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本病是一种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系疾患。此病以春秋二季的发病率较高,常反复发作,每因气候骤变而诱发,以夜间和清晨居多,往往迁延难愈。病程越长,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则越大。临床常用的偏方、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罗汉果半个,柿饼2-3个,冰糖少许。将罗汉果洗净,与柿饼一起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半,加冰糖少许调味,去渣。1日分3次饮用。
本方清热,去痰火,止咳喘。
[方二]
川贝母、生名膏、橘红茶30克,杏仁20克,前胡15克,生甘草10克,雪梨6个,冬瓜条100克,冰糖150克,白矾适量。先将石膏、杏仁、前胡:甘草共煎取汁的一小碗,待用;将冬瓜条切成黄豆大颗粒,贝母打碎,橘红研成粉,雪梨削皮捣烂调入白矾水,入冬瓜粒、冰糖、贝母、橘红粉,再倒入药汁,共盛一大碗内和匀。置于蒸锅中隔水蒸约50分钟,合成粘稠膏状即成,分次酌量食用。
本方清热,止咳,平喘,适用于热性哮喘者。
[方三]
蚯蚓100克,桑白皮150克。将蚯蚓炒成焦**,共研成末,每服5克,日服2次,忌食辛辣食物。
本方适用于痰黄而粘的哮喘者。
[方四]
薄荷15克,橘皮、紫苏各10克。一起煎汤服,1日2次;
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
[方五]
杏仁、旋复花、款冬花各10克,粳米50克。
前三味煎水去渣,人米煮粥,空腹食。
[方六]
干姜30克,淡豆豉15克,饴糖250克,植物油少许。干姜、淡豆豉同放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煮,每30分钟取汁1次,取2次后合并,文火煎煮至浓,加饴糖调匀,继续煎熬至挑起糖浆成丝时停火,倒入涂有植物油之搪瓷盘内,摊平,稍凉后划成小块。每服3块,日3次。
本方适用于肺寒咳喘。
[方七]
椒母若干。研粉,每次3克,装入胶囊,内服,每日3次。
本方除痰平喘,适用于哮喘。
[方八]
炙麻黄9克,钩藤15克,葶苈子9克,乌梅6克,蝉衣9克,石韦30克,甘草3—15克。水煎服,日分2次服。
本方为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朱秀峰方,适用于哮喘。
[方九]
糯米100克,冰糖少许。
洗净糯米焖饭,或上笼蒸熟,另将冰糖整熬,浇在饭上,每日午餐温热服食,不可过量。
本方适用于肺气虚弱所致急喘。
[方十]
水发白果150克,白糖100克,生粉25克。白果砸去外壳,放锅内加清水、碱适量;烧沸后,用竹帚刷去皮,挖去白果心,再放人碗内,加清水,上笼蒸熟,取出,锅内放白糖、白果,清水250克,武火烧沸;去浮汁,用生粉勾芡,倒入盘中,单食或佐餐。
本方适用于肺气虚之喘证。
[方十一]
萝卜1000克,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各10克,白糖适量。萝卜、洗净,刮细丝,与四药同人锅中,加水煎煮半小时,滤出汤汁,另置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入白糖,待成膏状停火置冷,每次1-2匙,日3次沸水冲服。
本方适用于中焦痰湿,食少,咳喘。
[方十二]
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冰糖少许。将薏苡仁煮粥,待半熟时,加入杏仁,文火煮至熟,加冰糖,早晚食用。
本方适用于咳嗽痰多之喘症。
[方十三]
核桃肉500克,姜末0.5克,白糖120克,熟植物油1000克(实耗100克)甜面酱100克,碱25克。将核桃肉用碱水浸泡半小时后,浸水漂净,捞出沥干,置火烧至七成熟的油锅内不断炒动,至金**,浮出油面上捞出;锅底留油25克,加白糖70克,至溶化后,加入甜面酱,姜末翻炒,加水200克拌匀,倒人核桃肉,略炒离火,不断翻炒至冷却,入熟油翻炒,使汁浓缩,裹住核桃肉,佐餐服食,或作点心用。
本方补肾纳气,适用于久喘,久嗽。
[方十四]
粳米100克,灵芝、核桃仁各20克,精盐2克。将灵芝洗净切成3块,米洗净,核桃仁用开水泡10分钟,剥去种衣;砂锅置火上,注入清水1000毫升,下米、灵芝、核桃仁,烧开后,小火煮至米汤烂稠,表面浮有粥油时,放入精盐调味。
本方适用于肺肾虚之咳喘。
[方十五]
墨鱼骨(海鳔硝)150克,红糖少许。将黑鱼骨晒干,用小刀刮成粉末,每次15克,用红糖拌吃,早晚各1次。
本方适用于哮喘、气促证。
[方十六]
鲤鱼1条,糯米200克。将鲤鱼去鳞,纸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腹食之。
本方适用于咳嗽气喘。
[方十七]
炙麻黄、杏仁各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莱菔子各10克,白芥子、茶叶、诃子各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1.5剂,日服3次。
本方为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治疗哮喘经偏方,适用于肺脾两虚所致哮喘。
[方十八]
麻黄、桂枝、半夏各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干姜6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喘息不能平卧者。
[方十九]
射干、麻黄、半夏、紫菀各9克,细辛3克,生姜9克。
水煎服,1剂1天内分2次服完。
本方散寒平喘,适用于喉间哮鸣音重,但咳嗽痰不甚多而痰出不爽的。
[方二十]
蜜麻黄6克,苦杏仁9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葶苈子(布包)、蜜款冬各6克,蜜橘红5克,茯苓10克,清半夏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名为止咳定喘汤,为著名中医俞慎初方,适用于风寒哮喘。
[方二十一]
熟地30克,*羊藿20克,当归10克,麻黄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日1剂,水煎分温2服。
本方为阳和平喘汤,为胡翘武主任医师方。
[方二十二]
(1)咳喘饮:冬瓜仁、苇茎各15克,杏仁10克,炙麻黄9克,甘草6克,前胡、百部、浙贝各10克,瓜蒌15克,炙杷叶10克,双花12克,公英15克。
(2)咳喘膏:细辛3克,白芥子5克,麻黄9克,杏仁10克,沉香5克,胆南星6克,川贝、白前各10克,白果9克,双花12克,连翘10克,仙鹤草12克,紫菀、苏子、五味子各10克等,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软膏,贴肺俞、心俞、膈俞三对穴位,每天贴1次,每次8—10小时。
咳喘饮水煎温眼,每天1剂,头煎与二煎共取药汁300毫升,和匀,分2口3次温服。咳喘膏贴用法详前。
本方为江苏著名中医陈鼎祺偏方。功能宜肺、清热、止咳、化痰、平喘,临床上用来主治:咳嗽,如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呈白稀或粘及黄粘痰,含肺部感染。哮喘,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含咳血痰。肺痈,即肺
脓肿。肺瘘,病久咳喘,由肺气不宣,影响至肾,而肾不纳气。肺气肿1、早期肺心病等咳喘症。
若发热,痰黄者,加鱼腥草30克,黄苓10克,大青叶15克,连翘10克,胆星6克。若口渴痰粘者,有阴虚证候,宜加玉竹、天花粉各15克,天麦冬各10克。喘重者加沉香粉3克(冲服)、白果9克,苏子、莱菔子、五味子各10克。咽喉红肿者,加射干、牛蒡子、黄芩各10克,板蓝根15克,山豆根9克。若恶寒,遇冷咳喘加重,咯白稀寒痰者,加细辛3克,桂枝9克,干姜6克,姜半夏10克。若咳血或痰中带血丝者,加仙鹤草、茅根、生侧柏各15克,三七粉3克(冲服)。
[方二十三]
苏子、地龙、前胡各15克,麻黄5克,川芎15克,射干、黄芩各10克,苦参5克,白鲜皮、刘寄奴各10克。两日1剂。水煎2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次50毫升。
本方为辽宁著名中医王烈偏方。功能止哮平喘,活血化瘀,可用治哮喘。
本方性偏凉,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包括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显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满布哮鸣音。咽红、舌红、苔黄、溲赤、便秘。
喘甚者重用苏子加马兜铃,哮重者重用地龙,痰盛者加瓜蒌、葶苈子、胆南星祛疾平喘,久哮多瘀重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用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肺止喘。
[方二十四]
生鸡脯肉150克,发好的净海蜇头丝300克,鸡蛋清半个,香菜梗15克,精盐、味精、醋、胡椒粉、麻油、花椒水、葱、姜、蒜、生油、水淀粉。
把鸡脯肉切成细丝,放入碗内,加鸡蛋清,水淀粉,用手抓匀;香菜梗切成段,葱、姜切成细丝,蒜切成片。锅内放人生油,烧到四五成热时,放入鸡丝,用筷子划开,熟时出锅。海蜇用热水烫一下沥干水。锅内放入少量生油,烧热时用蒜炸锅,烹入酷,添鸡汤,把鸡丝、蜇头放入锅内,加上精盐、味精、花椒水、胡椒粉、葱丝、姜丝、香菜梗,汤开时撇去浮沫,点上麻油,出锅盛碗即成。本菜肴在正餐时用,每天一次。
海蜇性味咸平,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消积、润肠通便的作用。配以甘温,补气益中的鸡肉,其作用特点在于“宣气、化痰、消积、行食而不伤正,补虚扶正又不碍祛邪。”有攻补兼施的疗效。可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或高血压、痰饮、带下等症。
提醒您:哮喘常用的偏方、偏方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中药从中药房取回以后,有些人认为中药又脏又土,就用水先洗一洗再煎,殊不知,这样一洗有时就把中药里的有效成分洗去不少,势必影响中药的作用。所以,中药煎前忌水洗,原因有二。其一:防止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里有不少是粉末类药材,如滑石粉、蒲黄、海金沙等。也有在配药时需要捣碎的中药,如代赭石等,如果在煎煮前用水洗,就会使这些粉末或碎粒被水冲走,使其疗效降低。其二:防止丢失。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酒、醋等辅料,如蜜炙甘草、蜜炙麻黄、酒制大黄、酒制黄芪、醋制香附、醋制胆南星等。这些辅料都易溶于水,如果煎煮前用水洗,这些辅料便随水流失,失去了炮制中药的作用。
1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寒。 2 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麻黄
[来源]
麻黄科(Ephedraceae)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unge、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d et CAMey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草质茎,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
[药材特征]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质茎。表面淡绿至黄绿色,有细的纵棱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鳞叶2,稀3,锐三角形,长3~4mm,先端反曲,基部常连合成筒状。质较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微苦涩。
木贼麻黄:小枝多分枝,直径1~15mm,棱线13~14条;节间长1~3cm;膜质鳞叶2,稀3,上部约四分之一分离,呈短三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棕黑色。
中麻黄:小枝多分枝,直径15~3mm,棱线18~28条,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3,稀2,长2~3mm,上部约三分之一分离,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主要化学成分]
草麻黄:含生物碱1315%,主要为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 C10H15ON),占生物碱总量的80~85%。其次为右旋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 C10H15ON)。尚含微量左旋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右旋甲基麻黄碱(D-N-Methyl- 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ine)、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等;还含挥发性的苄甲胺(Benzyl-methylamine)、儿茶酚、鞣质以及少量挥发油,油中含L-a-萜品醇(L-a-Terpined)。此外,尚分离出2种平喘有效成分,即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和L-a-萜品稀醇(L-a-Terpineol)。前者还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量最高,约102~333%,其中麻黄碱占55~75%,右旋伪麻黄碱占25~45%。尚含甲基麻黄碱等。
中麻黄:生物碱含量最低,约025~089%。
[功效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炙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2~9g
海关编码有:
麻黄提取物 29394900
麻黄提取物制剂 30049090
药物名称: 桂枝
药物别名: 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英文名称: guizhi
说 明: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作用: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如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配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若治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枳实、 白同用,如枳实白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每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 疼痛,可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3.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如脾阳不运,痰饮眩悸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猪苓、泽 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4.用于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直通血脉,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党参、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此外,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 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治疗咳嗽首选徳甫的钦炎清茶,但我们还是得清楚不同咳嗽的不同症状:
(1)脾虚痰湿咳嗽:咳嗽多痰,白而黏稠,胸脘作痛,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2)痰热咳嗽:咳嗽痰黄,稠而难排出,甚至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间,脉滑数。
(3)肝火犯肺:咳嗽气逆,咳则连声,甚至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串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咽干,舌苔黄少津,脉弦数。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咳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5)气虚咳嗽:咳嗽声低无力,气短(上气不接下气),痰多清希,神疲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苔薄白、舌质淡、脉弱。
(6)阳虚咳嗽: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7)瘀血咳嗽:瘀血咳嗽时气逆,咳则连声时面呈紫色或红黑色,咳吐血块或瘀血,胸胁串痛,尤以左胸胁、期门穴痛,舌苔净或黄,脉洪大弦数或虚细濡溺。
还可以同时试一试下面的老偏方办法:
1、荆芥5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陈皮5克、桔梗5克、白前10克、炙甘草5克、黄芩10克、蝉衣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咳嗽、痰多、吐痰不利:杏仁(炒、去皮)12克、桑白皮(蜜炙)12克、陈皮12克、半夏9克、细辛9克、百部9克、川贝母10克、紫苏10克、前胡10克、生石膏10克、粉甘草10克、麻黄6克、葶苈子6克、干姜6克、茯苓15克。 将上药共为细末过细箩,存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3克,白糖水冲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