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夸张表现手法:
刘兰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她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兰芝用“大人故嫌迟”道破婆婆的故意挑剔、刁难,用“请归”的行动表示反抗。
和仲卿叙别,她表达了对丈夫的—往情深,又清醒地认识到“复来还”是幻想。“严妆”,是夸张的铺叙,展示她态度从容,“精妙世无双”。
2、比兴表现手法: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
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3、烘托、渲染表现手法:
以《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言,应有烘托、渲染气氛的功用及象征意蕴。既象征了刘兰芝甚至包括焦仲卿的生命结局,也烘托、渲染了刘兰芝生命不断远去的悲凉气氛。
有一种忧伤、不忍、怜悯、不安、留恋的音乐节奏在“飞去”的动作和场景里,这种节奏让人神伤却不让人绝望,让人感觉凄凉的同时似乎又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安宁。
扩展资料:
《孔雀东南飞》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家长专制和宗法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本诗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返故,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领全文,引出下文。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孔雀东南飞》赏析1《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条)中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们二人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们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们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
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 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画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画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义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画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两入之间的关系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
诗中的矛盾冲突在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此诗在结构上的细密还表现在呼应映衬上。诗中在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的确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也加强了阅读这篇作品时浑然一体的感觉。此外,兰芝别仲卿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也在诗中有暗伏、有照应,显示了结构上的精细和诗思的缜密。
《孔雀东南飞》细针密线的结构特色,得力于繁简得当的剪裁。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事,头绪纷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归统。“两家闻二人之死,仓皇悲恸、各怀悔恨,必有一番情事。然再写则沓拖,故直言求合葬,文势紧峭,乃知通篇之缕缕无一闲语也。前此不写两家家势,不重其家势也。后此不写两家仓皇、不重其仓皇也。最无谓语而可以写神者,谓之不闲;若不可少,而不关篇中意者,谓之闲。于此可悟裁剪法也。”裁剪中最易引入误入迷途的就是这些所谓若不可少却不关篇意的材料。其实,一些表面看来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费笔墨的材料。有些只需略作交代就行了,如诗中两家家势、死后家人悲恸后悔等等。这里,关键是抓住“篇中意”对诗材加以选择,组织,突出主要线索、主要人物、主要情意。
诗中对详写部分的处理是极为出色的。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话别,兰芝辞婆和太守迎亲等,都是浓笔重彩的段落。这些段落在整个长诗中都是直接关系到刘焦爱情悲剧的关键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宣泄,对题意的显示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更妙的是,这样的浓笔重彩,在全诗自然、朴实、流畅的基本风格中,起到了丰富色彩的作用,使整个描述的节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
《孔雀东南飞》赏析2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
刘兰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她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兰芝用“大人故嫌迟”道破婆婆的故意挑剔、刁难,用“请归”的行动表示反抗。和仲卿叙别,她表达了对丈夫的—往情深,又清醒地认识到“复来还”是幻想。“严妆”,是夸张的铺叙,展示她态度从容,“精妙世无双”。告别婆婆时,她不卑不亢,一席话是对婆婆态度骄横的抗议。“盟誓”中,她用发自肺腑的誓言表明对爱情的忠贞。“拒媒”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面对兄长逼婚,她以允婚表现了对未来的清醒估计和对兄长* 威的蔑视。“黄泉下相见”的誓约,饱含着对丈夫深挚的爱,对封建家长制拼死反抗的勇气。“举身赴清池”是兰芝反抗精神的升华。在爱情与封建家长制的尖锐冲突中,刘兰芝这个艺术形象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焦仲卿是诗中另一个重要形象,作者表现出他从软弱逐渐转变为坚强。他开始对母亲抱有幻想,当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后,他坚决向母亲表明了以死殉情的决心,用“自挂东南枝”表示对爱情的思贞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他的变化,深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此外,焦母的专横暴戾,刘兄冷酷自私、贪财慕势的性格,都写得栩栩如生。总之,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是这首叙事诗的主要特点。
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
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
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 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画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
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画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义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古人诗以鸟兽草木起兴,并非随意为之。以《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言,应有烘托、渲染气氛的功用及象征意蕴。它既象征了刘兰芝甚至包括焦仲卿的生命结局,也烘托、渲染了刘兰芝生命不断远去的悲凉气氛。它有一种忧伤、不忍、怜悯、不安、留恋的音乐节奏在“飞去”的动作和场景里,这种节奏让人神伤却不让人绝望,让人感觉凄凉的同时似乎又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安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太在意刘兰芝离去的原因,礼教、性格等等随他去吧,每个人都可在他的阅读视界里找到能说得过去的答案。我在这幅图景里更看重的是她在我们的阅读视线里一点一点消失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为何会给我如此的阅读感受。重要的还有“东南去”,“东南去”的刘兰芝是香销玉殒的悲剧之体,我为何会在生命悲剧里读到了灵魂安宁的抚摸,以至于最后只剩下平静的叹息这与诗人让她“东南去”,且让焦仲卿也“自挂东南枝”有关系吗诗人他想告诉我一种怎样的个人立场
1 有关兰的四字词语
桂馥兰香 (guì fù lán xiāng)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蕙心兰质 (huì xīn lán zhì)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金兰之契 (jīn lán zhī qì)
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兰艾难分 (lán ài nán fēn)
好人、坏人难于分清。
兰艾同焚 (lán ài tóng fén)
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
兰摧玉折 (lán cuī yù zhé)
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兰桂齐芳 (lán guì qí fāng)
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
兰心蕙性 (lán xīn huì xìng)
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
兰薰桂馥 (lán xūn guì fù)
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
兰因絮果 (lán yīn xù guǒ)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兰芝常生 (lán zhī cháng shēng)
兰芝:兰草和灵芝草。比喻高尚的美德长在。
兰质蕙心 (lán zhì huì xīn)
形容美丽而聪明。
澧兰沅芷 (lǐ lán yuán zhǐ)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披榛采兰 (pī zhēn cǎi lán)
披:拔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采摘兰草。比喻选拔人才。
契若金兰 (qì ruò jīn lán)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谢庭兰玉 (xiè tíng lán yù)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絮果兰因 (xù guǒ lán yīn)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沅茞澧兰 (yuán zhǐ lǐ lán)
沅、澧:都是水名;茝、兰: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芝兰玉树 (zhī lán yù shù)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芝兰之室 (zhī lán zhī shì)
比喻良好的环境。
2 关于兰的四字词语迁兰变鲍、
谢兰燕桂、
兰芝常生、
义结金兰、
吹气胜兰、
兰质熏心、
兰怨桂亲、
桂馥兰香、
沅茝澧兰、
兰蒸椒浆、
采兰赠药、
玉枕兰亭、
桂宫兰殿、
契若金兰、
蕙质兰心、
难言兰臭、
麟凤芝兰、
兰芷之室、
金兰之友、
吹气如兰、
兰质薰心、
椒房兰室、
桂子兰孙、
春兰秋菊、
兰情蕙性、
芝兰之室、
沅芷湘兰、
兰心蕙性、
空谷幽兰、
谢庭兰玉
兰因絮果、
兰艾难分、
沅茝醴兰、
兰友瓜戚、
兰桂齐芳、
金兰之契、
金兰之交、
蕙损兰摧、
芝兰玉树、
沅茞澧兰、
兰梦之征、
蕙心兰质、
沅芷澧兰、
契合金兰、
披榛采兰、
澧兰沅芷、
絮果兰因、
兰摧玉折、
桂折兰摧、
金兰契友、
兰艾同焚、
兰言断金、
桂殿兰宫、
兰熏桂馥、
芳兰竟体、
兰质蕙心、
兰薰桂馥、
兰形棘心、
玉树芝兰、
采兰赠芍
摧兰折玉、
蕙折兰摧、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抱蕙兰芬,吐蔷薇刺
3 关于兰花的四字成语采兰赠芍 兰:兰花,花味清香;芍: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出处:《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采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出处:《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吹气如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也用于形容文词华美。
出处:清·陈裴之《汀烟小录·闰湘居士序》:“个侬吹气如兰,奉身如玉。”
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出处:战国·楚·宋玉《神女赋》:“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摧兰折玉 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
出处: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某本非风流佳客,谬称浪子端庄,……用诱秦诓楚之计,作摧兰折玉之谋。”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出处: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空谷幽兰 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兰艾同焚 兰:香草名;艾:臭草;焚:烧。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
出处:《晋书·孔怛传》:“兰艾同焚,贤愚所叹。”
4 求祝贺新人的四字成语如“白头偕老”婚嫁祝词,古来丰富根据被祝对象,归纳甄别,大体两类:一是对于新郎新娘,一是对于新人父母对新人的祝词,按期断分,可分婚礼前、婚礼日两种婚礼前,对于新人的祝词可用:志同道合、喜结良缘、百年好合、珠联壁合、比翼高飞、连枝相依、心心相印、同心永结、爱海无际、情天万里、永浴爱河、恩意如岳、知音百年、爱心永恒、白首偕老、天长地久; 婚礼日,对新人的祝词可用:恭贺新婚、婚礼吉祥、新婚大禧、结婚嘉庆、新婚快乐、龙凤呈祥、喜结伉俪、佳偶天成、琴瑟和鸣、鸳鸯福禄、丝萝春秋、花好月圆、并蒂荣华、幸福美满、吉日良辰; 对新人的父母所用祝词也各有差别的,对新郎父母的祝词有:令郎婚禧、家璧生辉、恭贺字婚、祝福早孙、贺子纳媳、增祺添丁;对新娘的父母所用祝词有:令爱婚禧、福得佳婿、恭贺女嫁、于归志喜; 对双方父母共贺祝词有:恭贺秦晋、贺继朱陈、联姻嘉庆、结亲兼福贺新婚!wC>Q天作之合 心心相印 永结同心 相亲相爱 百年好合 永浴爱河 佳偶天成 宜室宜家 白头偕老_7百年琴瑟 百年偕老 花好月圆 福禄鸳鸯 天缘巧合 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 瓜瓞延绵 情投意合!TG@夫唱妇随 珠联壁合 凤凰于飞 美满家园 琴瑟合鸣 相敬如宾 同德同心 如鼓琴瑟 花开并蒂23m5缔结良缘 缘订三生 成家之始 鸳鸯壁合 文定吉祥 姻缘相配 白首成约 终身之盟 盟结良缘E_许订终身另外:喜庆祝词贺新婚天作之合 心心相印 永结同心 相亲相爱 百年好合 永浴爱河 佳偶天成宜室宜家 白头偕老 百年琴瑟 百年偕老 花好月圆 福禄鸳鸯 天缘巧合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 瓜瓞延绵 情投意合 夫唱妇随 珠联壁合 凤凰于飞美满家园 琴瑟合鸣 相敬如宾 同德同心 如鼓琴瑟 花开并蒂 缔结良缘缘订三生 成家之始 鸳鸯壁合 文定吉祥 姻缘相配 白首成约 终身之盟 盟结良缘 许订终身贺嫁女淑女于归 于归协吉 之子于归 百吉御之 凤卜归昌 祥呈凤律 燕燕于飞适择佳婿 妙选东床 跨凤乘龙 乘龙快婿 蒂结同心祝男女寿九如之颂 松柏长青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南山献颂 日月长明 祝无量寿 鹤寿添寿 奉觞上寿 海屋添寿 松林岁月 庆衍箕畴 篷岛春风 寿城宏开庆衍萱畴 天赐纯假 晋爵延龄 称觞祝假祝夫妻双寿福禄双星 日年偕老 天上双星 双星并辉 松柏同春 华堂偕老 桃开连理鸿案齐眉 极婺联辉 鹤算同添 寿域同登 椿萱并茂 家中全福 天上双星祝男寿东海之寿 南山之寿 河山同寿 南山同寿 天保九如 如日之升 海屋添寿天赐遐龄 寿比松龄 寿富康宁 星辉南辉 耆英望重祝女寿王母长生 福海寿山 北堂萱茂 慈竹风和 星辉宝婺 萱庭集庆 蟠桃献颂璇阁长春 眉寿颜堂 萱花挺秀 婺宿腾辉贺生子天赐石麟 啼试英声 石麟呈彩 弄璋征喜 德门生辉 熊梦呈祥明珠入手 弄瓦征祥 女界增辉 喜比螽斯 辉增彩悦贺双生子双芝竞秀 壁合联珠 玉树联芬 棠棣联辉 班联玉荀 花萼欣荣贺新居落成秀茁兰芽 玉荀呈祥 瓜瓞延祥 饴座腾欢 兰阶添喜 莺迁乔木 燕入高楼玉荀呈祥 鸣凤栖梧 燕贺德邻 室接青云 堂构增辉 华厦开新 金玉满堂新基鼎定 堂构更新 焕然一新贺商店开幕骏业肇兴 大展经纶 万商云集 骏业日新 骏业崇隆 大展鸿图 源远流长骏业宏开 陶朱媲美 贷财恒足 良禽择木 乔木莺声 德必有邻贺金融界裕国利民 欣欣向荣 辅导工商 金融枢纽 服务人群 信用卓著 安定经济福国制民 繁荣社会 通商惠工 实业昌隆 信孚中外贺医界万病回春 活人济世 功同良相 仁心良术 着手成春 华陀妙术 良相身医病人福音 仁述超群 医术精湛 术精岐黄赠政界政通人和 为国为民 造福人群 丰功伟绩 口碑载道 德政可风 功在桑梓善政亲民 政绩斐然 造福地方 公正廉明 万众共钦贺当选自治之光 众望所归 为民喉舌 为民前锋 宏扬法治 辅政导民 民主之光为民造福 光大廉政 造福桑梓。
01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话,那么我认为唯此两种不会变。一是真理,二是婆媳矛盾。说笑了,不过婆媳矛盾确实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顽固不化的矛盾。不然怎会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故事了。
由于没时间找素材了,就找了两个电视剧的例子来解说分析一下中国的婆媳矛盾是怎么“源远流长”的。
02
第一个是09年的电视剧《孔雀东南飞》,这部电视剧是源自《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部原作,主要讲的是兰芝与焦仲卿在焦母的逼迫下不得不分开,回到娘家后被家兄逼嫁太守之子,兰芝为守与焦仲卿的相守之誓投河自杀,焦仲卿闻后亦自缢于庭树 。这部电视剧我在小时候也是看过的,当时就觉得兰芝她长得那么漂亮又贤惠总是被焦母欺负好可怜。
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出嫁之前是一位家教严谨,多才多艺、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嫁到夫家后更是早起晚睡、提水烧饭、洗衣织布忙个不停。总算是把这个家打理的有条不紊,但是焦母就是看她不顺眼,处处针对兰芝,挑兰芝的刺儿。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兰芝那么温柔贤惠、又能操勤家务,为什么焦母就是看不上她呢?
其实,焦母不是看不上兰芝这个儿媳妇,而是看不惯兰芝和自己儿子这么恩爱,她嫉妒了。没错,是嫉妒。焦母守寡多年,这么多年与儿子相依为命,可以说是儿子是她最大的依赖。这要谈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那时要求女性就是“三从四德”,其中的“三从”就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什么意思呢?一句话总结就是女人的一生必须靠男人活着。嫁人之前要听父亲的,嫁人之后要听丈夫的,什么?丈夫死了?没关系!还有儿子呢!继续!所以呢,在“三从”思想的统治下焦母对儿子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可以说焦母就是靠着儿子的对她的孝顺和敬爱活着的。但是儿媳的闯入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所以她嫉妒了,那是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就应该要把至少八成的爱留给她,剩下的再分给儿媳。但眼看着儿子对兰芝越来越好越来越在乎,焦母觉得自己儿子的心里快被这个“小狐狸精”填满了,根本没有自己这个娘。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地位危机,便逼迫孝顺而又跟兰芝深情相爱的焦仲卿休妻。另外,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显然,兰芝是犯了“不顺焦母的大罪”而被休。
03
2007的电视剧《双面胶》,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是比较真实的。
一个上海姑娘胡丽娟,一个东北小伙李亚平,本来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亚平母亲的到来打破这种氛围。亚平母亲先是把亚麻桌布换成了一次性塑料布,布艺沙发被铺上了花色不一的毛巾被,挂在墙上的名画被换成了俗气的大挂历。丽娟对此很是不满,喊亚平也没反应,然后丽娟扭头就走。
而后的几天,亚平妈妈在早晨闯入二人房间美名其曰“收拾房间,你看这乱的”。之后一次丽娟让亚平给她倒杯水,亚平母亲却说这不像话,不让儿子去。就这样亚平妈妈的作为让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大——亚平妈妈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人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尤其是丽娟对此很不适应,更不用说亚平妈妈总是对丽娟说“ 你不能这样这样,这样怎么怎么样,你应该这样 ”,然后以一句“哎——这样才对”结尾。
此后发生的种种事端在一次二人争执动手时孩子坠落中结束了。此部电视剧的结局不算好也不算坏,挺真实也不真实。真实的是剧中的那种婆媳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真实的是丽娟与临死前王亚平母亲的和解。这部电视剧其实是有原型的,真实案例里王亚平娶上海老婆就是图钱,并且杀死了自己的老婆,原因是总是顶撞自己的母亲。真是骇人。
由此可见,中国这个婆媳矛盾不仅没有因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似乎还因时代的进步而严重化。究其缘由,有三。
其一,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导致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女人这辈子不结婚(不依赖个男人)就是不正常,这种观念也导致女人自己瞧不起自己,包括其他女人。
其二,现代女人对婆婆期望值过高,以为婆婆能够像自己亲妈一样惯着自己宠着自己。但别忘了,在夫家你才是外来的的那一个,你对于他们这一大家子来说始终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其三,你的到来,你对她儿子的耀武扬威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挑衅和宣战。那是他的宝贝儿子,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能让你这个外来女人吆五喝六的。说到底还是怕失去儿子的的宠爱,这就又归结到“三从”的祸源。让女人只有在男人的关护下才能获得安全感。
刘兰芝:石陵《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创作时间大致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主要写的是嫁到焦家,焦的母亲无法接受,却被送回娘家,哥哥逼着她改嫁。在新婚之夜,兰芝跳入水中,焦仲卿也自杀了。从汉末到南朝,这首诗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断加工,最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我相信许多年轻的女泵在她们十几岁的时候发誓她们永远不会结婚。课本上写的女人都是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吃了很多苦。当时看完《孔雀东南飞》,陷入了极大的恐慌,想着一旦结婚,分分钟就被抛弃,还有一个邪恶的婆婆每天逼着我天不亮就起床扫地喂鸡做饭磨面,也许手里还拿着鞭子。当然,后来城里禁止养鸡,我的噩梦也就结束了。如果我今天确实有女权主义倾向,毫无疑问,我小时候被书吓到了。关于刘兰芝的一些基本描述如下:“十三岁学织布,十四岁学裁缝。十五戏十六诵诗书。”当时,刘兰芝就读于庐江府礼仪学院,实行封闭式管理,主要是培养千娇百媚的好媳妇。众所周知,1000多年前,全世界女性的终身事业就是找一个好男人。礼仪学院除了文化艺术课,还要通过魔鬼的考验才能毕业。魔鬼的训练是:一边织布,一边剪衣服,有专人来虐,小泵女必须鞠躬鞠躬,满脸笑容,骂的手脚更快。如果你两周不哭,不闹,不企图自杀,你就可以毕业了。那时候就像今天的大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一样,毕业不了的**找不到婆家。凭借独特的忍耐力,刘兰芝被认为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他嫁给了庐江县的小官吏焦仲卿。从此,我开始了职业女性的生活。每天鸡叫的时候起床,晚上很晚才睡觉。几天不见太阳,都窝在机房里编织。刘昱志三天织五块布,却没有工资,根本体现不出劳动价值。魔鬼的训练只有一个月,但在焦家工作却要用一辈子。在我眼里,有多少泪水?怎么能禁止从春天流到冬天流到夏天呢?幸运的是,焦仲卿是个好人。看到妻子的辛苦,他也很心疼。他一下班,就溜回家陪刘兰芝。但是,焦木不同意。她哪里怀疑兰芝没有礼貌了?简直就是她勾引儿子,让他沉溺于爱情,意志消沉,甘于做小官,仕途毫无起色。拆散他们,为他们的儿子娶一个“雇主的贤惠女人”就是救他的儿子!就这样,被赶出了焦家,尽管一再恳求。兰芝回娘家时义愤填膺,她上过的礼仪学院更是义愤填膺:这样搞下去我们未来的毕业生怎么结婚?本着“毕业包分配,读书包结婚,离婚包复婚”的三包原则,在礼仪学校的调解下,县令来为三儿子提亲,太守来为五儿子提亲。这时候,门前车马叮叮当当。正如机智的王尔德所说,“女人再婚是因为讨厌原配丈夫,男人再婚是因为太爱原配妻子。”兰芝拒绝再婚,因为她仍然爱着她的前夫。但是当兰芝的哥哥看到他的妹妹离婚后更有前途时,他鼓励她再婚。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显然是在婚后发展起来的。在自怜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一个“自举清池”,一个“挂东南枝”,留两树一对鸟在黄土岭头,年年鸣。就我个人而言,你不能抱怨
只有在文学作品里,爱情才被歌颂。用心去问,即使在今天,如果一个为了爱情放弃了房子、车子、车票、座位、儿子和一切的成年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SB。因为爱情只是选修课,而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精神结。所以在“七楚”中,没有一个和丈夫有关系的,都是因为妻子不符合家庭利益。抛弃女人的往往不是男人,而是另一个有支配能力的女人。所以这种故事再次发生在陆游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娶了表妹唐婉,郎才女貌,郎才女貌,郎才女貌,夫妻郎才女貌,却被陆慕邦打了。十年后,沈媛遇见,只留下一串“错!不对!不对!”“莫!莫!莫!”叹息。但是,命运自有它的逻辑,人往往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