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掐丝珐琅工艺仿制瓷器,也是乾隆时期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铜胎掐丝珐琅制品的造型和纹饰,借鉴其他工艺门类是比较普遍的,但仿造瓷器的效果还是前所未有的。
乾隆时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增多,仿制技术水平亦很高。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
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催长四德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多宝格内着做仿古样款掐丝珐琅瓶一件、宝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阳纹款,先画样呈览,钦此。
于本月二十四日,库掌相永吉,将画得掐丝珐琅宝瓶纸样一张、双管瓶纸样一张、罐纸样一张,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每样准做一件,钦此。
乾隆三十二年四月二十日,接得库掌柜永吉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交掐丝珐琅象鼻腿圆鼎一件,传旨:将不齐全处收拾,再照此炉式成做一对,此炉活计金水俱好,嗣后着珐琅处官员栢唐阿人等,跟同监视匠役,镀金务要活计精工,不可怠忽,钦此。
以上清官档案记录表明,乾隆时代重视仿造“景泰御前珐琅”,其中有的是照旧样仿制,有的则画新样制造,镌刻“大明景泰年制”款。从珐琅制品中可以看到这类仿制品。但按照原器仿制的作品,其风格类似明代特点,而画样新作的制品,则清代特点突出。
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环耳瓶,通体以浅蓝釉为地,以单线勾勒缠枝枝干,串联盛开的几朵彩釉大花,底镌“景泰年制”。图案风格近似明代特点,釉色纯正稳重,亦似明代特征,而没有采用清代新出现的色釉。但作品掐丝匀细规矩,填釉饱满,很少砂
眼,这种过于拘谨的仿制手法,有别于原器自然流畅的艺术风格。
乾隆二十年前后,造办处档案记载仿造“景泰年制”珐琅制品的事例较多,但到乾隆三十三年以后,这种仿制活动亦很难见到了。
如乾隆铜胎掐丝珐琅云龙纹天球瓶,广腹,长颈,卧足。通体以白釉为地,掐丝起线,用浅蓝釉晕染出滚动的云纹。一条红色的巨龙,张开阔口,舞动双爪,尾巴上卷,盘旋于滚滚的青云之中,追戏一颗闪烁火焰的宝珠,气势雄伟,给人以强烈的涌动感。
技师们为了表现画面的层次,还采取了晕色技法,红色釉中略显淡紫。色彩的深浅浓淡,运用得十分熟练,立体感很强。
使人一看便知,这是仿瓷器中青花釉里红的效果制造的,增强了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的表现力。
仿制“景泰御前珐琅”也是这时造办处珐琅作的重要活动之一。乾隆皇帝很喜欢景泰珐琅,曾多次传圣旨“造办处珐琅作”官员,令其精心设计铜胎掐丝珐琅陈设品图样,器物底部需镌刻“大明景泰年制”阳文款。并要求先画样呈现览,准时再作。
遵照御旨,造办处官员很快把设计图样呈献给皇帝,上谕“照样准做”。显然,这类仿制“景泰年制”款的珐琅作品多是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制造的,同明代“景泰珐琅”的风格有明显差异。特别是釉色中粉红色的大量运用,更展露出乾隆时代的鲜明特征。
清代珐琅彩瓷有哪些特征?
第一,
就绘画风格而言,康熙珐琅彩瓷的外壁全部涂满色彩,不露白底,不题诗。
内容上改变了康熙朝有花无鸟的单调画法,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和蓝料印,成为瓷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第二,
底款方面,康熙朝的底款多为 康熙御制 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建于紫砂器。
雍正朝的底款多为 雍正年制 宋体双排蓝料款,少数为 大清雍正年制 楷体双排清华款。
乾隆朝的底款多为 乾隆年制 双排蓝料款,字体多数为宋体,少数为四字或六字篆体,未见红、黄料款。
◆器型
康熙珐琅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高不超过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为多,其中碗所占比重最大。
◆胎釉
康熙珐琅彩主要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为胎,为了达到铜胎画珐琅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珐琅彩料然后再入窑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瓷胎较铜胎质地更为细腻洁白,将彩料映衬得更为艳丽润泽,其彩绘的效果较铜胎画珐琅彩更胜一筹。
◆彩绘
传世康熙珐琅彩有紫地珐琅彩、红地珐琅彩、绿地珐琅彩、黄地珐琅彩、蓝地珐琅彩等。此时珐琅彩与铜胎珐琅彩一样具有色彩浓重艳丽的特点。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陈老师,《壹伍陆》 《壹七七零》 《肆三伍叁》彩料为进口料,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最为突出。
◆纹饰
康熙珐琅瓷正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纹饰主要模仿铜胎珐琅器。纹饰多为花卉,有牡丹、莲花、菊花、月季、芍药、牵牛花以及绣球、石竹等。并有在珐琅彩绘花卉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语句的。
◆款识
康熙珐琅彩器底款识有书款与刻款,用蓝料或胭脂红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用**珐琅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则为紫砂壶与盖碗的底款;另有用红料书“康熙御制”双圈楷款在永乐白胎画珐琅器物上。仅见一件四字刻款的器物,即在涩胎底足内刻“康熙御制”楷款,是康熙烧制的紫地珐琅彩瓶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
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1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细观察,便能分辨真伪。
2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象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砂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其中原故有二点:一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极易受伤。
1)老货是纯手工制作;新货是半手工制作,胎体均为机器批量生产。
2) 老货的铜胎为紫(红)铜;新货的铜质量不是太好,比较软。
3)老货为正宗珐琅粉烧制 颜色总体来说比较暗;新货的釉料中多添加别的染料等颜色较艳丽
4) 老货泰蓝中砂眼较多;新货砂眼较少 甚至无砂眼
5)老货有种说不出来的韵味 ;新货一般做的有型无神 但年轻人喜欢
6) 老货镀金为真金 ;新货镀金为合金(北京的新货为镀合金;河北的货为镀镛)
7)老货无磨具一般量较少;新货一般开模 批量生产
8)老货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磨损;新货几乎没有磨损
总的来说:老货是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工序纯手工生产 正真的体现了古人传统的手工艺和智慧,适合收藏和懂得欣赏景泰蓝的人;但对于追求美观 喜欢色彩艳丽 或送年的朋友,,新货充分的利用了科学技术,使其外观上大大得到改善 因此砂眼和烧制的痕迹几乎没有。
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则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期间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高,加工水平严,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数量少。
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绘画也成为珐琅彩瓷的精华所在,画工并非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它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台北故宫典藏的一件仿古豆型器。此器铜胎,高101、口径71、腹径88、足径46厘米。器底镀金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仿宋体款。此掐丝珐凤耳豆,器形俊秀玲珑尔雅,掐丝工整,粗细均匀,纹饰独特,布局紧凑,圆圈大小整齐划一,盖与器身接合精确,制作精美绝伦,可说绝无仅有,系海内孤品。 掐丝珐琅的特征: (1) 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要的装饰纹样。 (2) 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但花瓣紧包。 (3) 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明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4) 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款最为可靠。 (5) 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混杂使用。 (6) 经 X 光透射,证实釉层较后期的厚。 (7) 没有锦地。 (8) 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后期的厚重。 (9) 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迭接隐藏的方式处理。 我在博宝商城里看见一些辨别方法,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麻烦采纳,谢谢!
铜胎掐丝瓶没有珐琅彩是品质不好吗?铜胎掐丝瓶没有珐琅彩不是品质不好。铜胎掐丝瓶上没有珐琅彩绘制的情况很常见,这并不影响其美观和收藏价值。相反,通常铜胎掐丝瓶上的铜胎和掐丝雕花工艺都十分精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和文化价值,被誉为“铜器之王”。铜胎掐丝瓶是否有珐琅彩与其价值和品质没有必然的关系,珐琅彩和铜胎掐丝工艺各具特色、互相独立,对于铜胎掐丝瓶的收藏和鉴赏而言,更应关注其工艺精湛程度、装饰和纹样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综合品质。铜胎掐丝瓶是清代流行于中国宫廷中的一种工艺品,通常采用铜胎经过掐丝、刻花等手工艺制作而成。珐琅彩是一种用于进行高温烧制的彩绘工艺,通常用于精美的瓷器、铜器、玻璃品等装饰品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