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人们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就是很容易患上疾病的,因此大家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更是要留意了,特别是大家在生活上一定要选择好的食物,做好这些才能很好的保障自己的健康,那么,冬至补肾的三个日常小妙招下面咱就去看看吧。
冬至如何补肾
早卧晚起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人的作息规律要符合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早睡晚起,意味着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黄帝内经》还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收藏住,保持睡眠,是养肾的好方法。
过咸伤肾
五味咸入肾,但冬天时不能猛吃盐,尤其是在冬至左右,阳气初生,这时吃得太咸,反而会损伤肾。咸味食物多性寒,最易损阳,而人体阳气根本在肾,肾阳被伤,体内的各个系统就出现问题。《黄帝内经》中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认为吃过多咸食,易引起肾气、脾气和心气的受伤,平时要少吃咸来养肾。
负日之暄
古代晒太阳被称为“负暄”。从中医角度来说,晒太阳不失为养肾的好方法,《本草拾遗。火部》中说日光浴可“除湿止寒,辟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合而病去”。中医认为,前为阴,后为阳,在晒太阳的时候,最好多晒后背。
总之上面说的也就是冬至补肾的方法是什么,这些我们大家更是要做好全面的了解,当然了身体有状况自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患者们一定要对疾病的出现引起重视,还有就是注意这些后更是要选择好的食物来进补比较可靠。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那么冬至还有其他哪些习俗呢?我这就给您讲解一下~
1、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2、馄饨
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3、祭天迎日
虽然祭天的性质至高无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但出于对于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间在冬至时还有一种不算正规的"迎日"的风俗。除了祭天迎日,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时节转换的日子里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们一起过节。
4、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吃赤豆饭,用以驱除疫鬼,防灾祛病。
5、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冬至的习俗可不止这些哦!不少地方在冬至会吃狗羊肉,台湾会吃九层糕,古代有冬至向长辈献袜履,江南一带会吃红豆米饭,闽南、潮汕的圆仔贴门,还有冬至藏冰窖花……各位小伙伴们!在你们的家乡都有什么冬至习俗呢?
冬至养生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再次,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