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约占岩石圈的15%),是碳酸盐岩中最重要的组成岩石。密度37-38,吸水率 ≤075%,弯曲强度≥100MPa,光泽度60左右,密度2800千克/m3。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青石 产地 :山东、四川、湖北 所属 :石灰岩 成分 :细粉径晶方解石 名词解释,主要成分,主要作用, 名词解释 1青色的岩石。可作建筑材料﹑碑版等用。 汉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东方有宫,青石为墙……门有银牓,以青石碧镂。” 唐白居易《青石》诗:“青石出自蓝田山 ,兼车载运来 长安 。”《水浒传》第十四回:“僧人指个去处,教用青石凿个寳塔,放于所在,镇住溪边。” 2指青石般的色﹑质。宋梅尧臣《钓蟹》诗:“老蟹饱经霜,紫螯青石壳。” 3石灰岩的俗称。青石主要是(张夏组E2)浅灰色厚层鲡状岩和厚层鲡状岩夹中豹皮灰岩。面呈灰色,新鲜面为深灰色鲡状结构,块状构造及条状构造。由鲡粒和胶结构两部分组成,鲡粒约占60%,粒径05mm,鲡粒具有放射状和同心环结构。多为正常鲡和变品鲡,局部见变形鲡,胶接为细晶解面及少量粘土。 4产地四川和山东。隆昌青石、山东青石、湖北宜昌。 5青石是石头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是非常常见的岩石。 6青石是各种石材中最环保的石材,因其取材方便,自然存量巨大,耐磨,耐风化,无辐射,常用于家具家装及户外建筑中。 主要成分 青石主要是豹皮灰岩:浅灰-灰**,新鲜面呈棕**及灰色,局部褐红色,基质为灰色,多是细粉径晶方解石。石灰岩石含CaO一般50%左右,MgO含量在25-35之间三角度37-38,吸水率 ≤075%,弯曲强度≥100MPa,光泽度60左右,密度2800千克/m3。 主要作用 青石又名石灰石,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说的就是青石。青石经石匠从深山开凿切割成板块后广泛套用于客厅餐桌桌面,或者橱柜柜台等。与天然大理石相比,青石的优点在于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无污染,无辐射,所以用于日常家装家具中属于绿色产品,更受现代人喜爱。 青石是石灰原材料。除了石灰,青石还被石子厂开采为石子,大沙。石子作为水泥的成分,大沙成为盖房的必需品。 青石还主要用于河卵石、鹅卵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大青石等多种硬性石料的破碎。广泛用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乡村公路、建筑用砂等多种领域,青石是建筑行业的理想材料。
一、功效成分定义:
“功效成分”又称功能因子、活性成分、有效成分、它是保健食品特定保健功能的物质基础和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二、功效成分分类:
(1)多糖;
(2)功能性甜味剂;
(3)功能性油脂;
(4)自由基清除剂;
(5)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6)微量元素;
(7)活性肽与活性蛋白质;
(8)有益微生物;
(9)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10)其他活性因子。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
将中药的提取液经浓缩(或不浓缩)后,较长时间放置,就可析出沉淀,再经重结晶可得单体成分,这是个别现象,如从槐米中提取芦丁。
如果要得到更多的成分,或者要系统地研究一味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则需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是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得到某一类型的总成分(混合物),或者得到极性相近的一混合物,再经过进一步分离得到单体成分。分离方法有很多种。
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测定)是中药成分研究的重要步骤。如果不能鉴定结构,说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没有结果,更谈不上更进一步的研究,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构改造等。
成分过冷名词解释:凝固时由于溶质再分配造成固液界面前沿溶质浓度变化,引起理论凝固温度的改变而在液固界面前液相内形成的过冷。这种由固-液界面前方溶质再分配引起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由界面前方的实际温度和液相线温度分布两者共同决定。
成分过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固~液界面前沿溶质的富集而引起成分再分配;第二是固~液界面前方液相的实际温度分布,或温度分布梯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值。
对合金而言,其凝固过程同时伴随着溶质再分配,液体的成分始终处于变化当中,液体中的溶质成分的重新分配改变了相应的固液平衡温度,这种关系有合金的平衡相图所规定。利用“成分过冷”判断合金微观的生长过程。
在固相无扩散,液相有限扩散条件下的定向凝固过程中,保持平界面凝固的成分过冷判据为:GL/R≥-mL(1-k)C0/kDL其中GL为凝固界面前沿温度梯度,R为凝固速率,mL为液相线斜率,k为溶质平衡分配系数,C0为溶质浓度,DL为溶质扩散系数。
成分过冷对合金凝固组织形态的影响:随着成分过冷度从小变大,使界面成长形状从平直界面向胞状和树枝状发展。
名词解释
红土地,又称红壤。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
化学成分
红土的化学成分都是以SiO2,Fe2O3和Al2O3为主,随着SiO2含量的减小,Fe2O3,Al2O3和R2O3的含量增大;而红土的pH值、烧失量随着R2O3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归一化的SiO2与倍半氧化物R2O3关系不论是以含量计算或分子量计算,都存在二项式的分布规律。红土的化学成分实质上是红土化作用结果的反映。
9SiCr耐冲击工具用钢
9SiCr特性:
9SiCr钢是低合金刃具用钢,但也常常制作冷作模具零件,效果很好。它比铬钢(Cr2或9Cr2)有更高的淬透性和淬硬性并且有较高的回火稳定性。适合分级淬火或等温淬火。该钢最早引自前苏联的9XC,过去曾称作9CrSi钢。成分和性能与9XC完全一样。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应用历史。外国同类钢号仅有德国的90CrSi5瑞典的2092和SR1855,DF-1。其他国家未见有相似钢号。该钢可作多种形状复杂,变形要求小的冷作模具零件。
9SiCr执行标准:
GB/T 1299-2014
9SiCr标准:
T31219
9SiCr化学成分:
碳 C :085~095
硅 Si:120~160
锰 Mn:030~060
硫 S :≤0030
磷 P :≤0030
铬 Cr:095~125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25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30
9SiCr热处理规范:
热处理规范:试样淬火820~860℃,油冷。淬火硬度不小于62HRC。
9SiCr用途:
比铬钢具有更高的淬透性和淬硬性,且回火稳定性好,适宜制造形状复杂、变形小、耐磨性要求高的低速切削刃具,如钻头、螺纹工具、手动铰刀、搓丝板及滚丝轮等;也可以制作冷作模具(如冲模、打印模等),冷轧辊,矫正辊以及长杆件。
9SiCr主要规格:
9SiCr圆棒、9SiCr轧棒、9SiCr冷拉棒、9SiCr锻棒、9SiCr板、9SiCr扁钢、9SiCr锻件、9SiCr锻环、9SiCr加工件、9SiCr管、9SiCr锻饼
微生物是指一类肉眼看不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察觉的生物。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名词解释
1、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内陷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内充满着层或管状的泡囊。
2、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有固定层次且层次较厚(大于200nm)的透明胶状物质荚膜。
3、芽孢:芽孢就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壁厚、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4、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微生物单细胞或同种多细胞,局限在一起大量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落。
6、鞭毛:是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其成分为蛋白质,数目一根或数根,具有运动功能。
7、假菌丝:有些酵母菌在出芽生殖时,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称为假菌丝。
8、菌丝和菌丝体:单根的管状的丝状体称菌丝。许多分支菌丝相互交织形成的菌丝集团称菌丝体。
9、病毒粒子(毒粒):以颗粒形式存在的一个成熟的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单个病毒。
10、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将自身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核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引起宿主 细胞裂解,这样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11、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期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复制、成熟 (装配)和裂解(释放)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 噬菌体。
12、前噬菌体:整合于宿主核基因组上的噬菌体核酸。
13、溶源菌:是一类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 出现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菌。
14、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 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 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15、化能无机营养型:是指一类能以无机物为供氢体、以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来同化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
16、化能有机营养型:是指一类能以有机物为供氢体、以有机物氧化获得能量来同化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
17、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它是由一位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的用来区别不同细菌种类的经验染色法。经革兰氏染色后,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
18、主动运输:是在消耗代谢能的条件下,逆浓度梯度有选择地积累营养的过程。
19、基团移位:指一种既耗能又需要复杂的运输酶系统来完成物质运输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底物在运输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化。
20、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21、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22、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处理温度变化很大,一般在60~85℃下处理30min至15s,适用于牛奶、啤酒、果酒、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此法既可杀灭物料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又不影响其原有风味。
23、过滤除菌法:采用滤孔比细菌小的筛子或滤膜(孔径一般为022μm)作成各种过滤器,当空气或液体流经筛子或滤膜时,微生物不能通过滤孔而被阻留在一侧,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此法适应于含酶、血清、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热敏物质的除菌。
24、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他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
25、根际微生物:生活在从根表面到距根2mm土壤范围内的微生物。
26、生物固氮作用:大气分子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的固氮酶的催化 而还原为NH3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作用。
27、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变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8、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氨作用,指在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NO、N2O、N2)的过程。
29、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的一类特殊共生体。
30、互生关系: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关系,称为互生。
31、共生关系: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32、拮抗关系:又称抗生,指有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二、问答题
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
答: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共性是“体积小,面积大”。
2、列文虎克、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1)、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2)、巴斯德: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巴氏消毒法;④免疫学——预防接种
3、简述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构造与成分。
答:⑴革兰氏阳性菌:其细胞壁厚度大(一般20~80nm),只有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壁膜间有周质空间。其化学组成简单,一般由60~90%的肽聚糖和10~30%的磷壁酸组成。
⑵革兰氏阴性菌:其细胞壁较薄(15~20nm),有两层(外膜和肽聚糖层),壁膜间有周质空间。其化学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脂多糖、脂蛋白、磷脂、蛋白质、肽聚糖组成。
4、革兰氏染色机制机理?
答: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G—(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P23 革兰氏染色法的重要性: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细菌形态的观察,还可以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5、简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细胞结构及繁殖方式。
答: ⑴细菌:①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②细胞结构:一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特殊构造包括鞭毛,菌毛、糖被和芽孢。③繁殖方式:裂殖为主要方式,也有芽殖。
⑵放线菌:①形态:单细胞分支丝状。菌丝包括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②细胞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鞭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