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现在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种颜色,现在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20多种。每种作品也由过去的单一色彩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套色。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中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⑴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⑵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⑶罩漆:是由加潮漆添进适量比例的熟桐油调制而成,增加了漆质的柔软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种色漆的基本成份。
⑷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种化工颜料,均匀搅拌压研而成的各种颜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厂可以调制近百种不同色调的颜色漆。传统上以红、黄、绿、黑漆为主,在其上雕刻分别称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另还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⑸退光漆:又称推光漆,素漆,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较少,主要是在不进行浮雕处的次要部位的装饰,俗称做里子。
⑹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
⑺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⑴铜料:北京雕漆使用铜料是为了制造内胎。由于铜材有压延性,可塑性,适宜于各种形体的制作;铜材硬中有软,又适合铜漆吻合的需要,且易于抛光擦拭,所以铜材成为制造雕漆内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使用铜料的雕漆制品,大都是瓶类、罐类、盒类、洗类、炉鼎熏类等,以圆体形的内胎为多数。目前,北京雕漆使用的铜材,主要是国产的,以洛阳地区较好,也有一定的进口铜。
⑵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制造内胎的历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在现在也应用得非常广泛。木料最好是陈年旧料,不容易发生干裂和变形,而且不同的雕漆制品的木胎对木料要求也不一样,还因雕漆品在制作过程中,要几十次、上百次地进入湿热窨箱,又要进入烘干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对木料的选择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风、家具等,要采用上等红松,雕漆串珠则用杨木、柳木、枣木为好,还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红木、沉香木等。
⑶夏布:属于麻的织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与生漆、生漆灰、霸王鳔,一次次、一层层有规则的在胎体上糊压,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干固后,便可以剥毁内部胎体,于是内空外实的完整的夏布胎体,就被脱制出来--脱胎。福州脱胎漆器几乎全部采用脱胎工艺制造内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采用脱胎的,主要是用在异型立体造型上。 辅料是围绕雕漆品生产中进行粗加工、精加工时所必不可少的材料。主要有土子灰、砖灰、面粉、石膏、胶泥、肥皂水、焊药、硫酸、烧碱、磨浆石、砂纸、炭条、灰条、头发、煤油、酒精、土粉、抛光蜡等。
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园厂,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雕漆工艺在北京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北京雕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兴盛起来。据考证,除当时的果园厂官办雕漆生产外,民间的雕漆制作行业也有所发展,有的已作为一般商品在民间出售和流传。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但是,繁荣一时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却逐渐衰退,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无官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后由于清宫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品,北京的民间雕漆又兴起。当时有油漆彩画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他们从清宫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开业,取名继古斋雕漆商会。继古斋的意思就是要继续中断了的古老的雕漆事业。他们自己动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并招收徒弟,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清代雕漆的风格继承下来,并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艺超过了乾隆时期,并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棱角清晰,题材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吉祥图案为多。萧兴达、萧乐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寿大围屏,曾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从此,北京雕漆扬名国内外,一度又出现繁荣的局面。对于北京雕漆的恢复,清末时期的继古斋在雕漆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近代北京雕漆技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产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当时有代表性的较大作坊仍是继古斋。继古斋的发展是从招收第一批徒弟开始的,接着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辈,第二批是宝字辈,第三批是增字辈。由于继古斋的生意兴隆,相继又发展起来一些别的字号,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时从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专门制作仿明产品,使雕漆工艺更加丰富起来。
从清末到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艺人,大都是由继古斋雕漆作坊学出来的。继古斋开始是工商业经济,后来发展到专搞生产,依靠国内商行推销给外商。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兴商行、华真洋行以及专门经销古玩的青山居等。由于工商分开,一时促进了雕漆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员也不断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艺人觉得自己单干更合适,就成了专给商号或作坊做包活的独立劳动者。所以,继古斋虽然一度发展很快,但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厂,最兴盛时也不过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来个人,有的三五个人。
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种颜色,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20多种。每种作品也由单一色彩发展到多种套色。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漆料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我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1)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2)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进适量比例的熟桐油调制而成,增加了漆质的柔软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种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种化工颜料,均匀搅拌压研而成的各种颜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厂可以调制近百种不同色调的颜色漆。传统上以红、黄、绿、黑漆为主,在其上雕刻分别称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另还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称推光漆,素漆,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较少,主要是在不进行浮雕处的次要部位的装饰,俗称做里子。
(6)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
(7)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1951年4月,由44名雕漆手工业劳动者组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雕漆工艺品出口数量也逐渐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正式转为北京雕漆厂,职工人数由原来的40多人发展到512人。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需要,近几年来,雕漆产品逐步创新,逐渐使工艺美术品日用化和日用品工艺美术化。设计人员积极地创作了实用的雕漆品,受到外商的欢迎,也为雕漆工艺品的出口扩大了销路。像雕漆围棋盒,外表古雅庄重,纹样严谨,雕工精细,保持了北京雕漆的传统特点,并由于采用脱胎和特别漆料作里,既富有弹性,又无响声,投取棋子方便,很受棋界欢迎,产品大量销往日本。又如雕象绣墩,看上去真似一只恬静的小象,形象庄重,性情温顺,仿佛时刻等待人们来骑乘。这是一件工艺品与实用品相结合的产品,可以把它摆在门前骑坐,也可以陈列在房间里观赏。它有木胎、脱胎两种,小象的眼睛和牙,都引用镶嵌工艺。这种产品颇受商业部门的欢迎,1980年试产20只全部售完,1981年又接受订货1000只。
雕漆墙壁画,也是解放后雕漆工艺的一项创新发展,它是为装饰高级建筑物室内墙壁而设计制作的新产品。在制作上采用木胎,似一扇扇屏风,雕刻完成后,镶进墙壁,乍看去,酷似建筑物本身原有的一个自然装饰部分,所以称之雕漆墙壁。它的图案选择可根据用户要求而异,有山水、花鸟、盆景,也可设计传统的中国历史故事图案。这是雕漆艺术为现代化建筑配套服务迈出的可喜的一步。此外,雕漆产品生产了大量的实用品,为国家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外汇的收入。由此可见,雕漆工艺只有越来越向实用综合工艺发展,才能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前景。
北京雕漆在雕刻技艺上也有新的发展。过去一般是平雕,现出现了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用漆的颜色也比过去大为丰富;雕漆花篮盘是一件用浮雕、镂雕、立雕技术相结合而制成的新型产品,它不仅进一步表现出雕漆手法,也扩展了新的内容。它是模拟竹编花篮形象浮雕而成,篮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叶、花枝相间交错,姿色万千,是通过立雕、镂雕而成的,仔细观赏,整个花篮突破画面,有很好的立体感,宛如一簇盛开的鲜花。这件作品是雕漆技艺进一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艺美术界高度的评价,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说是北京雕漆新工艺、新造型的体现。它是用多种漆的颜色套雕的多层漆球,层层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球的每一层都可以灵活地转动。
雕漆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多数产品从设计到出厂要半年时间,高档产品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是由于在雕刻以前,需将调配好的漆料反复多层地涂在胎型上,待漆半干时(由液体变成固体),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种图案、纹样,并衬托以各种精美的锦纹,使漆层具有浮雕效果。由于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别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之称。两种或三种色漆以一定厚度交替涂在胎型上,然后按一定的角度刻出云头或回纹等图案,在刀口的断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层的叫剔犀。北京雕漆以剔红、剔黑为主,其他如红底黑花、黑底红花、黄底红花、绿底红花以及黄、绿、红三色的剔彩也常见。雕漆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艺是: 将雕刻后的器皿放入干燥室内烘干,使其坚固。磨光要求色泽光润,藏刀不露。经过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艺品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种有上千种,主要有瓶、罐、盒、盘、烟具、茶具、酒具、家具、灯具、文具、挂屏、围屏、插屏、壁画、炉、鼎、熏、壶,以及立体鸟、兽、佛、仕女、现代人,还有小件首饰、珠子等。
北京雕漆的风格是:雕工细腻,造型别致,古雅大方,品种丰富多彩,富有变化。它在表现人物形象、室内室外景物的层次深度上,都有独特的效果。
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在传说中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其升空三日而不坠。后来在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进而被人们发展成为了滑翔机,飞机。
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艺美术品,如玻璃器、瓷器、珐琅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无不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体现了清代“康乾盛世”的气魄和时期特点。
仅就漆器而言,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进入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最能代表清代漆器制作水平的是清官造办处制作的漆器,其中,清代制作的一色漆器有朱漆、黑漆和金漆等。
黑漆与朱漆是漆工艺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也是漆工艺中制作最多、最普及的品种。
黑漆与朱漆是伴随着漆工艺的产生而出现的,清代继承了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制作了许多黑漆与朱漆的器物。
清代制作的黑漆与朱漆器以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居多,黑漆有圆腿书桌、条桌、膳案、香几、砚盒、捧盒、笔管等;朱漆的有书桌、痰盂、香盒、捧盒等。
这一类漆器虽无任何装饰与花纹,却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纯正的漆色取胜。其中清乾隆年间制作的脱胎朱漆盘、盖碗、盒,是朱漆中的代表作。
金漆就是在器物上贴金的做法。贴金的方法有贴金、上金、泥金。清代以金漆制成的漆器最著名的就是陈设在太和殿象征皇权威严、神圣的金漆龙纹宝座、屏风等作品。在清代以金漆为地的漆器制作较多,其上又加其他的装饰工艺,如描金、描银、描漆等。
描金漆有黑漆描金与朱漆描金两种。属于清早期的描金漆器较少,雍正、乾隆时期曾制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
乾隆时期的描金漆器不仅数量多、器物造型变化多,而且黑漆描金、朱漆描金兼而有之,也有少数的紫漆描金、罩金漆等。
罩金漆应称为“描金罩漆”,一般是在描金花纹上再罩一层透明漆,仍可看到描金花纹。这种技法在明晚期漆器中已有,以盘居多。
清代继承了这一髹漆传统,制作的器物仍然以盘为主,描绘山水景色,或花卉配以诗句。罩金漆既保护器物的金色不被磨损,又使花纹区别于描金,别具特色。
如乾隆黑漆描金开光方胜式盒,长367厘米,宽19厘米,高37厘米,双方胜形。通体黑漆地,施彩金象描金及洒金地花纹。双盘心均随形开光,内绘山水人物、亭台楼榭景色,盘边饰花卉锦纹。
盘外绘菊花、石竺、梅花、牡丹、兰花等团花纹。盘底髹黑光漆,描金折枝花卉,描红漆纹理,用笔简练,花纹工整秀丽。外底中心有双方圈楷书描金“乾隆年制”双行款。
在描饰类漆器中,除了描金,还有描漆与描油。描漆是早期漆器中最常使用的漆工艺,即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色漆绘出花纹的做法,又称“彩漆”、“描彩漆”。
清代漆器中具有清早期风格的描彩漆有牡丹纹长方几。清雍正时期的描彩漆作品较多。清乾隆时期描彩漆制品相对减少,带有款识的作品较少。
漆画也是描漆的一种,只是色彩更为单纯更为写意。它是用一种颜色漆在漆地上描绘花纹,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纹理。
描油是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画出花纹的做法。描油与描漆的不同处是描油可以调制出任何颜色,色彩变化多,纹饰绚丽多彩。
描金彩漆是描金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的合称。清代漆器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种漆工艺的综合运用,即在一件器物上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漆工艺。
清代的描金彩漆作品数量比较多,造型丰富多彩,有实用品和观赏品两大类。一般均以描金勾勒纹饰的轮廓及细部纹理,以彩漆描饰花纹,既金碧辉煌,又斑斓绚丽。用描金彩漆制成的漆器有盘、盒、杯、瓶、笔筒、几等。其中盘有葵瓣式、海棠式、菱花式,盒有万字盒、寿字盒、八角盒、葫芦盒、六瓣盒等。
戗金彩漆是“戗金”和“彩漆”两种工艺同时施于一器之上。戗金彩漆有两种:一种是“戗金填彩漆”,一种是“戗金描彩漆”。
这两种方法制成的漆器在清代同时存在,都是用“戗金”勾勒出花纹图案的轮廓及枝叶的细部纹理。
清代最早的戗金彩漆是康熙时期的器物。其中有戗金云龙纹方几、戗金云龙纹炕桌和戗金云纹葵瓣式盘等。清康熙戗金彩漆作品有的直接在漆地上饰花纹,有的则做成填漆锦纹地,在锦地之上再饰花纹。它们在制作工艺上虽有繁简之别,但从器物的装饰效果看,当以后者更佳,似“锦上添花”。
清乾隆时期的戗金彩漆器物造型丰富,装饰富丽堂皇,并在器物底部依据所饰图案的内容为器物定名。例如,双凤长盒、吉祥圆盘、八仙长盒、鹤鹿长盒、瑞草圆盒、如意宫盒、双喜方盒、菱花凤盒、海棠仙盒、万福凤盘等。从其所定器物之名可以看出,大都是与长寿、祝福有关的吉祥图案。
此外,还有戗金彩漆寿春盘、银锭式盒、鱼式盒、桃式盒、云龙菊瓣盒、六瓣式盘等,均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富于变化的图案取得了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一。这类制作讲究的工艺品是清乾隆以后漆器工艺无法企及的。
清代的嵌螺钿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嵌螺钿漆器的数量增多,造型丰富。既有大件的家具,也有小件的盘碗;既有嵌厚螺钿的,也有嵌薄螺钿,并出现了鲜艳的衬色螺钿。
清代的嵌螺钿漆器有纯嵌螺钿的,也有与其他工艺如描金、彩漆等相结合的。
清代嵌螺钿漆器中最早始于清康熙时期,其中黑漆嵌螺钿平头案、黑漆嵌螺钿龙纹箱、黑漆嵌螺钿书格、黑漆嵌螺钿职贡图盒,均是清早期嵌螺钿漆器的精品。
如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高223厘米,宽114厘米,纵57厘米。书格本为一对,楠木胎,方角,格4层,每层板下用3根穿带承托,最上层顶板穿带安在板上。最底层四足间加牙条、牙头。书格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136块66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其中包括8种人物山水、22种花果草虫、36种锦纹。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四腿镶凿铜镀金筒状包角。
下面第二层中间穿带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细,图案丰富,色彩绚美,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清代雕漆以乾隆时期制作的最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犀等品种,雕漆作品的范围几乎涉及宫廷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典章礼仪品有宝座、屏风、如意等;家具类有桌、椅、绣墩、几等;陈设品有瓶、花觚、尊、插屏、天球瓶、炉瓶盒等;文房用品有笔筒、成套文房用具、笔管、笔匣等,还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珍玩。
如乾隆剔红《洗桐图》宝盒,高12厘米,口径296厘米,盒通体髹朱漆,盖面随形开光,内雕天、地、水锦纹为地,上压雕流云、山石、修竹、曲栏、梧桐,一老者端坐于院中,一童子侍立于后,另3个童子正在洗擦梧桐树。盒壁上下各五开光,分别雕牡丹、菊花、梅花、荷花、月季等花卉纹,开光外雕杂宝纹,口缘雕回纹。
盒内及底髹黑漆,盖内有填金“洗桐宝盒”器名款,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清乾隆年间,养心殿造办处仍设有“油漆作”,负责制作皇家使用的各种漆器用品。御用雕漆却不是在造办处制作的,而是在苏州制作的。清官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
清代雕漆继承了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风格,不善藏锋,刀痕外露,虽有磨工,但远不如明早期那般圆润光滑。尽管如此,清代前期雕漆工艺在表现形式之丰富、雕刻之精细等方面仍然超越了前代,达到历史的峰巅。
如太和殿金漆云龙纹宝座,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龙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宝座有个“圈椅”式椅背,由金丝楠木制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动的蟠龙。宝座“圈椅”由中间向两侧逐渐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阳文云龙。
整个宝座从上到下都有相应的花纹图案,共有13条金龙盘绕。整个宝座外髹金漆,显得金光灿烂,富丽堂皇,是紫禁城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高档次的礼制用具。
清嘉庆雕漆有一件带有款识的《羲之观鹅图》笔筒,其刀法、图案风格均保持有清乾隆时期的特点。
观鹅图笔筒通高148厘米,口径102厘米。笔筒窄折边口,平底,附座。筒外壁压雕山水亭榭、人物树木。画面中清水一池,游鹅泛波,一老者坐于池畔榭中观看水中游鹅,小桥之上有两人行走,随行其后的童子怀中抱琴,是为携琴访友之意。
景物虽多,但层次清晰,意境恬淡深远。器物上刻几种锦地以示不同的空间。底部髹黑漆,中心镌篆书“嘉庆年制”4字款。
此笔筒漆层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线深峻有力,纹饰清晰醒目,色泽艳丽。其刀法及图案风格均保持着乾隆时期雕漆的一些特点。
此笔筒为现知唯一嘉庆款的雕漆作品,对于研究乾隆以后雕漆工艺的发展变化及嘉庆时雕漆的风格特征均极有价值。
清嘉庆以后,雕漆工艺日趋衰落。清光绪时技法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令苏州承办漆器,唯雕漆一项无人能制作。
清代漆器的发展得到了皇帝的推崇,因此在宫内,漆器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渗透到宫廷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各地官员也将漆器作为重要贡品进贡朝廷。
清代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惜工本,所以制作出的漆器华丽精美,代表了清代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皇家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
如清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盒,高68厘米,口径168厘米,圆形,平顶。黑漆地嵌薄螺钿间贴金。盖面梧桐下,一妇人倚坐于石桌旁,观五子嬉戏庭前。盒内嵌白玉十二属相及册页“御制寿民诗”。
除了造办处,全国还有许多地方也制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漆器,如扬州的镶嵌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山西的款彩漆器、贵州的皮胎漆器等,还有苏州、杭州、四川、广东、北京等地也都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漆器。
历史上扬州是重要的漆器制作地。到了清代,扬州是著名的商业城市,玉器和漆器享誉全国。
扬州漆艺最高成就的是百宝嵌工艺。卢葵生便是扬州著名的髹漆艺人,精于百宝嵌工艺,卢氏作品以文房用品居多,如漆砚盒、漆壶、笔筒、果盒、套盒、臂搁、琵琶等。
清代的福建以制作脱胎漆和木雕金漆而著称。清乾隆中期著名髹漆艺人沈绍安掌握了髹漆技巧,领悟到我国泥塑佛像和夹纻造法,因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脱胎漆器。
沈氏所制漆器在调料时除用油料冲淡原漆外,主要以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色颜料调和的困难,调配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漆色,如珊瑚红、淡**、橘**、白色、苹果绿、松绿等鲜艳的色彩。
清代的贵州以制作皮胎漆器而闻名于世。它作为地方漆器的一个品种贡入宫廷。皮胎漆器较之木胎体轻、韧度好。
其制作方法为在牛皮胎上刷黑漆或朱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用金描绘花纹,有的则再罩上一层笼罩漆。贵州所制作的皮胎描金漆器多为盘、碗、盆、盒等日常生活用品,使用价值颇高。
苏州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雕漆的中心,其造型、图案、款识直接受宫廷造办处指挥和控制。除了官办作坊直接为宫廷服务,地方漆器作坊也深受宫廷漆器影响,其雕刻风格是相同的。
每年慈禧过生日时,许多大臣也购买北京雕漆作为贵重礼品贡入皇宫。如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相传为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器,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宝座高115厘米,宽127厘米。屏风高271厘米,连座高314厘米。
杭州曾是南宋制漆的中心之一,有许多一家一户的漆器作坊。清代的杭州仍保留了过去的传统,漆器制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制作罩漆。
在地方贡品中,四川进贡漆器的记录较少,只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四川布政使王站柱进贡雕漆的记载。其中有一件方套盒,盒底有书“四川劝工局谨制”款。此盒构图简练,纹饰疏朗,线条流畅,采用了款彩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从此盒的款识分析,这件漆器是清代中后期由四川的官办作坊制作的,较为精致,形制也别出心裁。
广东是清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清代制作多种工艺品的著名之地。广东制作的象牙、家具、珐琅、玻璃、玳瑁、鼻烟壶等制品享誉京城,也是广东官员向清官进贡的主要工艺品。
北京漆器以雕漆为主。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的德诚局、甫润斋等作坊对流落民间的清乾隆雕漆曾有过研究。此外,继古斋有3位师傅也制作雕漆,但他们制作的雕漆不仿古代,有其独特的做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