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扩展资料:
景泰蓝艺术起源于欧洲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现知最早的标准珐琅器是出土于公元前13世纪墓葬的六枚迈锡尼金戒指。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到了清代景泰蓝工艺获得长足发展,清廷“造办处”专设“珐琅作”,专门制造宫廷景泰蓝器皿,品类丰富,突破早期的瓶壶碗盘,扩大至家具层面,以其工艺的繁复,造型的精美,色彩的艳丽,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
-珐琅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燕京八绝”之首,与雕漆、玉器、象牙雕刻并称为“四大名旦”。景泰蓝诞生于宫廷,以明朝景泰年间工艺最为鼎盛,故名“景泰蓝”。其辉煌胜金,富丽如锦,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发展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由于其独有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年,景泰蓝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器具华美大气,内涵尊贵又寓意祥和,建国以来,即以无可取代的独特魅力活跃在外交舞台。
据许志衡《饮流斋说瓷·说杂具》:有一种壶形甚特别,略如直截之竹筒,惟於上半截旁出一嘴,嘴作龙形。其盖在顶处……顶略同僧帽形……惟每截均绘花,乃素三彩螭龙,海马之属,名曰多穆壶,盖内府以之盛牛乳者,其型制有明显的满蒙风格。多穆壶是蒙藏民族人民的生活用具,此壶形制挺拔,做工细致,色彩绚丽。多穆壶广泛地在中原地区使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明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在清代的著录中大受好评,赞其与永乐剔红,宣德铜炉,成化斗彩,相提并论,可见明景泰掐丝珐琅的艺术水平及历史地位是相当可观的。
估价 RMB2,600,000-3,800,000
成交价RMB3,360,000
藏品征集KLX 13,101,713,004
天球瓶始於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瓶。清中期正值盛世,仿古风盛行。天球瓶器型更为宫廷大型陈设用具。天球瓶作为传统造型,瓷器中常见,乾朝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爱珍瓷雅器,故国内外收藏所见乾隆时期天球瓶造型屈指可数,见诸著录的有鸿禧美术馆《中国历代陶瓷选集》的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高474厘米)、北京故宫的乾隆粉彩九桃纹天球瓶(高508厘米)、乾隆粉彩雀梅纹天球瓶(高553厘米)、乾隆粉彩婴戏天球瓶(高压51厘米),乾隆粉青釉云龙海水纹天球瓶(58厘米)等。此对由CRuxton,Audrey BLove夫妇曾经收藏过的掐丝珐琅九龙纹天球瓶,更为近现代海内外拍卖中少有见过的,器型规整做工精细,满饰龙纹,为清宫陈设用品。
本品造型敦实古拙,双耳形制优雅,外侧錾回纹,口沿平折,腹身垂直而短小,以天蓝色珐琅为地,上饰黄、蓝、绿、白、红五色缠枝莲花十朵,下承四足,足内饰以一朵折枝莲花。其铜胎质地厚实,包浆古旧,釉面光泽润和,色调浓郁雅正,掐丝精细,花朵饱满,花筋叶脉转折流畅,釉色丰富透明,玻璃质感强烈,具有明早期掐丝珐琅的典型特点,与大英博物馆典藏的“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掐丝珐琅云龙纹罐的装饰风格,彩料色泽、铜骨质地毫无差别,当为宣德无款御物。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扩展资料:
制作步骤:
1、设计纸稿
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首先有设计师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转成拷贝纸稿以备下一道工序应用。
2、胎型制作
先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
3、掐丝过程
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4、点蓝过程
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5、烧蓝过程
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的高炉中用一些矿物石头粉作燃料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6、磨光过程
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7、镀金过程
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
再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随着景泰蓝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异形产品、实用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蓝大量生产,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
由于多种工艺巧妙结合,各种材料互相衬托,再加上通体又镶嵌了大量的宝石,更使作品新颖奇特、玲珑剔透,通体散发出珠光宝气。
参考资料:
-景泰蓝
根据胎体制作工艺和施釉方法的不同,可将珐琅工艺分为很多种,如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光珐琅等。
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是将多种加工技艺和珐琅釉综合施于金属胎上制成的,有人将这种制品称为 “复合珐琅”。它是两三种工艺融于一器的制品,如:以掐丝珐琅工艺与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或以画珐琅工艺、掐丝珐琅工艺、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
我国金属胎珐琅器的生产,到16世纪中后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嘉靖之后、尤其是万历年间的作品为代表。
明嘉靖时期,工艺美术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瓷器、漆器和纺织品等,都有了新的发展,实物遗存十分丰富,铜胎掐丝珐琅制品的烧造虽然并不十分景气,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嘉靖年间的掐丝珐琅器特点是釉色对比强烈,图案风格粗犷豪放,与嘉靖时期的瓷器、漆器风格一致。
如一件明嘉靖掐丝珐琅龙凤纹盘,高51厘米,口径242厘米,足径16厘米。盘圆形,撇口,圈足。通体施浅蓝色珐琅釉,掐丝勾云纹作锦地,盘内心圆形开光内一条黄龙蜿蜒腾飞,神态威猛,空间点缀彩色流云纹。
盘边彩云间瑞凤、仙鹤成双展翅飞翔。盘外壁饰云龙、凤鹤纹,盘底鎏金,正中镌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6字双直行款。
嘉靖时掐丝珐琅还发现有云龙纹圆盘,掐丝跌宕无羁,而稍显潦草,珐琅色调类似景泰器,而黄珐琅略淡,大红珐琅、墨绿珐琅又显深邃并有一定的透明度。
这时,炉瓶之类的室内清供增多。珐琅色调、掐丝风格、造型图案与景泰掐丝珐琅有不少区别,如暖色调珐琅稍有增强、掐丝粗放、吉祥图案增多等,但其变化尚非十分突出。如嘉靖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碗,高104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4厘米,撇口高足;碗的整体为白色地,通体用鱼藻纹装饰;碗的外侧为天蓝色珐琅地,装饰的是西番莲纹。
珐琅工艺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
常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通常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类。
琅也叫珐琅彩,英文名叫“enamel”,在中国广东俗称“烧青”,在北京俗称“烧蓝”,在日本叫作“七宝烧”。珐琅主要分为: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
珐琅首饰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
珐琅制品的发展演变过程:
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到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仿珐琅的制品,有些地方叫作“软珐琅”或“滴油饰品”“滴胶饰品”“烤漆饰品”。从表面上看酷似珐琅。
但不管是“软珐琅”“滴油”“滴胶”还是“烤漆”,全都属于塑胶树脂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材质不耐久,也不耐高温,容易腐蚀和磨损,不长时间便会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泽。
这类塑胶树脂类的产品无需在高温炉中烧结呈色,只需将液态状的色胶涂在金属上自然风干或在烤温箱中烤干即可,制作简单,不保值。
区别珐琅与仿珐琅的方法有几种:一,眼看;因真珐琅是无机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泽和硬硬的质感,而仿珐琅是有机物,性质偏软,表面光泽呈油脂感和塑胶感,容易刮花。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真珐琅质硬,不容易刮花,而树脂塑胶类的仿珐琅容易刮花。
三,火烧;直接用火机点火烫烧,仿珐琅不耐火烧,表面会留下烧痕,而真珐琅却丝毫无损。总之,鉴别真珐琅与树脂类仿珐琅的方法有很多种,难度并不大,因为这两种材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真珐琅是无机矿物质,假珐琅是有机塑胶类物质。
景泰蓝这项国宝级工艺,真的会濒临灭绝。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没有人继承,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景泰蓝技艺。
景泰蓝现在已经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是在国内能够独立完全景泰蓝的设计,然后独立进行制作,并且熟悉掌握整个烤制和制作流程的人只有一个人。而且在景泰蓝的行业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掌握到两项技能,要么就是会设计,要么就是能够制作。
而且现在行业中的大师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这项技术。就连大师的子女对于景泰蓝这项传统的工艺也没有兴趣。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以后,景泰蓝的手艺就后继无人了,那么这项手艺肯定也就灭绝了。
第二:原材料越来越少。
其实景泰蓝这项工艺的全称是铜胎掐丝珐琅。也就是要把釉料以及铜质混合在一起反复的融烧,而且在制作中最难的就是点蓝这一步,市面上还保存着的景泰蓝,一般都是蓝色的。蓝色显得清亮有光泽,色彩饱和度很高。
但是现在的原材料就达不到这种要求,做出来的景泰蓝跟古代的作品相比,颜色和色泽方面就要逊色很多。古代的时候都是做出来进贡给君王的,所以选材都是最顶级的,价值也就越高。但是现在景泰蓝作为一种工艺,肯定要考虑成本的问题,只能用廉价的原材料来代替顶级的材料。
而另一方面顶级的材料也越来越少,已经到了花重金也没有办法大批量购买的地步了。如今的国画也有同样的处境,很难购买到高品质的颜料,只有原材料优秀了,才能做到不褪色不暗沉,这也是景泰蓝可能灭绝的一个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