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聪明、贤惠、勤劳、美丽,有教养,多才多艺,按理说能找到这样一个媳妇实在是家门之幸。不过焦母这个老太太硬是看不上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最终将她休弃。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焦母自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其实是个借口,并不是实情。刘兰芝曾经对焦仲卿说过:“奉事循公姆,举动敢自专?”相信刘兰芝的辩解合乎情理:刘兰芝读过诗书,不能不知道媳妇要孝顺、尊重公婆的道理,类似的闺训应该听过多次。实践证明也正是这样:刘兰芝无端被休,本该对焦母恨之入骨,但她还惦记着焦母,临走还向她辞行,并表示“念母劳家里”,并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姆,好自相扶将。”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无礼节”吧! 有人认为焦母不喜欢刘兰芝是嫌兰芝出身低微,配不上焦仲卿这个府衙小吏。理由是兰芝自己说的几句话:“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兰芝的自谦之词,并不能说明兰芝出身低微。以刘兰芝“箱帘六七十”“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来看,兰芝的娘家绝非贫寒之家。封建社会读书人少,女子读书的更少,而刘兰芝却是“十五弹箜篌,十六读诗书”,可见刘兰芝也不是一个普通女子。刘兰芝出身乡野可能是事实,但是出身乡野并不意味着低贱贫寒。诸葛亮、陶渊明都出身乡野,谁敢说他们低贱贫寒!过去人们把县令称为“芝麻官”焦仲卿只是庐江府小吏,离县令的距离还很远,所以门第远远谈不上高贵。刘兰芝回到娘家以后,先后有县令、太守派人为自己的儿子提亲。在哥哥的逼迫下她许婚太守公子。刘兰芝能嫁给太守公子,难道不能嫁给府衙小吏?可见什么刘兰芝出身低微,配不上焦仲卿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焦母不喜欢兰芝并把她休弃呢?我认为是双方的性格使然。人们在分析刘兰芝性格的时候,都注重她的聪明、贤惠、勤劳、美丽而忽视了她性格最大的特点——刚强。所谓的“刚强”就是不服软,不屈服,要强,宁可吃苦受累也不能让别人小看自己。当兰芝得知婆母和丈夫将自己休弃后,她没有哭泣、哀求,更没有像一般妇女那样大吵大闹、寻死觅活。而是从容镇定地整理衣物,严装打扮。不但打扮,而且非常认真,从头到脚,从衣着到梳妆,从化妆到走路,力求尽善尽美。就拿穿衣这一项来说,竟然“事事四五通”。兰芝之所以这么认真打扮,不单是想给丈夫和婆婆最后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不单是想在容貌上压倒她的继承者——焦仲卿未来的妻子,而是通过严妆掩饰自己的伤心和悲痛,不让自己的婆母看到自己的悲伤而快意,不让自己的丈夫看到自己的悲伤而难过。其实中国古代刚强的女性经常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悲痛。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被李甲卖与孙富,虽然杜十娘是万分不愿,却忍泪痛快答应,并且在离舟面见孙富之前也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悲伤,达到报复李甲的目的。 兰芝的刚强还体现在对待哥哥的逼婚上。兰芝本来以蒲苇自喻,向仲卿表示不再改嫁,但为什么又许嫁太守公子呢?原因就是哥哥逼嫁。在兰芝看来,自己已经出嫁,原来的家就不是自己的家了,而是哥哥的家。所以才有“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的话语。自己回到哥哥的家中吃哥哥,喝哥哥,而且不知什么时候结束。在她看来,哥哥逼嫁,不一定是贪图富贵,也许是要借此赶自己出门。刚强的兰芝无论如何也受不了这个,所以她一没有据理力争,二没有啼哭哀告动之以兄妹之情,更没有死皮赖脸赖着不走,而是毅然许嫁。其实兰芝在许嫁的同时就决定了新婚之时为焦仲卿殉情。 至于焦母,人们都认为是一个蛮横专断的封建家长,我认为她还是一个见识短浅,性格乖戾的虐待狂。焦母年轻时候是否勤劳能干,是否聪明伶俐,诗歌没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诗中的所作所为分析她肯定是个自私、没有教养、性格乖戾见识短浅之人。说她自私,是她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说她没有见识,因为连县令太守都能看中的媳妇,她却将之休弃。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在做媳妇时肯定很难得到丈夫公婆的喜欢,挨打受骂肯定是家常便饭。中国女人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自己当媳妇时挨打受骂,等自己当了婆婆时,又照样打骂自己的媳妇,甚至变本加厉。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爱一个人连带爱它屋子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连带爱他相关的物品。但这成语不适于用在婆媳关系上。母亲爱儿子,可以连带爱儿子的同学、朋友,甚至儿子的小猫小狗,但就是不爱儿子的妻子。奶奶爱孙子,甚至爱孙子的玩具,但就是不爱孙子的妈妈。焦母和中国大多数女人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却不爱自己的儿媳,不但不爱,还把当年自己做媳妇时受到的折磨委屈报复在自己儿媳身上。怎样要报复?无非是刁难打骂,要打骂总得找到一个理由,但刘兰芝聪明,勤劳,贤惠,有教养,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要在刘兰芝身上找理由大发*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不到刁难、打骂刘兰芝的理由,本身就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越发想找到理由发泄自己心里的不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俗话说:“鸡蛋里面挑骨头没有,鱼里挑刺还不容易吗?”只要留心总会找到刁难兰芝的理由和借口。由于兰芝刚强,焦母即使找到了借口,对兰芝进行了刁难就或折磨,也难以达到自己快乐的目的。因为兰芝有泪往肚子里咽,也不会像普通儿媳那样痛哭求饶。从诗歌来看,刘兰芝在焦家一共流过两次泪,一次是她被休和小姑分别时的流泪,这是姑嫂情深难分难舍之泪;另一次是被休后和仲卿分别登车离开时的流泪,这是夫妻情深相恋相依之泪。这两次流泪没有一次是受到压迫后的委屈求饶之泪。焦母休弃了兰芝,在她想象中,兰芝一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没想到兰芝没当一回事,反而精心梳妆打扮,临行时居然向她辞行,这对于以折磨儿媳为乐的焦母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最大的失败。焦母整日里挖空心思地找茬整治兰芝,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借口,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能不生气吗!所以她只好考虑换人了。 所以刘兰芝的悲剧不但是封建家长制压迫的结果,也是焦母偏执虐待性格和刘兰芝刚强性格碰撞的必然。
估计是因为孔雀东南飞的结局吧,两个人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讲的是古时候的爱情故事,是关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我想刘兰芝应该是一个非常美貌的女子。她和焦仲卿是因为音乐相识相知相爱的,最后两个人结为连理,但是刘兰芝的婆婆对刘兰芝特别的不满意,从中多加阻挠,最后成功的让焦仲卿休妻。
焦仲卿休妻之后,就有很多人向刘兰芝提亲,刘兰芝都拒绝了,但是这惹怒了她大哥,最后不得已,刘兰芝只好答应出嫁,在出嫁那天,她和焦仲卿一个投河自尽,一个自缢殉情。
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最贵最悲惨的莫过于两个人相爱却不能相守,被现实多加阻挠,最后只能通过殉情,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是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毕竟这样子的爱情并不是很多,能遇到这么一个人一辈子,也不枉来此世一遭了。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都学习过一篇文言文。这个文言文就是孔雀东南飞,我们都知道孔雀东南飞,其实是一个很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从文言文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深受自己婆婆的厌恶。刘兰芝的婆婆为什么那么讨厌她呢?其实是有以下几点重要的原因的。我觉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兰芝虽然在文章中被描述的非常贤惠,但是她其实不能帮助自己的丈夫升官发财,也就是说刘兰芝的婆婆觉得刘兰芝这个人运气不太好,也就是说在和他结婚以后,她不能帮助自己的丈夫升官。
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刘兰芝和她的丈夫,其实应该已经结婚很久了,但是两个人,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其实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女子结婚以后都是在家中侍奉丈夫和婆婆的。但是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是以传宗接代为主的,如果作为一个媳妇生不了孩子,一定是会受到自己婆婆的嫌弃的。所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看出刘兰芝和他的丈夫结婚多年,但是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我觉得这是他婆婆厌恶他的重要原因。即使我们知道刘兰芝在文章中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子,她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她仍然受到自己婆婆的厌恶。
刘兰芝在自述自己经历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其实就算结婚以后也是对自己的婆婆和丈夫非常好的,但是他的婆婆仍然嫌弃她,她甚至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错事,她的婆婆还是不喜欢他,其实重要原因就是他根本就没有生孩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和自己的老公,其实很长时间才能见一面。
所以也就是说刘兰芝在古代的时候还是非常惨的,她的婆婆因为她没有生孩子而嫌弃她,我觉得她的婆婆其实做的非常不对,我们都知道在刘兰芝回家以后,她的婆婆还要让自己的儿子再去找别的媳妇。所以说我们要知道的是,在古代的时候,女性的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古代,如果结婚以后不能生下一儿半女,其实会遭到婆家的嫌弃,而且被休回家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