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黄芪片子挑簸干净
操作方法:再将蜂蜜用火化开成为稀薄的蜜液,并滤取杂质,趁热倾入药料之中,(每斤药料用蜜5两),用铁铲搅拌,使蜜液均匀的粘在药料的表面上,再铲出放在簸箩之内,经过二三小时,使蜜液逐渐浸润到药料的组织内部里去,然后将铁锅先行烧热,再将药料倒入锅内,用长扫帚或铲不断的搅拌,每锅炒的时间约为5-6分钟,要炒到黄芪表面微挂深**为度,用扫帚扫出锅外,倒在木槽之内,放在通风之处吹干,再进行储存。
炮制前后之情况,生黄芪淡**,用生黄芪能固表,无汗能发汗,有汗能收。
炙黄芪焦**,对血虚肺燥之人适用,故熟用则生血生肌,排脓托内用之。
注意事项:火力不能过大,以免黄芪成为焦黑色而不鲜艳。火力亦不能过低,以致黄芪炒后粘在一起而不松散,炒完后每小时要刷锅一次。
PS:本方法来自《中药炮制方法》—北京同仁堂,剂量应按现今剂量,即1市斤等于500克,1两等于30克。
麻黄如果用蜂蜜来炒炒,就叫炙麻黄或者叫蜜炙麻黄。
这样在炒的时候它里面的芳香油可能有一定的损耗,相对来说,它发汗解表的作用就减弱了,它的平喘止咳的作用就相对增强了,而且蜂蜜本身有一定的平喘止咳作用。所以说没有外感风寒,比如说肺热咳喘,一般就用蜂蜜来拌炒,用的是炙麻黄。那么麻黄整个用它这个草质茎,前人认为这个作用比较峻猛。如果把麻黄捣绒,就把它捣绒就象我刚才讲的象乱麻一样,它的药性就变得相对的缓和一些。因为这个捣绒主要就把它茎髓里面的一些成分很容易变成粉末状,然后把它去掉了,剩下来的就是外部的纤维为主。这样子它的有效成分去掉了很多,所以它各方面的作用都有所缓和,所以一般就认为适合于儿童,或者适合于老人,对耐受性比较小的这种情况作用比较缓和。但是有的人提出,既然你把很多有效成分丢掉了,能不能减少用量?不用那么多,它就不峻猛了,也比较缓和了,当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
望采纳!谢谢!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
(一)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 巴戟天、韭菜子。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知母、黄柏等。
(四)姜炙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 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
(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
(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第二种方法适用于特殊的药物,需特别记忆。(1)先炒药后加酒。此法仅用于质地疏松且加酒后易发粘的药物,如五灵脂。(2)先炒药后加醋。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物,如五灵脂、乳香、没药。(3)先炒药后加盐水。用于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知母等。(4)先炒药后加蜜。用于药物质地致密者,如百合。
(二)姜炙法的操作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另一种是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三)油炙的操作方法通常有油炒(如*羊藿)、油炸(如豹骨、三七)和油脂涂酥烘烤(如蛤蚧)。
三、各类炙法的辅料用量
酒炙药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醋炙时醋的用量一般为药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盐炙时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加水溶化食盐时,一般以食盐量的4~5倍为宜。姜炙时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
或用干姜3kg。羊脂油炙*羊藿辅料用量为20%。
蜜炙用炼蜜,用量视药物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量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如百合为5kg/100kg,百部为125kg/100kg,桂枝为15kg/100kg
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等,通常为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注意:一般用量和特殊用量均必须记忆。如黄连酒炙、姜炙和吴萸炙的辅料用量。
四、各类炙法的注意事项
易挥发的辅料和药物拌匀酒拌润时,容器应加盖,以促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防辅料挥发;若酒、醋的用量较少,不易拌匀药物时,可加适量水稀释;若蜜加水则应加开水稀释;炙药一般用文火,勤翻动,但盐炙杜仲用中火;一般炙药应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取出,晾凉,但杜仲的传统的炮制要求是中火炒至断丝而不焦,蜜炙则炒至药物不粘手;先炒药后加辅料时,应边炒药边加辅料拌炒,以炒制均匀。
蜜炙的注意事项有多种:
(1)炼蜜用开水稀释,加水量约为炼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与药物拌匀而又无剩余的 为宜,闷润适当时间,使蜜汁逐步渗入药内。炙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凉。
(2)蜜炙时,火力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3)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贮存的环境除应通风干燥外,还应置阴凉处,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五、具体药物举例
(一)大黄
(1)应知道该药有哪些炮制品种,如大黄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清蒸或酒炖)、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由酒和蜜制成)。
(2)要掌握各品种采用什么方法炮制,如酒大黄酒炙、大黄炭炒炭、醋大黄醋炙等,并要注意熟大黄既可清蒸又可酒炖,清宁片由酒和蜜两种辅料经加工炮制而成。酒大黄和熟大黄均用黄酒,但用量不同,每100kg药物,酒炙用酒10 kg,酒炖用酒30kg。
(3)需掌握各规格的炮制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如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酒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清上焦实热为主;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止血作用;醋大黄以消瘀为主;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年老、体弱及久病患者。
(4)与炮制后毒性的降低、药性的缓和、药效的增加等有关的现代研究内容需要掌握。如大黄泻下作用减轻是因结合性蒽醌和二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所致。
(二)麻黄
有麻黄、蜜麻黄、麻黄绒和蜜麻黄绒。生麻黄发汗解表和利尿消肿能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炙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用法与麻黄相似,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症已解而咳嗽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麻黄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但具有平喘作用的L-α-萜品烯醇,四甲基吡秦,石竹烯及具有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的柠檬烯,芳樟醇含量增高。从而进一步说明麻黄炙后发汗作用降低,而平喘作用增强的传统经验。
注意:
其他单味药均应按照此方法,将这四种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记忆。若现代研究内容不能说明药效的变化则了解即可。但需注意该药的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否清楚,清楚的也应记忆,如甘遂的毒性成分是巨大戟二萜醇类化合物。还要知道若是有效成分,炮制时应如何避免损失,如黄柏水处理要少泡多润,干燥要阴干或低温烘乾,不宜曝晒,防止小檗碱损失。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麻黄(去根、节)300克 款冬花(去芦、枝、梗) 诃子皮(去核) 甘草(爁)各150克 肉桂180克(去皮,不见火) 杏仁(去皮、尖,麸炒)9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好茶3克,同煎至120毫升,食后及夜卧时服。如半夜不能煎,可用药末入茶和匀,开水送下。
主治咳嗽喘急,痰涎壅塞,坐卧不安,心胁疼胀;兼治伤风咳嗽,膈上不快。 方剂别名麻黄汤(《圣济总录》卷九)。
药物组成麻黄3分,防风3分,芎䓖半两,防己半两,附子(炮)半两,人参半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半两,桂心半两,石膏3两,杏仁20粒,羚羊角屑1两。
处方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引《神巧万全方》。
方剂主治风痱。
用药禁忌忌生冷、酢滑、猪牛马驴肉、蒜、麦、酒。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竹沥1合半,生葛汁1合,同煎7分服之。 药物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芎䓖1两,川升麻1两,防风1两(去芦头),汉防己1两,桂心1两,羚羊角屑1两,酸枣仁1两,秦艽半两(去苗)。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九。
方剂主治中风。口面㖞斜,筋脉拘急。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1合,更煎1-2沸,温服,不拘时候。 药物组成麻黄1两半(去根节),防风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秦艽1两(去苗),葳蕤1两,葛根1两半,独活1两半,汉防己3分,芎䓖3分,白鲜皮3分,牡丹3分,石膏1两,桑寄生1两,甘草3分(多微赤,锉),黄芩1两。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
方剂主治伤寒阴阳痉病,头痛壮热,百节酸疼,吐逆闷绝,口噤,腰背反张,手足强直,肉热脉数。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加淡竹沥1合,更煎2-3沸,分温2服,每日3-4次。 药物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防风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芎䓖1两,桂心1两,犀角屑3分,前胡3分(去芦头),赤芍药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处方来源《圣惠》卷二十一。
方剂主治偏风,手足不遂,失音不语,口眼㖞斜。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药物组成麻黄1两(去根,锉),防风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当归3分,川升麻3分,槟榔1两,犀角屑3分,赤茯苓1两。
处方来源《圣惠》卷四十五。
方剂主治风毒脚气,顽痹无力,言语謇涩。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黄耆(蜜炙)、龙骨、牡蛎(煅)、麻黄根各等分。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三九○。
方剂主治小儿盗汗日久,口干烦渴,消瘦少力。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半盏,加生姜、大枣,煎至3分服。 药物组成麻黄1两1分(去根节),羌活1两(去芦头),黄芩3分(去皮),细辛(真华阴者,去叶)半两,黄耆半两(蜜炙)。
处方来源《本事》卷三
方剂主治历节。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2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持续3-4服。有汗慎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