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姓龙的名人?
龙姓,为中国古代百家姓之一,为古老的姓氏,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在中国古代中,许多龙氏族民曾经在推动历史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龙子:又称“龙叔”,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 龙且: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西楚国大将,西楚霸王项羽帐前第一猛将,少时随项梁项羽起兵反秦,与项羽情若兄弟,后每战皆亲身奋勇杀敌,深得霸王项羽信任,任西楚国大司马统帅楚国精锐骑士,后在齐国由于轻敌误中韩信水淹之计导致大军溃败,虽率亲兵奋力而战然大势已去,最后力战而死。 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燮:望江(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启瑞:清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 龙汝元:清代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属北京)人,曾任职游击、参将、大沽协副将,在与英法联军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战中阵亡。 龙泽厚:清末广西桂林人,早年从康有为学,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等进步组织,后主持旧金山《文兴报》,作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著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龙云;(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云南昭通炎山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滇军将领,云南省 主席。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人,彝名纳吉鸟梯。 龙清泉,男,苗族,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人。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冠军中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运动员(龙清泉、张小平、陆永)之一。 龙国桢:原重庆永川万寿乡人,民国进步官员,留学日本。1912年,四川都督府建立,任都督参赞、高等审判厅院正,1914年起先后任安徽高等审判厅检察长、贵州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检察长、总检察厅检察长、四川高等法院院长、刘湘21军顾问、四川省 考试委员会主任、四川省 统计室兼综核室主任等职,为官正派,1946年赋闲家居。解放后,加入民建,任相辉学院教授、重庆文史馆员。 龙永图:生于1943年5月,湖南长沙人,在贵州贵阳长大。1965年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1973年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国际经济学专业。1997年2月被任命为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负责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并最终促成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初,龙永图辞去了外经贸部副部长的职务,出任非官方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2003年底,龙永图被评为央视2003年度经济人物。
历史上有没有姓不二的名人中国没有姓这个姓的。日本倒是有不二这个姓,不过也是个非常罕见的稀有姓氏。日本著名的糖果品牌“不二家”的创始人叫藤井林右卫门,和不二这个姓一点关系也没有。非要找名人的话,日本动漫《网球王子》里的不二周助算是一个吧。其他还真没有了。
历史上有没有姓梁的名人啊梁 冀:东汉权臣,字伯卓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外戚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是汉顺帝的皇后。
梁 楷: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
梁 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梁令瓒: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画家、文学家。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省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
梁红玉: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
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省)人,清代文学家。
梁章钜:福建省长乐人,清代文学家。
梁同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
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
梁士诒:广东省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梁启超: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浙江杭州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
梁思永:广东新会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
梁思成: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之子,现代建筑学家。
梁漱溟:祖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
历史上有没有姓边的名人呢边 韶:(生卒年待考),字孝先;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东汉文学家。
边 让:(公元?~1208年),字文礼;陈留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汉朝学者。
边 鸾:(生卒年待考),陕西长安人。著名唐朝画家。
边 镐:(生卒年待考),小名康乐;升州人(今江苏南京)。著名南唐将领。
边 肃:(生卒年待考),字安国;楚丘人(今河南滑县)。著名北宋大臣。
边 鲁:(生卒年待考),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人(今安徽宣城)。著名元朝书画家。
边 贡:(公元1476~1532年),字庭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著名明朝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
边景昭:(生卒年待考),字文进;福建沙县人(一作甘肃陇西)。著名明朝画家
边连宝:(公元1700~1773年),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晚年自号茗禅居士;直隶任邱边各庄村人(今河北任邱)。著名清朝文学家。
边寿民:(公元1684~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著名清朝画家。
边 疆:(公元1917~今),河北完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边文怀:(公元1928~今),山西五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历史上面有没有姓余的名人有呀!清朝文学家 余怀《味外轩文集》,北宋余靖和欧阳修等人称为“四谏”。
历史上有姓史的名人吗?
史进,水浒传,安史之乱的史思明,抗清名将史可法,周宣王时书法家史籀,春秋时晋国大夫史墨,春秋时鲁相史晨(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 ),隋代名将史万岁,唐初史大奈,五代后周名将史弘肇,南宋历任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南宋词人史达祖,元代名将史天泽,明朝理学家史孟麟,清朝将领史荣椿
历史上有姓公的名人么江北声名显赫的馆阁世家蒙阴公氏家族是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公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五世进士”的荣耀,地位显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明朝后期政治上的黑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负的施展,但也促使他们转向了文学研究与创作,挖掘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公氏子孙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学特色的文学主张,成就了其江北“馆阁世家”的巨擘形象。
公鼐远祖,可追溯到元朝的将领公海。 明朝建立后,因公海是元朝将领,被遣送到辽东金州戍边。当时规定,戍边者年过四十,才允许儿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只有最小的儿子公守敬独自冒险越海,代父从军。公守敬之子公先先十五岁时,听说父亲在辽东,思念不已,终于渡海寻亲,在当时传为佳话。后来以“孝行”受到荐举,担任广宗县县丞,从此公氏从“军籍”登上了仕途。
公先先的孙子公恕考中贡生,担任河南固始县县丞,后官至御史。
编辑本段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
自公先生曾孙公勉仁(公鼐的高祖父)开始,公氏族人连续五世蝉联进士,公氏家族绵延历经五世而不衰,堪称明后期历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堪称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抚。公勉仁号西埠,字尚德。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 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抚等,官居要职。
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因剿蜀寇有功,又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在边十年,边陲无警。
著有《东山集》,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 在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公跻奎,官至湖广按察副使。
公跻奎是公鼐的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号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后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著有《中巖诗草》行世,今天尚能读到他吟咏“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
公一扬是公跻奎三子,公一扬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五世进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
公一扬去世后,公氏家族呈请批准,在蒙阴县署右边为其修筑石坊一座,号“荣世坊”,现因社会动荡早已踪迹全无。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
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选翰林院庶吉士,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会典纂修官,后赠礼部左侍郎。
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
公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等职,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諡“文介”。
公鼒是公鼐之弟 ,字敬与,号浮来,是明朝山左诗坛的代表人物。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中举人,官至工部屯田主事,清《蒙阴县志》载:“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著有传奇(剧本)《千金裘》、诗文辑《小东园集》三十卷,今蒐集到的诗文仅有七十篇左右。
公仲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魏、赵、韩三国列为诸侯。就在这年,赵相国—公仲连进行了政治改革。
这时赵烈侯爱好音乐,问相国公仲连说:他有爱的人可以“贵之”吗?公仲连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贵之”。赵烈侯因此要赏赐给郑的歌者枪、石二人田各一万亩,公仲连答应了。隔了一个月,烈侯从代回来,问有没有赏给歌者田亩,公仲连答道: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隔不多时,烈侯再问这件事,公仲连就称病不上朝。
接着番吾君从代来,向公仲连推荐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连把这三人推荐给烈侯。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建议“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烈侯因此宣布把赏田给歌者的决定作罢,起用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师”是负责教化的官,“中尉”是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的长官,“内史”是负责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绩的财务官。
荀欣和徐越主张“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当前的政治标准来选拔人才、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成绩,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张“以仁义,约以王道”,这是儒家的政策。
这时赵国在具体的政治工作和财政工作中采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导方面采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吴起等法家为将相,实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并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宣扬儒家的“仁义”和“王道”,是同样的道理。
公丕祥,山东蒙阴人。 党员,法学博士。现任江苏省高阶人民法院院长,二级大法官,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法治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全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之一。
公丕祥多年来从事法哲学和中国法制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专案4项、省级科研专案6项,出版个人专著7部,主编著作1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姓贝的名人啊?中国现在还有姓贝的_--历史名人
贝 俊:唐代画家,工花鸟,犹工鹰鹘。见《历代名画记》。
贝 琼:明朝文学家,字廷居,浙江省崇德人。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有《清江文集》。
贝 泰:明代太学士,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后致仕卒。
贝青乔:清代诗人,字子木,江苏省吴县人。诸生。鸦片战争时,曾为奕经幕僚,于浙东抗击英国侵军,目睹清 腐败,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影响较大,有《半行阉诗存》。
贝义渊:南朝梁书法家,吴兴人。书有《梁始兴忠武王萧詹碑》,现存江苏南京,碑文残损过半,留存的字,带有行草笔意,颇为雄难。
贝钦世:宋代江阴知县,上虞人有惠政。县有运河久湮,贝钦世欲浚治之,大姓争捐金为助,不逾月而成。
贝时璋:浙江省宁波镇海人。杰出的生物学家、教育家。
历史上有姓(郝)的名人吗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历史上有姓兰的名人吗兰殊,十六国时前秦人。原为苻洛手下将领。在苻洛举兵攻打苻坚时,兵败被俘,苻坚将其赦免,并任命为将军。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初授东宫直阁,后因屡立战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惠政,甚得民心。后进号平南将军,封曲江县公。
兰夏礼,兰钦之子,南朝梁将领。侯景之乱时,叛军至历阳,其率部长途奔袭景军,战败而死。
兰冲虚,涪州(今重庆涪陵)人,唐代道士。居静思观修道,据传于中宗神龙元年得道仙去。
兰宗周,唐代地理学家,著有《水气略》。
兰以权,字世衡,湖广襄阳(今属湖北)人,明初官吏。
兰国征,陕西中部人,明代官吏。洁身自好,不受生徒馈赠。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嵩阳人,明代学者、医药学家。
兰玉,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
兰第锡,字庞章,山西吉州(今吉县)人,清代官吏、水利家。
兰芝堂,一作兰之堂。四川郫县人,清乾隆十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
tb3v
简介:这是一段在名利场里,依然固守本心,细水长流的爱情故事。‘我大好的一个人,凭什么跑到别人的生命里去当插曲?’
前世被男友抛弃的顾宝贝,摆脱过去,展望未来。没有什么创举、特异功能、玛丽苏,只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学着爱与被爱。重生后,她遇见了他---傅君颜。
然后,这个暖心的男人,缓缓地走进她的生命,温暖她的心,抚平她的孤苦,任她依,予她爱。在这真爱的难寻的世上, 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段温润动人的爱情。
荆楚名校黄石二中,揽一城湖光山色,聚满园诗香雅韵,可谓“风水宝地”!在这里,聚集着一群在杏坛默默耕耘的语文教师,他们文采斐然却虚怀若谷;他们呕心沥血而淡泊名利;他们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点亮了莘莘学子的心灵之灯。正是这样一群老师,以其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艺拭亮了黄石二中这块响当当的教育品牌。
群贤毕至
黄石二中语文组现有40名教师,这是一支戮力同心的精干队伍。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0人,中级教师14人;研究生学历14人,本科学历26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1人,黄石市优秀(骨干)教师14人。语文组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素养层次分布合理,老中青同堂共事,雍雍穆穆,蔚为大观。就是在这样一支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教研的先行者,他们以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教学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创新精神在全校、全市乃至省内外书写着灿烂的篇章,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名师名家。
费新岸,特级教师。黄石二中校长、副书记,同时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中校长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中语会常务理事、黄石市中语会会长等多项社会职务。曾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论著十余部。因教书育人成绩突出,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曾宪梓教育基金奖”等奖励,先后被评为“科技拔尖人才”、“湖北省教科研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手头工作繁重芜杂,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到教学一线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
高级教师肖雨荻,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她注重在课堂中创设优美情境,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唤起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努力将他们塑造成为富有个性、敢于创新、善于思考的青年,先后获得“黄石市十大杰出青年”、“黄石市骨干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黄石市优秀***员”、“黄石市优秀园丁”以及“优秀班主任”、“教育创新能手”、“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2010年10月份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中,独占鳌头,荣获“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光荣称号。
青年教师胡咏,每年都被评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她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她在保证高考质量的前提之下,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认真经营每一节课,注重营造课堂的趣味性,注重挖掘语文本身的魅力,将学生从繁芜丛杂的死知识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课堂中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由厌学变得愿学、勤学、好学。自习课、课间总会看见不少学生主动拥进办公室聆听她的谆谆教诲。她的写作指导就像春风化雨一样,使学生变得热爱写作,长于作文。她教的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屡有斩获(仅2009年她指导的阚博悦同学在全国第四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荣获全国一等奖,另有十余人分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种奖项);高考中,她教的班上学生的作文分数总是居年级前列,经常出现满分佳作。而她始终淡泊名利,一如既往地一心扑在教学上。她的学生曾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达出他们对恩师的敬爱之情,诗云:“吾幸融融沐春光,爱师殷殷生椿堂。胡福切切谢恩化,咏叹处处桃李香。”
人才辈出的语文组,还藏有诸多别具特色的英才们:余子炎老师课堂上的旁稽博采,周学君老师讲台上的汪洋恣肆,余昭钧老师讲授时的从容机智;汪瑜老师的亲和生动,郑可老师的以情动人,张志友老师的幽默风趣,马红玲老师的娓娓道来;潘选斌老师课堂上的睿智,漆水强老师教室里的顿挫;谢爱萍老师的风华,刘冬竹老师的典雅;陈梅老师的激情,谭清才老师的洒脱;李辉老师的因材施教,杨茶贵老师的爱生如子;李萍老师善于缘事说理,曹霞老师精于披文入情;……可以说语文组的老师人人身怀绝技,个个是教坛高手。一时间群英荟萃,满室灿然。黄石二中的学生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来称赞他们的语文老师们:“奕奕良师,荟萃于此。兢兢业业,一腔赤诚酬圣业;勤勤恳恳,两袖清风育英才。德艺双馨功昭日月,桃李争妍誉满乾坤。”
躬耕不辍
语文,可以陶冶性灵、涵养精神,又具备灵活实用、辅助生活实践之功用。它对于人的终身发展,对于要跨过高考门槛的考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当前高考体制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厌学,老师难教,高考难考是不争的事实。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语文教育需要目标正确、富有远见的语文观,需要教学与教研的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
为了更好地确保语文教学质量,将本组塑造成为高素质、高效能、专业化的核心团队,黄石二中语文组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备课组作用,狠抓常规教学。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成绩的提高都有赖于每一节语文课。多
年以来,语文组各年级备课组始终坚持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依托公开课、展示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说课――讨论 教学设计 ――讲课――评课――修改教学设计”一条龙的常规教学研究,加强备、讲、评、辅、考等各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扎扎实实地使常规教学工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教研组要求,年级备课组长作为集体备课活动的召集人,每周二下午至少要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集体备课活动,严格做到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内容“四落实”。备课活动的内容依教学进度的展开而布点,严格按计划实行。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随时可在备课组内讨论解决。长期坚持的积淀,集体的智慧熏陶,加之各成员的刻苦修炼,各年级备课组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攻坚克难、夺取语文高考全面胜利的坚强堡垒。
二坚持以老带新,积极开展学科活动。我们语文组虽说是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但年青人居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语文组多年来形成了一个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没有打通高三关节的新老师,必须和组内的权威专家签订“师徒合同”,拜师学艺;一个轮回的历练后,成绩突出,方可举行“出师”仪式,独闯江湖。此外,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的基本功竞赛活动――“三个一”(“一笔好字”“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一堂好课”)竞赛活动,参加市里、省里的各级各类的业务竞赛活动(如论文比赛、课件比赛、优质课比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学习机会,施加学习压力,促进他们又快又好的成长起来。我组大批新秀在教学上已成为勇挑大梁的中坚力量,在各级各类的大型竞赛活动中,一路凯歌高奏,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我组这一优良传统。
三业求精专,修炼不止。如今社会做一个中学老师不易,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更不易。语文老师须知古今中外,须知三教九流,需精“十八般武艺”;不然现代社会的高中生,难以驾驭。为了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组老师,不论是老教师,还是年青教师,他们都把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作为第一要务。订阅杂志,购买书籍,是他们最爱做的事;外出取经,网上“淘金”,远程充电更是他们的必修课。更多的是不惜高昂的代价外出取经(远赴河北衡水中学、山东青岛二中、江苏启东中学等),或是将名师请进学校传经送宝(语文大师魏书生两进我校)。即将退休的余子炎老师,诗书饱读,博闻强识,但依旧孜孜不倦的研究高考,研究试卷,研究学生,不见丝毫懈怠;谭清才老师为了讲好一堂湖北省优质课,重读西方哲学典籍,试讲十几次,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我校语文组每年都要在全校范围内,或者以年级为单位,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例如举行诗歌朗诵大
赛,师生同台竞演课本剧,举办读书会,举行高二年级辩论大赛,高一年级书法比赛,举行全校作文竞赛等。开展语文活动的日子成了学生们的节日。此外还以“年华”文学社和校报(黄石二中报)为载体,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近五年来,黄石二中语文组先后有20多人参加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如中语会课题“创新写作研究”,省教研室课题“现代诗文有效教学研究”等;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有3篇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库;专著五十余部,获奖课件案例二十多个;省市优质课上捷报频传,市级以上荣誉60余人次。我校校报“黄石二中”在2010年年底被评为“全国中学校报特等奖”。在2010年11月份,我校参赛选手谭清才老师荣获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陈梅老师荣获湖北省优质录像课一等奖。高考成绩的优劣是人们评价老师教学质量的最直接的标尺,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结果无一例外的是我校语文成绩一般要高出湖北省人均分15分左右,语文第一批本科上线比率,一般要高出湖北省近25个百分点;要高出黄石平均水平的18个百分点左右。真可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竞逐香”。
甘露,南美程,湖北黄石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本文编校:老 猛
这个但愿对你有用
苏舜(香港诗人王伟明):从你的诗作中,我感觉到你受外国诗人的影响较深,如洛尔迦(Lorca)、惠特曼(Whitman)等。你喜欢这些外国诗人吗?是通过翻译来念他们的作品吗?
顾城:我外文不行,所以只能通过翻译来读外国诗。我爱人懂点英文,我俩有时也学着译点儿诗,这对我理解外国诗人的作品很有帮助。
确如你所说的,我受外国诗人的影响较深。我喜欢但丁、惠特曼、泰戈尔、埃利蒂斯、帕斯。其中最喜欢的还是洛尔迦和惠特曼。有一段我天天读他们的诗,把他们的诗带到梦里去,有些诗是一生读不尽的。
我喜欢外国诗有一个过程,很小的时候我就读普希金的童话诗《小飞马》。那时我不关心什么是诗,只想多知道些故事,另外再多翻到几页彩色插图。我发现惠特曼时笑了半天,我想他可真会胡言乱语。
认真开始读外国诗是在十多年后,我先读了些浪漫派的诗,感触不深,我觉得他们有些姿态是作出来的。真正使我震惊的是西班牙和它的那个语系的文学——洛尔迦、阿尔贝蒂、阿莱桑德雷、聂鲁达。他们的声音里有一种白金和乌木的气概,一种混血的热情,一种绝对精神,这声音震动了我。
我喜欢西班牙文学,喜欢洛尔迦,喜欢他诗中的安达露西亚,转着风旗的村庄,月亮和沙土。他的谣曲写得非常动人,他写哑孩子在露水中寻找他的声音,写得纯美之极。我喜欢洛尔迹,因为他的纯粹。
惠特曼和洛尔迦很不相同,他是开放型的,是广大博爱的诗人,他无所不在,所以不会在狭窄的道路上与人决斗。他怪样地看着人类,轻微地诅咒而更加巨大地爱着人类。他的诅咒和热爱如同阳光。对于他——惠特曼来说,对于他干草一样蓬松的胡须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解的,没有年龄,没有什么千万年的存在之谜。那些谜轻巧地像纸团,像移动杯子一样简单——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的,战绩和琐事、田野和人、步枪子弹和上帝是同一的,生和死是同一的,都是从本体上生长出来的草叶。
惠特曼是个超验的人,他直接到达了本体,到达了那种“哲学不愿超过、也不能超过的境界”。他留给人类的不是一本诗,而是一个燃烧着无尽核能的爱的太阳。我读惠特曼的诗很早,感应却很晚。我是个密封的人。一直到八三年的一个早上,痛苦的电流才熔化了那些铅皮,我才感到了那个更为巨大的本体——惠特曼。他的声音垂直从空中落下,敲击着我,敲击着我的每时每刻。一百年是不存在的,太平洋是不存在的,只有他——那个可望不可及的我,只有他——那个临近的清晰的永恒。我被震倒了,几乎想丢开自己,丢开那个在意象玻璃上磨花的工作。我被震动着,躺着,像琴箱上的木板。整整一天,我听着雨水滴落的声音。
苏舜:除了外国诗人的作品,你喜欢哪些中国诗人的作品,你喜欢中国古诗吗?请你谈谈对传统的看法。
顾城:我喜欢古诗、刻满花纹的古建筑,殷商时代的铜器;我喜欢屈原、李白、李贺、李煜,喜欢《庄子》的气度、《三国》的恢宏无情、《红楼梦》中恍若隔世的泪水人生。我就活在这样的空气里,我不仅喜欢读古诗,而且喜欢摹一些画送给朋友;我不仅喜欢古诗,而且喜欢在落叶中走,去默想它们那种魂天归一的境界;我常闭起眼睛,好像面对着十个太阳,让他们晒热我的血液。那风始终吹着——在萧萧落木中,在我的呼吸里,那横贯先秦、西汉、魏晋、唐宋的万里诗风;那风始终吹着,我常常变换位置来感知他们。
苏舜:你认为大诗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顾城:我认为大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一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一个在河岸上注视着血液、思想、情感的灵魂,一片为爱驱动、光的灵魂,在一层又一层物象的幻影中前进。
人类的电流都聚集在他身上,使他永远临近那个聚变、那个可能的工作,用一个词把生命从有限中释放出来,趋向无限。使生命永远自由地生活在它主宰的万物之中。他具有造物的力量。
最后,我想还有些纯客观的条件不仅对于大诗人,而且对于小诗人也适用,就是要有食物、要有安静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他们的工作。
苏舜:你曾随父亲下放到农村去,深为大自然所影响,故你早期的诗,主题多取材于大自然。现在你回到城市,你写的诗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顾城;是的,是有很大变化。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作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大地,像轮盘一样转动。我习惯了,我是在那里塑造成型的。我习惯了一个人向东方走、向东南方走、向西方走,我习惯了一个人随意走向任何方向。候鸟在我的头顶鸣叫、大雁在河岸上睡去,我可以想象道路,可以直接面对着太阳、风,面对着海湾一样干净的颜色。
在城里就不能这样。城里的路是规定好的,城里的一切都是规定好的。城里有许多好东西,有食物,博物馆、书,有信息,可就是没有那种感觉,没有大平原棕色的注视,没有气流变幻的《生命幻想曲》。城里人很注意别人的看法,常用时装把自己包裹起来。
我不习惯城市,可是我在其中生活着,并且写作。有时一面面墙不可避免地挤进我的诗里,使我变得沉重起来。我不能回避那些含光的小盒子和溶化古老人类的坩埚,我只有负载着他们前进,希望尽快能走出去。我很累的时候,眼前就出现了河岸的幻影、我少年时代放猪的河岸。我老在想港口不远了,我会把一切放在船上。
大凡诗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是他梦中的伊甸园,是他超越世俗,用诗的语言拼砌成的彼岸圣地。然而诗人不免要生活在此岸之中,他同时又是一个凡夫俗子,人所具有的他皆具有。就在两个世界之间,诗人保持着灵与肉,价值与功利,审美与理性的微妙平衡。唯独顾城 ,在他的人格之中只有一重世界,那就是目孩提起他大脑袋里面所装的自我迷恋的形而上世界。顾城称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任性孩子”。他早熟,当别的孩子还是拖着鼻涕、懵然无知的年龄,他已经 开始了用诗构筑自己的童话王国。但他又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用舒婷的话说“是一个不肯长大的孩子”,只相信自己编织的童话。孩童的意识里自我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是同一个空间,世界应当如他所想象的那般单纯美丽,或者说,我就是整个世界。顾城也相信自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同一:"我们相信习惯的眼睛,我们视而不见,我们常常忘记要用心去观看,去注视那些只有心灵才能看到的本体。日日、月月、年年,不管你看到没有,那个你,那个人类的你都在运行,都在和那些伟大的星宿一起烧灼着宇宙的暗夜。"他甚至坚信,诗人应该像上帝一样,“具有造物的力量”。
拒绝长大的诗人所愿意面对的是那个诗境中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世界,他只有自我放逐,将自己与世俗世界隔离,不仅遁世,连自己的身体都感到讨厌,最好不食人间烟火,全身心地逃避于抽象的彼岸世界。可以这样说,顾城的肉体对他来说已经不存在或不愿存在,他只为他的精神而活着,为那些整日折磨着他的奇奇怪怪的念头活着。
在朦胧诗人里面,北岛是愤世嫉俗的;舒婷充满了生命的情趣;而顾城却是反社会的,他怀疑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和可能,他怀疑语言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甚至拒绝对这个地无奈生存其间的世俗社会承担一切义务和责任。像所有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对现代化的大都市充满了厌恶之情,认定一切按部就班的城市缺乏生命的活力。他相信“在我的诗中,城市将消失,最后出现的是一片牧场”。最后顾城果然远离城市,远离人群,在偏僻的小岛上开垦自己的伊甸园,伴着晨露,伴着鸟语,也伴着乌托邦的幻想。
顾城那著名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个中的“黑夜”大约指的还是世俗的昏暗,诗人欲以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去拥抱一个"光明"的彼岸世界。如果仅仅到这里为止,诗人的确意义非凡,在我们这个物欲过于泛滥,凡夫俗子主宰人类,世人普遍丧失超验精神的地球上,顾城以自己童话般的梦想震憾了每一颗不甘沉沦于俗世的心灵,他那陶渊明式的现代田园生活也令每一个留恋大自然的都市中人羡慕不已。
王晓玉在《我为谢烨一哭》中写道:“从她遭到那要命的一斧头,到还剩一口气被人发现,再到一个半小时后不治身亡,她大不幸地苟延残喘了许久。死,已非她所愿;苟延残喘,更使她非但不得不细细领受肉体上的折磨,而且要加倍地品味那因为临死前的大彻大悟而不能不正视的事实所带给她的的心灵上的痛苦。”
(5)谢烨已离世人远去,我们已无法猜度死者弥留时的心思。也许如王晓玉所说的梦醒之后晚到的彻悟,也许她依然在梦中,为终于殉了那份理想而自慰。暂且撇开价值评价,从人道角度出发,我宁愿是后者,这样也可以多少减轻死者临终前的痛楚。
这是中国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尽管是以那样一种极端的形式演给我们看。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行,精神失落的时代里,它的意味是异常复杂的。我们需要精神的马托邦,以显示人类文明自我批判和超越精神的永恒价值。但我们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免将这种精神的乌托邦直接还原为现实,以诗意的世界去整合世俗的世界。诗意与残忍,仅仅只有一步之遥,类似的马托邦悲剧我们已经看到得太多太多:法国的大革命、中国的“文革”、美国的“人民圣殿教”……这次不过是在一个孤独的小岛上,一个孤独的诗人那里重演了一遍而已。悲剧的语境不一,角色不同,但性质却总那么似曾相识。
诗的魅力是永恒的,但万万离不得这个远不美好的俗世。
顾城的情敌刘湛秋醉说当年情
据《蜀报》陈蕙如报道:都说诗人都是不甘寂寞的,诗人刘湛秋便是如此。他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他和杀妻自缢的诗人顾城拥有同一个情人--英儿(李英,笔名麦琪);他开车无意撞残一名大提琴手,被对方索赔49万元,这场官司12月底将见分晓。12月5日午后,记者采访刘湛秋时,饭后的他有点微醉,为数不多的乱发仍然很张扬地显示着主人的个性。当记者试探地提及他和英儿的往事时,刘湛秋一点也不回避,“让人刻骨铭心的感情呵!”他说,在和刘湛秋的谈话中,他的激情、敏锐、坦诚无时无刻不提醒听者,这是一个纯粹男人的真言。
在英儿认识顾城之前,她和刘湛秋就已经难舍难分了。“当时我不知道有顾城这个人,后来我最不提防的人也是他。我告诉英儿,你一个人去新西兰,到顾城那儿我最放心。”“为什么呢?”记者好奇地问。“顾城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近女色的人,对我丝毫不构成竞争力。”“是你的轻视使你把自己的女人送入他人的怀抱吗?”刘湛秋笑而不答,“任何男人对女人都有渴望,包括最没有渴望的顾城。”“顾城抢走英儿,靠的是什么?”记者“步步紧逼”。“靠一种软弱,他的弱者形象让毫无心计的英儿无法拒绝。”
随着谈话的深入,刘湛秋的回答更加坦白。“这段感情毫无疑问会伤害另一个女人吧?”“我的前妻是个很好的女人。”他欲言又止,“我这一生对不起一个女人,但不知道该对不起谁。”“有没有想过重新组建家庭?”“我对结婚有恐惧感。”刘湛秋摇摇头,或许他在想,相依相伴一生的人已经被自己弄丢了吧。
刘湛秋不只一次地告诉记者:男人的魅力在于勇气。这个六十多岁的可爱老头儿却一次次地像孩子似的迷恋于36岁的英儿的怀抱。“她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动。”说这话时,刘湛秋不禁望向窗外,眼中带着憧憬。“那你怀念这段感情吗?”“ 不,不,不说怀念,她今年从澳大利亚回来看我,我们一如当初。”这时候,冬日的一抹阳光静静地斜照在刘湛秋酒醉微醺的脸上。“人生就是这样啊,说没有就没有了。”他突然说。(1999年12月22日 华声报)
顾城和诗 / 顾工
“爸爸,爸爸,我又想出来一首诗……”8岁的儿子顾城,每天从西直门小学放学回家,就沿着曲曲折折的楼梯、长长的南道奔跑着,推开房门扑到我的面前。小小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他大喘着气把他的诗背给我听——是塔松和丽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
我凝视着他深藏梦幻的瞳仁,时惊时喜时忧——8岁的瞳仁中也有忧患吗?是小白兔似的忧愁,还是小松鼠似的忧虑?……他背诵完他的“诗”,也常常凝视,凝视在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蚂蚁;在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和鱼苗;在屋檐下筑窝的燕子……“文革”初期,有人在我们楼窗下马路对面的墙上,刷了条大标语,不知是贴反了,还是贴措了,马上被众多的路人围拢来,死死地缠住,揪住,按下头,用脚踢……顾城起初是从窗扇的缝隙向外看,后来他恐惧了,脸色惨白,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纷争,躲开喧嚣的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只有天籁的世界。
有这样的世界吗?当一辆卡车把我们抄家后的家具,连人一同载走的时候,在12岁的小顾城眼里,流露着迷惘也流露着喜悦——我们全家是不是正在迁移,迁移到一个天籁世界?!渤海荒滩上栖落着大群大群水鸟,翅膀时时拍击那像泥捏似的村落……
我被部队农场分配去养猪。我每天和儿子一起拌猪饲料,烧猪食。那土灶的柴火烧红不透明的早晨,映着我们灰暗的脸。儿子借着灶口闪烁不定的火花,翻看着一本借来的唐诗,他抬起有星云流动的大眼睛说:“爸爸,我和你对诗好吗?你有首诗叫《黄浦江畔》,我想对首《渤海滩头》;你昨天写一首叫《沼泽里的鱼》,我想对首《中枪弹的雁》……”我深深感动:世界上已经没人再读我的诗了,而他却记得。于是,父子俩真的对起诗来。……把每首即兴写的诗,都丢进火里。我俩说:“火焰是我们诗歌唯一的读者”。
喂猪是我们父子流放生涯中最大的乐趣。在没有散尽的寒雾中,把一大桶一大桶热气腾腾的猪食,倒进猪圈,倒进猪槽,看着那些饥饿得要发疯的猪来争食,实在太激奋了。儿子给每头猪取了个名字:“老病号”、“老祖宗”、“八百罗汉”、“饿死鬼”……真的,由于缺粮缺饲料,每头猪都饿得脊骨突露,嘴尖毛长;有的竟相互撕咬,你噬它的耳朵,它啃你的尾巴……
饲料危机是最大的经济危机,我们只有打开猪圈去放牧。几十头毛色不同、性格各异的猪,在海滩边,在潍河旁,咕咕哝哝、呼哧呼哧地咀嚼着野草和没有挖尽的红薯根、萝卜叶……中午,初夏的阳光已经有些温暖,我和儿子就跳进这即将入海的水流里,尽情浸没和扑腾……没有人,只有云和鸟和太阳,还有远远的草地上正在觅食的猪。草有些绿了,更绿了——盛夏来到。赤裸裸、水淋淋的儿子伏在沙滩上晒暖。他的手指伸进砂砾中写诗:“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
是的,我们是多么需要一块面包!
几年后,我们被允许回城,回北京——由于林彪在温都尔汗的荒野上爆炸,我们这些被迫害者就有了点儿希望。车轮又把我们全家带回旋转着许多车轮的社会。此时,和猪和海洋、天空一起生活了几年的儿子,已长成真正的英俊少年,他从寂寥、壮阔的生活中,带回几盒在草棵中采集的昆虫标本和两册自写自编的诗集;一册自由体,名《无名的小花》;一册格律体,名《白云梦》。随后,生活就给他上紧了发条。他比时钟更紧张,更匆忙。他去街道服务所里干活,筛石灰、拉大锯、刨树根、刷油漆、爬到楼顶去刮顶棚铁锈、在高温熔炉旁拌糖浆……他狂热地劳动着,好像真正成了枚万能螺丝钉。
一个生日又一个生日,都在恼人的轰响声中过去……他开始看书。正好,我们当年被抄走的书籍,零零散散地发还点,总算有点书了。顾城的狂热于是转了方向,没日没夜地沉浸在越堆越高的书中。他把过去细看过的两大本《辞海》重新扫瞄;他读所有的诗歌、小说、哲学、科学、政治经济学……他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像复印机似的,常常一个通宵就能翻完厚厚的一叠。
他还自学绘画……
他室内的灯光几乎是彻夜不熄的。梦幻,分不清月光和阳光,时时在伴随着他,索绕着他。白昼午睡和黎明欲来没来时,是他写诗的最好时刻。儿子写诗似乎很少伏在桌案上,而是在枕边放个小本、放支圆珠笔,迷迷蒙蒙中幻化出来飞舞出来的形影、景象、演绎、思绪……组合成一个个词汇、一个个语句,他的手便摸着笔,摸着黑(写时常常是不睁眼的)涂记下来。有时,摸到笔摸不到小本本,他就把句子勾划到枕边的墙壁上——他睡的墙头总是涂满了诗,还有许多用漫画笔法画的小人小狗小猪……他那后来传诵一时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睛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就是在这样的迷蒙中,幻化中,受积聚到一定程度的灵感的迸发冲击,涂写到墙上去的——犹如云层激发出雷电……
顾城开始了他的投稿生涯。在这方面他好像也有点朦胧。他并不研究每个刊物的用稿标准,只是把那些大大小小刊物的名字事先写好信封,一大叠,用的时候,就把诗稿自上而下顺序一装,碰到谁就是谁,从《人民文学》到县办刊物,一律平等。
我们家的门常被敲响了,一些青年带来了他们的崇敬与争论。顾城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同他们讨论他的《远和近》、《弧线》等等;最后实在应接不暇,便写文给报刊集中解说。那个时候,“朦胧”是让人难解又兴奋的事,我们家也常常争论探讨。奇怪的是,我那不朦胧的诗却从来不引起争论,总是在报刊较为舒适的位置上安憩。
关于顾城诗的争论时起时伏,最后渐渐平息下来。顾城在南方过了一年,接着结婚,然后回北京过了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他睡醒来便去种丝瓜、扁豆,有时去讲课。他越来越能讲,也越来越沉默。我俩常常应邀去各个院校讲课,我讲过去的事,他也讲过去的事。我讲的是战争、烽火、布满尸体的山谷、哭泣的村庄;他讲的却是文化大革命,那些寂寞危险的日子,他所爱的鸟,他所梦想的人和各种昆虫的故事……
他总是看着远处讲话,说他要在山上筑一座小城,安一门金属的大炮,养一些兔子,“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蓝海洋在四周微笑/欣赏着暴雨的舞蹈……”所有听的人都很安静,被他带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向前走着,好像在继续他儿时未完成的游戏……
后来他真的走了。1987年去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又去了英国、法国、美国、瑞典……走进一个个诗歌的盛会,推开一所所大学的门扇(我怎么也不明白,他这个小学生是怎么变成一个大学研究员的)。他在那些国家的课堂里、讲台上,依旧穿着浅灰色的中山服,眼睛向远处看着,讲中国古老的文学和哲学,还有最新的诗……
--------------------------------------------------------------------------------
兰芝雪凝水酷凝肌3套的使用方法如下:
1 先用兰芝水库精华,再用兰芝水库乳液,最后使用兰芝睡眠面膜。
2 完成洁面后,使用爽肤水进行初步的补水和唤醒肌肤。
3 接着使用精华液,为肌肤提供深层的滋养。如果你的皮肤比较干燥,可以在使用精华液之前,先使用保湿型的水乳。
4 之后使用眼霜,为眼周肌肤提供特别的护理。
5 最后使用乳液,为肌肤提供锁水保湿的效果。如果你的皮肤非常干燥,可以选择使用保湿型的水乳。
以上步骤为兰芝 雪凝水酷凝肌3件套 的基本使用顺序,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