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的耳机品牌相当多,不过鲜少能找到兼具设计感与音质的产品,或是某个品牌昙花一现的推出过一款设计音质兼具的产品之后就不再有类似的产品,然而在 2017 年诞生的日本品牌 Artio ,结合义大利文的 Ars 与 Creatio 作为品牌名,以独有的机能美学与独特的声学技术,虽然目前只有四款耳机,却都兼具造型与独特的音色。
▲和风十足的纸盒包装
熟悉日本独立耳机品牌的玩家,对原 Sony 耳机工程师山岸亮所创办的独立耳机品牌音茶乐应该不陌生,山岸先生将音茶乐的技术与" Donguri "耳机结构技术转移给株式会社 TTR ,同时推出子品牌茶乐音人;而 TTR 在 2017 年为了增加产品的广度,推出另一个子品牌 Ar:tio ,而后将名称改为现行的 Artio ,这次要介绍的是 Artio 初期作品 CU1 与 RK 01 。
▲简单却相当有质感的设计
在介绍两款耳机之前,不得不先从 Artio 独特的包装与配件介绍起,虽然市场不乏包装精致的日系耳机品牌,不过笔者认为 Artio 的产品包装更应该说是"精巧",虽然都是使用纸盒材质,不过除了极简的设计之外也相当特别。
▲ CU1 的纸盒以单一张黑色硬纸构成回旋收纳的双层珠宝盒
▲ RK01 的配件位于下层
CU1 的包装是采用珠宝盒式的设计,虽然这类采用上下两层的珠宝盒结构 Artio 并非第一家使用,但仔细一看会发现 CU1 的盒底是由一张纸板折叠而成,而非其它品牌使用多张纸盒各别构成盒体与抽屉,耳机、随行包与配件则分放上下两层。至于 RK01 的包装则相当简洁,打开后即是 RK01 的左右单体,底下的收纳袋装有配件与线材。
▲ CU1 的日本手工真皮收纳盒
▲采用三角形收纳包
▲ RK01 的零钱包型真皮收纳盒
同时两款耳机都配有造型独特、宛若手工艺品设计的日本制真皮随行包, CU1 是摺叠成三角形的小随行包,而 RK01 的真皮随行包则像是小零钱包一样,不过笔者认为无论是 CU1 或是 RK01 的真皮随行包都会有点让人舍不得使用就是,但也更令人觉得 Artio 贯彻从里到外、自声到型的设计美学理念。
▲中央通透的 CU1
CU1 是一款充满开放透明感的产品,其设计采用近似 Sony 早期 EX90 系列耳机的横置单体配置,单体方向并非正对耳内,而是透过反射的方式使声音传递到耳内,材质的使用混合了不锈钢、聚碳酸酯、 ABS 等材料,不锈钢与黑色 ABS 作为壳体的两侧,中间透明材质则是聚碳酸酯。
▲ aim 的玄机藏在不锈钢组件
横置单体配置的入耳式耳机不是甚么新概念,然而 CU1 在单体结构与腔体设计有其独特的技术, artio 称这项技术为 aim , Artio 标榜借由 aim 技术,使得 CU1 能够发出类似耳罩式耳机般的音场特质; aim 透过外壳的造型与内部结构构成特殊腔室,以亥姆霍兹共振腔的方式,将与耳道共振的6kHz 频率吸收,除了使声音更自然,也减少聆听的疲倦感。
▲不锈钢组件有独特的造型
▲ CU1 采 10mm 单体
从透明的外壳可隐约看到 CU1 的内部设计,其 10mm 动圈单体外覆一片金属的调音片,正对的不锈钢壳体就是 aim 技术的核心,厚沉的不锈钢块与中央突起的设计应该就是作为吸收 6kHz 的关键。
▲换线机构采用 25mm 四极
CU1 虽然有可替换线材的设计,但换线的部分却非位于耳机腔体,而是如 Sennheiser 的 IE800 一样由分线处的 25mm 四极端子进行替换,笔者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设计,其一是与腔体连接的线材仍避不开可能的受损问题,其次 25mm 端子的公头母座也会增加耳机配戴在耳上的线材向下重量,不利配戴的舒适度。
▲线材连接处与笔者耳型佩戴上有干涉的情况
或许受到其框体与线材连接设计较贴耳,笔者配戴 CU1 时虽然不会有轻易松脱的感觉,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尺寸的耳塞都会有配戴的干涉感;扣除配戴的不舒适外, CU1 的声音属于偏中高频的明亮声音,相当活泼轻快,而空间的定位相当独特,并非音场后退,而是如开放式耳罩耳机的耳机外定位。
▲ aim 的耳外定位空间感相当独特
当然笔者也不是第一次试听主打耳外定位的耳机产品,不过有些耳外定位只是将声音的整 置后退,但定位点仍局限在耳机的单 置,但 CU1 确实会产生发声源来自单体以外位置、类似耳罩耳机配置在更远的单体的错觉。
临场感声及且线材丰富的 RK01▲钛合金外壳的 RK01
RK01 则是继 CU1 之后 Artio 发表的耳机产品,其外型设计采用典型的绕耳式配戴,不过从框体内侧可看到 CU1 应该是采用单体与耳内平行、透过外框体将插针与腔体隔离,并提供绕耳式配戴的一款产品。
▲主流的 MMCX 端子
RK01 虽与 CU1 的外形结构大为不同,不过都采用简约的设计, CU1 更使用抑振效果更好的钛合金作为外壳,进一步减少多余的振动,此外采用市场主流的 MMCX 端子,提供玩家灵活的可玩性,相较以分线处搭配 25mm 四极端子的 CU1 来的方便。
▲提供三条不同介面的同质线材
▲ 44mm 平衡、 35mm 单端与 25mm 平衡
▲左右耳的线材有颜 别
且 RK01 提供三条相同线体、不同端子的线材作为标配,包括 35mm 三极单端、 25mm 四极平衡、 44mm 五极平衡,可说是 RK01 的惊喜之处,其线材更将左右采用浅红与浅蓝色,即便不看 MMCX 端子头也可区别;当然对玩家来说可能也会选择其它 MMCX 端子,不过 RK01 提供三条条件相同的线材,也能让消费者挑选播放机时能有更好的标准依据。
▲因应单体配置使用 sna 与 SkIS 两项技术
RK01 虽与 CU1 都是以 10mm 动圈单体打造强调空间感与抑制 6kHz 的耳机,但由于结构上的不同, RK01 使用了不同于 CU1 的 aim 的两项技术,包括在导管中加入微调机构藉以时线空间感与声道平衡的 sna 技术,与抑制 6kHz 用的SkIS 技术。
▲ sna 是在导管加入调音机构
sna 令笔者想到音茶乐的声学导管,是在声学传递的导管内加入调音机构,使其呈现目标的空间定位与左右声道的均衡;至于 SkIS 则是利用单体后方加入一块抑制振膜后方空气振动的外框,作为单体发出 6kHz 频率时的抑振机制,进而减少 6kHz 的共振。
虽然因为使用钛合金材质的关系,扣除线材、单体重量达 135 克的 RK01 拿在手上颇有分量,不过由于绕耳设计,配戴感并不会觉得沉重;相较 CU1 的轻快, RK01 则有着丰沛的能量感,在低频的呈现感更为磅礴,声音更为浑厚,但也不失清晰,推测使用抑振效果更得钛合金框体起了不小的作用。
▲ RK01 的声音定位点也是来自单体更外侧
虽然 RK01 使用的技术与 CU1 不同,但同样在空间定位都呈现如耳罩耳机般的辽阔感,显见 Artio 的调音工程师相当投入如何实现单体外定位的技术,同时以笔者手中的 ZX300 搭配,使用 44mm 平衡端子连接时,除了驱动音量降低不少以外,亦有更大的音场与分离感,若以此情况,笔者强烈建议使用 Sony 新世代 Walkman 的消费者以平衡介面连接 RK01 。
Artio 仍持续进化
▲ CU1 与 RK01 可说是 Artio 追求单体外侧定位技术的原点
CU1 与 RK01 属于 Artio 品牌初创期的产品,不过无论是设计或是调音都相当的鲜明,也确立 Artio 产品的特质,而重视空间的临场感特性更进一步延续到之后的新产品系列,下一次要介绍的 CR 系列,更是进一步把以入耳式耳机创造耳罩式耳机听感进化到宛若扬声器听感的产品。
由 TTR 继茶乐音人之后的第二个新品牌 Artio 在此次会场也依旧展示已经市售的 CU1 以及仍处于参考出品的 RK01 ,先前已经在日本零售店头体验过 CU1 这款热销耳机,不过当时现场的耳塞尺寸不对,故在耳机祭才算是真正体验到这款耳机的表现;先不就声音,光从包装与产品设计, CU1 与 RK01 应该都会吸引不少喜欢简约设计美学的消费者,同时不同于茶乐音人委由海外工厂代工, Artio 强调日本制应该也是大大的加分。
Artio 的技术特色是采用气孔抑制 6kHz 的多余残响祭述 SkIS ,而 CU1 的单体采用横放设计,并搭配中间透明,一面金属、一面黑色的框体构成,可从外面看到金属侧单体外的遮罩是一大特色,不过由于导管长度加上圆形框体设计,对笔者来说较难配戴,换上 L 号之后密闭状况虽有所提升,不过担心略为跳动耳机就会脱落。 CU1 有着与音茶乐部分耳机高频较为穿透甚至略刮耳的特性,但也意味着高频的表现相当出色,而换上 44mm 端子之后的表现也较笔者听过的一些耳机来的变化显著,音场会因此更为扩大,可说搭配平衡才是这款耳机在随身播放器的正解。
至于采用简约金属框体的 RK01 声音与 CU1 对比下则是更平衡的表现,除了中高频外,低频也补正不少,三频更为均衡,同时对于表现乐器瞬间爆发的诠释也更好,高频的穿刺感则稍减,然依旧有华丽的高频表现,不过单端与平衡输出的变化不若 CU1 明显,但在播放装置上音量的需求则低于 CU1 ,反而较高单价的 RK01 是相对容易驱动的;另外两款耳机搭配的收纳盒都很精致,只可惜未有零售,需要购买耳机才会获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