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节中秋佳节,刘兰芝专门请宁馨一家吃饭,这次特别真诚,真正把他们当做归并,和上次随随便便的态度真是天壤之别,不过,赵丹桥好像心事重重。两家人聚在一起,关系还算融洽。宁致远突然接到秦浩的电话,得知宁夏出走的消息,秦浩要到酒店询问和宁夏有关的情况。秦浩怒气冲冲地闯进包间,指责宁馨为了幸福,用亲情绑架宁夏,让她退出。宁夏明明爱着赵丹桥,为了感恩不仅把红小豆的身份让给宁馨,还退出和赵丹桥的恋爱。秦浩的一番话,让赵丹桥意识到自己往日的怀疑都得到了验证,真正的红小豆是宁夏而不是宁馨,自己爱着的宁夏原来也深深爱着自己。秦浩说完转身离开,他要抓紧时间寻找宁夏。赵丹桥也不再听宁馨的解释,起身跑出包间。大家知道宁馨的所作所为了,都很生气,往日骄傲的宁馨一下子被大家抛弃了。无助的宁馨只好向隋然求助,隋然把她接到了家中。隋然知道宁馨的情况之后,告诉宁馨,嫁入豪门不如自己成为豪门,何况刘兰芝的发迹并不光彩,隋然把冯敬尧口中刘兰芝的情况告诉了宁馨:刘兰芝最初创业的时候受到一位公子哥的资助,两人偷情生下赵丹桥。刘兰芝的丈夫和她离了婚,那位公子哥也因此出国,不过还是不停资助刘兰芝,刘兰芝用他的资金让事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而那位公子哥和刘兰芝的事情被他的妻子发现后,那位公子哥竟然把妻子送到了疯人院。隋然怂恿宁馨偷偷弄过来蓝桥国际的财务报表,以此扳倒刘兰芝。隋然用宁馨掌握蓝桥国际管理高层的口令和密码,窃取了蓝桥国际的财务报表。秦浩发疯般和宁致远找遍了宁夏可能去的地方,就是不见宁夏的踪影。赵丹桥也为宁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他突然想到过去游览古镇时宁夏说过要来此应聘,驱车向古镇奔去。拿到蓝桥国际的财务报表之后,宁馨感到后怕,开始关心起宁夏的安危,她给赵丹桥发短信,希望能够找到宁夏,她告诉赵丹桥,当日在香港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赵丹桥抛下一切赶到古镇,找到宁夏应聘的客栈,老板以为他们是情侣闹别扭,告诉他宁夏带着一班驴友参观古镇去了。得到宁夏的消息,赵丹桥飞奔向古镇跑去。古老的小镇,青瓦白墙,赵丹桥眼中完全没有这些美景,他找到宁夏,倾诉对她的爱恋。伤心透顶的宁夏误以为赵丹桥和宁馨发生过不该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接受赵丹桥的表白,赵丹桥解释自己和宁馨没有什么,过去只是误会。二人紧紧拥抱,亲吻,这一切来得多么晚,又多么令人欣慰。感情的天空雨过天晴,二人亲密地游览古镇,其乐融融。宁夏用赵丹桥的手机打电话给宁致远报平安,秦浩这才知道自己对宁夏的了解还是没有赵丹桥深刻。宁馨爸爸妈妈知道宁夏的消息,很是高兴,为了弥补对宁夏,宁馨爸爸决定把宁夏租住的房子租过来给她。冯敬尧在股东大会之前找到刘兰芝,直言自己要为母亲报仇,刘兰芝劝他不要只听一面之词,因为自己问心无愧。冯敬尧用公司的财务报表威胁刘兰芝,女强人刘兰芝一下子被击倒,头晕眼花,倒在地上。媒体上大肆报道刘兰芝病倒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轰动。赵丹桥看到这个消息,驱车赶到医院。赵丹桥要留下照顾妈妈,把家中的门卡交给宁夏。宁馨找到隋然,质问他利用自己,窃取公司的财务报表,导致刘兰芝病倒。隋然辩解刘兰芝的病倒只是旧病复发,和自己没有关系,拉起宁馨到咖啡厅放松一下。隋然拿出一张银行卡送给宁馨,告诉她这是她应该得到的报酬。冯敬尧告诉妈妈,自己已经把刘兰芝扳倒,他的妈妈让冯敬尧给刘兰芝最终一击,公开那封关于赵丹桥身世的信件,彻底扳倒刘兰芝。冯敬尧认为这样做过于绝情,无奈母命难违。冯敬尧让隋然在网上公开刘兰芝出轨的丑闻,宁馨发现之后,认为隋然做事情没有底线,离开了这个令自己又爱又恨的男人。关于刘兰芝二十多年前的丑闻铺天盖地,宁夏发现自己原来的客户张志伟竟然就是刘兰芝的丈夫,她担心赵丹桥发现后会非常伤心,拨打赵丹桥的电话,发现竟然关机,宁夏四处寻找赵丹桥,看来赵丹桥完全被击垮了。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
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以后,会“两家求合葬”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其一,焦母和阿兄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自杀,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当惩不贷。从焦母和阿兄的思想立场来看,“两家求合葬”是不可能的。其二,阿兄暴戾自私,冷酷无情,而焦母蛮横顽固,独断专行。当初,太守派媒人来求婚,刘兰芝不忘“府吏见丁宁”,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可阿兄对妹妹的事情却无丝毫的理解和尊重,粗暴训斥兰芝“后嫁得郎君”,“足以荣汝身”,“作计何不量”!而焦母一手毁了儿子的幸福,面对儿子殉情的拜别,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丝毫不肯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从焦母和阿兄的性格特征来看,“两家求合葬”也是不可能的。其三,富贵不*的刘兰芝一“举身”,不仅毁了阿兄的高攀梦,还丢尽了阿兄的脸面;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一“自挂”,不仅使焦母日后无靠,还使焦家香火断绝。巨大的打击无疑会激起焦母和阿兄心中的波澜,然而,除了绝望、痛苦、恼怒和怨恨以外,还会有些什么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从焦母和阿兄的内心感情来看,“两家求合葬”就越加不可能了。笔者认为,刘兰芝夫妇死后的情况,完全出于诗人的想象与幻想。“两家求合葬”和“魂化双飞鸟”都是浪漫主
义手法的运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们对刘兰芝夫妇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弄。机械地把“两家求合葬”理解成为写实的手法来看待“合葬”,不仅有悖于焦母和阿兄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将大大削弱全诗“揭露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主题。
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之所以反感刘兰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刘兰芝的家境比焦家差很多;第二、刘兰芝没能给焦家繁育后代;第三、古代婆婆反感儿媳妇的通病。
(一)、刘兰芝的家境比焦家差很多
首先,刘兰芝之所以会被焦母反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兰芝家和焦家之间的差距很大。当时刘兰芝嫁到焦家来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叫“攀高枝儿”,因为刘兰芝的家庭条件不怎么样,而且刘兰芝还有一个“吸血鬼”哥哥,这让焦母认为本就配不上自己儿子的刘兰芝常常用焦家的钱去贴补娘家,所以她十分反感刘兰芝。
(二)、刘兰芝没能给焦家繁育后代
其次,刘兰芝没能够给焦家生育儿女,这也是刘兰芝被焦母厌恶的重要原因。本来在古代时期,刘兰芝和丈夫的婚姻就不是门当户对的,所以焦母作为婆婆会瞧不起刘兰芝,再加上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一直没有怀上孩子,古人都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兰芝一直没有怀上孩子这件事,对渴望抱孙子的焦母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焦母常常用孩子的事情来讥讽刘兰芝。
(三)、古代婆婆反感儿媳妇的通病
最后,刘兰芝会被焦母讨厌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古代的婆婆几乎都有的通病就是讨厌儿媳妇。古代的母亲几乎都有一个需要防范的事情,那就是防止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因此古代的婆婆和儿媳妇本身就是敌对关系,所以说焦母讨厌刘兰芝其实在古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再加上焦母有一种逆反心理,旁人越是夸自己的儿媳妇这里好那里好,她自己反而会更加厌恶自己的儿媳妇。
“坚守”意即坚定的守卫。它与“坚持 ”意思有别。“坚守”之“守”,强调“不使攻破”;“坚持”之“持”,突出“使继续下去”。它与“守望”也内涵不同。“坚守”之“坚”,是一种意志;“守望”之“望”,含一种期待。故三者大相径庭,审题时切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
坚守”是一宽泛的字眼,从语法上看可以添加宾语,可以补写出许多现实具体的内容。本次作文留给考生的较大的写作空间,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现实意义,可多侧面多角度立意。因此,本次话题作文审意立意贵在做到:进行联想,添加因素,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1、可在“坚守”后加中心词,在“坚守的内涵”上作文章:必胜的信念 高洁的志趣 人生的准责 精神的家园 道德的底线 内心的宁静 思想的清纯 人间的真情 做人的气节(良知) 人生的梦想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也可着眼于“坚守的意义”,在其后加“的力量”“的奇迹”。
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而透明。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定收获友谊,收获真情。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总之,要大处着手,高点定位。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内容,赋予“坚守”以客观的现实内容,做到文章内容充实具体。但纵观以上各例,“坚守”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性。应该特指就人的生命历程和精神领域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为了使文章有层次感和厚重感,行文可涉及其中的两三个方面。也可抓住一点,重点突破,务求一针见血。
2、可在“坚守”前加附加成分:在困境中坚守必胜的信念 在金钱名利面前坚守人生的准责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前坚守传统文化 在喧嚣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内心的宁静 在世俗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增添具体的现实内容,开启写作思路,使文章更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行文过程中要重点讲清为什么要坚守,坚守此项内容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这样才能作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目的。
回眸历史,伯夷拒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中,坚守了爱国节操;刘兰芝誓不改嫁,举身赴清地,坚守了忠贞爱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坚守了高洁人格……构思时,你无论取材何种坚守,笔锋务必指向坚守者的心灵,展示那道无形的底线,渗透进你的感悟与深思,讴歌某种伟大的品格,或者阐发某种深刻的哲理。否则,只是流于写那种有形之坚守,尽管硝烟弥漫,旌旗漫卷,热闹是有,但是不能震撼人的情志,启迪人的沉思,犹如风过无痕,浪行无迹,给人以肤浅浮泛、味同嚼蜡之感。
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诚哉此言,广博的情思,惟重一旨。坚守高洁,坚守正直,坚守信念,坚守真理,坚守忠贞,坚守承诺……坚守的对象林林总总,但是你只能撷取其中一个新颖而小巧的角度来演绎真情故事,描绘生活图景,论证真实道理。不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二。横向联想,选择典型事例。
朱光潜曾说:“写作时,要抱住这个题目四面的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到一点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一直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全记下来为止。”其中“四面的想”,即全方面辐射地想。事实上,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许多情况下,不象老师所想象的能从哲理的高度全方位地审视话题,更多的时候是横向联想在起作用。
可横向联想,具体演化,具体内容为谁坚守什么,如何坚守,有何意义:
①坚守阵地——二战时期的苏联军民(谁)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中,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坚守列宁格勒800多天(如何坚守),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感人的爱国情怀(意义)。
②抗战时期,谢晋元率领八百战士(谁),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如何坚守),给狂妄的日本侵略者迎头痛击,表现了中国军人誓死抗日的铮铮铁骨。(意义)
③谢延信(谁)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气坚守承诺32年,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照顾亡妻的三个亲人——瘫痪在床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先天呆傻的弟弟,(坚守什么,如何坚守)大孝至爱,感人至深。(意义)
④罗映珍(谁)在600多个日夜里,坚守在成为植物人的丈夫的病床前,倾心呵护,泣血呼唤,她为丈夫写了600多封“情书”式的护理日记,每天坚持读给丈夫听,(坚守什么,如何坚守)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意义)
⑤马班邮递员王顺友坚守工作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在人迹罕至的高寒深山,为各族群众送信送报,受到当地各族群众高度赞誉。
⑥非典时期,医务工作者,舍弃儿女亲情,舍弃宝贵的生命,坚守在病床前。
⑦刘殊威不惧威胁恐吓,坚守科学家的良知,公布“蓝田神话”。
⑧赤脚医生李春燕远离金钱享受,坚守在深山苗寨,为村民健康付出青春。
⑨ 坚守精神的家园
375米,是日内瓦坚守的底线。这一高度,是100年前建造的圣彼埃尔教堂的高度。所有建筑物,只要超过这一高度,拆你没商量,并且永远取消违令者在瑞士买房盖房的资格。让世人倾倒的日内瓦,以坚守的姿态,树起一座城市的精神丰碑,值得每一个人去体味,去深思。
⑩陈晓兰感动中国组委会
授予陈晓兰的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陈晓兰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 “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首届“感动中国”的感动点是“良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像以个人的力量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最终揭穿蓝田股市神话的刘姝威;以一个普通中国女性身份,坚守民族道义,帮助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寻求一种理性的秩序,为中国受害者向日本讨公道的王选,都是这种良知的典型代表。在一个需要良知的年代,他们至今仍然是一种标杆。
如何在任何情况下坚守心中的那一份良知、坚持自己的那一份理想。陈晓兰,上海一家地段医院曾经的医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坚守医德;既然救死扶伤,良知远比医技重要。近十年时间里,她毅然揭露多达二十种假劣医疗器械及背后的种种伤天害理之举,历经磨难和打击而不悔。在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著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地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良知或许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益向其挑战,“智慧”向其挑战,“理性”向其挑战……人类懂得了太多的道理,如何创新,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创造财富,各类有关处世创业的名言警句充溢于心,以至那片属于良心的心田,黯然褪色。
⑾任长霞(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原局长)颁奖辞: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那么,在当今社会其他领域行呢?比如在传播人类文明的新闻界,部分摄影记者又怎样从事他们高尚的新闻工作?少年家中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了,少年和母亲绝望的痛哭。摄影者离母子二人不到半米,不停得冲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却没人给他们送上食物和药品。为了拍摄到藏羚羊奔跑的镜头,摄影师一次次把上万只藏羚羊轰起来奔跑。正是羊儿怀孕待产的季节,几个小时折腾下来,一只只母羊瘫倒在地,流产地小羊尸横遍野………
可见,“良知”这个词对不少摄影记者来说,已过于陌生了。一心想拍到具有震撼力、尽可吸引观看者眼球的照片,唐突,缺乏甚至丧失了敬畏、悲悯之心,体现出只是一种职业的冷漠。
⑿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 日本律师团团长尾山宏
尾山宏: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⒀前西德总理勃兰特下跪华沙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于众目睽睽之下,扑通一声下跪,全世界为之大哗。
作为政府首脑的勃兰特为什么下跪呢?是他本人罪孽深重,以下跪来减轻良心上的重负吗?不。二次大战中,勃兰特是名坚强的反纳粹的斗士,被希特勒下令开除了国籍,并到处追捕他。他被迫亡命挪威。战后返回祖国,作为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家积极复兴国家。1969年10月,勃兰特以社民党主席的身份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
勃兰特上台伊始,便着手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1970年12月6日下午,勃兰特飞往华沙,受到官方的正式欢迎。然而,在演奏德国国歌时,波兰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强烈愤激的表情,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曾长期是希特勒集中营的囚徒。
勃兰特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600万人民牺牲,损失惨重,仅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杀害了近400万犹太妇女儿童和男人……第二天上午的日程安排,是向华沙无名烈士墓和华沙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当代表团来到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电视摄像机前和无数记者的闪光灯下,勃兰特扑通一声跪下了。
全部在场的人大为震惊,东道国代表团瞠目结舌,不知所措。这个举动绝不在计划日程之内,勃兰特事先未同任何人商量,就跪下了。
1971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特197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当晚德国青年举起火炬,络绎不绝地来到勃兰特的寓所,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1992年10月,勃兰特因患癌症以78岁的高龄逝世。
⒁马德《良知是荷底的风声》:一个有良知的人,常常醒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人的疼痛醒着,为他人的苦难醒着。他们,疼痛着别人的疼痛,牵挂着别人的苦难,吃不下,睡不着,寝食不安。所以,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良知,是荷底的风声。一阵清风刮过,满池的翠荷,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流转飘摇出生命之大美。而一个人的良知,也像这荷底的风声啊,你看,与它相伴的人,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美的生命。
⒂一位作家的诗作:如果,这个世界都近视了,我愿站在高处,握住你的手,告诉你我看到的一切。
如果,这个世界的耳朵都被堵塞了,我愿变成风,掠过你的耳底,亲口说出真相。
如果,这个世界被扭曲了,我愿站直自己,挺起骨骼和灵魂。
我的血脉里奔涌着良知,而良知,是照彻穹宇的闪电……
⒃“范跑跑”在四川大地震中,不顾学生的生命危险“临阵脱逃”,这种行为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⒄三鹿奶粉甘肃省近期发现许多数月大的婴儿患上泌尿结石,目前全省已上报病例59人,死亡1例,湖北、湖南、安徽等多个省区也相继发现肾结石宝宝。随后,怀疑系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所致,而三鹿集团称三聚氰胺系奶农为提高蛋白质检测值而添加到鲜奶里的,因此,奶粉受污染的元凶是奶农。
不良产家见利忘义,制造假货坑害消费者。
⒅《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
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⒆我国西北某地一位农村女学生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名牌大学录取。可她却为学费而忧虑,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获得这一信息后表示愿意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要她做一则电视广告,说是服了这家企业生产的健脑口服液头脑敏捷,才一举夺魁的。
一则几秒钟的广告可取得如此丰厚的报酬,以解燃眉之急,何乐而不为呢?可她却没有答应,她说:“我家清贫,上中学的学杂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的,我从来没喝过口服液,也根本喝不起。是老师的辛勤教诲和自己的刻苦攻读,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如果我违心地做了这个广告,今后在社会上还怎么做人?”
三、参考提纲:主体关键句
(一)
1、在金钱等各种诱惑面前,让我们坚守良知。苏武、太宰嚭、三鹿奶粉事件、假货
2 、在公平正义的较量面前,让我们坚守良知。任长霞、尾山洪3在强权的威逼面前,让我们坚守良知。文天祥、刘胡兰
(二)
1、引文:坚守良知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
2、分论点一:选择坚守良知,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恶势力面前岿然不动。
3、论据一:陈晓兰坚守医德。
4、分论点二:选择坚守良知,就是选择贫贱不移,就是选择在事实面前伸张正义。
5、论据二:尾山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
6、分论点三:选择坚守良知,就是选择自信,就是选择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的拒绝。
7、论据三:考试时不作弊等。
8、结尾:坚守良知,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三)
1 在商业领域,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害人害己。三鹿奶粉事件、假货
2 在政治舞台上,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身败名裂。武则天
3 在竞技体育方面,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违背奥林匹克精神。马拉多拉、琼斯
4 在文化娱乐界,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丧失人格。赵薇事件
四、参考文段
①文天祥,当他被俘,当他身处异乡,当他经受磨难时候。他仍旧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爱国便是他的信念。他的信念没有随局势而变。他心中的池水便如明镜般折射出他人性的光辉!再看如今的季羡林,当他饱受“文革”摧残时,当他沦为一个看大门的人时,当他年过花甲时,他没有放弃研究,从《罗摩衍那》到吐火罗文,从普通学者到北大教授。我们看到了,是他对古文字研究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走到今天!他心中的池水,定是清明如镜吧……
我相信,太阳的光辉只在清澈的池水中才得以折射。伟大的人格在坚守信念中才得以铸就。无悔的人生在坚守信念中才能走向尽头!
②小谢的清莲开在“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的自然,为了它,他摒弃了权位荣华。太白的清莲开在寂寞清远的天边,为了它,他唾弃“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仕途。辛弃疾的清莲却开在血流成河的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了坚守这个信念,他白了少年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清莲,它是我们最后的底线,每当我们来到世上,心就被各种丑陋的情感腐蚀,他们像一团黑泥潭慢慢逼近我们心中最后的圣地,我们的纯真近乎吞噬,坚守内心最后那份高贵和尊严显得那样重要与困难重重。
③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而透明。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定收获友谊,收获真情。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④我常为一些画面所感动。猎猎风中,一巴勒斯坦少年面对轰轰开来的坦克,这个吞噬无辜生命的怪兽,挥动手手臂,将最原始的自卫武器——石块,连同仇恨一起掷出。一块,二块…… 沉沉大地,一个叫SARS的幽灵突然降临,瘟魔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夺路而逃。他,还有她,他们以冲锋的姿势迎头而上,顶住,倒下;再顶住,再倒下……白衣飘飞处,生命在时光的峡谷竞相争渡。一位诗人,峨冠博带,行吟在江水之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个梦碎者和梦醒者,最终怀抱沙石走向南方的一条河流。
我感动于不折不扣的坚守,有的笨拙而顽强,有的执著而冷峻。
⑤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基督耶酥,背缚十字架,坚守赎罪的重担。
⑥我们这个时代,水土流失的同时,人性也在流失,我们笑话愚公之不慧,孔子之不明,屈子之何醒?但良心与正义依然被某些人苦苦坚守。吴敬琏,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为何如此被人推崇?为的是他敢于为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扫除污浊,为的是他坚守经济环境的纯净与公正,而他竞常接到一些股市鹰犬的恐吓信。刘姝威,这个普通的弱女子,只是以一颗学者应有的质朴的心灵,揭出某大公司的黑幕,竞受到邪恶的围攻。坚守之难,可见一斑。
⑦坚守就是坚守住那些你的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比如人格、比如精神、比如良知、比如原则、比如荣誉、比如健康、比如赤诚、比如友情、比如爱意。失落了你就再也找寻不回来了。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当你年轻不谙世事的时候,你把一些东西看得很轻而轻率地去用它们换取了金钱、换取了财富、换取了生活之所资。然而到头来你才发觉、你才觉醒和觉悟,你用那具有无限价值的事物换取了有限价值的东西。于是你赶快回过身去寻找并坚守,但那时你除了获得一腔慨叹、一腔惆怅、一腔失悔以外所能留给你坚守的也就所余无几、所剩无多了。
刘兰芝说给徐天的诗句是:世事如流水,情事似云烟,过去了就让它过去,来了就不要放过。
扩展资料:
《美好生活》的经典台词还有如下:
1、世界上有许多种遇见,最美好的, 莫过于,在我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2、就算是苦难也要人间还是姹紫嫣红,我心已万古荒凉。
3、欢欣鼓舞地面对,因为我们知道,苦难造就毅力,毅力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希望。
4、就算是苦难也要欢欣鼓舞地面对,因为我们知道,苦难造就毅力,毅力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希望。
假如我是刘兰芝
――读《孔雀东南飞》有感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引子
没有青山,没有潮水,只有默默伸向远方的道路,一路颠簸的马车承载着我满腔的悲痛。头顶盘旋的孔雀怅然遥望,那令人心悸魄动的歌声依旧唱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仲卿啊促卿,难道你我的缘分到了这离别的大道口就灰飞烟灭了吗?纵然是感彻肺腑的安慰,是似海深情的叮嘱,也止不隹我的眼泪啊!你可知道,些时此刻,我的心就像那随风飘落的黄叶,跌入无底深渊,让冰凉浸透,让泪水洗涤。
断不了的疼痛,伤在最不易察觉的位置,身体在流泪的时候,谁听得到?
曾经的不辞辛劳换来的却是今天这般棒打鸳鸯。到底是何罪过,让我背着负不起的债?来不及陪你一阵,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甚至还来不及哭出声,我就这样头也不回,就这样去,就这样走……
风儿轻轻地吹呀吹,吹落我的眼泪;
泪儿轻轻地飞呀飞,带去我的伤悲
人儿轻轻地悲呀悲,心儿慢慢碎
梦儿轻轻地追呀追,花落随流水。
谁的旋律,将谁缠绕?谁的宿命,将谁纠结?谁的荒凉,让谁断肠?我感觉到了水的冰凉,在暗淡的月光下,我义无反顾地踏进这片冰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我仿佛看到了阳光灿烂但是黯淡在弥漫,时间的彼岸我仍凝视却被冲散。当思念慢慢分裂,当世界依然绕回你的脸,一切没有改变,我只有预感没有答案。于是,我吟道:胸中有血,心中有伤,不要什么月圆花好,不要什么笛短箫长。要穷,穷得像茶,苦有一缕青香。要傲,做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后记
梦里,很多很多孤独行走的钟。一直、一直提醒我,时间在老去。那是花开,刹那芳华,我看着你,没有别离!
在进入角色之前,我必须尽量弄清楚,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你觉得呢?
刘兰芝真的很贤惠吗?焦母真的就那么蛮横吗?
人们认为刘兰芝贤惠,有素质,有教养。貌美自不必说。从小就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对待长辈也十分有礼貌。即使被休回家,说亲的人也是踏破门槛,看来刘兰芝可真算得上是白素贞级的人物。但是细心一点,我们不难发现,总还有无法解释的地方,也许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刘兰芝亲口说的。刘母也说过类似的话,说明刘兰芝确实是进过辅导班的。但并不是说,刘兰芝的品德就像素一样洁白,刘兰芝的性情就像歌曲一样柔美,刘兰芝的行为举止都合乎书中的规矩。被母亲强迫学这学那,她是否有过不满呢?她有没有自己的心眼呢?可能她天生就不是个逆来顺受,任劳任怨的人,也许四五年的艰苦学习让她变得性格乖张,或者她根本就是个攻于心计的人,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定。但刚一上场就自吹自擂,接着埋怨婆婆蛮横,这似乎不是一个封建家庭的贤淑妻子能做的吧。起码可以看出,她并不很大度,并不具有贤妻良媳的规矩意识。两三年的压迫,是谁都会埋怨,但从她的话中,明显可以看出推卸责任和含糊其辞的态度。不是吗?我都没有错,都是婆婆不好。不行了,我吃不消了。你也别怪我情薄,让我回家吧。她是这么说的吧。
她哪里是真的要回家啊!大家有目共睹的,就是因为无法和仲卿在一起,刘兰芝就“举身付清池”,如今她怎舍得离开?鄙人分析,这女人嘛,大家也都知道,在这种时候闹一闹是很正常的,其实就是要仲卿关心她一下,宠她一下,让她感觉在仲卿心里自己还是很重要的。这个动机如此明显,让我们可以猜测到,刘兰芝不太像一个乖乖女,最起码她总有点任性,带点自我的性格。她可以为爱人忍受织机前的寂寞,但绝不甘心做家庭的附属,在感情上,她必须获得一定的尊重,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对丈夫她必须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这又是会引起焦母强烈不满的,造成无法解决的矛盾。即使是在当代,这样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依然无法解决,更不要说在那样一个尊卑等级森严家教礼法繁杂的时代。所以,焦母的不满是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的。可是依刘兰芝如此性格,她受了委屈,在骨子里就断绝了与婆婆的恩义了,她并不是个大度的人嘛,顶多因为你是婆婆,我尊重你一下,我可不是真怕了你。现在刘兰芝的反攻就在自吹自擂和绵里藏针中展开了。
在鄙人看来,刘兰芝的“闹”其实是要仲卿与她建立统一战线,在婆婆为难刘兰芝时向着她一点。这种伎俩,在影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已被无数艺人表演得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但仲卿没看过电视剧,又是个老实人,他无法揣测妻子的心思,本来嘛女孩的心思最难猜嘛。但他也实在是愚,还真跑到母亲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效果无疑是反面的。焦母也是女人嘛,也有十分敏感的神经。看见儿子突然跑过来作出这副可怜相,就是为了老婆,为了一个区区贱内,还顺带威胁母亲,真是要多没出息有多没出息,要多没礼节有多没礼节,于是怒火中烧,口不择言叽里呱啦就骂了一通,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人说焦母蛮横无理,并且一手酿成了悲剧(说封建礼教也是一回事),依鄙人看则不然。从母子对话中可得知焦家原是大户,现在家主做小吏,算是家道中落。但作为一个大户人家,还是少不了应有的教养和架子。对于刘兰芝,自然也是严格要求。既然家道中落了,在外面肯定受了不少冷眼,不好摆架子,那在家里的威信就更不能丢了。现在媳妇倚着自己那点条件,那点资本,就行为自主,想搞妇女独立,真是反了!其实事情原本不会很大,可能买来一只鸡婆婆说炖着吃兰芝非要炒着吃,可能仲卿感冒了要买药婆婆说中药好兰芝非要说西药快,本来都是小事,但在婆婆眼里就有另一番意义了。现在连儿子都被她迷住了,竟然顶撞起母亲来,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清官难断家务事。刘兰芝和焦母谁更有理一些,很难说。不过按惯例,刘兰芝来家三年一直未续香火,她就应该乖一点了。就诗歌内容来看,说婆婆虐待刘兰芝也无确凿证据。双方可以说是各执一辞。人们认为焦母蛮横,不讲道理,可能是因为婆婆说话狠了点,且未说明刘兰芝“自专由”的具体罪状。其实仅凭这个就作出判断诚不足取。那个黄鹤楼的徐九经就是断了个二男争一女案而弃官卖酒的,其中便有“侯府报门进,王爷连声请”的故事。受害方侯府让他按军规通报进门,毫不客气,而纵子抢亲的王爷到王府门口迎接徐九经。同样的,不能只凭婆婆和媳妇的表象就对这比歌德巴赫猜想还要难搞的婆媳问题妄下定论。
其实可以想见,焦母对刘兰芝还并未厌弃到非谴不可的地步,也许她还是希望能和平解决内部矛盾的。罗敷似乎是婆婆的“梦中儿媳”,在见识了她的乖巧、懂事之后,焦母可能暗自感叹:要是我家媳妇有这样就好了!原文并未明确说是她主动提出要遣刘兰芝的,只是在仲卿惹怒她之后,才说了一番气话。若刘兰芝没有什么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方,若刘兰芝真的像自己说的那样好,焦母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虐待她?为什么还要遣她走?焦母是心理变态吗?
而当仲卿来跟她死别时,焦母又是何其悲痛!儿子啊,不要为了那个薄情的女人丢下娘啊!邻家的罗敷长得漂亮,我就快为你求到了!你可别做傻事啊!这时的焦母近乎语无伦次,无比可怜,她会是个蛮不讲理毫无感情的人吗?而仲卿在死前几经犹豫,其实也是放不下母亲。
而刘兰芝呢?她的任性害了自己,害了焦家,也害了前来提亲的太守。在刘兰芝向焦母告别的话中,暗藏有一股辣味。可以说,这段话表面是自谦,其实是恶毒的外交辞令,是台词,是演戏给旁边的仲卿看,让他看看,究竟是自己没教养还是婆婆蛮横。于是焦母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到现在还惺惺作态,从此与你恩断义决!刘兰芝心计颇重,临走了还要在仲卿面前提自己的嫁妆,什么意思,不言自明。
然而后来的事让刘兰芝陷入绝境。她做事冲动,由着性子来,到这一步,却也没了主意。当她一开始在沉默中爆发,向仲卿诉苦后,感情的冲动就一直笼罩着她。二三年的阴暗生活消磨了她的耐性,不甘逆来顺受的性格缺乏幸福的滋润,也溶蚀了她的理智。没有了理性的束缚,冲动任性无限泛滥。前路渺无希望,那就一条路走到黑吧。
对了,说了这么多,应该要转入正题了。如果我是刘兰芝呢?那就乖乖在家织布,少惹是非,赶快生个小孩子,保住地位。最后就等待那个难缠的婆婆撒手人寰啦。
假如我是刘兰芝,我会等待我的爱人,不会自取灭亡,死了可以一了百了,不用伤心,不用难过,可是没了希望,只有活着,有期望地活下去,才可以拥有。我想,如果刘兰芝知道自己死后,焦仲卿会徇情,她一定不会投湖。等待不代表永远等。假如我是她,我会给自己一个期限,在这段时间里,如过还是等不到,我就会放弃,去开始我新的生活,我想,如果他真的爱着我,当他忍到极至时,他也会不听母亲的劝告,打破世俗来找我,和我一起生活。
我不会去死,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是我却认为跟自尊和骄傲相比,这二者就不那么重要了。刘兰芝选择了死,她是自私的,因为她没有顾及到家人。自古以来,爱情是很高贵,可是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啊!
焦仲卿说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真的很让我感动。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动。可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男人共有的本性。对于男人,何必太在乎呢?谁没了谁都可以活。爱情,它伟大,它富有传奇的力量。可是爱情也是一种毒药,让人失去理智的毒药。我相信真爱,但我不相信永恒,永恒也只是瞬间的,如昙花一现。假如我是刘兰芝,我不会去死,活着才美好,活着可以有奇迹,死了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可是这样的悲剧又怪得了谁呢?怪焦母的无情,怪刘兰芝的痴情,还是怪焦仲卿的懦弱呢?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当时的社会。世俗不许,我们就不能去破坏,好可悲。“父母之命不可违”,可是自己的命应该是自己主宰的,不是天,也不是父母,怪只怪当初的社会太封建,怪那时的世俗太根深蒂固。假如我是刘兰芝,或许就没有这段悲剧。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谴,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假如我是刘兰芝,那我的故事将会是这样:
我从小生长在乡间,在我很小的时候娘亲就开始教导我怎样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我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期盼有一天穿上嫁衣披上盖头嫁给一个自己心仪的如意郎君。
在我十七岁那年,母亲和媒人替我定了门亲事。那个男子是庐江府的一个小吏,我们从未见过面。
在出嫁的那天,当我穿上嫁衣的时候我显得很平静,并不像自己往夕想象的那般喜悦与兴奋。可能是由于我从未见过我的新郎官或者是别的什么。
当我踏进男子的家门时,我的内心仍然很平静。我按着他们的安排一步步的将这婚礼往下进行。进入新房后我一直安静地坐着,什么都不想也不想想什么。
房门被慢慢推开了,我知道是他进来了。他走到我的根前一直安静地站着,始终没有掀开我头上的红色盖头。过了许久,他终于开口说了句:“今晚你睡床上吧,我就睡地上”。我发觉他的声音很温柔很好听。慢慢地我掀起盖头,看见一个高挑清瘦俊爽的男子站在我的面前。我有点害羞地说:“你——”。他看着我轻轻地微笑着,看着他的微笑我莫名地什么话都说不出了,我傻傻的也对着他笑。此后这一夜我们便什么话都没有说了。
“兰芝,兰芝”仲卿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叫醒我,然后便快速地整理好地上的被垫到府里去。我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我经常一个人在黑夜里独守着空房。我们结发已经一年多了,但是我和他从未共枕过,甚至他从来都没有抚摸过我。在每个没有他的黑夜里,我都一个人依缩在床角独自流着泪水。我自己对自己说:“我是焦仲卿的妻子,我是他的妻子————”。
婆婆是不喜欢我的,因为我没有给她一个孙子。每天我都不停地织着布,两三天织五六匹,婆婆仍然是嫌我太慢。每次她骂我的时候我都是静静地听着。然后便回到房里独自哭泣,想着仲卿俊朗的笑容。
那天婆婆骂我骂的很凶,我整整哭了一夜。在夜里我看着自己的泪水渗透了整片枕巾。我恨恨地咬着自己的嘴唇,我感到好孤独,我是多么渴望仲卿的抚慰。
第二天,仲卿回来了。我站在他的面前看着他的笑容,那是我曾经一直深爱的笑容。“仲卿,婆婆似乎对我很不满意,请你禀告她老人家,让我早日回到娘家”。我看着那个我曾经一直深爱的笑容在仲卿脸上慢慢地消失。他看着我没有说一句话便转身走向婆婆的房间。在他转身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不知道当一个女子说要离开时不是真的想要离开,而是真的想被挽留。他就是这样,永远都不懂永远都不懂一个叫刘兰芝的女子。
我站在门外偷听着他与婆婆的谈话,只是为了想知道他会说什么。
“母亲,兰芝一直行事有礼妥当,你为什么对她不满意呢?如今她要我们把她送回去,这样怎么可以。”
“我就是对她不满意,你给我把她快点送回去。我对你说东家有个姑娘长的又可爱又美丽,我替你去求亲”。
听到这里我便支持不住了,因为我真的真的要哭出声了。我强忍着哭声跑到房里,我看着镜子中面容憔悴的自己:“难道我不美吗?难道就是因为我不美,他才一直不愿同我共枕,难道就是因为我不美————”。
我在镜子中看着仲卿低着头走进房间,我强忍着双眼中的泪水极力听清他对我说的每一句。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把自己精心地装扮了一番。我慢慢地走到仲卿面前:“我美吗?”仲卿看着我不说一句话,我转过身发现有冰凉的液体滚落在我的脸上。“兰芝,我-----,”我站住了,我,我在等他说些什么,但“没,没什么。”我继续往外走不能回头。
仲卿骑着马行在我的马车前,我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我读不懂他的背影,就像他始终读不懂我一样。
我回家才十多天,县令就派来了一个媒人,说县令有个三公子品貌出众。
“你可以亲自答应媒人去。”娘亲说。
我含着泪说:“母亲,不,仲卿说他会来接我,我相信他还有一些话想对我说,一定------。”
过了几天,仲卿依然没有来接我。月明星稀,我对着苍空独自哭泣:“他会来接我吗,会吗?”
不久,太守又派郡丞来做媒。娘亲帮我谢绝了。哥哥听说这件事后大声对我说:“那个小府吏有什么好。如果你不嫁给太守的公子,我看你往后打算怎么办。”
这一次,我没有哭。我仰起头说:“哥哥说的确实有理。既然我已经被休回到娘家,那往后就全按哥哥的主意吧,答应这门亲事办理婚事。”
“刚才得到太守的来信,明天就来迎娶你。你为什么还不快做嫁衣?不要让婚事办得不成样子!”娘亲说。
我默默无声,用手帕掩住脸不让自己哭出声来,眼泪却禁不住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阴沉沉的天色将晚,我做好了嫁衣。看着红色的嫁衣,我躲到门外失声痛哭。我是爱仲卿的,在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笑容时,我便知道他将会成为我这一辈子中最重要的人。爱,可能就是丘比特手中的那一根箭,当它穿连了两颗心的时候又同时刺伤了它们!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得到他的一个回答,只是为了
不久,仲卿终于来了。当我听到那熟悉的马叫声,便知是他来了。我遥遥望去,发现仲卿正在远远地注视着我。那眼神我依然读不懂!
“我已经许配给别人了,你来还有什么用。”我佯装气愤。
“那我就祝贺你能高迁啊。”他轻描淡写地说着。
我怔住了:“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对,这不是我要的答案。怎么会这样呢?!到底是那里出了错!我看着仲卿的眼神,他的眼神深邃而又落寞,我读不懂。
风大天冷,寒风把树木都摧残了,庭院里的兰花上结满了浓霜。
一直以来,一个叫着刘兰芝的女子只是想要她夫君的一个答案;只是想他对她说三个字;只是想他能拥抱她;只是
出嫁这一天,牛马乱叫。黄昏暗沉沉的,我走进了青布帐棚。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来到清水池旁。我又想起了仲卿的笑容,我只是想知道一个答案,仅此而以。为什么他始终不懂,难道他真的不喜欢我;难道对我说那三个字就真的那么难。
“我的命今天完结,魂魄要走了。让尸体长留人间吧!”我撩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
冰凉的池水温柔地流过我的每一块肌肤,我慢慢的无法呼吸。我的血液开始凝结,我感受不到痛疼,只是听到自己心滴血的声音。我眼角冰冷的泪水在池水中没有人能看见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本是两情相悦,但却其中滋味熟能相知。旦愿天下有情人不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些够吗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焦仲卿的母亲和刘兰芝的兄长历来是作为反面形象被人们所认识的:他们是刘、焦真挚纯洁的爱情的障碍,破坏了这一对年轻人的婚姻幸福,使其被迫走向死亡。那么,《孔雀东南飞》,这首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是不是要为人们确立人性之恶的范本,以引起鉴戒的注意?焦母与刘兄是不是本质上就真的刻薄寡恩,存心要害死自己的儿子和妹妹呢?
综观全篇,婆媳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不管她的儿子如何地表白对妻子的生死相依的深情大爱和不复婚娶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也不管她的儿子因为妻子的离开表现得怎样的悲伤和心灰意冷(“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她总是意志坚决,不为所动。是什么使得她与媳妇这样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必欲除之而后快呢?难道是因为媳妇没有妇德,败坏门风?抑或是懒惰无行,不敬尊长?从诗中对刘兰芝的描写看,这些理由显然纯属猜测,没有依据。
刘兰芝是一个聪慧美丽、颇有教养,又勤俭朴质、待人有礼的女子。尽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也无怨无悔,尽力忍受;尽管“大人故嫌迟”以至无端被弃,她还是强压悲愤,在婆母怒不可遏时,上堂拜别,表现得既周全得体,又善解人意;尽管对丈夫缠绵依恋,难以割舍,她仍然还是默默承担,没有痛哭流涕,死乞白赖。在苦难的生活中,这一个坚强的女子以她善良、至诚的本性赢得了读者的尊重。这样温顺如水的人是绝不会主动制造与婆母的嫌隙,主动挑起与婆母的战争的。这样看起来,婆媳矛盾的制造者无疑就是焦母了,而焦母为什么会那样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媳妇百般看不惯呢?
有人说,刘兰芝自尊自信,不肯随便屈从,焦母认为她“无礼节”“主动自专由”,不懂为人之媳的规矩,触犯了自己的家长权威,从而失去了对她的欢心,使刘兰芝最终“被驱遣”。还有人说,焦母要赶走媳妇,是因为兰芝没有为焦家添得一丁半口。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延续香火计,焦母自然要赶走兰芝了。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都显得比较片面,没有深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忽视了特定环境之下人物的性格,由此所引出的对人物的道德贬低和情感上的排斥,是对人物极大的不公,同时也影响了对作品悲剧价值的认识。我以为,婆媳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她的儿子——诗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是焦仲卿让他的母亲陷入了深深的失望的境地,因为这种失望而使焦母迁怒于媳妇。
从诗的内容看,没有提到她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可能是他舍妻别子,早已去世;也可能是流落他方,音信杳无。可以想像,没有男人的日子,孤儿寡母是多么的艰难困苦,尝尽心酸。他们要承受多少来自外间的冷眼讥刺,欺凌侮辱;为了生存要多少次强颜欢笑,忍泪吞声;尽管丈夫可能留下了一点家底,但也必须起早贪黑,摸爬滚打,省吃俭用。可以说,在这凄风苦雨、风刀霜剑般的漫漫长途中,儿子就是母亲的支柱,是母亲的希望。那既是出于母亲的天性,也是那样的时代一个女性所能够拥有的全部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当焦母终于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将儿子拉扯成人,帮他娶亲成家,谋事求职,她该是多么的欣慰和骄傲啊!尽管作品没有正面表现这些东西,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推想。因此,应该说,焦母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是一个经受了苦难的折磨而没有倒下的可敬的母亲。如果说她后来的性情变得有些暴戾,那也是长期艰苦而孤独无爱的境遇压抑使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看不到她的坚韧顽强,看不到她为儿子和家族作出的牺牲。
亲身的痛苦经历使她明白,人只有自己帮助自己,自己不屈服、不气馁,才有可能改变生活的条件,不让别人欺凌。对于一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中唯一的男人——儿子焦仲卿来说,这种品质显得尤其重要。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有人——不管是士大夫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庶民百姓——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要求每一个人特别是男子以家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的身份进入国家政治体系中,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从而既实现自身价值,又完成家族腾达的历史重任。所以,一个男人,他是家族之本,是家族兴旺繁盛的依托,他的人生定位首先应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利益,不能以己之私而危及整体。
焦仲卿,在焦家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他的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当他的母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兴复焦家的担子开始历史性地落在他的肩上。可是,这被母亲倚为终身依靠的儿子却贪恋新婚燕尔的欢娱,沉醉于儿女私情的甜蜜中不思进取。尽管他终日奔走于公府之门,但是透过兰芝幽怨的话语(“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不是也反衬出仲卿是多么地不情愿,要忍受多少相思的煎熬。从他对兰芝痛苦而无奈的叮嘱“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中,不是让我们感受到他身受羁束,迫不得已又不得不然的两难心境吗?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能够倾情投注于一个女子,并与她携手共赴黄泉,其相爱的真挚与深沉和人格的纯净与高贵辉映千古,令人感动。但是,因为情到深处而形成的心灵的单纯,也使他于“洞彻世事,练达人情”上表现出不切实际的迂阔,他非常明白照自己的性格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实在很难,所以,当他说出“儿已薄禄相”的话的时候,给母亲的心灵震撼是可以想像的。这样不争气的话语带给她的羞怒、痛苦、失望,只有一个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怀抱着无比殷切的望子成龙的希望的母亲才有可能体会到。
从女性和母亲的立场出发,焦母不会过多地责备自己的儿子不明事理,而只会将儿子的多情归罪于媳妇。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女子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端庄严谨、贤惠温顺,辅佐丈夫,使家业兴旺。“三从四德”等纲常伦理对女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受过困苦生活的焦母从自己的经验和家庭处境出发更是对媳妇几近于苛刻。她认为“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是一个女子应尽的本分,是她勤俭持家的基本职责。她希望媳妇能够当好儿子的贤内助,使他一心一意作好官府的大事,得到官府的赏识,让光耀门楣的愿望早日实现。这实在只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母亲最朴质、最现实的愿望。然而,这样的愿望却落空了。
自从儿子和媳妇 “共事二三年”来,一天天地变得胸无大志,媳妇不但没有教管好自己的丈夫,反而也与他一同沉溺在爱情中。虽然夫妇二人这几年是聚少离多,但焉能没有焦母的催逼在其中?作为一位敏感的母亲,她怎能不会意识到儿媳相爱对家族利益的潜在危机?所以,只要儿子愈表现得与兰芝情深意长,就愈让焦母急怒攻心,暴跳如雷(“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更让她不能容忍的是儿子居然为了一个妇人而痛哭流涕,露出可怜的软弱相,以至于以死相逼——“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虽是苦口婆心的劝慰,却也有被迫无奈和深隐的不满,不然的话就不会仍然固执己见,倒行逆施——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她对兰芝的讨厌,并不是真的兰芝对她“无礼节”,也不是因为兰芝没有生育,这都不是根本。根本的是兰芝没有尽到做媳妇的职责,在她的媚惑下,儿子意志消靡,在官场上还只是个小吏,仕途无有起色,家族的利益将要受损。所以,由对儿子的失望而引起焦心、愤激、苦恼,种种情绪纠缠着焦母,使她愈加怪罪媳妇,愈发下定决心要拆散他们,简直毫无通融的余地,显得那样的不近情理,冷酷横蛮。其目的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为儿子求娶”东家贤女”,使儿子悬崖勒马,迷途知反。
再来看兰芝的兄长。在诗中他只是个次要角色,但他的作用却很重大。可以说兰芝与仲卿最后走向死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逼嫁。如果他不是“性行暴如雷”,而是对兰芝的遭遇深加怜惜、宽容、理解,温厚地接纳兰芝,给她以平息伤痛的时间,那么可能结果将会是另外一番样子。沈德潜曾经对刘兄作过这样的评价:“否泰如天地一语,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这也成为了人们共同的看法。可人们却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刘兄这样作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不是硬要将妹妹往火炕里推?抑或是以妹妹为筹码,来博取自己的私利?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想不会有这样如蛇蝎一般狠毒的兄长。实际上,刘兄之所以要这样作,是为了妹妹的终身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补救家庭受到的损害。毕竟是焦府不义在先。当妹妹带着身心俱创的惨痛回到娘家,可以想见给娘家带来了多少羞辱和不光彩!作为一家之长的刘兄既要安顿料理妹妹的衣食住行,又要承受来自邻人的嘲笑和讥讽。无论怎样说,这都是对刘家尊严与男人自尊的极大伤害。所以,当太守府来求亲,这是改变妹妹悲苦命运的极好机会,也能使刘家受到伤害的尊严得以修复,重新获得社会的认同,有什么理由要拒绝呢?如果说兰芝可以因为与仲卿的相爱而对焦府所予的一切折磨与耻辱弃置不顾,那么,她的母兄却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因为对她的爱而恒久地停留在焦府与仲卿所予的羞辱和伤害中。解铃还须系铃人,知礼重仪的兰芝只有答应再嫁了。
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人的性格的生成和发展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时代的土壤,其现实行为也有相应的性格逻辑和心理动因。在宗法制和小农经济的条件下,维护群体利益,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们的思考重心。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克制身心,服从群体,才能与世俗相融相洽。群体拥有巨大的道德政治权利,个体则只享有道德政治义务;而且,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谐调,最终是以个体欲望的自我收缩而得到解决。作为封建家长的焦母与刘兄,他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自然而然要以维护家庭利益为出发点。他们不但不会对仲卿与兰芝的忠贞爱情给予平等的体认、关爱和呵护,反而要严厉地斥责,坚决地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作正是在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所以,从诗作的故事层面来看,焦母与刘兄成了仲卿、兰芝婚姻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他们不但将自己鲜活的生命自觉地奉作封建祭坛的牺牲,而且还主动地把自己亲人的幸福祭献出去。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那一个时代所有人的不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格是多么的卑下低劣,心灵是多么的尖酸刻毒。相反,他们也是心地善良者,至少也是悲剧的承担者。当诗末出现“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主动时,未尝不是他们对刘焦生死不渝的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在未来的凄苦的孤单岁月里,焦母会日日咀嚼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伤,刘兄也会时时地感到无限的懊悔与自责。他们同样是受害者,是他们崇奉的观念的受害者,同样是应该给予同情的对象。
两千多年来,如同焦母、刘兄似的封建家长代不乏人。他们一方面竭力要将亲人的行为和情感纳入到体制内来,不容许丝毫旁逸斜出;一方面又要独自承担因惩罚造成亲人痛苦所引起的内心忧戚。这是怎样悲凉而无奈的人生啊!当陆游的母亲毅然决然地赶走侄女兼媳妇的唐婉,给儿子陆游造成终生的遗恨和苦痛的时候,她的内心就真的会有如释重负之感而不会沉浸在伤心的海洋?当贾宝玉的父亲对儿子痛加挞伐,打得儿子几乎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就真的会在一旁得意地狞笑而不会也有无法言说的苦衷?……面对这些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生命实体,面对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生命现象,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我们还会不会仅仅只看一时一事表象、感情用事地去指责他们的为人,把他们定格在“恶婆婆”“恶父亲”“恶兄长”的形象上?还会不会吝啬我们的感情去一味地贬斥他们,苛求他们为什么不尊重亲人的选择?
《孔雀东南飞》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就形象地描绘了刘焦殉情而死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某些具体的个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的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展示出封建传统观念杀人的本质。在一个群体利益高高凌驾于个体追求之上的传统中,任何平等的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是一种奢侈。但是,人类对合理、健康、自然、合乎人性的理想图景的追求毕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它必定要冲破漫漫封建中世纪的黑夜而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天地。也许这正是《孔雀东南飞》在末尾充满深情而执著地表达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深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