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说课稿【三篇】

高一化学说课稿【三篇】,第1张

#教案#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无 我整理了高一化学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氯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

 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

 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的烟)棕**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除了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补充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氯气比氢气和磷的非金属性更强。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0=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

 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目标分析

 2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二氧化硫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教参建议安排一学时来完成教学。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高中教材中详细讲述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并且此部分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材从“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它对人类有危害吗”这两个问题开始,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依次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等知识,知识编排得有条理。其中安排的“二氧化硫的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特别是文中安排的家庭小实验——测定雨水的pH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此外,通过本节的知识,向上可以和第一节硫的知识联系,向下可以和第三节硫酸的知识和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知识联系,有助于形成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和整章知识的系统化,同时,可以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⑶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⑵通过对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素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文中安排了2个演示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有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再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激趣法、随堂实验法、演示法、对比法、自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在学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推写“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2、对同类知识运用对比法,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

 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了录像后,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①学生实验:将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SO2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②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得出S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关系。

 ③学生实验:将另一只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课本实验6—1的方法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并板书。

 ④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SO2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边讲边板书。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⑴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①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②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使水溶液变红,长时间放置后,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说明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进而说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③复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④让学生判断“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引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⑵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条件与反应的可逆性。

 ②讲述SO3的性质。

 ③简单说明二氧化硫还能与氯水、溴水、碘水、KMnO4等强氧化剂,H2S等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④演示:实验6—2,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①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漂白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②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③提问学生:SO2能使溴水、碘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否表现了SO2的漂白性。作出解释。

 3、二氧化硫的用途

 简单讲解。

 4、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录像。

 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二氧化硫,并指定学生分甲、乙两方对二氧化硫的利弊进行辩论。

 三课堂小结

 归纳本节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育学生要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四布置作业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直接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三十八个,其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三。陆战场遍及欧、非、亚三大洲,其中以欧洲特别是法国为主战场,海战场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洋,尤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源于600年前的历史。自从13世纪中期起,一个分裂成众多小邦和公国的德意志,成了征服者的阅兵场。“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一系列的政变和小规模的战争,把一群松散的兄弟阋墙的、软弱无力的德意志小邦改造成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也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德国的兴起意味着法国的衰落。在那以后,法国这个欧洲大陆上的头号政治大国,在1870~1871年的12个月战争中遭受了惨重失败。从此种下旷日持久的痛苦的种子,民族统一主义,或曰复仇战争已露端倪,俾斯麦对法国复仇精神的政治回答是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和新近联合起来并获得独立的意大利。俄国倾向于法国,从而结成了两国联盟。因此,甚至在铁血宰相没落和垮台以前,战线就已划定,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们已经各就各位。

几百万大军向战场迫进。1914年7月底8月初只有大小7个欧洲国家参战,在停火实现前各大洲参战国增加到30个,有的国家背弃原来的盟约,有的中途入盟,随着战争的进展,双方都增添新的盟友。战争开始时,在满目疮痍的欧洲大地上,或者在各大海洋上,约有六、七百万人互相对峙。其中德国经过最初的动员拥有约200万人,经过充分动员翻了一番还多。它是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在陆地上显然超过了法国和俄国,在海上仅次于英国。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二天,炮弹就落到贝尔格莱德。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德国向俄国提交最后通牒,稍后又向法国提交最后通牒。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晨,在事先发出的最后通牒后,德国通知比利时,德军将开进这个小国。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国参加了这场正在扩大的冲突。

史里芬计划设想两线同时作战。该计划预定战争爆发时,尽最大可能集中德国主力和全部精锐部队于西线,在东线则由相对力量的后备部队对付动员缓慢的俄国人,大战一爆发,西线两支大军都投入进攻。双方军队在数量上几乎旗鼓相当:78个德国师对62个法国师、7个比利时师和4个英国师,两个德国右翼集团军——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必须突破比利时的列日筑垒地域;迅速拔除该地要塞并及早建立强渡墨兹河的桥头堡,对要塞的攻击从8月5日夜间开始,8月16日大功告成。

随后,沿比利时至阿尔萨斯—洛林一线进行的一系列战斗,总称为“边境交战”。在比利时方向,德国军队于8月20日通过布鲁塞尔,突破阿登的密林区。与此同时,执行深远迂回任务的“长柄大镰刀”的刀尖——德军第1、第2集团军继续横扫比利时。

战争迅速达到高潮,鲜血与恐怖相结合的伊普雷战役,是1914年西线的最后一场大战役,以德国人在西线控制法国最富庶的地区而告终。

1914年最后几个月,正当西线马恩河的棋盘上决定着各国命运的时候,东线的森标湖泊和河流中,在进行着另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俄国向德国和奥匈发动进攻,随后进行的坦嫩贝格战役于8月30日结束,这是一场现代的故尼大战,它并没有把德国从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中解脱出来,而其战果由于同一时间俄军在奥匈的加里西亚取得的胜利而被部分地抵消了。在8月26日~30日的格尼拉亚利帕河战役中,俄国压倒了奥匈第3集团军,使之向西后退至伦贝格。康拉德的退却,使奥帝国的整个加里西亚沦于俄国之手,只剩下一座被围困的普热米什尔要塞。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死伤约25万人,被俘10万人,而全国参战部队不足百万人,这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又是一个历史灾难的预兆,一个衰亡帝国垂死挣扎的开端。

1915年战争扩大了英国几乎改变了它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的方针。意大利和保加利亚参战了,塞尔维亚宣告灭亡,卢西塔尼亚客轮被击沉。俄国退缩,西线陷入了僵局。毒气、齐柏标式飞艇和潜水艇给这场大屠杀火上加油。

1915年在西线是相持不下和陷于僵局的一年。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德国人,在从瑞士到大海一线的战壕里部署了近200万军队,面对着约达300万的协约国士兵。1915年西线的历次会战以大屠杀著称而不是以胜利著称。

随着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战役——旦尔登战役和安姆河战役集结了几个大国的力量。1916年战争的钟摆从东线又摆回了西线。1916年凡尔登战役,法国人要求沙皇牵制德国兵力,从而导致由俄国第2集团军向纳罗奇湖附近强大的德军阵地发动一场仓促上阵准备不周的进攻。

1917年很可能是历史将永志不忘的一年,美国背弃了乔治·华盛顿关于不卷入联盟的忠告而参加了一场“结束战争的战争”和“保证世界民主制度安全的十字军”。在俄国,从这个“东欧贫民窟与犹太区”兴起了一场民族革命和国际密谋战争规模扩大了越来越大。

1918年将看到德国人在西线的最后挣扎,俄国和罗马尼亚的最后投降,协约国的集结兵力,在法国、意大利、马其顿和中东发动的强大攻势,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和德国的崩溃和投降。1918年还目睹空军未来的不祥之兆——臻于成熟,海上航线被潜艇和水面袭击者袭扰直至最后。1918年是四年多血雨腥风的瓦格纳式的最后一幕。

凡尔塞和约直到1919年6月底才签订。那已是西线月牙形战线上鸟儿重新歌唱几个月以后。德国代表遭受挫败;威尔逊十四的某些理想主义的东西最终披上了强权政治的丑陋甲胄。但是德国已无力抗议,停战条款就是要它处于这种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英、法削弱,美、日地位上升,从而促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次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出现,同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战中首次大量使用飞机、潜艇、坦克、毒气等新式兵器,从而导致新的军兵种和新的作战方式的出现。战后涌现的各种军事思想诸如空军制胜、坦克制胜、闪击战理论和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以及总体战,大战略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产物。

什么是堑壕僵局 总所周知堑壕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形式,尤其在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和协约国军队在南起法瑞边境北到英吉利海峡的漫长战线上鏖战四年,大部分战线从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一直到1918年都没太大变化。许多战役中进攻方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却往往只能使对方的防线略微向后退几公里而已。这个局面被称呼为堑壕僵局。 马恩河战役之后的西线战线在四年内基本没有变化 1914年-1917年的常规战役发展过程就是进攻方先进行长达数天的炮火压制,之后再让步兵爬出战壕对着敌军堑壕发动进攻。在跨越双方阵地之间长达1-2公里的无人带时,步兵们需要面对的是对面猛烈的机枪火力和远程炮火的轰炸。而能保护士兵们的仅有头上的钢盔和身上布制的军装而已。 士兵们一爬出堑壕就要面对钢铁洗礼 当英勇的士兵们闯过无人带的死亡空间,突入到敌方堑壕两百米内的距离内,则就要面对以躲在防御工事后(这些防御工事往往在四年间不断完善)以逸待劳的敌军步兵的射击。即使英勇的士兵们可以继续向前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堑壕也是于事无补,后面还有第二道 第三道防线,而这时候进攻方往往已经受到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无力进攻了。准备数月,伤亡数万人的战役往往就已己方战线往前推进1-2公里结束,有时候还有可能因为伤亡巨大被防御方反推一波。 堑壕体系 突破堑壕的初期努力 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想了非常多的办法。德国人搞了毒气,英国人搞了车载机枪,法国人计划全军装备自动步枪火力压制堑壕,但都收效甚微。 毒气 德军在1915年的伊普雷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武器,德军利用顺风对英军阵地施放了180吨的氯气,头戴防毒面具的德军步兵在紧跟在毒烟发动进攻。当时的英军士兵都没有配发防毒面具,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毒烟毫无抵抗能力,要么逃离阵地要么窒息倒地,德军可以说兵不血刃就夺取了英军的第一线阵地。 一战德军施放毒气 但协约国随即就给士兵们配发了防毒面具和如何应对毒气的手册,德军新式化学武器带来的恐慌效应也随之效弥战场,重新回到之前的堑壕僵局。而且协约国的化学武器很快也出现在战场上,在之后的战争中双方都频繁的使用化学武器,但都无法再造成突破性效果,究其原因则是当时化学武器的效果依然低效,基础的防毒面具就可以抵消大部分毒气攻击,而且又容易受天气影响,下雨 风向的变化都会极大影响化学武器的效果。 对欧洲列强而言配发防毒面具过于简单 车载机枪 英国人对于产生堑壕僵局的原因归结于的步兵的进攻速度和火力不足,那么兼具火力和机动性的摩托化机枪分队(MGGS)看上去就是一个「 ”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搭载维克斯机枪的摩托化机枪分队(MMGS) 但是英国人忽略了两个致命的问题,越野性和防护性。摩托车在公路上的确疾驰如飞,但是在堑壕战的情况下没有那么好的路况给摩托车奔驰,摩托车要跨越的是遍布铁丝网 弹坑和壕沟的无人带,摩托车的机动性在这复杂的战区中根本无法得以施展,比徒步的步兵快不了多少。而且摩托车也是肉包铁,即使加装了部分防护装甲也无法改变其在战场上的低生存能力。结果就是英国人委以重任的摩托化机枪分队在几次出师不利后便只能销声匿迹,但机动作战的理念却给英国人新的灵感。 摩托车穿越如同「 ”月球”一般的无人区如同登天 自动步枪和行进间射击 法国人对于解决堑壕僵局的最初设想是加强步兵火力。法军认为单发步枪不足以压制防御方的机枪,如果让全体士兵装备自动武器,那么就可以让进攻的士兵们依靠自身火力压制堑壕的机枪火力,该设想被称为「 ”行进间射击”战术。 法国绍沙和美国BAR都是该战术的产物 「 ”行进间射击”和英国人的摩托化机枪分队一样是看上去很美的战术,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重量都较大(绍沙 90KG BAR75KG),只有身体强壮的士兵的可以边移动边射击,全军装备还是有点异想天开。而且即使找到了大量”兰博「 ”可以做到行进间射击,也无法实际压制堑壕里的防御机枪火力。单兵自动步枪的射程火力还是远不能和堑壕里的重机枪相比,而且步兵们在面对炮火的时候还是同样的脆弱。该战术最后也是无和疾而终,绍沙和BAR最终也是作为班组轻机枪配发部队。 德国人的暴风突击队 德国人在1915年5月建立了第一支突击营,成员们从步兵、工兵、山地步兵中挑选。突击队的士兵们训练如何快速突破堑壕。他们携带工兵装备,短款卡宾枪、轻机枪、喷火器和大量手榴弹渗透到协约国防线前,通过手榴弹和近距离火力来摧毁机枪据点和指挥部,为后续步兵主力打开通道。 暴风突击队总是携带大量手榴弹 暴风突击队的战术与当时传统的步兵战术大相径庭,当时欧洲陆军的核心思想是”炮兵摧毁,步兵占领「 ”每次大规模进攻长度之前都会展开长达数天甚至数周的炮击,以此来破坏防御方的阵地工事,但也是等于变相通知对方”我们要进攻了,做好准备「 ”。炮击结束后,步兵再发起一线平推的攻势。而暴风突击队的突击战术则是使用短促而精准的短时间炮击(有时候甚至不炮击),突击小组通过渗透尽可能的靠近敌军防线,通过手榴弹和自动武器发动一场短点对点的精准打击。打开通道之后,突击队继续向纵深攻击,后续步兵则向突破口两翼发展来扩大突破口。 暴风突击队还装备有MG08-15中型机枪 ,MP18冲锋枪这些自动武器 德军突击队战术的巅峰是1918年的春季攻势”皇帝会战「 ”,德军的突击队在炮兵和空军的支持下把英国第五集团军的防线打的千疮百孔,半个月的战斗中 德军推进了近百公里,杀伤和俘虏协约国士兵二十一万,这是过去四年德军都未能做到的巨大胜利。但是因为德军缺乏骑兵和汽车导致无法快速扩大战果,协约国军队还是封闭住了防线缺口。 协约国的坦克 1915年在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支持下,马克一型坦克开始量产,英国人对这种”陆地战舰「 ”充满信心,认为其是在堑壕地带中翻越壕沟,摧毁铁丝网和机枪的最佳选择。 马克一型坦克 英军坦克第一次实战是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有60辆坦克投入战斗,部分战线上取代了突破,但整体上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当时的坦克实在太慢了,故障率又太高。因故障损失的坦克比被德军击毁的坦克更多。 但英军并没有放弃对坦克的使用,1917年的康布雷战役英军集中了378辆坦克对德军防线进行攻击,为了追求奇袭的效果英军甚至没有发动压制炮击。英军步兵和坦克互相配合下一天内便突破了德军两道防线,英军甚至出动了沉积三年的骑兵部队来扩大战果,而德军则出动了飞机和装在卡车上的野战炮迎击英军坦克。康布雷战役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 步兵 炮兵 坦克 航空力量协同作战的战例。但是和之前的战役一样,德军再次封闭了战线,英军在康布雷战役还是功败垂成。 一战中的步坦协同 此后坦克越发成为协约国进攻的矛头,到1918年7月时协约国在西线拥有的各类坦克超过1500辆,而且历次进攻都以数百辆坦克为进攻前导,而德军在前线的坦克数量从没有超过100辆。 协约国的部分坦克型号 一战的坦克虽然缓慢而且故障多,但是其装甲和越野能力则使其成为唯一一种可以正面攻击堑壕的武器,而当时反坦克的武器中唯一靠谱的武器则只有直射的野战炮。德军如果要想抵挡协约国大规模的坦克突击,就要把大量野战炮摆在一线和坦克对射,而这样就会大大削减纵深的反炮兵能力,使得本来就占优势的协约国炮火更可以肆意蹂躏德军纵深。所以在战争末期,协约国的坦克可以屡屡突破德军防线,而德军却只能在放弃一线反坦克能力还是放弃纵深曲射火力上做一个两难的选择。 结论 突击队和坦克的出现使得西线战争不再是之前炮兵轰完 步兵冲的单调局面,但也都没有彻底解决堑壕僵局,西线到结束都未能打出大规模的歼灭战,进攻方在突破2-3道防线后往往便再无力进攻,只能坐视防御方重整旗鼓。 而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则是在在突破防线后缺乏有效扩大战果的能力,当时的坦克速度太慢 突破防线后也无法对敌人展开追击,骑兵有速度却太脆弱,又没有足够的汽车来搭载步兵对敌方纵深进行快速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 德军的闪电战(空军作为前导打击敌军要害,坦克突破防线,摩托化步兵跟随扩大防线)才是彻底解决了堑壕僵局。 二战初的德军装甲集群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比利时伊泊尔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铜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以三米每秒左右的速度向对方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约25千米处,致使几千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死亡,战场上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竞意外地生存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英国军事科学家深受启发。科学家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

小题1把下面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回答针对短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A针对短文的写法 B针对短文内容 C联系生活经验

①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吗?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______)

②用“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的说法来代替猪嘴有什么好处?(______)

③猪嘴防毒面具能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______)

回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关于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和猪嘴外形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小题4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小题6“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活性炭”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小题1 B A C 有关 因为防毒面具的形状很像猪嘴。

小题2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作为吸附剂?

小题3D

小题4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吸附作用,从而过滤掉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小题5C

小题6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活性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阿道夫·希特勒,是纳粹德国元首,是纳粹党党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是历史的罪人。希特勒出生于一家小客栈,出身于小公务员家庭,生活水平并不高,希特勒12岁之前,多次搬家就印证了这一点。

2、希特勒,早年也属于“文艺青年”,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公务员,但是希特勒去想成为一名画家,而且希特勒的画画水平很高,并且曾经在街头靠卖画为生。正因为希特勒拥有绘画天赋和独特的审美观,日后希特勒上位之后,亲自参与了德国军服的设计。总体来看,二战时期的德国军服确实要比其他国家的军服更“帅”一些。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希特勒志愿参军,并且在第一线同敌人交锋,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巴斯青达战役,且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希特勒,在一战中虽然由“传令兵”晋升为上等兵,但是他确实作战勇猛,并且多次受伤,甚至短暂失明,无论后来的希特勒多门邪恶,但是这一时期的希特勒确实是“硬汉”形象。

4、希特勒从政,其实非常偶然,原本他是接到陆军政治部的命令,去调查“德国工人党”,但是他了解总体情况之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参加了这个政党,希特勒是这个党的第九十六名党员。希特勒退伍之后,全力发展工人党,仅仅二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具有党纲、机关报的大党了。虽然1923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但是他的“名气”却火遍全国。由此之后,希特勒开始进入顺风顺水阶段。

5、总之,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几乎都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希特勒属于实践派。

当遇到科学与伦理发生冲突时,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有多种态度,或者是进行拒绝直接接触这类研究的行动,或者以科学家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说明科学研究后果的启蒙教育活动。在政府的力量或者组织的力量很强的地方,个别科学家的反抗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此时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当自己对这个研究项目感兴趣而且有足够的经费来源时,就不会考虑这些研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了,最多只是给出他们的警告。3、不同领域涉及的科技伦理1)核与生化武器伦理。核武器与生化武器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它们与战争的关联。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以及由它们组合起来的各种战略导弹。普通炸弹的威力主要是高温灼伤和弹片击伤,而原子弹能产生5种杀伤力: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以及放射性污染。这些因素都具有极强的杀伤力,而且范围可到达30公里以外。氢弹是利用轻原子核聚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爆炸性武器,比原子弹的威力大得多。中子弹是以核爆炸时所放出大量高能中子作为主要杀伤因素的一种新型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破坏建筑物、运输工具和作战装备的能力较小,主要以强大的中子流杀伤在建筑物、运输工具和作战装备内的人员。生物武器是一种特殊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组成。生物战剂是战争中用来杀伤人员、牲畜和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细菌毒素,而且有传染性,具有污染范围广、危害时间长、传播途径多、不容易侦察等特点。化学武器主要是化学毒剂,包括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窒息性和刺激性毒剂等,它们通过爆炸法、加热蒸发法、播撒法等散布方式,形成气溶胶状、蒸汽状、液滴状和微粉状物质,对人畜起着巨大的伤害作用。无论是核武器还是生化武器,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作用都是难以估量的,尽管人们在众多的场合中都呼吁反对以任何形式使用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但是它们似乎是不可避免地总是出现在战场上。2)计算机与网络伦理。首先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社会生活背景资料在网络的空间中将会是一连串的符号。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与这些符号的通用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挑战。保护个人隐私是一项社会基本的伦理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网络交往活动中,人们如何切实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将成为人类社会在网络时代首当其冲的伦理难题。其次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经济的出现使知识产权的保护面临种种困惑。法律要保障知识首创者或所有者的权利,但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一个公平的道德问题。如果在网络上人们非法复制、使用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是一种不道德行为,那么社会性的、公开性的知识由个人垄断而导致妨碍社会进步同样是一种不公平、不道德的行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政府或社会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网络资源的共享、合理利用两者相互矛盾的难题。第三是网民的道德人格。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扩展,所谓“因特网综合症”也在一些网民(尤其是一些“网虫”)身上发生了。在发达国家的一些“网虫”,可以没有家庭、可以辞去满意的工作,可以抛弃身边的亲人,但他们决不能没有网络,不能没有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支撑,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3)生命与医学伦理。生命与医学领域的伦理问题比比皆是,克隆人问题、基因工程问题、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问题、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农作物问题、遗传资源和多样性保护问题,以及基因武器问题等等,不一而足。例如,基因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一方面会延长人类的寿命,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生命的质量。4)生态与环境伦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到近代开始成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近代工业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废水、废气和废渣等的任意排放,使生态环境严重污染,正常的生物链遭到破坏,大量的动物、植物面临灭绝,使得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学伦理表现得尤为突出。人类正是从现代的生态环境的危机(包括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酸雨、干旱、沙漠化等等)不但给现代人带来灾难,而且会危及后代来探讨环境问题的。探讨环境方面的科技伦理学认为,要制止这种破坏,恢复或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不但要控制人口增长,要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等等,更要从根本上认识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不但要调整现代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而且要搞好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5)工程伦理。主要指工程技术人员在大型工程的设计、实施中的伦理问题。工程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要求工程师对公众和自然切实负起伦理义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项工程既涉及到工程业主的利益,也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还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利益,因此工程师也要肩负这3方面的伦理义务。工程伦理有4项道德规范:一是责任规范,包括决策者的责任、设计人员的责任、工程承包者的责任、每个人都应有的责任;二是公平规范,即利益分配应该是公平的;三是安全规范,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和生态安全;四是风险规范,即充分考虑到工程建设带来的种种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强调应把生态伦理的思想贯穿到工程建设中去。6)宇宙伦理。宇宙伦理涉及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宇航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和平利益,而不是在这个领域的军事竞赛;空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如何共平等地分配宇航利益;如何妥善处理太空垃圾。4、科学家与军事研究军事研究是涉及伦理问题的重要领域。在古代,科学家像普通社会公民一样参与战争,参与战争的动力来源于对民族、对国家的义务和感情。从近代开始,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战争中逐渐取代了宗教和道义的作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有力的武器。特别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化学武器和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使用,战争对科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峙把军事研究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现代科学家参与军事研究多少有些无奈,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今天,要在研究的民用与军事之间划出一道明显的界限,并让科学家安心于民用研究而不越雷池一步,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应用的速度特别快,应用的途径特别多,有的时候一个科学家来没有来得及思考他的发现的后果,该发现就已经进入了实际应用中。还有,科学中充满竞争,很多科学家在进行同一项研究,因此某个科学发现已经不能有少数几个科学家控制。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迈特纳(CMeintner,1878-1968)等人发现核裂变,1939年约里奥·居里夫妇(IreneJoliot-Curie,FredericJoliot-Curie)发现辐射过程可以产生链式反应,1942年费米(EFermi,1901-1954)等建成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原子弹爆炸,这样的后果毫无疑问出乎哈恩等人的意外。从现代军事技术史看,每一个重大的变革无一例外是由科学家做出而后被应用于军事。核武器的发明、战略导弹的改进以及太空向军事化武器化的过渡,无疑不显示出科学家的思想轨迹。实际上这种轨迹与科学通过民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什么两样。科学家一方面以发现和发明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军事和政治控制。控制论提出者维纳(NWiener,1894-1964)是一个极端反对进行军事研究的科学家。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家都应该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他说:“参加设计原子弹的科学家的经验证明,在这方面任何一种发明都会使无限威力的工具落到科学家们不信任的那些人手里。同样也很清楚,在我们的文明情况下,传播有关武器的情报实际上就意味着促进这种武器的应用。即使我不直接参加去轰炸或毒杀手无寸铁的居民,但我还要和那些从这里得到科学知识的人一样地负全部责任。”[3]组织过曼哈顿工程的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认为,我们可以设想原子弹作为军事力量的三种不同的、与时间由某种关联的方式。第一种是用来摧毁工厂和杀戮平民的工具,这是战略武器的极端形式;第二种是把原子弹用于军事目标,它能否被使用取决于战略的考虑。第三种是成为战争的威慑力量,导致没有战争的局面。但是究竟这三种用法哪一种会发生,都不完全取决于科学家,而且也不仅仅是原子弹问题,还涉及到国家问题、公众问题[4]。还有,在道义上,很多科学家认为军事研究如果从防卫的角度出发则是必要的,而且是符合道德的,也就是说科学家相信“防卫就是正义”。科学家向其他人一样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里,因此对武器防卫持普遍赞成的态度,尤其是当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即使是潜在的或者由政治家宣称的)需要维护时。当然这种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战争战略中的进攻与防御和战争性质的罪恶与正义并不完全等同,防卫与进攻是相对的,当防卫的力量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就变成了进攻的力量。爱因斯坦、西拉德敦促美国政府进行原子弹制造的出发点就是防卫,最后却用于日本,而当时政府已经知道了日本尚没有能力制造核武器。而且,在和平时代,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军事科学研究都是在防卫的口号下进行的,这可能掩盖了政府用军事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的实质。5、两个典型案例:哈伯的毒气与米勒的DDT1)极端的爱国精神驱使的哈伯。德国犹太科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一生从事化学研究,曾在1906年发明了氨的合成法,1908年又发明了合成氨的催化剂,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使人类摆脱了农业肥料只能使用天然氮肥的困难局面。哈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1906年哈伯成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化学教授,1911年改任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柏林大学教授。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民族沙文主义所煽起的盲目的爱国热情将哈伯深深地卷入故争的漩涡。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了为战争服务的重要军事机构:哈伯承担了战争所需的材料的供应和研制工作,特别在研制战争毒气方面。他曾错误地认为,毒气进攻乃是一种结束战争、缩短战争时间的好法,从而担任了大战中德国施行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哈伯明知他的研究结果已经被直接用于战争,但一种偏狭的爱国热情战胜了科学家的道德良知,在遭到妻子等多人的斥责后仍然不遗余力地潜心研究威力更大的新型毒气弹,他的妻子因为对丈夫行为的负罪感而自杀。根据哈伯的建议,1915年1月德军把装有氯气的钢瓶放在阵地前沿施放,借助风力把氯气吹向敌阵。第一次野外试验获得成功。该年4月22日在德军发动的伊普雷战役中,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在5分钟内德军施放了180吨氯气,约一人高的黄绿色毒气借着风势沿地面冲向英法阵地,进入战壕并滞留下来。这股毒浪使英法军队感到鼻腔、咽喉的疼痛,随后有些人窒息而死。这样英法士兵被吓得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据估计,英法军队约有15000人中毒。这是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杀伤性毒剂的现代化学战的开始。此后,交战的双方都使用毒气,而且毒气的品种有了新的发展。毒气所造成的伤亡,连德国当局都没有估计到。使用毒气进行化学战,在欧洲各国遭到人民的一致谴责。科学家们更是指责这种不人道的行径。一战结束后,哈伯曾一度被列入战争罪犯的名单中,1918年哈伯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更是引起了英法等国的强烈抗议。哈伯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战争结束不久,他害怕被当作战犯而逃到乡下约半年。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哈伯曾设计了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方案,希望能借此来支付协约国要求的战争赔款。此后,通过对战争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1933年哈伯因为希特勒上台后的反对犹太科学家的纳粹政策而离开了德国,1934年在瑞士逝世。2)未能预测到后果的米勒。20世纪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从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DDT。首先,这项发明贝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5、科技伦理的理想原则:五个统一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现代科学家对于因科技成果应用而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不应该回避而且也不可能回避,而应该采取积极影响和干预的态度,以保证科学成果的应用。实际上,伦理行为包括手段和目的的“利己”与“害己”或者“利他”与“害他”的选择[5]。对科学而言,所谓“利己”就是有利于科学、科学共同体的生存发展,所谓“利他”就是有利于科学以外的自然、国家政权、经济或者文化以及或它们关联的人类的发展。对科学家而,所谓“利己”就是有利于科学家自身及其研究课题、研究领域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利他”有利于科学家自身之外的科学领域、科学共同体以及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无论从手段还是目的来看,科学和科学家都应该坚持“利己”和“利他”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设想一个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科技伦理的5项理想原则,尽管坚持这些原则是非常困难的。1)利益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利益主义原则要求科学研究首先是为人类谋福利的,把人类的利益作为评价和选择科技活动的准则。而这里的利益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利益,而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人道主义原则要求任何科学研究要尊重、分享到: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复制预览普通尺寸(450500pix)较大尺寸(630500pix)你可能喜欢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中的伦理问题科学伦理学器官移植伦理问题科学伦理的价值科学革命的结构工程伦理道德浅谈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构建5页1下载券浅谈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4页免费自然辨证法论文---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3页2下载券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4)8页4下载券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5页1下载券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关的内容>>第7章环境保护中的伦理问题26页免费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8页2下载券7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和政策问题112页1下载券论广告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暂无评价3页1下载券第十三章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与整合战略暂无评价40页2下载券与“中的伦理问题”相关的内容>>在真与善之间架起桥梁_科学伦理学的历史使命3页免费科学伦理学及其对我国现代化的作用暂无评价2页免费科学伦理学的四个内在问题暂无评价4页免费进化论在科学伦理学上的缺憾暂无评价3页免费有关科学伦理学的几个问题暂无评价13页免费与“科学伦理学”相关的内容>>器官移植及其伦理学问题的思考3页免费活体器官移植伦理问题的研究进展3页免费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浅谈7页1下载券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14页免费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暂无评价5页免费与“器官移植伦理问题”相关的内容>>4-3科学技术的价值与伦理42页免费生命科学技术与生命伦理学的价值前瞻暂无评价2页免费科学的价值负载及其伦理建构原则5页免费第三章科学技术的价值评价和科学技术伦理暂无评价13页2下载券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与伦理建构5页免费与“科学伦理的价值”相关的内容>>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4页免费读书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2页4下载券_科学革命的结构_与科学中的女性主义革命18页1下载券理解范式——读《科学革命的结构》4页免费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暂无评价4页2下载券与“科学革命的结构”相关的内容>>工程伦理与道德暂无评价7页免费基因工程中的伦理道德探析2页1下载券自然辩证法论文-论工程师的伦理道德暂无评价6页1下载券论工程师的伦理道德5页2下载券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与伦理道德5页7下载券与“工程伦理道德”相关的内容>>今日推荐50份文档201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201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攻略2013年注会经济法统考真题2013年注会设计统考真题及答案68份文档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999感冒灵市场营销方案汽车品牌的足球世界杯营销网络营销部电商运营工作计划104份文档2014年驾照交规2014年1月1日起“驾照新规”出炉科目三实际道路驾驶考试注意事项驾考新题抢先版您的评论感谢支持,给文档评个星吧!240发布评论换一换用户评价评论加载中暂无评论©2014Baidu使用百度前必读|文库协议关闭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扫二维码,快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新版反馈加入会员!送免财富值下载特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9278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1
下一篇2024-03-31

随机推荐

  • 天气太套盒里面那个棍儿是干嘛用的

    天气丹的小勺子是用来取用护肤品, 尤其是眼霜的,因为眼霜每次只需要点涂一点点就能让眼周的肌肤得到充分的滋润,如果用手蘸取, 可能会涂抹过多,造成浪费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眼角产生脂肪粒,影响使用效果,所以使用小勺子可以很好地掌控。天气丹套盒是用

    2024-04-15
    25600
  • 精华液和水先用哪个 正确护肤步骤

    先用水,再用精华,精华要在乳液之前使用。所以水,乳和精华的正确使用顺序应该是:先擦拭化妆水,待其吸收后再使用精华,然后再用乳液。下面是精华液和水先用哪个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朋友继续阅读。 正确护肤步骤 1

    2024-04-15
    26900
  • 有哪些成套的护肤品可以美白又抗皱的?

    成套的产品需要美白又抗皱,这里推荐几款口碑产品吧。1 whoo 后 雪玉凝水乳礼盒whoo的美白水乳套盒,主打的就是滋润和美白,而且有不错的抗皱的作用。如果是暗黄肌肤需要滋润的肌肤,那么这款很合适,用在脸上感觉滑滑的有滋润

    2024-04-15
    16500
  • 哪几款口红便宜又滋润?

    1国产玛丽黛佳这个品牌不出5年一定会成为国产最好的彩妆品牌,而且相比于很多的200多,300多的口红,玛丽黛佳还是很经济划算的,毕竟唇釉才80左右,口红也基本不超过100元。所以无论你是学生党还是工作族,大家都是买的起的!曾经我买玛丽黛佳就

    2024-04-15
    9800
  • 奥洛菲多肽嫩活青春悦享套盒怎么样

    好。1、知名度高。是一家非常知名的品牌,其产品覆盖了众多的需求。高性价比的特点,广受消费者的欢迎。2、在质量上也是非常有保障的。该品牌在制造上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以确保每个的质量和可靠性。其产品质量通过了严格的测试和认证,可以放心

    2024-04-15
    9900
  • 妮维雅山茶花面膜怎么用

    1、首先进行卸妆,卸妆要彻底,避免有残留堵塞毛孔,让肌肤变得粗糙,加重油脂分泌。2、其次敷面膜。在肌肤表面均匀涂抹薄薄的一层山茶花晚安面膜,避开眼周,静置两分钟,画圈按摩肌肤,充分释放山茶花精华。3、最后不需要清洗,可以直接入睡。我粉水和白

    2024-04-15
    9500
  • 润肤水润肤乳和精华液分别怎么用

    顺序是:爽肤水-精华液-润肤乳。1、润肤水先用,这是因为润肤水具有二次清洁以及收缩毛孔的效果,而乳液具有保湿、补水、美白或者抗皱功效,只有在皮肤彻底清洁以后,才能有效使乳液进入到皮肤内。2、在使用完爽肤水后应该使用精华,因为精华的分子极细,

    2024-04-15
    16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