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盛行的服装

中国各个朝代盛行的服装,第1张

①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故下裳用**。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②商朝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後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③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⑤秦朝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⑥汉朝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用绸带系束,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男女均可穿着。在西汉时就出现,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形式得到改进。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汉代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汉代的染织工艺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

⑦魏晋南北朝

风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这一时期男子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习俗,称为袍的袖端当收敛,并有祛口,袖口宽敞。

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有所改进,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

⑧隋唐

隋唐服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反映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唐初,妇女的短襦小袖,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以丝带系扎。披帛,又称“画帛”,通常轻薄的纱罗制成,印画图纹,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

圆领式样很早便出现,到隋唐才盛行为官式常服。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唐代男子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后,人们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其形状各个时期不同。除巾子,幞头的两脚有许多变化,晚唐五代,已由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袖宽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簪有金翠花钿,又称“钿钗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

⑨宋朝

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妇女的穿着与汉代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挂着作装饰用。穿褙子时,在腰间用勒帛系住。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

⑩元朝

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质孙服」。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十一、明朝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服饰。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棉花为服装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以圆领为主。裙边有绣边,装饰作用。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备。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明末,腰间的褶裥变密,每褶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以压裙幅,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穿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十二、清朝

清朝入关后,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清朝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整体看来较为保守。不同时期的旗袍个性特征的。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有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一般穿在里面, 样式较窄小。一种多钮扣的马甲,四周镶边,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春秋用浅湖色缎,冬用绒或皮,称“领衣”,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头”。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还有一种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

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不断的演变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 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袍衫(旗袍)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

十三、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长衫上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以代马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十分喜欢穿着这种服装,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从20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发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不断创新,不断变化。旗袍变化先是流行高领,转而又流行低领,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时而又流行短袖。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曾经流行长式;后来又改为短式。

总的说来,各朝代的服饰是不断发展的,它们的特点鲜明各异,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关系,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国文化如此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徜徉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韵和内涵,博大与精深。真可谓是“此衣只应天上有”。

渐入秋冬,离不了的长袖T恤要如何搭配才能将美丽延续,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所以,如何选购好的长袖T恤,怎么选购长袖T恤都是很重要的。无论如何,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搭配得宜,T恤绝对是整体造型上的加分利器。套上一件T恤,不但气质改变,连带的心情也轻快愉悦不少。而T-恤的有趣之处还不仅于此,它还是个人风格的强烈宣示以及情绪个性的展现。

怎么选购长袖T恤?X

一、T 恤的面料选择

众所周知,涤棉的T恤手感较厚,也很柔软,但是穿在身上会比较闷,纯棉T恤虽然值得信赖,但“纯棉时代”也在发生变化。加点莱卡能让面料更加富有弹性,或者是天丝与各种自然纤维的混纺产品,如天丝棉(60%天丝、40%棉)、丝麻棉(丝35%,麻15%,棉50%),丝棉、丝麻、丝光棉在穿着时,更凉爽舒适。柔光纤维面料是以国际最先进的“喷压纺纱法”制造出“雪花”系列面料。用柔光纤维面料制成的T恤,在炎热的夏季穿着具有轻盈凉快不黏身的感觉,而且容易打理、洗涤后免烫、能长久保持衣服外形不走样,感觉如丝绸般的柔丽。最后特别提醒,领子也很关键,好的领子里一定是要加氨纶丝,这样会比较有弹性,很多人都见过领子在洗过几遍以后掉下来的T恤,这就是氨纶丝没有加或者加少了的缘故。

二、T 恤的时尚个性

情侣图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气息,袖肩之间以蕾丝衔接增,添些许浪漫感。

刻意仿旧的质感、嫩粉红的色调、搭配上仿古的中式象形文字图腾,不协调的元素,混搭的恰到好处。

几何图案,十分独特,不易退流行并充满独特的现代意象,在大人的成熟感中散发些许文艺气质。

复古动物图样的T恤用鲜艳的色彩来搭配,具有浓郁的夏日气息,可爱又展现童心未泯的亲和感。

深红的抢眼色调,展现穿着T恤时的青春霸气与街头气势,让你随时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点缀水晶珠片的闪亮紧身T恤成为目前的流行代言,用一颗颗珠珠和一片片亮闪拼出合式造型,既个性又突出了立体感。

三、T恤不同领的挑选小窍门

圆领T恤:圆领的吊带装使你显得随和,圆脸的人则不宜穿圆领的T恤。

V领T恤:V领的T恤装使人显得消瘦

方领T恤:方脸形的人,一般不宜穿着方领服装

一字领T恤:小平线的设计是一字领的特点,当长方脸的人穿着一字领T恤时,在视觉上可以减小其长度感,有缩短脸部的作用。

U领T恤: 大大的领口能够将女性的锁骨呈露在外,非常性感。方形脸的人穿 U领T恤,可帮助缓和过强的棱角。

另外,别看小小的T恤,一点点小窍门也可以看你看起来更靓丽喔!在挑选的时候,偏胖的人就不要选择光亮暖色调面料和过于紧身的款式,那样会显得更加丰满。而太瘦的人最好也不要选择过紧的式样,否则,会显得更加淡薄。

当然,靓丽抢眼的色彩会增加活泼感,俏皮轻巧的露脐款式、性感诱人的露肩款式,让动感与热情强烈呈现在你的视线之中。表现动感的款式和造型有很多,宽松简洁的造型,精致的细节点缀都是很有看头。如果把握好鲜亮色的搭配尺度,可以有效的将美丽聚焦起来……

 

古代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服饰特点分别是:

 《欧洲古典服装 》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

  《欧洲古典服装发展》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花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制作。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日本服饰》

  日本传统民族服装。日文称着物。

  日本古代曾长期使用附袖贯头衣,称"小袖",是结合南方"身顷"、北方"筒袖"所创制,袖裉下有"身八口"(通风口)。从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袍传入日本并产生影响,"小袖"不断吸收吴服(中国三国时期吴国服装、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服装)、唐衣(中国唐代服装)和中国明代服装特点,在室町时期(1338~1573)发展成摆长过膝、袖口宽大的"长丈小袖",确定了和服的基本形式。

  和服分男用、女用、儿童用和单衣、夹衣,有"表着"(外袍)、"下着"(内袍)等种类。和服长度一般齐踝,交领,右大襟,宽袖,留身八口,上下无扣无襻,系腰带,衣上印有家族徽记。男和服采用黑、褐、灰、深蓝等色的布料,或用细格、圆点、鸟眼图案的布料。女和服通常采用色彩艳丽的丝绸面料,有精细的刺绣、绘画及附加饰物。女和服腰带(奥比)质地为织花或绣花的绸缎,长约3~5m,宽约25~40cm,通常单条织造而不加裁剪,用时裹于腰胸之间,在背后打结,结眼考究,有200多种。腰带后中部有一小垫衬,用以撑住腰带的褶饰。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和服一直深受日本人民喜爱。

  《和服的特征》

  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各种和服在款式和穿着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异",正是这些"小异",具有服装的一项重要功能:显示身份、年龄、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女性的和服为例,这种"小异"主要表现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对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点缀有精致的花纹,它是中年妇女的礼服,一般在比较隆重、庄严的场合,如婚礼、宴会时穿着。

  3"色留袖"是有各种颜色的和服,穿着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轻,也是隆重场合时穿着的礼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妇女的传统服装,比较豪华,一般只在庆贺典礼、毕业,以及新年时穿着(今天,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很少有人穿着这种和服)。"振袖"就是长袖,往往长达1米左右,垂至脚踝。

  5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色无地"的和服,在平时穿着。"色无地"没有花纹图案,但有颜色。

  《中国服饰》

  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社会服饰》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

  《商周服饰》

  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odongcom/wiki/%E5%8D%8A%E8%87%82'>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明清服饰》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

传说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出自对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无记录,确实难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着这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下裳如地,服色即用**,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

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 魏晋服装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魏晋的铠甲最普遍的形式是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圆护。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得极光,颇似镜子。

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所以这样称呼。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 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南北朝服装,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

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

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

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图卷。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

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

叫做「东坡巾」。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男服服饰: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女服服饰: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

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明清时期,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

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筒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

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

皇帝有时还赐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纵观服饰在中国古代的大致演变,可以看出,服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化休戚相关。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物质生产的匮乏,文化不够发达,服饰功能强调以“用”为主。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完善,服饰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国家和社会意识的载体。

因此服饰的伦理功能得到强化。随着封建社会发展达到鼎盛,如唐朝,思想的开放,物质的丰裕使服饰开始重视审美功能;安史之乱后 ,整个封建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与之相适应的是服饰也开始呈现出一片暮相唐时的服饰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之气象被宋以后的保守。

拘谨和对人性的压抑所代替。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由此可以看出,服饰这一层薄薄之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具血肉之躯,它还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体现着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和意识。

-中国古代服装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二章 人类服 性特征教学目的 1、掌握人类的服装动机与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2、熟悉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3、了解服装起源与人类劳动的关系与服装变化的现象。 教学重点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人类服装的起源 一、服装的概念、功能及构成 二、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 1、裸态生活期 2、兽皮叶草与装饰期 3、纤维织物期 三、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1、生理需求论 (1)气候适应说 (2)身体保护说 2、心理需求论 (1)护符说 (2)象征说 (3)装饰审美说 3、性需求论 (1)遮羞说 (2)吸引说 四、服装起源与人类劳动的关系 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人与纤维、兽皮接触、结合的机会,促进 人类产生了服装的动机,并在劳动中继续发展。 第二章 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 一、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功能环境 二、服装变化的现象 1、阻力与动力的矛盾 2、渐变与激变交叉 3、外因与内因的冲突 三、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1、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 2、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 3、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 4、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 5、符号标示与个性自由的规律 6、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 作业 1、简述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2、简述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原始社 会服装 奴第四 隶社会服装— —积淀 与定型 教学目的了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服饰的基本形制。 教学重点中国服装初始时期在工具材料技术上的表现以及冕服的体 教学难点两种基本服装形制的形态特征以及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教学内容: 第三章 原始社会服装 一、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 1、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 2、身体饰物 (1)装饰品;项链 3、织机(织布机)4、纤维和织物 (1)纤维 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 一、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 1、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1)冕服形制采用玄衣纁裳。形制和色彩代表天地,体现对天地 的崇拜。 (2)天子冕冠前后各垂12 旒,代表一年12 个月的天文观,体现 对天的崇拜。 (3)天子冕服上的 12 种纹饰(十二章),体现对自然的崇拜。十 (4)冕服配蔽膝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2、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 二、礼制与冠服制度 1、冕服 三、冕服冕服由冕冠、上衣下裳,韨(f)、舄(x)、带等组成。 四、两种基本服装形制 中国古代服装从款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形制和“上下连属” 形制。 五、服饰礼仪与社会民俗 作业 1、名词解释礼制、正色、弁服、深衣、命妇服、十二章 纹、冕旒、笄、胫衣 、夹衣 衽、裳、五服。 2、为什么说追溯服装体现的原始信仰对认识我国服装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并分析其具体内容。 3、什么是冕服简述其形制和种类。 4、简述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两种基本形制及其对我国历代服装产生的 影响。 5、夏商西周的民俗民风是如何影响服饰礼仪的请举例说明。 教学目的掌握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及服饰品特征, 了解丝绸的发展,充分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意义。 教学重点楚汉文化与袍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尚在男女服装上的体现 第五章封建 社会前 期服装 教学内容: 第五章 封建社会前期服装 一、丝绸与丝绸之路 染色多层织物——锦首先,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丝绸 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 国家和地区 ,在世界文化交往的历史上是有非常的意义的事件 其次,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二、楚汉袍服 1、楚文化与楚袍、汉文化与汉袍 (1)楚文化与楚袍 楚文化在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高超的丝织和丝绣水平,是这一时 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元前3 世纪—公元前4 世纪,战国中晚期,楚文化鼎盛时期,直 裾为当时的时尚款。 楚袍纹样南方山川迤逦、风光奇瑰的风格,国人敬鬼好巫,崇日尚 赤的地方特色。 色彩特点:黑红为名贵色彩,明暗相衬,对比强烈。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穿曲裾深衣的楚国妇女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 (2)汉文化与汉袍 源于楚文化,史官文化,特点多为写实性,朴厚,宏伟而飞动,破 除陈旧、创建新风具有宏伟气魄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文化。 汉袍形制:承袭了秦代礼仪,以袍服为主,受楚袍影响最大。分曲裾交 服的花纹显得素淡。汉袍曲裾:衣襟右侧连缀一块三角形的帛,使衣襟延长,尖端绕至 身后再从左腋下绕至身前。稍短曲裾只绕至身后止。 汉袍直裾:楚袍的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普及,最终取代曲裾袍,成 为主流服装款式。 三、魏晋南北朝衣衫 2、短衣、佩剑及带钩战国时期南北地域分裂,各国衣冠异制,最为突出的是北方改穿胡 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十分发达,剑的大量产生,使佩剑成为一种时尚流行。 带钩形制:用青铜做成,固定在革带的一端,束腰时把带钩钩住革 带另一端的环或孔,与今天所使用的皮带类似。 五、女子发式及时尚 1、发式:女子无冠,以发筓固定,其发式成为发髻。 (1)、商周发髻:以梳辫为主,卷曲垂于肩或盘成顶心髻,加骨筓 横贯其间来固定。 (2)、战国发髻:1、在背后编发中结成双环 2、下垂做圆锥形 3、双辨搭在胸前在辫梢上接以假发延长至膝 (3)、汉代发髻:大致分为两种,一垂背后,一盘于头顶 2、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 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 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作业 1、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2、简述楚汉袍服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3、什么是大袖衫,有什么特点。 4、简述封建社会前期男子的冠,女子的发式及其主要的时尚特点。 教学目的了解封建社会中期纺织印染的空前发展,掌握唐宋时期重 要的特色织物及其特点,了解唐代官服的品级特征,掌握唐代女服女妆 的特点;掌握宋代女服的特点,了解开放唐风给服饰带来的影响,了解 宋代服饰时代特征的根源。 教学重点唐宋著名的织物缭绫和宋缂的特点,唐宋官服的特点,唐 代女服、女妆的特点;宋代褙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唐代官服、唐代女妆的特点 社会中期服装 教学内容: 一、纺织印染与衣料 纺织印染的空前发展。隋、唐时代的染织工艺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织锦由于发明了纬 线提法,使锦纹的配色和图案更加丰富多彩。 2、唐绫宋缂新品纷呈 3、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 衣料上的纹样与图案最能表现时代的风尚,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主流 倾向。织锦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联珠纹,以及对称格式的图案组织—— 二、唐宋官服官服是服饰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流服装 产生导向作用或支配作用。官服又服从于官僚体制的变化,是官服的具 体表现。 唐宋官僚体制唐宋官僚机构的改革,对服装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规范化、简约 化、明了化的官僚机制和一大套详细而完备的官服制度,使服装的符号 性更为鲜明突出,数百年官服的威风不减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典 唐代官服(1)、圆领长袍;领座、袖口、衣裾边缘贴边 (2)、前后直裁,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斓(斓衫袍), 宋代官服官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时服 三、唐代女服 唐代是中国服装文化史上最为发达的阶段。政治开放,思想活跃, 服装款式也比前朝解放的多,唐朝女装可以称为时装,变化迅速展示性 强。化妆美容的流行也非一般年代可比。 初唐时,女装就不再流行深衣,而改为上衣下裙,上身着窄小的“襦”。 唐代女装基本形制:领口很低,更有一种u 型领,把整个前胸都袒 露出来,在襦的外面,套两裆或半臂,都是短袖外衣,领口低于内襦, 所以虽有披帛(长围巾)半围,前胸仍裸露着。 四、唐代女妆 3、面妆(敷面、画眉、点唇、贴面)五、宋代女服 封建社会的衰败,政治上保守,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加之对外的 投降退让,使中国服饰文化日渐肃杀,款式和色彩再也没有唐代那样开 放和丰富多彩了。宋代女装色彩比较素雅,小襦袄与褙子造型趋于瘦长, 另一种性感服饰文化色出现:缠足。(妓女多,色情行业兴盛,青楼服 饰文化) 宋代妇女的一般服饰: (1)、襦袄:襦是一种短衣,平时一般作为亵衣(内衣)在后 期被穿在外面。 一般上衣,罗衫(3)、袍(仅宫廷乐女穿用) 背子(男做便服或穿用在礼服里面,女作常服及常礼服穿用)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做装 对襟式男女均用 半袖长衣 (7)、背心裲裆 男女均用 郁金香染的黄裙最贵,红裙歌姬乐女(10)、裤褌 有裆短裤称为褌 (11)、足履 缠足之风盛行 穿鞋多 绣风头 六、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 风盛行胡服的便利和舒适合体受到中原人民的欢迎,胡人的其他生活、艺 术也逐渐随着民族的融合而进入中原,被汉人所接受。唐代妇女的胡服 通常是由锦绣帽、窄袖跑、条纹裤、软绵靴组成套服。 时世妆当时女子物衣着鲜艳,面妆也是艳如霞光的赭面妆,这是盛唐时期 流行的女子面妆。 3、百工百衣 作业 1、简述唐宋衣料织物的种类及特点。 2、唐宋官僚机构体制对官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那些方 3、唐代服饰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造就唐代服饰丰富多彩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女装与女妆加以具体说明。 4、为什么宋代褙子在当时的服装中最具有时代特色?宋代服饰风格与 唐代相比有哪些异同? 5、什么是胡服?为什么唐代会盛行胡服? 第七章封建社 会后期 服装 教学目的了解封建社会后期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认识辽、金、元 的服饰特征,掌握明清官服形制、明清妇女服装特征。 教学重点元代服饰的特点,明代的补服制度,明代女子服饰的特点, 清代满族男子和女子服饰的特点,吉祥图案及寓意。 教学难点辽金元时期面料纹样的变化,补子的文化意义,清代服饰 风俗。 教学内容: 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1、棉花的推广普及为服装衣料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丝织物的发展 3、衣料纹样与吉祥图案 二、辽、金、元的民族服装 1、辽国契丹族服装与发式 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 2、金国女真族服装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贱都穿兽皮服装, 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以挡风寒的侵袭。 元代蒙古族服装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为大。 三、明代官服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 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汉制”。 明代官服胸前和背后缝缀的补子为当时服饰的一大特色。以动物为 标志区分等级,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首服、佩绶、笏板等 都有具体规定。 四、明代妇女服装 1、贵族妇女服装中的凤冠与霞帔 冠服: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大袖衫,深青 色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 一般妇女服装与褙子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 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有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 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马褂作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形式, 一般采用较素的颜色。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 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 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 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2、剃发蓄辫与变通措施 3、清冠服制繁缛庞杂、冠帽、袍褂与补服 因其礼节轻重,其形制差别主要表现在顶部修饰上。顶珠、花翎与 补子一样是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之一。为适应不同气候其材料选用不 同。因此又分为冬夏两种,冬戴暖帽,夏戴凉帽。 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 主要标志。 六、清代妇女服装 1、满族女服 满族妇女为不分衣裳的长袍,常加罩一件短的或长至腰间的坎肩。 长袍,袖端及衣襟、衣裾也镶上各色边缘,领间常围一条围巾,开始较 为宽大,逐渐变为小腰身。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所谓 “旗袍”。满族的女式旗鞋,脚穿2 寸高的“花盆底”,用木制,中部凿成马蹄式,故又叫“马蹄底”。 汉族女服清初汉族妇女服装承明代样式,后来受满族妇女服装影响,发生变 化,保留汉服传统,又吸收了满族服装的优质因素。汉族女子上身着袄、 衫,下身束裙为主。 袄有大袄小袄之分,小袄内穿,大袄外穿。多为右衽大襟,衣长至 膝或更下,袖口初尚小,后渐大,至清末又复短小,衣领有高低变化。 并在衣襟、袖口有宽边镶滚。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 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 在这上面。 3、女服衣襟与衣纽 七、明清服饰时尚 男子巾帽、男子衣履 作业 明代服饰在继承传统上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官服以及贵族妇女服饰的种类、形制、配件等方面的内容给予说明。 清代是如何强制改官易服的,它反映了服饰变化中怎样的规律?简述变异后的清代宫服的具体形制。 请简述清代女子服装的种类和特点,试分析满汉两族妇女为什么能够长期保持其原有的服装形式? 教学目的了解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对服装的影响,掌握民国时期男子服装样式,掌握新文化运动对女装的影响,认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及解放初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服装。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男装和女装的锐变与革新;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 变化 教学难点新思想新观念在服装上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晚清时期服装 1、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服制发生动摇 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地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 而发生变化。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 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 2、西风东渐对晚清服饰的影响3、军服和学生服及青年女装的嬗变 第八章 近代社 会服装 二、辛亥革命后的男装 民国时期的男子中士礼服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 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 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 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 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与清初 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人的政治宣言,独立 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辫 子”立刻成为“革新”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了一股浪潮,这从当 时坊间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 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 史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落下了帷幕。 2、短装盛行、发式与冠帽 三、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 1、新文化运动对妇女的影响 2、袄裙与衫裤、女学生装、时装、发式、配饰与鞋 四、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 1、近代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2、中山装 当时的中国思想对外来服装的改造,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 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 (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1922-1924 小袋,倒山形笔架式袋盖——尊重知识(分子),下两大袋,琴式,衣襟5 权分立,3袖纽——三民主义 旗袍从20 世纪20 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二十多年,款式 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 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 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 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 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 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 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 20 世纪 10 年着旗袍者极少,20 年代才略有回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 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 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 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 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 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 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 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 到了20世纪30 年代,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是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甚至流行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 露肘。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 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后,又流行短的,但通常都在膝盖以上。 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 20 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 国女性服装的代表。学界把上个世纪 20 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 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由于上海 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 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 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 年代已基本完成,40 年代是其黄 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五、20 世纪下半叶服装 1、解放初到文革前的服装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服装 3、改革开放时期的服装 作业 1、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后男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例说明,并分析其 变化的原因? 2、简述中山装和旗袍的特点和影响。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中你怎样理解 民族服装的发展? 3、新中国的服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哪些变化? 其原因是什么? 4、从中国近现代服装的锐变与革新中,你是怎样理解服装发展与社会 变化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服装变革中继承传统与创新、民族与时代的 关系? 第九章古代服 教学目的了解西方古代服装的源头与迁徙,掌握古代西亚、北非、欧洲的服装和饰品特征及代表 教学重点古代西亚和北非的服装特点。 教学难点古代西方包缠式服饰的穿法。 教学内容: 一、古代西亚与北非服装 1、古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的民族宗教 2、古西亚男装、女装特点(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 (1)苏美尔服饰 男人——裹裙,一直到缠绕到底部边缘,露肩,而其余的织物从挂 在腰间、皮带 、赤脚、长头发,成流苏状。 女人——包裹服装,不露肩,就像一整块布,从她的肩膀上面覆盖 下来,头发缠裹她的头,赤脚。 (2)、巴比伦服饰 服装面料与图案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以棉,亚麻为衣料,取代了原 来的羊毛衣料,服装的造型也有了改变,衣服的垂褶更加丰富。 巴比 伦穿这种缠绕式的衣服,衣长至膝下,称为卷衣。 (3)亚述服饰 :种类繁多的服饰 (4)、波斯服饰 长袍袖子开始出现。衣服下摆不像以前那样缠裹蓬松的那么夸张.。 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不“裤”形。 北非古埃及的主要服饰由于古埃及天气炎热,服饰具有三个特点:宽敞、轻盈、省布。布 料决定地位,法老的衣服用细软的亚麻布制作,还用金丝来装饰。 古埃及男子服饰:赤膊 ,下身包缠式围裙,通常采用亚麻布。法 老褶裙后会垂下狮尾,士兵则穿着带有条纹的或彩色布料的褶裙。卡拉 西里斯,征战美索不达米亚的战利品 。筒型上衣,穿在半身围裙外的 罩衣,长而宽松,没有褶皱纹样,腰上缠绕着毒蛇的图案。 古埃及女子服饰:贴身长裙,以直筒裙为主,在一侧缝合,从胸一 直垂至脚踝。紧身直筒裙上做很多固定褶皱,贵族用漂白的亚麻布做成 褶衣,上浆固定。 古埃及装饰:宗教因素,出于爱干净的需要,男子剃光,女子剪短, 假发,假胡子成装饰品。新埃及王朝时期,假发发展到极致,镶黄金饰 代,五彩玻璃,珠宝。 二、古代欧洲的服装 1、克里特岛地区的服装 2、古希腊的主要服装 多里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 特征 。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 的女性特征。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一般 为方形的毛织物,大体上长约3 至55 米,宽约1 穿着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古罗马的主要服装古罗马服饰特点——豪华富丽、庄严。古罗马十分崇拜紫色,但与 希腊相同,以白色和乳白色为主体。 托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同时罗马法律规定只有罗马男公民 才能穿。 帕拉:古罗马女公

牛仔裤搭配西装外套好看吗?

人们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一个女人,三分靠长相,七分靠穿搭,足以见证,一个会穿搭的女人,是很具有个人魅力的。一些网红,她们的穿搭,就很受大众们的喜欢,其实有些网红,她们长相,也就一般,不过,加上会穿搭,就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了,整个人连气质,都大变样,所以作为一个女人?会搭配自己的服装,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应该是女孩子都想要做的事情!

不过,有些人,就在生活中,遇到了穿搭的问题,她们也想要做一个会穿搭的时尚达人,奈何不知道怎样搭配,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其实,日常多看看杂志也是有必要的,毕竟里面的一些穿搭自己颜色的相撞,都能够给你提供很好的灵感和思路,就比如说,牛仔裤搭配西装外套,这样的搭配是否好看呢?

01,干练且具有魅力

牛仔裤是女性一个必不可少的单品,一个女生,衣柜里面,总要有几条自己喜欢的牛仔裤,因为,牛仔裤,穿起来,显得整个人很青春,很有活力,搭配衣服也是不挑的,上面可以搭配短袖,也可以搭配毛衣,又或者是卫衣,这都是可以的,不过最应该搭配的就是一件西装外套。因为西装外套本身给人的感觉就很干练,而搭配了牛仔裤之后,会发现整个人很有魅力!

02,完美的凸显身材

上面搭配西装外套,里面穿一个吊带,别提有多么的吸引人的眼光了,下面在搭配一条修饰腿型的牛仔裤,很好的凸显了自己的身材。本来牛仔裤,对于身材好的人来说,是一个必杀武器,能更很好的展现自己的大长腿,上面是西装外套,这样的搭配,看似平常,但却女人味十足,让人眼睛挪不开。

03,有气场

西装外套,是这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件单品,无论是秋天还是春天,西装外套总能够流行起来,而且穿上西装外套,能够让这个人瞬间带有气场,又是是那些西装外套,加上垫肩的效果,再加上一条简约的牛仔裤,走路想不带风都难。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女明星,她们的机场照,喜欢这样的搭配的一个原因,能够很好的把气场凸显出来。

04,能够随意搭配鞋子

有些女性,她们选好衣服之后,就又开始苦恼,搭配一双怎样的鞋子,挑来挑去,又会费掉很长的时间,而西装外套搭配牛仔裤?这样的穿搭,是不用苦恼搭配什么样的鞋子的,你可以搭配小白鞋,也可以搭配高跟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506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1
下一篇2024-03-01

随机推荐

  • 国产护肤品谷雨真的好用吗?,,

    挺好用的。水看起来里面有水珠,上手试了一下,出来的液体并没有我想象的黏,因为大家说很油腻很稠,我以为会是那种啫喱感,但是并没有,自我感觉很清爽不油腻,涂开之后完全就是水,很快就吸收了味道呢,刚打开瓶盖是那种植物的清香,还有点像芦荟的味道,但

    2024-04-15
    48200
  • 精华液和精华露有什么区别?哪种精华露好用?

    精华液:适用于油性肤质,宜放在小瓶中,随时取用。精华露:适用于中性、干性肤质,比精华液稍浓,水、油成分比例适中。精华露按成分大致可以分成这几类:动物精华露———油性成分(如骨胶原精华素、貂油精华素等),性质温厚,养分充足,适用于超级干性肌肤

    2024-04-15
    49000
  • 妮维雅630和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哪个好

    妮维雅630。1、吸收性。妮维雅630适合任何肤质,且温和不刺激,日夜也都适用,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吸收性不如妮维雅630。2、成分。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美白效果太快太明显说明添加化学成分多,妮维雅630与之相比好些没那么多化学成分。妮维雅是德

    2024-04-15
    45000
  • 十大防晒霜品牌有哪些?

    防晒霜排行榜10强有ANESSA安热沙、雅漾、曼秀雷敦、碧柔、怡思丁、苏菲娜、资生堂、玉兰油、妮维雅、确美同,具体如下:1、ANESSA安热沙始于1992年日本,资生堂集团旗下专业防晒品牌,主打防晒乳化妆水乳液与粉底等产品。2、雅漾雅漾

    2024-04-15
    45700
  • 妮维雅防晒霜好用吗

    根据小编自己亲测之后的感觉来看还是很不错的,旗下的防晒霜有多种不同类型,有的是以黄盖呈现的喷雾,有的是以挤压头呈现的,也有一些是针对儿童而生的。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具有着很容易晕开、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特色,特别是旗下的防晒喷雾非常好用,小小一

    2024-04-15
    45000
  • 大牌护肤品对应的平替都有什么?

    清莹露和神仙水的区别为价格区别、外观区别、功效区别、适用人群不同、效果区别。1、成分区别:神仙水是由半乳糖酵母的发酵物过滤液组成,除了丁二醇和其它润肤成份之外,没有其它有效成份。清莹露是用水做溶剂,加入了酵母、甘油、适量的乳化剂和酸类,水杨

    2024-04-15
    38100
  • 妮维雅防晒喷雾怎么样?妮维雅防晒喷雾防水吗

    妮维雅防晒喷雾,温暖的弦同款防晒,女神同款,50倍的防晒,拒绝晒黑晒伤,全身可用,即使是在户外也不用担心了,下面就来评测一下这款防晒产品吧!妮维雅防晒喷雾防水吗温和防晒,冰爽降温,防水防汗 如果怕麻烦又懒的宝宝,不如试试我用的这款妮

    2024-04-15
    43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