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刘兰芝》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第1张

兰芝是建安时期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

刘兰芝从小受到一般劳动妇女受不到的教育。诗开头就通过刘兰芝自叙写到自己: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当兰芝被遣归之后,刘母也对她说: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这种重复的叙述正是为了强调说明这兰芝绝不像焦母所说的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也不是刘兰芝谦称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

十七岁时,刘兰芝已被教养成人,并嫁给庐江府吏焦仲卿。在焦家,她服侍年老的婆婆,照顾年幼的小姑,真是: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她辛勤劳作,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尽管她因丈夫远离, “相见常日稀”,经常独守空房,孤单寂寞,却仍然忠实于爱情, “女行无偏斜”,便是其写照;而她的待人处世,落落大方,举止谈吐,合情合理;她善良,即使将被婆婆赶走时,却仍然想着“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并嘱咐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有美丽非凡的仪表,当她即将离开焦家时,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无可挑剔的新妇,却处处遭到婆婆的指责;尽管她从早到晚纺织, “三日断五匹”,婆婆还嫌她“织作迟”;尽管她处处自我克制,焦母却始终看不惯,说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焦母明知儿子和媳妇感情深厚,却毫无人性地强令儿子赶走刘兰芝: “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

面对焦母的虐待,刘兰芝于忍无可忍之下,向焦仲卿诉说了自己的可怜处境: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是其悲惨处境的写照。可以想象,再勉强留下去,刘兰芝将被虐待至死。因此,她才忍心要焦仲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离开焦家,面对的现实仍是残酷的,被休归的女子在家中没有地位可谈,所以她“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更何况她还有一位“性行暴如雷”的长兄。所以她和焦仲卿离别时就预感到回家后她哥哥“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果然,她回家以后,虽然想信守和焦仲卿对天立下的誓言,忠贞不渝。然而当这位兄长责备她屡次拒婚时,她不得不违心地应许了。道理很简单: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明白不过地昭示了她的这种处境。在婆家,她已得到了“举动自专由”的罪名而被“遣归”,又怎能再违背一家之长的哥哥的意志呢

婚期日近,男方又是太守家“娇逸未有婚”的郎君,在常人看来,确实是极好的一门亲事,所以刘兰芝的长兄责备她: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太守家声势显赫,然而刘兰芝并不羡慕权贵,依然忠实于和焦仲卿的感情,因此,婚期越近,她越加痛苦,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她“愁思出门”显然是在期待和焦仲卿的最后见面。

终于,焦仲卿告假归来。刘兰芝在距离二、三里外已听到焦仲卿的“马声”,并急急忙忙前去会面,如果不是日夜专注地盼望和想念,她不可能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之内便听到马声而迎出门去。

刘兰芝向焦仲卿解释了自己被逼迫而不得不答应太守家的婚事: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焦仲卿不了解兰芝作何打算,因此说了一番“贺卿得高迁”之类的话来挖苦她,刘兰芝其实早想好了主意,因此她当即回答说: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新婚之夜,当“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的时刻,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以自杀的行动,抗议了黑暗社会的迫害。

刘兰芝的形象,具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作品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或对话,或描写,或铺张,或想象,尽情地在读者面前刻画出刘兰芝的美丽、善良、勤劳、灵巧以及知情知礼等种种美德。应该说,在焦家时,刘兰芝还是尽力按照封建道德对女子的要求来身体力行的,她大可与刘向载入《列女传》中的一些贤德妇人相比美。所以,当焦母指责她时,她敢于理直气壮地对焦仲卿说明自己是无辜的,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即使她回家后她依然对母亲说: “儿实无罪过。”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无罪过”的人被冠以“莫须有”的所谓“无礼节”的罪名而遭弃逐。她没有任何可以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焦母容不了她,她的哥哥又想用她来结交权贵,丝毫不尊重她的人格和自由。茫茫大地,没有她的容身之所,因此,只有死才是她唯一可以选择的权利!作品正是通过刘兰芝这一十分美好的艺术形象的被摧残、被压迫、被毁灭,暴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杀人不见血的黑暗现实。这一悲剧,在我国历代读者心中产生巨大的感人的艺术力量,因而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作品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为我国历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展现得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地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习,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符合他特殊的处境——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遣走兰芝,除却眼中钉。

另一个反面形象刘兄性情粗暴,趋炎附势。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语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沈德潜评论这几句诗道:“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投水而死。她为什么要投水目前一般都把原因归结为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或说成刘兰芝为反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而死。《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也就概括为揭露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又都把焦母和刘兄说成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这种观点至今已大大影响了中学语文课本、教参,影响了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影响了对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体会和把握。

论者们在讲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迫害刘兰芝时,大多语焉不详,有证据不实之感。《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说得稍微具体一些:“《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是孝顺这一条。”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武断的。焦母当时的文化素养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在诗中并不能看到她如何引经据典地援引《礼记》条文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并且,我们都知道:“《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西汉尚《仪礼》、东汉兼讲《周礼》,三国之后才兴起讲《礼记》之风。”《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三国后学术界才兴起讲《礼记》之风,所以,《礼记》不可能成为东汉时的道德准则,也不大可能成为那时的礼教方面的杀手锏和紧箍咒。

必须指出,论者们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忽视《孔雀东南飞》中大量的违反《礼记》条文的内容。

如:“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刘兰芝、焦仲卿相约以死,作者却对他们的殉情抱有同情、赞赏的态度。

如:“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 刘兰芝“女行无偏斜”,“奉事循公姥”,不算未孝未敬之人。焦母即使以为她不孝敬,也不用生气埋怨。应对她进行教导,如还不听就责备她,责备后仍不悔改,才叫儿子把她休掉。而焦母对刘兰芝总看不顺眼,故意找茬,本身就是大大违反礼教的。

如:“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意思是说,对儿媳辛勤劳累之事,公婆即使特别疼爱她,也只好任她去干,但要不时劝她多休息。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不但不叮嘱她休息,反而嫌她织慢了,严重违反了礼教。

如:“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焦父未出场,虽有“公姥”并举的情况,但大都认为这是个偏义复词,意义指向于“姥”:焦母。从“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看,焦母应说是寡妇。我们都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如果焦母丈夫还在世,那么,家里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就轮不到她;如果焦母丈夫已去世,那么,她就应听焦仲卿的。刘兰芝好像也死了父亲,而刘家发号施令、说一不二的却是刘兄,并不是刘母。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焦仲卿像刘兄一样,在家里由他说了算,刘兰芝就不会被驱遣;如果理解、同情女儿的刘母像焦母一样当家做主,刘兰芝也不会被逼再嫁。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封建礼教之类在焦刘两家都未严格地贯彻执行。刘兰芝的悲剧甚至还可以说是由于“三从四德”未贯彻落实好而造成的。

综上所述,可见:一、从作品本身看,焦母、刘兄有暗合封建礼教加害刘兰芝的行为,却有更多的严重违背封建礼教而加害刘兰芝的行为,我们不能说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就和不能说焦母是反封建礼教的斗士一样。若严格地按《礼记》的教义来行事,刘兰芝的命运可能还要好一些。刘兰芝的悲剧绝不是所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二、从作品内外的社会环境看,以《礼记》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在当时远未成为社会大众(包括作者)的基本的价值观,家庭中的伦理关系也还未按儒家的那一套教义来约束,并不存在什么专门扼杀幸福婚姻和美满爱情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宗法制度。因此,不能把刘兰芝的死归罪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迫害。

我们认为刘兰芝的死与她自身的性格有关。

刘兰芝很自信,对自己的聪明能干很自负。“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自我评价很不差。同时,她又很敏感。婆婆对她的不满、存心找茬,她十分清楚。“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倔强的她无法逆来顺受。她不迂回、不婉转,她直来直去、主动地表明立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自尊与叛逆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

刘兰芝的自尊和叛逆突出地体现在离开焦仲卿前的“严妆”上。“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文字突出了刘兰芝的自尊。历来女子被休回家,大都或面容憔瘁,或衣冠不整,或泪流满面,或寻死觅活。但刘兰芝觉得这样做是对自身形象的糟蹋,对自我尊严的损害。她尽管也有巨大的悲伤哀怨,但表现出来的仍是光彩照人、风姿绰约。这本身就是对焦母的示威与抗议:你不是说东家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吗她究竟有没有本**漂亮你不是希望我窝窝囊囊地扫地出门吗我偏要比做新娘子时更鲜亮更神气。这分明是一种抗议与示威。果然,她“上堂启阿母”时,“阿母怒不止”。

婆媳俩,一个脾气暴躁,心胸狭窄,毫不宽容,喜欢找茬;一个又自尊敏感,自信倔强,只知针锋相对,不能柔婉圆通、逆来顺受,要长久地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古往今来,都是非常难的。

兰芝的自尊与叛逆还深刻地表现在与兄长的对话中。“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欲何云”――往后打算怎么办这里的潜台词很是丰富:往后打算长久地独身吗往后打算长久地在娘家住下去吗往后打算长久地在兄嫂门下寄食吗往后还有比现在更好的人家吗往后焦仲卿真的能再接你回去吗等等。听后,“兰芝仰头答”。这里的“仰头”很有深意,她的自尊、刚强、镇静、不顺从、不低声下气,表现得很充分,很动人。她的回答有反话正说(理实如兄言),有明顺暗反(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有阳奉阴违(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而“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看似痛快的应允,实则已是定下了最激烈的叛逆之心:逼急了,我只有一死,那你的妹荣兄贵、高攀太守的美梦也一并落空完蛋。如果刘兄没有那么专横、势利,如果刘兰芝没有那么守信、自尊,没有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反抗与叛逆,那么,刘兰芝的自杀悲剧根本就不会上演。

与仲卿的相处,兰芝体现得较多的是自尊、柔情与率性任真。对仲卿她有儿女柔情。对婆婆性格清醒的了解和绝不逆来顺受的个性,让她毅然决然地提出结束与仲卿的婚姻。这时,儿女柔情少了,率性任真多了。刘兰芝忠于爱情、珍惜爱情,却又不为爱情而委屈自己,这里很有后来的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成分。而相比之下,仲卿则更为重情。他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非一般男人所能道出。仲卿和兰芝话别时都表现了儿女柔情与对未来的幻想。但兰芝面对的是“性行暴如雷”的兄长,他的逼婚,根本无视忠贞爱情和儿女情长,无情地破灭了他们的幻想。兰芝与仲卿最后一次会面时,她说:“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看似绝情,实为对爱情、婚姻的绝望与绝望之后的清醒,以及对自我尊严的以攻为守的全力维护。她不知生性软弱的仲卿是否屈服,不知仲卿与东家的秦罗敷是否好上了,不知仲卿对婚变有何态度。因此,她要用看似绝情的话来试探仲卿。她应该想到了这话可能伤害仲卿,但率性任真使她有些急不择言了。

若仲卿此时是似笑非笑、似怒非怒、如释重负,那倒是兰芝的最大悲哀。但兰芝听到的是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是同样重情轻生的真情表白,是毅然赴死的壮烈豪情:“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文学史上,女子为情而死的不在少数,男子为情而死的少而又少,焦仲卿就显得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兰芝的“何意出此言”表面上是生气了,实际上她听到了最愿意听到的话。这话证明着,仲卿是多么的重情,多么的爱自己。“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说得干脆爽利,毫无犹豫与迟疑,仍是刘兰芝的率性、任真、干脆、自尊性格的自然流露。自尊者活着时会努力追求自身的尊严,如果遇到侵犯,他会选择激烈的反抗,当他觉得活着时自尊无法维持时,他会选择走向死亡,这是尊严实现的另一种形式。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与刘兰芝的精神气度惊人地巧合。所以,我们认为,刘兰芝的选择自杀,虽有婆婆、兄长的因素,但主要的是由她自身的性格决定的。她的自尊是她性格的内核,叛逆则是自尊的外在表现形式。

把握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脉搏,对认识刘兰芝的性格及其性格的时代特征很有作用。中国诗歌史上诞生了刘兰芝这样的为了性情和自尊而不惜一死的艺术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思想史、文化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也是这个作品具有重大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之所在。而片面地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这个作品,就很难把握它在“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中的价值和影响。

曹清富,语文教研员,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

 刘兰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子,遵循古时极为崇尚的三从四德,而她和焦仲卿最后的结局则是封建爱情的必然结果。当然,刘、焦二人的悲剧与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现在,从刘兰芝的形象特点来分析《孔雀东南飞》这个经典故事。

 刘兰芝性格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刘兰芝是一位聪慧的女性。文中写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刘兰芝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家庭良好的氛围,造就了她琴棋书画样样行。

 刘兰芝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户江府小吏焦仲卿,身为人妇之后,刘兰芝日夜操劳不敢有一声懈怠。焦仲卿常年在府衙,刘兰芝既要织布养家,又要照顾婆婆和小姑。聪慧的刘兰芝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却还是招到了婆婆的埋怨。

 刘兰芝还是一位外刚内柔,敢于反抗的一位女子。刘兰芝生活的年代,妇女在社会的地位很卑微。出嫁之前在家听从父母和兄长的话,出嫁之后要听从公婆和丈夫的话。刘兰芝受不了婆婆的恶意欺压,便写信给丈夫。丈夫知道后,赶回家中劝告母亲和刘兰芝,母亲让焦仲卿休了刘兰芝。刘兰芝不堪婆婆的辱骂,准备回娘家,焦仲卿无可奈何之下决定先送刘兰芝回家,并承诺过段时间会来接刘兰芝回家。

 在爱情上,刘兰芝敢忠贞坚定,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刘兰芝是一位有思想有作为的女子,媒人上门提亲之时,她知道焦仲卿一定回来接她回家,便以各种借口推辞了媒人。不料,哥哥强制打压刘兰芝,让她同意嫁与太守的儿子,无奈之下,刘兰芝答应了。焦仲卿和刘兰芝见面时,俩人表明彼此的心意。刘兰芝成亲之日,她投河而死,焦仲卿听闻后,自缢而死。

 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回家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共同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后人吟诵《孔雀东南飞》时,都被俩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撼动。刘兰芝和焦仲卿本是一对相爱的璧人,为何会劳燕分飞刘兰芝被遣之谜也成为众人谈论的话题。

 一说,刘兰芝没有为焦仲卿生下孩子。刘兰芝和焦仲卿已经成婚两三年,但是一直未有孩子,焦母渴望焦仲卿能够有一个孩子。心急之下,焦母便让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另娶秦罗敷为妻。

 二说,这是焦母的阴谋论。刘兰芝十分貌美,这引起了太守之子的觊觎。太守前来和焦母商量,让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太守和焦母之间有了交易,他们平等交换的砝码就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未来。焦母知道刘兰芝和焦仲卿有很深厚的感情,自己也不愿破坏一对真心相爱的璧人。但是,焦仲卿身为焦家顶梁支柱,焦母把全部的希望都托付在他身上。所谓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焦仲卿在府衙里做小吏,焦母对焦仲卿的前途十分堪忧。为了焦仲卿的前途,她决定和太守合作,让焦仲卿休掉刘兰芝。焦母利用“忠孝”来逼迫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她的计划得逞了,刘兰芝回到娘家。

 刘兰芝回家之后,便有媒人向她提亲。哥哥贪图权势,让她嫁给太守的儿子,刘兰芝被迫答应。太守儿子迎娶刘兰芝那天,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自杀来证明彼此间矢志不渝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 中国古代妇女道德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 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 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刘兰芝“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未违“三从”之教。主要表现在:

(1)对丈夫贞顺。刘兰芝首要的社会角色是妻子,她对焦仲卿恩爱始终,生死相依,无疑是出于夫妻情深。因为焦仲卿给予了她应有的理解、同情,在她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曾以微弱之躯,为她抵挡生活中的风雨,甚至到死,也未放弃对妻子的爱。但焦仲卿之所以如此,也离不开刘兰芝对为妻之道的恪守。

(2)对长辈的孝顺。刘兰芝两头均已丧父,但从她对焦刘二母的态度亦足见孝顺之德。在平日的刁难虐待下,她仍不忘“供养卒大恩”;被遣前焦母的“槌床大怒”和堂上拜别时焦母的冷酷,都说明婆母在以“义绝”驱媳,但刘兰芝言辞委婉,依礼行事,谨奉孝道。显然,这不是内在的自然情感的流露,而是对“曲从舅姑”道德规范的遵循。

(3)对幼辈的慈爱。刘兰芝膝下尚无子,从她对小姑的情义,可以看到她“和于家”的品德:“却与小姑别,泪落连如子。”洒下的是一片真情。“始扶床”“如我长”的感慨,“勤心奉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久,嬉戏莫相忘”的叮咛,感人至深。

二、刘兰芝之死

刘兰芝在被遣之后拒绝家长和官吏对她的操纵,以死抗争。她的死体现了妇女道德规范的人格标准,是殉情,也是殉道即“发乎情,止乎礼义”。

11 同焦母刘兄的冲突

虽然从礼法制度上讲,刘兰芝同焦母刘兄的冲突,是长幼冲突,但从道德层面上分析,则是一场善恶冲突。因为刘兰芝在她们面前,从无不是之处,而恰恰是焦母刘兄首先背弃了人伦道德。《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悲剧双方善恶对照以寄托其道德评价的。

12 个体的道德信念

源于自身的道德信念,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内化的结果。刘向的《列女传》分类编定的古代妇女事迹,是对“母仪”“贞顺”“节义”“贤明”的形象解说;汉代诗歌《列女操》《贞女引》《高拘操》《雉朝飞操》和《杞梁妻歌》的风靡于世,正是妇女重品性操守风尚的曲折反映。同许多以毁容,断发,自尽以全人格的东汉女子一样,刘兰芝“人贱物亦鄙”的叹息,“进退无颜仪”的羞惭,“愁思出门啼”的悲愤,不也正是夫妻之情被毁,道德人格失落的双重痛苦吗?

13 刘兰芝的道德理念

在兄长令其出嫁的决定作出之后,刘兰芝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顺从兄长之意,嫁太守家以求终此一生,或可得荣华富贵;一是谨守与仲卿之约,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前者谓之“从父”之德,后者谓之“从夫”之义。正是这种情与义都处于两难的人生选择中,刘兰芝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既合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妇女生活理想,也合乎“从一而终”的封建妇女道德信条。

三、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美学和伦理学价值,一个民族的道德是不可能断流的。尤其是那些至今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准则,更应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改造以发展新的文明。

首先,妇女道德是一定社会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的自然经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聚族而居的村社环境,必然使谨夫妇,敬爹娘,和家人,睦邻里,存后人的道德观念有发生和存在的土壤。其次,家庭作为妇女道德的实践范畴,是长幼血缘亲情和男女天然关系的结合体,因而作为封建妇女道德的主体的婚姻家庭道德必然要更多地吸收和融注本民族长期形成的,诸如仁爱、宽容、恻忍、孝顺等。第三,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古代妇女处于社会和家庭的最低层,因而更多地继承和弘扬起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于柔弱中求自强的精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妇女的这种自强和牺牲,不仅不会惊忧社会的安宁,反而会维系人类文明的延续,经过长期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为民族的共同心理和风俗习惯。

四、结论

长期以来,我们对刘兰芝形象的道德内涵仅以“善良”“劳动妇女美德”概括之而语焉不详。实际上刘兰芝不是受到封建家长迫害的一般古代妇女形象,而是一位“在忠实于家庭义务方面达到悲剧美最高峰”的古代妇女的典型,是体现封建时代完美的“妇德”的形象。她由淑女而贤妻而烈女的道德实践,概括了中国古代妇女道德的基本内涵。她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这便是刘兰芝形象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同时所具有的美学伦理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从《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看该诗的悲剧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1985 4

[2]刘兰芝艺术形象二题[J]锦州师院学报,1986 2

[3]试论《孔雀东南飞》的细节描写[J]广西师院学报,19882

导语:教案中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以开拓性的创新性的题目为主,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下面就由我为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在整个以封建题材为背景的前提之下,任何一个人物的形象和他本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历史造就了悲剧~是人物形象刻画了历史!

刘兰芝爱憎分明~不畏权势和金钱~追求真爱~并且宁愿牺牲一切~她聪敏机灵~古灵精怪~又天生丽质~更重要的是弹得一手漂亮的箜篌~只是因为她不安分和不服输的个性~让婆媳关系冲突僵化!其实她本人追求真爱没有错,可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她这样的行为被人排斥~以至最后的残局!

焦仲卿可谓重情重义~不能违背老母,又无法放下真爱~所谓孝义不能两全~他在中间左右为难~两面夹击~一方是至亲,一方是至爱,他无法抉择!他是最苦的一个人~没有地方申诉~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又对亡妻的报答和追悔之意~也有对老母步步紧逼的警示之意!他的软弱和孝义搀杂~让人既痛恨他的无能~又同情他的死亡~最后既不孝也不义~!什么也没有做到~!

刘母,《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母亲,有人认为她也是逼刘兰芝再嫁的封建家长的代表之一。理由是当县令家来求婚的时候她说了“汝可去应之”。

其实这“应”,不能理解成“答应”,而应理解成“回复”,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女儿婚姻美满,生活幸福。女儿被休回家,马上就有人家来求婚,而且来求婚的又是颇体面的人家,妈妈希望女儿答应这门婚事,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就简单地认为是势利。

况且这时母亲并没有代女儿做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去处理,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母亲无疑是开明的,是通情达理的,是难能可贵的。刘母的开明和可贵,从刘兰芝受到的良好教育上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刘兰芝不可能受到那样良好的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561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3
下一篇2023-09-23

随机推荐

  • 原液和精华液的区别?

    原液比精华液的效果还要好,经常添加在美容产品中,也是因为原液的成分单一,效果强,使用的次数不宜太多,每周使用三至五次就可以,尽量在晚上使用,晚上肌肤会进入深度修复状态,面部血液循环加快,对原液的吸收效果会更加明显。精华液的成分非常复杂,本身

    2024-04-15
    46500
  • 好用又平价的水乳有哪些?好用平价的水乳哪个牌子好?

    基础的护肤产品就是水乳了,水乳产品基本上从十几岁就有女生开始使用了,对于一些学生党和刚开始上班的人来说,能够消费的护肤品价格有限,希望可以用一些平价但是好用的产品,那么好用又平价的水乳有哪些?好用平价的水乳哪个牌子好?1、好用平价的水乳Th

    2024-04-15
    47900
  • 妮维雅防晒喷雾和妮维雅防晒紧肤精华有什么区别?哪个防晒效果更好?

    两者相比当然是妮维雅防晒喷雾防晒好,但以专业美容来看的话选择防晒最好是防晒霜对皮肤伤害小些,防晒喷雾防晒是物理防晒最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因为防晒霜本身就添加防水剂还有化学成分,所以一般我们都建议在擦防晒霜之前要擦霜这样对皮肤的伤害到最低又能

    2024-04-15
    35800
  • 精华液和精华露有什么区别?哪种精华露好用?

    精华液:适用于油性肤质,宜放在小瓶中,随时取用。精华露:适用于中性、干性肤质,比精华液稍浓,水、油成分比例适中。精华露按成分大致可以分成这几类:动物精华露———油性成分(如骨胶原精华素、貂油精华素等),性质温厚,养分充足,适用于超级干性肌肤

    2024-04-15
    39400
  • 哪几款口红便宜又滋润?

    1国产玛丽黛佳这个品牌不出5年一定会成为国产最好的彩妆品牌,而且相比于很多的200多,300多的口红,玛丽黛佳还是很经济划算的,毕竟唇釉才80左右,口红也基本不超过100元。所以无论你是学生党还是工作族,大家都是买的起的!曾经我买玛丽黛佳就

    2024-04-15
    28300
  • 洁面乳和洁面晶露有什么区别?

    洁面乳和洁面晶露是两种常见的洁面产品,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洁面乳通常更加滋润,适合肌肤干燥的人使用。它含有大量保湿成分,在洗脸的同时能够滋润肌肤,使之保持水分。相反,洁面晶露则更适合油性或混合型肌肤使用,因为它可以深入清洁毛孔,去除多余的油

    2024-04-15
    27800
  • 伊贝诗水光透亮菁露怎么使用

    告别暗沉 水光透亮 拯救疲惫肌 我有bling瓶 28天肌肤焕亮一新 四大功效 1初步打底。初步打底鲜润肌底,轻轻一抹,水润满满。2打通通道。打通通道促进吸收,肌肤毛孔打开,后续成分更易吸收。3源头阻截。源头阻截亮肌晶采,添加3种焕

    2024-04-15
    29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