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霜降是怎样产生的:
从气象学角度来讲,每年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也就是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冷空气开始袭来。这会导致地面的水气由于遇到寒冷空气凝华成细微的霜花,然后再因为质量的增加有的落在的植物上,有的落在物体上,剩下的就落回了地面,这就是秋天霜的来历。
从物理学上讲,当物体表面温度与附近空气温度形成一个温度差,这时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就会有多余的水汽被析出。在物体表面温度低于0度时,这时析出的水汽便会在物体上凝为冰晶,霜就形成了。
古人在古籍里其实就明确记载了霜降里降的来历。东汉王充《论衡》“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因此,“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二、霜降的气候特点: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
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是不一样的。
三、霜降的三候: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节气里三候内容是古人们根据气候那段时间,动植物和气候变化习惯定下来的,如霜降的一候和三候是根据霜降那段时间动物的习性定下来的,而第二候则是植物的变化定下来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这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的意思是豺在霜降时节会拿捕来的食物当做祭祀品,然后再吃。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豺狼捕获猎物后如果不拿收获祭天,感谢上天的馈赠,那么它的爪子和牙齿会出现不好的情况。其实古人眼里豺的祭天的这种行为,只是它的一种习性,只是古人赋予了人习俗就成了所谓的“豺乃祭兽”。
豺等这些不迁徙不冬眠的动物其实都有这种行为,因为天气变冷食物变的稀少,豺的食物小野兔,小老鼠等都会藏起来不再出来。所以豺就需要在它们藏起来之前更多的捕捉到食物,这些食物会作为储备粮,为了不让它们快速腐烂,就会分开摆放风干。这时候就被古人们看到了然后就当成了豺祭祀。
二候草木黄落;
这一候最好理解了,就是草木枯黄然后叶子都落了。这个在城市的我们也能很好的感受到,毕竟路边的草木枯黄和落叶是我们感受秋季霜降最直观的景象了。
三候蜇虫咸俯:
这里的蜇虫就是土鳖,这里的“咸”可不是味觉上的味道,而是在古文里全面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土鳖全部都藏了起来。这也是根据土鳖这种虫子的习性得来的,土鳖是春天出来霜降时节就要开始消失准备冬眠了,所以也就有了这一候“蜇虫咸俯”。
了解霜降的知识,让我不禁感叹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个词可以包含了那么历史和内涵。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这时候的露点温度在 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即为霜。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扩展资料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
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霜
“霜”字17画,是一种自然现象,详细介绍如下:
一、简介:
1、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霜常出现在秋季至春季时间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2、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高于冰点,而霜点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二、形成与消失:
1、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2、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3、霜本身对植物会产生冻害,因为熔化或升华的过程中吸热,降低植物的温度,使得植物内部的水分凝结,过低的温度会损害植物细胞,不过也有研究表明,经历过霜的植物比没经历过的植物具有更好的耐寒性。
4、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
当地表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时候,会下霜。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
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高于冰点,而霜点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时候,才会结霜。
扩展资料:
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
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内能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么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
—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