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虫卵,是白粉虱的成虫。
白粉虱
白粉虱
白粉虱放大图
白粉虱(拉丁名: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1],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2],中国各地均有发生,
它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寄主范围广,蔬菜中的黄瓜、番茄、辣椒等都能受其所害,还能危害花卉、果树、药材等112科653种植物。
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
一龄:身体为长椭圆形,较细长;有发达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静止下来,触角发达、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尾须,相当体长的1/3。
二龄:胸足显著变短,无步行机能,定居下来,身体显著加宽,椭圆形;尾须显著缩短。
三龄:体形与二龄若虫相似,略大;足与触角残存;体背面的腊腺开始向背面分泌腊丝;显著看出体背有三个白点:即胸部两侧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
蛹:早期,身体显著比三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腊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尾须更加缩短。中期,身体显著加长加厚,体色逐渐变为淡**,背面有腊丝,侧面有刺。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
成虫: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腹部末端有产卵瓣三对,( 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腊板位于第二、三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四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腊板位于第二、三、四、五腹节上。[3]
猫咪肚子里的绦虫从虫卵到成虫的成长时间可能需要14天到1个月左右,但一般认为需要2周到1个月。绦虫的幼虫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7天左右,因此认为至少需要28天才能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绦虫感染猫后,其孕节或虫卵会随着猫粪排出,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经过13到25天的发育,即可长成具有感染性的虫卵,这些虫卵会随着猫咪的便便被排出体外,如果被其他猫咪或狗狗误食,就可能再次被感染。
一、形态上:
① 绦虫的腹背扁平,两侧对称,呈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带状虫体,虫体的长度可由数毫米到数米不等。
② 虫体分头节、颈节及体节,头节小呈球形或梭形其上有固定器官,颈节细而不分节,具有生发作用,不断向虫体发育体节,体节又分"幼节"--"成节"--"孕节",成熟的孕节片会脱落,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③ 成虫最多可以长到50多厘米,不过大部分的成虫长度为20厘米左右。
二、种类上:
绦虫其实有很多种,其中犬复孔绦虫和猪带绦虫是主要感染猫咪的两种种类。
三、习性上:
绦虫寄生在猫咪的小肠,没有特定的时间排卵,只要孕节片成熟,孕节片就会从绦虫的身体上掉下来,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有时候还能爬出来。
四、诊断上:
非常容易诊断。一般可以通过问诊就能诊断,因为感染绦虫,在粪便上或者肛周旁边就会粘着类似白芝麻的节片。或者通过粪检能直接检出绦虫。
猫咪感染绦虫的途径
猫咪为什么会感染绦虫,感染绦虫的途径有哪些:
一、对于犬复孔绦虫来说,猫咪感染绦虫的途径就是吃入被感染的跳蚤。
二、对于猪带绦虫属来说,猫咪感染绦虫的途径就是把被感染的中间宿主吃了。
也就是如果猫咪吃了已经感染绦虫的其他动物的肉,猫咪也会感染:比如猫咪在吃生鱼、生虾、生猪肉、鸟类、老鼠、爬行动物等的时候,可能会将绦虫的幼虫摄入体内。
整个感染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跳蚤幼虫把绦虫卵吃进去了,然后绦虫卵在跳蚤的体内发育成包囊
第二步:猫咪在舔毛的时候把携带有绦虫卵的跳蚤吃进去了
第三步:包囊在猫体内再发育成绦虫
第四步:绦虫成熟后就会有节片掉下,一个节片内包含大约5000个虫卵
第五步:绦虫节片干了后会爆裂开来,里面的虫卵就会散发出来,这些虫卵又被跳蚤吃下去
很有趣的是,和其它的肠道寄生虫不一样,猫咪直接摄入虫卵是不会感染绦虫的,只有通过跳蚤这一中间宿主才会被感染。
/web/uploadimg/20210316/1615875199814242jpg
猫咪感染绦虫后的症状
一、轻度感染的情况下:
猫咪一般没有什么症状,但是会在粪便上或者肛周旁边就会粘着类似白芝麻的节片,或者可以在环境中发现绦虫节片。
二、感染严重后:
① 呕吐:有时能在呕吐中发现绦虫。如果猫咪的呕吐物里有扁平、会蠕动的小虫子,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感染了绦虫。
② 肠炎:软便拉稀是常客,在粪便中能发现节片,但偶尔也会便秘。
③ 食欲异常:吃很多,但越来越瘦
④ 精神不振,贫血
⑤ 肛门瘙痒,会频繁舔屁屁或者在地上摩擦屁股
⑥ 非常严重的时候,部分出现神经性症状,兴奋,痉挛,四肢麻痹。
⑦ 最严重后期因为虫过多,堆积肠道,导致肠梗塞、肠套叠、肠扭转最后死亡。
/web/uploadimg/20210316/1615875249708573jpg
猫身上的绦虫会传染人吗
很不幸,其实是会的,绦虫是人畜共患病。如果铲屎官不注意卫生,或者不小心病从口入,就会被传染。
其中犬复孔绦虫、线中殖孔绦虫会感染人,阔节裂头绦虫是寄生人体最大的绦虫之一,另一种比较罕见的绦虫被称为棘球绦虫,这种绦虫也会感染人类,而且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这也被称为“包虫病”,人感染绦虫后主要表现是消化不良,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严重的出现头疼,癫痫等症状。但是,也不用太过于担心,只要铲屎官发现猫咪感染绦虫,及时驱虫,以及彻底清洁环境,平时勤洗手,就几乎不会被传染的。
/web/uploadimg/20210316/1615875304480498jpg
预防和治疗
一、预防:
①保持家里环境卫生
② 不要散养猫咪,严格饲养在室内的话,风险就会小非常多。
③ 不要喂猫咪来源不明的,没有经过处理的生肉:生骨肉喂养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是随便买一块肉然后喂就行了。
④ 定时驱虫。
二、治疗:
治疗绦虫并不难,可以说很简单了,每3个月按时使用能杀死绦虫的驱虫药即可。那么什么驱虫药最适合?身为合格的铲屎官,选择驱虫药不仅需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其成份、成效以及安全性。
**颗粒带有絮状物是蟑螂卵。
蟑螂卵是在雌雄蟑螂交配后,雌蟑螂的尾端便长出一个形如豆荚状的卵鞘,**颗粒带有絮状物,卵就产在其中。一只雌虫少则可产10多个、多则可产90多个卵鞘。
蟑螂的简介
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学名)的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俗称蟑螂,是常见的医学昆虫。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
翅平,前翅为鞘翅后翅为膜翅,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
它们大多数长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到有所不同。当前的分类学者将蟑螂分成600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例如大家所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
会。根据查询食材网显示,煮玉米采用水高温烹煮的方式,虫卵在经过高温后会死亡。玉米是指玉蜀黍。玉蜀黍,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作物植物。转基因玉米:甜脆。玉米属于根系作物,地下节根是根系主体,入土较深;茎秆由节与节间组成,呈圆筒形,组织坚硬;玉米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花序雌雄同株;籽粒常呈**、白色、紫色。
这可能是“蝽象”虫卵。
中文名
蝽象
别 名
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
拉丁学名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 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 纲
有翅亚纲
目
半翅目
亚 目
异翅亚目
科
蝽科
分布区域
豫冀皖苏浙闽湘鄂粤桂川云贵甘陕等地
总 科
蝽总科
该虫卵是蝽卵,也就是通俗说法中的臭虫、臭大姐,用刷子刷掉就行了。它们一般在荔枝、龙眼树等树上吸树汁生长。
臭虫,又称壁虱、木虱、床虱、扁螂等。属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臭虫属,是半翅目昆虫中具有医学重要性的一个群类 。为不完全变态昆虫 。
体扁,腹部宽,卵圆形,红褐色,无单眼。触角4节。喙3节,藏于头下沟内。翅退化,仅保留前翅革片的残痕。跗节3节。吸食恒温动物的血液,夜出性,白天藏于缝隙中。
形态特征:
成虫
体扁,椭圆形,红棕色,体长4-5mm,宽约3mm,厚约05mm。雌虫稍大于雄虫。
卵
臭虫卵椭圆型,长约1mm,带卵帽,卵白色,卵壳有明显的网状花纹。常粘负于缝隙和粗糙表面上。
臭虫
刚孵化和新蜕皮的若虫为淡褐色,以后变深,若虫形似成虫,习性相近,唯虫体小,性未成熟和颜色较浅,能吸血,经5次蜕皮羽化为成虫。
就是肉虫。
卵:约长06mm,乳白色半透明,外形为长椭圆形,一端稍膨大。
幼虫:体长约25-3mm,身体为乳白色,头部淡褐色,口器黑褐色。无步足,腹部肥大但腹面平直,背部弯曲如弓形,有13节体节,各节有许多横皱纹。
蛹:幼虫在成蛹前,胸节会膨大而腹节缩小且伸长,此时色为乳白色。成蛹后长约29-37mm,初化蛹时呈乳白色,吻下弯贴于胸部下方,头胸腹三部区分明显,触角、翅及足均裸出。
成虫:体长约25-35mm,呈圆卵形。头小,口吻细长如象鼻,雌虫的口吻较细长,稍向下弯曲,有光泽。雄虫口吻较粗短,不弯曲,吻背有纵向隆起线及明显小刻点,无光泽。触角呈膝状,前端如棒状,前胸较头部宽大,翅鞘与前胸背部密布圆形刻点,翅鞘上有2-4个浅红或橙**斑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