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许多名士在极端的情况下通过以死明志的方式表达自己志向,警醒统治者。自古就有“士可杀不可辱”,如传说钟馗在人间时考取了功名,但在皇帝大殿被人侮辱后他撞向柱子,以证气节。如投河、投井等都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以死明志的方式。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官僚世俗同流合污,于是报国无门极度失望的他投汨罗江自尽。唯留在江边的鞋子诉说着屈原的志向,后人为纪念屈原,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不论投河还是投井,在自尽之前古人都会有这一举动,即: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脱鞋投水在历史和小说中都有来看汉乐府的叙事史诗《孔雀东南飞》中的描写。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爱情悲剧故事,相信许多人都印象深刻。故事主人公刘兰芝,抗争不了自己人生的命运,悲痛之下“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古人投河自尽时,为何要先将鞋子脱下来呢再投水呢?
鞋子是行踪的线索和身份的证明。
如果放在现代追查,追查一个人的行踪是非常便捷的。可以通过视频信息和定位信息以及大计算的帮助。某人在何时何地买了去往某地的车票都可以查到。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吧。但是在古代行踪的追查方式不像现代一样发达高效,所以鞋子可以提供有力的踪迹证明。
之所以证明身份,也是表达了死者的心志。失踪之后,投河自尽者的鞋子也是一种较为明显和清楚的身份证明物品。若是他杀或者正常失事跌入河中,鞋子会和死者一同落下水里,留在岸边的鞋子表明了死者选择了投水自尽。还有投河自尽者留下鞋子在岸边,也是一种自己放下世间万物再无诸多牵挂,断不回首的仪式。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
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
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
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
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
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
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这首诗记述的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叙述基本上采用了生活断面的结构方式,写了多个生活片断:第一,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的姑娘刘兰芝被婆婆“遣归”,恩爱夫妻硬被拆散,二人指天盟誓、互不负心;第二,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派人为儿子向兰芝求婚,又为利欲熏心的哥哥逼迫,只得应允;第三,焦仲卿闻变,急急赶来,二人相约以死抗争。在迎亲之日,兰芝自沉清池,仲卿自挂高枝,双双殉情。诗中又采用了类似蒙太奇的手法,组织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充实着这三个情节,因而故事显得十分生动感人。
这出悱恻动人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它又是一首美丽悲壮的爱情赞歌,尽情地赞美了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的美好心灵和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精神。同时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刘兰芝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诗是从两个角度来展开人物性格的。一方面围绕刘兰芝写了一些恶势力残酷地将她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情况,从侧面烘托;另一方面写刘兰芝在这些恶势力面前,在残酷的摧残中,一步步地经受考验,完成自身生命的反抗从正面直接描写。这两个侧面交织在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使用了个性化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还使用了环境和景物描写的烘托,以及使用了抒情性语言的穿插,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异常鲜明突出。
另外,诗中比兴、排比手法的运用也极具特色。从序曲和尾声看,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比喻两情难舍难分,情调凄恻悲怆,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结尾用美丽而富有神幻的“鸳鸯对鸣”作结,前后呼应,给人以联想回味。排比铺陈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如兰芝离开焦家的一节中,从妆束、衣饰、姿态、容颜多处铺叙,极写兰芝的“精妙”动人,从容镇定。句式整齐,词藻华丽,不但造成了声调和色彩的美,而且对塑造人物、抒发感情都起了极好的效果。
希望有帮助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不但有着无以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除了这些封建社会女性必须具备的传统美德之外,在她身上还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她身上的人格魅力触及到焦母及焦仲卿男权思想意识的统治,所以为婆婆所不容,并以“举动自专由”为借口遣送回家。最后刘兰芝以死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关键词:刘兰芝;传统底蕴;现代意识;女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命运的不幸是不言而喻的。对待女性,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展示了她们的多面性,女性并未获得一个清晰的始终如一的评定。在正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弱势群体。就时间而言,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定,使她们一生被男性所掌握;就空间而言,“行莫回头,语莫露齿,作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窥必掩面,出必藏形” [1] ,使女性与外界的联系几乎隔绝。当然更重要的限制是在思想行为上对女性的禁锢。因此,封建道德和礼教的禁锢,依附于男子的卑微地位,使女性丧失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承受了比男子远为深重的痛苦。实际上正如林语堂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乐的人”。
传统的研究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 [2]。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深刻。走进《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总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呼之欲出。从美学角度看,《孔雀东南飞》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领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的刘兰芝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形象画廊中一颗闪光的珍珠。她的悲剧结局增强了其形象美的无穷魅力,使这一形象有着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富有传统底蕴的美
(一)天生丽质的形象美。提起人的形象美,人们常常以为只有西方才重视和欣赏,如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因为争夺绝代美女海伦而引起的。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实例。首先看将要被婆婆休弃回娘家的刘兰芝晨起梳妆的正面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即将辞行的复杂心境中尚见兰芝光艳四射,可以说其貌美艳绝伦,堪于海伦比美。
同时作者又运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笔法———侧面烘托一笔,也可见其美妙无双。刚刚“还家十余日”,县令使遣媒人来,回绝了县令的“窈窕世无双” “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又有太守的遣媒“结大义”,可见兰芝的美貌已传扬乡里,芳名远播,德行服人,赢得四方才子仰慕。但就是如此貌美的女子,却被焦母所遣。作者把刘兰芝的形象刻画的越美,越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悲剧意蕴。
(二)勤劳善良的品德美。勤劳善良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刘兰芝也不例外。在某些人看来,“丈夫经营家计,女子不能生财” [3] ,因而女性必须从事劳动,如“描鸾刺凤”、“挑花绣枕”、纺织作衣。《孔雀东南飞》中作者写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停息”,可谓起早贪黑,勤劳有加。又写她“三日断五匹”极力强调她能织布。另外,兰芝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她的勤劳善良,那“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句,更能看出她勤劳能干的一面。
(三)知书达礼的心灵美。作者所塑造的刘兰芝,在封建社会看来,是一个妇德完美的人物。她“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多才多艺、很有修养。仲卿的“女行无偏斜”进一步说明兰芝的被遣,完全是焦母无端的厌恶与挑剔,即使这样兰芝辞别时仍旧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小姑告别时,又叮嘱其“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见她内心其实是非常孝敬婆婆的,尽管婆婆对她是那么薄情。接着对小姑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可见她与小姑关系非常融洽。我们知道姑嫂关系难处,但兰芝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这些都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其心灵之美无须多言。
(四)情笃意深的女性美。女性对爱情是执着的,“女人重视爱情甚于她的生命”(居里夫人)。也正如黑格尔所言:“爱情在女性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到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光焰被狂风吹熄掉。”[4]第2卷刘兰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诗中写刘焦二人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别情之盟、”“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的“抗婚之誓”,以及“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殉情之义”⑤,都足见兰芝对爱情的坚贞。她对焦仲卿的情笃意深,恋情浓烈,充分体现了我国女性特有的美德。
二、闪烁现代光彩的亮丽女性
(一)聪慧不屈的人格美。鲁迅曾说:“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抗暴,这是中国女性所特有的韧性。《孔雀东南飞》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兰芝的美丽聪敏、勤劳能干、知书达礼和善良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的背后却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反抗性格与理性认识。
首先开篇“诉苦衷”的场面,不仅让我们得知兰芝的美德,更让我们看到兰芝认识问题的清醒态度:“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曰公姥,及时相遣归。”从仲卿请求其母的对话中证明兰芝的判断是准确的,原因正如兰芝所料,决不是“织作”问题,而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正是兰芝的“自专由”刺痛焦母这个家庭封建霸主的神经,被驱赶已是不可挽留之势。聪明的兰芝,通过仲卿的试探,更证实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当仲卿求母失败后,仍抱有幻想:“卿但暂还家,吾今日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兰芝便冷静地告诉仲卿:“勿复重纷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这是多么深入而精辟的理性认识,事情的发展正如兰芝所言。
其次从“起严妆”外貌描写中不仅可窥兰芝惊人之貌,更让读者感知兰芝撼人心魄的倔强与自尊。请看“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首饰不可谓不精致,这些衣着不可谓不精美,反复装饰不可谓不精心,如此场面不可谓不精彩。刘兰芝此时,包含对焦母的怨怒,深藏对焦仲卿的眷恋,满怀对前途的忧虑,真是百念缠身,万感穿心。兰芝本应无心于服饰,无意于容颜,可她却从头到脚极为华艳地打扮了一番,她是漂漂亮亮嫁入焦家的,也要漂漂亮亮地离开焦家,以示她“实无罪过”。她要走得体体面面,决不在她婆婆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显得很伤心的样子。她这样精心打扮,是为了做人的尊严,仿佛英雄赴刑场,要衣冠整洁,昂首挺胸。她心上滴血而眼中无泪,胸中燃火而面无表情,这是多么倔强与坚贞的性格、气节。
(二)强烈的女性自由意识。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婚姻完全是按男性的思想和利益设立的,而全然不会考虑作为女性的爱情和自由。男权制的婚姻制度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先在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女性无条件地服从男性。这是在女子未出嫁时就预先形成的习俗和法律。在男权制婚姻契约中,女子一当出嫁,就被迫与这种男权制契约签约。在男权制契约的规定下,无数的女性埋葬了自己的人生自由和爱情自由,即使是女性本身也是按男人的需要设计的。
《孔雀东南飞》在叙述刘兰芝被休回家时,刘母的惊骇和质问的那段话是颇能说明问题的:“阿母大拊掌:‘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刘母的惊骇在于,她是按封建礼教的规范来塑造女儿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符合男性的要求,既然被丈夫休回家,就是女儿没能符合男性的要求;刘母的惊骇还在于,女儿不符合男性的要求就是不符合社会的规范,就是一种大逆不道,因而也是一种耻辱。由此可见,刘家让刘兰芝学习“织素”“裁衣”和“弹箜篌”“诵诗书”,并不是要使刘兰芝成为一个思想、精神、个性更丰富的女性,而是要塑造成一个更符合男性需要的女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找到更好的人家。刘兰芝是刘家按照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范而塑造出的理想女人形象。
但是,刘兰芝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不同于男性规范的理解,她认为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是这样一个会女工、懂艺术、通诗书、有才学、有情感的女性,是应该有自己理想的爱情的,是理应得到丈夫疼爱的,是理应拥有一种美满甜蜜的婚姻生活的。在刘兰芝的婚姻观里,是有着女性的自由意识与爱情追求的,她认为她所签署的是有着和男性几乎一样地位的女性自由的爱情契约,所以她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获得人性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而获得爱情的自由,要求挣脱女性作为婆家劳动工具的限制而获得生活的自由。因而,她才会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不满,才会有“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抱怨,才会有“君家妇难为”的慨叹,也才会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愤激。当然刘兰芝并不是要真的离开焦仲卿,不是要毁弃这份婚姻契约,而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维护自己作为女性的爱情契约。因为现在的这种婚姻生活,与她所想象的爱情相去甚远,而她的追求又是源自于她作为一个女性与自己情窦初开时就朦朦胧胧产生的爱情理想之间的签约。这种先于婚姻契约的爱情契约就必然地与焦仲卿的男权制婚姻契约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刘兰芝的女性自由意识使她反感于焦家的男权思想意识对她的种种束缚、限制和规定,向往着一种自由的爱情生活。
(三)视死如归的悲壮美。兰芝被休回家,尽管她为她和焦仲卿的“别情之盟”做出了种种努力,拒绝了县令和太守的求聘。但是,最终她迫于重重压力,无奈地违弃了约定。但那是被逼迫的结果,刘兰芝无力抗争这种无所不在的男权制。因而,违约的罪责在男权制的思想意识,而不在刘兰芝。作为另一方的焦仲卿,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践行这份契约,只是在得知刘兰芝违约之后,他才“因求假暂归”,才匆匆忙忙来和刘兰芝见面。他明明知道自己不曾为践约付出过任何努力,仍然要讥讽、嘲弄、羞辱刘兰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并进一步嘲弄地说“卿当日胜贵”。
表面看来,是刘兰芝违背了诺言,但实际上,焦仲卿才是契约实际的破坏者。是焦仲卿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没有力量再迎娶兰芝,才造成了兰芝的被逼再嫁。焦仲卿不检讨反思自己的不能践约,反而讥讽兰芝,把破坏契约的责任推卸给兰芝。当兰芝再嫁已成事实,焦仲卿当着兰芝的面愤而提出“吾独向黄泉”,其实他并不是真的要去死,而是对兰芝的谴责和施压,是对兰芝羞辱之后的激愤之词,是对兰芝的再嫁无力改变的恐吓之词,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极度失望和悲凉。因此,尽管焦仲卿是黄泉之约的立约人,但焦仲卿的履约却是被动的迟缓的不情愿的。他是在得知兰芝践约之后,“心知长别离”,而且是“徘徊庭树下”,然后才“自挂东南枝”的。他的践约是在兰芝践约之后,那是因为他已无力改变这份契约,就只能去践行这份契约了。这份黄泉之约带给他的是“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的恐惧象征,但他又无法违背自己订立的契约,所以他“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最终只能无奈地履行自己订立的契约。
从实际上看,刘兰芝才是黄泉之约的立约者。因为尽管她已被驱遣回家,但她还在绝望中抱有一丝希望:渴望丈夫能实践他的誓言,能履行他的契约———真的来重新迎娶她,焦仲卿是她绝望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能给她帮助、理解的人,却在她身心疲惫之时雪上加霜,不仅没有对她的苦难予以一丝一毫的慰藉,送给她的只是严厉的讥讽、嘲弄、羞辱,这个男权制社会没有给兰芝这样一个具有女性意识的女子留下任何的生存空间。所以她愤慨而又凄凉地告白:“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然后毅然地签署了这份黄泉之约、死亡之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兰芝的签约是如此的果决,她的履约也是决绝的,“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刘兰芝的立约和践约是要证明自己的人格,但是,那里面还深深地包含着这个女性对焦仲卿这个男性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对这个男权制社会的失望。因此,刘兰芝的死不是为了殉情,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驱遣之后就应该选择这条道路;如果是为了殉情,她在被迫改嫁之后就应该想到死,刘兰芝是在受到丈夫的羞辱、嘲弄之后,改嫁的新婚之夜才愤而去死的。刘兰芝要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人格:她不是那种贪恋荣华富贵见异思迁的女子,不是那种言而无信不守承诺的女子,所以她死得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震撼人心,彰显了一份圣洁,一份纯正,一份刚烈,一份血性。
刘兰芝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显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纯洁爱情的渴望,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的毁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问题便是男权制统治下的女性与婚姻问题。刘兰芝是一个悲剧,但不是唯一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详尽地叙述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婚姻悲剧
全部过程,其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个善良而美丽、聪明又勤劳的女子,她同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婚后,夫妻感情深挚,但偏执顽固的焦母却对她百般挑剔,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由专,并且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仲卿迫于母命,只得休妻。二人分别时,山盟海誓,彼此永不相负,希望过些日子重新团聚。兰芝回到娘家后,她那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家。仲卿闻变赶来,重申盟誓,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决心以结束年轻的生命来表示反抗。就在太守家张灯结彩迎亲的那天,兰芝毅然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得知刘兰芝的死亡,也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而死。后来两家请求合葬,他们的坟墓上松柏梧桐浓荫覆盖,一双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着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
这首诗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故事,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并且对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予以热忱赞美,它反映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婚姻幸福的严重社会问题,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给予了歌颂,有着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
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在最绝望的时刻跳入河中,摆脱了时间的束缚,永远将自己的生活锁定在春秋楚国-君主平庸,人们在黎明时分是一个悲惨的国家。 无论生死,我们都必须在有尊严的世界中生存。 这是一个传统思想,世代相传。 屈原的死已经很可惜了,但是在他去世之前,他仍然把鞋子整齐地放在河岸上,这是古人对名望的强调。 所以问题是,为什么古人在跳入河里自杀之前脱掉鞋子? 这始于传统文化和一些习俗。 在跳入河中之前,古人必须脱下鞋子并将其放在河岸上。
最重要的原因是告诉别人他自己跳入河里,没有受到别人的伤害。 当人们在水中发现尸体时,他们会向政府报告,然后政府自然会追踪该人的死因,以查看是否涉及任何犯罪行为。 如果在岸上发现了一个死者的鞋子,那么最好的证明是该人自杀,而不是他受到了伤害。 当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很多人都学到了孔雀东南飞,其中有一段话说从丝绸鞋上脱下裙子,抬起身体去青池。
刘兰芝脱鞋致死 ,根据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已经有证据表明他脱掉鞋子扔进河里了。 古人主张为了安全而进入这片土地,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死亡,骨头最终都被埋葬了。 在河里自杀的人实际上是在河岸上留下了一双鞋,告诉人们他被扔到河里的什么地方,子孙后代也很方便找到他的骨头,然后尽快将其埋葬 尽可能,古代人更加迷信,相信轮回的传说。
此外,古人认为,投身河中的人在来世重生时将享有优先权。 因此,当灵魂接收者看到鞋子放在岸上时,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自杀,将自己扔进河里,并会安排他们提前化身。 尽管这听起来现在对每个人都有些神秘,但古人仍然非常相信。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古代没有科学的帮助,而古代人在思维上有局限性。 如果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并进行想象,就会感觉到他们的无助感和当时社会的无形压力。
例如三个服从和四个美德,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话,没办法, 报应等等。 正是在这些压力下,他们才选择扔进河里,尽管他们选择扔进河里,但他们离开了那对帮助他们冲破束缚并走上理想之路的夫妇。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和评论。
汉朝以孝治天下
儒家的三纲五常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深入人心。父母的话孩子不可违拗。儿媳妇绝对要听从丈夫和公婆的指挥 没有自己独立的自由。
这种封建家长制度是早就刘兰芝死亡的根本。由于婆媳不和 而且当时的那种封建制度家长制度不可能使感情很好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摆脱家庭和道义的束缚按照个人的意愿自由的生活。儿子只能听从父母的话 按照父母的意愿做父母喜欢的事情。休了刘兰芝。
造成了刘兰芝的亡故。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我觉得《孔雀东南飞》中还包含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礼制的一种批评,讲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婆媳矛盾问题,还有关于选择的话题。《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与焦俊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婚姻的悲剧,但这所反映的并不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封建礼制之下的婚姻悲剧。女子的三从四德、对长辈的绝对服从都造就了这场婚姻的悲剧,也讲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封建礼制的批判其实类似于《孔雀东南飞》这种作品往往都不是为了反映婚姻悲剧而存在,它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诗歌当中,我们认识到了刘兰芝和焦俊卿两位主角,他们之间有着海誓山盟,有着深厚的情谊,但是婚姻最终还是逃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夫妻之后,两个人面前遭遇着更加艰难的处境。刘兰芝按照封建礼制的教养,十三岁的年纪便开始女子该学的东西,她会织素、会裁衣、会手弹箜篌,在婚姻中听从夫君的教导,悉心照顾婆婆。但是后来婆婆不满刘兰芝,焦俊卿的挽留仿佛没有任何成分,按照封建礼制,母亲的不满意最终也造就了离婚。
2婆媳关系《孔雀东南飞》最直观的矛盾冲击就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因为焦俊卿的母亲不满意这段婚姻,所以处处挑刘兰芝的刺,说刘兰芝言语粗俗,没有身为媳妇该有的礼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婆婆的一面之词,但这正是反映了婆媳之间无法缓解的问题。
3选择的话题其实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刘兰芝的选择是几乎没有的,因为长期对女子的压制让刘兰芝学会了服从,服从婆婆、服从婚姻、服从兄长,最后的挣脱只有生死的去留。长期的压制让刘兰芝不堪重负,最终不想要背叛自己心中的忠贞,刘兰芝选择了死亡,这是刘兰芝仅存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