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投河自尽的人并不占少数,不少人纷纷选择沉没在碧波之中来表明自己的决绝和决心。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南宋抗金名将陆秀夫,张世杰都是投河自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古人在投河前,都会留下一双鞋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里面大有文章。
屈原就曾经因为遭到楚国王公贵族的冷落,报国无门,愤而投江,他也是在岸边留了一双鞋子,老百姓正是通过这一双鞋子,才得知了他投江的噩耗。因此可见,投河前古人脱鞋,第一个目的还是为了方便他人找到自己。
汉朝的记叙诗歌《孔雀东南飞》,记录了一个让人感动的悲伤故事,刘兰芝17岁嫁给庐江郡一个府的小吏焦仲卿为妻子,兰芝非常贤惠,两人恩爱异常,但是偏偏焦仲卿母亲不喜欢她,强行将她遣送回娘家。
被家人逼迫改嫁的刘兰芝在新婚当夜“赴清池”而死,焦仲卿听了也非常悲痛,随即殉情,两人的故事让人惋惜,其中也有一个细节,根据诗文所记载,刘兰芝跳河之前也是“揽裙脱丝履”,赤脚赴水。
正是通过这双鞋,后来寻找刘兰芝的刘家人和焦仲卿才能得知她的下场,不然根本无法得知结局,这里也有力的佐证了古人脱下鞋子是为了让他人找到自己。
一些人则坚持另外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古代人是非常讲究迷信的,一般死后都要进祖坟,但是那些意外身死的人没有办法进祖宗的宗庙,因此殉江者想采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并不是意外死亡,从而进入祠堂接受他人的香火,先人对于死亡之后还会有灵魂的这件事情非常看重,所以这个观点还真有说服性,不过和前面的另一种观点并不冲突。
而且殉江者可能还有第三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是真的“以死明志”啊,并不是什么失足落水,不要认为这是个玩笑,中国现在每年因为失足落水或者擅自下河游泳而溺亡的人都不在少数。
古代也有这样的倒霉蛋,其中最著名的应当要数奇才王勃了,别人家的小孩还在玩泥巴,六岁的王勃已经能够写文章,九岁就能为《汉书》写注,十四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旷古的滕王阁序,轰动了整个大唐,原本他应当有更大的作为,但不幸的是在王勃二十多岁正值壮年的时候,却因为乘坐海船落水死掉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被淹死,大家也无法确定,他到底是失足落水呢,还是投河自尽,有读者可能会说,这人死都死了,还计较这些干嘛?
可是古人是非常计较自己名声的,他们投江殉情,不就是用如此壮烈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志向吗?要是将他们如此坚定的决心,写成了一次不幸的意外,这让人情何以堪?因此留下一双鞋子,表明了自己的目的和心中的决心。
看到了岸边的鞋子,大家也纷纷明白,哦!这原来是一个投水的烈士啊!感叹他的气节,说不定会捐钱建一个庙什么的来纪念他,不过意外身亡的就没那待遇了。
一、从宏观上挖掘其独到的叙事结构
1、备受推崇的“鸡头凤尾”
从宏观上看,“鸡头”和“凤尾”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特色的又一体现;研究者多以比兴手法赞其开头,用象征手法誉其结尾。
《孔霍东南飞》的开头用了“比兴”手法,其结尾则是象征性的结尾。经过反复吟咏和咀嚼,就更能体会到“鸡头凤尾”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无论是南飞孔雀的徘徊之感,还是松柏梧桐的交枝接叶、成对鸳鸯相向和鸣的难舍难分之情,都不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用作起兴、比喻或象征的独立存在的客体了,而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甚至连作者的感情也是那样和谐地融了进去。这样,作者的情感,男女主角的情感和外物(孔雀、松柏、梧桐、鸳鸯等)的情感相互交融,到了三位一体的程度。这些外物本身的艺术形象是完整的,但更重要的在于它作为所赖以寄托内容的艺术形象,与内容的关系是那样密切、和谐,那样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思想内容与感情。这就好比《屈原》雷电颂一场的情况了,实际上达到了一种“物我同化”的艺术效果。这种“物我同化”,对作品的主题起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深化作用。它使广大读者像作者、作品的主角以及作品中的孔雀、鸳鸯、松柏、梧桐一样,深深地憎恶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笃厚地同情与赞颂对封建社会的叛逆与斗争的精神,热烈地去追求那理想的生活。可见,《孔雀东南飞》的比兴开头与象征性结尾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已经到了“意在笔先,神于言外”的“物我同化”阶段。因此说“物我同化式托物起兴的‘鸡头’和物我同化式富有象征意义的‘凤尾’乃是《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2、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结构上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该诗虽仅有一千七百多字,却具体而形象地铺叙了新妇兰芝被遣、被逼再嫁以及她同丈夫仲卿殉情化鸟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了兰芝、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活灵活现的形象。
兰芝是作者所同情和歌颂的女主人公,作者便挥动彩笔尽力渲染,从正面到侧面,从语言到行动,从外貌到内心世界都浓墨重彩,甚至还要通过写环境、景物以及巧妙地插入抒情议论来渲染,真可谓是“用墨如泼”。如新妇起严妆一段:本来在当时的社会里,被遣回娘家对新妇来说是极为不光彩而又令人伤心的事,但作者写兰芝却像迎喜事似地梳妆打扮自己。这固然是借此对兰芝的美丽作必要的补叙,但更主要地是在突出兰芝那种坚忍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又如写太守家办喜事的场面:作者不厌其繁地写豪华的排场,这一方面是从侧面反衬兰芝的美丽、贤淑,以证被遣的无理;更重要的则是为了突出兰芝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心的高尚情操。
而在另一些地方作者却又表现得“惜墨如金”。如焦母与刘兄这样的封建礼教及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人物,作者都是以寥寥数语勾划的,而且差不多全凭对话来表现形象。纵使如此,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刻画得非常逼真、活套,使他(她)们可憎恶的面孔跃然纸上。如焦母“捶床大怒”这一个举动,焦母“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和“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两句话,就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一个蛮不讲理、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的形象。透过焦母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兰芝和仲卿所过的是怎样一种屈辱生活。因此,他们不与封建势力妥协,最终以死抗争的行动,更能引起世人的广泛同情,促成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怀疑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本诗在叙事上所做的详略处理还表现在作者把自己的抒情议论穿插到铺叙中去的特点上。作者做了几次这样的穿插:当兰芝与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写道:“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当兰芝同仲卿最后诀别时,作者插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诗的结尾处,作者又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几番插话,文字不多,却对铺叙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试想,如果不用作者的插话,而以继续铺叙来代替,恐怕长篇累牍也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
可见,一篇文章的详略是对立统一、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只有详略处理得当,才能以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从微观上把握其富有艺术的叙事风格
《孔雀东南飞》除了在宏观结构上匠心独运外,更是在微观的细节把握上精雕细琢。本文将截取“新妇起严妆”这仅12句、60字的一个场面,来分析其极富艺术性的叙事风格。
1、动静结合,多角度展现女主人公的外貌美
这一节中,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的写作手法,用极细腻的笔触动静结合、多角度地展现了刘兰芝的外貌美。诗中从“著我绣夹裙”一句开始描述刘兰芝“严妆”的情形。著裙是着装的首要步骤,作者画龙点睛般地写了著裙之后,只用“事事四五通”一句作概括,省略了束素带、穿丝履、著饰物等其它诸多细节,用语简约却极具张力,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四句转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刘兰芝的服饰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如流纨素,耳著明月铛。鞋子和束带用材高档,质地精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着装美,“流”字富于动感,使人联想到刘兰芝腰身的柔软袅娜;而发饰耳饰珍贵华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饰物美。“生小出野里”,丈夫只是个“府小吏”的刘兰芝,穿戴本不会如此珠光宝气,诗中却运用了汉乐府民歌常用的夸张和铺排手法,借写刘兰芝的服饰美来渲染她的外貌美。
2、在冷静的描述中,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
肖像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形写神”,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使人物“形神兼备”。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刘兰芝的外貌美时,笔调冷静舒缓,表情隐蔽,几乎没有直接赞颂,也没有描写最能“传神写貌”的眼睛和眉毛,而是在冷静的描述中,微露和暗示刘兰芝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鸡鸣外欲曙”点明时间之早,也许那夜兰芝彻夜未眠,婆婆的无端刁难,与仲卿分离的不可避免,以及可以预见到的回娘家后兄长对自己的逼迫,都使她倍受煎熬。被迎回娘家对刘兰芝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劫难。一般软弱的妇女会向焦母屈膝哀告,以图苟且安身,但她没有屈服,她要抗争。她不但要早早起来“严妆”,而且还要“事事四五通”,“严妆”是她表明自己无罪过,维护做人尊严,无声地谴责焦母的一种有力而含蓄的方式。“事事四五通”地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地打扮自己,也折射出了她的心理:沉着、冷静。可以说,此时死亡的阴影已一步步地逼近了她,但她没有眼泪,没有嚎叫,没有哀求,而是把痛楚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肯临别时在焦母面前流露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悲伤。当初她嫁入焦家时,是“严妆”而来的,今天她被遣回娘家,也要平静地把自己装扮得整齐漂亮。中国古代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命运不能自主,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赋予了焦母这些家长们以特殊的权利,肆意地折磨、摧残她们,甚至把美满的爱情和婚姻活活拆散。刘兰芝的“起严妆”使其自搏、刚强、勇于抗争的性格得到了一次集中的体现,面对这样一位内外兼美的女性,读者不能不肃然起敬。
3、截取“有包孕性的片刻”,隐现女主人公的人情美
诗中这一节构思精巧奇特,艺术效果强烈。作者截取了“严妆”这一生活中“富有包孕性的片刻”(钱钟书语),把刘兰芝的外貌美和性格美推到了极致,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隐现刘兰芝的人情美。“严妆”本是心情愉快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才有的举动,兰芝被婆婆遣归,心中苦涩、愤懑,本无心绪梳妆,但她对仲卿一往情深,两人“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现在不得不分离,而且可能“渠会永无缘”,不是永别却痛似永别的分离怎能不使人柔肠寸断?在离开焦家的最后一刻,她要把自己最完美的形象留下来,让仲卿、小姑能时时想念起她。当兰芝强压内心的摧伤,貌似平静地对镜梳妆时,多少对仲卿的无言的深情蕴含其中。“此诗乃言情之文,非写义夫节妇也”(《汉诗说》),看来前人也注意到《孔雀东南飞》表现的主要是焦刘的爱情。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兰芝上堂拜辞焦母,谦恭的态度,以德报怨式的“念母劳家里”的关怀,都显示出刘兰芝是一个心地善良、有涵养,知人情的女性,而与小姑作别时,“泪落连珠子”,“严妆”时强忍住的悲伤像决提的长江大河之水,倾泻而下。一个真性情的刘兰芝跃然纸上,读者不禁为之一掬同情热泪。
三、结束语
《孔雀东南飞》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巨大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艺术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诗中刻画的刘兰芝形象更是成为女性美的象征。本文通过叙事结构和细节刻画这两个角度,再一次从宏观与微观上深切体会到了《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和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孔雀东南飞》得以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绝”实乃名副其实。
鞋也是有质量的,会加速重力势能,也就是说加速下降速度,影响空空跳跃动作的时间连贯性,这跟跳水运动员要保持一定的体重也是有关系的。。。当然也不能太轻,同样会形象入水的效果。
再有,规定也是不能穿鞋的。。。哈哈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古时候有些女人因为一些情感纠葛,想不开最后跑到河边投河自尽。然后途中路过的人就拿着一双绣花鞋去到死者的家里,家中老母往往看到这双鞋就号啕大哭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女子心如死灰要跳河自尽的时候都要将鞋子整整齐齐的放在河边再跳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相信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其中便是记录了一个女子以跳河以明志的一个故事。记录的是发生于于东汉时期汉献帝年间的一桩婚姻悲剧。
刘兰芝是一个受到封建制度迫害的一个女子,自由受到严格的家教,在她17岁那年,被家中安排借给了一个地方小吏焦仲卿为妻,嫁到夫家的刘兰芝也是谨遵“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焦仲卿对妻子也是疼爱有加。
可是刘兰芝却遇见了一个恶婆婆,尽管刘兰芝已经做的很出色了,可是依旧被婆婆所排挤,不断地给她挑毛病,还教唆使儿子将她休了。在古代,读书人都以孝为大。儿子焦仲卿拗不过母亲,只能照做。
刘兰芝为了让丈夫省心,也是主动大包小包的回到了家中,不过二人已经约好,等待时机成熟一点再一起生活。然而刘兰芝回到家中,家人却另与她寻了一门亲。刘兰芝无法抗拒,只能从了。而这件事被焦仲卿得知,竟说刘兰芝不守妇道,是一个随便的女子。
对家庭和生活失望,同时也为了表明心志的刘兰芝,竟然在新婚之夜跳河自尽了,对于刘兰芝跳河的画面,诗中写到“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大家知道古代“丝履”正是鞋子的意思。由此看来,在古代便已有跳河自尽拖鞋的俗规了。对于为何要拖鞋,这个可能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说法是因为,古人在河边自尽的原因大都不是因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是因为他们的想法得不到理解,人们在受到冤枉的时候总是特别想不开。在跳河时留下一双鞋子也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的真诚,自杀实际上是一种明志。
对于这一点不仅是女子,就连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也是因为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楚王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最后楚都被秦国所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明志。
第二个说法是因为,意外身死的人是没有办法进入祖宗宗庙的。所以古代女子想要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不是意外死亡。希望在时候还能够进入到祠堂。接受后人的香火供奉,古人对生死有一种特殊的迷信,这方面的可能还是很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