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中的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是啥意思

纲鉴易知录中的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是啥意思,第1张

意思是只看见血肉(堆积)的山啊,哪有什么假山

出自:清代学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原文:王,帝第五子元杰也。尝做假山,召僚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译文:王是宋太宗的第五个儿子,名叫赵元杰。元杰曾经造了一座假山,设酒招待下bai官吏,官吏们都称赞这座假山,只有姚坦低着头。益王硬要叫他看假山,姚坦说:“我只看见一座血山,哪里是假山?”

扩展资料

《纲鉴易知录》由于通俗易懂,从前流传较广。解放后由中华书局重印,受到读者欢迎。可是,此书只写到明末,到了民国初年,许国英为之续编,仍用纲鉴的体裁,记载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叫做《清鉴易知录》,上接《纲鉴易知录》,一直延续到清末,独立别行,又可以成为一本简明的清代编年体史书。

《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也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古人以右为尊,为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右为尊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称官职贬低为“左迁”。但是左右尊卑情况,各代并不完全一样,,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左,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中国古代的左右尊卑》)”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左右的尊卑观念其实是很不同的。不过,就上面那个问题,很多人想到的答案是乘车。《中国文史精华》P157,“至于乘车,情形有所不同,它是尊者居左。《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从车骑,虚左,自迎赵夷门侯生。’”为什么会尊右?我首先想到的是大部分人都是习惯使用右手的,会不会因此而使得人们对于右相关的事务更加关注?这种说法在唐朝孔颖达《左传·襄公十年》疏注中得到印证,“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在看到下面这个引注后,我有了另外一个想法。《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这是另外一个视角,在讲究天人合一的古代社会,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一也。但是这句话其实是有点问题的。在上面关于左右的论述中,左右是这样区别的:以坐北朝南者来看,左边就是东,右边就是西。但是在这个引注中,日月西移,也就是说“天道贵”西,那按照上面的方位而言,也就是“天道贵”右。但是在引注中却是“左”。笔误是不太可能了,可能的原因是两种区别左右的方式不同。前面是以坐北朝南的王者的视角辨明左右,而在这个例子中,辨明左右却是以面北的臣子的视角。或许,左右尊卑之“变”,并不是对于左右的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于左右所代表的方位的理解嬗变。《明史》官职记载中有如下:“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李作右丞相时右为尊,李作左丞相时以左为尊。所以就这个变动而言,其实二人的位置和官职并未更改,只是就“左”与“右”的辨明方式进行了变动。按照这种理解,前面提到的乘车尊左的问题也在此迎刃而解:乘车的左,其实是相对于乘车的人而言的,如果按照车面北而驻,其实车内的“左”正是西,也就是大部分人理解的“右”。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意思是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

出处:西晋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译文: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

扩展资料

《文赋》赏析:

《文赋》的主旨在于讨论种种有关於文学创作的问题,首次把创作经验、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写进文学批评的议题,特别的是以赋论文,因为这些文学问题,尤其是具体的创作,必须容许有一定的空白以及模糊,因此它将赋论两个文体结合使用,想必这是陆机有意将这一篇文章当成范本。

以文释文,这一个举动,本身就代表著作者想要强调纯粹的、审美的文学,以及追求文学独立的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59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