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法离心之后,质量大的在下层,质量小的在上层。沉淀中是大肠杆菌,上层液体中是噬菌体。由于噬菌体的繁殖方式是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而将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在试验中,最理想的状态是上层中只有剩下来的蛋白质外壳。但由于某些原因(如时间过长,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其中已经繁殖的噬菌体),上层可能出现含有核酸的噬菌体完整病毒。或者(如搅拌不充分,导致附着在大肠杆菌菌体表面的蛋白质外壳未能与大肠杆菌分离而一起沉淀),沉淀中也出现噬菌体蛋白质。
液体的好,在水中扩散更快效果更明显。
硝化细菌 是一类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存活条件
硝化细菌的存活条件:硝化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存活需要水分及氧气,只有同时满足水分与氧气的供应才能存活。在泥土、沙粒、生化棉、生化球、玻璃环、陶瓷环等各种有微孔的滤材中更宜于大量繁殖。硝化细菌最适宜在弱碱性的水中生活,在温度达到25度左右时生长繁殖最快。它的繁殖不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不少鱼友对硝化细菌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有的人认为硝化细菌能够分解粪便;有的认为可以净化水质,中和水中的悬浮物,这些认识是不准确的,或者可以说是错误的,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分解有机物
首先先说说分解有机物,这个粗重的体力劳动可不是娇贵的硝化细菌能完成的,他是靠其它净水细菌完成的。在水生态循环系统中,若无其它异养性细菌存在,水中将到处充斥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此种自我污染的水族环境一样使鱼儿无法生存其中。因此,它们常被视为是水质自净作用的先锋部队,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硝化细菌。这类细菌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环境,它们几乎无所不在,而繁殖速度相当惊人,大部份的异营性净水细菌,在理想的环境只需二十几分钟即能增殖一倍。但要是裸缸饲养,我们就要借助物理循环,把水中的剩饵或粪便吸出。
悬浮物
鱼友中不少人去买硝化细菌,按照说明每星期按时添加,这样做对吗?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你们的做法没错,可你们对硝化细菌的认识产生的错误。菌液为澄清无味或者澄清有味则可能为硝化细菌;如果菌液呈现红色或者紫色并有尿骚味,则为光合细菌;
在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及亚硝酸,这两种有毒的物质可由硝化细菌所消耗,并生成无毒性的硝酸盐,硝酸盐又是藻类的最佳氮肥,能被藻类所吸收及同化。因此,在养殖池中绝对不可缺少硝化细菌,如果硝化细菌缺乏,水中的氨含量将急速增加,使池水内的鱼虾有致死的危险。许多人通常不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致于常遭遇到养殖失败的命运。这说明如果您不去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谋求改善的话,即使是有经验的业者,都可能会败在硝化细菌不足的危害之下。
发酵液是指将菌种接种与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的液体;
发酵液上清是指发酵液经离心后的上层的澄清液体;
菌悬液是指将离心后的上清液倒掉,加入水或缓冲液,震荡或吹吸将下层菌体悬起来形成的均一的悬浊液。
所以可以粗略认为发酵液=菌+培养基
发酵液上清液=培养基(经培养一段时间后的)
菌悬液=菌+溶剂(缓冲液、水均可)
O(∩_∩)O~
1952年赫尔希(Hershey)和沙斯(Chase)把宿主细菌分别培养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宿主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就分别被35S和32P所标记。然后,赫尔希(Hershey)等人用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被35S和32P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裂解后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在这些子代噬菌体中,前者被35S所标记,后者被32P所标记。同位素标记实验的第二步,是用被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然后测定宿主细胞的同位素标记:当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测定结果显示,宿主细胞内很少有同位素标记,而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当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测定结果显示宿主细胞的外面的噬菌体外壳中很少有放射性同位素32P,而大多数放射性同位素32P在宿主细胞内。以上实验表明,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内的主要是DNA,而大多数蛋白质在细菌的外面。
这个题就是要重复上面说的这个实验。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题中,第一步培养基分装灭菌用培养皿是错误的,应该用试管,或者三角瓶。不会有人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之后才灭菌,其次这是液体培养基,不会用培养皿。
第二:从这个题来看,他只做了第一步的同位素标记,只有第一步的标记是无法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