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班牙的多功能头巾,户外使用,具有防晒功能,舒适透气的面料真的是出门首选,可以当头巾围巾发箍各种用途哦!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buff百福魔术头巾戴法
buff百福魔术头巾怎么戴
一、常规围脖与护脸
这是魔术头巾最常见的两种佩戴方式,第一个俗称围脖的方式,它可以有效的抵御风寒。而第二种护脸方式应用的比较普遍。
二、兜帽
很简单一拉一折的方式,就让一块魔术头巾变成了帽子。这里提醒一点折下来的头巾一定要到脖子的位置。
三、发带
面对炎炎烈日,很多女生都有想剪去头发的冲动,其实只要手里有个魔术头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海盗头巾
烈日下进行水上运动的时候,不妨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护头部,还能让自己看起来更酷一些。
五、骑士头巾
面对大风天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做,不仅可以御寒,还不会把头发吹乱。
六、忍者头巾
面对沙尘天气,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再带上个墨镜,相信再大的沙尘也不会阻止你的出行。
7、帽子
到了冬季,忘带帽子没问题,这要这样做,一个双层的御寒帽就完成了,既简便又实用。
8、护腕
最后一个也是魔术头巾最常见的一种实用方式,不仅可以保护手腕,还解决了擦汗问题
buff魔术头巾是什么
何为“魔术头巾”
说到西班牙BUFF魔术头巾,首先会有人问“魔术头巾”是什么呢是街头魔术师手中的那个能变成鸽子的布NO!NO!NO!它是户外运动达人的“小护具”。
BUFF是时下最流行最in的头巾饰品,将近千款的花色与最少数种的变化性,都突显了它在整体搭配时的重要性,相较其它品牌头巾多属配搭饰品,每季顶多推出2-3款,选择相当有限。
之所以会以「魔术」来命,正因依个人的使用创意、绑扎方式不同,而且它还具有排汗、保暖、防晒与装饰的功能。
在任何环境当中,不论是当帽子使用或是当围巾来搭配服饰,都可以让您在外出或平时的穿著更有你独特的style。
buff魔术头巾怎么戴
多功能头巾的N种玩法
虽然左看右看只是一截圆筒布料,其实是采用特殊性能的100%超细聚酯纤维,可以作围脖、面罩、头巾、护腕、扎头发……下面介绍几种多功能魔术头巾的玩法:
眼罩
除非你独行天下,否则出去旅游不论远近总是三五成群,两个人share一个标房是最平常的事情。倘若你习惯早睡,却也不好意思要求不折不扣的夜猫子室友关灯。把头巾围在眼睛周围,成了临时的眼罩,也派上大用场。
擦汗
骑车、攀岩的时候,再腾不出第二只手来。豆大的汗珠在脸上滚来滚去,痒痒的。三圈两圈绕在手腕上。头巾这时就起到缓冲进而护腕的效果。这时用手腕上缠着的头巾潇洒地在脸上一蹭,汗水全被吸跑。友情提示一下化妆的美眉,这么一蹭,脸也就成了花猫。有个女孩骑车去西塘,路上用多功能头巾做成护腕,感觉良好,路上频频擦汗,路人频频侧目。到了西塘,掏出小镜子一看,哇,睫毛膏化成两朵乌云,擦汗擦出两只熊猫眼。 头发 郊外总是野风很大,飘逸的长发在风里被吹成一团一团,塞到嘴里,乌糟糟。近看像疯子,远点看像贞子,再远看像美杜莎。
1头带。头巾折成双层,套在头上,把头发拉出来就可以了。头带的宽度可以调节。
2头绳。用头巾把头发一圈一圈扎起来,只要会扎马尾辫就会这个。
装饰
在一块景色平平的地方合影留念,特别是照集体照。包上那么一块头巾,咔嚓,响一下快门。拿到照片,最出挑的那个永远是你。 将头巾翻过来,双手交叉,各自抓住头巾的一端,对拉,头巾打结。将结往一边挪动一下,同时出现一个洞。把头发从这个洞里拉出来,就成了。头巾绝对是帅哥美女不厌其烦的法宝。
保暖
最后,头巾最本色的功能就是保暖了。
1瓜皮帽。将头巾翻过来,套在耳朵上和齐眉处,将多出部分拉直,旋转几圈,翻开,包在头上。双层瓜皮帽做成了,挺像地主老财吧。
2围脖。套在脖子上,大功告成。
3口罩。在围脖的基础上,把头巾拉到眼睛下面就可以了,耳朵也包住了,暖和啊 夏天戴头巾,天经地义,挡光、造型,都是目的;冬天戴头巾,也是顺意民情,保暖、好看,全是重点,搞了半天,不知不觉间,戴头巾不但扮靓成分高些,而且还一口气贯通了一年四季。 在各种户外活动中,头巾更是发挥着它的独特的作用,徒步于丛林中,蜘蛛网是常有的,让它缠在头发上,一定难受,头巾不挡视线,拍照不碰取景框,还可省却擦汗。一块小布,还可作毛巾或领巾,必要时御寒。在旅行中,头巾似乎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装备了,同时,头巾也朝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使您享受舒适、温暖、多种性能,无论在风雪、严寒甚至骄阳中给您予保护。
简单的几种佩戴方法
是不是感觉一个魔术巾在手,说有咋都有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端午节挂艾草原因
1、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2、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一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3、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赶邪佞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1关于猪字的诗句
答:关于猪字的诗句1、木兰诗 / 木兰辞[作者] 佚名 [朝代] 南北朝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2、冀州道中[作者] 王冕 [朝代] 元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3、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作者] 苏轼 [朝代] 宋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4、野人歌[作者] 佚名 [朝代] 先秦既定尔娄猪5、赠友人莫之用[作者] 葛立方 [朝代] 宋吉云神马日匝三,樗蒱肯作猪奴熊6、斩将[作者] 晁说之 [朝代] 宋缚虎何堪责,骑猪尚不胜7、猪头和尚赞[作者] 释绍昙 [朝代] 宋手把猪头不自噇,面前背后鬼分赃8、予解邑过杭遇介之学士谒告南归[作者] 强至 [朝代] 宋自古盖棺人事定,未应今日较龙猪9、自延安回道中作[作者] 晁说之 [朝代] 宋默嘲流汗野猪岭,绝胜伤心朱雀航10、洛下寓怀[作者] 薛能 [朝代] 唐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11、和子野见寄十二辰体[作者] 仇远 [朝代] 宋老砚磨猪肝,翰墨作游戏12、忆昔[作者] 陆游 [朝代] 宋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13、山居[作者] 舒岳祥 [朝代] 宋野烧穷猪穴,晴霄转雁群14、和同官问耳疾六首其一[作者] 曹勋 [朝代] 宋寰中无好汉,帐下得猪儿15、社肉[作者] 陆游 [朝代] 宋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16、观棋[作者] 陆游 [朝代] 宋失马翁言良可信,牧猪奴戏未妨为17、偈颂十七首其一[作者] 释智愚 [朝代] 宋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18、赠儒医陈西岩[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19、题陈图南鼾睡图[作者] 潘牥 [朝代] 宋甲马营中紫气高,属猪人已著黄袍20、十二辰[作者] 许月卿 [朝代] 宋屠狗师还戒勿用,驱猪试问问王弼2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22、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冀州道中》 元·王冕23、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宋·苏轼24、既定尔娄猪《野人歌》 先秦·佚名25、吉云神马日匝三,樗蒱肯作猪奴熊《赠友人莫之用》 宋·葛立方26、缚虎何堪责,骑猪尚不胜《斩将》 宋·晁说之27、手把猪头不自噇,面前背后鬼分赃《猪头和尚赞》 宋·释绍昙28、自古盖棺人事定,未应今日较龙猪《予解邑过杭遇介之学士谒告南归》 宋·强至29、默嘲流汗野猪岭,绝胜伤心朱雀航《自延安回道中作》 宋·晁说之30、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洛下寓怀》 唐·薛能31、老砚磨猪肝,翰墨作游戏《和子野见寄十二辰体》 宋·仇远32、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忆昔》 宋·陆游33、野烧穷猪穴,晴霄转雁群《山居》 宋·舒岳祥34、寰中无好汉,帐下得猪儿《和同官问耳疾六首其一》 宋·曹勋35、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社肉》 宋·陆游36、失马翁言良可信,牧猪奴戏未妨为《观棋》 宋·陆游37、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偈颂十七首其一》 宋·释智愚38、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赠儒医陈西岩》 宋·谢枋得39、甲马营中紫气高,属猪人已著黄袍《题陈图南鼾睡图》 宋·潘牥40、屠狗师还戒勿用,驱猪试问问王弼《十二辰》 宋·许月卿。
2关于猪字的诗句答:关于猪字的诗句1、木兰诗 / 木兰辞 [作者] 佚名 [朝代] 南北朝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2、冀州道中 [作者] 王冕 [朝代] 元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3、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 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4、野人歌 [作者] 佚名 [朝代] 先秦 既定尔娄猪5、赠友人莫之用 [作者] 葛立方 [朝代] 宋 吉云神马日匝三,樗蒱肯作猪奴熊6、斩将 [作者] 晁说之 [朝代] 宋 缚虎何堪责,骑猪尚不胜7、猪头和尚赞 [作者] 释绍昙 [朝代] 宋 手把猪头不自噇,面前背后鬼分赃8、予解邑过杭遇介之学士谒告南归 [作者] 强至 [朝代] 宋 自古盖棺人事定,未应今日较龙猪9、自延安回道中作 [作者] 晁说之 [朝代] 宋 默嘲流汗野猪岭,绝胜伤心朱雀航10、洛下寓怀 [作者] 薛能 [朝代] 唐 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11、和子野见寄十二辰体 [作者] 仇远 [朝代] 宋 老砚磨猪肝,翰墨作游戏12、忆昔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 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13、山居 [作者] 舒岳祥 [朝代] 宋 野烧穷猪穴,晴霄转雁群14、和同官问耳疾六首其一 [作者] 曹勋 [朝代] 宋 寰中无好汉,帐下得猪儿15、社肉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 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16、观棋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 失马翁言良可信,牧猪奴戏未妨为17、偈颂十七首其一 [作者] 释智愚 [朝代] 宋 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18、赠儒医陈西岩 [作者] 谢枋得 [朝代] 宋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19、题陈图南鼾睡图 [作者] 潘牥 [朝代] 宋 甲马营中紫气高,属猪人已著黄袍20、十二辰 [作者] 许月卿 [朝代] 宋 屠狗师还戒勿用,驱猪试问问王弼2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22、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冀州道中》 元·王冕23、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宋·苏轼24、既定尔娄猪 《野人歌》 先秦·佚名25、吉云神马日匝三,樗蒱肯作猪奴熊 《赠友人莫之用》 宋·葛立方26、缚虎何堪责,骑猪尚不胜 《斩将》 宋·晁说之27、手把猪头不自噇,面前背后鬼分赃 《猪头和尚赞》 宋·释绍昙28、自古盖棺人事定,未应今日较龙猪 《予解邑过杭遇介之学士谒告南归》 宋·强至29、默嘲流汗野猪岭,绝胜伤心朱雀航 《自延安回道中作》 宋·晁说之30、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 《洛下寓怀》 唐·薛能31、老砚磨猪肝,翰墨作游戏 《和子野见寄十二辰体》 宋·仇远32、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 《忆昔》 宋·陆游33、野烧穷猪穴,晴霄转雁群 《山居》 宋·舒岳祥34、寰中无好汉,帐下得猪儿 《和同官问耳疾六首其一》 宋·曹勋35、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 《社肉》 宋·陆游36、失马翁言良可信,牧猪奴戏未妨为 《观棋》 宋·陆游37、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 《偈颂十七首其一》 宋·释智愚38、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 《赠儒医陈西岩》 宋·谢枋得39、甲马营中紫气高,属猪人已著黄袍 《题陈图南鼾睡图》 宋·潘牥40、屠狗师还戒勿用,驱猪试问问王弼 《十二辰》 宋·许月卿。
3有关猪的诗词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
人开致富路;猪拱发财门。义犬守门户;良豕报岁华。
巳呼迎盛世;亥算得高年。天狗归仙界;亥猪拱福门。
天狗驱寒尽;宝猪带暖春。六畜猪为首;一年春占先。
六畜猪为宝;四时春最新。生财猪拱户;致富燕迎春。
亥时春入户;猪岁喜盈门。亥来四季美;猪献满身肥。
农户百猪乐;神州万象新。守家劳玉狗;致富有金豕。
守家夸玉犬;致富赞金猪。在圈常安卧;入禅不待招。
阳春臻六顺;猪岁报三多。财神随岁至;豕崽拱门来。
狗守太平岁;猪牵富裕年。虽属生肖后;却居六畜先。
看猪大似象;视漏贵如金。春新猪似象;世盛国腾龙。
春丽花如锦;猪肥粮似山。养猪能致富;放鹤可延年。
养猪能致富;有志莫忧贫。猪为六畜首;农乃百业基。
猪为六畜首;梅占百花魁。猪是农家宝;龙为中国根。
猪大能如象;肥多可胜金。猪是家中宝;肥是地里金。
猪肥家业盛;人好寿春长。猪肥家业旺;春好福源长。
猪肥粮茂盛;民富国昌隆。猪年春意闹;龙舞国威扬。
猪拱门如意;鸡鸣岁吉祥。猪拱财源旺;龙腾国运昌。
猪崽一窝乐;山花四季香。爆竹传吉语;腊梅报新春。
横批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吉庆有余 惠风和畅 发家致富 日度小康 猪年大吉 万事遂心 利国利民 一往无前 四海皆春 普天同庆 猪年七字春联 人逢盛世情无限;猪拱华门岁有余。人增福寿年增岁;鱼满池塘猪满栏。
大圣除妖天佛路;天蓬值岁兆丰年。巳有长风千里志;亥为二首六身形。
丰稔岁中猪领赏;新台阶上步登高。天好地好春更好;猪多粮多福愈多。
犬过千秋留胜迹;亥年跃马奔小康。牛马成群勤致富;猪羊满圈乐生财。
巧剪窗花猪拱户;妙裁锦绣燕迎春。吉日生财猪拱户;新春纳福鹊登梅。
朱门北启新春色;紫气东来大吉祥。朱红春帖千门瑞;翠绿柳风万户新。
朱笔题名于雁塔;绿风摇柳动莺声。名题雁塔登金榜;猪拱华门报吉祥。
花香鸟语春无限;沃土肥田猪有功。衣丰食足戌年乐;国泰民安亥岁欢。
戌年引导小康路;亥岁迎来锦绣春。戌岁乘龙立宏志;猪肥万户示丰年。
两年半夜分新旧;万众齐欢接亥春。孟春之月方营室;宝盖进豕恰是家。
国泰民安戌岁乐;粮丰财茂亥春兴。金榜题名光耀第;喜猪拱户院生财。
狗守家门旧主喜;猪增财富新春欢。狗岁已赢十段锦;猪年更上一层楼。
狗年已展千重锦;猪岁再登百步楼。狗问平安随腊去;猪生财富报春来。
狗蹲户外家长泰;猪拱门前户发财。猪子一身皆是宝;亥年万事俱呈金。
肥猪拱户门庭富;紫燕报春岁月新。猪多粮足农家富;子孝孙贤亲寿高。
猪是财神登万户;燕为春使舞千家。猪拱家门春贴画;鹿衔寿草福临门。
猪增财富新春喜;燕舞祥和旧主欢。科技财神尊上座;吉祥猪崽报新春。
恰逢盛世猪如象;喜庆新春鱼化龙。桃符早易朱红纸;春帖喜题喜庆词。
原驰腊象长城雪;户养肥猪盛世春。高老庄中称快婿;天逢府内是元戎。
硕鼠悠悠眠洞里;肥猪悄悄拱门来。肥肉一身堪入市;钉耙九齿好犁田。
景象升平开泰运;金猪如意获丰财。窗花剪猪招财富;壁上画虎镇鬼神。
蕃繁六畜猪堪饲;富裕千家君献功。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
燕衔喜信春光好;猪拱财门幸福长。爆竹升天送狗岁;春花遍地缀猪年。
腾龙快马逢新世;送犬迎猪贺大年。骚人乐撰新春对;墨客欣书亥岁联。
猪年八字以上春联 迎新春应赞猪为宝;辞旧岁莫忘犬看家。昨夕犬年欢歌迎大地;今朝猪岁新景满神州。
盘瓠神将上天去报喜;天蓬元师下界来除灾。骏马金鞍跨上康庄路;肥猪元宝迎来大丰年。
红梅点点,盘瓠傲霜随岁去;丽日融融,天蓬报喜伴春来。盘瓠将军,奉命辞岁报功去;天蓬元帅,领旨迎春送宝来。
其他通用春联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横批:春满人间 ============================= 对搂住的补充解答:春晓报 嫩芽报 悬硕报 春明报 雅蹄新春报 合合佳人报 团聚迎新报 追新退旧报 嘉年华婴报。
4关于猪的古诗关于猪的古诗有
1《秋词》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八月暑退凉风生,家家场中打稻声。
穗多粒饱三倍熟,车轴压折人肩赬。
常年县符闹如雨,道上即今无吏行。
乡闾老稚迭歌舞,灶釜日餐猪羊烹。
2《忆昔》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忆昔浮江发剑南,夕阳船尾每相衔。
楠阴暗处寻高寺,荔子红时宿下严。
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
区区陈迹何由记,惟有征尘尚满衫。
3《山中》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寂寂门无长者车,穿深逗密惬幽居。
花能红白锦相似,山自青苍画不如。
鹤骨政应先狗马,雏孙殊未辨龙猪。
4《偈颂一百零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这一灯,处甚起。
没踪由,难拟议。
三贤十圣眼见如盲,芥狗泥猪放光动地。
大家吹灭暗中行,然灯佛在你脚底。
5《颂古三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玿
明月大悲院裹斋,铁围山岳尽冲开。
猪头象鼻,乌觜鱼腮。
石人抚掌呵呵笑,寒山拾得在天台。
5关于猪的诗句关于猪的古诗有1《秋词》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八月暑退凉风生,家家场中打稻声。
穗多粒饱三倍熟,车轴压折人肩赬。常年县符闹如雨,道上即今无吏行。
乡闾老稚迭歌舞,灶釜日餐猪羊烹。2《忆昔》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忆昔浮江发剑南,夕阳船尾每相衔。
楠阴暗处寻高寺,荔子红时宿下严。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
区区陈迹何由记,惟有征尘尚满衫。3《山中》年代: 宋 作者: 方岳寂寂门无长者车,穿深逗密惬幽居。
花能红白锦相似,山自青苍画不如。鹤骨政应先狗马,雏孙殊未辨龙猪。
4《偈颂一百零二首》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这一灯,处甚起。没踪由,难拟议。
三贤十圣眼见如盲,芥狗泥猪放光动地。大家吹灭暗中行,然灯佛在你脚底。
5《颂古三十一首》年代: 宋 作者: 释玿明月大悲院裹斋,铁围山岳尽冲开。猪头象鼻,乌觜鱼腮。
石人抚掌呵呵笑,寒山拾得在天台。
6关于‘猪’的诗句或顺口溜有哪些诗句:1、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佚名《承宫樵薪苦学》释义: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2、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释义:形容雾猪山下泉水景色,犹如天车踏着鬼魂。3、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释义: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4、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王冕《冀州道中》释义:即使儿子孙子都好,但生活跟猪狗没有什么分别。
歇后语:1、挨了刀的肥猪 — 不怕开水烫 2、不放酱油浇猪爪 —白提(蹄)3、醋熘猪苦胆 — 又苦又酸4、稻田里盖猪圈 — 肥水不流外人田5、饿汉抢猪头 —争嘴吃 6、狗吃猪肠 — 撒扯不清 7、花椒煮猪头 — 肉麻8、降不住猪肉降豆腐 — 欺软怕硬9、就着猪肉吃油条 — 腻透了10、炖熟的猪头 — 难看 诗句原文:1、《承宫樵薪苦学》作者:佚名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2、《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作者:苏轼长笑蛇医一寸腹,衔冰吐雹何时足。苍鹅无罪亦可怜,斩颈横盘不敢哭。
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
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我今又复罹此旱,凛凛疲民在沟渎。
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仍携王子渊。看草中和乐职颂,新声妙悟慰华颠。
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泣。怪词欲逼龙飞起,险韵不量吾所及。
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此时还复借君诗,余力汰辀仍贯笠。
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3、《木兰诗》作者: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冀州道中》作者:王冕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苏?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参考资料歇后语大全:/indexphp。
7形容“猪”的美好诗句有哪些1、《猪年说猪》
作者:现代·罗启明
大腹便便碍了谁,神闲气定长长肥。
吃香喝辣难行远,遇雨随风可奋飞。
常要欢愉游四海,不需愁苦量三围。
逆来顺受无人比,傻傻痴痴乐恶菲。
2、《猪肉颂》
作者:宋·苏轼
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3、《猪》
作者:现代·冯伟
猪,
无忧无虑,
短暂的享受,
却献出了全部。
4、《猪年说猪》
作者:现代·梁平
猪年猪福到,新居格调高。
莫笑猪愚痴,阁楼最逍遥。
5、《猪》
作者:现代·陈国玉
不与世俗相论争,耿直乌金是福星。
肥头大耳显诚意,憨首笨脑露呆萌;
室中有豕为家字,畜内无猪不成名。
且看西天取经路:斩妖驱魔有天篷。
8关于与猪的诗词1、磨刀霍霍向猪羊
南北朝
南北无名
《木兰辞》
2、蒙鞑残兵骑猪遁
宋
刘克庄
《转调二郎神/二郎神》
3、乃一龙一猪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
4、猪吃死人肉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5、人吃死猪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6、猪不嫌人臭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7、人反道猪香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8、猪死抛水内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9、贪*状若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0、犹如猪及羊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1、如猪在圈卧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2、猪吃死人肉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3、人吃死猪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4、猪不嫌人臭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5、人反道猪香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6、猪死抛水内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7、贪*状若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8、犹如猪及羊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9、如猪在圈卧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20、烹猪又宰羊
唐
拾得
《诗》
21、龙猪不计儿时会
宋
陆文圭
《满江红 送理伯雍同知改除转运判官》
22、屋头还听岁猪鸣
宋
陆游
《北园杂咏》
23、灶釜日餐猪羊烹
宋
陆游
《秋词》
24、儿童切莫话龙猪
宋
陆游
《秋夜读书有感》
25、阑猪丰募兰疑
宋
陆游
《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
26、硖口烹猪赛龙庙
宋
陆游
《忆昔》
27、猪头烂热双鱼鲜
宋
范成大
《祭灶词》
28、雏孙殊未辨龙猪
宋
方岳
《山中》
29、买猪祭波神
宋
姜夔
《昔游诗》
30、两家子各判猪龙
宋
刘克庄
《用强甫蒙仲韵十首》
31、灸猪左膊上
宋
释崇岳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32、留得猪头碍塞人
宋
释明辩
《颂古十六首》
33、咬猪狗汉转风流
宋
释如净
《偈颂三十四首》
34、猪头象鼻
宋
释玿
《颂古三十一首》
35、芥狗泥猪放光动地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
36、泥猪疥狗
宋
释师范
《偈颂七十六首》
37、猪羊犬马折经金
宋
释印肃
《偈颂三十首》
38、灸猪左膊上
宋
释智愚
《偈颂十七首》
39、猪牙叶未残
宋
王之望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
40、狗猪行状称为妙
宋
张继先
《金丹诗四十八首》
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因此古时也有人称端午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
端午,天气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 ;专题;与卫生有关节日;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用为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从端午节的许多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防病、治病、消炎的。
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彦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
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并与“针”齐名,医籍《灵枢经》、《五十二病方》就有艾条灸或艾熏的记录。而且还有“医家用灸百病”之说。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金匮要略》“胶艾汤”治妊娠产后下血,“艾服丸”治心腹、少腹诸痛,尤显奇效。《清宫医案》中“治疗胎前产后危急诸症百发百中”的胎产金丹要术用蕲艾而不用祁艾;《妇女玉尺》阿胶蕲艾是以两种地道药材命名的成药。这些卓越的发现,同样表明中医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非其他简单应用艾叶的医学体系可比。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
那么,艾叶很早就被用灸法中,除了艾叶的辛散芳香气味与医疗作用有关系外,艾叶还可燃性好,燃烧彻底,是理想的引燃物。此外,有研究表明艾叶燃烧产生的烟对人体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医疗中心;疗法荟萃;针灸与推拿针灸来治疗疾病,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的葛洪《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疗的记载。而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今天,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流行之际有医学专家提出运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艾叶在民间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如成年人一旦受风寒咳嗽,用一簇艾煎汤洗脚。用时把艾叶切成九片,葱三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再如用艾叶烘干制成绒与棉花混合制成药枕防治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老人丹田气弱,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小腹坠痛等用熟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著。而且端午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记载。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全面深入。有报道艾叶发出的烟气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所以能避免细菌和病毒入侵呼吸道,起到预防流行性疾病的作用。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挥发油以外,还含有鞣质、黄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其中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证实,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热镇静等作用,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临床上,艾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古代有端午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间记载,现代技术又为艾叶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近年来艾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较快的发展,已开发出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保健腰带、蕲艾蚊香等多种产品,还有正在开发的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的香烟,不含尼古丁,可作为香烟的替代品。艾叶以各种方式在为人类的健康做应有的贡献。
1 关于端午节艾叶的诗句(关于端午插艾草习俗的诗句有吗)
2 端午节关于菖蒲的诗句
3 关于悬艾叶菖蒲的诗句
关于端午节艾叶的诗句(关于端午插艾草习俗的诗句有吗) 1关于端午插艾草习俗的诗句有吗
习俗来源: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
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
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
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
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
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
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
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注: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
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
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 关于艾草的诗: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还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对联: 门高无碍齐公子,海阔难寻楚大夫。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鬼惊。 松大夫招来百福,竹君子扫去千灾。
思无邪正心诚意,虑有德履泰临丰。 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
盛世本无邪,寰宇长昭天子镜;德门原有庆,端阳亦镇赤灵符。 胜地纪中天,象取白芳占汇吉;翔风符正午,薰来引竹报平安。
2蒲草艾叶粽香,写端午诗句
端午节关于菖蒲的诗句 1有关菖蒲的诗句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2与菖蒲有关的诗句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350分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4关于菖蒲的诗歌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5有关菖蒲古诗词
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
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
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6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7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端午唐
文秀
七绝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宋朱淑真
纵有灵符共采丝,心情不似旧家时。
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
端午
宋
欧阳修
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入君门。
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
端午日事宋
作者:余靖
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
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端午作宋
作者:晏殊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
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端午感兴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8关于端午的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陈与义《临江仙》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 杨无咎《齐天乐 端午》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 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
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宋 赵长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
关于悬艾叶菖蒲的诗句 1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由来50字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2有关菖蒲的诗句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
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
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石菖蒲 曾几
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贫居 张景脩
茅檐月有千金税,稻饭年无一粒租。生事萧条人问我,水芭蕉与石菖蒲。
3赞美菖蒲的诗句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
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
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次平元衡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释宝昙
只许春水细有声,不容灯焰恼黄昏。
是为白石清泉伴,乞与蒲团便垛根。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张九成
石盆养寒翠,六月如三冬。
勿云数寸碧,意若千丈松。
劲节凌孤竹,虬根蟠老龙。
傲霜滋正气,泣露泫春容。
座有江湖趣,眼无尘土踪。
终朝澹相对,浇我磊磈胸。
《菖蒲》
年代: 明 作者: 解缙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姜夔
岳麓溪毛秀,湘滨玉水香。
灵苗怜劲直,达节著芬芳。
岂谓盘盂小,而忘臭味长,
拳山并勺水,所至水能量。
《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裘万顷
康庐入吾怀,十载驰梦魂。
踵门者何人,遗予以芳荪。
欢然得其趣,如对五老言。
幽资出严谷,常带冰雪痕。
尘容为一洗,两目不复昏。
忽思三峡流,褰衣涉潺湲。
因仍一雨石,浸润九节根。
人言可扶老,岁月须其蕃。
兹理谅不诬,吾将从绮园。
《咏菖蒲》
年代: 宋 作者: 释惠明
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
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
《菖蒲歌》
年代: 宋 作者: 谢枋得
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
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
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
明窗净几有宿契,花林草砌无交情。
夜深不嫌清露重,晨光疑有白云生。
嫩如秦时童女登蓬瀛,手携绿玉杖徐行。
瘦如天台山上圣贤僧,休粮绝粒孤鹤形。
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磨青冥。
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点瑟天机鸣。
堂前不入红粉意,席上常听诗书声。
怪石筱簜皆充贡,此物舜庙当共登。
神农知己入本草,灵均蔽贤遗骚经。
幽人躯玩发仙兴,方士服饵延修龄。
彩鸾紫凤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
上界真人好清净,见此灵苗当大惊。
我欲携之朝太清,瑶草不敢专芳馨。
玉皇一笑留香案,锡与有道者长生。
人间千花万草尽荣艳,未必敢与此草争高名。
4与菖蒲有关的诗句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端午节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