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1620-1664),汉族,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儒将、文学家、民族英雄。崇祯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他的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其诗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但诗文著作大半散佚,今有《张苍水集》行世,内收《冰槎集》、《奇零草》、《北征录》等。 张煌言,汉族, 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年间举人。
1645年(弘光元年)清兵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擒杀弘光帝。 张煌言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后清兵破钱塘,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1646年五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鲁王则在石浦守将张名振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张煌言随即赶回鄞县故里,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诀别,追随鲁王一行至舟山。但舟山总兵、隆武帝所封肃虏侯黄斌卿却拒绝接纳,鲁王只得逃往福建长垣。不久,鲁王去厦门,张名振留舟山待机。张煌言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而张煌言被鲁王加授右佥都御史之官职。
1647年(永历元年),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支持。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于四月初六自岑江(即舟山岑港)出发。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总兵蔡聪(黄斌卿之妻舅)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被清军俘获,于七月初三就义。而张煌言也因“飓风覆舟,陷虏中七日,得间行归海上”。在途经黄岩时,又被追赶的清兵“围而射之”,张煌言“以数骑突〔围〕出”,自此他“益习骑射”。并在浙东招募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屯田拒守。其时,“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勿扰民”,深得民众拥护。
1648年,郑芝龙降清,清兵占领福建,隆武帝被杀。
1649年,张名振袭杀黄斌卿,鲁王正式驻跸舟山,在定海开朝建庙。
1651年(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张父去世。逢此父丧之际,清军浙江提督田雄乘机致书招降,被坚决拒绝。
1651年7月,清将张天禄出崇安分水关,马进宝出台州海门,闽浙总督陈锦全军出定海,分路进攻舟山。张名振、张煌言等奉鲁王入海出兵吴淞,牵制清军主力。大学士张肯堂、安洋将军刘世勋、荡北伯阮进、左都督张名扬等留守。九月,陈锦趁雾攻陷螺头门(即蛟门,亦名定关),阮进战死。清军围城十日,城中火炮俱尽,继之以巷战,刘世勋战死,大学士张肯堂自缢于雪交亭,张名振弟张名扬被执不屈,张母及家室等数十口皆自焚。此役舟山军民死难者达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龙峰山下。事后,清将自承:“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舟山失陷时,张名振、张煌言等正在海上,乃不得已保护鲁王暂避厦门,依附郑成功军,联合抗清。郑成功令入金门岛安置,仅按月供给猪肉、大米之物,而“修寓公之敬”。张煌言见此状,尝对郑成功说:“招讨(郑成功)始终为唐,真纯臣也!”郑成功回答说:“侍郎(张煌言)始终为鲁,岂与吾异趋哉?”(《鲒埼亭集》卷九)故张、郑二人虽各事其主不同,但其交谊却颇牢固深厚。
1652年二月,郑成功围攻海澄,击败来援的清浙闽总督陈锦。三月,郑成功攻诏安、南靖、平和,围困漳州达八月之久。陈锦领兵增援,被郑军阻击于漳州灌口。其间,家丁库成栋刺杀陈锦,将首级送给郑成功。十月,固山厄真金砺率援军解围,郑成功退守海澄。1652年冬,张煌言秘密回到吴淞、天台,联络各地抗清斗争力量。1653年春,张名振带兵进入长江,郑成功派陈辉等领兵二万,进屯崇明,攻破镇江,登金山,遥望南京,拜祭明孝陵。因长江上游约定响应的孙可望部没有动作,遂退兵到崇明平阳沙。十二月,崇明清兵万人,乘冻涉江来攻,张名振、张煌言亲自领兵左右冲击,杀伤清军甚众。
1654年正月,张名振、张煌言与陈辉等会合,率海船数百艘,再进长江,攻瓜州、仪真,直到燕子矶(南京江边),等待上游消息。四月,见上游动静全无,便率水师东下,进攻崇明。郑成功派陈六御、程应蕃增援,复进镇江,焚毁小闸,到仪真烧粮船六百只,获船只达五百艘。张名振还带沙船六十只,泛海到登莱,远及朝鲜沿海。
1655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矾,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乃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张名振缟素入城,遍觅母尸,哀动三军。岁末,张名振猝死。据说是食物中毒,或疑郑成功部属所为;另一说为“疽发背而死”。死前曾言:“吾于君母恩俱未报,若母尸不获,毋收吾骸。”言毕起坐,击床而逝,死不瞑目,犹凛凛有生气。后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张名振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次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在将士的推戴下张煌言成为原鲁监国系统军队的主要领袖,继续同郑成功联合作战。
1658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同年清军进犯云贵,郑成功、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宁海等地,在羊山遇台风,损失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八千余人,被迫撤回厦门。
1659年五月,郑成功、张煌言再次进军长江。当月,攻克瓜州、镇江。六月二十二日到达江宁,从仪凤门登陆,在岳庙山屯营。张煌言建议说:“师久易生他变,宜分兵袭取句容、丹阳等城。”郑成功未能采纳这个正确意见。七月初五日,芜湖降书至,郑成功命张煌言带兵控制上游,防备江楚援兵。张煌言审度形势,分兵出击。一军出溧阳,攻广德;一军镇守池州,截断上游援军;一军攻和州,保卫采石;一军入宁国,攻徽州。传檄大江南北,各地人民响应,一举收复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一时江南震动,清顺治帝甚至准备亲征江南。
张煌言得知郑成功出海,清总督郎廷佐已派水师截断长江,便决定进军鄱阳湖,号召江楚人民进行抗清斗争。八月初七日,船到铜陵,被清援军打败。张煌言焚舟登陆,率余部数百人取道霍山、英山,到达东溪岭时,适逢清军“追骑至,从者尽散”。张煌言突围而出,只得“变服夜行,至高浒埠,有父老识之,匿于家数日,导使出间道,渡江走建德、祁门乱山间”。此时张煌言身染疟疾,几乎不能行走,但仍不顾病痛,奋力疾行。到达休宁后,“得舟下严州”。登岸后,又复行山路,途经浙江的东阳、义乌“至天台达海”。历尽千难万险,兵败后绕道潜行二千余里,九死一生,终于到达浙东海滨,招集散亡,屯驻长亭乡。同时派遣使者向永历帝禀告自己兵败的消息。永历得悉后,在敕书中表示安抚慰问,并加兵部尚书职衔。后移驻宁海临门,加紧训练兵士。然而一年后,清廷为了肃清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颁布了“迁海令”,下令把沿海居民强行迁往内地,以断绝对义军的粮饷“接济”。义军“无所得饷”,只得“开屯南田自给”。
郑成功在十六年中六次进军失败,东南沿海州县,屡得屡失。遂接受荷兰东印度公司通事何斌的建议,欲东取台湾,说:“台湾沃野千里,可以立国。”张煌言在临门写信劝阻,说“军有寸进而无尺退。今入台则两岛(金门、厦门)将来恐并不可守,是孤天下人之望也。”(《鲒埼亭集》卷九)郑成功不听。1661年三月,留子郑经守厦门,亲率大军三万乘海船百艘,进取台湾。十二月十一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郑成功收回台湾,改称台湾城为东都,设一府二县。
1662年(清康熙元年),张煌言又将义军移驻沙堤。其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郑氏政权。而鲁王则身居金门,故郑成功对其衣食供奉“礼数日薄”。张煌言虽对鲁王仍忠心不贰,且“岁时供给”不绝,但又“虑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谒”鲁王。待到张煌言“及闻桂王败亡”后,便“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五月,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致使抗清斗争形势更为严峻。张煌言则转战于宁海临门村一带。这时,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乘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
1663年(康熙二年),鲁王朱以海在金门岛病逝。张煌言听说鲁王病故后,悲痛欲绝,眼见抗清斗争大势已去,于是将义军人马全部解散。本人则携随从罗纶及部属数人,驾一条小舟,登上南田岛附近一个名为悬山花岙的荒僻小岛上隐居,小岛孤悬“海中,荒瘠无人烟,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张煌言就在岛上,“结茅而处”,暂时得以栖身。岛上不出产粮食,只能化装外出购买。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提督张杰从降将处探知张煌言藏身于附近海岛,就派遣兵丁潜伏于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带,不久果然截获了张煌言的购粮船,当即利用所获船只连夜赶往花岙。七月十七日天色未明时分,清兵出其不意地闯入张煌言居室,将张煌言、罗纶以及部属叶金、王发,侍者杨冠玉等人擒获。
张煌言被俘后,断然拒绝了清政府的招降,在押解途中,写下了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
1664年10月25日(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临刑时,他“坐而受刃”,拒绝跪而受戮。同时就义还有罗纶等人。而在此之前两天,张煌言的夫人和唯一的儿子亦在镇江被杀害。为了不使他绝后,由张煌言的第二个侄子承嗣,至今,宁波张氏后人枝叶繁盛。 《满江红 怀岳忠武》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
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染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
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入武林》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渐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放歌》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张苍水祠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平方米,粉墙青瓦,为清代的江南民居风格。祠后为张苍水墓。抗清民族英雄张苍水之所以被葬在西湖湖畔还有一段动人的真实故事,其墓碑上的“王先生墓”也是有渊源的。
西湖南屏山荔子峰麓,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张苍水墓肃穆庄严,近年新修复的张苍水先生祠典朴凝重。张苍水,名煌言,浙江鄞县人。明末民族危亡之际,他曾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地区英勇抗击清兵,终因势孤兵败,又遭叛徒出卖而落入敌手。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这位铮铮铁汉宁死不降,康熙三年(一六六四)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义。此前三天,他的夫人和儿子已为清廷杀害,家破人亡,眼看英雄身后竟要抛尸旷野。这时,有西湖白莲洲留锡庵僧人超直,又称为石和尚,与苍水是鄞县同乡,钦佩张苍水的高风亮节,冒着杀身之险挺身而出,治棺木收殓了英雄遗骨,暂厝宝石山僧舍。随即,又在鄞县纪五昌、万斯大等同乡和杭州义友张仲嘉等人资助下,在南屏山北麓觅地为张苍水建坟安葬,请曾与张苍水一起在浙东搞清的战友、坚不仕清的大学者黄宗羲撰写了《张公墓志铭》。
张苍水遗骨的安葬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建坟后,为避清廷耳目,称之为“王先生葬处”。墓前仅草草立一碑石,石上题“王先生墓”。在此后清康熙、雍正两朝的七十余年中,墓名一直这样称呼。清官府固然不明底细,民间也仅有少数人知情。而且,墓的外观也一直保持普通百姓墓葬的面貌,甚至常年埋没蒿莱,荒僻难寻,以致若干年后,撰写张苍水墓志铭的黄宗羲前来凭吊忠魂,到了南屏山下寻寻觅觅好长时间,才找到张墓,一洒追思战友的潸潸热泪。事后,他在《寻张司马墓》一诗中写道:“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夜台”意即坟墓,“不敢留真姓”正是指张墓“姓”王的严酷境遇。
91995年9月是奉化实验中学办学的年份,我也在那时调入,担任初一(5)班的班主任和(6)班的数学教师。
那一届初一从入学时间来说是实验中学的第一届,但从毕业时间来说,则是第二届,因为1995年与学校一起起步的还有初二6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初一是在其他地方借地学习的。
实验中学校址在河头路,当时是河头路8号,现在是河头路46号,以后估计要改为锦屏中路46号。学校东面隔小河相望的是正在建造的居敬小学,再东边就是长岭路,实验中学在筹备期间应该名叫长岭中学,因为我当年收到的调动介绍信里就是长岭中学,可能是实验两字更高大上,故正式开学后名叫实验中学。
河头路当年还是泥路,路的西面是窑厂及一片田地,学校越野跑的场地,三年后大概是1998年左右开始建造商品房,我在那里买了一套,有了自己的窝,再西边的一块地则是建造了锦山明珠小区,算是当时奉化比较成熟的住宅小区。
学校南面是长春路,但其实当年并没有这条路,因为再往南100米才有房子;学校北面也是一片田地,多年之后才修了大成路,再后来把大成路往西修了弥勒大道,而学校和大成路之间还有一个住宅小区,是后来奉化城建开发公司造的。
这么一想,学校其实是在中山路和河头村应家山之间的一大片田野中突兀的建筑,有围成一周的教学楼和后面的食堂,没有操场、大门、没有寝室。我因为单身,就住在教学楼东面一楼厕所旁的一个房间内,与毛大龙校长、夏勇、周长波四人一间。这么说来,在河头路一带,我应该是最早的入住者,至今27年了。
学校校长毛大龙当年从武岭中学调入,年龄33或34岁,有魄力、会干大事,用“我以生命赌明天”的气概办学,而另外几位副校长也是能力型的,原江口中学校长包彭兴、原萧王庙中学校长郑国运、原锦屏中学副校长徐锡生,徐锡生兼任教导主任,而教导处副主任则是来自锦屏中学的王亚峰,按现在的说法是名师,在当时奉化城区有相当影响力。
学校当年就读的有初一、初二各6各班级。其中初一6各班级还有实验班,比如(1)(2)两班来自实验小学为主,可能是小学学过英语,名为英语实验班,班主任是宋陈月、王优辉;(4)班是美术实验班,有来自江口中学的美术老师周长波专门指导,班主任阮定芳;(6)班是“双语”实验班,大概是汉语、英语都强吧,反正那个时候说到“双语”实验班总是最牛的,(6)班班主任是王亚峰;(3)班、(5)班好像也有实验班的名号,但不响亮,没特色,后来忘了,(3)班班主任是李明意,(5)班班主任就是我。
(5)(6)两班基本上是同一批老师,我教数学、江佩儿教英语、阮定方教生物,语文不一样,(6)班是王亚峰,(5)班是胡美幼,她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有活力有才气,是学校的第一任团支书,其实我当年26岁,江佩儿25岁,阮定方也不到30岁,都是年轻的。
(5)班生源构成基本上以城郊农村学生为主,有西圃、长岭、河头、西锦等村的,也有城区居敬小区、庄山小区、长岭小区的,还有来自城外择校的,如杨村、桐照、尚田等。
当年的那些学生,学习很自觉,人也纯朴,品行很端正,偶有调皮的,也是作为孩子该有的模样。而当老师的,也是一心为了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对于不太认真的儿童,也是严厉指出,批评教育,但没有偏心、异样看待。所以,整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拔尖同学不断涌现,二十多年后回顾,是农村孩子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的起始。
记忆中的几个片段。
夜自修经常停电,刚开始若停电了,那么就可以回家,所以大家盼望停电,有时候停电了,大家开开心心整理好书包准备回家时,又来电了,一阵失落;后来是自备蜡烛的,点着蜡烛上夜自修,肯定会有更精彩的剧情发生,比如后面男生拉一下前面女生的长发,或者用蜡烛去烧一下前面的几根长发,然后,惊叫声不断想起。
夜自修放学之后,有几个同学负责把锁自行车的长链条收起来,这是因为当年学校没有围墙,但是自行车又经常被偷,所以只要用长链条锁起来。
那时(5)班的学生学习真的很自觉、努力。当时是有夜自修的,周日晚上开始上,但是有许多同学,尤其是女生,一般下午三、四点钟就来到教室自修,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也是住在学校的。
蒋晓涛后来被称为学霸,但我以为其实是个人努力所得。蒋晓涛的入学成绩是280分,在(5)班超过280分的还有4个,而(6)班更不用说。但是,慢慢地追上来,有一次期中考试还是全年级第一,一次他妈妈带她去中医院配药,医生关心问起学期情况,妈妈说不错,年级第一,但蒋晓涛不希望妈妈外面说起,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2001年的暑假接到他的电话,说是高考全省第16名,奉化第文科第一名被北大提前录取,感到很骄傲。
以蒋晓涛、范伦挺、陈波等为代表的几位同学成绩很出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5)班就有7个同学进入年级前20名,(6)班是8个,其他班级剩下不多,所以到初二一下子插班进入15个同学。
现在想来,这些同学的优秀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奋斗所得的回报,作为老师反而因此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处在好动的年龄段,实在不想读书,显得有点调皮,我会丢粉笔头过去,甚至打他们,但他们本质其实不错的。比如邬国栋同学,当年也算有点皮,我记得曾把他和蒋晓涛坐同一桌,同时,我会把一道数学题的最后一步计算来问邬国栋,比如算到8+5=?的时候,他会有点腼腆地回答13,然后大家一起鼓掌,一段时间他的进步还是蛮明显的,数学分数大约提高30分左右,只是后来蒋晓涛不同桌之后,成绩又掉下了,其实,他和优秀同学的差别就在于憋气时间不够长,或者说坚持不够。不过,一旦离开学校,不以成绩来衡量之后,他还是过得不错的,尤其是对将要读初一的女儿,一天会接送好多次,两次回家吃饭,一次参加培训,真是好爸爸!另外,我还突然想到,也许因为(5)班有个邬国栋,所以,后来还真的为国家出了好几个栋梁之才。
我打过的应该有周丰,其他同学记不起了。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是周丰是我同学周松杰的侄子,也是实验中学同事蒋法仲老师的同村人,他们托我严格管教,说实话一般同学我还是不太打的;二是有一次我外出学习,回来后听说周丰在周六该上课的时间和其他班同学一起外出,我非常恼火,估计在教室里动手打他了,然后有同学把这件事写在周记本里,于是就有语文胡老师第二天问我,吴立军,你昨天打周丰这么凶啊?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她说有同学在周记里写道,吴老师狠狠地打了周丰,我记不得会这样的,但我到现在一直内疚。不过,事情往往很有戏剧性,那次周丰和其他班级同学逃课外出时,在路上捡到了一本存折,据说金额很大,上交给派出所之后,作为文明好事进行了报道,然后,毛校长抓住机遇在奉化日报进行宣传,后来还入选奉化十佳好少年之类的荣誉,没想到我居然在教室里打好少年,罪过!
对于当年的那些调皮学生,老师们倒是花了很多精力在帮助、教育他们,丢过的粉笔头、罚过的站甚至书本、教鞭的打击,犹如孩子们的妈妈不断地唠叨一样,有人说,你妈妈这么多的唠叨,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就是母爱。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批学生都成人、成家、成才了,如北大教务部的办公室主任、阿里巴巴的技术专家、乡镇党委书记、中学校长,也有科长、学校中层、医院管理人员、联通区域经理、酒店销售经理,还有自己开餐饮店、水果店、超市、个体企业、财会人员,当然,还有许多是凭自己的勤劳,用自己的良心安安稳稳过日子,养家培育孩子的平凡者,不管怎样,我觉得,做好了自己,养好了家,就是一个合格的人!
那时的老师们也不错,阮定方老师和江佩儿老师都是从尚田中学调入,阮定方老师风趣、幽默,上课肢体语言丰富,家长会滔滔不绝,阮老师后来当实验中学的教导主任,到外面当校长,现在锦屏中学当书记,但真正在实验中学带的学生也没几届;江佩儿老师,教英语,人称miss江,漂亮、洋气,裙子不断更换,估计让许多女生羡慕,给每个学生也取了一个英文名字,自己口语好听,很受学生的欢迎,2001年之后就调离实验中学,去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在奉化的学生也不多;胡美幼老师,年轻有朝气,才气足,一首《千千阙歌》绝对港星风范,胡老师教了几届之后也考公务员,现在是正局级干部;章澄老师调到华茂后,是宁波市特级教师带徒导师;只有我一直在学校,给大家守住根据地,但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其实当班主任的几乎没有,将来我退休之后,同学卓巧也在实验中学,正好接班。所以说,这批老师一个是当时都年轻,很投入;第二个是在实验中学时间不长,所以对(5)班同学的感情特别深。
1996年4月的某一个下午,我在一节班队课中对全体学生说,你们的实习班主任陈老师将要结束返回大学,大家要送送她,同时,你们也要送送我,因为身体原因,要去医生住院二个月,大家一楞,然后开始有人哭泣,后来是更多人流泪,有几个同学以为我要不再教她们,还拿出笔记本让我留言,现在想来,感慨万千,这么纯朴的孩子们。我住院的两个月由阮定方老师代班主任,到初二后,换了物理老师,是来自尚桥的章澄,他接手初二(5)班的班主任,初三重新编班,除了(6)班不动,其他5班编了两个重点班,分别是初三(1)班和初三(3)班,我只教(6)班数学,与这批孩子的学生生涯缘分到此为止。
没有把大家教完初三,没有当三年的班主任,是很可惜的,可是世上之事大都如此,总不能圆满!
时光飞驰,转眼间,学生们到了最美好的人生阶段,老师们都逐渐退居了,好在当年我们年龄相差不大,那时是师生,现在可以说是兄弟姐妹,感恩遇见,感谢那几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们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纯朴的感情会更长久,也祝福老师们和每一个学生,能开心、顺利!一生平安!
距离新年还有7天,你的年终总结做了吗,关于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期待?
2020注定是不凡的一年。从寒冬时节抗击疫情,到春暖花开,空荡的街巷再次涌满人潮。
《夜上黄鹤楼》首次启动,夜色光影里用全新角度看千年名楼;《中国好声音》总决赛上,谢霆锋、李宇春等四位导师携学员倾情献唱;武汉电竞 旅游 嘉年华暨《地下城与勇士》阿拉德市集温暖寒冬。
这一年,超1300万人次通过「惠游湖北 与爱同行 打卡大武汉」活动,免票游览了英雄之城。领略黄鹤楼的白云、江汉关的钟声、武汉人的热情……故事很多,也很温暖。
当东湖樱园盛开时,援鄂医疗队员在得来不易的空闲里,穿着防护服在樱花雨里拍照的画面,成为这个春天最美的景色。
将武汉的春天装进行李,3月17日,首批援鄂医疗队踏上归程。
天津肿瘤医院消化内科的护士刘蕊说:“今天是我到武汉的第52天,虽然想家,但是真要走了却没有那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来年樱花盛开之时,一定回来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在这一天, 武汉市文化和 旅游 局发布“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32张城市海报”。
这是一座得到了全世界感谢,却更想对世界说一声感谢的城市。 江汉关的钟声响起召唤,是你们万里赴戎机,救我于风波。
海报在全网刷屏,曝光量达到5亿+, 11个省市隔空喊话,全国用各种方式为武汉加油。
那时候,武汉和全国许下一个约定: 大恩不言,来日方长。我们将再会,相约武汉,不见不散。
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
7点22分,首次航班MU2557从天河机场起飞前往三亚,46名乘客中,小金结束了漫长的探亲假,准备回三亚上学。还有老两口带着孙女回家。
从这一天起,武汉仿佛按下加速键。知音号复航,琴台音乐厅复演,**院重新开业。
黄鹤楼矗立在蛇山之巅,江水奔流,白云悠悠。网友YC说:“又看到了黄鹤楼,怎么说呢,就是家的感觉。”
还记得那段时间,朋友圈里总有人说:“原来堵车的感觉这么好。”
当生活逐渐如常,武汉兑现了曾经的约定, 「惠游湖北 与爱同行 打卡大武汉」活动开始,邀约全国人民免票游武汉,预约平台开放时瞬间访问量突破1090万。
半年以来,总能在路上遇见口音不同的天南海北的游客,他们游览了英雄之城的好景,更为英雄人民的暖心感到动容。
7号到武汉,预约到了黄鹤楼,欢乐谷等热门景区。当在武汉长江大桥底下看到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感觉英雄之城真美。 ——天问
孩子九月即将入学武汉高校,携妻送子来到武汉,游览了曾在电视上看到知音号,两岸龟山蛇山尽收眼底。 ——王每长
9月晚上去了一趟黄鹤楼与长江大桥,车上武汉人为我刷公交卡令我难忘。感到了武汉人很淡定,很从容。 ——廖娟利
截至12月20日,共有超过1300万人次通过「惠游武汉」预约游览武汉的30家景区,平均每天约有10万人次在武汉玩耍。
黄鹤楼成为最热门的景区,人们都想看看和武汉一同经历无数风浪的千年名楼,见白云黄鹤,见长江天际流。
欢乐谷紧跟其后,总入园人数近200万,过山车送我上云霄,7D影院里飞跃长江。在武汉,纵情大笑的感觉真好。
对很多人来说,今年国庆和中秋撞在一起的黄金周,才是2020第一个正式的长假。双节同庆,家国团圆。
纽约时报、彭博社、CNN等外媒对黄金周进行报道,表示惊叹,英国《金融时报》称 “武汉的 旅游 业恢复最具震撼力”。
CNN还在报道中特别提到: 武汉已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 旅游 目的地。
「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打卡大武汉」在国庆期间堪称火爆,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两江四岸,流光溢彩,特别版灯光秀“致敬祖国”;昙华林光影节以“英雄之城·城市之光”为主题点亮百年老街;黄鹤楼首次开放夜游,《夜上黄鹤楼》行浸式光影演艺特别版绚丽上演。
楚河汉街
国庆期间江滩真的好美啊。上大学第一次来到武汉,就感受到武汉不仅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还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 ——小阮丶大大
赞一个,国庆期间,东北的我们一家三口成功预约了几个热门景区,度过一个温馨浪漫的双节假期。 ——梦在远方
十一长假,情定武汉,全家17人四面八方汇聚武汉……相聚时短,却补齐了团圆,见证了武汉归来。 ——LIU
东湖绿道
央视名嘴白岩松说:“8个月以前,我们常说武汉加油,而今天我要说,武汉的油箱已经加得很满。”
无数人都想来看看,这一年来总是出现在新闻里的城市,还有她英雄的人民:武汉,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
董卿携《朗读者》第三季在江滩进行直播, 和武汉人聊聊生活。
顶级大牌LV世界巡回展览第一站在武汉亮相 当天,朱一龙、袁弘和张歆艺用武汉话拉家常。
《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现场
当变身超酷型男的谢霆锋唱着《成者为王》在武汉 体育 中心登场时,台下响起久违的欢呼。 11月20日《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现场 ,四位导师用音浪掀翻了武汉人的朋友圈。这是今年第一个全国大型演唱会,全场近4万人,76个C位留给参与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
“武汉·闪光”,当老玩家在园博园汉口里遇到《地下城与勇士》里的NPC时,激动地喊出了接头口号。12月19日, 「武汉电竞 旅游 嘉年华暨《地下城与勇士》阿拉德市集」开幕 ,为期一周的二次元之魂点燃武汉。
园博园汉口里阿拉德市集
当千万个平凡的、微小的分子集在一起,一定充满希望。
世界在改变
时间会走远
记忆里,始终有一处留给2020年
回想起这座英雄城市的百折不回
你和我都是参与时代的亿万分之一
每一个畅快奔跑的身影
每一声悠扬鸣响的汽笛
每一次万家灯火的闪耀
都是你我和武汉一同努力的证明
2021,相见在武汉
为你最想游览的景点
投出宝贵的一票
2021“武汉十大景”评选中
送最值得的TA出道成团吧
/
编 辑 = 语 文
摄影 = 宁波、陈丹妮、黄大头
设 计 = 大 壮
信息来源 = 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 财经 杂志
武汉市文化和 旅游 局出品
whlywtg@126com
1陕西省西安爱知初级中学代表队 e 36国际联队 e2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代表队 i35广东省东莞市麻涌一中代表队 i 3云南省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 d 33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代表队 d4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代表队 g 3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江苏中学代表队 g5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四中学代表队 b 3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香港代表队 b6重庆市重庆市育才中学代表队 c 31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代表队 c7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代表队 h 30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十中学代表队 f8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代表队 f 29台湾省中国台湾代表队 h9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代表队 a 28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代表队 a10天津市蓟县渔阳中学代表队 a 27贵州省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代表队 a11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代表队 f 26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代表队 f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代表队 h25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初级中学代表队 h12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 c 24内蒙古自治区包钢第三中学代表队 c14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代表队 b23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代表队 b14安徽省六安市寿县第三中学代表队 g22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代表队 g16北京市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代表队 d21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代表队 d17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代表队 i 20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区第八中学代表队 i18海南省海南中学代表队 e19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代表队 e注:1本成绩以团体为准。
2上表加粗字体为晋级九强队伍。
3对于每场复赛的参赛队伍进行标号,a-i分别对应复赛1-9场。
4新疆队和广西队并列第十二,不分先后(下同)。
5上海队和安徽队并列第十四。
6澳门队和西藏队并列第三十三。
7本表为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分组的依据。
8本表数据由官网提供。 播出时间2014年7月13日 晚20:00播出参赛队伍选手 编号 姓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代表队 016黄静芳 017刘锦沄 018赵晴晴 019赖子健 020张宏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代表队 156马立言 157计雨彤 158张础禹 159冯溢昕 160石潇天津市蓟县渔阳中学代表队 131李航 132马斓轩 133王予君 134周盈 135李泽川贵州省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代表队 036张正越 037段蕴玻 038罗辞蕾 039刘瑞堂 040杨美文浩比赛结果浙江省代表队依靠计雨彤最终正确书写“蕞尔”一词晋级。
福建队赵晴晴、天津队周盈、贵州队杨美文浩进入个人晋级赛。 播出时间2014年7月20日 晚20:00播出参赛队伍选手编号姓名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代表队 121张家齐 122王亦玚 123吴旭 124陈梦瑶 125李一心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香港代表队 171叶诗盈
(就读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172王泽琪
(就读于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 173薛泽楠
(就读于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 174李翰霖
(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75黄柏濠
(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四中学代表队 046韩嘉训 047梅君儒 048佟一林 049王效宣 050高凡舒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代表队 021杨若彤 022孙文清 023廖若吟 024郭文静 025朱静雯比赛结果河北省代表队依靠韩嘉训最终正确书写“健翮”一词晋级。
上海队吴旭、香港队王泽琪、甘肃队杨若彤进入个人晋级赛。 播出时间2014年7月27日 晚20:00播出参赛队伍选手编号姓名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代表队 051郝雨淅 052段意昊 053孙金瑶 054梁晓妍 055王泰涛重庆市重庆市育才中学代表队 011喻立昊 012陈秋旭 013邹思航 014屈晓 015刘茁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广西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 031阮立新 032黄嘉开 033冯英豪 034柳嘉琳 035吴思彤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包钢第三中学代表队 091邬欣怡 092胡雅轩 093马唯佳 094赵昕慧 095赵丹蕾比赛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依靠黄嘉开最终正确书写“补苴罅漏”一词晋级。
河南队王泰涛、重庆队屈晓、内蒙古队胡雅轩进入个人晋级赛。 播出时间2014年8月3日 晚20:00播出参赛队伍选手编号姓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澳门代表队 161王紫芳
(就读于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 162曾协
(就读于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 163周晓琳
(就读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164潘凌子
(就读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培正中学) 165黄舒韵
(就读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培正中学) 北京市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代表队 006江家辰 007林晓琳 008赵画伊 009周珺涵 010刘宇昂云南省 昆明市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 151刘若愚 152刘窈希 153顾兰有容 154李雨昊 155孙瑞泽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代表队 066曾帅 067莫然 068潘颖 069郑舒文 070刘演升比赛结果湖南省代表队依靠郑舒文最终正确书写“凤冠霞帔”一词晋级。
澳门队王紫芳、北京队刘宇昂、云南队顾兰有容进入个人晋级赛。 播出时间2014年8月10日 晚20:00播出参赛队伍选手编号姓名海南省 海口市海南中学代表队 041谢智愚 042刘雨欣 043曾渲棋 044吕浩宇 045周津羽国际 国际学生联队 176肖千禧(美国)
(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77吴京龙(韩国)
(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178金梦珠(朝鲜)
(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179李非飞(英国)
(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180李玛克(德国)
(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陕西省西安爱知初级中学代表队 116周逸飞 117杜晨喆 118剌雨萌 119王一一 120万星辰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代表队 086高天然 087黄宏民 088冯天心 089赵鹏为 090才依凌比赛结果陕西省代表队依靠万星辰最终正确书写“覃思”一词晋级。
海南队刘雨欣、国际队金梦珠、辽宁队黄宏民进入个人晋级赛。 2014年8月17日 晚20:00播出
参赛队伍及选手:
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十中学代表队
146胡睿雨 147李昀灵 148黄丹 149房清怡 150曾婧云
吉林省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代表队
071孙妍 072郭浩嘉 073邵煜 074王常昊 075王禹谦
江苏省 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代表队
076周一恬 077郑文玥 078陈柯羽 079康曦文 080黄李文蕙
青海省 西宁市第七中学代表队
101冯笛 102赵泽民 103王郁超 104王钰坤 105沈一帆
江苏省代表队依靠黄李文蕙最终正确书写“眢井瞽人”一词晋级。
兵团队黄丹、吉林队邵煜、青海队冯笛进入个人晋级赛。 2014年8月24日 晚20:00播出
参赛队伍及选手:
江西省 南昌市第二中学代表队
081陆熠 082杨旭 083舒欣 084叶瑞麟 085龙雨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西藏江苏中学代表队
136虎梦滢 137拉措 138索朗卓玛 139刘婉欣 140赵亮亮
安徽省 六安市安徽省寿县第三中学代表队
001张经纬 002殷万紫 003廖文君 004范晨旸 005赵仁宇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代表队
096郑舒文 097杨雅欣 098慕妤 099马月夕 100刘安琪
江西省代表队依靠舒欣最终正确书写“藜藿”一词晋级。
西藏队刘婉欣、安徽队张经纬、宁夏队刘安琪进入个人晋级赛。 2014年8月31日 晚20:00播出
参赛队伍及选手:
台湾省 中国台湾代表队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166邵文轩
浙江省 温州市新星学校167潘冠豪
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168黄韦程
上海市 上海市洋泾中学南校169张思源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170黄禧凤
湖北省 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代表队
061马怡群 062王诺 063鲍婷婷 064杨梅子 065周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代表队
141王康妮 142王佳妮 143殷晓涵 144朱月佳 145张小彤
山东省 青岛市实验初级中学代表队
106肖宠 107孙浩然 108杜一心 109王咏仪 110赵炳然
湖北省代表队依靠鲍婷婷最终正确书写“铢积寸累”一词晋级。
台湾队潘冠豪、新疆队张小彤、山东队肖宠进入个人晋级赛。 2014年9月7日 晚20:00播出
参赛队伍及选手:
四川省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代表队
126蒲雨佳 127赵仁婧 128谭佳宜 129郑彤炜 130冯铄
广东省 东莞市麻涌一中代表队
026梁咏欣 027张锦怡 028周汶哲 029曾建成 030陈韵莹
黑龙江省 伊春市伊春区第八中学代表队
056郝泉 057陈佳圆 058朱振滔 059于敬元 060王欣瑶
山西省 运城市实验中学代表队
111张皓冬 112王东伟 113赵俊淇 114裴炳森 115王钧世
山西省代表队依靠王钧世最终正确书写“赑屃”一词晋级。
四川队谭佳宜、广东队周汶哲、黑龙江队王欣瑶进入个人晋级赛。 2014年9月14日 晚20:00播出
参赛队伍及选手:
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代表队
河北省 沧州市第十四中学代表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
湖南省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代表队
河北省代表队依靠高凡舒最终书写“忉怛”一词晋级总决赛。
浙江队计雨彤、广西队冯英豪、湖南队曾帅进入个人晋级赛。 2014年9月21日 晚20:00播出
参赛队伍及选手:
陕西省西安爱知初级中学代表队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代表队
湖北省 黄冈市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代表队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代表队
山西省代表队依靠赵俊淇最终书写“苘麻”一词晋级总决赛。
陕西队杜晨喆、湖北队周青、江西队龙雨进入个人晋级赛。[1] 参赛选手:
福建队:赵晴晴 天津队:周盈 贵州队:杨美文浩
上海队:吴旭 香港队:王泽琪 甘肃队:杨若彤
河南队:王泰涛 重庆队:屈晓 内蒙古队:胡雅轩
澳门队:王紫芳 北京队:刘宇昂 云南队:顾兰有容
海南队:刘雨欣 国际队:金梦珠 辽宁队:黄宏民
兵团队:黄丹 吉林队:邵煜 青海队:冯笛
西藏队:刘婉欣 安徽队:张经纬 宁夏队:刘安琪
台湾队:潘冠豪 新疆队:张小彤 山东队:肖宠
四川队:谭佳宜 广东队:周汶哲 黑龙江队:王欣瑶
浙江队:计雨彤 广西队:冯英豪 湖南队:曾帅
陕西队:杜晨喆 湖北队:周青 江西队:龙雨
注:1为了方便增加内链,对个别学校名称作了调整,原校名请到官网查看。
2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代表队凭借复赛中正确书写的词语数量及比赛终场时的剩余人数的优势直接晋级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其余八支代表队进入半决赛争夺剩余的两个决赛席位。
32014年度总决赛将于2014年10月3日晚8:00播出。
桓谭(前40--32年)东汉初哲学家。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尤好古学,喜抨击俗儒。因反对神学,几乎被杀。断言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有《新说》二十九篇。
向秀(227--272年)西晋玄学名士。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好老庄之学,发展王弼、休晏的贵无思想,主张生死出入,皆然自生礼法出于自行,开郭象玄言之风。
王融(467--493年)南朝齐文学家。为意陵八友之一。他文藻富丽,精通声律,与沈约共创永明体。有《王宁朔集》。
阮孝绪(479--536年)南朝梁目录学家。所撰《七录》,仿《七略》分类法,把天下文献分为经典、纪传、术数、子兵、文集、佛法、仙道七类。
贺知章(659--744年)唐朝诗人,今浙江萧山市人。性放达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好饮酒,工书法,且与李白、张旭等人友善,时称醉中八帛。诗存二十首。
元结(719--772年)唐朝文学家,字次山,今河南鲁山人。在文学创作上,反对浮艳之风,主张发挥救世劝俗的作用。诗作深受杜甫的赞扬。散文亦多讨论时政,风格古朴,今有《元次山集》。
张籍(767--830年)唐朝诗人,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境贫苦,官职低微,较多接触下层社会生活,故其所作乐府能揭发统治阶级罪恶性,同情人民疾苦,被白居易等人所推崇。又与白居易、孟效等人所作诗词统称作之和体。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年)唐朝诗人。今河南洛阳人。常与白居易相唱和,世称元白,号之和体。为新乐府运动倡者之一。所作传奇《莺之传》,为《西厢记》故事所取材,作品有《之氏长庆集》。
贾岛(779--843年)唐朝诗人,今河北涿州人。家境贫寒。一度为僧,法名无本。受韩影响而还俗。屡举进士不第,后做过一些低职小官吏。其诗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荒凉凄苦。语言清淡朴素。以五言律诗见长。注意字句锤炼,刻意求工,为推敲二字由来。作品有《长江集》。
杜牧(803--852年)唐朝文学家。名相杜佑之孙。所作《罪言》,主张削平藩镇,增强兵力,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又注《孙子兵法》。诗歌以近体诗长。七言绝句尤为后人推崇。与李商隐齐名。有《樊川文集》传世。
韦庆(863--910年)唐末词人,诗人。五代时,入蜀为官,在词的方面与温庭筠齐名,合称温韦,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词多反映上层社会之游玩享乐生活与离情别绪,语言浓艳软媚。著作有《浣花集》。
柳开(947--1000年)北宋文学家。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他反对北宋初的浮靡文风,提倡古文,主张作文的目的是宣扬孔孟之道以教民。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今江西永丰县人。四岁丧父,家贫。天圣进士,入朝为馆阁校勘。仁宗庆历初,范仲淹被宰相吕夷简贬官,他与尹洙等不服,贬为夷陵令。因被指为朋党,便创作了一篇《朋党论》加以驳斥。庆历三年(1043年)任知谏院,上书要求起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后为人所忌,出知地方十一年。后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新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后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加政事。神宗时出知毫州青州,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熙宁四年(1071年)退职。次年去世。初,从学尹洙,与梅尧臣、苏舜钦等提倡古文,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以创作实践批评西昆体,成为评诗文改新运动领袖。其诗文雄健清新,其词和婉深挚。史学成就卓著,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刘敞(1019--1068年)北宋学者。他学问渊博,佛教、卜筮、天文、方药、地理、历史皆究知大略。对金文亦有研究。
曾巩(1019--1079年)北宋文学家。今江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丰类移》。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杰出的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盛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得借式戒。诗文有《司马文公集》。
沈括(1031--1095年)北宋科学家。今浙江杭州人,著有《梦溪笔谈》三十卷,是千年前的百科全书,成就极其卓越。
李焘(1115--1184年)南宋史学家,以四十年的功夫,完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代史实甚详,并保存了大量史料。
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家。有《诚斋集》。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哲学家。学者称象山先生。在哲学思想上,他把禅宗和儒家的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结成心学思想体系,完全否认客观实践。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心、去欲的说法。他和朱熹一样,认为宇宙本源是太极,是理,但他反对无极而太极的提法,认为太极之理为实有,加上无极,即成老氏之学。两人长期争论不休。其学说九龄、九韶并称三陆子之门。至明代,陈献章、王守仁加以发挥,成为陆王学派。其著作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王应麟(1223--1296年)南宋学者。今浙江宁波人。精于经史、地理、善长考证、著作极多,有《深宁集》、《玉堂类稿》、《掖垣类稿》、《汉书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困学纪闻》等。
沈周(1427--1509年)明初书画家。今江苏苏州人。博览群书,善诗文书画,以画闻名,评者谓明朝第一。善画山水花鸟,融汇各家之长,自成一格,为吴门画派之始祖。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学者。字清主,今山西忻州市人。明亡,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他以死拒入京。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对后学影响颇深。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
王夫之(1619--1692年)清初思想家、学者。学者称其船山先生。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学、经史。著作有《读通鉴论》、《宋论》等。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噩梦》告等。另有《船山遗书》。亦善诗文,工词曲。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列为清初三大家之一。
顾祖禹(1631--1692年)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以数十年之功著成《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详记全国各地山川险要和攻守形势,并借以论述古战争的成改得失,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极富史料价值。
赵翼(1727--1814年)清朝史学家、诗人。今江苏常州人。治学精于考史,所著《二史札记》着重讨论历代重大史事,总结政事得失,精辟中肯,与钱大昕《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考史名著。诗与袁枚、将士铨齐名,称江右三大家。有《瓯北全集》、《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等。
李汝珍(1763--1828年)清朝文学家。晚年写成长篇古典小说《镜花缘》。
俞正燮(1775--1840年)清朝学者。主要著作有《癸已类稿》、《癸已存稿》、《两湖通志》等。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学者。工词章古文,精于书法,推为书家正守。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策河回略》等。何绍基(1799--1879年)清朝文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县人,长于书法,自成一家,为晚清最大的书法名家。
张裕钊(1823--1894年)清末古文家、书法家。今湖北武汉市人。勤治文史,擅长书法,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吴汝伦、薛福成共称曾门四弟子。
吴大(1835--1902年)清末大臣,书法家、学者。擅长文学、金石学、古文学、颇有创见。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
吴虞(1871--1949年)近代学者、教育家。五四运动后,撰文积极参加对封建旧文化和礼教的严厉批判,先后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有《吴虞之录》。
余秋雨的文章读后感都很好写,基本上都感慨完了,往里面找写句子抄一抄就可以当成一篇不错的读后感哦。
例如:《风雨天一阁》
不知怎么回事,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照理,我是读书人,
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早该频频往访的了,然而却一直不得其门
而入。1976年春到宁波养病,住在我早年的老师盛钟健先生家,盛先生一直有心设
法把我弄到天一间里去看一段时间书,但按当时的情景,手续颇烦人,我也没有读
书的心绪,只得作罢。后来情况好了,宁波市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总要定期邀我去
讲点课,但我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始终没有去过天一阁。
是啊,现在大批到宁波作几日游的普通上海市民回来后都在大谈天一阁,而我
这个经常钻研天一阁藏本重印书籍、对天一阁的变迁历史相当熟悉的人却从未进过
阁,实在说不过去。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宁波讲课,终于在讲完的那一天支支
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这个要求。主人是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先生,天一阁正属他管
辖,在对我的这个可怕缺漏大吃一惊之余立即决定,明天由他亲自陪同,进天一阁。
但是。就在这天晚上,台风袭来,暴雨如注,整个城市都在柔弱地颤抖。第二
天上午如约来到天一阁时,只见大门内的前后天井、整个院子全是一片汪洋。打落
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砖墙间透出湿冷冷的阴气。
看门的老人没想到文化局长会在这样的天气陪着客人前来,慌忙从清洁工人那
里借来半高统雨鞋要我们穿上,还递来两把雨伞。但是,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
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趟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
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
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天一阁,我要靠近前去怎么这样难呢?明明
已经到了跟前,还把风雨大水作为最后一道屏障来阻拦。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
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
个狞厉的仪式?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
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今天初次相见,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
的奥义活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剥除
斯文,剥除参观式的优闲,甚至不让穿着鞋子踏入圣殿,卑躬屈膝、哆哆嗦嗦地来
到跟前。今天这里再也没有其他参观者,这一切岂不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安排?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枪的文
化奇迹。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
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
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
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
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
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
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
什么。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
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
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但清苦
的读书人到底能藏多少书,而这些书又何以保证历几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功名资财、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逞论区区几箱书?宫廷当然有不少
书,但在清代之前,大多构不成整体文化意义上的藏书规格,又每每毁于改朝换代
之际,是不能够去指望的。鉴于这种种情况,历史只能把藏书的事业托付给一些非
常特殊的人物了。这种人必得长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这种人为官
又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处的版本;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
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
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
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
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
这样的藏书家委实也是出过一些的,但没过几代,他们的事业都相继萎谢。他
们的名字可以写出长长一串,但他们的藏书却早已流散得一本不剩了。那么,这些
名字也就组合成了一种没有成果的努力,一种似乎实现过而最终还是未能实现的悲
剧性愿望。
能不能再出一个人呢,哪怕仅仅是一个,他可以把上述种种苛刻的条件提升得
更加苛刻,他可以把管理、保存、继承诸项关节琢磨到极端,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
座藏书楼,一座,只是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
这个人终于有了,他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
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
唯此岿然独存。”
这就是说,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终于
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
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
小小的栖脚处。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
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
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
在文化资料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像样的文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
是搜集书籍的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
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
士录,明代各地位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
少。这一切,光有搜集的热心和资财就不够了。乍一看,他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
而事实上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
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他内心隐潜着的轻重判断是这样,历史的宏观裁断也是
这样。好像历史要当时的中国出一个藏书家,于是把他放在一个颠簸九州的官位上
来成全他。
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
处官场恩怨,也许是理顺了几项财政关系,衙堂威仪,朝野声誉,不一而足。然而
他知道,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
那里边几册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行箧。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
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
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
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
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当时在朝廷权势极
盛的皇亲郭勋,因而遭到延杖之罚,并下过监狱。后来在仕途上仍然耿直不阿,公
然冒犯权奸严氏家族,严世藩想加害于他,而其父严嵩却说:“范钦是连郭勋都敢
顶撞的人,你参了他的官,反而会让他更出名。”结果严氏家族竟奈何范钦不得。
我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这一点我们不妨把范钦和他身边的其他藏书家作个比较。与范钦很要好的书法
大师丰坊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字毫无疑问要比范钦写得好,一代书家董其昌曾非
常钦佩地把他与文徵明并列,说他们两人是“墨池董狐”,可见在整个中国古代书
法史上,他也是一个耀眼的星座。他在其他不少方面的学问也超过范钦,例如他的
专著《五经世学》,就未必是范钦写得出来的。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学者艺术学,
他太激动,大天真,太脱世,太不考虑前后左右,太随心所欲。起先他也曾狠下一
条心变卖掉家里的千亩良田来换取书法名帖和其他书籍,在范钦的天一阁还未建立
的时候他已构成了相当的藏书规模,但他实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口口声声尊他为
师的门生们也可能是巧取豪夺之辈,更不懂得藏书楼防火的技术,结果他的全部藏
书到他晚年已有十分之六被人拿走,又有一大部分毁于火灾,最后只得把剩余的书
籍转售给范钦。范钦既没有丰坊的艺术才华,也没有丰坊的人格缺陷,因此,他以
一种冷峻的理性提炼了丰坊也会有的文化良知,使之变成一种清醒的社会行为。相
比之下,他的社会人格比较强健,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文化事业管理起来。太纯粹的
艺术家或学者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是办不好这种事情的。
另一位可以与范钦构成对比的藏书家正是他的侄子范大澈。范大澈从小受叔父
影响,不少方面很像范钦,例如他为官很有能力,多次出使国外,而内心又对书籍
有一种强烈的癖好;他学问不错,对书籍也有文化价值上的裁断力,因此曾被他搜
集到一些重要珍本。他藏书,既有叔父的正面感染,也有叔父的反面刺激。据说有
一次他向范钦借书而范钦不甚爽快,便立志自建藏书楼来悄悄与叔父争胜,历数年
努力而楼成,他就经常邀请叔父前去作客,还故意把一些珍贵秘本放在案上任叔父
随意取阅。遇到这种情况,范钦总是淡淡的一笑而已。在这里,叔侄两位藏书家的
差别就看出来了。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
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
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
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天一阁却以一种怪异的力度屹立着。
实际上,这也就是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
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很长时间内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过于冷漠、
严峻,甚至不近人情,但天一阁就是靠着它延续至今的。
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是在身后,因此,范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
意志力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不妨说,天一间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开始
于范钦死后。我不知道保住这座楼的使命对范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
延绵数百年的苦役。
活到80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媳妇(二儿子已亡故)
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把遗产
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
沉重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为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
绝对不能有一本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为什么他不
把保存藏书的责任和万两白银都一分为二让两房一起来领受呢?为什么他要把权利
和义务分割得如此彻底要后代选择呢?
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给自己
出的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返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
让这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
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
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他没有丝毫意思想讥刺或鄙薄要继承
万两白银的那一房,诚实地承认自己没有承接这项历史性苦役的信心,总比在老人
病榻前不太诚实的信誓旦旦好得多。但是,毫无疑问,范钦更希望在告别人世的最
后一刻听到自己企盼了几十年的声音。他对死神并不恐惧,此刻却不无恐惧地直视
着后辈的眼睛。
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
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开始了。多少年后,范大冲也会有遗嘱,范大
冲的儿子又会有遗嘱……,后一代的遗嘱比前一代还要严格。藏书的原始动机越来
越远,而家族的繁衍却越来越大,怎么能使后代众多支脉的范氏世谱中每一家每一
房都严格地恪守先祖范钦的规范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品味的艰难课题。
在当时,一切有历史跨度的文化事业只能交付给家族传代系列,但家族传代本身却
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让后代的后代接受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
强硬指令,是十分违背生命的自在状态的;让几百年之后的后裔不经自身体验就来
沿袭几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冲动,也难免有许多憋气的地方。不难想象,天一阁
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
维护和保存,却不知是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思维习惯,人们会在高度评价范氏家族
的丰功伟绩之余随之揣想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其实我可肯定此间埋藏着许多
难以言状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
情。
后代子孙免不了会产生一种好奇,楼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到底有哪些书,能
不能借来看看?亲戚朋友更会频频相问,作为你们家族世代供奉的这个秘府,能不
能让我们看上一眼呢?
范钦和他的继承者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而且预料藏书楼就会因这种点滴可
能而崩坍,因而已经预防在先。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内容
是当时视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
亮出了“黄牌”,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处罚规则标明: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
罚不与祭3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1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
姓者,罚不与祭3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在此,必须讲到那个我每次想起都很难过的事件了。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
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
媒嫁给了范家。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
我看来,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
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
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
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那忧郁的
目光。我几乎觉得这里可出一个文学作品了,不是写一般的婚姻悲剧,而是写在那
很少有人文主义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
己的文化渴求周旋。
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只要开放一
条小缝,终会裂成大隙。但是,永远地不准登楼,不准看书,这座藏书楼存在于世
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个问题,每每使范氏家族陷入困惑。
范氏家族规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开阁门必得各房一致同意。阁门的
钥匙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组成一环也不可缺少的连环,如果有一房不到
是无法接触到任何藏书的。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决权,久而久之,每房也都
产生了终极性的思考:被我们层层叠叠堵住了门的天一阁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大学者黄宗羲先生要想登楼看书!这对范家各房无疑是
一个巨大的震撼。黄宗羲是“吾乡”余姚人,对范氏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照理
是严禁登楼的,但无论如何他是靠自己的人品、气节、学问而受到全国思想学术界
深深钦佩的巨人,范氏各房也早有所闻。尽管当时的信息传播手段非常落后,但由
于黄宗羲的行为举止实在是奇崛响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间造成非凡的轰动效应。他
的父亲本是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魏忠贤宦官集团所杀,后来宦官集团受审,19
岁的黄宗羲在廷一质时竟义愤填膺地锥刺和痛殴漏网余党,后又追杀凶手,警告阮
大铖,一时大快人心。清兵南下时他与两个弟弟在家乡组织数百人的子弟兵“世忠
营”英勇抗清,抗清失败后便潜心学术,边著述边讲学,把民族道义、人格道德溶
化在学问中启世迪人,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在
治学过程中已经到绍兴钮氏“世学楼”和祁氏“淡生堂”去读过书,现在终于想来
叩天一阁之门了。他深知范氏家族的森严规矩,但他还是来了,时间是康熙十二年,
即1673年。
出乎意外,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
读楼上的全部藏书。这件事,我一直看成是范氏家族文化品格的一个验证。他们是
藏书家,本身在思想学术界和社会政治领域都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他们毕竟为一个
人而不是为其他人,交出了他们珍藏严守着的全部钥匙。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
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铜锁在一具
具打开,1673年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来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
阁藏书记》留世。由此,这座藏书楼便与一位大学者的人格连结起来了。
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
执行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200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10余名,他
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这样一来,天一阁终于显现了本身的存在意义,尽管显现的机会是那样小。封
建家族的血缘继承关系和社会学术界的整体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藏书世家面临
着无可调和的两难境地:要么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么发挥社会价值而任之耗散。
看来像天一阁那样经过最严格的选择作极有限的开放是一个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
是,如此严格地在全国学术界进行选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职能范畴了。
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这个矛盾的解决才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乾
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
贵古籍600余种,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370余种列入存目。乾隆
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
阁格局营建。
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
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称乾
隆下今天一阁为《四库全书》献书是天一阁的一大浩劫,颇觉言之有过。藏书的意
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播,“藏”本身不应成为终极目的。连堂堂皇家编书都不
得不大幅度地动用天一阁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杨,这证明
天一阁获得了大成功,范钦获得了大成功。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
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
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不让某位学者上
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
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
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薛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
而且最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
办法来侵吞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
的种种措施都想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
这样一个家族的院落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一
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段。
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
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听说天一阁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
备把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便立即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
里。涵芬楼因有天一阁藏书的润泽而享誉文化界,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
过营养。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终竟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
也终于失效。
然而毫无疑问,范钦和他后代的文化良知在现代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除了张
元济先生外,还有大量的热心人想努力保护好天一阁这座“危楼”,使它不要全然
成为废墟。这在现代无疑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无济于
事。幸好,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60年代直至80年代,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
修缮和充实着,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宁波时大多要去访谒
的一个处所。天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信息密集、文化沟通便捷的现
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
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
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
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了遗,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阁传代系统的繁衍者,
尽管在范氏家族看来只属于“他姓”。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
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很少有其他参观处所能使我像在这里一样心情既沉重又宁静。阁中一位年老的
版本学家颤巍巍地捧出两个书函,让我翻阅明刻本,我翻了一部登科录,一部上海
志,深深感到,如果没有这样的孤本,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侧面将沓无可寻。由此
想到,保存这些历史的天一阁本身的历史,是否也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呢?裴明海先
生递给我一本徐季子、郑学博、袁元龙先生写的《宁波史话》的小册子,内中有一
篇介绍了天一阁的变迁,写得扎实而清晰,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实。
但在我看来,天一阁的历史是足以写一部宏伟的长篇史诗的。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
么时候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种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呢?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
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
在宁波余姚龙泉山腰,有四石碑亭,为四位先贤而筑。其中一亭的碑文是:明遗献黄梨洲故里。楹联:孝子忠臣祀典千秋列东庑,儒林道学史家特笔著南雷。横额:名邦遗献。这座碑亭是为明末黄宗羲而建。
黄宗羲(16l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人。父尊素为“东林”名士,被魏忠贤陷害。他受遗命问学于刘宗周。十九岁人都讼冤,以铁锥毙伤仇人。他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他与孙奇逢、李顒并称三大儒。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在哲学上,反对朱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但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又说“盈天地皆心也”,具有泛神论倾向。以为“致良知”之“致”字即是“行”字,反对“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揭露了君主一个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肯定“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强调工商皆本。这种政治历史观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黄宗羲在1668年,接受宁波学者万泰、陈同亮、陈夔献等邀请来甬,在白云庄“证人书院”讲学。在此期间,他还在范钦曾孙范友仲的帮助下,冲破范氏严格锁阁的族规,成为破例登上“天一阁”读书的第一个外姓人。他不但接触了天一阁全部藏书,还亲手编著了《天一阁书目》,撰写了《天一阁藏书记》。
黄宗羲作为浙东史学鼻祖,治学的特点,是从儒家经义和纯粹理学的框框中解脱出来,提倡以六经为根祗,兼谈历史,贯通经史,通达古今,经世致用,为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黄宗羲一生追求正义,充满乐观精神。他在《山居杂咏》一诗中云: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传人问胜着多。
黄宗羲一生中轶事颇多,在民间广为传颂。
明末天后年间,太监魏忠贤专权,独揽朝政,排斥异已,一批正直朝官被捕被杀,接连酿成震惊中外的“六君子”、“七君子”惨案。黄宗羲父亲黄尊素,就是被冤杀的“七君子”之一。黄宗羲见父亲被害,为国优家仇而发愤读书。明以前二十一史以及诸子百家俱已了然胸中。十九岁那年,闻说崇祯接位,便草似了向朝廷讼冤的奏疏,辞别故里,只身赴京申雪冤屈。
这时,朝廷为平民愤已将魏阉一党伏法。黄宗羲便上疏朝廷,请求追究魏党余逆。于是朝廷下旨刑部,究治许显纯、李实一伙。
这天,刑部大堂大开正门,审讯许显纯、李实,旁听百姓成千成万,黄宗羲也在其中,可是,刑部碍于许显纯是孝宗皇后外甥,问案软弱无力。许显纯在铁证面前仍是百般狡赖。黄宗羲见此忍无可忍,大吼一声:“逆党!你害死我父,铁证如山,还敢狡辩!”从抽中抽出铁锥,猛刺许显纯道:“我看你从实招与不招!”锥锋至处血流遍地,吓得许显纯跪地叩头:“愿招!愿招!”可是,许显纯写了招状后,仍有恃无恐,他对刑部道:“下官虽属逆党,诬害同僚,罪有应得。但下官乃是孝宗皇外甥,系皇亲国戚,朝廷曾有明律,自应得到免罪。”刑部大员见说,只是“这个这个”地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黄宗羲见状,便向刑部申诉道:“许显纯与魏逆勾结,连成死党,丧尽天良,满朝忠良尽死其手,实为恶贯满盈。天纲恢恢,自应与魏党同处论斩。历朝早有明训:法不阿贵,何况外戚。大人自宜为国除奸。倘若放虎遗患,百姓怎能答应,后果那堪设想!”
刑部见黄宗羲说得慷慨激昂,句句是理;又见众学子、百姓怒目如火,便也壮了胆量,判决许显纯、李实同处斩刑。
当天深夜,黄宗羲正在灯下看书,只听一阵笃笃叩门声。他开门一看,只见一个人如鬼影般闪了进来,对黄宗羲道:“我是你父昔日同僚,亦是李实之友。他家托我带三千黄金给你,以补当日诬害你父罪过,只望你勿再追究李实之罪。”说罢,提上金来。
黄宗羲一推黄金,说:“这三千两黄金能买屈死的冤魂吗?能买国泰民安吗?李实罪有应得,欲想侥幸,休想!请!”立即把那人连同黄金推出门外。然后,他奋笔疾书,把当晚之事,写了一本奏章,向朝廷揭露李实欲施贿赂之罪。朝廷准奏,下旨刑部复审,追究李实贿赂罪。大堂上,李实还想狡辩,忽见黄宗泰从袖中抽出利锥,吓得连喊:“愿招!愿招!”
两逆斩首之日,黄宗羲偕同被害朝官子弟,设祭狱门,祭奠忠魂。一时间,香烟缭绕,哭声震天。黄宗羲把众狱卒召集一起,晓以大义,然后问道:“你等作恶,虽属受人指使,但罪责难卸。只要你等讲出谁是杀害黄尊素的凶手,其余免究!”
众狱卒见问,便把两个吓黄了脸的狱卒推了出来。颤声道:“是叶咨和颜文仲亲手用毒药害死黄尊素的。”二狱率连忙跪倒在地,大喊“饶命!”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黄宗羲大喝一声:“恶贼!岂可饶你!”抽出利锥猛刺,便把两个狱卒刺死狱中,以祭奠先灵。
第二天,崇祯皇帝宜黄宗羲到金殿,说:“卿少年有为,为父报仇,为国除奸,有功社稷,精神可嘉。孤封你……”
崇祯皇帝还未说出,黄宗羲即插言奏道:“为国除奸,为民雪恨,为父报仇,巨子之责,何功之有。宗羲不愿为官,愿扶榇南归,尽孝于乡。”
就这样,黄宗羲不受封赏,毅然扶栋回到余姚,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化安山。
黄宗羲毅然回乡之后,攻读史经,练习武功,关心国情。可是从京城不断传来坏消息。原来,魏党头目阮大铖以重金贿赂朝廷升官,在南京弄权作威。此时,清兵陈于关外,内忧外患,朝政日非。黄宗羲联合南京大学生一百四十人,组织“复社”,起草《南部防乱揭》,笔伐阮大铖,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阮大铖恼羞成怒,下令捕拿有关人士,黄宗羲等人都被投进囚笼。这时,明朝已日薄西山,终被李自成所灭。卖国贼吴三桂弓贿兵入关,一时风声鹤唳。正欲加害黄宗羲等人的阮大铖,趁乱逃之夭夭,黄宗羲也便在乱中脱身,返回浙东,回归故里。
黄宗羲一回到余姚,就闻报清兵已侵占北京,挥师南下,即将祸及浙东。眼看山河破碎,黄宗羲忧心如焚。想起明王朝父亲被害,自己被囚,恨满胸中。但他思虑再三,终以国事为重,义无反顾地变卖家产,欲起义军抗清。旁人劝他:“如此腐败的明王朝,已被它害得够苦,何必再去保它。”黄宗羲答道:“个人恩怨事小,社稷存亡事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怎可不保!”他亲自在余姚、绍兴一带招募了五百多名义士,树起“世忠营”旗帜,与官兵一起联合防守钱塘江,保卫正在绍兴监国的朱后裔鲁王。他向鲁王多方献策,作了“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布浙东。后来,终因清兵势大,寡不敌众。黄宗羲见大势已去,被迫移驻四明山,结寨为营,驻兵杖锡寺,作长期抗清打算。
黄宗羲住在杖锡寺,每日读书练武。一天,黄宗羲踏勘四明山地形,信步来到离杖锡寺不远的静修寺。
静修方丈是位有道的高僧,平时十分钦佩黄宗羲的为人。今见黄宗羲来访,便热情款待,纵谈形势,十分融洽。待告辞已是傍晚时分了。方丈从床柜内取出一个黄包袱递给黄宗羲道:“这是先人留下的书籍,留你作个纪念吧。”
黄宗羲接过包袱,道:“多谢大师的厚意。人如萍水,还望大师赠几句真言。”
方丈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道:“鱼近水则嘻,树近土则活;子近母则健,臣近君则强。请君好自为之。”
黄宗羲回到杖锡寺,打开包袱一看,原来是几本书籍。书里记载着地理形胜,十分欣喜。细想方丈之言,想到自己是明朝左都御史,理应追随鲁王左右,抗清保明。
第二天,他把山寨交给部将,自己轻装到舟山保鲁王去了。
经过与清兵几次死战,终因寡不敌众,连连失败;又闻报他的四明山寨被火烧毁,部将殉职。黄宗羲知道大势已去,复明无望,长叹一声,回归余姚,避居于化安山,侍奉老母,开始他著述讲学的生涯,写成了《明夷待访录》、《明儒待访录》,《宋元学案》等史学巨著。
黄宗羲回归故乡后,潜心著述。他接受宁波学者万泰、陈同亮、陈夔献邀请,到宁波讲学。起初在万泰家里组织“证人讲会”,后来迁到延庆寺作为讲学场所。因黄宗羲讲学论述广泛,见解独到,来听他讲学的人越来越多。万泰索性将自己在管江岸的万氏墓庄的房子让出来,建立“能上证人书院”。黄宗羲在宁波讲学外,还经常被邀请去绍兴、海宁、崇德、余姚等地去讲学,被誉为当代大学问家。
清代康熙皇帝闻黄宗羲之名如雷贯耳,接连两次召他去京担任傅学鸿儒的官,都被黄宗羲回绝了。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但黄宗羲为了表示自己的决绝,就在父亲的墓边,营建了自己的墓穴,在里面放了一张石床,决心以死抗旨。
过了几年,康熙皇帝准备纂修明史,又想起了黄宗羲,以为最合适的人选非他莫属。于是又下了一道圣旨,要黄宗羲进京去主持史局。
钦差到了余姚,消息很快到化安山。黄宗羲闻报,即写下了一份遗嘱,吩咐儿子黄百家:“钦差来时,将此呈上。说是黄宗羲死了,已留遗嘱在此。”随即手撑雨伞,脚踏麻鞋,意思是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蹭清朝的地,独自走进墓穴,躺到石床上。
第二天,钦差大臣鸣锣开道,来到化安山。见黄百家披麻戴孝出来迎接,对钦差道:“家父前日辞世,现有遗嘱在此”钦差接过一看,见上面写道:“明史未修,宿愿未遂。日后朝廷开设史局,门下万季野和小儿百家可当此任。”钦差虽知其中有异,且喜有万季野、黄百家可替代,同样可以回复圣旨。于是便带着二人上京去了。
黄宗羲待钦差走后,便从墓穴中出来,专心著书立说。一直活到八十六岁。
作为一代大师的黄宗羲,享有高寿,名满江浙,不但子孙满堂,而且桃李天下。
一六八八年冬天,也就是黄宗羲七十九岁时,他自营生圹,中设石床一张,不置棺椁。置办如此简陋的后事,他的学生都百思不解,便问:“后事乃一生之归宿,自古以来极为讲究,先生今以石床代棺,以石穴代椁,怎么可以呢?”黄宗羲答道:“汉代有个叫赵歧的人,死前要儿子在墓穴中以沙堆床,上放竹席。死时只身穿素净衣衫,头发披散,而且身上只盖一张被单,当天进墓,当天掩埋。他那样做也正合我心意,况且我身遭家国之变,死后何必大操大办呢?”
到黄宗羲八十六岁病危时,写下了《梨洲末命》一文,他嘱咐说,我死后第二天早上,就用棕棚抬到墓穴中去,平常衣服,一被一褥,不得增加陪葬物品。棕棚要抽出来,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一概扫除;若有交谊至厚的人在墓边植几株梅花,则要稽首致谢。在临终时,他口授《绝笔诗》命儿子作记:
筑墓经今已八年,梦魂落此亦欣然,
莫教输与鸢蚁笑,一把枯骨不自专。
黄百家一切遵照其父遗嘱,只在石床边放几部他的著作。
黄宗羲在生前,希望他的子孙把两条现成的石柱移至他的墓前作为望柱,并且自拟了楹联:“不事王侯,待子陵之风节,招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上句用的是东汉时余姚人严子陵的故事;下句用的是晋仲宁的故事。晋书载:“虞喜曾屡征不起,朝廷有事,只得‘就喜咨访’。这两个故事所含寓意,也正是黄宗羲一生风节的写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