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和苏美尔神话的渊源关系是19世纪70年代发现的。19世纪50年代初,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花了多年时间,把从尼尼微发现的24万多块楔形文字碑分类释读。一位叫做乔治·史密斯的亚述学学者一天在考察一堆破碎的石碑时,他偶然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碑文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上帝派大雨和洪水来惩罚邪恶有罪的人类时的情景。在那次大灾中,一个人造了一只木船,载上家人和许多动物,在洪水中幸存下来。史密斯意识到,碑文记载的故事极像《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他的这一发现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当时英国的基督徒把《圣经》奉为天书,认为它是神的启示,难以接受诺亚方舟来源于苏美尔神话的事实。可惜的是那块有关洪水故事的碑已破碎,史密斯也因此无法提供巴比伦故事的全文。于是一家叫《每日邮报》的伦敦报纸派史密斯去尼尼微找回破裂碑文的残余部分,有史以来的奇迹般的巧合出现了,史密斯竟然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就找到了那块遗失碑文的其余部分。由此,史密斯发现了《圣经》中诺亚在《苏美尔史诗》中的原型齐乌素德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扩展资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美国杜鲁门主义。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在苏美尔人是南部人美索不达米亚,其文明℃之间蓬勃发展。公元前 4100-1750 年。他们的名字来自经常被错误地称为“国家”的地区。然而,苏美尔从来就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由城邦组成的地区,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国王。
苏美尔是阿卡德北部地区的南部对应物,那里的人们给苏美尔起了名字,意思是“文明国王的土地”。苏美尔人自己将他们的地区简单地称为“土地”或“黑头人的土地”。
苏美尔人对当今许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创新、发明和概念负责。他们基本上“发明”了时间,将白天和黑夜分为 12 小时,小时分为 60 分钟,分钟分为 60 秒。他们的其他创新和发明包括第一批学校、最早版本的大洪水故事和其他圣经叙事、最古老的英雄史诗、 官僚机构、纪念性建筑和灌溉技术。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亚摩利人崛起和以拦人的入侵之后,苏美尔不复存在,只能通过古代作家的作品中的参考资料而为人所知,包括撰写圣经创世记的抄写员。直到 19 世纪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发掘发掘出苏美尔文明并揭示了他们的许多贡献之前,苏美尔人一直不为人所知。
发展与 39 个第一
在整个公元 19 世纪,欧洲考古学家纷纷前往近东寻找古代城市、墓葬和文物。这些人都没有去美索不达米亚寻找苏美尔城市,因为没有人知道文明曾经存在过——他们正在寻找圣经中提到的遗址,如巴比伦和尼尼微以及一个叫做示拿的神秘地方——但他们发现的远不止他们期待。
没有人知道苏美尔人是从哪里来的,但是,由 c 公元前 2900 年,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稳固地建立起来。该地区的历史被现代学者划分为六个时代:
Ubaid时期 - c。公元前 5000-4100 年
在乌鲁克时期- 4100-2900
在早期王朝时期-2900-2334 BCE
阿卡德时期 – 公元前 2334-2218 年
古田时期 - c。公元前 2218-2047 年
的乌尔III期(也被称为苏美尔文艺复兴) - 1747至50年BCE
乌拜德时期人民的起源也未知——他们的文化也是如此——但他们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文物,可能建立了第一个社区,这些社区在乌鲁克时期发展成为后来的城市并发展成为城邦。早期王朝时期见证了国王的崛起、 和官僚机构的建立以及苏美尔城邦之间为土地和水权而发生的冲突。苏美尔城市周期性地统一在一个单一的国王之下,例如在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战争中带领苏美尔对抗埃兰的基什的 Enembaragesi 的例子。公元前 2700 年。苏美尔人大获全胜,洗劫了埃兰城。
苏美尔最终被阿卡德的萨尔贡(公元前 2334-2279 年在位)征服,并使其成为他的多国帝国的核心。
后来的国王 Eannatum 将重新征服 Elam c 的部分地区。公元前 2500 年和 Lugalzagesi 会做同样的事情 c。公元前 2330 年,但这些国王永远无法完全控制苏美尔城邦。苏美尔最终被阿卡德的萨尔贡(公元前 2334-2279 年在位)征服,并使其成为他多国帝国的核心。包括他的女儿-他通过把信任的官员在每个城市的强大位置维持该地区的控制恩杜安娜,女神的女祭司(L 2285年至2250年BCE)伊南娜在她的乌尔(著名本身就是为世界第一作者以名字为人所知)。阿卡德帝国一直控制着该地区,直到古提亚人的统治被乌尔纳姆(公元前 2047 年至 2030 年)和他的儿子驱逐出境。乌尔的舒尔吉(公元前 2029-1982 年在位)负责所谓的苏美尔文艺复兴,在阿卡德和古田征服之后见证了苏美尔文化的重生。
美索不达米亚地图,公元前 2000-1600 年
美索不达米亚地图,公元前 2000-1600 年
PL Kessler(版权所有)
苏美尔城市在征服前后都因贸易而变得富有。城市的相对稳定鼓励了文化的发展、创新和发明。学者塞缪尔·诺亚·克莱默 (Samuel Noah Kramer) 在他的标志性著作《历史始于苏美尔》中探索了世界上起源于苏美尔人的 39 个“第一”:
第一所学校
“苹果抛光”第一例
青少年犯罪第一案
第一次“神经战争”
第一届两院制代表大会
第一位历史学家
减税第一例
第一个“摩西”
第一个法律先例
第一部药典
第一本《农民年鉴》
遮荫树园艺的第一次实验
人类的第一个宇宙起源和宇宙学
第一道德理想
第一个“工作”
第一谚语和谚语
第一部动物寓言
第一次文学辩论
第一个圣经相似之处
第一个“诺亚”
复活的第一个故事
第一个'圣。乔治'
文学借阅第一案
人类的第一个英雄时代
初恋曲
第一个图书馆目录
人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个“病态”社会
第一礼仪哀歌
第一个弥赛亚
第一位长跑冠军
第一个文学意象
第一性象征主义
苦命第一母校
第一首摇篮曲
第一部文学肖像
第一挽歌
工党的第一场胜利
第一水族馆
苏美尔人还发明了城市的概念,“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称号的声称者之一是苏美尔乌鲁克。苏美尔最早建立的城市有:
埃里杜
乌鲁克
乌尔
伊辛
阿达布
库拉
尼普尔
基什
这座城市的中心是寺庙建筑群,以巨大的金字塔为标志,这将激发后来的巴别塔故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他们住在寺庙里,保护和引导市民,但对于苏美尔人来说,埃利都城及其神恩基有着特殊的地位。
第一城
尽管现代考古学已经确定乌鲁克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城市,但苏美尔人自己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是埃利都,由他们的智慧和水之神恩基主持,恩基从水汪汪的沼泽地中建立并建立了土地上的王权和秩序的概念。恩基建立埃利都被视为一种黄金时代,可与圣经中的伊甸园相媲美,作为众神的家园和管理文明规则的发源地(称为meh)。学者格温多琳·莱克 (Gwendolyn Leick) 指出:
美索不达米亚伊甸园不是花园,而是一座城市,由一块四面环水的旱地构成。第一个建筑是一座寺庙……这就是美索不达米亚传统如何呈现城市的演变和功能,而埃利都提供了神话范式。与圣经中的伊甸园相反,人类在堕落后永远被驱逐出境,埃利都仍然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充满了神圣,但总是可以到达。(2)
埃利都的“陨落”与人类的罪孽无关,而是与美索不达米亚最受欢迎的女神之一伊南娜的聪明有关。在诗《伊南娜与智慧之神》中,女神从她的城市乌鲁克旅行到她父亲恩基的家乡埃利都,并邀请他坐下来和她一起喝几杯,随着他喝酒变得越来越快乐,他很高兴地将meh交给了他的女儿。一旦她将他们全部集齐,她就会跑到她的船上并将他们带到乌鲁克,从而使她的城市变得卓越并削弱了埃利都。现代学者认为,这个神话的出现是为了回应从农业文化(以埃利都为标志)到以乌鲁克为代表的城市发展的转变,乌鲁克是该地区最强大的城市之一。
宗教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为 和社会结构提供信息。苏美尔人相信诸神在混乱中形成了秩序,个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是与诸神合作以确保混乱不再发生。然而,当人类的喧嚣和麻烦变得太大而无法承受时,诸神自己会在后来逆转他们自己的工作——让世界重新陷入混乱。
被称为ERIDU GENESIS(约公元前 2300 年创作)的苏美尔著作是大洪水故事的最早版本。
被称为Eridu Genesis的苏美尔作品(约公元前 2300 年创作,在Eridu废墟中发现)是大洪水故事的最早版本,后来在Atrahasis、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创世记中重述。它讲述了众神如何通过洪水摧毁了人类,只有一个人,Ziusudra,当恩基告诉他建造一艘方舟并拯救每种动物的两只时,他得救了。之后,诸神心软,决定通过将死亡和疾病引入世界来控制人类,并限制他们恼人的倾向;从而重建秩序并限制人类的生活和野心。
众神希望人类用他们的生命来帮助维持秩序,这包括找到一种合作的方式。苏美尔人对他们的个性非常自豪,每个城市的守护神的提升和间歇性的竞争和冲突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众神要求为了共同利益而将其搁置一旁。克莱默写道:
虽然苏美尔人高度重视个人及其成就,但有一个压倒一切的因素促进了个人和社区之间的强烈合作精神:苏美尔人完全依赖灌溉来维持其福祉——事实上,因为它的存在。灌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和组织。必须挖掘运河并不断维修。水必须在所有相关人员之间公平分配。为确保这一点,必须拥有比单个土地所有者甚至单个社区更强大的权力:因此, 机构的发展和苏美尔国家的崛起。(苏美尔人,5)
苏美尔国王列表,一份由 c 公元前 2100 年在拉加什,列出了众神第一次在埃利都建立王权时回到世界之初的所有国王。第一个被考古证实的国王是埃塔纳,被描述为“稳定所有土地的人”(苏美尔人,43 岁),然后这个名单按时间顺序排列——对于君主来说通常是不可能的很长的日期——直到公元前 公元前 2100 年。
苏美尔城邦由国王Lugal(字面意思是“大人物”)统治,他负责监督土地的耕种以及许多其他职责,并受诸神的约束,以确保他们的意志在地球上得以实现。该Lugal最初是头一个“家庭”的-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这集中了他们的资源-和家庭的概念将继续作为城市的基本权力结构。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农业创新的发展,苏美尔人改变了人类曾经并将永远生活的方式。学者Paul Kriwaczek 评论道: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革命性的时刻。[苏美尔人] 有意识地旨在改变世界。他们是第一个采纳推动整个历史进步和进步的原则,并且在现代仍然激励着我们大多数人:坚信改造和改善自然和人类是人类的权利、使命和命运。成为她的主人。(20)
贡献和折叠
苏美尔人的城市不断扩大,当他们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更多的资源时,他们就从其他人手中夺走。在乌鲁克时期,文化发展迅速,也许最伟大的发明以书写的出现而告终。公元前 3600-3500 年。早期的文字是为了响应贸易中长途通信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传达了诸如“两只绵羊 – 五只山羊 – 基什”之类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当时对发送者来说已经足够清楚,但无法告知接收者两只绵羊和五只山羊从基什城进进出出,无论它们是生是死,以及它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系统在早朝时期发展成为书写系统,产生了诸如《史诗》等作品。吉尔伽美什,Enheduanna's Hymns to Inanna,以及许多其他伟大的文学作品。
苏美尔语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通用语言,并建立了被称为楔形文字的书写系统,后来用于记录其他语言。格温多琳·莱克评论:
[苏美尔]冲积平原的更同质化的文化视野在特定习语的写作发展中得到表达。为什么苏美尔语会成为以文字为代表的语言仍然不确定。美索不达米亚在语言或种族上从来都不是同质的,早期文本中的人名清楚地表明,当时还使用苏美尔以外的语言。(65)
公元前 4 世纪后期,苏美尔语作为书面语言已经确立,苏美尔文化、宗教、建筑和文明的其他重要方面也是如此。苏美尔人的文学会影响后来的作家,尤其是谁写的圣经,因为他们的故事文士的达帕的神话,在埃利都成因,并在阿特拉哈西斯将通知伊甸园后来的圣经帐户,秋天的男人,和大洪水。恩赫杜安娜的作品成为后来礼仪的典范,美索不达米亚的动物寓言被伊索普及,吉尔伽美什史诗将启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作品。
居住在城市神庙中的众神的概念,以及苏美尔金字形塔的形状和大小,被认为影响了埃及金字塔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神明的信仰。苏美尔人的时间概念及其书写系统也被其他文明采用。苏美尔圆柱印章——个人身份的标志——一直在美索不达米亚使用,直到公元前。公元前 612 年,亚述帝国灭亡。苏美尔人确实没有对任何文明领域做出过贡献,但是,尽管他们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他们的文化早在衰落之前就开始衰落。
苏美尔文明崩溃 C 公元前 1750 年,埃兰人入侵该地区。乌尔的舒尔吉在公元前 2083 年建造了一座长城,以保护他的人民免受这种入侵,但由于它没有固定在两端,所以很容易四处走动——这正是入侵者所做的。即便如此,自从亚摩利人在巴比伦获得权力以来,文化一直在努力保持其自治权。随着巴比伦闪米特亚摩利人的崛起,特别是在汉谟拉比统治期间,文化影响的转变在许多方面得到证明,尤其是美索不达米亚万神殿的男女比例。(公元前 1792 年至 1750 年在位)完全颠覆了苏美尔神学模式,将至高无上的男神马尔杜克提升到其他人之上。供奉女神的庙宇被神的庙宇所取代,即使女神的庙宇没有被摧毁,它们也被边缘化了。
与此同时,女性的权利——传统上与男性的权利相当——下降了,苏美尔的大城市也是如此。过度使用土地和城市扩张,加上持续的冲突,被认为是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女性神灵地位的下降与妇女权利之间的相关性从来没有得到充分解释——不知道哪个先发生——但这是一个一直高度重视女性的文化衰落的一个明显细节。当埃兰人入侵 c 公元前 1750 年,苏美尔文化已经在恶化,埃兰人只是简单地完成了这个过程。
发现
苏美尔人今天因对世界文化的众多贡献而受到认可,但这是一个相当新的发展。他们的历史被埋在沙子下几个世纪,因此古代著作中对他们的任何提及都被学者误解,因为没有已知的典故所指。例如,圣经创世记中的示拿之地被理解为暗指美索不达米亚的某个地区,但只要学者们不知道像苏美尔之地这样的地方,就无法理解该指称的意义。圣经示拿 - 曾经存在过。
这种情况在公元 19 世纪中叶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西方机构和社会开始派遣探险队到近东和中东寻找物证来证实圣经的叙述。如果像示拿这样的土地曾经存在过,那么它的废墟——以及圣经中提到的任何其他建筑和城市的废墟——都可以被发现。
在这个时候,圣经(特别是旧约的叙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并且是完全原创的。伊甸园的故事、人类的堕落、大洪水被认为是由犹太-基督教传统的独一真神直接写成或受其启发的原创作品。被派往这些探险队的考古学家和学者本应找到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但结果恰恰相反:他们找到了苏美尔。
首颗卫星诞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40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有几十颗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号试验飞船返回大地,中国已开始向载人航天迈步。回顾中国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开端“东方红一号”这一高精度技术在基础差且动荡的时期一举成功。但“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的始末,长期是个谜。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原本对前苏联很崇敬的科学家们深有感慨。当年积极提倡搞人造卫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先生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在前苏联虽然没有达到考察卫星研制工作的目的,但苏联先进的工业和科技还是使中国的科学家们开了眼界。他们对比苏联和中国情况,意识到发射人造卫星是一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作后盾。代表团在总结中写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中国尚未具备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同时,应立足国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领导卫星研制工作的张劲夫向科学院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卫星还是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根据中央的方针,张劲夫提出“就汤下面”,因国家经济困难,暂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务
由于缩短了战线,中国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1960年2月,中国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此后,各种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继上天,有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此时,中国在卫星能源、卫星温度控制、卫星结构、卫星测试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单项预研成果。此时中国的科学家们觉得发卫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当年积极倡导中国要搞人造卫星的赵九章,提笔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知名科学家钱学森也上书中央,建议加速发展人造卫星。
1965年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科学院拿出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方案。负责卫星总体组的钱骥,带
人造卫星
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归纳为三张图一张表:用红蓝铅笔画成的卫星外形图、结构布局图、卫星运行星下点轨迹图和主要技术参数及分系统组成表。
该方案先后拿到文津街3号科学院院部和国防科委大楼,分别向张劲夫等科学院领导和罗舜初等国防科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由钱骥等直接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当周总理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1965年8月,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检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议,国家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全国的人、财、物遇到“651”均开绿灯,这样中国卫星就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一号在重量上要超过苏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学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历时42天。会上,钱骥报告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与会的军、民包括海、陆、空方面的120多位专家,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目的、任务进行了反复论证。
这个代号为“651”的会议上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是为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是“上得去、抓得注听得见、看得见。”
会上较为保密论证的一个议题,便是中国第一颗卫星重量如何确定。这一问题涉及到导弹武器的水平。因为早期发射卫星的运载工具,都是在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放卫星实质上是展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虽然中国卫星工程起步较晚,但专家们都认为中国的起点要高,第一颗卫星在重量、技术上要做到比美、苏第一颗卫星先进。苏联第一个卫星重量83.6公斤,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只有8.2公斤。会议最后确定中国第一颗卫星为100公斤左右(实际上,最后上天时是173公斤)。
“东方红”
30年前上街游行的人们可能已忘记了当时的庆祝场面,但卫星从太空中发出的“东方红”悠扬乐音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提起“东方红一号”的命名、乐音的诞生,不能不谈到中国航天事业中一位默默无闻的铺路人--何正华。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嘀嘀哒哒的电报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中国的卫星信号应该是什么样的?卫星总体组的组长何正华认为,中国应该超过苏联,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且这个信号要有中国特色,全球公认。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呼号是“东方红”乐曲,某种意义上“东方红”也成了“红色中国”的象征。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何正华亦提出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建议。这些提议在“651”会议上得到了专家的赞同。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负责人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钱学森等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播送《东方红》音乐,让全球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播送“东方红”乐音不仅是科研任务,也成了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如果卫星上天后,变调或不响,按“上纲上线”的说法,无疑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研制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下,何正华和乐音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刘承熙冒着政治风险,开始了他们技术上的探索,解决了乐音错乱和乐音变调等一系列问题。“东方红”乐音最后采用电子音乐,用线路模拟铝板琴声奏出。乐音装置的第一批正样产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庆一家工厂生产的,由于当时生产秩序极不正常,产品中许多元件出现虚焊现象。最后上天的产品是由上海科学仪器厂重新生产的。
“红色风暴”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的整个研制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动乱的年月里进行的。那时席卷全国的“红色风暴”冲击到承担卫星工程任务的每一个单位。1967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及下属单位均被“群众组织”夺权,卫星设计院的原来的领导都“靠边站”了,很多的科学家当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特务”、“牛鬼蛇神”遭到批斗。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员,也有不少亲属和社会关系在运动中受到冲击和株连。卫星的研制工作与“革命”发生了冲突。
当时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宝书”,口念语录,心地虔诚地表忠献忠。卫星研制只能等参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则就会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学家被批判时,科技业务骨干还要参与陪“斗”。武斗不断,交通受阻,器材供应不上,卫星研制事业已面临夭折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1967年初,周恩来总理与聂荣臻副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编入军队序列,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空间技术研究院从许多单位抽调出精兵良将,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实行统一领导,使科研生产照常进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如期发射。
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之初,研制卫星所需的物质条件十分缺乏,如测试设备少,试验设备不齐,加工设备不足等等。卫星制造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的,在人员、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当时卫星厂未干过,在卫星的初样和试验阶断,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卫星厂解决了铆接、阳极化电抛光、光亮铝件大面积镀金、铝件热处理等多项工艺问题。
为了检验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元件、材料,到单机分系统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进行多种环境模拟试验。发射场预定发射卫星的时间气候寒冷,而卫星厂又没有符合要求的试验场地,“热控试样星”的试验是1968年的夏季于海军后勤部的一个冷库中进行的。很多的困难都是靠科技人员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群策群力解决的。卫星上天后,许多国际友人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卫星,当时的环境条件让参观者大为感叹:“东方红一号”能诞生,是个奇迹!
难忘4·24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门列车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滩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间,裹着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离地面30多米高的龙门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员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测试。
1970年4月24日3点50分,周恩来总理电话告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然而,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音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部分人造卫星
嫦娥一号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中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
月球表面
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中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中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主要是“实践” 卫星系列。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卫星。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A和实践二号B。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共发射了八颗卫星,分别是:1971年3月发射的实践一号;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1994年2月8日发射的实践四号;1999年5月10日发射的实践五号。2004年9月9日发射的实践六号A星和B星。
实践一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供电系统等8个空间技术试验及探测项目。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实践二号卫星是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卫星重250公斤,卫星主体为一个外接圆直径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体。1981年9月20日,中国发射一箭三星,实践二号是其中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该卫星重173千克,星上装有一台“东方红”电子音乐发生器及科学探测仪器设备。其任务是探测空间电离层和地球大气密度,并将有关数据传回地面。因此,东方红一号是一颗具有空间探测性质的技术试验卫星。
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中国共发射了3颗地球资源卫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从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中国共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中国发射了74个航天器,它们覆盖了地球所拥有的4种轨道。其中有国产的实验飞船1艘,国产的人造卫星4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26颗。现以47颗国产卫星为主,
朋友您好!
冷战中苏联和美国的攻势和守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
第二阶段
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第三阶段
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家形势长期紧张。
第一阶段,苏联和美国各有攻守,由于美国强于苏联,总体来说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第三阶段,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完全相反了,由于苏联强于美国,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也就是苏攻美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慢慢讲给听!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苏联处于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由于扩张战略的需要,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苏联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的苏联***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列”。于是,苏联向西方世界发动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势,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也酝酿成熟,并付诸实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加上经济危机,实力大大削弱。而苏联随着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则大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67,经济上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超过美国。因此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攻势的表现是:支持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非洲,插手安哥拉内战,挑起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地区的军事冲突等。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是其对外扩张的高峰;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32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苏联的军事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明显加强。它的陆军一直非常强大。20世纪80年代,苏联生产的坦克是美国的4—5倍,大炮是美国的9倍。海军原是一支近海舰队,在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这以后,苏联大力扩建海军,建成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1968年驶入印度洋。1970年4—5月,苏联出动波罗的海舰队、北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的2000多艘舰只在三大洋七大海域举行第一次全球性海军大演习,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作战能力。1970年的时候,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已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水平。
在核武器方面,苏联历来十分重视。苏联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的国家。勃列日涅夫更加快发展战略核武器。据美国估计,1964年苏美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对比是1∶4。这以后,两国差距迅速缩小。到20世纪70年代中,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大体同美国相等。1972年5月,苏美两国首脑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莫斯科会谈,发表宣言承认了这一均势情况,宣布“平等与同等安全”是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到80年代,苏联的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苏联的核武器数量居世界第一。1980年苏美拥有的战略武器数量情况是:洲际导弹是1398对1054;潜艇导弹是950对656;远程战略轰炸机是150对348;在战略武器上,苏联只有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数量才比美国少;总体来说,苏联在战略武器数量依然占上风!常规武器方面,苏联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1981年,苏美的军队成员分别是370万人和200万人;坦克是48万辆和11万辆;战斗机是4885架和3988架;潜艇是370艘和121艘。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居世界第一。
无论是战略武器数量还是常规武器数量,苏联都比美国多很多,其中,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非常强大,一个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竟然能和整个北约(军事组织)匹敌!苏联的核弹头数量和常规武装力量都居世界第一,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头号军事大国!
所以第二阶段是苏攻美守!以上是各阶段冷战中苏联和美国的攻势和守势,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空来我QQ空间看看,我的空间有苏联、冷战、政治、军事的文章!QQ44245525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