也是人体正常菌丛的组成部分。本菌寄居在人的皮肤、结膜、鼻咽、胃肠道、泌尿道、唾液等中,25%正常皮肤携带此菌,7%成人和婴儿咽部可短暂带菌。45%的气管切开处有不动杆菌定植。本菌致病力并不强,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和洛菲不动杆菌的致病力较强,其致病的毒力因子较少,主要可能与细菌素、荚膜、菌毛等有关。该菌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疾病,只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感染。目前临床感染的不动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和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占绝大多数(80%)。本病的诱发因素为患者常有严重的原发疾病如慢性肺部疾病、恶性肿瘤、烧伤、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住院患者,通常发生于住院1周后;患者在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等,此可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及体内正常菌丛而导致菌群失调;临床上各种导管的应用、气管插管、人工装置和大手术等,常为感染的途径;感染场所常为ICU、烧伤病房等。本菌属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包括皮肤伤口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肺炎、肺脓肿,还可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占医院内感染的1%~3%。偶尔也可引起院外获得性感染。
11 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和病情轻重不一而症状差异很大。
11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多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原有肺部疾患,长期卧床不不起,接受大量广谱抗菌药物、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等。我国ICU患者呼吸道标本分离菌中,鲍曼不动杆菌排名第三(11%)。表现有发热,多为轻度或中度不规则发热,咳嗽,胸痛,气急,严重者可有发绀等表现。肺部可有中细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亦可为大叶性或片状浸润阴影,偶有脓肿或渗出性胸膜炎。可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痰培养和气管抽吸物培养有大量细菌生长。菌血症少见,如不及时治疗,则病死率较高(40%~64%)。
112 败血症不动杆菌败血症主要发生于医院内感染。在败血症2576株病原菌中,医院内感染的不动杆菌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仅次于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属,与肺炎杆菌分离率几乎相等,约占8%。而在医院外感染九种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中,不动杆菌的发生率最少。不动杆菌败血症多发生在使用留置的动、静脉导管、导尿管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或患有严重基础疾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等,常与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生。患者有发热、毒血症症状、皮肤瘀点、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本病的病死率颇高(17%~46%),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与该菌耐药和多种细菌合并感染有关。鲍曼不动杆感染的病情通常较重,病死率也较高。
113 伤口、皮肤感染创口感染占不动杆菌感染总数的175%,发病率依次为外伤性感染、手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创口感染也可由本菌和其他细菌构成混合感染。如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或化脓性链球菌造成混合感染。静脉导管污染本菌可引起严重的皮肤蜂窝织炎。严重的创口感染常合并败血症。
114 泌尿生殖道感染不动杆菌在泌尿生殖系统的检出率较高,仅次于呼吸系统。国内有学者报道,该菌属引起的尿道感染占286%。原发病有前列腺肥大、尿道结石、尿道狭窄,诱因多为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等。临床表现为尿道炎、肾盂肾炎、 炎等,大多以该菌属单独感染为主,部分可混合其他细菌感染,尚有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
115 脑膜炎大多发生于颅脑手术后,也可为原发性感染,尤其在小儿中。诱发因素有颅脑外科手术、颅咽管瘤穿刺抽吸、腰椎穿刺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等化脓性脑膜炎改变。婴幼儿则有凝视、尖叫、惊厥、眼球震颤、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增宽和四肢肌张力增高。皮肤亦可出现瘀点、瘀斑,临床上易误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加以注意。同时还可并发脑室炎、脑脓肿、脑积水等。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蛋白质增高,糖含量降低。肺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杆菌,可成双排列。
116 其他不动杆菌尚可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且形成化脓性炎症,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腹腔脓肿、眼部感染和口腔脓肿等。
12 不动杆菌感染的并发症不动杆菌感染可并发脑室炎、脑脓肿、脑积水、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腹腔脓肿、眼部感染和口腔脓肿。
1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达80%以上。
14 辅助检查肺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多叶性气管支气管肺炎,偶有脓肿形成及渗出性胸膜炎。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5 诊断不动杆菌感染临床表现并无特征性。医院内感染、发生于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的感染均要考虑本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老年和早产儿、气管切开插管、久置动脉静脉导管、导尿管、广谱抗生素应用及监护室环境等均为重要易感因素。不动杆菌感染诊断有赖于细菌培养。本菌与莫拉菌和奈瑟菌在形态上很相似,但也有一定区别。一般奈瑟菌为肾形,相对排列;莫拉菌则为短杆菌,成双排列,两端相连。不动杆菌的形态可因使用培养基不同而异。如用18~24h培养的琼脂平板作涂片,则常为10μm×07μm的双球菌;而用肉汤培养物涂片则呈典型的20μm×12μm的杆菌。根据生化反应不同可以鉴别。但是在判定结果时,应考虑到本菌特点,即不动杆菌分布广泛,营养条件要求低,易于生长繁殖等特点,致容易出现标本污染而发生假阳性,故应在严格消毒后采集标本。一般认为培养阳性2次以上方有诊断价值,如仅培养1次阳性,应结合临床考虑,有无上述易感因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是否与临床疗效一致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此外,尚需注意尿、痰或咽部培养阳性并不一定是致病菌,须多次阳性或纯培养方可判断为致病菌。例如尿培养阳性者细菌计数应>10万/ml;痰培养阳性者,每个干板的不动杆菌菌落数应在30个以上。
16 鉴别诊断不动杆菌感染诊断有赖于细菌培养。本菌与莫拉菌和奈瑟菌在形态上很相似,但也有一定区别。一般奈瑟菌为肾形,相对排列;莫拉菌则为短杆菌,成双排列,两端相连。
17 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是立即去除易感因素,如尽可能拔去久置的导管,必要时重新放置,同时及时处理引起免疫力降低的各种因素,并给予支持治疗。选用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应强调使用抗菌药物前,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采用相应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以便选用恰当抗菌药物。近年来本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且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氨芐西林、苯唑西林、氯霉素、红霉素、头孢孟多等均耐药。不断发生的不动杆菌医院内ICU暴发流行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该菌对过去敏感的抗生素亦呈进展性耐药:包括米诺环素、多黏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亦下降到50~60%。由于近年来常以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第一线药物,因而该菌对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如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已上升到30%~60%。近来曾发生耐庆大霉霉素、阿米卡星的菌株流行,但对妥布霉素仍敏感。不动杆菌耐药的机制包括产生灭活酶(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细菌外膜乳蛋白改变和PBPs改变等。对于多重耐药的流行株,目前仅亚胺培南、舒他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舒巴坦的治疗反应较好。亚胺培南(imipenem),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非常强,对本菌有良好作用,其耐药率通常小于5%。舒他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对不动杆菌抗菌活性,可能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恢复氨芐西林的绝大多数抗菌活性有关。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出现快速增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2000年美国15家医学中心的资料显示,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19%~22%。我国台湾最近报道2000年ICU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2%。1994~1995年北京、上海等六家医院联合监测ICU分离的118株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4%。上海地区11家医院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的统计,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为968%和944%。有资料显示:限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可使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明显下降。如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家医院出现一起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导致大量使用亚胺培南,1997年该院ICU出现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并迅速扩散。于是关闭所有ICU并彻底消毒,严格执行预防交叉传播的措施,结果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明显减少。限制并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是防止和延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措施。由于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可同时对多种抗菌药,包括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目前用于治疗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可选药物极为有限,国外报道舒他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舒巴坦、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新生霉素等对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效。对于脑膜炎患者,由于氨基糖苷类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全身用药药物浓度甚低,不能达到杀菌效果,故须加用鞘内注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或庆大霉霉素,鞘内注射成人均为5~10mg/次,儿童为成人的1/2量。有脑室炎者,尚需作侧脑室注射,每天或隔天注射1次。或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者,使用舒他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或亚胺培南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最终选择还应根据临床药敏检测结果。
18 预后预后与感染轻重和感染部位有明显关系:
①有难治性基础疾病或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的诱因未得以纠正;
②耐药菌株感染及未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③是否发生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有昏迷、抽搐、谵妄等者一般提示预后较差。
19 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尽早去除诱因,如各种导管,及时停用激素、广谱抗生素等。
2医院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后均应洗手并用苯扎溴铵等消毒剂泡手。
3原来感染的人一旦离开,对病室进行认真清洗、消毒,对患者用过的导管、气管插管等应专门清洗、消毒。
4限制广谱抗菌药物长期应用,尽可能地选用对人体正常菌群影响不大的药物治疗其他细菌性感染。
5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功能,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20 相关药品氧、醋酸、醋酸钙、葡萄糖、木糖、赖氨酸、精氨酸、青霉素、氨芐西林、苯唑西林、氯霉素、红霉素、头孢孟多、米诺环素、黏菌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舒他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新生霉素
21 相关检查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
治疗不动杆菌感染的中成药 至宝丹:每早擦牙漱咽,久而不断。牙齿动摇者,仍可坚固,不动者永保不动,甚之少年有去牙12,在3年以内者,
更多治疗不动杆菌感染的中成药不动杆菌感染相关药物 注射用氨芐西林钠舒巴坦钠
属等所致的呼吸道、肝胆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感染,对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特别是腹腔感染和盆腔
托西酸舒他西林分散片75%以原形经尿液排泄。适应症(1)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等。(2)下呼吸道感染支
托西酸舒他西林颗粒75%以原形经尿液排泄。适应症(1)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等;(2)下呼吸道感染支
托西酸舒他西林片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1)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等。(2)下呼吸道感染
注射用舒巴坦钠巴氏杆菌Pasteurella
巴氏杆菌属为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菌体两端常染色浓重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因1880年巴斯德氏首先自病鸡分离到本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而得名。鼠疫杆菌、假结核杆菌、肠道结肠炎杆菌和土拉杆菌原归本属,现前三者改归耶尔森氏菌属,最后一种改归弗朗西斯氏菌属。本属已确定的种有多杀巴氏杆菌、嗜肺巴氏杆菌、溶血巴氏杆菌、尿巴氏杆菌和鸭疫巴氏杆菌等。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杀巴氏杆菌氏一种两段钝圆,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长06-25微米,宽025-06微米,不形成芽胞,不运动,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兼性厌氧菌。本菌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琼脂上生成灰白色,湿润而粘稠的菌落,不溶血;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珠状菌落;在普通肉汤中,初均匀混浊,以后形成黏性沉淀和菲薄的附壁菌膜;明胶穿刺培养,沿穿刺孔呈线装生长,上粗下细。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60℃10min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可杀死。3%石炭酸和01%升汞水在1min内可杀菌,10%石灰乳及常用的甲醛溶液3-4min内可使之死亡。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但在尸体内可存活1-3个月,在厩肥中亦可存活一个月。 用特异性荚膜抗原(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作被动血凝试验,分为A、B、D、E四型血清群;利用菌体抗原(O抗原)作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12个血清型。若将K、O两种抗原组合在一起,迄今已有16个血清型。该病的病型,宿主特异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与血清型有关。 本菌可使鸡、鸭等发生禽霍乱,使猪发生猪肺疫,使各种牛、羊、兔、马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发生败血症。
溶血性巴氏杆菌
形态、培养和抵抗力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基本相似,但在血琼脂上新分离菌菌落产生β溶血,连续继代培养后,溶血性减弱或消失,在羔羊血琼脂上可生成双溶血环。在麦康凯琼脂上能缓慢生长,菌落为红色,不产生靛基质,一般能发酵乳糖,产酸,对家兔无致病力。根据生化反应和致病性的不同,可分为A和T两个生物型;A型引起牛、绵羊肺炎和新生羔羊败血症;T型引起3月龄以上的羔羊败血症。另外还可按其可溶性荚膜抗原(K抗原)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分为12个血清型,其中3、4、10属于T生物型,其余各型均属于A生物型,所有血清型都可见于绵羊、山羊,牛仅见1型。
特点
本属菌体大小(03~05)×(10~18)微米。卵圆形或杆状,单个、成对或少数成短链。感染动物体液或组织制片中的菌体两极浓染更为明显。用姬姆萨氏染色液或美兰染色,可见到薄荚膜。普通肉汤即可生长。除产气巴氏杆菌能产生微量气体外,本属各成员均能利用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产生少量酸而不产气,有过氧化氢酶,常有氧化酶、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甲基红(MR)反应阴性,VP反应阴性,适温为37℃。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365~4005%。 本属菌寄生于哺乳动物和禽类,当外界剧变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成为急、慢性病或流行性疾病的病原。人偶有感染成为慢性疾患,如心包炎和被犬、猫咬伤发生脓灶等。 本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为害畜、禽最严重,从发病动物体液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到的菌落基本有两型:一为过45°折光,在低倍显微镜下,呈现鲜明的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带的Fg菌落型。相当于血清型乙型。对小白鼠、家兔和猪毒力强大,每只注射活菌10~200个即可致死,而对家禽每只必须注射10个以上才可致死。 另一为在45°折光下,菌落呈现橘红色,边缘稍带狭窄的黄绿光的FO菌落型,相当于血清型甲型。对鸡、鸽毒力强大,对猪的毒力较次,家兔对两型的致死量无甚差异。 在中国,牛、猪、驴和马的多杀巴氏杆菌病绝大多数为Fg型菌所致,家禽流行性巴氏杆菌病都是FO型菌所致。慢性病例中偶尔发现菌落较小、折光下呈现淡蓝色的菌落。自病兔分离的菌落也都是FO型。 多杀巴氏杆菌菌体抗原有12个型,荚膜抗原有5个型,前者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后者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1:A,2:A,1:B等。已知组成的菌型有16个。血清型与宿主的分布有一定关系。细胞壁含有明显的内毒素活性,但未发现外毒素。本菌可引起家禽霍乱的暴发性流行,牛的出血性败血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等。国外免疫用的菌苗以加不同佐剂的灭活菌为主,也使用禽霍乱弱毒活菌。中国已于1959年使用弱毒活苗。 其他几个如嗜肺巴氏杆菌可感染牛、小鼠、兔或人,引起胸膜肺炎;溶血巴氏杆菌可感染牛、羊,引起牛、羊肺炎或败血症;巴氏杆菌可在健康人鼻中发现,偶致臭鼻病。可用磺胺药治疗,抗生素与高度免疫血清合用效果更好。
绿脓杆菌(paeruginosa)或称铜绿色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引起化脓性病变。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名称由来
绿脓杆菌的学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当中的Pseudomonas是由希腊语的pseudo及monas所组成,意即虚假的单元,是早期微生物学用作描述病菌的。而Aeruginosa则是铜绿(即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锈。化学式Cu2(OH)2CO3),正好表达了这种细菌所产生的青色色素。绿脓菌素的生物合成是以群体效应来调控,就像充满囊肿性纤维化病人肺部绿脓杆菌的生物膜一样。
形态及染色特性
长约15~30×宽05~08um,g-。单在,成对或偶尔成短链,在肉汤培养物中可以看到长丝状形态。菌体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能形成芽胞及荚膜。易被普通染料着染,革兰氏阴性。DNA中的G+C克分子为672%。
生长要求及培养特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于生长,培养适宜温度为35度,PH值为72。 普通琼脂 形成光滑,微隆起,边缘整齐波状的中等大菌落。由于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呈蓝绿色)和荧光素(呈黄绿色),故能渗入培养基内,使培养基变为黄绿色。数日后,培养基的绿色逐渐变深,菌落表面呈现金属光泽。 普通肉汤 均匀混浊,呈黄绿色。液体上部的细菌发育更为旺盛,于培养基的表面形成一层很厚的菌膜。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 血液琼脂 由于绿脓杆菌能产生绿脓酶,可将红细胞溶解,故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
生化特性
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分解葡萄糖,伯胶糖,单奶糖,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菊糖和棉籽糖,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胶。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利用枸椽酸盐。不产生H2S,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
抗原构造
绿脓杆菌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一是o抗原含有内毒素和原内毒素蛋白质两种成份。原内毒素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低毒性,免疫原性强的保护性抗原,不仅存在于不同血清型绿脓杆菌中,而且广泛存在于假单胞菌属的其他细菌以及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g-细菌中,是一种良好的交叉保护抗原。二是脂多糖,与特异性有密切关系。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如内毒素、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为重要。绿脓杆菌外毒素a为一种热不稳定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66,000,经甲醛或戊二醛处理可脱毒为类毒素,并被特异性抗毒素中和。毒性强,注入动物后,主要靶器官肝脏可出现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器病变有肺出血和肾脏坏死。外毒素a机理与白喉毒素有些类似,即最终使核糖体上延长因子2(ef~2)失活,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但具体过程不同。此外,外毒素a和白喉毒素在蛋白质结构、免疫原性、鞭细胞和敏感动物等方面均有差异。 绿脓杆菌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脓胸甚至败血症。患者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应用抗绿脓杆菌免疫力血清可降低病人继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标本可取创面渗出物、脓汁、尿、血等。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色素以及生化反应予以鉴定。必要时可用血清学试验确诊。 部分人群体内绿脓杆菌滋生会使尿液呈绿色。
抵抗力
本菌对化学药物的抵抗力比一般革兰氏阴性菌强大。1:2000的洗必太,度米芬和新洁尔灭,1:5000的消毒净在5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05-1%醋酸也可迅速使其死亡有些菌株对磺胺,链霉素,氯霉素敏感,但极易产生耐药性。青霉素对此菌无效,但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E,氨基甙类、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匹罗、头孢唑南等,后两种为三线抗菌药物,应慎用)等抗生素作用较明显,一些半合成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比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对绿脓杆菌也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其有效率约为80%。磷霉素对其也有效,但效果不如以上的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绿脓杆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所以消毒措施对预防感染有重要作用。由于绿脓杆菌菌型多,与毒力有关的物质也有多种,因此理想的菌苗仍在研制之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耐药机理: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3) 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达到其作用靶位。(4) 形成生物膜。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0 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我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国家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高倍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图像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特点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大肠杆菌—纳米级图像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产气荚膜杆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perfringen)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Welchii),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见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消化道内,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本菌能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及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是近年来我国家畜“猝死症”的主要病原。
特征
为梭状芽胞杆菌类属,是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并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存在于人粪及温血动物的粪便内,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指示菌。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水体内未检出粪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而仅检出此菌,说明该水体以往曾有过粪便污染。产气荚膜杆菌作为判断土壤是否被粪便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示菌。通常用产气荚膜杆菌值表示。
培养特性
非专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经35℃,孵育6h即开始生长,24h菌落可达2~4mm,灰白色,光滑,圆形,扁平,半透明,边缘整齐,偶尔可见边缘呈锯齿状或放射条纹的粗造形菌落。大多数A型菌落有双层溶血环,内层是狭窄的β-溶血环,外层是较宽的半溶血环。在庖肉培养中,上部肉汤混浊,肉渣淡红色,不被消化,产气较多,可将覆盖在肉汤使凡士林上冲,汹涌发酵,卵磷脂酶阳性。
水霉
这是水霉或者是烂腮
以下资料都有,自己看看吧
一、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鱼病,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
出血病
黏球菌性烂鳃病
肠炎
竖鳞病
黄乳泡病
水霉病
打粉病
表皮增生症
二、寄生虫鱼病:寄生性鱼病属传染性鱼病,是由寄生虫或藻类寄生鱼体所致。危害金鱼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几种常见的寄生虫如下:
白点病
寄生虫性烂鳃
鱼虱
锚头蚤
三代虫
寄生虫性白内障
三、非传染性鱼病:非传染性鱼病一般是指机械损伤,水质不良,缺氧中毒,营养缺乏及其他敌害致伤引起的疾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往往许多非传染性鱼病引起鱼体虚弱或创伤,为传染性病原体侵入提供了条件,从而由非传染性鱼病交叉感染并发传染性鱼病,这是不可忽视的。
中暑与闷缸
烫尾病
鱼鳔失调症
萎瘪病
金鱼的敌害
◎肠炎的成因及治疗方法
[发病原因] 金鱼金发生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肯定。大多专家认为此病是由肠道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故称之为细菌性肠炎。
金鱼的肠炎,主要水质不洁和喂了饵料有关。
[症状] 病鱼开始时呈现呆浮、行动缓慢、离群、厌食、甚至失去食欲,鱼体发黑,头部、尾鳍更为显著,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初期排泄白色线状黏液或便秘。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黏液流出。将病鱼进行解剖后,可看到肠道发炎充血,甚至肠道发紫,故很快就会死亡。
[发病季节] 多见于4—10月。
[防治方法]
(1)忌喂变质的饲料,注意保持水质清洁。
(2)在5千克水中溶呋喃西林或痢特灵0.1—0.2克,然后将病鱼浸浴20一30分钟,每天1次。平时预防,还可用土霉素0.25克;或四环素0.25克;或氟哌酸0.1克等抗菌素药物,药量为每50千克水中放2粒(即0.25×2,或0.1×2)。浸浴2—3天后换水。
(3)用呋喃西林或痢特灵药液泼洒全池(缸),药量按每50千克水放0.1克,来作为平时预防,收较显著。
(4)按每1千克鱼体重用0.1克的痢特灵拌在人工饲料中(粒状或片状均可)投喂病鱼,每天1次,连喂3—4天。
◎金鱼出血病的成因及治疗方法
[发病原因] 引起金鱼患出血病的因素较为复杂,一般有病毒性、细菌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引发:
1.病毒、细菌(一般认为由单胞杆菌)和寄生虫侵害鱼体致使鱼体周身或局部受损。
2.水质关系 不管用自来水养鱼,还是湖水或井水养鱼,需经过静置或曝晒2—3天后,才可使用。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使用,轻则使鳍鳞充血,重则会使金鱼致死。
[症状] 周身鳍(基部更甚)、鳞间或局部充血、溢血、溃疡、鳞片脱落;重则口腔、眼及内脏均有出血现象,病鱼呆浮或沉底懒游,轻者食欲减退,重者拒食、体色暗淡、消瘦、分泌物增加,并发细菌性水霉病、败血症而死亡。
[发病季节] 终年可以发生,尤其以6—10月为多见。
[防治方法]
(1)除注意上述致病因素的预防外,在溢血处检查有无寄生虫,有则捉除。同时,用红汞涂擦患处,然后放在小盆中漂洗一下再放回原池(缸)静养,每天1次,痊愈为止。
(2)把病鱼放入10—20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痢特灵的药液或2%一3%的盐水中浸泡10一15分钟后,过洗入池(缸),隔天1次。
(3)严重者在10千克水中,加入100万单位的卡那霉素或8万一16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病鱼水浴静养2—3小时,多则半天后换入新水饲养。每天1次,一般2—3次即愈。
◎细菌性烂鳃病的成因及治疗
金鱼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传染快、死亡率高、治疗也比较困难。
[发病原因] 由细菌(黏球菌)引起的称为细菌性烂鳃。
[症状] 鳃丝呈粉红或苍白,继而组织破坏,黏液增多,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软骨外露,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变得暗黑,头部更甚。病鱼往往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死亡率较高。
[发病季节] 终年均可发生,但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4—10月)为多见。
[防治方法]
(1)利用黏细菌耐盐能力较差的弱点,在每5千克水中投放食盐50—100克,浴洗病鱼5—15分钟。
(2)在每5千克水中溶呋喃西林或痢特灵片0.1—0,2克,将病鱼浴洗10—20分钟,或用映喃西林或痢特灵全池(缸)泼洒,浸洗数天,更换新水(用药比例为2毫克/升)。
(3)可任意选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中的任何一种抗菌素溶于池(缸)中,用药量为每50千克水中投卡那霉素100万一150万单位;或庆大霉素16万单位;或青霉素80万一120万单位;或链霉素1克;或金霉素3—5克,还可用上述药液以注射器直接喷洗鳃片,效果也较显著。
◎鱼鳔失调症
[发病原因] 金鱼患鱼鳔失调症的原因有多种因素,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水温过低,金鱼耐寒力差,尤其遇上严冻使鱼鳔失去调节平衡能力所致。一般鱼体过短、头部长有发达肉瘤或水泡的尾鳍过分平直或反翘的寿星头、狮子头、水泡眼、蝶尾等金鱼品种更易发生此病。
[症状] 病鱼不死不活的侧卧、倒立、甚至腹部朝天、浮于水中或沉于水底,用手触碰病鱼时,暂时又能恢复正常游动,但相隔片刻又会重复出现上述异常状态,有时也能吃食,其生长发育皆明显慢于健康鱼,不过这种鱼一般不会很快死亡。一旦温度逐渐回升,病情可能缓解,甚至可以基本恢复正常。
[发病季节] 一般以深秋和冬季更为多见。
[防治方法]
(1)积极的办法是在入冬前后,把种鱼移入室内或暖房里饲养。如在室外越冬,宜将缸埋人土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晚上遮盖防冻。
(2).如果是侧卧或沉底的金鱼,可用面盆带水把金鱼捞起,再用小的缝衣针穿上不易腐烂尼龙棉线,一端先穿上一块瓶盖大小的泡沫,然后在金鱼背鳍的前面第2、3根绍条的基底部把缝衣针穿过去,打上2个结,扣牢在背鳍上,上面再把泡沫浮标固定。固定后线的距离不要过长,因过长金鱼仍然可以侧在池(缸)底里。也不要过短,过短金鱼不能下到水的中层,觅食或游动。至于浮标固定的位置要看缸(池)中的水位深浅来决定。总之,以金鱼不可再沉底侧卧,鱼体又能下人中层水中觅食等为宜。只有这样,金鱼能在水中自由游动、觅食,而又不侧卧沉底。
(3)如果是倒立或鱼体上浮,腹部朝天者,可用有机玻璃扣子一粒,大小视金鱼大小而定。具体方法是先把扣子用柔软而不易腐烂的尼龙线固定,再用面盆把病鱼带水捞出来,一面把扣有扣子的2个线头离扣子6一10厘米处打一个结,然后一个人把金鱼捉住,另一个人很快地在齐结的地方把扣子扣挂住金鱼的尾柄上。这样,金鱼放入水中后,倒立的金鱼因尾柄上有了重物就不易倒立了。而游动还是自由的。但这里要说明一点,扣子不能太大、太重,如果太大,过重了,则金鱼拖不动扣子,游动不便。相反,扣子又不可太轻,因太轻了起不到下垂作用,金鱼尾鳍仍要上浮或倒立。
(4)如果是无背鳍的蛋种鱼,患鱼照失调症时,鱼体呈倒立状,则可把病鱼养在浅水中,以控制鱼体倒立,一面提高其水温,以利奏效。
(5)金鱼发生上述现象,是与鱼体过短,尾错过小或往上翻翘,头部特征过于发达等因素也有关。
◎白点病(又名小瓜虫病)
[发病原因]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症状] 每当小瓜虫的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尾鳍或鳃瓣表皮后,这种虫就以鱼的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组织坏死,形成白色囊孢(即肉眼所见的鱼体出现的许多小白点),故名白点病。严重时,病鱼表现为体表覆盖白色黏液层,体色暗淡,少光泽,懒于游动,腹鳍不畅,单独滞浮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停食少便,鱼体消瘦,呼吸受阻,最后密布白点而死亡。
[发病季节] 一般发生在12月至翌年6月间,水温在14—25℃时,为小瓜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也是此病的好发季节。而水温在10℃以下或高于28℃以上时,则小瓜虫幼虫发育停止或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
(1)换水时应注意温差过大,致使鱼体“感冒”,让病虫乘虚侵害鱼体。
(2)充分利用小瓜虫在24小时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这一弱点,饲养金鱼的水,应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后再使用。这是预防小瓜虫病最好的方法之一。
(3)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05—0.1克硝酸亚汞比例进行全池(缸)泼洒或者当水温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亚汞,将病鱼浴洗0.5一l小时左右,然后用等温新水过洗,再放回消毒过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绿水后静养。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亚汞毒性大,应慎用。尤其小鱼对药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鱼弱,故药液浓度要适当降低,浸洗时间要适当缩短。
(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红汞(即医用红药水)0.5—1毫升,浴洗病鱼5—15分钟。如果是成色,则可直接用红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过洗,再放入干净新水中饲养,也可按l立方米水体(即l000千克)泼洒3—5(克)毫升红汞使池(缸)水浓度为3—5毫克/升。隔2—3天后视病情状况,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疗一次,然后换入干净新水(嫩绿水)饲养,同时延长日照时间,适当提高水温、停食、增氧,可获得满意疗效。
(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放在太阳下晒,将水温提高至30℃时,在鱼的周身搽擦一次红汞,再经新水过洗后捞人干净等温嫩绿水中饲养、停食、晒阳1周后更换新水即见痊愈。
在水温20—26℃范围内,每立方米水体(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绿溶液浴洗病鱼2小时,可以杀死小瓜虫,对金鱼也比较安全。
@锚头蚤
锚头蚤 属节肢动物,甲壳类,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身体似针,头部有复角和两个圆形吸盘,形似铁锚。故又名铁锚虫,往往在病鱼体表红肿发炎处,用肉眼即可找到虫体。
[发病原因]捕捞的红虫中夹带来,或因换水不当造成。
[症状]病鱼表现出焦急不安、少食并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被误认为青苔挂在鱼身上,锚头蚤贪食,寄生处鱼体出现不规划的深孔。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节为最多。
[防治方法]
(1)数量不多时,可用镊子去除,数量较多时,可用高锰酸钾浸洗病鱼,水温15--20度时,用10--20PPM的浓度浸洗1小时,每天一次,3天即可见效。水温高时,应降低浓度。
(2)用1%高锰酸钾涂抹虫体,约30秒后放入水中,每天一次,再用呋喃西林全池(缸)泼洒,水温20度以下15-2PPM浓度,20度以上时,达到1-15PPM。经过约一周的时间,锚头蚤全部死亡。
◎鱼 虱
鱼虱 身体扁圆,色呈灰绿,略透明,大者形似小臭虫。如2—3天内找不到寄主,就会自行死亡。
[发病原因]此病多数是由于捕捞的红虫中夹带了寄生虫,加上投喂前未经充分漂洗、检查,而直接投入鱼池(缸)或者由于水质不洁、败坏和交叉传染等因素,从而由鱼虱寄生虫直接侵害鱼体所致。
[症状] 一旦金鱼被鱼虱侵害后,鱼体有时会失去平衡,常常出现烦躁不安,时而急游;时而用身子擦池(缸)壁,继则引起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局部红肿溢血溃疡,分泌物增多;严重时,鳞片脱落,水霉等菌乘虚侵入,并发感染,加速鱼体消瘦死亡。
[发病季节] 终年可以发生,但以4—10月更为多见。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体(即1000千克)用90%的晶体敌百虫0.25—0.5克,溶解后全池泼洒,或者在10千克水中投放90%晶体敌百虫0.5—1克,浴洗病鱼10—15分钟。1周内连续用药浴洗病鱼3—4次。
(2)用3%盐水浸洗鱼体15分钟,利用鱼虱害怕盐的特点,使鱼虱离开金鱼身体,然后放入困好三天以上的新水中饲养。
(3)养鱼用水需多静置、曝晒几天,寄生虫找不到寄主而自行灭亡,从而减少发病率。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病措施。
(4)漂洗红虫 对捕捞回来的红虫必须仔细检查一下有无寄生虫或其他害虫及虫卵,并要严格漂洗干净后才可投喂金鱼。这也是预防和减少鱼病发生的积极方法。
◎打粉病(俗称白衣病)
[发病原因] 这是由于嗜酸卵甲藻侵入鱼体而引起的—种疾病。
[症状] 病鱼早期出现不像以往抢食,食欲减退,精神呆滞,腹鳍不畅,很少游动,似乎伯冷,常集聚在池(缸)角落里,体表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腹鳍先后现白色小点,粗看与白点病相似。继之,白点逐渐蔓延到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等处,最后白点相接重叠,周身好似穿了一层白衣的样子,故得名。最后,鱼体逐渐消瘦呼吸受阻导致死亡。
[发病季节] 一般在早春和秋、冬季节好发生。
[防治方法]
(1)提高池水的酸碱度 其方法是取0.5一l克生石灰,溶于50千克水中充分搅拌,待充分溶解沉淀后将溶液泼洒全池(缸),使池(缸)中的酸碱度调节到pH为8左右。
(2)成鱼可用2%一3%的食盐水涂洗全身,清水过洗后入干净嫩绿水静养,隔天1次,数次即可见效。
(3)早期处理 在发现鱼病早期,可把金鱼养在嫩绿水中按每12.5千克水中投放青霉素40万一80万或庆大霉素8万一16万等抗菌素药物,停食或少食,多晒太阳杀菌也有一定疗效。
◎表皮增生症
[发病原因] 主要由于皮肤上皮细胞受病毒感染引起的。
[症状] 病鱼患处的上皮细胞异型增殖,局部呈乳白色,并显著地增厚,形成白色衣样。
[发病季节] 一般在春季、黄霉季节及晚秋多见。
[防治方法] 目前对此病毒的防治方法尚在探讨研究之中。使用红霉素全池泼洒,比例为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注:药量还要视鱼体大小、水温、病情、季节等条件加减),有一定效果。
一般鱼类均有一种透明的分泌黏液,这种分泌物对鱼体本身是起到了保护作用,它可减少对鱼的侵袭。
但当金鱼局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初期时,它的分泌物往往也会增加的。特别是一些头部有发达肉瘤的金鱼在肉瘤间隙中,容易产生一种白色分泌物,有的较稀薄,有的像厚脓样,这种现象往往多见于早春和秋季鱼病好发季节。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就要进一步检查患处有无炎症和寄生虫害,以便对症下药。
饲养过程中往往在金鱼肉瘤间隙中,会出现有白色乳状物,有的金鱼饲养前辈称这种白色乳状物为“发头”。这种白色乳状物的产生没有传染性,用棉签轻轻一擦或一压挤就可以擦去,然后涂上一点红汞就好了。
为此,当你看到鱼体上有白色乳状物时,特别是头部肉瘤间隙中的白色黏状物,应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炎症,结合观察鱼的活动,食欲和鱼便是否正常等情况,不要草率用药。如果没有什么病变,鱼的活动、食欲和鱼便均属正常,则只要用点红汞涂擦几次就会好的。千万别盲目用药,尤其有毒性的药物,更要慎用。
◎寄生虫性白内障
[发病原因]一种复口吸虫的囊蚴,寄生在龙睛的眼睛上。
[症状]龙睛的眼睛晶体混浊,呈乳白色,严重时失明,病鱼可以存活一段时间,靠嗅觉觅食。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见,一般寄生于1龄以上的龙睛品种。
[防治方法]没有太好的治疗办法。:P
◎寄生虫性烂鳃
常见的寄生虫有指坏虫、车轮虫、黏孢子虫和鳃霉菌、绿藻等寄生在鳃上,会引起烂鳃病。
[症状] 病鱼精神呆滞,少食,甚至停食,体色变得暗黑、头部更甚,鳃盖不能闭合,鳃丝充血,多黏液,鳃瓣上充满着许多形式和大小不规则轮廓清楚的孢囊,妨碍金鱼的呼吸,致使金鱼呼吸困难,缺氧死亡。
[发病季节] 以夏秋(约4一10月)为多见。
[防治方法]
(1)初期可用2%一3%的食盐水在患处涂擦,冲洗鳃部或把病鱼放人浴洗5—15分钟。
(2)在5千克水中加硫酸铜0.04—0.05克,把病鱼浴洗10—15分钟,然后用新水过洗后再人池(缸)内饲养,隔天1次。或者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全池泼洒。
(3)在5千克水中投放0.3克晶体敌百虫,把病鱼浴洗10—15分钟。
(4)当引进新水时,让新水静置、曝晒2—3天,待虫找不到寄主自行死亡后,再放养金鱼。
◎三代虫
三代虫的病原体是中型三代虫、细锚三代虫和秀丽三代虫。由于体内有二代胎儿,所以称之为“三代虫”。
[发病原因]此病多数是由于捕捞的红虫中夹带了寄生虫,加上投喂前未经充分漂洗、检查,而直接投入鱼池(缸)或者由于水质不洁、败坏和交叉传染等因素,从而由鱼虱寄生虫直接侵害鱼体所致。
[症状]病鱼瘦弱,初期极度不安,时而狂游,时而急剧侧游,在池(缸)边撞擦,企图摆脱虫体的侵犯,继而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导致金鱼大批量死亡。
[发病季节]最适宜的温度为20度,春季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体(即1000千克)用90%的晶体敌百虫0.25—0.5克,溶解后全池泼洒,或者在10千克水中投放90%晶体敌百虫0.5—1克,浴洗病鱼10—15分钟。1周内连续用药浴洗病鱼3—4次。
(2)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水温10-20度时,浸洗30分钟,20-25度时,浸洗15分钟,水温25度以上,浸洗10分钟。
◎竖鳞病
[发病原因] 关于竖鳞病的原因,目前说法尚未统一。一般认为是由于细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感染引起的内部疾患。也有人认为血吸虫寄生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虫卵堵塞鳃微血管或肾脏血管以致出现腹腔积水,产生竖鳞,故名竖鳞病。又名松鳞病、炸鳞病。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发生这种立鳞现象,也许和水质不良或金鱼鳞间的淋巴液因细菌感染发炎有关。
[症状] 一般病鱼两侧鳞片向外炸开,表皮粗糙,粘液分泌较少,鳍基部组织发炎充血,水肿,腹部膨胀,重则死亡。
[发病季节] 此病一般以冬、春两季为多见,好发成鱼,但传染率不高,很少见大批鱼感染患病。
[防治方法]
(1)可用2%的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病鱼10一15分钟,然后放入含微量食盐(约五千分之一至一万分之一)的嫩绿水中静养。
(2)在5千克水中投放0.2克呋喃西林,把病鱼浴洗10—20分钟,隔天1次。或用呋喃西林全池泼洒,水温20℃以下,按每立方米水体用1.5—2克,水温是20℃以上,用10一1.5克。轻者2—3周痊愈。重者月余见效。
(3)在25千克水中投放40万一80万单位青霉素或100万单位卡那霉素,每1—2周换水,重新投药,精心饲养,坚持用药结合晒阳,有一定的疗效。
(4)按0.2毫克/升畜用红霉素全池泼洒。
◎黄乳泡病
黄乳泡病是水泡眼金鱼常见病之一,也是这个品种独有的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黄乳泡病主要是泡内的淋巴液受到某些细菌的感染或者由于外伤引起了泡壁充血、发炎感染而引起的。
[症状〕 两泡或单泡由半透明的变为乳白色或脓**。轻的可以自愈。但严重的,患泡能溃破或萎缩,有损观赏。
[发病季节] 此病以夏、秋季为多见。
[防治方法] 保持水质清洁,在换水、捕捞等过程中小心操作,对年老、泡形大的种鱼宜用勺子带水捕捞或双手捧捞。
放稀饲养密度。发病初期可用氯霉素眼药水搽擦患泡或用小针头抽取患泡脓液,注入少量青霉素、庆大霉素或氯霉素眼药水,然后放在撤绿水中静养,可收到一定效果。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
[发病原因] 这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一般常因鱼体皮肤外伤后水霉及绵霉菌乘虚侵入,寄生在鱼体诸鳍伤口或败坏的鱼卵上的一种鱼病。
[症状] 每当金鱼受水霉菌的侵入感染后,肌肤组织溃疡、黏液增多,并出现像旧棉絮样的灰白色菌丝体,这就是我们肉眼可看到的一块块白色绒毛,这种绒毛状菌丝体寄生在鱼体患处后,逐渐伸入肌肉,吸取鱼体内的养分来营养自己,从而使病鱼慢慢出现焦躁不安或呆浮懒游,食欲减退,最后常因衰弱死亡。
[发病季节] 终年可以发生,尤其早春、晚冬及阳光不足,阴雨连绵的黄霉季节更为多见。
[防治方法]
(1)在50千克水中投放孔雀石绿0.3克,将病鱼浴洗10—20分钟,然后用棉签轻轻擦菌丝,见能脱落即可。
(2)成龄病鱼,可局部用镊子除去水霉菌丝然后再用红汞或5%一10%孔雀石绿涂抹伤口,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3)在5千克水中投放映喃西林0.1克或食盐50一100克,将病鱼浸洗10—20分钟,再将病鱼换入每5千克水溶有0.02克呋喃西林的浅水中过夜,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4)除注意操作避免擦伤鱼体外,在发病季节,特别:是霉雨季节里,鱼池(缸)水中可以放入微量食盐(万今之一),有预防效果。
◎烫尾病
[发病原因] 金鱼的烫尾病在新水中不易发生,在室内更不会发生,而在浓绿水中金鱼的尾鳍上,容易发生气泡,其原因是由于在炎热的夏季,阳光强烈照射,使池(缸)内水温偏高,浓绿水中的藻类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很盛,常能使水中溶氧量达到饱和状态,因而在池(缸)壁的青苔上会不断产生气泡。这时,常常由于投喂饲料过迟或不足(尤其接近中午才投食,更容易发生此病),使鱼不停地游动,四处觅食,水中气泡就会不断粘附到金鱼尾鳍上。另外,如果在中午烈日下捕捞金鱼,也容易使水中气泡上升,飘粘到金鱼的鳍条上,从而使得金鱼尾鳍全部浮于水面上,头部向下,腹部朝上,再经烈日曝晒,致使尾鳍组织受伤,毛细血管充血,患上烫尾病。
它没有传染性,死亡率并不高。但是,多次患过烫尾病的金鱼,往往会使尾鳍溃烂,残缺变短,影响其观赏价值。
[症状] 病鱼因诸鳍,尤其尾鳍下面附着许多小水泡,因而把鱼托浮于水面,鱼体呈倒立状,病鱼很难潜入水中平衡游动。严重时,尾鳍充血、溃烂,甚至交叉感染并发水霉病等,造成死亡。
[发病季节] 此病好发于夏季及早秋。
[防治方法]发现烫尾病鱼时,不要惊慌。如果病鱼多,则可以换人等温新水中,即使当时鱼尾仍有气泡,经一夜即可痊愈。如果有少数鱼烫尾特别严重,发现有的鱼尾溃烂时,可用红汞搽擦患处,每1—2天1次,清水洗过后再入原池(缸)静养。
◎萎瘪病
[发病原因] 金鱼患萎瘪病的原因很多,一般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或者是患过某种鱼病,使消化、吸收器官受了损伤。
其次,是由于幼鱼阶段饲养的密度过密,饲料供应不足,环境太差,经常缺氧浮头,造成营养不良,发育不充分,后天失调,所以,不易养肥,行家称这种鱼为“嵌头鱼”。
另外,该病多见于夏季,这时池(缸)中水的温度偏高,在换水过程中随意将水温较低的新水冲击鱼体,使金鱼急剧受寒,引起金鱼内伤,也可能致使金鱼患萎瘪病。
[症状] 患病初期出现食欲减退,懒于活动,体质虚弱,容易缺氧,久浮水面等现象,色体干瘪、枯瘦,头大尾小,背似刀刃、活动迟钝,体色发黑,俗称鱼瘦病,久则容易死亡。
[发病季节] 终年可以发生,但一般常以春、夏季为多见。
[防治方法] 金鱼患萎瘪病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为此,要防治金鱼患萎瘪病应从加强饲养管理着手,首先要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增加营养,特别在仔鱼、幼鱼阶段,要尽量保证投喂足够的活红虫,抓住金鱼的早期发育。
◎金鱼中暑与闷缸
[发病原因]
(1)中暑 通常是盛夏炎热季节午后多发。其主要原因多数是没有及时盖帘遮荫,致使水温过高,从而降低了水中的溶氧量,致使鱼苗和成鱼忍受不住高温、烈日的刺激和缺氧而引起的昏死。
(2)闷缸 通常是天气闷热,气压偏低,水温较高,又遇上阵雨和暴雨,使池(缸)内水温急剧变化,造成池(缸)内上、下层水迅速对流,池(缸)底粪便、污物上升,致使金鱼上下不得安宁,尤其在夜间绿藻不行光合作用时,和鱼一起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金鱼缺氧,久浮水面,脱力而死。
[症状]一中暑或闷缸的金鱼开始出现呼吸急促,呈困难状态,体色逐渐变淡、浅,有的嘴巴周围或诸鳍的毛细血管充血,久浮水面,直至失去知觉昏死或脱力而死。
[发病季节] 中暑和闷缸多发于炎夏的午后或夜间。尤其是闷热天气更易发生。
[防治方法]
(1)盛夏酷暑天,每天上午9时左右就应盖帘遮荫,避免烈日曝晒,引起中暑。
(2)在雨来临前,要抢先做好清除池(缸)中污物工作。适当注入新水。雨过后,特别是雨前未吸除池(缸)污,雨后要立即吸去池(缸)底陈水(约总水量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注入新水,防止闷缸。对浮头严重的池(缸),可根据情况彻底换水抢救。尤其对稀有的珍贵品种的种鱼更要加强夜间巡视,增设增氧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