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诉你
作文
兰芝,我对你说……
望着你和焦仲卿合葬在华山旁边的墓,你们缘分的故事刻在三生石碑上。刘兰芝,我真的想对你说:刘兰芝,你真蠢!
你十三岁就能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就学会制作衣服,十五岁就能弹奏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然而,你却嫁给了一个小小的俯吏!这些事也就算了,可是,你那么勤劳。每天雄鸡打鸣就要上织布机织布,夜夜都不能歇一歇,每隔两三天就织成五匹布。可是你的婆婆却还嫌织得慢,千方百计地刁难你!
性格刚强的你请遣,这正中婆婆的心意。
你,即将踏上“被遣”的伤心之途。可是,你“上堂拜阿母”,态度从容,言辞不卑不亢。你临走时精心打扮。穿上了你的绣花的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反复四五遍。脚上穿绸鞋,头戴着玳瑁,闪闪发光,腰束白色绸缎,光彩像泉水一样地流动,耳上戴着珍珠坠,如夜明珠般晶莹剔透。手指白嫩纤细,如同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好似含着朱丹。走起路来,步履轻盈,你的丰姿呦,婀娜美妙,真是举世无双。
刘兰芝,你这是何苦!你完全可以在临行前穿上你劳作时的脏衣服,在厅堂里哭,哭出你的辛酸,哭出你的满腹委屈;在厅堂上闹,闹得鸡犬不宁,闹得不可开交;在厅堂上骂,骂婆婆的偏心固执,骂仲卿的退曲软弱。然而,你没有,你高贵地昂起头,从容地跨出焦门。难道你就心甘情愿地被休回家吗?不,你乘车回家的泪水背叛了你。
你回家仅十余天,就先后有“窈窕”的、“娇逸”的县令和太守的公子求婚。他们的钱一个比一个多,他们的权一个比一个大!刘兰芝你却遵守着前夫的约定,一次次推辞了!刘兰芝!你打这样的主意,多么缺乏考虑啊!你先前只嫁给一个俯吏,现在却嫁个太守的公子,足以使你荣耀的了。这样的道理你都不懂吗?可你却牢记情义,不愿再婚。
在被逼的无奈中,在热闹的婚礼前,你选择了为仲卿殉情,为你们俩的誓言殉情。刘兰芝啊,以你的美貌、你的品质、你的高贵,难道会找不到比焦仲卿更爱你的人么?可是你选择了专一,选择了忠诚,选择了为爱情至死不渝!
刘兰芝,你真笨!
可是,他们说你们死后变成了一对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是的,刘兰芝,你真蠢,真笨。可你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不仅是美丽的女性,而且是敢于追求爱情、挑战封建礼教的女性。从《孔雀东南飞》可以看到刘兰芝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一位怎么样的女性呢?
勤劳善良,追求爱情,有毅力勇敢反抗的精神品质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后,焦仲卿经常住在县厅,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刘兰芝要照顾好公婆,耐心地照顾好小姑子。这段时间婆婆对刘兰芝百般挑剔,刘兰芝为了初重庆和家庭忍受婆婆的恶意压迫,精心照顾家里的一切。“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却因为不得婆婆满意被遣还回家,被兄长逼迫嫁给他人。为了与无情的哥哥斗争,她决定投身江河,表达对自己爱情的忠诚和对逼迫再婚的反抗。
传统礼教制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自从刘兰芝被焦母遣返后,当时的社会遣返并不意味着身为女性的刘兰芝在这个社会失去了基本价值。相反,刘兰芝被遣返后不久就有县令的儿子和太守的儿子找上门来,这足以证明刘兰芝的个人魅力没有随着遣返而贬值。可以证明刘兰芝本人对这种事的内在认可。顾名思义,无论在字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虚与委蛇,从刘兰芝承诺的那一刻开始,其就已经与所谓的传统礼教制度的叛逆者这样的一个身份背道而驰了。其次,我们说,刘兰芝在回到家中之后,在面对兄长的威逼之下,无奈所作出的举动“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泉”上来看,与其说是刘兰芝在面对庞大的社会礼教压力所选择的对抗,倒不如说她妥协了。
从传统的礼教制度来看,妻子被驱逐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这种社会风气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正是这种风气,刘兰芝反而有勇气抵抗,做出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反击,在当时的社会中可以说是一种“壮举”。
《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将其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高中课本选录,很多人对此是非常熟悉的。这里,我想说的是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的观点,即高中学习时老师讲述的,有刘兄的残暴、焦仲卿的懦弱、焦母的蛮横,进一步引申,这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反映,是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必然的悲剧。除了此点之外,学术界还有好几种观点,比如门第观念,认为刘兰芝家庭条件和焦仲卿不符合,这个观点与诗歌中刘兰芝对自己的描述本身相悖,其误毋庸待辩。又比如恋母情结,这个观点求新求异,是目前学术界常见的一种作法,纯属臆测,也不多说。
这里重点说说另一种观点,刘兰芝没有生育子女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戴礼记·本命》篇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窃盗,去。”又说:“无子,为其绝世也。”就是绝了后人的意思。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后,从“共事二三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来看,已经两三年了,但尚没有孩子,在缺乏避孕措施的古代是很不正常的,即使在现代,结婚两三年没生孩子,家长在背地里犯嘀咕的。但《大戴礼记》的记载并不是说无子就要被休,而是说无子可以休。实际上,古代无子的情况也很常见,但因为无子被休得却不常见,因为当时实行一夫多妻制,夫人不能生,娶个小妾可以生就行了,没必要将夫人休了。《汉书·高后纪》:“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无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列女传·卫宗二顺》:“(卫)灵王死,夫人无子而守寡,傅妾有子。”这些都是证据。即使秦始皇能当上皇帝,也和他继母不能生孩子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刘兰芝被休后,县令、太守等权势之家纷纷来求亲,也可见即使真的无子,当时人也是不在乎的。
其实在文中,焦母已经把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说的很清楚:“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什么意思?就是太任性。用现在的话说,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后面刘兰芝答其兄“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特点。
刘兰芝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首先家里肯定很有钱,她被休后与焦仲卿作别时说:“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绣腰襦、复斗帐暂且不论,单单装东西的箱子就有六七十个,每一个用绿色的丝绳绑着。里面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即使在物质生活极为发达的今天,一个出嫁的女子有那么多箱子,恐怕也不多见。但刘兰芝说不要就不要了。其次,她家里地位也应该不低,但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汉代,县令、太守争相派人来提亲,当太守来提亲,她母亲甚至都没告诉刘兰芝就拒绝了,可见对太守的官职并不在乎。汉代的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的!但刘兰芝家中地位究竟如何,诗中没有提到,可我们从刘兰芝的姓氏可以略窥端倪,“刘”姓是什么?皇姓啊!
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因而造成了她任性的态度。这么说,我得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刘兰芝抱怨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我们现在很多人由此得出刘兰芝“勤劳”的特征,同情她日夜操劳还得不到嘉奖的遭遇。但日夜不停的织布,三天织五匹真的很多吗?《玉台新咏》载录的乐府诗《上山采蘼芜》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在山脚下与她的前夫相遇,她问前夫新娶的女子如何,前夫回答说: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
新娶的老婆擅长织缣(“缣”和“素”都是绢,素颜色洁白,缣则白中带黄,质量不如素),原来的老婆擅长织素。新老婆每天织一匹缣,旧老婆每天织五丈多素。古代四丈为一匹,五丈是125匹,三天是375匹,“五丈馀”差不多四匹。有人说这个女的三天织四匹,和刘兰芝三天五匹相较,不是慢了很多吗?但不要忘了,《上山采蘼芜》中的女子是正常织布速度,而刘兰芝却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是日夜劳动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南北朝甄鸾《张丘建算经》卷上载:
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日织九匹三丈,问日益几何?
《算经》即现在的数学课本,这是一道算术题,是说:有个女的擅长织布,每天织布的速度会不断加快,刚开始一天织五尺(一丈十尺),过了一个月,一天就能织九匹三丈了,请问她每天速度增加多少?我们不管这个题的答案,单来说此题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想一下以前作的类似的数学题,这类题目很常见,其所涉内容不能违背生活常识。比如说汽车启动在十二秒内增速到每秒100米,比如说小明刚开始一顿饭能吃一个橘子,三天后一顿饭吃九个橘子,但不会说汽车增速到每秒一万米,小明一顿饭吃五百个橘子。以此类推,《算经》上说每日织“九匹三丈”可能是速度极快,但在当时也是可以实现的。相比于一日“九匹三丈”,刘兰芝的三日五匹难道真的够快吗?
第二点,不能被人说。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从小在顺承中长大的人,一旦被否定,就会感觉自尊心受到刺激,作出违逆的行为。刘兰芝的被休,是焦母主动去作的吗?不是,是因为“大人故嫌迟”,焦母说她织布太慢,她内心中就发出“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声音,什么意思?“你妈嫌我织布慢,在你家做媳妇太难了,我受不了了,咱们离婚吧!”我们固然觉着这个婆婆有不是的地方,难道刘兰芝说这些话是一个媳妇应有的态度吗?还有一点,当县令派人提亲的时候,刘兰芝告诉其母自己的态度,但当太守派人来提亲的时候,刘母说了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岂敢言”三个字透露出刘母知道刘兰芝的性格,一旦决定了便不能去干涉她的思想,不能去刺激她。然而刘兄却没有其母那样溺爱她,当他愤愤的对刘兰芝说出“作计何不量”之时,刘兰芝马上转变了,诗中“兰芝仰头答”,一个温婉的女子,在受到批评之时,往往是“低头答”。刘兰芝性格强烈,兄长一说她,她又受不了了,“仰头”也反映出“不能被人说”的性格特征。还有后面焦仲卿讽刺她再嫁时,她马上说出“黄泉下相见”的誓死之言。综合来看,焦母说她“迟”,她就要求离婚;刘兄说她“不计量”,她就立刻再嫁;焦仲卿说她“贺卿得高迁”,她就马上说“黄泉下相见”,只有刘母没说,用了个“岂敢言”。当人对其他人的行为不满之时,往往作出过激的反应,甚至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态度来作出抗议与反驳。这类人是不能正确的审视自身的。
第三点,报复心理。报复心理分为积极报复心理和消极报复心理两种,积极报复心理是在自己受到伤害时,通过合理的手段,用对自身的改造反击施害人。假设在一个公司中,甲觉着乙某方面能力不行,从而对乙进行嘲讽,乙通过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能力,在这方面超越甲,使甲自觉地感到羞愧,这是积极报复心理,也是一种自我促进。消极报复心理则是当甲说乙某方面能力不足之时,乙通过另外的方式对乙进行反讽,比如知道甲老婆出轨,故意在甲面前大肆宣扬自己夫妻情深。刘兰芝就存有消极报复心理,我们看刘兰芝被休后,她与焦母告别时的情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此处含有两方面的报复:行为报复和言语报复。明知道焦母不喜欢她,她却故意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焦母身前晃,然后故意“正话反说”(这是刘兰芝当时的心态),对其进行反讽。试想一个经理辞了一个人,那人故意穿的西装革履的来到经理面前,告诉经理:“我学问不高,水平不行,配不上你单位,我要走了,你好好的专注于单位发展吧!”或然经理有决策的失误,但这样一个人本身不是说明他心理的不成熟吗?
总之,如果我们与焦仲卿切换身份,自己取了一个这样的老婆,还会觉着刘兰芝是完美的吗?说到这,我略有点同情焦仲卿了,自己的老婆主动告诉他把她休了,这不是让自己在媳妇和母亲之间为难吗?当跟你山盟海誓的老婆,离婚后过些日子就要嫁人,你还能心平气和的去和她说话吗?
《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塑造成了一个善良、有才、温顺、勤劳的人。
但是她却以悲剧收场,而这样的结局与其性格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刘兰芝反抗精神、反抗行为有其软弱的,妥协的一面。反抗与妥协,刚强与软弱相融合,二律背反,兰芝的忍辱负重与焦母的强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
刘兰芝是一个才女。文中多次提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古代来说,一个女子能做到这些是可以算有才的了。
刘兰芝吃苦耐劳。“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好的说明了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和任劳任怨。一个弱小女子每日勤于机织,还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
刘兰芝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婆婆故意刁难她,她却在被婆婆逼走的时候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足以看出她是多么善良。
另外,焦仲卿告诉她过段时间再去找她的时候,她担心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再回来,而是只希望焦仲卿可以记住她,这是真诚的爱。
1 关于刘兰芝的诗句
关于刘兰芝的诗句 1 关于刘兰芝的诗句
孔雀东南飞 作者:佚名 (两汉)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2 赞美刘兰芝的20句诗
南朝徐陵把它收集在《玉台新咏》中。
诗中对刘兰芝的形貌作了这样的描写:“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copy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说到她的服饰,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珰。”
从兰芝小时受到的教育上来看,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完全是按照中国古代封建女性的教育过程进行的,她不会不知道“七出”制度。事实上刘兰芝品行兼优,主观上也是尽心讨好公姥。
从她的话中可以看出,“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三日断五匹”,古时女子以婉约称颂,轻易不矜夸自己,兰芝被出时才说出这些话,实际中她做得会更好、更多。仲卿曾对母言:“儿已薄禄zhidao相,幸复得此妇。”
本意是说“我”没有高官厚禄的福分,幸而遇到兰芝不嫌弃我。
3 关于刘兰芝的古诗
南朝徐陵把它收集在《玉台新咏》中诗中对刘兰芝的形貌作了这样的描写:“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说到她的服饰,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珰”
从兰芝小时受到的教育上来看,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完全是按照中国古代封建女性的教育过程进行的,她不会不知道“七出”制度事实上刘兰芝品行兼优,主观上也是尽心讨好公姥从她的话中可以看出,“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三日断五匹”,古时女子以婉约称颂,轻易不矜夸自己,兰芝被出时才说出这些话,实际中她做得会更好、更多仲卿曾对母言:“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本意是说“我”没有高官厚禄的福分,幸而遇到兰芝不嫌弃我
4 美好生活里刘兰芝说给徐天的诗句
刘兰芝说给徐天的诗句是:世事如流水,情事似云烟,过去了就让它过去,来了就不要放过。
扩展资料:
《美好生活》的经典台词还有如下:
1、世界上有许多种遇见,最美好的, 莫过于,在我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2、就算是苦难也要人间还是姹紫嫣红,我心已万古荒凉。
3、欢欣鼓舞地面对,因为我们知道,苦难造就毅力,毅力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希望。
4、就算是苦难也要欢欣鼓舞地面对,因为我们知道,苦难造就毅力,毅力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希望。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故事 篇1刘兰芝是东汉末年人,自幼乖巧,《孔雀东南飞》诗中说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可看出她多才多艺、秀外慧中。十七岁时嫁给焦仲卿为妻。焦仲卿的职业是当地一个小官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吧,家里人口简单,只有一个老母和妹妹,经济情况算是小康。乖巧又贤慧的刘兰芝嫁到这样的家庭,照道理讲,生活应该还算顺遂。可是偏偏焦母,也就是刘兰芝的婆婆,严格又苛刻,让这对小夫妻从幸福佳偶变成梁祝的翻版。
刘兰芝从小就接受母亲的女教训练,所以嫁到夫家之后,把家事都做的井井有条,举凡织布、煮饭、洒扫等等,没有哪样做不好的。而焦仲卿也觉得娶到了好妻子,对刘兰芝更加喜爱。也许是因为感情太好了吧,招致婆婆的妒忌,婆婆就是看她不顺眼。除了加重刘兰芝的工作量之外,还尽找刘兰芝的不是,说媳妇不懂礼貌,做事我行我素,强迫儿子非把刘兰芝休掉不可。
传统社会里,做儿子的不敢轻易忤逆母亲。尽管焦仲卿知道妻子没做错事,但为了缓和母亲的怒气,也只好将就著先把刘兰芝送回娘家。两人临别的时候,焦仲卿承诺一定会再把刘兰芝接回来,也希望刘兰芝坚强等他。焦仲卿说:“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时先回娘家去,我现在必须去庐江太守府工作,很快就会回来,我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的。”
刘兰芝听了很感动,便对焦仲卿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思是说:你就像磐石一样坚定不可移转,而我就像蒲草和苇子一样,那么的柔软坚韧不易折断。我们对彼此都坚守承诺吧。
想不到回娘家之后没多久,媒人就找上门来,说是县令的儿子看上她,要娶她为妻。刘兰芝坚决不再嫁。可是刘兰芝的哥哥性情暴躁,又看上县令的家世富贵,而母亲年老无法作主,于是哥哥便逼迫刘兰芝答应这门婚事。
刘兰芝即将成婚的前一天,听到消息特地赶来的焦仲卿对此很不谅解,认为刘兰芝没有信守承诺。焦仲卿对刘兰芝说:“祝贺你找到好归宿!我这块磐石很坚固,可以一直放上千年都不坏,可是你这蒲苇呢只有一时的坚韧,却不能长久保持下去。你的日子将会一天天富贵起来,而我啊,就只好孤单一人到地府去报到吧。”
刘兰芝哭泣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这么狠心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你我都是被逼迫的,好吧,那我们就相约到地府去见吧!但愿不要忘记彼此的誓言。”
刘兰芝再婚的日子终于来临,想起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她感到悲伤不已。她独自来到池边,往水池中纵身一跳,就这样结束了她短暂而身不由己的一生。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的消息,也随之在家中院子里,朝着东南方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人死后合葬于华山旁。在墓地旁有茂密的树林,树林中有一对飞鸟,人称“鸳鸯”,这两只鸟时常仰著头互相倾诉…
《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故事 篇2《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有它的历史根源。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去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人认为男女主人公双双自杀殉情是消极的、不可取的,因而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缺少积极意义,这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浓厚的罪恶势力认识不足,甚至把旧社会当做新社会;有的人认为爱情是至上的,爱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应当用自杀去殉情、去表白、去斗争,似乎除了死别无生路,这种不从社会实际出发的轻生之举,无疑也是错误的,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据查考《孔雀东南飞》大致创作于东汉建安年间,是当时人根据庐江郡的`一个婚姻悲剧的实事写成的,一直在民间流传。为什么像兰芝这样美丽、温柔,既知书达礼又是劳动能手的女子,竟会受到仲卿母亲无理责备终致遣回娘家,这是由于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作崇。兰芝出自平民家庭,仲卿却是个衰落了的大家子弟,他的母亲却念念不忘自家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看不起兰芝这个出身民家的女子,歧视她人贱,嫌她无礼节、自专由,一心想为儿子攀附东家,逼迫仲卿把兰芝遣回娘家。那么,仲卿和兰芝既然十分恩爱,也曾多次向母亲表白、求情,为什么终于不敢采取更强烈的斗争而违心地遣回兰芝呢?小姑对兰芝也十分同情,为什么不能在家庭中组成同一阵线来反对专横无理的焦母呢?这是由于社会门第观念与封建家长制意识占了统治地位,同情和反抗起不了什么作用。兰芝回到娘家,母亲虽然疼爱她、同情她,但哥哥却是封建意识、门第观念强烈的人,他和兰芝的手足之情已完全被封建意识淹没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母亲在家庭的地位不如哥哥,所以兰芝回到娘家依然十分委屈。这首著名的长诗,充分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门第观念对青年婚姻幸福破坏的罪恶,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鞭策。另一方面又赞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兰芝虽然受到焦母的歧视、折磨,但还是忍受折磨、温柔体贴、勤劳善良、顾全礼节,希望能委曲求全,维持与仲卿的夫妇生活;仲卿虽然礼教观念严重,守礼尽孝,但还是多次向母亲表示抗争,因个性比较懦弱,还是不得不与兰芝分离。夫妻分别时缠绵悱恻,海誓山盟。仲卿不另娶,兰芝不再嫁,表示出虽受迫害,而爱情忠贞不渝。但兰芝因哥哥势利,强迫她许婚太守之子,她自知无力反抗,便萌发以死殉情之念。诗中竭力渲染太守家为举办婚事大力张罗,以衬托兰芝的忠贞不渝之情。终于在新婚之夜,兰芝赴水自尽,仲卿也随后自缢身亡。他们是在经过一切努力之后,最后以自己的生命向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最后的斗争,表明了他们对婚姻爱情幸福追求的强烈愿望与至死不渝斗争精神。他们的悲剧遭遇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着封建统治下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和反抗要求,具有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民间。绝不能把它看成简单地以死殉情。这首诗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高,特别是兰芝、仲卿双双殉情,更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宗接后的封建意识的沉重打击。基于这一理解,我在教学时曾请同学对诗中主人公的结局展开设想,同学提出了十多种结局,如夫妻出走,公开向社会揭露焦母的无理迫害,让兰芝嫁给太守的儿子使妇女扬眉吐气,让仲卿出家当和尚等等,后来我要求同学根据两条原则:①不能违背历史真实;②不能歪曲主人公性格,开展研讨,结果,还是维持了原诗的结局。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文学作品只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给人以启示、教育。分析和理解它,不能忽视历史背景,不能背离文学创作的原则,更不能简单地仿行,消除了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
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以后,会“两家求合葬”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其一,焦母和阿兄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自杀,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当惩不贷。从焦母和阿兄的思想立场来看,“两家求合葬”是不可能的。其二,阿兄暴戾自私,冷酷无情,而焦母蛮横顽固,独断专行。当初,太守派媒人来求婚,刘兰芝不忘“府吏见丁宁”,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可阿兄对妹妹的事情却无丝毫的理解和尊重,粗暴训斥兰芝“后嫁得郎君”,“足以荣汝身”,“作计何不量”!而焦母一手毁了儿子的幸福,面对儿子殉情的拜别,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丝毫不肯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从焦母和阿兄的性格特征来看,“两家求合葬”也是不可能的。其三,富贵不*的刘兰芝一“举身”,不仅毁了阿兄的高攀梦,还丢尽了阿兄的脸面;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一“自挂”,不仅使焦母日后无靠,还使焦家香火断绝。巨大的打击无疑会激起焦母和阿兄心中的波澜,然而,除了绝望、痛苦、恼怒和怨恨以外,还会有些什么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从焦母和阿兄的内心感情来看,“两家求合葬”就越加不可能了。笔者认为,刘兰芝夫妇死后的情况,完全出于诗人的想象与幻想。“两家求合葬”和“魂化双飞鸟”都是浪漫主
义手法的运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们对刘兰芝夫妇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弄。机械地把“两家求合葬”理解成为写实的手法来看待“合葬”,不仅有悖于焦母和阿兄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将大大削弱全诗“揭露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主题。
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故事女主人公刘兰芝更像一块美玉,在我国文学史上绽放着独有的光彩。
一直以来,我们只关注到刘兰芝是一个勤劳、美丽、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却很少有人静心想一想刘兰芝的悲剧命运跟她的需要有什么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刘兰芝到底需要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运用马斯洛的需要结构理论去探寻一下刘兰芝的追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刘兰芝所追求的是尊敬和幸福。
首先,刘兰芝需要尊敬。
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女性一直处于卑下的地位,太少有人去关注女性的尊敬需要。它包括敬重和自尊,是个体想成为社会中一个正式成员的需要。刘兰芝首先就想成为焦府的一个正式成员。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而这一切都只为“十七为君妇”。但是她却“心中常苦悲”。是两人感情不好吗?不是。“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二人情比石坚。原来是因为“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兰芝的美丽不用多说,作为古代女子出嫁前应该学习的技艺她也都样样精通,到了焦府也一直很谨慎恭敬地按照婆婆的要求去做事,这一切的一切只是想要得到婆婆的认可,但是焦母对她却“失恩义”,始终不愿意接受她。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要,渴望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满足,进而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每一个个体也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渴望在社会结构中展示自己的作用。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刘兰芝的努力没有人欣赏,她在这个家庭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家庭掌权者的肯定,所以这种被尊敬的需要也就得不到满足,她的社会地位也就不可能得到提升。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向焦仲卿诉苦:“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并不是她真的“不堪驱使”,只是无人理睬的痛苦让她无法忍受。
其次,刘兰芝是一个追求幸福的女人。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的追求大都侧重于幸福和节操,兰芝的最终追求就是幸福。幸福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高阶段――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个体对自己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美好状态的需要。
衣、食、住、行可以用物质标准来衡量,幸福,却只能用自己的内心来衡量。刘兰芝是不幸福的,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她到底有哪些不幸福。
第一,刘兰芝在这个家庭中的付出得不到掌权者的认可。这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已经谈过,这一方面不再多加论述。
第二,刘兰芝在当时的社会中一定也得不到认可。
古代讲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希望女子能够安分守家,顺从长辈和夫婿,社会不需要女子去找工作谋生,更不希望女子通过学习知识而唤起她们人性的复苏――女子只是男性和家庭的附属品。但是刘兰芝似乎少了些敦厚,多了些自我意识。她饱读诗书,具有独立、平等的意识,婆婆认为她“举动自专由”。兰芝不能讨得婆婆的欢心,一句“举动自专由”,她便被遣回家了。
兰芝在被遣回家后,不时有人提亲,甚至很多大户人家、官宦子弟都看上了她。最终她与仲卿相约而死。我们假设她又成了亲,我认为她的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婚前美丽、勤劳、知书达理;结婚后发现她读书过多、举动自专、太有主见,新婆婆依然不会喜欢。这是社会的选择――只要顺从的媳妇,不要追求独立、平等的聪明媳妇。兰芝注定在当时得不到主流意识的认可,她所追求的幸福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刘兰芝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
幸福需要的满足不仅体现在个体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要和谐,也要求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美好。但是兰芝很明显没有做到。
兰芝与婆婆之间关系十分紧张。婆婆直言告诉儿子:“便可速遣之,遣之甚莫留!”“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兰芝也不屈服:“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二人水火不容。仲卿处理事情简单粗暴,最终导致兰芝的被驱遣。
兰芝与仲卿虽然爱情坚定,却不能心心相通。在回家的路上兰芝就告诉仲卿:“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就是告诉他:我心坚定,只是怕自己不能做主,但你要相信我的心意。然而当仲卿听说兰芝要结婚时却劈头盖脸指责她:“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二人的不默契由此可知。
对于追求幸福的刘兰芝来说,受婆婆的气还能找丈夫排遣,而丈夫也不明白自己的心意,便再也无法消除内心的痛苦。幸福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便处于焦虑之中。“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刘兰芝最终以殉情的方式实现自己对幸福的追求。
尊重、幸福这两种需要一直支配着刘兰芝的生活,当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时,就只能选择死亡。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分析刘兰芝,我们得到了一个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这对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古代女性形象也是一个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