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园知识整理
于园(张岱)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⑥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一文学常识: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张岱晚号六休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huán)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怀念之情。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同“埠”,水边停船之处。2富人于五所园:建筑园子3非显者刺: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非,不是。刺,名帖。
这里做动词用,投下名帖。4则门钥不得出:那么。
钥,钥匙。5携余往:携,带着。
余,我。6主人处处款之:殷勤招待。
7园中无他奇:罕见的,稀罕的。8奇在磊石:垒,堆砌。
9上植果子松数棵:栽种。几。
10缘坡植牡丹、芍药:顺着,沿着。11以实奇:因为满满当当,没有空隙,充盈。
12后厅临大池:临近,靠近。13池中奇峰绝壑:陡峭的山沟。
绝,极(陡峭)的壑,山沟。14以空奇:离开地面的,在地上面的地方。
15卧房槛外:栏杆。16以幽阴深邃奇:幽阴,阴暗邃,深远。
17长如艇子:小船。18四围灌木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
蒙,叠加,覆盖。19禽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20颓然碧窈: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
碧窈,幽深的草木丛中。21瓜洲诸园亭:众,各个(的)22俱以假山显:俱,都。
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
23至于园可无憾矣:至:安置、安放的意思于:到。憾:心感不满,遗憾。
三解释下列或用词语:(1)富人于五所园:建筑园子(2)非显者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下名帖。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1)以以实奇因为俱以假山显:以,凭借。六翻译下列重要语句:1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园门迎接客人的。2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2瓜洲的各个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放置在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3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4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
坐在阁子里,感到舒坦、碧绿、幽深。六内容理解1本文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你有何感受?答:本文作者是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遂奇”这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
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答: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用“/”在原文标注 a第一层采用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园子的奇特在于"磊石"奇表现在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三方面。
b第二层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有限的空间,却意境幽远,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 c第三层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作者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而且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
4第②③④⑤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答:不能根据游园顺序来安排顺序由前而后的顺序 5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为什么?答:不能瓜洲众多园林和于园一样,凭借假山而有名这一层不仅写了假山建筑的过程,而且也赞颂了能工巧匠和主人的艺术构思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附译文: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那么门上的钥匙就不会拿出打开门上的锁来迎接客人。葆生的叔叔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去前往于园,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于园中没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有两丈高的用石头堆砌的假山,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厅堂的后面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极深的沟壑。
2有关惠子相梁的文学常识
人物 惠施(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0年 ,逝世于公元前310年)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生平 惠施是宋国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思想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历物十事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3求黄州快哉亭记的文学常识
作者 选自《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的弟弟人称“小苏”。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 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 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释 〔江出西陵〕江,长江。
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湘,湘江。
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汉沔,就是汉水。
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
〔益张〕越发盛大。张,大。
〔赤壁〕赤壁矶,在现在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
这里形容江水浩荡的样子。 〔清河〕郡名,现在河北清河。
〔即〕就着,凭着。 〔胜〕胜景,景观。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 〔一舍(shè)〕三十里。
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
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显现。
阖,闭藏、消失。 〔倏忽〕迅急。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骇目”。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
几,小桌。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 〔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
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
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
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犹言“驰马”,形容往来活跃。
〔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
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
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钟祥东。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在里头。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何与(yù)焉〕有什么关系呢?与,参与。 〔使其中不自得〕假如他心中没有自得之乐。
〔病〕忧愁,怨恨。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的影响而损伤精神。
〔适〕往。 〔患〕病,忧愁。
〔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
放,纵。 〔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的门。
瓮牖,用破瓮做的窗。 〔濯〕洗濯。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自适〕自求安适。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
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胜,禁(jīn)。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乌,哪里。 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 海洋。
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