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亦称炼气、食气、服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其重点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从而延年益寿。道教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太平经》卷四十二说:
“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认为:“元气,阳也,主生,自然而化,阴也,主养凡物。”①《云笈七 签 》卷五十六《元气论》认为:“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②由此道教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气法。这套行气法也是对古代方士行气的继承和发展。现存战国时的'石刻文《行气玉佩铭》记载了古代方士的行气法,郭沫若用今天通用的文字译述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顺则生,逆则死。” 并指出:
“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③《庄子·刻意篇》:“吹 呴 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④可证战国时代,确实有这一派讲究气功的养生家。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即行气、药饵、宝精 其中以王乔、赤松为代表的行气派“于古为最显”。⑤道教行气即承此派而来。
《太平经》卷四十二提到“食气”,认为:“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⑥此所谓调气、食气即早期道教的行气法。到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的功用时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不染。⑦《抱朴子内篇·释滞》也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⑧《释滞》篇还讲了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它说:行气的大要在于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放于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气难闭。又禁 恚 怒,多 恚 怒则气乱”。⑨魏晋至隋唐,是道教行气术最盛行的时期,出了许多著名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行气法。仅《云笈七签》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载宋以前诸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甚多。现择数种略述于后,以见一斑:
(一)陶弘景六字诀。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 呬 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 呬 ,道家行气,多不欲嘘 呬 ”;“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痛,忧愁不乐,呵气出之。……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这是道教以疗病为目的的行气法,且种类甚多。
(二)龟鳖行气法。 《云笈七签》卷三十四载此法为:“以农复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 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这是模仿动物的行气法。另外还有虾蟆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等。
(三)服元气。 《云笈七签》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云:“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同卷《服元气法》云:“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
气海者与肾相连,属于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熏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行气诀》云:“每三连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气,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入泥丸,熏蒸诸宫,……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荣气荡涤,皆从手足指端出去,谓之散气。……如此一度则是一通,通则无疾。则复调之……如前闭气鼓咽至三十六息,谓之小成。……至一千二百咽,谓之大成,谓之大胎息。”这是与存思结合的行气法。(四)墨子闭气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长生之道,唯在行气。
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 但出气,……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凡内 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
从巫术的性质角度,可以把巫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施用的巫术;白巫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
从施行巫术的手段角度,巫术又可分为两类,一为摹仿巫术,另一种叫接触巫术。
摹仿巫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如恨某人,便做人形,写上该人的生辰八字,或火烧或投水,或针刺刀砍,以致那人于死地。从性质上讲,这属于黑巫术。再如小儿常常落井,为避灾,常做一偶人代替小儿投入井中,这种行为称作破灾破煞。在上古生产习俗中,稻花开始,男女相会于田,以促进稻谷结穗。人若生疮,画在植物叶或黄纸上,便可移走病患,也叫摹仿巫术。白云观里拴娃娃、民间的 “偷瓜”等祈子习俗。
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时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人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某人患病,在病人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然后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任为病患便转移到了拾者身上。放碗、姜原履大人迹生周始祖弃都是接触巫术。过去害人的黑巫术常常搜集不和睦人的头发、胡须、指甲以及心爱之物,以备加害对方。小孩子的名字也不能随便告诉别人,否则便要受制于人。
在凉山彝族,奴隶主发现奴隶逃走,除派人寻找外,还要请巫师施行巫术,方法是把奴隶丢下的破衣片招来,放在石磨内磨,由于布片不易磨下来,便认为奴隶也必然在山间转来转去,找不到逃生的路;奴隶为能逃出虎口,也以巫术对抗,一般在逃走时,背一小扇石磨,顶在头上,这样奴隶主磨的布片就会很快掉下来,自己也能逃跑成功。
黑巫术:通常以诅咒和巫蛊为主。寻求黑暗或邪恶的力量惩罚施术者的仇人,不过一般要付出同等的代价。例如:普通人使用诅咒时,一般使用自己的血作为媒介召唤恶灵/邪灵,如果诅咒成功,施术者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力(灵力)作为诅咒的力量来源。否则诅咒将无法进行,甚至招来的邪灵还会反噬施术者。
多用于对复仇人或报复他人,亦可用作治病、诛邪、对抗黑巫术的咒语等。行巫的巫师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历代相传,由老巫师传授;另一种是所谓神灵在梦中传授的巫师,称为梦巫。巫蛊娃娃便是黑巫术中,用来报复人的一种手段。与黑巫术相对的概念是白巫术。
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尤其是城市的形成,人与自然日渐分离,一种新的精神亦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情形,在城市里比任何一个地方更激烈,人类开始发展他的野心和侵略性,只有骑到别人头上,自己才可以出头,在这种情形下,巫术变成个人事斗的恐怖工具,成为人所惧怕的黑巫术,巫术至此亦为大多数人唾弃。
黑巫术,在所有的黑魔法中最为黑暗的毫无疑问的非死灵术/通幽术(Necromancy)莫属!而且也是最丑恶和最令人厌恶的魔法仪式之一。Necroma ncy一词出于希腊文,意即死亡和超自然的神力。而死灵术本身是指古代与死亡世界沟通的一种方法。死灵魔法可以追述到古波斯、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巫师。死灵术可以分为两个支派:一派召唤和支配鬼魂(死灵派),这派比较常见;一派掌握死尸回魂大法(死尸派),而两派都与被禁的黑魔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死灵派通常以开坛和符咒来作法,而死尸派通过掘尸和盗墓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恐怖黑色魔力。死灵师通常被恐怖的死亡所包围,他们身穿从死人身上偷来的衣服,沉思着死亡的意义…
如果没有在灵魂和死亡的知识上有一定程度的造诣,是不可能明白死灵术的奥秘的,而且如果贸然从事,后果是很危险的。由于在一般情况之下,死人是不会返回人间的(不论是以实体或鬼魂),如果真的发生上述情况,那一定是因为有非常特别的原因。如果一个活人想与另一个世界建立联系,支配灵魂但却不顾死者的请求的话,那就要小心学习黑魔法中有关的知识,以免反倒成为怨灵手下的受害者!
最初,那些与死灵沟通的人多是出于谋利的动机。因为大家都认为死后是可以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见的,所以死灵师召唤死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雇于那些想知道宝藏位置的人,而这些召唤仪式通常都在人死后1 2个月后才进行,因为民间相信在人死后的12个月内,灵魂一直都在墓地附近徘徊,不能见到活人想见的东西。但太老的尸体通常是不会被选择的,因为就死尸派来讲,太烂的尸体是不能清楚回答问题的。到后来,死灵师开使召唤死灵和尸体用来攻击他人,这些多发生在古埃及和希腊。
由于出于以上的目的,所以通常都要抑制死灵的怨气,而这样做是需要特别的魔法帮助的,这些通常只有很有经验的巫师才能做到。在英国的巫师古籍中曾有死灵师在死尸胸部画上符咒施法的记载。有时,死灵师更需要召唤一些强大的魔神来保护自己或驱使死尸和鬼魂服从自己。在古希腊咒文中记载着死灵师曾召唤过哥尔(K ore)、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厄里斯克革(Ereshkigal)、阿多尼斯(Adonis)、赫密士(Hermes)和托提(Thoth)来保护自己和控制死灵。而在罗马的戏剧中,对死灵仪式的描术还包括烧烙和歃血。在另一些仪式上,死灵师会吃象征着海克特(H ecate-巫师的守护神)的狗肉;还吃未腌过的和未发酵的黑面包、未发酵的葡萄汁,这些象征着腐烂和死亡。
在欧洲大陆,对死灵魔法仪式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仪式的地点通常被小心地指定在一些荒废的十字路口、地下室、废墟、人迹罕至的森林或枯萎的灌木丛中。一但决定了仪式的时间,一些像征力量的同心圆和难以形容的符号便被画在场地中,并冠以神圣的名字。
这些圆圈都是被魔力诅咒过的,而死灵师的助手就站在圈子的中央,并用魔法保护起来。最后,死灵师权仗在手,作法召唤阴间的灵魂。如果作法成功,死灵从法阵中出现,死灵师要面对死灵们无法忍受的尖叫和恐怖且无法听懂的怨语…有时,强大的死灵更加以怪兽的形态在圈中狂啸,威胁着要把死灵师撕成粉碎!当死灵最终屈服在巫师的脚下时,通常会变形为裸体的幽灵,然后回答巫师的提问和要求。
当降灵会结束的时候,死灵通常会消失于硫磺的毒雾之中,而死尸则要由巫师用生石灰烧掉。在这之前,死灵师务必留在圣圈之中,如果非要离开的话,一定要再举行一些其它的仪式才行。死灵师还要在仪式前后除去所有该地的花草,并烧掉它们,再将其灰烬深埋在该地。整个仪式都充满了恐怖的危险,最轻微的失误也会导致死灵师的死亡,甚至灵魂上的永久创伤…1 7世纪时,名及一时的埃及死灵师和预言家齐严刚及(Chiancungi)就是因为心急离开了圣圈而被怨灵碾得魂飞魄散…
教堂派死灵师,一个黑魔法中很特别的支派。该派死灵师用的是很奇特的黑魔法。相传在午夜时分,该派死灵师会在墓地吟诵黑暗诗篇:「亡灵复活近我身」然后分散进入教会墓地。在召唤时,他们会哭唱:「E go sum te peto et uidere queo」,而在退散时,他们会命令道:「回到神所指定的国度吧」。
以下是史上最伟大的教堂派死灵师:约翰帝依博士(Dr John Dee)和他的助手:爱德伍德凯尔雷(Edward Kelley)的一段描述:当助手用火把照亮了死亡的仪式的时候,博士站在墓地里,手持权仗并同时读着咒语。在火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具刚刚被召唤的死灵在白布中颤抖着…而另外两个巫师则在圣圈中暗吟着保护自己的咒语,隐约听到一些天使的名字:「拉斐尔(R aphael)、拉依尔(Rael)、米拉顿(Miraton)、泰米尔(Tarmiel)、雷克斯(Rex)…」…
另一位史上最著名的死灵师是因达尔(Endor)。在圣经中记载了他曾经为扫罗王召唤死去的预言家撒母尔(Samuel),而预言了扫罗王的灭亡。
另外在1世纪的希腊,有著名的死灵师阿波罗尼俄斯(Apollonius)和泰安那(Tyana)。
16世纪的英国,有上述的约翰帝依和他的饭桶助手爱德伍德凯尔雷。
在17世纪的法国,有伟大的埃利法斯利维(Eliphas Levi)。他曾试图召唤伟大的阿波罗尼俄斯,但却被阿波罗尼俄斯的灵魂所震慑!
对死灵师而言,数字9和13是极具意义的。9代表了在古信仰中,灵魂由生到死所要通过9个领域。13则代表了耶苏的最后晚餐及其复活。
在巫毒教中,尸体被复活时是以巴隆撒麦迪(Baron Samedi,衣衫褴褛的丧尸之神)的形态出现。在海地,死灵尸是以奈布爸爸(Papa Nebo,死亡之父)的化身来主持仪式的,在仪式中,以白腊滴在尸体的脚、唇,死灵师身穿僧袍,头戴银帽,奈布爸爸的符饰挂在十字架上。当巫师的僧袍和帽子振动时,证明已唤醒巴隆 撒麦迪,仪式也作成功。
之所以死灵魔法为人所唾弃,除了其目的不正之外,最令人法发指的是,在仪式中,多要用死尸来作施法所用之物的原料。而且死灵魔法相信,在暴力中死去或是夭折的死尸是最好的药引!因为他们认为这类死人有更多未用的灵力。在古北欧人的巫术中,最强的死灵师甚至可以令刚死在绞架上的人复活!1 6世纪的宗教审判官保罗斯格瑞兰迪俄斯(Paolus Grillandus)曾记载着:「死灵师用一些烧焦了的死尸碎片,尤其是那些吊死和受辱而死的人…用小块指甲或牙…头发、耳朵或眼睛…肌肉、骨头或鲜肉…」更有一些死灵师有食尸的行为,尤其奢食未受洗的婴儿。所以在当时有很多坟墓被盗。而史上最出名的有关案件是爱尔兰女死灵师-爱丽丝 吉蒂勒(Alice Kyteler)她因为偷掘和使用死尸的头发和头骨而被起诉,俱说在死尸头上长出的苔草对死灵师是十分珍贵的…
在16、17世纪掀起的猎巫运动中,大量的死灵师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猎的目标。教会高喊他们是魔鬼的仆人,而圣经中有关因达尔的描写更证明死灵师是毁灭的象征。而死灵师们则一直争拗着亡灵和魔鬼的区别。经过几世纪的抗争,死灵师们终于演化成今天的通灵师,从而避过了宗教上的迫害。不仅如此,通灵师们在媒体的宣染下,更进一步被人所崇拜和接纳。近代比较著名的通灵师有乔瑟夫 格兰威尔(Joseph Glanvill)、法兰西斯冯海尔墨特博士(Dr Francis van Helmont)、亨利摩尔博士(Dr Henry More)、罗卜特波伊尔(Robert Boyle)等。
白巫术:通常以赞美神明和向神明祈福为主。寻求光明或善良的力量帮助别人,不需要付出任何太多代价。例如:使用特殊材料为他人祈福时,只需要向神明告知目的并献上贡品祭祀即可。在祈福结束时,向神明答谢就可以完成祈福。
白巫术是巫术的一种,即普通人民求晴、祈雨、驱鬼、破邪、除虫、寻物、招魂,甚至使不孕妇女生子,使没有感情男女相爱的巫术。是相对于黑巫术而言的。
白巫术从主观上是想在神秘的环境中预占到未来的情况,或采取有效的方式治愈病魔,给人以健康。卜筮巫术是商周时最常用于诊疗活动的巫术。除此之外,还有:
1、禁咒。在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可能有一定作用。
2、祝祭。是期望得到天帝、祖先和神灵的保护,有一定的精神作用,《史记》载:“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爪),沉之河,以祝于神……成王病乃瘳。”
3、祝由。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并辅以一些仪式的祛除病邪的巫术,《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可知祝由治病的巫术古已有之,行术者与患者都想通过祝说病由而使病邪解除,具有心理治疗的某种成分。
4、禹步。相传大禹本人常主持祭祀、占卜活动。《禁经》受禁肿法中说:“五日旦即作法禹步法,闭气握固,若治病时,作想此手作热铁,义想前人病如雪,手著病(处)即散。又治病时常在病人生气上,若病人头上有浮肿,不得顿治使尽即伤人,当留少许明日更治。”关于禹步的使用,尚有三、七、九步之区别,并记载与呼吸相配合的方法。禹步之法是逐渐形成的,但与夏、商、同时期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5、祓除、傩舞及桃茢。这些均属于行为巫术,《周礼·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这种洗浴、清洁身体,在巫术观念中,认为可除灾灭病,特别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名曰洁身洗垢,其目的为驱鬼求育。
傩舞之风,在周代颇盛,大傩是在腊月前驱逐疫鬼的一种巫术活动,用以驱除疫鬼,故名打傩,或驱傩。
桃茢是用苕(芦苇花)作的桃木柄扫帚,古人认为它有驱赶魔鬼邪恶及疫病的作用。
6、卜筮测疾病。卜辞中诊断最灵的莫过于对妊娠和产期的推断。《易经》中关于“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都是对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1 有一部开篇讲述 何为握固 的文言文道教典籍,是什么书
《道枢·众妙篇》
《道枢》,宋代曾慥编集。道教类书。四十二卷,一百零八篇。书名取自《庄子·齐物论》。全书将道教哲学、阴符、黄庭、太极、服气、炼精、大丹、呼吸、胎息、大还金丹、金碧龙虎、铅汞五行、参同契、入药镜、灵宝等列为专篇,并举各家说法。于每一篇目下用四言韵语提示该篇要旨与传授本末。该书保存了南宋以前的道教材料,对研究道教内丹术有重要参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书名源于《庄子·齐物论》中“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含有道术精要之意。全书42卷,共108篇。举凡道教哲学、阴符、黄庭、太极、服气、炼精、大丹、呼吸、胎息、大还金丹、金碧龙虎、铅汞五行、参同契、入药镜、灵宝等,均辑为专篇,并列诸家之说。每篇题下,均用四言四句提示该篇要点及传授原委。为研究道教修炼特别是内丹术的重要著作。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曾慥字伯端,号至游子。晋江(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曾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后隐居银峰。晚年潜心至道,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除编纂道书外,另摘录汉以来252种笔记小说,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编为《类说》60卷。绍兴二十一年又编成《集神仙传》。
2 "祈禳"的古文意思是什么又 称 禳 灾 、禳 解 , 指 行 使 法 术 解 除 面 临 的 灾 难 : 禳 原 为 古 代 祭 祀 名 。 《 周 礼 天 官 女 祝 》 : 「 掌 以 时 招 梗 会 禳 之 事 以 除 疾 殃 。 」 《 注 》 : 「 却 变 异 曰 禳 。 禳 , 攘 也 。 」 又 《 春 官 鸡 人 》 疏 : 「 禳 , 谓 禳 去 恶 祥 也 。 」 道 教 一 开 始 就 将 禳 解 灾 害 作 为 法 术 内 容 , 以 后 发 展 成 门 类 繁 多 的 体 系 , 大 凡 生 活 中 遇 到 的 一 切 天 灾 人 祸 等 均 在 禳 解 范 围 之 内 。 就 自 然 灾 害 而 言 , 有 禳 火 、禳 星 、禳 年 ( 流 年 不 利 ) 、禳 风 灾 、禳 旱 灾 、禳 日 蚀 、禳 地 震 等 等 ; 就 社 会 生 活 而 言 , 有 禳 官 事 ( 诉 讼 ) 、禳 时 疫 、禳 盗 贼 、禳 虚 耗 ( 财 物 损 耗 ) 等 等 。 甚 至 日 常 生 活 中 发 生 恶 梦 、路 见 伏 尸 、禽 兽 入 室 、鸦 啼 当 头 等 视 为 不 祥 之 兆 的 事 , 皆 有 专 门 禳 解 之 法 。
祈 禳 法 事 有 两 种 情 况 : 如 所 禳 之 事 为 小 灾 小 祸 , 则 请 道 士 用 符 镇 帖 , 或 请 法 师 禹 步 念 咒 洒 符 水 即 可 。 如 祈 禳 之 事 重 大 , 或 是 碰 到 大 灾 突 至 、小 灾 连 续 不 断 , 就 要 请 道 士 举 行 斋 醮 科 仪 。 祈 祷 禳 解 也 是 道 教 斋 醮 的 主 要 内 容 , 或 说 斋 醮 是 祈 禳 的 仪 式 。
3 清浦松龄崂山道士文言文翻译原文编辑邑有王生,行七[1],故家子[2]。
少慕道[3],闻劳山多仙人[4],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5],甚幽。
一道士坐蒲团上[6],素发垂领[7],而神观爽迈[8]。叩而与语,理甚玄妙[9]。
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
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
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王谨受教。过月馀,手足重茧[10], 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11] 。诸门人环听奔走。
一客曰:“良宵胜乐[12],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13],且嘱尽醉。
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14],竞饮先釂[15],惟恐樽尽[16];而往复挹注[17],竟不少减。心奇之。
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18]。何不呼嫦娥来[19]?”乃以箸掷月中。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20]。
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21]!”其声清越,烈如箫管[22]。歌毕,盘旋而起, 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
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
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23],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故[24]。
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25]。”众诺而退。
王窃忻慕,归念遂息。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26],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27]。”
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
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
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
乃传以诀[28],令自咒毕[29], 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
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30],否则不验。”
遂助资斧遣之归。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
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31]。
妻扶视之,额上坟起[32],如巨卵焉。妻揶揄之[33]。
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34]。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
今有伧父[35],喜疢毒而畏药石[36],遂有舐痈吮痔者[37],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1] 注释[1]行七:排行第七。[2]故家子:世家大族之子。
[3]少慕道:少时羡慕道术。道,这里指道教。
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和秦汉时神仙方术。东汉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逐渐形成道教。
后世道教多讲求神仙符箓、斋醮礼忏等迷信法术。[4]劳山:也称“崂山”或“牢山”,在今青岛市东北,南滨黄海,东临 崂山湾,上有上清宫、白云洞等名胜古迹。
[5]观(guàn 冠)宇:道教庙宇。[6]蒲团:宗教用物。
蒲草编结的圆草垫。僧、道盘坐或跪拜时垫用。
[7]素发垂领:白发披垂到脖颈。素,白色。
[8]神观爽迈:神态爽朗超俗。观,容貌、仪态。
迈,高超不俗。[9]玄妙:幽深微妙。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0]手足重(chóng 虫)茧:手脚部磨出了老茧。
重茧,一层层磨擦而 生成的硬皮。[11]光鉴毫芒:月光明彻,纤微之物都能照见。
毫,兽类秋后生出御寒的细毛;芒,谷类外壳上的针状刺须,如麦芒。毫、芒,比喻极其微细。
[12]良宵胜(shèng 圣)乐:美好夜晚的盛美乐事。宵,晚。
胜,盛,[13]分赉(lài 赖):分发赏赐。赉,赏赐。
[14]盎盂:盛汤水的容器。盎,大腹而敛口;盂,宽口而敛底。
[15]竞饮先釂(jiào 叫):争先干杯。釂,饮尽杯中酒。
[16]樽:本作“尊”,也作“罇”,盛酒器,犹今之酒壶。[17]往复挹(yì意)注:指众人传来传去地倒酒。
《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挹注,从大盛器倒入小盛器,这里指从酒壶倒入酒杯。
[18]乃尔寂饮:如此寂寞地喝酒。乃尔,如此。
[19]嫦娥:本作“姮娥”。神话传说中的月神,据说本为后羿之妻。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20]《霓裳舞》: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天宝年间宫廷盛行的一种舞 蹈。
据《乐苑》,《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西域《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改制而成。而《唐逸史》则传说唐玄宗曾夜游月宫,见“仙 女数百,皆素练裳衣,舞于广庭。
问其曲,曰《霓裳羽衣曲》。”详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霓裳辞》题解。
[21]“已而”四句:已而,然后。仙仙,同“仙仙”,起舞的样子。
《诗·小 雁·宾之初筵》:“屡舞仙仙。”还,归。
幽,幽禁。广寒,月宫名。
旧题汉郭宪《。
4 治世之道文言文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①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②,无代无之,朕践阼③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皇上驾凌翠微殿,问随侍的大臣道:“自古的帝王虽然可以平定华夏,但不能征服戎狄蛮夷,我的才能不如古人,而所成就的工业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请诸位大臣都随便据实说说。”群臣都称颂道:陛下您的公德如天地一般,就是用天下万物也不能形容。”皇帝说:“不是这样的,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功业,只是由于五件事,自古以来帝王们都嫉妒才能超过自己的人,我看见别人的好处,就好像我自己的一样,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擅长,我常常用他的长处而避免他的短处。做皇帝的往往看见有才能的人,就想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看见那些不肖子孙,就恨不能杀了他们,我却看见贤能的人就敬重他们,看见那些不肖之人,就可怜他们。贤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各得其所。帝王们多憎恶正直的人,用尽办法杀害他们,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我自登上皇位以来,朝中正直的大臣们比比皆是,没有贬黜责罚一个正直之人。自古以来都以中华为重,而贱视夷狄,我却对他们一样地爱护,因此他们都依附我如同依附自己的父母一样。以上这五条,才是我能够建立今天这样功业的原因”。
5 八上语文古文劳山道士书下注解邑有王生,行七[1],故家子[2]。
少慕道[3],闻劳山多仙人[4],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5],甚幽。
一道士坐蒲团上[6],素发垂领[7],而神观爽迈[8]。叩而与语,理甚玄妙[9]。
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
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
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王谨受教。过月馀,手足重茧[10], 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11] 。诸门人环听奔走。
一客曰:“良宵胜乐[12],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13],且嘱尽醉。
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14],竞饮先釂[15],惟恐樽尽[16];而往复挹注[17],竟不少减。心奇之。
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18]。何不呼嫦娥来[19]?”乃以箸掷月中。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20]。
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21]!”其声清越,烈如箫管[22]。歌毕,盘旋而起, 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
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
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23],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故[24]。
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25]。”众诺而退。
王窃忻慕,归念遂息。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26],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27]。”
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
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
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
乃传以诀[28],令自咒毕[29], 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
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30],否则不验。”
遂助资斧遣之归。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
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31]。
妻扶视之,额上坟起[32],如巨卵焉。妻揶揄之[33]。
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34]。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
今有伧父[35],喜疢毒而畏药石[36],遂有舐痈吮痔者[37],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1]行七:排行第七。[2]故家子:世家大族之子。
[3]少慕道:少时羡慕道术。道,这里指道教。
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和秦汉时神仙方术。东汉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逐渐形成道教。
后世道教多讲求神仙符箓、斋醮礼忏等迷信法术。[4]劳山:也称“崂山”或“牢山”,在今青岛市东北,南滨黄海,东临 崂山湾,上有上清宫、白云洞等名胜古迹。
[5]观(guàn 冠)宇:道教庙宇。[6]蒲团:宗教用物。
蒲草编结的圆草垫。僧、道盘坐或跪拜时垫用。
[7]素发垂领:白发披垂到脖颈。素,白色。
[8]神观爽迈:神态爽朗超俗。观,容貌、仪态。
迈,高超不俗。[9]玄妙:幽深微妙。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0]手足重(chóng 虫)茧:手脚部磨出了老茧。
重茧,一层层磨擦而 生成的硬皮。[11]光鉴毫芒:月光明彻,纤微之物都能照见。
毫,兽类秋后生出御寒的细毛;芒,谷类外壳上的针状刺须,如麦芒。毫、芒,比喻极其微细。
[12]良宵胜(shèng 圣)乐:美好夜晚的盛美乐事。宵,晚。
胜,盛,[13]分赉(lài 赖):分发赏赐。赉,赏赐。
[14]盎盂:盛汤水的容器。盎,大腹而敛口;盂,宽口而敛底。
[15]竞饮先釂(jiào 叫):争先干杯。釂,饮尽杯中酒。
[16]樽:本作“尊”,也作“罇”,盛酒器,犹今之酒壶。[17]往复挹(yì意)注:指众人传来传去地倒酒。
《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挹注,从大盛器倒入小盛器,这里指从酒壶倒入酒杯。
[18]乃尔寂饮:如此寂寞地喝酒。乃尔,如此。
[19]嫦娥:本作“姮娥”。神话传说中的月神,据说本为后羿之妻。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20]《霓裳舞》: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天宝年间宫廷盛行的一种舞 蹈。
据《乐苑》,《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西域《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改制而成。而《唐逸史》则传说唐玄宗曾夜游月宫,见“仙 女数百,皆素练裳衣,舞于广庭。
问其曲,曰《霓裳羽衣曲》。”详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霓裳辞》题解。
[21]“已而”四句:已而,然后。仙仙,同“仙仙”,起舞的样子。
《诗·小 雁·宾之初筵》:“屡舞仙仙。”还,归。
幽,幽禁。广寒,月宫名。
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