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什么被遣送回家:
刘兰芝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所以自然有自己的对事物的认识和意见,有自己的思想,不会完全作为婆婆的“提线木偶”,所以婆婆对她的“举动自专由”,早就“吾意久怀忿”了,总是故意找茬,所以刘兰芝被遣送回家。
2、关于刘兰芝的描述片段: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
3、《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兰芝)结婚的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
(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
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
扩展资料: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
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
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
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参考资料:
刘兰芝是个好闺女,颜值高,勤劳,聪慧,善良,陪嫁也非常多。她嫁给了焦仲卿,夫妻非常恩爱,刘兰芝与小姑子关系也亲近,等等,可是婆婆焦母不喜欢兰芝,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不对付,硬是要求儿子休了兰芝。
为什么呢?这就是焦母爱“作”而已。这个老太太,独断专横,冷酷无情,见不得儿子与媳妇的相亲相爱。问其原因,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盆子脏水泼过来。
诗里未出现焦父,想必是早死了。焦母一个人拉扯大仲卿,对儿子的控制欲很强烈。儿子娶了媳妇,卿卿我我,老太太的感觉就是失去儿子,必须和另一个女人分享儿子,她受不了。必须夺回来儿子,让兰芝难堪。焦母的心理大概是我不好,你也不能好。嫉妒心非常强烈的焦母,对一个年轻女人的甜蜜爱情极端反感。
兰芝未生育不是主要因素,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夫妻二人年龄不是太大。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兰芝也才二十出头,不能说就不生了。
至于其他方面,更是啥事没有,实质问题,就是老太太太作了,戏精,一天不闹事,心里一万个不舒服。
焦刘爱情被老太太生硬给搅黄了,夫妻生活给拆散了。封建家长制大显神通,焦仲卿不得不从母命,遣送兰芝回娘家。悲剧背后的人性原因,就是焦母的自私,嫉妒,和无事生非,不作不会死。
焦刘二人忠于爱情。兰芝已经有太守儿子求婚,场面阔绰盛大,好女人不怕没人求。在出嫁前一晚,她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呢,听说兰芝死了,绝不再活着。心知长别离,自挂东南枝。上吊了。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如此的悲剧,警示后人:不要干涉真正的爱情!
焦仲卿的母亲和刘兰芝的兄长历来是作为反面形象被人们所认识的:他们是刘、焦真挚纯洁的爱情的障碍,破坏了这一对年轻人的婚姻幸福,使其被迫走向死亡。那么,《孔雀东南飞》,这首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是不是要为人们确立人性之恶的范本,以引起鉴戒的注意?焦母与刘兄是不是本质上就真的刻薄寡恩,存心要害死自己的儿子和妹妹呢?
综观全篇,婆媳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不管她的儿子如何地表白对妻子的生死相依的深情大爱和不复婚娶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也不管她的儿子因为妻子的离开表现得怎样的悲伤和心灰意冷(“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她总是意志坚决,不为所动。是什么使得她与媳妇这样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必欲除之而后快呢?难道是因为媳妇没有妇德,败坏门风?抑或是懒惰无行,不敬尊长?从诗中对刘兰芝的描写看,这些理由显然纯属猜测,没有依据。
刘兰芝是一个聪慧美丽、颇有教养,又勤俭朴质、待人有礼的女子。尽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也无怨无悔,尽力忍受;尽管“大人故嫌迟”以至无端被弃,她还是强压悲愤,在婆母怒不可遏时,上堂拜别,表现得既周全得体,又善解人意;尽管对丈夫缠绵依恋,难以割舍,她仍然还是默默承担,没有痛哭流涕,死乞白赖。在苦难的生活中,这一个坚强的女子以她善良、至诚的本性赢得了读者的尊重。这样温顺如水的人是绝不会主动制造与婆母的嫌隙,主动挑起与婆母的战争的。这样看起来,婆媳矛盾的制造者无疑就是焦母了,而焦母为什么会那样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媳妇百般看不惯呢?
有人说,刘兰芝自尊自信,不肯随便屈从,焦母认为她“无礼节”“主动自专由”,不懂为人之媳的规矩,触犯了自己的家长权威,从而失去了对她的欢心,使刘兰芝最终“被驱遣”。还有人说,焦母要赶走媳妇,是因为兰芝没有为焦家添得一丁半口。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延续香火计,焦母自然要赶走兰芝了。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都显得比较片面,没有深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忽视了特定环境之下人物的性格,由此所引出的对人物的道德贬低和情感上的排斥,是对人物极大的不公,同时也影响了对作品悲剧价值的认识。我以为,婆媳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她的儿子——诗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是焦仲卿让他的母亲陷入了深深的失望的境地,因为这种失望而使焦母迁怒于媳妇。
从诗的内容看,没有提到她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可能是他舍妻别子,早已去世;也可能是流落他方,音信杳无。可以想像,没有男人的日子,孤儿寡母是多么的艰难困苦,尝尽心酸。他们要承受多少来自外间的冷眼讥刺,欺凌侮辱;为了生存要多少次强颜欢笑,忍泪吞声;尽管丈夫可能留下了一点家底,但也必须起早贪黑,摸爬滚打,省吃俭用。可以说,在这凄风苦雨、风刀霜剑般的漫漫长途中,儿子就是母亲的支柱,是母亲的希望。那既是出于母亲的天性,也是那样的时代一个女性所能够拥有的全部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当焦母终于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将儿子拉扯成人,帮他娶亲成家,谋事求职,她该是多么的欣慰和骄傲啊!尽管作品没有正面表现这些东西,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推想。因此,应该说,焦母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是一个经受了苦难的折磨而没有倒下的可敬的母亲。如果说她后来的性情变得有些暴戾,那也是长期艰苦而孤独无爱的境遇压抑使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看不到她的坚韧顽强,看不到她为儿子和家族作出的牺牲。
亲身的痛苦经历使她明白,人只有自己帮助自己,自己不屈服、不气馁,才有可能改变生活的条件,不让别人欺凌。对于一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中唯一的男人——儿子焦仲卿来说,这种品质显得尤其重要。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有人——不管是士大夫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庶民百姓——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要求每一个人特别是男子以家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的身份进入国家政治体系中,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从而既实现自身价值,又完成家族腾达的历史重任。所以,一个男人,他是家族之本,是家族兴旺繁盛的依托,他的人生定位首先应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利益,不能以己之私而危及整体。
焦仲卿,在焦家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他的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当他的母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兴复焦家的担子开始历史性地落在他的肩上。可是,这被母亲倚为终身依靠的儿子却贪恋新婚燕尔的欢娱,沉醉于儿女私情的甜蜜中不思进取。尽管他终日奔走于公府之门,但是透过兰芝幽怨的话语(“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不是也反衬出仲卿是多么地不情愿,要忍受多少相思的煎熬。从他对兰芝痛苦而无奈的叮嘱“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中,不是让我们感受到他身受羁束,迫不得已又不得不然的两难心境吗?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能够倾情投注于一个女子,并与她携手共赴黄泉,其相爱的真挚与深沉和人格的纯净与高贵辉映千古,令人感动。但是,因为情到深处而形成的心灵的单纯,也使他于“洞彻世事,练达人情”上表现出不切实际的迂阔,他非常明白照自己的性格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实在很难,所以,当他说出“儿已薄禄相”的话的时候,给母亲的心灵震撼是可以想像的。这样不争气的话语带给她的羞怒、痛苦、失望,只有一个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怀抱着无比殷切的望子成龙的希望的母亲才有可能体会到。
从女性和母亲的立场出发,焦母不会过多地责备自己的儿子不明事理,而只会将儿子的多情归罪于媳妇。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女子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端庄严谨、贤惠温顺,辅佐丈夫,使家业兴旺。“三从四德”等纲常伦理对女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受过困苦生活的焦母从自己的经验和家庭处境出发更是对媳妇几近于苛刻。她认为“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是一个女子应尽的本分,是她勤俭持家的基本职责。她希望媳妇能够当好儿子的贤内助,使他一心一意作好官府的大事,得到官府的赏识,让光耀门楣的愿望早日实现。这实在只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母亲最朴质、最现实的愿望。然而,这样的愿望却落空了。
自从儿子和媳妇 “共事二三年”来,一天天地变得胸无大志,媳妇不但没有教管好自己的丈夫,反而也与他一同沉溺在爱情中。虽然夫妇二人这几年是聚少离多,但焉能没有焦母的催逼在其中?作为一位敏感的母亲,她怎能不会意识到儿媳相爱对家族利益的潜在危机?所以,只要儿子愈表现得与兰芝情深意长,就愈让焦母急怒攻心,暴跳如雷(“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更让她不能容忍的是儿子居然为了一个妇人而痛哭流涕,露出可怜的软弱相,以至于以死相逼——“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虽是苦口婆心的劝慰,却也有被迫无奈和深隐的不满,不然的话就不会仍然固执己见,倒行逆施——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她对兰芝的讨厌,并不是真的兰芝对她“无礼节”,也不是因为兰芝没有生育,这都不是根本。根本的是兰芝没有尽到做媳妇的职责,在她的媚惑下,儿子意志消靡,在官场上还只是个小吏,仕途无有起色,家族的利益将要受损。所以,由对儿子的失望而引起焦心、愤激、苦恼,种种情绪纠缠着焦母,使她愈加怪罪媳妇,愈发下定决心要拆散他们,简直毫无通融的余地,显得那样的不近情理,冷酷横蛮。其目的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为儿子求娶”东家贤女”,使儿子悬崖勒马,迷途知反。
再来看兰芝的兄长。在诗中他只是个次要角色,但他的作用却很重大。可以说兰芝与仲卿最后走向死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逼嫁。如果他不是“性行暴如雷”,而是对兰芝的遭遇深加怜惜、宽容、理解,温厚地接纳兰芝,给她以平息伤痛的时间,那么可能结果将会是另外一番样子。沈德潜曾经对刘兄作过这样的评价:“否泰如天地一语,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这也成为了人们共同的看法。可人们却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刘兄这样作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不是硬要将妹妹往火炕里推?抑或是以妹妹为筹码,来博取自己的私利?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想不会有这样如蛇蝎一般狠毒的兄长。实际上,刘兄之所以要这样作,是为了妹妹的终身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补救家庭受到的损害。毕竟是焦府不义在先。当妹妹带着身心俱创的惨痛回到娘家,可以想见给娘家带来了多少羞辱和不光彩!作为一家之长的刘兄既要安顿料理妹妹的衣食住行,又要承受来自邻人的嘲笑和讥讽。无论怎样说,这都是对刘家尊严与男人自尊的极大伤害。所以,当太守府来求亲,这是改变妹妹悲苦命运的极好机会,也能使刘家受到伤害的尊严得以修复,重新获得社会的认同,有什么理由要拒绝呢?如果说兰芝可以因为与仲卿的相爱而对焦府所予的一切折磨与耻辱弃置不顾,那么,她的母兄却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因为对她的爱而恒久地停留在焦府与仲卿所予的羞辱和伤害中。解铃还须系铃人,知礼重仪的兰芝只有答应再嫁了。
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人的性格的生成和发展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时代的土壤,其现实行为也有相应的性格逻辑和心理动因。在宗法制和小农经济的条件下,维护群体利益,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们的思考重心。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克制身心,服从群体,才能与世俗相融相洽。群体拥有巨大的道德政治权利,个体则只享有道德政治义务;而且,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谐调,最终是以个体欲望的自我收缩而得到解决。作为封建家长的焦母与刘兄,他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自然而然要以维护家庭利益为出发点。他们不但不会对仲卿与兰芝的忠贞爱情给予平等的体认、关爱和呵护,反而要严厉地斥责,坚决地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作正是在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所以,从诗作的故事层面来看,焦母与刘兄成了仲卿、兰芝婚姻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他们不但将自己鲜活的生命自觉地奉作封建祭坛的牺牲,而且还主动地把自己亲人的幸福祭献出去。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那一个时代所有人的不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格是多么的卑下低劣,心灵是多么的尖酸刻毒。相反,他们也是心地善良者,至少也是悲剧的承担者。当诗末出现“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主动时,未尝不是他们对刘焦生死不渝的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在未来的凄苦的孤单岁月里,焦母会日日咀嚼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伤,刘兄也会时时地感到无限的懊悔与自责。他们同样是受害者,是他们崇奉的观念的受害者,同样是应该给予同情的对象。
两千多年来,如同焦母、刘兄似的封建家长代不乏人。他们一方面竭力要将亲人的行为和情感纳入到体制内来,不容许丝毫旁逸斜出;一方面又要独自承担因惩罚造成亲人痛苦所引起的内心忧戚。这是怎样悲凉而无奈的人生啊!当陆游的母亲毅然决然地赶走侄女兼媳妇的唐婉,给儿子陆游造成终生的遗恨和苦痛的时候,她的内心就真的会有如释重负之感而不会沉浸在伤心的海洋?当贾宝玉的父亲对儿子痛加挞伐,打得儿子几乎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就真的会在一旁得意地狞笑而不会也有无法言说的苦衷?……面对这些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生命实体,面对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生命现象,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我们还会不会仅仅只看一时一事表象、感情用事地去指责他们的为人,把他们定格在“恶婆婆”“恶父亲”“恶兄长”的形象上?还会不会吝啬我们的感情去一味地贬斥他们,苛求他们为什么不尊重亲人的选择?
《孔雀东南飞》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就形象地描绘了刘焦殉情而死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某些具体的个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的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展示出封建传统观念杀人的本质。在一个群体利益高高凌驾于个体追求之上的传统中,任何平等的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是一种奢侈。但是,人类对合理、健康、自然、合乎人性的理想图景的追求毕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它必定要冲破漫漫封建中世纪的黑夜而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天地。也许这正是《孔雀东南飞》在末尾充满深情而执著地表达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深意!
古人跳河自尽时,往往会将鞋子脱掉放在岸边,这是为何?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歌,讲述了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以悲剧结尾的,刘兰芝被休之后,跳河自尽,而焦仲卿听闻了刘兰芝的死讯,也上吊身亡。人们将他们二人合葬在华山之旁,还传说他们化为了象征着爱情忠贞的鸟儿——鸳鸯。
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描述了刘兰芝跳河自尽时的场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很清楚地说明了刘兰芝在跳河之前,脱掉了自己的鞋子。
而根据《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在楚国京都被秦军攻破之后,怀着浓烈的爱国之情,脱掉鞋子抱着大石头跳江而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在跳河自尽之前,要脱掉自己的鞋子呢?这就要从传统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来说起。
古人跳河之前,要脱掉自己的鞋子摆放在岸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告诉别人,他是自己跳河的,而并非为别人所害。当人们发现水中有尸体的时候,就会报告官府,官府自然会追查这个人的死因,看看是否牵扯到犯罪的行为。如果在岸边发现了死去之人的鞋子,那么就是这个人自杀的最好的证明,而并非为人所害。
在古代,对于人身死之后的安葬和祭祀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有些对皇家或者朝廷有重大贡献的人,死后得以配享太庙,享受和皇家同样的祭祀礼仪,就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作为普通人来说,死后是否能够进入自己家族的祖坟,接受后人和族人的祭祀和香火,也是每个人都很在意的事情。
对于遭遇不测的横死之人,很多家族都有忌讳,这样死亡的人是不能埋葬到自己家族的祖坟中去的,也不能接受后世子孙一年四时的祭祀。这对于看重身后事的古人来说,是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
因此,如果一个人决定要去赴死,在跳河之前,把自己的鞋子脱掉摆放在岸边,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他是自尽身亡,并非遭遇横祸而死,因此他在死后,是可以被埋葬到自己家族的祖坟中去的,也能享受到族人的祭祀和香火。
鞋子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还能起到占卜工具的作用,当对于遇到的事情犹豫不决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通过把自己的鞋子扔出去来打卦问卜,帮助自己来做出选择。
古人是非常注重礼仪的,鞋子在人们的穿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仪式感的物品,在很多时候,人们所穿的鞋子与他的身份息息相关。因此,在跳河自尽之前脱下鞋子,也是对于自己选择的道路的一种确认,也是对于这个生的世界的一种诀别。
生命是可贵的,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在很多时候,有些人却也不得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遇到难题的时候,多想想办法,熬一熬总会过去的,明天的太阳还会照常升起来。
1、焦仲卿母亲嫌刘兰芝没有礼数,行为随意。
刘兰芝本来就是个追求个性,自我价值要求很高的,有略有叛逆个性的人。焦仲卿母亲喜欢封建礼教约束之下的贤妻良母。 2、焦仲卿母亲已经对刘兰芝积怨已久,对认为焦仲卿与刘兰芝生活的不自在。 对儿子袒护刘兰芝的举动很生气,儿子为了刘兰芝下跪,要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样子的委屈自己是作为一个母亲难以忍受的。所以刁难在所难免。
3、焦仲卿母亲作为女人天生的嫉妒心情。
嫉妒、女人不都是有嫉妒心理的,同作为女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爱,尽管爱的种类不同。焦仲卿把爱集中在了刘兰芝身上,而忽视了母亲,焦母当然不高兴。
4、焦仲卿母亲已经为焦仲卿选好下任妻子,即为文中提到的“东家女”。 秦罗敷比刘兰芝更为漂亮,并且家底更好,婆婆总是希望媳妇漂亮,是名门闺秀,被周围的人羡慕。
5、焦母认为刘兰芝阻碍了他儿子的仕途之路。
焦仲卿爱的太专一,无心功名利禄,不上进。婆婆认为刘兰芝阻断了儿子的仕途; 刘兰芝在仕途上不可以给焦仲卿很好的帮助,反而会是一种阻碍。因为文章有写到有比焦仲卿官品更高的人愿娶刘兰芝,官场往往是黑暗的,大官压小官,焦仲卿的仕途很难顺走。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固有的士族门阀观念。
刘兰芝出身贫贱乡里,而焦仲卿家是官宦之家,至少在身份地位上焦母会觉得要门当户对!所以百般的刁难。
7、文中全篇没有提到焦仲卿夫妇有子女,对此也有影响,也是刘兰芝被休的重要原因。 百事孝为先,无后为大。刘兰芝无子,所以婆婆接受不了她,觉得她无用。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成因,前人多有探讨,但有些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出由焦家内部隐患、外部社会条件共同作用,最终通过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婚姻悲剧,从中可以看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横加于人们意识上的层层枷锁。它不仅仅是一出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历史悲剧。 :《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造成的,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悲剧形成的外因,而刘、焦的性格因素则是悲剧形成的内因。而且必须是刘兰芝、焦仲卿及焦母三者的性格发生矛盾碰撞,悲剧才会必然地发生。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 分析下: 中悲剧的罪魁祸首归结到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上。但笔者认为,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嫁,从而使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有情人终难白头偕老。但二人双双殉情的惨剧令人不可思议,太草率、太轻生了。难道被遣、再嫁的女子只有你刘兰芝吗?那为什么刘兰芝非得去自杀,焦仲卿也随之“自挂东南枝”?女子被遣、再嫁,这在当时是再稀松平常的事了,诗中县令、太守家先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见得就是将其往火坑里推。刘兰芝心中不愿意这样的亲事,是因为她心中一直装着焦仲卿放不下,焦仲卿更是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话向母亲求情,可见二人的感情笃深。刘兰芝最终轻赴黄泉,我们就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大批特批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这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态度。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认识《孔》诗的悲剧成因呢?《孔》诗中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造成的,或者说,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仅仅是悲剧形成的外因,而刘、焦的性格因素则是悲剧形成的内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悲剧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道德观念。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恋人相亲相爱,他们忠于自已的爱情,忠于自己的誓言。他们为了获得幸福,不顾任何冷酷的现实,最后他们双双殉情自杀。莎士比亚正是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表现了人文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的理念。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人是“我们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乐
观主义的悲剧。 所以 说 他们 他们内都是 以悲剧收尾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换来了理想胜利了,而《孔雀东南飞》 则不然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